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财务欺诈审计对策研究论文

2022-04-30

[摘要]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快速发展,同时引发了一系列上市公司财务欺诈事件的发生,其中不乏创业板市场,给我国尚未完善的证券市场带来了强烈的冲击。财务欺诈事件的频繁发生,降低了创业板市场上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导致市场进入了低迷期。低迷的市场让大多数中小企业遇到了融资难的问题,企业的资金支持减少,同时利润下降。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公司财务欺诈审计对策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司财务欺诈审计对策研究论文 篇1:

新常态下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内源性及防范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步入新常态,以及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壮大,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现象及后果日趋严重,这不仅阻碍了上市公司自身的健康发展,也破坏了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机制,挑战了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本文在阐释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主要方式和渠道的基础上,揭示了新常态下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在制度体系、公司治理结构、信息披露、审计独立性等方面的内源性,进而提出了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防范策略。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内源性;防范策略

1引言

近年来,影响巨大的财务欺诈案件频繁发生,不仅导致我国证券市场产生巨大的信贷危机,也在挑战公平、开放的原则,进而严重威胁到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财务欺诈的严重后果,使得学术界和业务日益认识到防范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以净化市场环境,促进企业和市场的规范、健康、有序发展。

2新常态下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类型、方式和渠道

2.1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基本类型

在我国,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标准认为财务诈骗是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行为产生者可能是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员工或第三方。在我们的学术界,财务诈骗是指一些人为了获得高额利润而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因此,财务诈骗的本质在会计活动的有关各方为了逃税、提取公积金、瓜分高额红利及其他个人利益,通过仔细的安排和推进故意制造虛假会计信息的行为。上市公司的财务欺诈包括三部分,即主观意图、欺诈客观的事实和欺诈造成的损失。

企业管理漏洞和薄弱的内部控制会导致财务欺诈。会从计信息反映的角度来看,财务欺诈包括原理性财务欺诈、技术性财务欺诈、政策性欺诈及策略性欺诈等。金融欺诈有强劲的隐蔽性和可变性,所以它的形式是不一样的,其基本类型有:虚假陈述和欺诈财务报告、滥用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不当、操纵收益、伪造经营业务、左右勾结等。从欺诈者所处层次来看,财务欺诈包括管理欺诈及雇员欺诈行为,这两种欺诈行为的基本区别是:员工是为了获取个人利益从而损害企业的利益,而管理欺诈是因保护企业利益损害企业的外部相关者的利益。

2.2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主要形式

上市公司会计政策层面的财务欺诈通常是在上市公司的半年报或年度报告即将宣布,为了掩盖一个主要损失或虚假业绩,尽一切可能虚构利润。新常态下上市公司常见的欺诈方式有:虚假、提前、延迟确认收入和费用,非营业性收入营业化、费用过度资本化;通过现金流的操作,通过虚假的销售粉饰业绩;销售虚拟资产和其他虚拟交易欺诈;资产重组转变的使用等。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了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资本结构并完成转移战略而实施的资产置换或股权置换行为,但新常态下,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达到财务欺诈的目的,通过掩盖事务或隐瞒事实,包括未决诉讼或仲裁、担保事项、安全事务的主要投资和重大资产购买和其他行为的隐蔽、不及时或者不完整的信息披露;滥用会计政策,运用会计估计和会计差错进行欺诈等。

2.3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关联交易渠道

上市公司的财务欺诈从关联方交易渠道来看,主要通过关联交易的幌子转移利润。上市公司和相关人扭曲贸易条件,通过非法或不当关联交易来调整利润,最终粉饰报表,相关事务设计通常要有法律依据,没有经济物质的虚构业务;以高价或明显不公平的买卖价格进行购销活动,利用价格差实现利润转移;收取相关企业资金占用成本,利用低息或高息发生的资金往来调节财务费用;将共同成本的分配或管理费用,广告费用转嫁给母公司;关联交易外部化,贷款银行通过其控制的上市公司,为贷款担保,进行关联交易,编造业绩等构建财务欺诈的关联交易渠道。

