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水利科技论文

2022-04-16

编者按: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地方外宣事业也呈蓬勃发展的态势。他们在构建当地的外宣思路,着力探索建立全方位的外宣格局,以地方资源为外宣重点,以开展各种活动为外宣平台,充分展示着各自的地方形象,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如今,地方外宣已经成为我国外宣事业上的一支强大的生力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淮安水利科技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淮安水利科技论文 篇1:

淮安企业国际化模式选择

[摘要]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区域经济特别是欠发达地区该如何融入这个发展大潮,走国际化发展之路?地方企业又该如何抓住这个发展机遇,发展壮大自己的规模和实力,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从而赢得自身进一步的发展,并为地方经济的国际化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这是当前区域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问题中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淮安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困难以及“引进来”的可能性,对“引进来”的因素条件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并得出相关的结论。

[关键词]国际化;走出去;引进来;因素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淮安经济国际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批准号:07SJD790002)

[作者简介]仲晓东,淮阴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江苏淮安223001)

一、引言

淮安市地处江苏省北部中心地域。900多年前大文豪苏轼过淮安时留下“自古涟漪佳绝地,绕郭荷花,欲把吴兴比。”的佳句。而进入21世纪,淮安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但由于各种原因,淮安现仍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要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国际化是必由之路。

中国经济在区域上的发展禀赋和制度创新上的巨大差异,使各地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路径。其中至少有两种较为成功的典型的国际化模式,即温州模式和苏州模式。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区域经济国际化的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而温州和苏州都属于较发达地区,相对于它们,淮安由于所处欠发达地区,所以在很多方面有着自身的特点,特别是淮安的企业大部分都是中小型企业,这就是说,我们必须找出符合淮安地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道路,从而能够为淮安经济国际化提供有力的帮助。

由于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细胞和微观基础,要实现区域经济国际化,就要重点抓好企业经营国际化。企业经营国际化是区域经济国际化的基础,也是区域经济国际化的核心。没有企业经营国际化,就很难实现区域经济国际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地区的国际化实际上就是其企业的国际化,而通常意义上的企业国际化并不完全从地理意义上划分的,企业国际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它包括“走出去”的外向国际化和“引进来”的内向国际化两个方面。具体来说,企业外向型国际化的贸易方式为出口,而内向型则为进口。此外,在技术转让形式,经营方式和投资方面也有区别。但是,不管哪种形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都是使企业自身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中。

二、淮安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困难

近年来,淮安的进口总额一直是大于出口总额的,同时又间接说明了,淮安的一些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是不够的。而且,淮安的大部分企业由于自身的技术水平较低,加上国际市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高,以及各种贸易壁垒的存在,使不少企业感到“走出去”的压力。表现在:

1.信心不足。由于多数企业的海外市场开发能力较差,缺乏对国际市场的深入了解,导致对海外市场环境认识不够,在选择国际化方式时,就显得信心不足或十分盲目,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对自身是否具备跨国经营的能力信心不足;其二是企业对自己能否走出去,走出去后能否成功信心不足。

2.设备落后。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有限。淮安企业设备落后,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很低,附加值低,高科技的品牌产品少,因而根本不具备竞争实力,许多出口产品在国外都沦为地摊商品,从而使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受到严重阻碍。特别是一些机械类的产品,这些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有限,新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慢,使其难以及时跟上国际市场的变化潮流。这无疑也减缓了这类企业“走出去”经营的脚步。

3.缺乏高素质的经营人才。“走出去”经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有大量技术水平高、管理经验丰富、精通国际贸易法规的一流复合型人才去组织实施。而淮安企业由于起点较低。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尤为缺乏。一些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由于缺乏人才而难以开展“走出去”的国际化经营。有些在海外投资的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有的人员甚至不懂外语,以至使企业经营业务难以顺利进行,国际竞争力低下,国际市场难以拓展。

