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刑法论文

2022-04-15

摘要:家庭暴力是社会的热点话题。夫妻双方均有成为家庭暴力受害者的可能性。在“以暴易暴”行为实施者长期承受暴力侵害的情况下,“以暴易暴”行为的刑罚处罚力度成为了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家庭暴力“以暴易暴”行为的产生原因及家庭暴力行为立法保护现状入手,对“以暴易暴”行为的正当防卫学说和“以暴易暴”行为的刑法规制建议进行了分析。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家庭暴力刑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家庭暴力刑法论文 篇1:

家庭暴力犯罪防治的刑法思考

摘要:家庭暴力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然而,我国刑法对家庭暴力犯罪的规定存在某些不足。本文立足于家庭暴力犯罪的概念,分析了我国刑法规定的不足,最后提出了完善措施。

关键词:家庭暴力犯罪 不足 刑法完善

一、家庭暴力犯罪的概念辨析

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①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②本文的研究视角是以刑法为基础,分析家庭暴力犯罪。家庭暴力犯罪是指家庭成员违反刑事法律、以一定的手段所实施的、给家庭其他成员的人身和精神造成严重后果并且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家庭暴力犯罪的构成要件分析如下:主体要件为家庭成员。即本罪为身份犯,主观为故意,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均可。过失在某些情况下也构成本罪。客体为复杂客体,其中主要客体为家庭成员的人身权利,次要客体为和谐的家庭关系。客观方面为人身和精神方面的侵害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二、当前家庭暴力犯罪刑法规定的不足

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存在诸多缺陷,并不能适应打击和预防家庭暴力犯罪的要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放任了家庭暴力犯罪的发生。

1、相关罪名的法定刑过低,难以适应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我国现行刑法中有关家庭暴力犯罪的罪名主要有虐待罪、遗弃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侮辱罪,其次家庭暴力犯罪还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非法拘禁罪等罪名。此处我们以虐待罪为例进行分析。刑法规定的法定刑为“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或“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③,而故意伤害罪的法定刑由轻到重分别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和“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两者侵犯的法益基本相同,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也基本相同④,而且虐待罪所侵犯法益还包括和谐的家庭关系。⑤侵害法益的种类和程度相当缺没有给予对等的处罚⑥.

2、亲告罪形式上维护了家庭的稳定,实质上侵犯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亲告罪是指受害人告诉的才构成犯罪,受害人不告诉的情况下即使司法机关知道的侵害事实的发生也不予处理。刑法中共规定了五个罪名,即侮辱罪、诽谤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虐待罪、侵占罪。其中,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和虐待罪⑦是家庭暴力犯罪的表现形式。而我国刑法对着两个罪名的非加重情节规定了“告诉才处理”⑧,该规定不利于保护家庭暴力犯罪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3、刑事处罚措施过于单一,不利于和谐家庭的建立。

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包括刑罚处罚措施和非刑罚处罚措施。刑法所规定的家庭暴力犯罪的刑事责任处罚方式只有刑罚,即有期徒刑、管制或拘役。对于家庭暴力犯罪的处罚并不应该局限于刑罚,刑法调节家庭关系的初衷不是破坏,而是修复。修复目标的达成要更多的借助教育、感化,这就需要非刑罚处罚措施的参入。

三、防治家庭暴力犯罪的刑法之完善

刑法对于家庭暴力犯罪的防治做出了大量细致的规定,然而,刑法规定仍存有某些不足,是有待我们研究改进的。

1、完善家庭暴力犯罪的刑事责任,做到宽严相济。

罪责刑相适应是刑法的基本原则,即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我国现行刑法对于家庭暴力犯罪行为的刑事责任和刑罚的规定并非完善。我国现行刑法对于家庭暴力犯罪行为的处罚有些轻缓,同侵犯相同客体的其他犯罪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我们要严厉该类犯罪的处罚,提升处罚程度,使之同故意伤害等罪名的处罚相协调,即缩小这两类罪名处罚之间的差异⑨。另一方面,建议将非刑罚处罚措施引入到家庭暴力犯罪的刑事责任中。考虑到家庭暴力犯罪性质的特殊性以及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修复,建议在适用刑罚处罚措施的同时兼用训诫、责令具结悔过和赔礼道歉⑩,以此来唤起施暴者的悔悟,促进其教育改造的进行。