3新常态下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内源性

财务欺诈产生并非偶然,它是一种人为的社会现象。新常态下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存在有其客观性和基础性,主要体现在:

3.1会计制度体系缺失

上市公司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政策保证公司的金融监管。,上市公司所有经济业务都是在其框架下进行。然而法定会计政策趋向于为企业提供更大的會计政策选择范围的导向,也让违规分子有机可乘。一方面,会计准则具有灵活性。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是一个政治过程,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发展中,各方利益不断权衡,最终会计准则要兼顾双方的利益,给公司留下适当的会计灵活性和选择的空间。另一方面,从现有的会计准则的覆盖面来说,虽然通用会计准则已得到改进,但仍有具体会计准则没有覆盖到的一些特殊行业,如房地产、进出口的石油和天然气、农业和金融衍生品等。这些特殊服务和特殊行业的特定操作只能参考通用会计准则,但会计准则尚未又对其特殊之处的针对性规则,不完整的会计准则为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宽松的空间,松散的会计政策也提供了越来越宽的选择范围,这种特定的会计操作的结果存在很大的操纵空间。会计信息提供者在规定的范围内尽量选择有利于自身绩效或其他目的的会计政策,两者的时间差为会计欺诈提供了一个契机。

3.2公司治理结构欠合理

一方面,经营者的权利太大。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股权比较分散,流动性也加快,大量的中小股东或许不关心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只关心如何投机套利。许多公司治理角色重叠,没有“三个单独”的和“五个独立”,提供了金融欺诈的机会,形成弱股东、强管理的现象。在许多情况下,由首席执行官兼任董事会主席,使运营商的力量进一步加强。经营者的权力太大,很容易失去应有的监督,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财务欺诈案件的发生。另一方面,独立董事不能真正的独立并勤勉尽责。当前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占47.7%,这种结构很难形成一个平衡的力量。一些公司在招聘独立董事的过程中缺乏认真的考虑,并不重视他们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出现董事“不懂事”现象,对独立董事的行为约束机制有效性不足。此外,内部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并未真正建立决策权力,行政权力和监督机制的平衡力量。尽管外部监事会很努力,但很难在没有制衡的内部管理系统中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

3.3审计独立性缺乏

CPA制度在建立财务报告的可信度和防止金融欺诈信息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但事实上会计师事务所很难独立地执业。原因是一些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股东大会形同虚设,董事长集公司权力于一身,经营者由被审计人变成了审计委托人,并决定着审计机构的聘用、续聘、收费等事项,完全成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衣食父母等事项。一方面,一些审计公司为了留住客户,往往倾向于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审核,一旦发现了问题,不会直接在审计报告中显示,导致外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另一方面,内部审计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机构的功能相关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除了《公司法》规定的监事会外,包括《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要求》设立的审计委员会和公司内部原本就有的审计部共三个职能机构来负责。然而,由于三个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不合理,导致影响其功能的发挥,尚未达到防止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目的。

3.4信息不对称

在证券市场参与者的信息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会计欺诈具有隐藏功能,而占主导地位的一方将使用会计欺诈的隐藏特性形成逆向选择的必然结果。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的新常态,企业经营管理者与企业所有者,及投资者所掌握的有关企业实际经营方面的信息详尽程度有所不同。投资者不可能直接运营公司,不可能比经营者更加了解该公司的情况是的,所以他们只能支付代理成本。企业管理的位置或直接参与实际生产管理和投资者控制部分的位置,通常比普通投资者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也就是说,前者的边际成本远远低于后者,所以收入将远远高于后者。

3.5惩罚力度不足

一方面,上市公司的财务欺诈尚未制定完善和有效的惩戒机制。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存在“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的现象,也就是说,既没有有效地保护那些守信者的利益,也没有对失信者进行严重惩罚,催生了财务欺诈行为的屡禁不止。另一方面,另一方面,当前执法状况还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对检查出来欺诈问题的惩罚倾向于经济惩罚,而不是行政處罚和刑事处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很少影响业务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的利益,所以造假者心存侥幸,导致欺诈不计后果。

