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教育下的小学作文教学论文

2022-04-30

[摘要]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重视听说读写的训练。写,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考验,是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反映。因此,上好小学作文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非常重要。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感觉教育下的小学作文教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感觉教育下的小学作文教学论文 篇1:

研讨习作,享受习作

2010年11月18至19日,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部“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母语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展示暨习作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在苏州市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举行,来自江苏、安徽、山东、陕西、河南、广西、云南等7个省、市、自治区100多名教师参与了本次会议。

一、 课堂展示:放飞学生的“心情故事”

近一年来,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课题组老师们在潘建萍校长的带领下,进行了“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18日下午,该校课题组张琳琳老师首先为我们展示了一节课题研讨课——《心情故事》。

张老师先用生动有趣的卡通人物的表情,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借助人物相片,让学生通过认人物的外显表情,猜一猜拍照时的内在心理,进而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生活照片,引导学生描述照片上自己的表情,再将自己拍照时的心情故事介绍给大家。吹泡泡、滑滑梯、吃东西……一个个生动的场景被激发出来,学生个个眉飞色舞、不亦乐乎。随即张老师让同学们把这些精彩的故事写下来,并借助实物展台介绍自己的故事,师生共同欣赏、点评。整堂课,同学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热烈,生动地体现了该校“生活化教学”的课题理念,给与会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教研室的陈明老师、南京市北京东路的朱萍主任、镇江中山路小学的张晨晖校长畅谈了听课感受。他们认为,这节课题研讨课“有情有趣”、流程清晰,由易到难的教学环节符合学生的心理,体现出了教师的教育智慧。“生活习作”的清新之风让学生、教师、家长以及与会者都沉浸在幸福之中。

二、 课题介绍:“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展示课结束后,代表们参观了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特有的“科学探索园”。走进“探索园”,大家被眼前的景色深深吸引了:高低起伏的“大型岩石”,错落有致的“各类植物”,徘徊其间的“各种动物”,让人感觉仿佛来到另一个世界。地质馆、引力馆、海洋馆、蝴蝶园等各项专题馆精彩纷呈,上千种海洋生物标本、蝴蝶标本让人大开眼界。试想,当学生们徜徉在这生动的科学园里,获得的感受是那样独特,还愁写不出生动的习作吗?

从“科学探索园”回到报告厅,大家仍兴致勃勃。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的潘建萍校长开始向大家介绍学校的“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她从课题研究的概念、目标、途径及评价等方面汇报了课题研究的成果与实施概况。课题借助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特别探讨了实践层面的操作策略,认为作文生活化就是让学生能“用生活的方式写生活”,感悟生活,享受作文。所以,要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帮助学生认识事物、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努力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要放飞学生的思想,以自由的风格、多样的手法、使习作灵动而多样化;要用有针对性、启发性、激励性的方式展开习作评价,架起家庭与学校间的桥梁,帮助学生抒发自己的自然之情、自在之趣……