4.缺乏紧迫感。淮安企业缺乏迎接经济国际化、应对“人世”挑战的紧迫感,企业甚至以为“走出去”仅仅是大型和超大型企业该关注的事情,自己根本谈不上进入国际市场与国外的企业竞争,所以,只需关注国内市场即可,对于跨国经营想都不敢想。由于企业对开展“走出去”国际化经营缺乏紧迫感,再加上他们大多又缺乏境外投资的知识,所以,至今将境外投资方式列入企业发展计划的企业还不是很多。

5.信息闭塞。淮安企业的信息来源都是通过传统的渠道,如客户、同行、报刊、广播电视及市场调查,信息相对闭塞。不少企业出于资金方面的考虑,不愿意投资建设网络信息系统,实际上是放弃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展国际化经营的机会。

上述这些方面的缺点,削弱了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淮安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空间。因此,从目前的情况看,“走出去”即外向国际化对对淮安企业而言存在很大困难,而“引进来”即内向国际化对淮安地区的企业应该更加有效。

三、外资企业“引进来”的可能性

目前,到淮安投资兴业,使淮安融入国际化的发展势头日益强劲,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备。

所谓天时,就是淮安进入了一个加快发展的黄金期,产业配套能力、后续发展能力、创业创新能力都在加速提升。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产业正在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梯度转移。因为,许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经过20多年的长足发展之后,面临着水、电、原材料、燃料运输以及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上涨,投资经营成本节节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而欠发达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劳动力价格低的优势。在此过程中,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得以流向欠发达地区,其资源优势也得以充分发挥。因此,一些欠发达区域可以利用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加快本地区的经济增长。

同时,地处江苏欠发达地区的淮安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有着有利的条件和优势:一是地缘优势,淮安离一些经济较发达的苏南地区比较近,运输成本更低;二是淮安的劳动力成本较低,而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等较之西部更具有优势。所以,淮安的企业除了发展已有的传统优势产业外,应做好产业承接的准备,利用好这次机会。而且,产业转移到内地,农民可在当地就业,一方面使内地经济得到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使农民更彻底地脱离农业耕种,进入城镇或者城市工作、生活,这也有利于城市化进程。同时也可以加快淮安地区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从而推动淮安的经济国际化。

所谓地利,就是淮安处于全国承南启北的地理位置,是

苏北腹地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公路、铁路、水路四通八达,适合于原材料和产品大进大出,能较快地向全国辐射延伸。

所谓人和,就是淮安市上下形成了“重商、亲商、富商”的浓厚氛围,特别是牢固树立了“百姓是天、客商为重、企业至上”公共服务理念。当前,外资从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加速向苏北转移已经成为资本流动的一个新趋势。淮安优越的公共管理和体制创新为承接这一转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与外商合作,是我们加快发展、实现“双赢”目标的现实选择和长期战略。外商会带来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资源,淮安有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素质较好的劳动力资源、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质量较好的存量资产,双方合作可以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比如成功引进的台湾鸿海集团的富士康(淮安)工业园项目、台资宏盛箱包工业园等外资大项目,实现了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来淮投资的“零突破”。

在此氛围中,淮安也十分注重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发展自己的支柱、特色产业,培养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比如,中韩合资的江苏韩泰轮胎有限公司,随着韩国轮胎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的全面引进,其市场竞争力及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斜交胎产品已大量出口到美国、东南亚、非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并批量返销韩国。淮钢集团与全国最大的钢铁民营企业——江苏沙钢集团进行了资产重组后,正在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加快特殊钢生产线项目建设进度,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钢生产能力。

这些成功的例子说明在目前形势下,淮安企业“引进来”存在可能。

四、影响淮安企业“引进来”的因素分析

根据淮安的特点以及企业的特征,笔者将企业内向国际化经营的影响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外部影响因素包括:国内相关的政策因素P、市场条件因素M(区位优势、基础建设、资源优势因素等)。内部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企业因素c(资金、项目的引进、技术创新等)。于是,我们可以得出环境影响因素函数为:

I=f(P,M,C,R)