4新常态下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防范策略

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已经成为危害社会经济地严重问题,其有效防范需要有关各方共同努力,齐抓共管。

4.1优化会计制度体系

一方面,政府应加强会计制度建设,加快会计行业的改革。在新时期,我国会计制度的建设已经受到国家领导人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现存会计制度体系仍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需不断对现行的会计标准进行有效修正和弥补。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应该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完善自身的会计制度。由于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会计差错变变化的灵活性,随意调整期初或当期损益的做法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隐秘性,建议上市公司加强会计监管,特别是对那些特殊的行业,应修订消除随机性、灵活性的会计处理的和减少上市公司对会计信息的可控性。

4.2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一方面,应完善董事会制度。在公司治理框架中,董事会是核心,特别是董事会成员的形成。建立董事会的平衡机制结构,优化董事会的监督功能,建立一定数量的独立董事,可以发挥独立董事的特殊作用;增加非执行董事在内部董事的比例,确保董事会独立任命管理的权利和责任,规范独立董事;建立独立董事约束制度;建立独立董事公示制度,把独立董事制度建立在社会监督之下。另一方面,我们应该优化公司的股权结构。中国上市公司通常是国有股占绝对优势,而中小投资者股权分散,很难形成对主要股东的约束。应加强对股东和其他财务信息参与监控的动机和能力,一次提高公司的产权制度。只有当产权制度是完美的,我们才可以使资本回报率最大化,才能形成其与公司管理层之间经济上的契约关系,进而形成真实财务报告的需求主体。另外,为了确保监事会的有效监督,资金和支付监事会应由股东会议决定,监事会成员要提高个人素质和专业素质,提高监事会的责任感和实践水平;明确监事会在实际操作中的权力,提高证券法案的透明度,利用法律和社会监督机制监管,以防止道德风险的产生。

4.3保证审计独立性

一方面,应保证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应该尽快改进,国家应该强制注册会计师轮换制度,通过实施审计事务所旋转系统,达到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的目的,防止出现的上市公司和注册会计师勾结,共同欺诈的问题;建立会计监督委员会,负责注册会计师登记、检查、调查和惩罚,发展自律规范,建立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机制。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应当建立审计委员会,全权负责外部审计的就业、解雇、监督和报酬,引进同业互查制度。同行评审系统是美国注册会计师一种行业自律的模式,其目的是根据质量控制标准检查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系统的设计,并确定遵循的程度;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和管理咨询业务分离,确保会计师事务所公正的审计业务。

4.4健全信息披露制度

上市公司应继续加强信息披露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披露时效性,不断完善信息披露的相关要求,减少使用信息披露系统陷入财务欺诈的可能性。一方面,要完善内部控制机制。要设立单独的会计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避免管理人员欺诈,要加强内部审计和对日常会计业务的监督;提高财务人员明确的主体地位,加强财务信息披露的内部监督;监督人员对企业而言,要保持高度的独立性。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提高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制度的上市公司。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会计规范体系主要是由《公司法》、《证券法》、《会计法》、《审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应用指南、解释及其他相关规定)、《审计准则》、《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等法律法规所组成,具備了较为完备的基础。应进一步完善有关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制度;加强对科学制定会计标准体系的支持;加强监督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改革多头管理体制,建立上市公司的监察制度;制定一组可行的措施,监督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对违规行为予以明确界定,坚决消除违规行为。

4.5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一方面,相关监管部门要加大对相关人员的处罚力度,大幅度提高相关人员财务欺诈的违规成本, 使得造假者不仅将其从造假行为中获得的收益全部上缴,还要额外对出付出代价,从而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应完善刑法相关规定,强化对个人责任的追究。建议修改《刑法》有关规定,增加会计欺诈的实施单位和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和行政处罚,改变以往处以“单位罚款”而严格执行对“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个人”的经济处罚和承担刑事责任,杜绝“罚款”代替“刑罚”的惯例,使其在法律的震慑下不敢轻举妄动。