潘校长的介绍如一股春风迎面而来,让老师们感到了生活化教学对学生习作的影响。而接下来的子课题展示,更让老师们与生活来了一次“零距离”。

徐蕾老师首先阐述了“作文生活化校本教材与学材的互动”。她将学校开发的习作系列校本课程《迎飞》展现在大家面前:图文并茂,活泼有趣,让人一看便爱不释手。说它是教材,其实更是一本学材。它由师生共同编写,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尽量采用多样新颖的方式,而且可以直接在上面习作。《迎飞》按年段分为低中高三个年段,每册以“课标引路”,然后分“课本直通车、活动快乐园、生活万花筒、亲情对对碰、学海畅行舟”五个方面,分别从学生的课本、活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习方面取材,编写习作内容。每个方面都分活源汲泉、点石成金、妙笔生花、教师点评和新星展台这几个栏目。徐蕾老师还现场展示了一段低年级“妙笔生花”栏目中的内容,学生描写自己和妈妈去菜市场,与卖菜叔叔之间的精彩对话,让人在座代表连声叫好。如果不是来自生活,抒写生活,何来此精彩?对于同样的素材,课题组老师也能巧妙处置:根据不同的年段,寻找不同的训练点。学校的科学探索园里的景观就被中年级和高年级教材分别引进。中年级主要让学生介绍自己对科学探索园最感兴趣的地方,如蝴蝶馆中的蝴蝶等,进行的是片段练习;而高年级学生参观了科学探索园后,就可以从多角度来写。而在“点石成金”栏目里,教师给了这样指导:“你可以从参观者的角度写参观记,你可以从布展员的角度配解说词,还可以从小导游的角度备导游稿……”这不仅让人想起,同一部《红楼梦》不同读者、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能有无数精彩的注解,同样的事物,即使一个学生在不同年段多次写,还是有习作的新鲜感。这就是“作文生活化”!

接着,胡萍与徐慧芬老师介绍了子课题“丰富多彩的基地,真情实感的作文”。首先,给大家看了一段校园录像:美术作业为学生们的习作打开了一扇窗户,诞生了一个个童话故事;音乐课上,学生把自己听到的每个音符、每段旋律的感受写下来,编写音乐故事;科学课上,一个个有趣味的小实验,让学生兴趣昂然,一份份实验观察报告凝聚着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讨;数学课后,学生把自己求知和巩固新知的过程写下来,为写科学小论文作好了准备;体育课后,描写体育课所掌握的一次运动是如何进行的,按顺序说清每一个动作及要领,进行中有何得失与感受……是呀,学生们的生活原来是这样丰富,奇妙无比的作文与多学科渗透的教学策略研究让孩子的天性得到尽情张扬,每一篇作文都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可以说,“校园文化与作文的互动”是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的实践活动,以不同的方式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表达生活,同时明白作文无处不在,作文就是生活,从而使学生勤于思索,乐于想象,喜欢写作文,会写作文,享受作文。

最后,李浦红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学校作文生活化课题为学生量身定制的主题之一——“作文生活手牵手,家长孩子手拉手”。写作就是生活,生活也是写作,“我手写我心”是学生习作的诀窍;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成就“我写因我爱”,习作成为了学生的内需,是他们的真情流露……李老师还现场请了几位小作者让大家听听他们的文学梦。之后,又连线家长倾听心声:

作文生活化,把生活引入作文,让孩子的作文来源于生活却又多姿多彩,情趣高雅。有时候,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把作文引入生活,一切变得很简单,而收获的丰厚却是出乎意料。——周荻同学家长

我们平时在生活中要为孩子创造尽可能多的亲历体验、角色体验、换位体验等机会,让他们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去观察万物的更替,去调查环境的现状,去体验劳动的艰辛……这样他们的情感体验得到了丰富,对事物的感受能力有所提升,写起作文来自然得心应手。——江雪同学家长

课题走入了学生的心中,也走入了家长的心中,家庭就会与学校形成教育的合力,这也表明了“作文生活化教学”强盛的生命力!

苏教版小语教材主编、《七彩语文》杂志总编朱家珑先生高度评价了苏州市金阊

外国语实验学校的这一课题取得的成果,他给大家读着《飞扬》校报上学生的文章,深赞课题研究对于学生的身心产生的积极影响。他说:“从同学们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生活与作文融为一体。”的确,一个子课题能够有如此成果,作为总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的母语教育”的负责人,怎不欣喜呢?

