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论文

2022-04-24

摘要: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可以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习效果,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性初中历史课程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门基础课程,它通过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素质,特别是人文精神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论文 篇1:

探讨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本文从初中传统历史教学与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介绍入手,重点叙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学艺术

一、传统历史教学与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

历史是学生从小学阶段步入初中阶段新接触的一门学科,学生对其较为陌生。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教科书上的内容进行授课,知识点由教师教授,学生利用课堂或课下时间背诵记忆,并以此应对考试。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历史教学,将从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到教学内容,全面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目标,让学生在课堂上快乐学习的同时,收获更多的历史知识。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

1.以学生为主体,打造自主课堂

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一般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只要听和记就可以;而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主导,将课堂时间交由学生支配,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和带动。这种方式无疑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讲一些历史朝代的文化特点,借以划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学生为了得到更多的故事或者事件便会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在查阅的过程中自主总结各类知识点,加深记忆。

2.采取现代化手段,辅助课堂教学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多媒體已普遍应用于各阶段学生的学习中,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更是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历史上的很多大事件都以纪录片等影视资料的方式呈现出来,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为学生播放相关影视资料,学生就会更愿意去学习和思考。例如,电影《活着》讲述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到土地改革,再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一段历史,如果单单从教材上我们只能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等知识,但是如果通过电影,学生就能从中了解到土地改革到底经历了多少困难等。了解并认清历史,能够促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也是增进学生历史文化素养的一种有效方式。

3.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情感教育

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想要改变传统历史教学中的弊端,必须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这一教育实践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想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准确的定位,将学生从传统历史教学中所处的附属、被动的地位解放出来,以学生发展为主要任务,重点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主动的学习观念。教师的教学观念要实现主动教授到与学生共同探索的转变,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在教学中做到组织、引导学生,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

其次,要丰富教学资料,发掘学生的情感因素。新课程标准下,历史情感教育的主要来源依旧是历史教学的核心知识,所以充分开发教材中所涵盖的各种情感材料对学生的情感教学至关重要,在这一基础上再结合利用网络资源,更形象、更具体地将历史展现出来;而对于地域文化的适当引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丰富了情感教育的内容。例如,历史中许多著名的人物都是出自齐鲁大地,如思想教育家孔子、政治军事家诸葛亮,词人李清照、辛弃疾,书法家王羲之等。这些真实的史料,为中学生情感教育提供了珍贵的依据。理论结合实际,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结语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产生了兴趣,更提高了课堂教学和学习的效率。传统教育观念和方式的切实改变,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主体,学习状态更积极主动,再辅以网络信息等现代化手段,经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使情感教育完全被学生所接受并发挥作用,以达到初中历史高效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媛.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授课艺术浅探[J]. 新课程研究, 2014(9):55-56.

[2] 瞿伦别. 浅探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J]. 俪人:教师, 2016(9):64.

[3] 曾美华. 打造高效课堂 彰显创新教学魅力——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J]. 成功:教育, 2012(5):222.

作者:曹亭亭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论文 篇2:

充分发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

摘要: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可以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习效果,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性

初中历史课程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门基础课程,它通过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素质,特别是人文精神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当前我们提倡主体性教学,让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就是其学习主体性的基础。素质教育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提倡创新精神,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他们发展的根基,是他们求知、探索的原动力。可以说没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没有学习的创造性。那么,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要体现历史教学的艺术性。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是历史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

一、历史教学要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 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 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 、突出。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 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 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 ,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 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像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呢?

二、灵活教学,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善于引导学生,鼓励和激励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应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课堂教学开始时的导入,我们应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复习旧课式的导入、提出问题式的导入、图片赏析式的导入、讲述故事式的导入、引用诗词式的导入、播放乐曲式的导入等等,由导入创设情境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尽快投入到历史学习的情境中。其次,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联系各学科的知识)。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是历史,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再次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但恰恰是这一点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必然性,不可分割的联系。

三、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应该有三个方面:1.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2.一堂课 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3.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而后一种联系,教师一般不够重视。如 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 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 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 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再如讲《明治维新》,可从日本向西 方学习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事实,联系日本在奴隶社会末向中国隋唐学习、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使学生了解: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学习外国一切有利 于自己的先进东西,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当前改革开放的认识。这样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听来饶有兴趣,易于接受,思想觉悟、认识能力相应也随之而得到了提高。