5结语

当前的上市公司在中国和世界在不断接触和融合的过程中,不论经营理念还是商业行为都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解决上市公司财务欺诈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有必要在许多方面分析深层问题,研究新技术,以全面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它,从上市公司会计制度体系、公司治理结构、信息披露制定、审计独立性等方面改善企业和市场的发展环境,以有效防范和遏制上市公司的财务欺诈行为。

参考文献:

[1] CharalambosT.SPahtis. Detecting False Financial Statements Using Published Data: Some Evidence from Greece [J]. Managerial Auditing Jounral, 2002,Vol.17(4):179-191.

[2] 刘杨. 上市公司财务欺诈问题与治理[J]. 时代金融,2015(4):111-112.

[3] 刘静,闫佳惠. 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根源及治理对策-以南京纺织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J]. 会计之友,2015(12):116-117.

[4] 陈瑶瑶. 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及审计对策分析[J].财会通讯,2015(10):87-89.

作者简介:

付志琴(1987—),女,汉族,江西南昌人,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会计。

付丽琴(1982—),女,汉族,江西南昌人,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会计、财务管理

作者:付志琴 付丽琴

公司财务欺诈审计对策研究论文 篇2:

浅析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及对策

[摘 要]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快速发展,同时引发了一系列上市公司财务欺诈事件的发生,其中不乏创业板市场,给我国尚未完善的证券市场带来了强烈的冲击。财务欺诈事件的频繁发生,降低了创业板市场上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导致市场进入了低迷期。低迷的市场让大多数中小企业遇到了融资难的问题,企业的资金支持减少,同时利润下降。因此,为了促使创业板市场的持续发展,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欺诈防范的研究就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文章对财务欺诈概念、理论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简述其欺诈的主要方式,从而对我国创业板财务欺诈提出防范性对策。

[关键词] 创业版;财务欺诈;上市公司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9. 012

1 引 言

自从我国的创业板市场正式启动后,它以极快的速度风靡全国的同时,出现了财务欺诈等一系列引发诚信和道德缺失的问题,这使得投资者的热情急速降低。于是,为了保证证券市场的秩序,提高创业板上市的质量水平,维护其正常运行,需要制定针对财务欺诈的防范措施,保证证券市场的公平、公开、真实性及准确性。只有制定一系列的防范措施,才能使创业板市场更加健康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学者对财务欺诈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主板市场,对创业板研究的学者并不多。因此,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欺诈问题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能够有效地保障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维护国家的经济秩序,促进整个证券市场的持续发展,维护社会安定。

2 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相关理论

2.1 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概念

创业板上市公司指公司通过提出上市申请和批准后,能在创业板市场发行股票并流通,同时接受各创业板市场制度约束的公司。创业板市场是对主板市场的补充,在资本市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财务欺诈是一种故意从本质上提供误导性财务报表的行为,不注销过时存货和销售之前确认收入是欺诈性财务报表的最常用手段。

2.2 财务欺诈理论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人被信息不对称理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掌握一些他人无法获知的内幕信息的人,是具有优势的一方;而另一类是无法掌握充分准确的市场信息的人,属于劣势的一方。信息不对称会带来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后果。

2.2.2 内部人控制理论

内部人控制现象就是在当今社会两权分离的社会背景下,一部分掌握了实际控制权的大股东,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惜牺牲其他股东利益甚至于损害公司利益的经济行为。

2.2.3 有限理性理论

在市场上的行为主体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一般是处于有限理性状态,因此在决策过程中其不可能做出精确的、完全理性的最优选择,只能转而退其次,来寻找一个近似的、有限理性的较为满意的选择。同时,“有限理性”行为分为程序理性和结果理性。

我国目前证券市场上往往存在的是一种结果理性行为。当上市公司的某项财务指标达不到标准时,监管部门则会对这些公司进行停牌或者退市等处理,投资者则会转而投资于其他公司。