苏州市金阊区教育局张磊局长也高度肯定了本次展示活动,他认为这既是展示,也是研讨,金阊区的两大习作改革平台——“生活化作文”与“真情作文”,正是着眼于学生的“乐于动笔,易于表达”。教育局将一如既往地给予大力支持。

三、 专题讲座: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习作教学

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成果展示之后,江苏省小语会理事长、《七彩语文•教师论坛》主编袁浩教授给教师们作了一场“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习作教学”专题讲座。他强调,我们的习作教学改革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中进行的,必须深入领会“纲要”与“课标”的精神,否则就会出现“说一套,做一套”的“两层皮”。像生活习作,就是强调同学们体验真实的生活,写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这就要求学生不能编造生活,而是需要引领学生发现生活、关注生活。同时,又提醒我们,想象与虚构的不同,后者是一种艺术的真实,但如果不顾文体的滥用,不但会造成“套用情节,移植情感”的状况,还会扰乱学生对于生活的正确认识。他借助一系列的案例和特级教师管建刚习作专著中的片段,再次强调了我们的习作教学一定要关注学生的真情实感,关注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文章的产出),要鼓励学生说真话、诉真情,抵制为应试而教的不良倾向,不要满足于少数学生发表的习作,而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乐于动笔,易于表达。

最后,袁教授指出,一节好的习作课,一节好的语文课要体现“课标”的理念,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落实三维目标,关注学生的观察、思考与表达;教学过程明快,方法简朴,并由易到难,科学有效。

袁教授的讲座高屋建瓴、震人发聩,但深入浅出、笑声不断,这是一场精神大餐,让每位与会者都欣喜连连,收获甚多。

四、 课题研讨:勇于实践的思想者

19日上午,在金阊外国语学校的会议室里,各子课题组教师汇聚一堂,交流分享各自的习作教学心得和成果,分享快乐。南京凤凰母语研究所课题部徐晓华主任风趣的串联、引领,激起了大家强烈的表达欲望。这里,我们用扫描的方式让老师们一睹课题研究者的风采。

“快乐作文”——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实验小学沈建琴副校长、王平宏老师介绍了他们“快乐作文”的课题实验。他们实施的“6+1工程”让人耳目一新:营造习作环境,感受气氛之乐;设计训练序列,体验内容之乐;力求灵活多变,感受形式之乐;重建师生关系,满足心境之乐;架设对话平台,品尝成功之乐;注重博采众长,激发积累之乐。这些新颖的教学手法,加上“等级+附加分”式的评价改革,使学生的习作兴趣飞扬,写作能力提升,而“快乐作文”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

“流动的花朵”——盱眙县实验小学田永凤老师特别关注流动儿童的情感状态,发现他们的生活并不快乐。于是,田老师的习作教学就从帮助学生寻找快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生活的信念做起,用日记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积极日记,享受快乐健康的生活;书信日记,架起真诚倾述的桥梁;循环日记,构建和谐沟通的平台;亲子日记,营造温暖舒适的环境。

“学科整合”——泗阳县实验小学王学林老师探讨了习作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特别是绘画与习作的联姻,实现儿童图像表达与文字表达的融通:教师利用“简笔画”,使指导表达“特点鲜明”;利用“剪贴画”,使指导表达“言之有序”;利用“人物绘本”,使指导表达“感情真挚”。

“读写结合”——宜兴市杨巷小学孙永明校长介绍了该校对于读写关系的探索,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将体裁概念引入习作教学,使学生的“读和写”更有针对性,很好地渗透了以读促写、以写助读的意识。

“兴趣之帆”——镇江市中山路小学张晨晖校长讲述了自己与孩子一段段美好的时光,“军营生活”“十岁集体生日”……这些每学期一次的大型活动,不仅给学生留下了多彩的记忆,也让学生的习作成为童年最有价值的回忆。这项习作教学与“写书”的实验得到了师生们的大力欢迎。

“绘本中的三个故事”——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朱萍老师介绍了自己如何通过图文交融、化静为动、注重细节等方式和学生一起创生第三个故事,生动地再现了如何“让学生由阅读兴趣转变为习作兴趣”的绝妙方法。