2、明确规定婚内强奸的犯罪性,将其纳入刑罚调节的范围。

性自由是妇女的基本权利,然而,婚内强奸严重侵犯了妇女的人身权利。刑法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行为即构成犯罪,因此,刑法对于强奸罪的规定只用性别的区分,而无身份的差异。只要是违背了妇女的性意愿,同时采取刑法规定的手段即为犯罪。为了切实保护女性的合法权益,建议在刑法条文中增加婚内强奸的规定,作为对强奸特殊情况的规定,帮助民众树立正确的性观念,遏制家庭暴力犯罪的发生.

3、完善亲告罪的配套规定,切实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亲告罪的设立体现了刑法的谦抑性。对于家庭暴力犯罪设立亲告程序,减少刑法对个人私生活领域的干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很少会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刑法中规定的有关家庭暴力犯罪的罪名有些以“情节恶劣”作为构成要件,而刑法对此要求却是亲告。为了更好的救济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就要对亲告罪规定的不足进行修订。最好的方法是保留现有规定的基础上来解除司法机关管辖的限制,当其了解到虐待等行为的存在,可以主动介入。但是,在公权力介入个人生活私领域的过程中,要坚持解调优先原则,注意保护个人的隐私。

参考文献:

[1]《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

[2]《刑法学》,齐文远著

[3]《婚姻法司法解释(一)》 最高人民法院

[4] 魏平雄主编:《犯罪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 罗刚. 论家庭暴力犯罪[J]中国刑事法杂志 , 2000,(06) .

注释:

①《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一条。有些学者认为在家庭暴力的人身伤害和精神侵害类型之外还应包含性暴力,本文不予认可。作者认为性暴力是可以划归到人身和精神暴力这两大类别。此处的“等”并非是想当然的要将家庭暴力的范围扩大到身体和精神范围之外。

②同上。需要注意的是虐待的内涵和外延。该虐待并不等同于刑法中虐待罪中的虐待,这是因为达到犯罪程度的家庭暴力不仅仅为虐待罪,还包括其他的罪名,如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和遗弃罪等。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0条。该条第一款规定: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第二款规定: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④ 本人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虐待罪的行为人之人身危险性大于故意伤害罪。正如婚姻法所规定的和实践中所常见的,虐待是持续性的和经常性的行为,那么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应该也是持续存在的。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34条。该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⑥ 或许有人会认为该刑法规定的差异是为了保持家庭关系的稳定。然而,若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连基本的人权都没法保障,而法律却为了保护稳定的家庭关系而放纵对施暴者的处罚,那么以此维护的家庭关系是否是真的稳定,是否能够以此来维持社会的稳定。

⑦ 亲告罪包括绝对的亲告和相对的亲告。作为家庭暴力犯罪暴力形式的干涉婚姻自由罪和虐待罪为相对亲告罪。我们在此处分析的是尚未转化为公诉的亲告罪,即非加重情节下的相对亲告罪。

⑧ 如刑法第257条规定:以暴力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一款罪,告诉的才处理。

⑨ 有些人认为若在家庭暴力中施暴者具有伤害或杀人的故意,那么可以直接以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杀人罪论处,所以此处就没必要来严厉虐待罪等罪名的处罚。然而,实践中伤害的故意和虐待的故意是很难区别的,我们总不能以家庭成员之间的伤害行为定位为虐待,用家庭关系来掩饰伤害的故意,间接放纵施暴者,进而侵犯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在此层面上,家庭不仅会带给人们温馨的感觉,同样充斥着被侵犯的危险,存在很大的机会成本。

⑩ 其他两个非刑罚处罚措施是不适合用于家庭暴力犯罪的。在家庭中财产是公用的,施暴者赔偿损失的财产来源于家庭财产,故没有操作的可行性;至于行政处分,作者认为不能以施暴者的个人私行为而导致对其职务行为的否定。而且行政处分是比较严重的,在刑罚之外再适用行政处分有加重处罚之嫌。

作者:魏新婷

家庭暴力刑法论文 篇2:

家庭暴力中“以暴制暴”行为的刑法学分析

摘 要:家庭暴力是社会的热点话题。夫妻双方均有成为家庭暴力受害者的可能性。在“以暴易暴”行为实施者长期承受暴力侵害的情况下,“以暴易暴”行为的刑罚处罚力度成为了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家庭暴力“以暴易暴”行为的产生原因及家庭暴力行为立法保护现状入手,对“以暴易暴”行为的正当防卫学说和“以暴易暴”行为的刑法规制建议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家庭暴力;“以暴易暴”行为;立法保护

家庭暴力主要指的是对妇女、儿童或其他家庭成员实施的侵犯人权的野蛮行为。在个别家庭暴力案件中,男性群体也会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家庭暴力是一种全球化的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在受害方难以获得有效的身心保护的情况下,他们往往会借助“以暴易暴”手段摆脱家庭暴力的困扰。现阶段因家庭暴力引发的严重刑事案件已经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家庭暴力中“以暴易暴”行为的刑法学分析,可以为此类案件的处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一、家庭暴力“以暴易暴”行为的产生原因与家庭暴力立法保护的现状

(一)家庭暴力“以暴易暴”行为的产生原因

家庭暴力“以暴易暴”行为的实施方以长期遭受家庭暴力迫害的女性群体为主(不排除男性因家庭暴力侵害而采取“以暴易暴”行为的可能性)。作为家庭暴力事件中的弱势一方,家庭暴力行为的身心伤害与法律援助体系的缺失,是引发“以暴易暴”行为的主要原因[1]。在女性为家庭暴力受害者的家庭中,一些妇女害怕自己受到更大的伤害,不敢提出离婚。在长期承受身心创伤的情况下,“以暴易暴”行为往往会在犯罪环境及犯罪原因方面呈现出特殊性。一般情况下,此类犯罪行为并不具有过于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在司法保护方面,公安机关、妇联在接到家庭暴力求救信号以后,往往会将此类事件定性为家庭纠纷。在婚姻传统认知的影響下,若家庭暴力受害方为男性,家暴行为更容易被忽视。受害方在难以获得社会保障情况下,甚至会被他人嘲笑或歧视。

(二)家庭暴力立法保护的现状

现阶段国家婚姻法对家庭暴力行为持有严令禁止的态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实施,也为家庭暴力行为的制止与预防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

二、家庭暴力“以暴易暴”行为的正当防卫学说

(一)正当防卫肯定说

针对家庭暴力“以暴易暴”行为的犯罪环境的特殊性,一些学者将此类行为视为正当防卫行为的表现形式。根据家庭暴力“以暴易暴”行为的产生环境,不法侵害的持续存在,是引发“以暴易暴”行为的主要因素。以家庭暴力中的女性受害人为例,在女性无法在力量方面与男性进行抗衡的情况下,女性在家庭暴力行为产生以后,往往只能被动忍受家庭暴力所带来的侵害。在将正当防卫的不法侵害解释为持续存在的过程的情况下,受虐妇女的“以暴易暴”行为可以满足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但是从正当防卫行为的限度条件来看,“以暴易暴”行为的正当防卫肯定说是正当防卫适用条件的扩张性解释的表现,它可能会与刑法体系之间产生一定的冲突。

(二)正当防卫否定说

持有正当防卫否定学说的学者认为,家庭暴力“以暴易暴”行为不符合防卫时间条件与防卫限度。如在一些因家庭暴力引发的刑事案件中,受害者并没有在暴力侵害实施过程中进行反抗,二是在施暴人处于两次侵害的间隙或施暴人熟睡之时将其杀死。家庭暴力受害者的此种行为并不符合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和时间条件。可以说,持有正当防卫否定说的学者遵循的是罪行法定原则。笔者对此类观点持有肯定态度。

三、“以暴易暴”行为的刑法规制建议

(一)合理适用缓刑标准与法定从轻、减轻情节

在家庭暴力“以暴易暴”案件审理过程中合理适用缓刑标准与从轻、减轻情节,有助于刑事法律的宽严相济的精神的落实。以女性在长期遭受家庭暴力侵害,且难以得到有效救助的情况下实施的“以暴易暴”行为为例,如果“以暴易暴”行为所造成的伤害为轻伤,司法机关可以认定为情节轻微。在家庭暴力环境下,出于自保或保护家人的需要而反抗家庭暴力,且杀人未遂的情况下,司法机关可以认定为“情节较轻。”从家庭暴力受害者“以暴易暴”的动机入手,根据家庭暴力侵害的实际情况,将特有的家庭暴力视为确定从轻或减轻的情节的方式,有助于“以暴易暴”行为的刑法规制体系的优化。