3 创业版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原因

3.1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

公司的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是财务欺诈发生的原因之一。而信息不对称是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导致的。股东通过自己的意愿聘任管理层,管理层负责编制财务报表。公司治理结构中对会计信息的相关规定并不完善,导致管理层在编制会计报表时缺乏有效地监督,致使财务欺诈行为得不到制度上的约束。

3.2 会计审计制度的缺陷

由于我国会计审计制度存在的缺陷,致使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日益缺失,因此注册会计师并不能有力地约束公司管理层编制财务报告的权利,也不能让财务信息得到充分披露,更不能很好的缓解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失衡等问题。由于注册会计师缺乏的独立性,致使“银广夏”、“绿大地”等财务欺诈案件首先被媒体发现,而并不是注册会计师。

3.3 财务欺诈的成本与收益不对称

导致财务欺诈行为产生的最大诱惑就是财务欺诈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当财务欺诈的预期收益高于财务欺诈的预期成本,就可能导致欺诈行为的产生。欺诈者采取各种手段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从而获得巨额收益,或者通过虚增资产等方式使其取得上市资格,进而发行股票骗取投资者大量资金。 3.4 轻罚薄惩导致的威慑失灵

为了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真实有效,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但财务欺诈行为较难发现,或发现后要追究其更多责任也困难重重。

4 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防范措施

4.1 改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创业板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先天缺陷,没有形成完整、有效的内部治理、控制机制。一些公司为了达到上市的目的,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存在很大漏洞。因此,首先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公司内部控制度,并在日常治理中真正的付诸实施,通过适应,使其变成公司内部治理的机制,并深入每一个员工内心,使公司在内部治理上防治财务欺诈。

4.2 完善会计审计制度,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从制度层面降低财务信息的失真问题,只有完善会计审计制度才利于防止公司财务欺诈的发生。应该结合我国国情,认真研究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相关体制、法规的政治经济背景,将审计制度加以应用。

4.3 完善创业板相关制度

4.3.1 完善创业板保荐制度

首先要构建以终身保荐人为核心的监管体系,约束其只重利益而忽视让真正有价值的企业成长的短期行为,让保荐人对所保荐的企业真正做到负责到底;其次,保荐机构应当对接受的保荐任务指派专门的部门及专职的保荐人员开展保荐工作,并保证其持续督导所要的工作时间,并加强专人负责的执行力度;第三,由于创业板的公司对核心技术的依赖非常高,保荐机构还应当在其持续监导期内监督其对商标、专利、专有技术、特许经营权的取得和使用、关键技术人员的离职情况甚至购买和出售核心技术情况严加监督,并及时进行披露。

4.3.2 改善创业板审核制度

改善创业板审核制度,需要适当增加发审委中行业专家的人数,会计师、律师及行业专家所占比例应该相同,着重判断行业的成长性和科技含量,这样有利于提高创业板公司的质量;同时,建立对发审委的问责制度,相关监管部门要鼓励他人对发审委员违法、违纪行为的举报监督,同时强化发审委廉政建设,保证审核的独立性,让发审委真正为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质量负责任。

4.4 加大对财务欺诈行为的惩处力度

首先,从申报开始,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就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其次,细化追责机制和违规处罚条款,自律机构要完善对违规行为的自律处分的相关规定。再次,加强对会计师、律师等执业行为的监督,发现违法行为时,按规定从重处罚。发现尽职调查不到位、信息披露不合规、财务造假等行为的,将按规定及时、从重处罚,相关责任人,一律承担其相应的责任。最后,在行政追责与处罚的同时,积极推动民事赔偿机制的落实。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晓求. 中国资本市场:从制度和规则角度的分析[J]. 财贸经济,2013,34(1):14-27.

[2]李曙光. 新股发行注册制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探讨[J]. 政法论坛,2015,33(3):3-13.

[3]朱冬元,孙跻珂. 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绩效与股票价格关系研究——基于四大行业2012—2014年的数据分析[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86-94.