“要素组合”——广西柳州市和平路小学宾晓云校长介绍了要素组合方式的习作教学模式,即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学生的行为要素“看、听、说、想、做”加以适当排列组合,并适时地变化交替,以求学生习作的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富有个性。而其中“顺向、逆向、侧向、多向”的要素扩张策略,很好地促进了学生习作中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欢乐童年”——金湖县实验小学邰凤琴老师介绍了他们的“快乐语文”课题的研究情况。他们进行了“我读书我快乐”的读书活动,其中特别注重童话的阅读和指导,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童话节”活动。学生们热情高涨,一时间“读童话、说童话、写童话、演童话”成为了学生课余生活的一个中心,学生享受到了“快乐学习”的滋味,“快乐语文”深入人心,而作为“童话节”的成果之一——学生创作的童话集《童眼》也顺利出版。

“体验习作”——丹阳市实验小学徐留军老师介绍了课题组的一系列“体验”策略。“何为体验”:目的,养心;手段,用心;导向,动心。“如何体验”:深入生活,挖掘资源,丰富内涵。“体验途径”:共同体验,享受体验,多样体验。可以说,以“体验”为突破口的习作教学,教师与学生共同体验生活,让学生记录下自己的体验。

“根植于文化土壤的习作教学”——无锡师范附属小学殷雪萍老师介绍了课题组的“基于儿童文化的习作教学研究”,他们将文化的概念引入习作教学,细致地研究了“文本文化”“教师文化”“儿童文化”在习作教学中的影响,特别研究了儿童文化在习作教学中的表现形式:“习作序列”——童心相遇;“课堂游戏”——激活童心;“循环日记”——“童心歌唱”。

“习作评价”——南通市通师三附小王尔明老师介绍了课题组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学会评价习作,教材例文、教师文稿,学生习作都是学生评价练习的对象,合力开辟习作评价“新天地”,以平视的目光发现学生习作中的美。

随后,来自云南的彭文冲老师、河南的冯宇老师、安徽的闻永友老师、山东的梁克光老师、陕西的王红芳老师也做了简短而精彩的发言。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副主编钱锡铭先生做了总结,他认为,课题组教师在不同的角度探索习作教学,但表达的思想却十分一致,都是为了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语文素养的提高,这样的交流研讨很有意义,希望大家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课题部周彦老师深深感到课题组老师是实践的思想者,他认为这样的研讨让我们看到了多元的习作教学观念。

虽然研讨活动在热烈的气氛中落下了帷幕,但是探索的脚步不会终止,真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单位: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

作者:周彦 钱锡铭

感觉教育下的小学作文教学论文 篇2:

新课标:点亮小学作文课堂

[摘要]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重视听说读写的训练。写,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考验,是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反映。因此,上好小学作文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非常重要。为此,教师可以通过积累写作素材,明确写作要求,练就写作技能,展开想象翅膀,抓细节以小见大,抒发真情实感等步骤,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的要求,掌握写作的要领,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点亮小学作文课堂。

[关键词]写作素材;课程标准;写作兴趣;转变角色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是学生自我表达与相互交流的过程。如何激发学生热爱写作的兴趣,积累写作素材,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是新课标下教师努力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要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积累有益的写作素材,或借助网络资源搜集写作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获取丰富的写作信息,然后通过选择、交流和整合等方式,对写作信息加以提炼,进而思考,最后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最乐于表达的材料去写,以此丰富作文教学的手段和内容,为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动态、开放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和表达信息的能力,但这也是新课改形势下表达能力培养和训练的方法之一。

要积累有益的写作素材,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热爱观察的习惯,抓住被观察事物的特点。如果是不易观察或没有条件随时观察的事物,可借助网络搜集相关资料来完成。比如,布置学生写一篇景物描写的文章,如果是家乡周边可实际观察的,建议带领学生去实地观察;如果是去过的名山大川或未曾亲眼见过的景物,可以调动学生的记忆或借助网络资源将这些影像看一遍,掌握景物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展开写作。