四、要有较好的课堂检测形式

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背了事。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 在实践中,笔者尝试了两种形式的检测: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在板书时,教师可对简单而学 起来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另一种是设问答疑方式。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让学生 解答,或学生提问题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总结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一场 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但学生对具体交战国的参战性质并不能一一区分。我就这样提问:“塞尔维亚参战 是否也属于非正义性质呢?”大家讨论后统一了认识:塞尔维亚的参战带有反抗侵略的民族解放性质,是正义 的,但从交战范围、参战人数来说,影响小,不改变整个战争性质。经过比较,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总之,在教学方面,教师要切实把握初中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改进教学。针对初中生的好动、好乐、好奇、好胜的特点,加强兴趣诱导,培养学生特长。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想方设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积极思维,鼓勵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问题。

作者:温万华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论文 篇3:

浅探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是历史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

一、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

现代的中学生,好动、好奇、兴趣广泛、善思考、多疑问等是他们的共性。教师应结合这些特点,安排、组织好课堂教学艺术。

1.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方式

(1)充分利用与教材相关的地图、表格、画面、电化教学,进行直观的形象教学。这种教学艺术表现与效果是图文并茂、声形俱在、情景交融,把历史上的一切内容由抽象变直观、具体,变静态为动态,拉近其距离对学生有较强的历史感染力和吸引力。通过丰富的感性材料,可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爱好。

(2)利用诗词、典故、成语、俗语、歌曲等活跃教学课堂。这一方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若能合理的巧用、妙用,能为课堂教学艺术增添色彩。这既活跃了课堂,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知识。

(3)巧妙设问、置疑、变换角色,展开讨论,这也是课堂教学艺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深化。一堂精彩成功的历史课,必须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设问置疑,挖掘教材的隐性知识,寻找历史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开拓性的历史思维,这也是素质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深层反应。通过设问置疑,可激发学生对历史内涵、奥秘的探索、钻研,使学生从感性认识进入到理性认识领域,学生思维达到飞跃。比如讲“戊戌变法”时,学生对袁世凯的做法非常愤慨。讲到这里,教师可问:假如袁世凯没有这样做,戊戌变法能成功吗?这时教师抓住机,让学生唱主角,各抒己见。而后教师总结,其结果极佳。这样可使学生感到设问有趣、有度,同时学生又能积极参与。通过讨论后教师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2.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艺术手段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作用

总体而言,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艺术手段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作用在于:(1)使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新鲜感;(2)使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3)使学生动脑参与教学,有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4)调节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状况,使学生对历史学生感到轻松愉快。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重温历史

我们都明白一个现实:历史是不能重演的,但是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却可以让历史“重演”,那就是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著名学者韦志成先生有如下论述:1.扮演角色体会情境;2.播放音视频渲染情境;3.联系生活展现情境;4.运用实物演示情境;5.借助图画再现情境;6.錘炼语言描绘情境;7.结合实际优化情境等等,我们在教学中不妨加以尝试。

我在讲授“三顾茅庐”时,采用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的教学方式。课前找五个同学分别扮演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门童,向五个同学交代演出的内容:刘备如何三次拜访诸葛亮,张飞、关羽如何显得很不耐烦,最后刘备终于请到了诸葛亮并成就了一段佳话等。学生结合平时从广播、电视等平台中获取的相关知识自编台词,我帮助修改,同时进行简单的布景设计,学生边看演出边体会刘备为成就大业而三顾茅庐的辛苦。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引导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逐渐改变其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三、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 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应该有三个方面:

1.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

2.一堂课 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

3.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而后一种联系,教师一般不够重视。如 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 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 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 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再如讲《明治维新》,可从日本向西 方学习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事实,联系日本在奴隶社会末向中国隋唐学习、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使 学生了解: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学习外国一切有利 于自己的先进东西,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当前改革开放的认识。这样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听来 饶有兴趣,易于接受,思想觉悟、认识能力相应也随之而得到了提高。

四、贴近学生生活,使课堂教学生活化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约翰·杜威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扼杀历史的活力的隔离现象,就是把历史与当前社会生活的各种方式和事务分离出来。他特别强调:历史关于过去的知识是了解现在的钥匙。很明显,他强调的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有许多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时事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将经过筛选过的热点时事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摆脱教材所限定的时空限制,使学生能穿梭于时空的走廊,古今结合,拓展了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中联系现实,使学生既能在课堂上学到历史知识,也了解了新闻时事,进而帮助学生了解和关心国家大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进而增强学生的时代感和历史学习的使命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听课状况,察言观色,因势利导。课讲到哪里,学生该有什么反应,产生怎样共鸣,教师在备课时,心中就要有数。据此,教师应提出备课时准备的提问或应变设问,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检测了教学效果,同时得到了学生对知识的反馈,也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因势利导,提出问题,也可缓和学生紧张的听课情绪,使学生精神饱满地上完一堂课。

作者:瞿伦别

上一篇:初中培养学生历史教学论文下一篇: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