(二)明确“以暴易暴”案件的法律标准

以女性“以暴易暴”案件的审理情况为例,“同案不同判”的问题已经成为了案件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这一问题的产生原因来看,社会舆论对此类案件的关注程度和法官检察官自身对家庭暴力行为的认识,是引发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2]。为促进法律标准的明确,国家需要对此类案件的不同情形进行分类,并提出专门性的指导意见。

(三)构建家庭暴力综合防治网络

家庭暴力综合防治网络体系的构建,可以从源头入手,解决家庭暴力“以暴易暴”行为,也可以为一些由家庭暴力引发的刑事案件提供一定的证据支持。这一体系需要对社区工作人员、公安机关、医疗机构及妇联等机构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

四、结语

家庭暴力侵害的长期性,是引发“以暴制暴”行为的主要因素。长期的暴力侵害并不是家庭暴力受害者剥脱他人生命健康权的免责依据。在家庭暴力“以暴易暴”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公安机关与司法机关都需要正视家庭暴力给受害者带来的身心摧残。对现有的家庭暴力“以暴易暴”行为的刑法规制措施进行完善,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可行措施。

参考文献:

[1]陈飞,杨冬.家暴案中受虐妇女“以暴制暴”行为的正当防卫适用[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6,29(05):20-30.

[2]赵秉志,原佳丽.对女性“以暴制暴”行为的刑法学思考——基于家庭暴力视野下的思考[J].人民检察,2015(13):16-23.

作者:苟丽婷

家庭暴力刑法论文 篇3:

浅析家庭暴力的法律救济体系

[摘 要]家庭暴力与反家庭暴力一直相互制衡,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一定的反家庭暴力的法律救济体系,但其在防范和控制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难以有效地防治家庭暴力。因此,要通过制定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人身安全保护裁定制度,建立完善的执法人员介入机制、家庭暴力专门法庭、家庭暴力的预防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等措施来完善我国的家庭暴力法律救济体系。

[关键词]家庭暴力;法律救济;专门法庭;社会救济

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的第一条,“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而家庭暴力的法律救济则是指家庭成员为了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对发生的家庭纠纷或家庭暴力等问题,依照法律规定向有权受理的国家机关告诉并要求解决,予以补救,有关国家机关受理并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活动。目前,研究家暴及其法律救济对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有关家庭暴力救济制度的法律规定

我国对家庭暴力问题的处理基本形成了一定的预防、制止及制裁机制。现行法律法规关于反对家庭暴力的规定主要分散于《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以及一些地方性法规、行政文件中。客观来说,这些规定对于有效预防和制裁家庭暴力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我国《宪法》第49条规定:“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

我国《刑法》规定家庭暴力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追究施暴者的刑事责任。其主要通过对杀人罪、伤害罪、强奸罪、侮辱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虐待罪、遗弃罪等罪名和刑罚的法律规定,对实施家庭暴力构成犯罪的人予以处罚。

我国2001年修正的《婚姻法》在总则中将“禁止家庭暴力”(第3条)上升为基本原则;第32条规定:“将家庭暴力作为准予离婚的条件”;第43条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对家庭暴力应制止、劝阻、调解。公安机关应制止正在进行的家庭暴力,对施暴者按法律规定予以行政处罚”;第45条规定:“对实施家庭暴力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犯罪情节轻微当事人可提起刑事自诉,情节严重的检察院应提起公诉”;第46条规定:“对因实施家庭暴力的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除了上述相关法律法规外,我国还签署了联合国于1979年通过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公约》和于1993年通过的《消除对妇女暴力行为宣言》等国际公约,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我国反家庭暴力的法律规定。

二、我国反家庭暴力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我国在防治家庭暴力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家庭暴力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究其原因,除了历史原因、经济原因、个人原因和各种复杂的社会原因以外,还与我国现行的反家庭暴力法律机制不够完善有关。