二、明确写作要求

写作文,必然遵循一定的写作要求。写作时,教师可以把这些要求写到黑板上,但板书有时浪费时间,教师不妨借助多媒體,提前将要求、要领、具体范例与画面结合起来制作成课件,将所强调的写作要求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以描写自然景观为例,教师可通过课件将作文要求作以展示:“朝霞晚霞、春风春雨、月圆月残、云卷云舒、雾起雾散……这令人遐想无限的自然景观,给人们带来了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的美感。今天,让我们拿起笔来,将其描绘下来吧!”在明确写作要求之后,学生头脑中并无任何的要领和技法,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其要领之一是注重变化过程,比如写“雨”,可抓住雨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这样一个变化过程。描写自然景观的另一个要领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如写“春雨”“秋雨”,要通过对比写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写作要求的展示,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要领,顺利展开写作。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搜集名著佳作的片段,或者名人的名言警句,或者励志的歌曲诗句,丰富自己的文字积累,为写作增添语言亮点。如赞美歌颂教师的名句——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歌颂父母的的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天下第一情》《父亲》等。写作时将其灵活地运用其中,可以为文章增色不少,也加深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练就写作技能

叶圣陶十分重视学生写作技能的培养。他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些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巧。”模仿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为此,教师可适时提供一些范文,对学生的写作加以引导,发挥范文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作用,引领学生由范文提供的素材联想到另一类以及更多的素材。作文课上,教师可朗诵或多媒体播放一些同体裁的优秀范文。在仿写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不要一味地模仿,甚至是机械地模仿,应该将他们的思维引导到一个正确的轨道上来,即模仿一定要模仿形式,而不是模仿内容,杜绝抄袭。如仿写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在提供范文之后,教师要讲清以下几点:一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二是抓住动物明显的特点;三是在描写中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四是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学生的模仿力很强,在范文的引领作用下,再结合教师提出的写作要求及教给的写作方法,就可以很好地开拓自己的写作思路,从中选择最适合的写作方法下笔写作。

写作技能的养成,有赖于学生平时的积累和练笔。为此,教师可带领学生学习名篇佳作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加强学生写作方法和能力的实践,并不断加以修正,最终成为学生的写作技能。

四、展开想象翅膀

作文是学生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的文字表达过程。为此,教师在学生写作前,采用多样化的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为学生创设一定的作文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在想象的空间自由驰骋。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图像,在情、声、色、意共同营造的作文情境下,调动学生的感官,唤起学生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使他们大胆、合理地发挥联想和想象,写出精彩的想象作文。如结合五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写作训练《如果发明……有多好》,有的学生写了《如果发明这样的服装有多好》,表达了自己服装设计的思路:所设计出来的服装可大可小,可变颜色,冷暖可调,既节能又环保,十分有创意。教师还可以把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以及一些科普小品文通过视频播放出来,绘声绘色地将故事情景展示给学生,指导学生学写童话寓言和科普小品文。这些体裁的文章,对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

五、抓细节以小见大

细巧是文章的灵魂。不少学生一上作文课,就处在“横眉冷对一张纸,两手甘掐钢笔头”的苦闷之中,凝思许多,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学生抓不住事物的细节。为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擦亮学生的眼睛,使他们抓住日常生活或事物的细节,做到以小见大。如描写春天,不少学生一接触到这个题目,便会觉得头脑中一片空白。为此,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有关春天的图像或视频,或者带领学生走进春天的校园或郊外,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中,抓住春天的细节,展开写作。有的学生抓住了春风和春雨,有的学生抓住了春草和春花的特点。基于这些细描写春天,春天就不再是不可描绘的抽象事物了。又如让学生写拔河比赛,学生可能在比赛时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比赛之中,根本没抓住拔河的细节。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拔河比赛的视频,借助情景再现,使学生重温当时的情景或人物,或者利用短短的几分钟来一场真正的拔河比赛,让学生观察比赛的细节, 开阔学生的写作思路,让学生以细节说话,文章自然言之有物。