[4]吴福象,梁作鹏. 侵权与契约债权诉讼“直索悖论”的法经济学分析——兼论上市公司资本充实及退市制度的效率与公平[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2):56-61.

[5]阚兴伟,张柯贤,尤嘉. 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及审计风险控制对策探讨[J]. 中国内部审计,2014(1):155-157.

作者:武庆庆

公司财务欺诈审计对策研究论文 篇3:

财务欺诈的防范与治理

摘要:文章在对以往学者财务欺诈相关理论、成因、常见手段及其应对措施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审计实践,重点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成因,并提出了应对财务欺诈的防范与治理措施。

关键词:财务欺诈;审计;防范与治理;措施

财务欺诈是企业欺诈的一种,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SAS82《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欺诈的考虑》将之定义为:“在财务报表中蓄意错报、漏报或泄露以欺骗财务报表使用者。”财务欺诈往往经过涉案人员周密安排,以逃避纳税、分取高额红利、误导投资者、提取秘密积金等为目的,是一种谋取私利的行为。公司财务欺诈会误导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心理趋向,干扰社会经济秩序,损害投资者利益,还为腐败行为的滋生创造了温床。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事件屡有发生,甚至有一些知名企业。

财务欺诈是社会中诸多不健全因素在会计活动中的综合反映,对其进行防范和治理势在必行。2002年7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了《审计技术提示第1号一一财务欺诈风险》,详细列示了各种可能导致公司进行财务欺诈的因素,提醒注册会计师在对此予以充分关注,保持谨慎。然而,该提示对于具体的操作性指标及其阈值并没有提供直接指导。实际上,公司财务欺诈的成因错综复杂,随着时代发展又呈现出新的特征,对其进行时时跟踪、分析,不断完善防范、治理机制尤为重要。

一、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成因

以往学者将财务欺诈案的源头归结为“利益驱动”。发案公司管理人员、上市公司股东、审计人员、政府都存在开展财务欺诈活动的利益驱动。财务欺诈不仅仅存在于单一公司内部,也可能存在关联企业间,甚至存在审计机构协助的情况。

(一)财务欺诈相关理论基础

1. 机会成本理论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做出一个选择后所丧失的做出其他选择而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从财务欺诈的角度看,则是指从案人员因遵纪守法而失去的因财务欺诈可攫取的巨额利益。正是欺诈伴随的高昂收益创造了造假的驱动力。

2. 欺诈行为相关理论

有众多学者尝试对欺诈行为归因。比较成熟的有舞弊三角论、GONE理论、白领犯罪理论、欺诈范围理论、舞弊风险因子理论等。这些理论主要从外部要素(机会、暴露等)、欺诈者的个人要素(身份地位、需要、理性程度等)进行归因,为财务欺诈的识别与防范提供了一定依据。

3. 心理归因

欺诈行为的产生往往离不开一定的冒险心理、侥幸心理和合理心理。一方面,财务造假带来的巨额利益符合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需求,使得人们愿意去冒险。另一方面,欺诈并一定会被披露,因此人们存在侥幸心理。此外,有些造假者的目的并非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或业绩,甚至是上级所要求的,使得造假者为自己的不法行为找到了合理性的借口。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成因分析

1.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1)公司产权制度的漏洞

我国的上市公司众多,但是公司产权制度不完整。一方面,我国上市公司大多由国有企业脱钩改制而成,在股权结构上,往往少数股东持有大部分股份、较多的股东持有的股份寥寥无几,甚至有国有股“一股独大”的情况。这样公司董事会实际上只受个别人控制。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权力高度集中,致使内部制衡机制失灵。另一方面,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致使投资者与管理层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管理层在财务会计信息编报方面权力过大,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监督。尤其在近年来以首席执行官为主导的公司管理模式下,董事会主席由CEO兼任赋予了经营者更大的权力,对其进行监督则更加艰难。