其中,R表示其他一些影响因素。

1.关于国内的政策环境P。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政策扶持是十分必要的。例如,日本政府经常大量使用财政投资和融资方式来促进企业的发展;法国政府则深深意识到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为企业的管理建立了扶持机构,负责提出发展企业的基本政策措施;美国政府为企业建立了社区性融资发展机构,提供完善的服务。

自1991年以来,淮安也指定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在引导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实施制度创新上做了不少文章。但与WTO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客观要求相比,从企业国际化经营所必须的国内环境来看,我们在完善企业的政策环境方面尚有许多急需改进和创新的地方。面对当前形势,政府可以通过矫正市场失灵、制定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提供金融、信息、技术等支持,来进一步创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为企业内向国际化经营提供保障。因此,淮安出台了《淮安市进一步服务外商投资企业十项制度》。这些措施的出台,为企业“引进来”解决后顾之忧。

2.市场条件M,包括了区位优势、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条件等因素。

(1)区位优势明显。淮安地处苏北腹地,是区位优势明显的重要交通枢纽。明清时期就是“南船北马”交汇之地,有“九省通衢、七省咽喉”之誉。现在,公路、铁路、水路四通八达,京沪、宁宿徐、宿淮、淮盐、宁淮等5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新长铁路纵贯全境,京杭大运河、苏北灌溉总渠等河道纵横交错,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水陆并举的交通网络,凸现了淮安在江苏乃至全国的交通枢纽地位。

(2)基础设施建设富有成效。“十五”时期,淮安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九五”末的60平方公里扩大到85平方公里,人口由65J7增加到125万,实现了“建设大城市”的目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02公里,铁路客货运全面开通;淮河人海水道、华能二期等水利、能源基础设施项目顺利建成;投资82亿元实施城建项目356个;建成市第二污水处理厂、王元垃圾处理场等项目;全面完成淮河灾后重建项目,开工建设南水北调东线等水利重点设施。

(3)自然资源丰富。淮安市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兼具有南北气候特征,光、热、水的整体配合较好。尤其是淮安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的有盱眙凹凸棒土、石灰岩、白云岩,金湖的石油与天然气,楚州、洪泽的岩盐等,这些矿产储量可观,有较高的开采利用价值。特别是岩盐储量十分丰富,已探明的储量达1300亿吨,年产真空盐50万吨。由邓宁的区位优势理论,我们可以看出,淮安的化工企业有着很强的资源禀赋,具有吸引外资的优势。

(4)人力资源素质高。淮安劳动力素质高、成本低。淮安高中入学率达78%以上,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目前,淮安市拥有5所高校、26所中专校。高校、中专校的数量和在校生分别在苏北和全省名列前茅,培养的大批专业人才受到了沿海和江苏苏南等发达地区的青睐。来淮安投资兴业可以获得大量素质高、成本低的专业人才。

3.企业因素c。淮安的大部分产业都缺乏资金,资金应该是制约淮安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其次就是项目,有了资金,项目也是必不可少的,从淮安政府的种种引资的举措来看,在引进资金的同时,也带来了好的项目,从而可以发挥淮安本身的自然禀赋优势;在21世纪,企业要想做大做强,技术创新自然是不可以忽略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有了技术的大力支持,淮安的企业才能够更好地走向国际。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引进来”的外部因素已基本具备,作好了“巢”等待“凤凰”的到来,从内因上讲,淮安企业对资金、技术、项目的渴望非常迫切,这一切都为淮安企业“引进来”创造必备的条件。当然,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淮安企业也必须借助一些外资和先进的技术,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为更好的“走出去”,增添有力的“砝码”。

五、结论

通过对淮安企业“走出去”的困难和“引进来”可能性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出了淮安现在应该走内向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即通过“引进来”的模式进行国际化发展。但不同的企业,他们的发展状况肯定是不相同的,所以淮安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策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最终“走出去”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淮安企业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走出去”,参与更大范围的竞争。

作者:仲晓东

淮安水利科技论文 篇2:

挖掘地域特色资源,放大对外宣传效应

编者按: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地方外宣事业也呈蓬勃发展的态势。他们在构建当地的外宣思路,着力探索建立全方位的外宣格局,以地方资源为外宣重点,以开展各种活动为外宣平台,充分展示着各自的地方形象,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如今,地方外宣已经成为我国外宣事业上的一支强大的生力军。他们在多年的外宣工作中不断地探索着对外传播的规律和理念,尝试着对外传播的各种渠道和方式方法,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此,本刊特开辟《探索 借鉴》专栏,以期借助这个平台达到交流、沟通、探索和借鉴的目的。

外宣为地方经济服务

对外宣传是一项具有全局性重要战略意义的工作,也是宣传思想工作中一项前沿性重要工作。大外宣是传统外宣工作的延伸、拓展与放大,从地方来看又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不断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塑造外部良好形象的必然要求。由于外宣工作所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和我们外宣工作者的努力,大外宣已经成为江苏省淮安市各级党委、政府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

近年来,淮安市委、市政府已将对外宣传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和工作日程。市委常委会每年都要听取外宣工作的专题汇报,为外宣工作指明思路和重点,解决外宣工作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成立了市委对外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和网络宣传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召开联席会议,解决外宣工作的一些实际问题。设立淮安新闻奖,成立市对外宣传中心,增设网络管理处,增拨外宣经费,制作系列外宣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市政府设立的外宣最高奖淮安新闻奖,每年以市委、市政府名义,表彰奖励在中央、省及境外主流媒体发表的对外宣传淮安的精品力作,奖励十佳新闻外宣工作者和先进集体。

广泛深入的对外宣传和新闻、文化交流,既可增进了解、沟通信息,又可为开展经贸往来奠定基础,创造条件,扩大影响,又可为地方改善环境,吸引投资。它对地方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所产生的作用和效应是巨大的、显形的和长期的。淮安市在对外交往、对外交流、招商引资和节庆会展等重大活动中,始终把对外宣传工作纳入总规划,进行统筹安排,组织实施和推进。市委外宣办直接参与和组织了市委、市政府在浙江、上海、北京、广东、香港等地的招商引资集中签约活动和连续四届的“中国淮安·淮扬菜美食文化节”的对外报道。外宣工作为全市招商引资的顺利推进和重大节会活动的圆满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做特色文章

在宣传内容的选择上,及时关注淮安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涌现的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新增长点,并将这些新增长点作为对外宣传的一种新生“兴奋点”,进行动态发掘与放大,精心打造淮安市的新名片。

进入新世纪以来,淮安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涌现了王伟章、淮钢集团等对全市经济发展具有导向作用的各类重要先进典型。2006年,我们着力在建设新农村的典型——王嘴村党总支书记王伟章的对外宣传上作文章,先后多次召开王伟章外宣策划会,采取灵活务实的方法,积极开展对外宣传。邀请新华社记者驻村采访调研近10天,并以内参形式发表,引起中央和省里的高度重视。新华社记者发了通稿,随即被29家中央主流媒体刊播,各中文网站也纷纷予以转载。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和9套英语节目、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新社、《人民日报·海外版》等,也先后派出记者采访报道王嘴村和王伟章。央视国际、新浪网等10家网站联合组成采访组,对这个典型进行全面报道,产生了强烈的外宣效应。

在对外宣传的实践中,我们坚持将淮安伟人周恩来的故里、文化名城、运河之都、美食之乡和生态家园等,作为动态性的新闻点。今年,我们利用多种外宣手段,积极打造淮安“中国运河之都”城市新名片,取得了很好的外宣效果。

一是借助专家找准定位。5月13日~14日,淮安市委、市政府和江苏省社科院在淮安联合召开“运河之都”全国学术研讨会,全国200多名专家、学者会聚淮安,其中博导及国内顶尖级专家60余名。这些专家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淮安作为中国“运河之都”在历史、文化、交通、水利和经济等方面毋庸置疑的地位。

