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2023-03-12

第一篇: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关于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

一、生态旅游的内涵

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该定义强调了两个内容:一是强调生态旅游向游客提供了一种旅游生态产品;二是强调生态旅游应承担一定的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的责任。可见与传统的大众旅游和自然旅游相比,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绿色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以旅游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准确点说就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还会使当地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据考证,中国生态旅游始于舜,盛于唐,宋,即我国生态旅游具有悠久的 历史 。但作为一种产业则是近代的事,即生态旅游,尤其是森林公园建设,则是一项新兴产业。森林公园的涧流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游览,观光,度假,健身,科学考察,探险等多种形式的森林生态旅游场所。我国具有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自1982年我国在湖南诞生了第一个正式命名的国家森林公园及张家界森林公园以来,到1997年底我国建立了926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包括鼎湖山,长白山,扎龙,神农架,西双版纳,武夷山和天目山等名山,还有列入《国际湿地公约》重要湿地名录的黑龙江扎龙,吉林向海,青海鸟岛,江西鄱阳湖和湖南洞庭湖等湿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还以国有林场为依托建立了一批国家森林公园,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大部分森林公园已基本形成配套服务体系,不少森林公园已成为我国新的旅游胜地,年接待游客5000人次以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齐发展。

根据《中国林业“九五”计划和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国家旅游事业的总体规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以森林公园建设和开展特色旅游为重点,依托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科学规划,规范管理,增强效益,提高水平,到2010年,我国森林公园将发展到2000处,面积达到1900万庆,使森林公园真正成为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基地。

三、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旅游业开发是较短,目前尚未发展中国家旅游开发模式。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那种“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比较流行,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所以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生态旅游概念理解的泛化和误解

生态旅游的概念在我国有泛化的趋势,如果只把生态旅游理解为自然旅游或和可持续旅游,这些看法是片面的、不正确的。自然旅游主要强调的是利用自然资源来吸引旅游者,让旅游者在自然风光中获得一种享受,并不注重对自然的保护;而生态旅游更强调在享受自然风光的同时要对自然保护做出贡献,不对自然进行保护的旅游不能称为生态旅游。比如,狩猎旅游可以是一种自然旅游,但它不符合生态旅游的标准,因为它是对生物造成了伤害;而观鸟旅游是一种生态旅游,当然其前提是不破坏或干扰鸟类的生存环境。可持续旅游是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而引申出来的旅游业发展原则,适用与所有能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社会、文化环境保持和谐发展的旅游形式,它绝不仅局限于生态旅游,还包括其他形式的旅游,当然做不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不能称为生态旅游。真正意义的生态旅游应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为核心内容,是一种求新求知的高层次旅游。能让更多的人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欣赏体验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感受反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同时,进一步唤起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增强环保意识。

(二)缺乏规划、过度开发、盲目建设问题突出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科学的论证、评估与规划,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盲目地进行粗放式的开发,对许多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造成损害与浪费。例如旅游溶洞的开发利用还处于无计划状态。许多地区一旦发现溶洞就匆忙施工开发。开放后又不控制游客人数,过多的游客加速了洞内沉淀物氧化。一些洞口开得过大、过长,加速了洞内外空气对流,人们呼出二氧化碳气体破坏了溶洞环境的平衡,加速了洞内景物的老化,如今我国许多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都面临着人工设施和人工景观过多过滥的问题。正是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景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三)人造景观和设施泛滥, 景观趋同现象严重

许多生态旅游区热衷于旅店、餐厅、商店的建设, 盲目修建旅游设施。人为地修建过多的模仿性极大、格调低、缺少趣味性、粗制滥造、与周边自然景观不和谐的人造景观, 造成景区在自然景观中演变出大量的城市化、商业化景观空间,大大降低了生态景区的美学价值。很多景区存在着建筑物的线条、形态、颜色和质感与生态旅游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背景极不协调的现象, 破坏了旅游区景观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四)缺乏必要的管理机制、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区内各大饭店、宾馆林立而起,由于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景区内的楼堂馆所及生活设施也随之巨增,随即带来了生活废水、垃圾粪便和燃煤等污染,使旅游区的环境质量下降,观赏价值也随之贬低。而调查显示,在已经开展旅游的保护区中,仅有16%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工作,有的保护区连一台必需的测量仪器也没有。根据科学监测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保护区仅占20%,一些保护区已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旅游人数增加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的自然保护区出现资源退化。

(五)旅游相关人群环保意识不高

我国国民教育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对大多数旅游者来说,自觉的旅游环保观念远未形成。许多不文明现象在一些景区比比皆是:随手丢垃圾、乱写乱画、践踏草地等。旅游经营者也存在素质不高的表现,不少饭店、餐馆的污水和垃圾未经处理就随处排放;低级粗糙的商业化景观泛滥,与环境很不协调。许多生活在景区的当地人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采造成的破坏让人触目惊心。有调查表明,我国绝大多数旅游风景区的水质、空气以及土壤、植被都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四、促进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对策