(2)公司内部控制混乱

公司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会计控制和的管理控制两种形式,会计控制的目的是确保会计以及其他企业内部资料的真实可靠性,主要通过对会计以及其他业务处理程序的控制来实现。但实际上,公司往往给会计人员赋予复杂的工作职责,既要负责财务核算,又要担任内部审计工作。如此一来,审计职能就形同虚设,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另外,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人才普遍相对短缺,管理机构简单,财务管理制度残缺,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弱化,造成了诸多财务管理问题。

2. 审计机构利益驱动

(1)恶性竞争驱使下的审计质量下降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超过8000家,行业竞争严重。审计市场呈现出买方市场的特征,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会计师事务所采取不当手段抢夺市场份额,比如减少审计时间、省略必要程序、低价收费、给回扣,甚至参与造假。恶性竞争下,审计市场正常的秩序被扰乱,审计质量下降,助长了财务欺诈行为。

(2)独立性不足导致的公正性缺乏

会计师事务所具有公共性和企业性双重属性。服务性行业依赖客户生存,而其客户,即委托人,同时又是被审计人,这就使其难以完全保持公正性。近年来,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占比有所下降,收入结构的调整使其具有管理咨询公司的属性,独立性不足,更加难以客观、公正地开展审计工作。

3. 市场监管控制机制不完善

(1)财务欺诈惩罚力度不足

目前我国对参与造假的上市公司和审计机构的惩罚力度均有所不足。在以往案件中,红光实业与银广夏均通过虚报盈利攫取了投资者巨额的资金,而违法成本相对非常小。成本与收益的显著不对称,使得会计师与上市公司管理层甚至会串通一气。虽然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治理措施,但执行力度不足。起诉不受理、受理不开庭、开庭不判决、判决不执行的情况都有发生,使得惩罚机制失去了其应有的震慑力。尤其是直接责任人的民事赔偿责任更是微乎其微。

(2)诚信体系不健全

我国对上市公司缺乏有效的诚信追溯机制。迄今为止,违反法规欺骗上市,上市后还继续造假欺骗股民的案例已经多次披露。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及违规处罚方面,也没有形成有效的惩戒和追溯机制。没有机制能够很好地提醒广大投资者注意到企业的诚信等级,使得企业有动力重复多次造假。

(3)受害者诉讼维权难度大

受害者的损失可能是巨额的,然而在财务欺诈披露后,受害者往往难以得到应有的补偿。即使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相关政策以更加务实、有操作性地保护投资者的权益,但是严格的案件受理前置程序使唤投资者的诉讼难度非常大。

(4)审计监督制度的不完善

我国对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虽有相关规定,但不明确、不统一,为公司高层管理者和审计机构制造了违法违规的可乘之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多头监管模式,增加了会计师事务所配合监督的难度和运营成本。此外,审计制度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完善性,一旦审计机构只重法律形式,不重经济实质,监督机构就难以捕捉到。

二、我国财务欺诈防范与治理对策

(一)建立财务欺诈预警机制

(1)加强对审计程序执行情况的监督力度

新准则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的审计程序,包含四个流程。其中延伸性审计赋予了审计人员较强的审计自主性,为财务欺诈的识别提供了有利的保障。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对一些关键信号保持警惕性和敏感性,这些信号往往隐藏在看似正常的核算业务之中。

(2)关注财务造假关键信号

A公司经营电子元器件的代理销售,包括按客户要求向上游企业定制电子无器件销售。产品规格多达数百种,年销售额超亿元。财务核算采用带有进销存的会计软件进行,并定期盘点库存商品,根据制度对盘点结果进行处理:对盘亏的库存商品转入营业外支出,对少量盘盈转入营业外收入,并且对仓管人员根据制度规定进行奖惩。

财务报表看似完全正常,然而实际上,该公司存在大部分销售商品不开票的行为,下游客户为争取价格的优惠不需要进货发票。客户将货款打入A公司指定的企业负责人个人账户,业负责人根据业务需要将已转入小金库的部分货款借给A公司经营周转。A公司的造假在于:将虚假盘亏转入营业外支出,冲减了利润总额,降低了所得税税基,偷漏企业所得税。因此,审计人员只要对盘亏的货物进行重点清查,或者调取与企业合作的物流公司的发货清单,就能发现问题。