二是借助新闻媒体开展推介说明。为使这一重要会议成为对外宣传淮安的有利契机,淮安市进行了精心策划和组织,邀请中央、省和香港等境内外26家媒体记者来淮安集中采访,运用多种形式充分展示淮安作为“运河之都”的良好形象与风采,会议期间,各类媒体共刊播反映淮安经济社会发展和“运河之都”研讨会稿件近300件(次)。6月下旬,又邀请“运河之旅”新闻采访团来淮采访,省内外19家媒体的记者,对淮安境内运河沿线及其漕运总督府旧址等进行了采访考察。

三是借助网络适时展示。中国江苏网对会议进行全程直播,播出图片30余幅,文字2万余字;国际在线网刊发专题,对会议进行密集报道;新浪、腾讯、搜狐、雅虎、央视国际等重要网站及北京、山东、浙江、青海、山西、广东等10多家政府门户网站对此次活动的报道进行转载。

四是借助运河优势营销城市。市委宣传部、外宣办出台了打造“运河之都”新形象、推进淮安城市营销的系列外宣计划,与运河沿线有关城市外宣办、新闻媒体及市内部分文化传媒公司、广告公司进行联络,征求“运河之都”形象包装方案,组织市内媒体赴运河沿线19个地级城市采访,通过“走出去”和城市间的交流、互动宣传淮安。现在,“运河之都”已初步打造成为对外宣传淮安,展示淮安崭新形象的新平台。

充分推介淮安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有机结合,多渠道,多形式推介淮安

外宣的载体是大外宣阵地的主要依托。近年来,我们一方面注重发挥传统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注意利用新兴媒体的快捷性功能,在最大的领域与范围内宣传淮安、说明淮安。我们每季度进行一次外宣题材规划,定期策划、排选重点选题,组织重点稿件在省以上及境外传统媒体上发表;定期邀请《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和省及境外媒体的知名记者来淮采访;每年的全国、全省“两会”期间,市委宣传部、市委外宣办都要组织人员专程赴京、赴宁,与中央、省和境外主流媒体进行沟通、联络,及时报道我市代表出席“两会”的情况,推出反映我市“三个文明”建设成就的报道,对淮安形象进行集中展示。

在发挥新闻外宣优势的同时,加大外宣品的制作力度,先后拍摄了大型外宣电视系列片《走进淮安》,在央视1、4、9频道连续一周播出,并将其制作成系列精品光盘面向社会公开发行;与国家广电总局、中央卫星电视传播中心、中央电视台、中唱公司等国家级视频、音频单位,联合摄制城市形象音乐电视对外宣传片《哇噻!淮安》DVD,集中展示淮安的发展成就、生态环境、人文景观、风土人情、淮扬美食等。去年,我们根据高品位、高技术、专业化标准的要求,与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进行合作,按照对外宣传品的制作标准和要求,拍摄、制作了我市第一部外宣电视艺术片《情醉淮安》。我们与淮安技术实力最强的远景科技公司进行合作,设计、制作了城市电子名片《魅力淮安》多媒体演示系统。该演示系统应用国内首创的EMB软件系列,结合国际最新的音频、视频、图片和超链接等多媒体演示技术制作而成,分地理历史概况、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旅游胜地、淮扬美食文化、生活居住环境、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和亮点企业风采等八大板块,用中文、英文、日文和韩文等4种文字,将淮安的发展成就、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等浓缩在3寸迷你光盘上。《魅力淮安》多媒体演示系统采用市场运作的方法制作,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定出版,是目前国内第一张拥有超级链接的城市电子名片,也是我市第一张最系统、最全面、最具技术含量的淮安形象展示电子名片。

我们还通过国内较有影响的中文网站,利用图文并用的形式,对淮安进行宣传报道。在5月举行的“运河之都”全国学术研讨会期间,一些特色新闻、主题新闻多次被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江苏网等知名中文网站采用,正面宣传报道淮安的网上新闻信息量不断增加。