六、抒发真情实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让学生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是新课标一再强调的,也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反复要求的。如让学生写《最为感动的一件事》,学生写出的事要么是感动不感人,要么是写成好人好事,要么是写父母或老师,往往陷入旧的套路,让人感动不起来。对此,教师可以举一些感动人心的人或事例,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通过震撼联想自己相似的经历,这样,学生在作文中自然会抒发脏腑之言,流露真情实感。我曾在学生动笔写这篇作文之前专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主题就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通过多媒体播放感恩父母的视频,再结合学生讲述自己父母的感人事例,做好写作前的情感铺垫。这样,学生所选的事例真实感人,抒发了真情实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师要不断拓展作文教学资源,扭转学生不爱写作、不会写作的状况,点亮小学作文课堂,使作文课堂变得别开生面、别具特色,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建华,计算机辅助教学使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

[3]李学农,丁彦青,温玲.多媒体教学优化设计[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单从海,赵通海.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指南[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付淑霞)

作者:闫志佳

感觉教育下的小学作文教学论文 篇3: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初探

摘 要: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所以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把听、说、读、写等基础性教学工作落到实处。其中,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有效手段,从多角度出发来稳步推进。

关键词:作文教学;兴趣;积累;观察;批改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7.027

语文是小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核心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其最主要的特点。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强调依照素质教育的新要求,以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效的作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书写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思维认知能力等语文综合素质,也是学生应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锻炼。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学生在作文写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不愿写、不会写的畏难心理较为普遍,在写作的过程中存在拼凑、应付现象,这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形成制约,更不利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写作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必须要充分重视。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科学的教育原则,不断改进小学作文教学方法,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结合教学中的实践尝试,笔者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营造写作氛围,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动力。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尚未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也不够强烈。但是他们对于感兴趣的事物往往积极性很高,特别是容易受外部环境和学习氛围的影响,一旦有了他们感兴趣的氛围,其学习主动性就很容易被激发出来,学习效果得到较大优化。

所以,要想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关键前提是要努力给学生营造写作氛围,用氛围去影响、调动学生,进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所谓写作氛围是指来自周围的影响学生写作活动的气氛或者情调,良好的写作氛围能够诱发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思考、探究、联想方面的创造力,有利于学生进行写作创作。

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需要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能力,尽量采用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特别是要多尝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写作资源、写作素材,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据可循。同时,在学生刚刚开展练习作文时要重视方法上的指导,特别是写作细节上的指导,如:如何确定标题,如何构架文章结构,如何进行细节描写等,最好给学生一些范文,让学生写作有抓手。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主导者的角色,适时适度地给学生必要的指导,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特別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肯定与鼓励,从而使学生减少畏难心理,感受写作的收获与快乐。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就容易被激发出来,学生主动写作的意识才会增强,有利于凸显学生在写作中的主体地位。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观察对于儿童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重要能源。”观察能力是人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是培养学生专注度的重要内容。很多学生在写作时感觉无话可说,实际上就是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缺乏认真观察的意识,或者是没有良好的观察习惯,也就没有日常的有效积累。要想使学生在作文时有话可说,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给学生强调“做事认真专注方能成功”的道理,而这个过程需要学生有专注的意识,且观察的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教师为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可以在写作前先要求学生进行日常的好词好句积累,有意识地锻炼自己集中精力。其次,要重视兴趣驱动,勾起学生的好奇心。为了避免学生感觉枯燥,在学生观察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关于观察对象的故事或者有趣观点,这样容易勾起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其观察欲望,优化观察的效果。再次,鼓励学生亲近自然,感受生活。好的作文一定是源于生活和自然。大自然有很多值得学生去感受与探索的,学生体验自然的神奇,感受自然的魅力,也能够激发其观察的源动力。而生活中的点滴事物往往就是写作的素材,教师更要引导学生关注。观察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小”看起,重视细节;要讲究方法,才能够提升观察效果。最后,注意观察后的记录与整理。观察到的事物时间久了就会遗忘,保持记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记录,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记录的习惯,如每天尝试写日记,每周写一篇周记,学生动笔写的过程既是一种整理,也是认识深化的过程,进而学生会感受到观察带来的收获和快乐,也为写作奠定了基础。