财务欺诈信号类型丰富多变,会计师在工作经验中逐渐积累,对异常信号保持警惕和敏感,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

(3)完善审计后反馈机制

一旦审计人员发现公司财务报表存在问题,则应及时进行有效处理,为后续审计提供便利。比如向主管部门反映,或向法律部门起诉造假者,追究其相关责任。对于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主导的欺诈行为,审计机构可在上报主管部门后直接退出审计业务承接;对于公司内部员工造假导致的财务欺诈行为,则应向企业管理层反映,要求其改善内部控制的不足。

(二)加强诚信制度建设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诚信尤为重要。建立企业诚信追踪制度,使企业及其经营管理者的诚信记录公开化,并建立动态机制随时监督更新。一旦企业及相关人员出现财务欺诈记录,则在平台中公开该不诚信档案。这样即能为公众提供有力参考,也能为股东选择经营者时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从而起到激励约束作用,同时审计机构在后续工作中也能够保持警惕性。

(三)加大财务欺诈惩罚力度

正是财务欺诈的高收益、低成本,给造假者创造了动机。因此,应增加财务欺诈惩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避免存在侥幸心理。建立财务欺诈的弹性惩罚制度,将惩罚程度与其影响程度相关联。尤其是在违法者需重担刑事责任的基础上,增加民事赔偿的惩罚力度,增强惩罚机制的威慑力。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往往在财务欺诈中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应建立管理人员个人利益与财务欺诈相关联的机制,增强惩罚机制对管理人员的威慑力。在此可以参考美国要求公司高管人员对其信息披露真实性的签名保证制度以及投资者可以追究有关违规人员民事责任的制度。

(四)改善公司内部控制结构

建立权力约束机制,制衡管理层的高度集权形成的对财务的干预权。管理层应对公司的经营管理负责,以及根据财务报表制定管理决策,而非直接干预财务报表工作。因此,在公司内部增加财务部门的独立性,以增强财务报表的公正性,不受管理层意志左右。另外,加强公司内容审计部门的工作有效性。将财务人员与审计人员进行剥离,避免出现自己审计自己的现象。

(五)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机构保持公正性的前提。为了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必须打破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利益关联。一方面,使审计机构的审计业务与管理咨询业务相分离。借助法规要求审计机构不得同时对同一公司进行咨询和审计业务。另一方面,引入第三方机构,对接上市公司与审计机构,避免公司管理层与事务所的不法交易。可改由监管部门或证券交易所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此外,实行上市公司审计轮换制,每隔三年强制性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保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采取措施治理会计师事务所间的恶性竞争,创造公平、公正的审计经营环境。

(六)创新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的倾向性选择为财务欺诈创造了可操作空间。为此,管理当局应时及时总结以往案例,对财务欺诈案件反映出的会计准则漏洞进行修补、完善,缩小财务造假的可行空间。采取奖励措施鼓励会计师及事务所在经营过程中发现的会计准则缺陷上报管理当局,以完善会计准则。会计准则应与时俱进,关注新兴事务带来的审计挑战,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陈春丽.财务欺诈的成因及审计对策[J].当代经理人,2006(05).

[2]宋慧英.公司的财务欺诈及治理[J].前沿,2007(02).

[3]王建新.财务欺诈及其防范[J].审计研究,2007(01).

[4]徐畅.试析财务欺作的防范与治理[J].黑龙江科学,2015(01).

[5]张国柱,陈景花.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及审计对策研究[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8(06).

[6]赵丽琴.针对财务欺诈的几条审计对策[J].科技资讯,2006(07).

(作者单位:江苏凯德电控科技有限公司财务部)

作者:孙太宏

上一篇:感觉教育下的小学作文教学论文下一篇:新形势下农村初中品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