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浅探

2022-09-10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 应该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 是历史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

首先, 历史教学要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 2~1 6岁的青少年, 教师首先应抛弃以往认为学生只是知识接受者的错误观点, 实现教学观念由静态向动态、由保守向创新的转变, 把学生看作是发展中的人,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使学生主动参与, 自主学习。历史课堂上, 初中学生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 因势利导, 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述从而展开想象的翅膀。讲历史事件, 要力求渲染气氛, 要讲得有声有色, 要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 能在学生的头脑出闪现历史场景;讲历史人物, 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 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鲜明、突出,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一种历史情愫和历史评价。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 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 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50多公里, 久久不散, 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 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 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 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 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 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 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 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 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像这样有声有色的情感叙述, 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呢?怎能不产生崇高的爱国情怀?

其次, 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 讲清发展脉络, 突出结构, 理清思路, 注重条理。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十一二岁的初中生年龄尚小, 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 意志力比较薄弱, 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 感兴趣的愿意去做, 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了。

在教学中, 笔者从以下方面来激发学生兴趣。一是大量阅读有关资料, 掌握大量的知识素材, 筛选学生感兴趣的材料, 例如:讲“明朝文化”时提到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 课文中介绍的较简单, 为加深学生印象, 同时让学生学习我国古代史上这位杰出科学家博览群书、刻苦钻研、注重实践的精神, 在教案中我穿插了课文中未详细提到的关于李时珍“向大自然学习”、“百闻不如一见”的故事。课堂上同学们很感兴趣, 课文内容记得很牢, 课堂效果非常好;二是用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手法即编顺口溜、游戏活动等形式表现所讲内容。例如:在讲“繁盛一时的隋朝”时, 课文内容多, 不好记忆, 我就和学生一起编了顺口溜:“5 1 8年隋朝立, 文帝灭陈南北一。开皇之治科举创, 经济繁荣民欢畅。610年运河通, 世界最长远名闻, 炀帝暴政义军出, 6 1 8年隋朝覆。”这样课文重点内容通过编顺口溜很轻松的记住了;三是精心设计板书。课文内容重点、关键一目了然, 过目成诵。彩色粉笔标明重点引人注目, 强化记忆。

再次, 教学手段应由单一化、原始化向多样化、现代化转变。

历史学习的最佳氛围就是要有真实或较为真实的历史学习环境, 仅靠粉笔板书和教师讲解, 是无法突出历史学习的形象、生动、丰富、有趣的特点, 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而形象生动的历史教学挂图、历史事件的录音、录像、电视、投影以及多媒体设备等在教学中的运用, 就能为历史教学创设一个较为真实的历史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新形势下必须掌握最基本的多媒体应用技术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仪器和设备的能力。

最后, 教学评估应由统一测试向综合评价转变。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面向全体, 尊重差异。因此, 对学生的评估除了历史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外, 还应该包括品德与科学文化素养、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等。评价的方式自然应该是多层次和多种形式的, 如教学观摩、问卷调查、采访、口试、笔试、小组活动出历史简报等, 从而保证评估的全面性、公正性、发展性和有效性。

摘要:历史教学要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 要注重关联, 讲清发展脉络, 突出结构, 理清思路, 注重条理教学手段应由单一化、原始化向多样化、现代化转变, 教学评估应由统一测试向综合评价转变。

关键词:教学艺术,关联

上一篇:对儿童医疗空间的色彩搭配及其对心理影响的再认识下一篇:击剑运动在农村大学生中开展的现状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