三、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写作材料来源于整个生活里。”这句话道出了生活中的积累与学生写作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写作时无话可说,往往与积累不足有很大关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要想拥有“活水”,就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重视日常积累,丰富写作素材。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够开阔视野,锻炼思维,同时也是积累语文知识,特别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在读名人传记时,学生既能够了解名人轶事,同时也能够从他们身上学习其优秀的品质;读风景自然,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读科普资料,提升学生的科学意识,增长科学知识。开卷有益,一定要鼓励学生在读书中积累。

其次,在各个学科学习活动中挖掘素材。生活处处是语文,各学科的学习、活动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科学课上的小实验,美术课上的手工,体育课上的一场比赛,劳动课上的劳动体验,这些对学生来说都是既有意义又有乐趣。教师要鼓励学生把活动感受及时记录下来,成为写作的素材。有了素材,学生就会有话可说,写作的畏难心理自然就减少了。

再次,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多参加一些活动,并且把自己感受深刻的事情记录下来。或者给学生布置相关的活动,如每周的家务劳动,春天的寻春踏青,收集秋天的落叶做树叶贴画……这样的活动既调剂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也是一种实践体验,为写作积累了素材,学生感受深刻也就会有感而发。

四、加强写作方法的指导

写作方法又被称为是写作的表现手法或者写作技巧,通过使用恰当的写作方法,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质量,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最初写作时不太注意写作方法的应用,所以在表达上容易平铺直叙,文章缺乏波澜,也就没有亮点,影响了作文质量。所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写作方法的指导。

指导学生的写作方法,要利用好教材的示范作用。教材是教学的抓手,现在小学应用的统编教材,汇集了各种类型的优秀作品,这是进行写作方法指导的最好范例。所以在常规教学中,教师要把文本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在分析教材的过程中,还要对文章结构、写作技巧、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进行分析。在学生掌握的基础上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仿写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指导学生写作方法,要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提炼写作技巧。学生的文学底蕴会影响其写作能力,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也是增加知识储备和能力提升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有目的地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任务,用任务驱动学生有效阅读。阅读中注意积累和摘录,最好是做读书笔记,尝试写心得体会,特别是一些优美词汇、修辞手法和文章构架,可以在写作中进行尝试,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非常有帮助。

五、重视作文批改,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批改,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写作情况,发现问题并查找原因,为接下来的作文教学做好准备。同时,作文批改也能够使教师的作文布置、讲评更有针对性,提高作文教学实效,这也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作文批改不是简单地给学生一个分数,而是要结合小学生学习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批改,重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批改实效。

教师要结合文本教学,鼓励学生自改。教师在进行课文教学时,可以给学生渗透自改意识,并及时进行强化性训练。学生有了具体的对比、参照,也就能够发现自身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逐渐解决写作中的不良习惯。对于比较典型的作文,可要求学生集体修改,把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作文呈現给学生,鼓励学生互评互改,让学生共同寻找问题,并尝试改进。这对学生整体都是一种教育和锻炼,可以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在这过程中学生互相学习,深入探究,既发挥了群体作用,又调动了个体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修改能力。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作文教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需要语文教师结合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小学生的现实出发,在继承传统教学基础上,敢于进行创新性尝试,重视写作氛围的构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重视积累,并且加强写作方法的指导,创新作文批改方法,切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够逐渐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志强.从学生作文改进教学方法[J].好家长,2017(75).

[2]甘明道,陶信瑞.整体作文教学的新路——介绍“三环交叉”教学方法[J].江苏教育,1988(13).

[3]申石林.也谈怎样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J].语文学刊(教育版),2008(18).

[4]隋庭升.改革教学方法破解作文难题[J].辽宁教育,2008(12).

作者:张树花

上一篇:思维能力培养下的高中历史论文下一篇:公司财务欺诈审计对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