为了解决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很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普及生态环境知识,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生态旅游是符合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旅游,只有将保护思想融入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持续发展才成为可能。要克服“低投入高产出”的误导,处理好可持续发展观与生态旅游经济功能的发展观的之间矛盾;要克服“生态旅游无污染”误导,处理好保护环境与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

矛盾;要克服“非耗竭性消费”的误导,处理好生态旅游资源的有限开发与客源的迅速增长的矛盾。

2、搞好生态旅游区规划。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尽快制定生态旅游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明确行动方案,以促进生态旅游积极稳妥的发展。生态旅游开发规划市场应规范,应建立机制,对相关人员进行资格认定和评审,从制度上确立规划人员的责任和利益。

3、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为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为了解决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体制障碍和机制缺陷,必须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对产业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环境体制进行创新,改革不合理部分,补充不足的方面,为生态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明晰产权关系。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可以引入承包经营等不同的经营开发模式,将经营权出让给私人业主,政府部门应尽快从具体的经营管理中脱离出来更好的行使规划、管理、监控的职能。

调整收益分配制度。生态旅游的收益包括直接收益,即门票和景区内旅游服务收益;间接收益。调整目前的收益分配制度,一是在旅游经营管理者和当地居民之间,制定相关政策,使收益在目前的情况下向当地居民倾斜,同时大力吸收本地居民参与景区的管理、服务等各项事务;二是在旅游区与政府之间,适当减轻旅游区经营管理的经济负担,通过各种渠道将旅游直接收入的分配向旅游区倾斜,使得旅游效益更多的用于旅游区建设、保护与开发。

利用税费等其它经济手段进行有效调控。实行差别税率和优惠政策,扶持生态项目,利用财政、信贷等经济杠杆,调动旅游开发经营部门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积极性。

4、加强对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调控。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调整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饱和和超载问题,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潜在的生态旅游者告知已发生的饱和和超载现象,使其改变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决策;在旅游旺季提高门票、食宿等费用;替代性开辟新的生态旅游区;延长旅游季节等措施来扩大旅游供给能力,增加分流。同时,根据生态旅游区不同景点的生态环境特征进行分区管理,如建立远眺区、控制区、适度开放区和开放区。

5、健全环境立法和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填补相关领域的空白;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有效的环境监测标准体系,定期进行环境质量监督和评价。要结合各种有效手段,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切实运用法律武器,为保障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五.结语

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时间较短,现阶段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旅游开发模式的初级水平,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还缺乏科学理解;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 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从而形成我国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甚至已经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上述可见,在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那种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利润的作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走出生态旅游的认识误区、改变当前畸形的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开展生态旅游、实现其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中国市场》2007年第14期

第二篇: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 现状分析 发展对策

一、 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 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城市居民可以亲身了解和体验农村生活;旅游者的观光活动将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者封闭保守思想的改变,形成市场意识;通过对观光农业基地的管理,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实现土地的合理开发和经营多样化,提高用地效益。

2、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观光农业不仅以农业生产方式、多种参与活动、民俗文化等吸引游客,而且以优美的环境给游客以美的享受,因此,植树种草,美化环境是其必要的投入,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特别是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其意义更大,对于我国发展生态旅游也有促进作用。在台湾,观光农业在政府的引导下,发展 “三生”农业,即是把农业的发展引向“生产、生活、生态”结合,平衡发展,达到生产企业化、生活现代化和生态自然化。 3.丰富了我国旅游资源。

乡村有着丰富的、天然的的旅游资源,如森林公园、奇峰异岭、河流水库、牧场冰山、农村风光,自然保护区、地方的风俗人情和历史名胜古迹,无数的地方性土特产品和美术工艺品寓于民间。

4、发展乡村旅游可以疏散游客。

乡村地域广大,景点分布不拥挤,旅游活动空间大,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目前,我国许多旅游城市已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北京、西安、杭州、苏州等旅游热点情况更为突出,苏州旅游高峰时,每日游客已逾25万多人次,一些名园如拙政园、留园、西园等游人摩肩接踵,身置其间犹如进入拥挤的商场。西安的兵马俑馆、北京故宫、颐和园、杭州灵隐寺、西湖等处情况亦然。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发展这些地区乡村旅游堪为良方妙策。乡村的游客容量比较大,如能巧妙利用当地独特的旅游环境,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势必能吸引城市游客,减缓旅游热点城市的人口压力。