注重提升外宣活动的自主创新能力

开展外宣活动是建设大外宣格局的有效途径。实施大外宣,要特别注重提升外宣活动的自主策划与创新能力。近年间,我们按“攻大报大台,上头版头条”的目标要求,加强对外报道的组织策划,集中优势力量,整合新闻资源,精心组织实施新型工业化、促进农民增收、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招商引资、开展全民创业等重大外宣活动,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外宣活动,实现对外报道有新的突破。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主线,及时策划、组织活动,并形成一个个外宣战役。我们先后自主策划组织“周恩来故乡行”、“见证小康”、“全民创业看淮安”等许多有影响的外宣活动。2004年,我们策划组织了 “今世缘·大型媒体看淮安”新闻采访周,得到媒体的积极响应,产生了很大反响。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日报》等中央主要媒体和江苏、上海、香港等地,共22家主流媒体30多位记者来到淮安,参加采访周活动。

2006年8月,又先后聘请中央外宣办副主任王国庆、中新社社长助理张平和著名诗人雷抒雁等,担任淮安市第二批外宣高级顾问;同时策划、组织“外宣顾问看淮安”大型外宣活动,举办外宣干部高级研修班,邀请中央外宣办副主任王国庆、中国记协副主席徐心华等来淮为淮安外宣干部主讲“新形势下的对外宣传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者的职业精神与修养”等;邀请外宣顾问和《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中新社、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近20家中央媒体的记者到淮安采访采风,通过举行报告会、对话会、参观经济社会发展亮点和自然、人文景观等活动,外宣顾问和记者亲身感受到了新淮安的活力和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及时将自己在淮安的所见所闻以及淮安的发展成就通过所在媒体进行发布,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外宣效应。淮安的外宣顾问,已经形成网络并建立定期回访、联谊制度,外宣顾问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保证对外宣传形成一种动态的、充满活力的、不断向外拓展延伸的支点和渠道。

“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有机结合

在对外宣传的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走出去搞活动,先后在北京、上海、浙江和江苏省其他城市,组织淮安推介会和新闻发布会;二是坚持把淮安的新闻“走出去”作为重点,在主攻中央和省主要媒体的同时,不断拓展和巩固上海、北京、浙江和江苏省其他城市媒体的外宣渠道与阵地,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媒体采访报道淮安的新闻每年都有新进展。三是在市外媒体建立阵地和窗口,在原有的黄河台基础上,我市加盟江苏卫视国际频道,建立了新的外宣窗口;与《美国侨报》、《欧洲时报》、《环球华报》等海外一些华文报纸建立了合作关系,定期提供专版,展示淮安形象;与中新社建立了合作宣传淮安的通道,用一年时间对淮安进行系列宣传。市内媒体与外地的一些媒体也建立了节目、版面互换渠道。

在“走出去”的同时,我们不断加大“请进来”的力度,主要是把媒体和记者请到淮安来。凤凰卫视、莲花卫视、香港《文汇报》、《大公报》、《商报》等记者和《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的老总和知名记者,先后应邀来淮采访;2005年中央电视台先后派出新闻采访部和2套、4套、5套、新闻频道等10多个采访组来淮采访报道。2006年5月下旬,我们邀请《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6家中央主要媒体来淮集中采访。美联社、路透社和英国、西班牙、日本等国记者也先后来淮采访报道。2001年至2005年,是淮安成为外地媒体关注度最高的一段时间,来淮采访考察的媒体和记者逐年增长,仅2005年,就有1160多人次的外地记者来淮采访

考察。

责编:戴德忠

作者:金厚勋

淮安水利科技论文 篇3:

生态休闲产业与文化产业要融合发展

一、淮安打响“运河之都·百里画廊” 城市形象品牌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是世界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

中国大运河与我们淮安有着亲密无间的关系。历史上,从邗沟到隋唐大运河,再到元明清京杭大运河,淮安始终是其无法绕开的转轴,始终处于大运河不可取代的中枢位置。2008年9月,淮安获得中国古都学会授予的“运河之都”称号。