(一)立法规定分散且多为原则性规定

我国现行法律关于反对家庭暴力的规定主要分散于《宪法》、《刑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及一些行政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中,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系统的法律规范,导致反家庭暴力立法显得零乱和繁杂,并且彼此之间又缺乏有机联系,不够协调统一,这对有效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是不利的。同时,这些零散规定的反家庭暴力条文又多为原则性、抽象性规定,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及执行力。

(二)执法人员对家庭暴力执法不力

由于家庭暴力案件在过去一直被视为家务纠纷、家庭暴力被归位为私生活,且在中国“清官难断家务事”这种固有的传统观念影响下,相当一部分执法人员对家庭暴力存在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在处理家庭暴力案件时常常采取息事宁人的消极态度——接到报案后不予受理或仅作为家务纠纷来对待,不及时收集证据,不主动为受害人提供法医鉴定证明,以劝说、教育或者警告等方法作为常用的处理方式,更不用说对施暴者实行必要的强制性措施。同时,我国缺乏应对家庭暴力案件的专门机构,执法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业培训,不知道应如何处理家庭暴力案件。

(三)家庭暴力专门法庭的缺失

设立家庭暴力的专门法庭,可以为审理家庭暴力案件提供相对充足的司法资源,提高家庭暴力案件处理的专业性和细致性,可以进一步完善家庭暴力的防治体系,还可以为我国日后制定《反家庭暴力法》提供有效的资料。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设有反家庭暴力合议庭,如河南省漯河市中级法院成立的反家庭暴力合议庭。截至2011年,漯河市的反家庭暴力合议庭已经先后审理了涉及家庭暴力案件50多起,有效地维护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然而,设立家庭暴力专门法庭这一措施尚未在我国得到较为广泛的推广。

(四)事前救济缺乏与事后救济不力

根据我国现行有关法律制度的规定,家庭暴力的受害人可采取以下几种途径获得救济:一是受害人可以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受害人所在单位制止、劝阻、调解;二是受害人有权要求公安机关予以制止以及对施暴者予以行政处罚;三是受害人可以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提起自诉或者由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由此可见,我国对家庭暴力受害人的法律救济手段以事后惩罚救济为主,而对暴力行为发生前和发生过程中的缺乏及时、有效阻断的法律救济手段。同时,如果施暴者的施暴行为尚未达到治安拘留或刑事拘留的程度,应当如何确保受害人不再受到家庭暴力呢?目前法律规定的缺陷和不足都不利于对家庭暴力受害人的及时有效的保护。

三、完善我国家庭暴力法律救济体系的思考

目前,制定关于反家庭暴力的专门法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普遍共识,世界上已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家庭暴力有明确的法律处罚条例,我国也于20世纪90年代制定了专门的法律。[1]根据我国的家庭暴力现状及反家庭暴力的法律规制现状,制定统一的、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十分必要。

(一)制定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

首先,现行的各种法律在处理家庭暴力案件时适用性不足。如《婚姻法》主要从婚姻的成立、维系和解除的角度看待家庭暴力,在处理家庭暴力案件时约束力和救济力有限;又如《妇女权益保障法》主要从保障妇女合法权益的角度看待家庭暴力,其内容缺乏完整性。其次,家庭暴力的防治涉及到司法、行政和社会救助等多个方面,需要多个法律的综合运用。因此,应尽快制定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确定家庭暴力的概念、认定标准和救济措施等内容,将防治家庭暴力的程序性规定和实质性规定有效地结合起来,保障法律适用的一致性。

(二)建立完善的执法人员介入机制

通过采取法定介入模式和改革对家庭暴力的反应机制,引导警察介入到家庭暴力案件中,这些都对我国建立完善的家庭暴力执法人员介入机制有一定的启示性和借鉴性。

首先,要在将来的“反家庭暴力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干预家庭暴力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制定一套完善的干预机制和救济措施,从而为执法人员处理家庭暴力案件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

其次,执法人员也应改变观念,认识到如今家庭暴力是导致刑事案件、阻碍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诱因,要改变“家庭暴力是家庭内部私事,外人不便插手”的错误观念,要积极及时地介入到家庭暴力案件中,保护受害人,提高处理家庭暴力案件的责任感。[2]尤其作为家庭暴力公力救济最直接的接触者、反家庭暴力的第一道防线的公安机关,在接到举报后,应该采取有效的强制措施来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最后,增设处理家庭暴力案件的专门机构和人员。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往往能够准确而又高效地处理案件,家庭暴力案件尤其需要专门的机构和人员。

(三)建立家庭暴力专门法庭

家庭暴力专门法庭的主要目的应为对家庭暴力案件的依法、公正、高效、准确审判,打击与家庭暴力相关的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受理案件的范围主要是涉及家庭暴力的案件,如涉及家庭暴力的离婚案件,离婚后损害赔偿、赡养、抚养案件,因家庭暴力引发受害人以暴制暴的刑事案件等等;家庭暴力专门法庭审理案件的工作原则应包括坚持性别平等、婚姻自由、禁止家庭暴力等;专门法庭的审判人员除需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外,还应具备关于家庭暴力的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等方面知识,而且应该经过专门训练及定期培训。

(四)制定人身安全保护裁定制度

2008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编制下发了《涉及家庭暴力婚姻案件审理指南》,其中涉及到人身安全保护措施的内容,为日后我国人身安全保护裁定的签发提供了依据。2008年8月,我国第一道反家庭暴力人身安全保护裁定,由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人民法院根据受害人陈某的申请而签发,首次将人身安全司法保护的触角延伸至家庭内部,该人身安全保护裁定为:禁止作为丈夫的被申请人许某殴打、威胁妻子陈某,裁定的有效期为3个月,送达后立即执行。此后,重庆、湖南等地的试点法院也相继以《涉及家庭暴力婚姻案件审理指南》为依据,发布了人身安全保护裁定。实践证明,我国部分地区人身安全保护裁定的签发能够有效地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然而,《涉及家庭暴力婚姻案件审理指南》既不属于人大立法的范畴,也不属于司法解释,只是法院的内部指导性文件,缺乏强制性,且尚未得到有效的推广,执行范围有限。因此我国可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将人身安全保护裁定制度引入我国的司法程序体系中,明确其具体内容、操作程序及法律后果等,以加强其可操作性。[3]

(五)建立家庭暴力的预防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

要有效地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事件的发生,除了需要司法机关和法律的援助,还需要依靠广泛的宣传教育和网络救助,使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共同参与进来。因此,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多机构合作的家庭暴力预防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显得尤其重要。

针对预防机制,有关组织要加强反家庭暴力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电视、网络、广播等宣传媒介宣传有关反家庭暴力的信息,定期开展社区反家庭暴力的法律宣传,促使人们树立反家庭暴力的法制观念,正确地理解家庭暴力的定义和相关的法律规制,提高受害人的举证意识和向社会有关组织及司法部门的求助意识。

针对社会救助体系,则可建立专门的家庭暴力防治中心,提供24小时救助电话,受理家庭暴力案件的告发及相关咨询服务;建立临时庇护所,收留因家庭暴力而处境艰难或危险的妇女;社区的居民委员会定期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和救助活动,给予发生家庭暴力的家庭法律和生活上的帮助;有关的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也可定期为受害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对受害人进行教育和安抚,及时矫治她们由于家庭暴力产生的不健康心理和行为。

综上所述,通过对家庭暴力法律救济体系的简要探讨,并且借鉴针对家庭暴力有较长的研究时间的美国等对防治家庭暴力所采取的措施,立法者应当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根据我国家庭暴力的特点和现状,分析我国防治家庭暴力法律救济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家庭暴力的法律救济体系进行完善,制定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建立的完善执法人员介入机制、设立家庭暴力专门法庭、制定民事保护令制度、建立家庭暴力的预防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以期家庭暴力的法律救济体系能够更好地发挥其防治家暴的功能,确保家庭的安宁幸福,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刘国华.我国家庭暴力法律救济体系探讨.学术交流,2006,(8).

[2]吕春娟.家庭暴力的防治——以国家公权力的介入为视角.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4).

[3]唐慕君.论我国反家庭暴力法律规制的完善.法制与社会,2010,(8).

[作者简介]张莹辉,女,浙江瑞安人,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律教育。

作者:张莹辉

上一篇:农村市场营销论文下一篇:IE工业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