位于淮安的大运河“百里画廊”,东起淮安船闸、西至老子山龟山村,串联大运河、里运河、二河并环洪泽湖,沿线水域长约125公里。淮安市提出要把“百里画廊”建成产城融合、镇村繁荣、河湖共生、人景和谐的生态画廊、文化画廊、旅游画廊、产业画廊,打响“运河之都·百里画廊”的淮安城市形象品牌。大运河“百里画廊”是联动全局的大计,是提升淮安全域发展质量的“枢纽”。

二、打造好“百里画廊”要特别注意生态休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 ,伴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和人民健康意识的增强,人类正迈向休闲时代,生态休闲已成为社会休闲的主流方式,成为人民追求绿色健康的时尚模式。

淮安是生态水城。水网密布、河湖众多,淮河、大运河、古黄河、苏北灌溉总渠在这里交汇,《尚书·禹贡》记载,我国最古老的天然贡道(运河)就位于淮安。淮安聚力扮靓绿色生态颜值。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生态环境方面突出问题,回应好绿水青山的发展之要和民心之盼。

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工程事关全局,要在完成市级概念规划、县区专项规划基础上,加快重要节点打造、沿线整治和绿色航道建设,推动洪泽湖周边滞洪区、退圩还湖、生态修复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淮安更是历史古城、文化名城,自古就有“一方水土养八方人”之说,从战国末年的楚韩遗民至朱元璋迁苏松杭嘉湖诸府十四万多户来淮,淮安渐渐成为中国南北汇聚的典型城市,江淮文化的杰出代表。

要突出以文塑城。大运河是淮安的母亲河,城市因其繁荣富庶、文化因此滋养绵延,要坚持以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为总抓手,高效整合市域文化资源,有效串联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都、文化名城四张文化名片,高标准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加快实施板闸遗址公园、清口枢纽遗址等重大标志性项目,优化提升重点片区、特色小镇、历史文化街区等关键节点的功能品质,系统推进沿线生态环境治理、交通水利改善、产业转型升级、城市有机更新、乡村振兴提速,打响“运河之都·百里画廊”城市形象品牌,进一步放大综合效应,让大运河真正成为淮安高质量发展的致富河、人民高品质生活的幸福河。系统开展文化遗产传承与活化,统筹推进各类文化遗址、革命旧址和重点文物保护系列工程,以水工科技館为龙头打造特色博物馆群,力争创成“世界美食之都”,加快淮扬菜“走出去”步伐,充分展示深厚文化底蕴。

笔者认为,淮安打造大运河“百里画廊”,要特别注意生态休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融合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有助于促进传统产业创新,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有助于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淮安要多点发力,从产业转型、民生改善、乡村振兴等角度,将“百里画廊”打造成繁荣旅游、乡村振兴、富民惠民的综合性画廊。

从产业转型角度。聚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科学合理进行产业规划布局,培育特色产业,抓好在手在建项目实施,不断延链补链、固链强链。

从民生改善角度。聚力推动城镇有机更新,加快沿线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建设一批滨水宜游休闲风光带和城市公共空间,高水平打造一批特色小镇,统筹推进面貌整体提升。

从乡村振兴角度。聚力打造美丽田园乡村,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有效拓展乡村经济发展空间,加大沿线特色田园乡村培育力度,推动实现美丽宜居村庄全覆盖。

从旅游经济角度。力求带给游客和市民更好体验,淮安将大力实施道路通达工程。设计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大运河“百里画廊”旅游风景道,挖掘全线名城、名镇、名村、名品潜在内涵,推出自驾游、骑行游、特色小镇游、美丽乡村游、农业观光游等系列慢生活度假游线路。打造金牌文旅活动,持续打造盱眙龙虾节、洪泽湖国际大闸蟹节、洪泽蒋坝螺蛳节等品牌节庆活动,让大运河“百里画廊”成为游客运河旅游首选目的地和吸引客商投资的产业集聚地。

作者:王仅

上一篇:语文教学思想论文下一篇:法治建设民法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