5、为振兴农村经济开辟了新途径。

旅游业号称“无烟工业”,是创汇的主要渠道之一。当前,由于经济改革不断深化,以及环境保护的形势要求,有相当一部分耗能高、污染大、效益低的乡镇企业要撤销或调整,当地的经济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开发一处景区,致富一方人民。它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加速农民致富的步伐。在旅游开发条件比较好的一些乡村,如能因地制宜,利用当地有特色的农村资源来发展乡村旅游业,将对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产生重要作用。 6.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旅游业本身属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强,发展乡村旅游业需要有“一条龙”的服务设施。不但需要有诸如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贝外,还需要有宾馆、旅社、饮食服务、商场、旅游交通、文化设施等与之配套,这就为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尤其是工业园地区,人多地少,劳动力过剩,发展乡村旅游可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7. 发展乡村旅游业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一个地区的社会系统各个部门都会产生促进作用,在物质上、精神上都会带来可观的效益。如乡村旅游可以使与之有关的食品、日用品、旅游商品、工艺品等乡镇工业得到发展;可以促进商品交换、商业繁荣、市场活跃;可以促进交通事业的发展,使闭塞的乡村对外开放,经济搞活;可以刺激当地农业的发展,特别是为旅游服务的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等将会得到较大的发展;可以促进乡村的建议,改善乡村的环境等;有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农村旅游景点的开发和建设,不仅可以美化和改善环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四面八方的旅客涌入,这种广泛的人际交流,会使人们的观念,习俗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它会逐渐改变农村旧有的生活习性,美化人们的语言、心灵,更新人们的观念;锻炼和培育起一批旅游业经营和服务的人才。总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其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多方位的、多层次的,对所在地区整个社会综合体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二、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1、 乡村旅游分布

1都市郊区。都市郊区是目前比较普遍、比较成熟、市场潜力较大、经济效益较○好的一种类型,它主要是利用都市郊区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地缘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环境发展起来的,是城市的后花园。各个城市都有郊区,特别是一些发达的城市,在市中心以达到饱和的情况下,乡村旅游是他们好的休闲度假场所。

2景区边缘。景区边缘是依托一些著名的风景名胜旅游区发展起来的,这种景区○周边的乡村旅游是风景去观光旅游的伴生物,是旅游者对周围村庄和田园风光、民俗文化、农家生活进行的观光游赏。如云南大理、丽江周边旅游景区都属于此。 3特色村寨。特色村寨使乡村建设和发展的历史缩影,也是传统文化的凝固和遗○迹。许多乡村旅游都和民俗相交织在一起,具有浓厚的乡村文化和建筑特色。如苗族的苗寨,福建的客家族土楼,岭南居等建筑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 4特色农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是利用当地特设的农业产品和农业技术,开展观○光、品尝、购买、休闲、度假等旅游活动。

5特色手工艺品和民俗区。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当地的手工艺品和民俗来吸引游客,○游客要的是感受稀奇,感受不一样的生活。

2、 乡村旅游的发展特点

1目前我国乡村路邮政处于发展阶段,旅游项目以农业旅游为主,农业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相结合,体现了“农、游合一”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特点,乡村旅游是旅游业和农业两种产业交叉形成的,具有两种产业的特征。从旅游的角度看,它提供给游客观赏服务、品尝服务、购物服务、务农服务、娱乐服务、疗养服务、度假服务等,具有旅游的基本属性。从农业的角度来看,它能生产粮、菜、木、果、药、花、肉、蛋、奶、鱼等产品,具有自身的农业生产功能和产品价值。 2旅游资源的乡土性。乡村旅游基本依托的是自然山水、田园风光,也加上人为○设计的建筑设施,如草舍、篱笆,组织活动项目如戏水、攀岩、狩猎等,增添了浓郁的野趣,构成一幅“悠悠古韵、浓浓乡情”田园画卷,使游客置身于湖光山色、绿水碧波的世外桃源中。

3客源市场的定势性。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载体,为旅游者提供休闲、娱乐、游○赏等旅游功能,这就决定了它的客源目标市场只能定位于有别于乡村的城市,特别是高度商业化的大都市,因为乡村旅游对居住在具有城乡一体化的中小城市居民难以产生足够吸引力。它的客源是那些生长在城市,对农村及农村景观不太了解的城市居民。

○4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参与性是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参与性就是让游客参与农业生产的某个过程的活动,通过模仿、习作、体验使游客有成就感、满足感、自豪感。

○5旅游产品的文化性。这涉及到一个概念:旅游地的社会文化,它也可以被称为旅游地的社会环境文化,主要内容既包括旅游地的建筑民居、服饰饮食、生活器物等物质文化,又包括礼仪风俗、节庆活动、生活制度等行为文化,还包括旅游地居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心态文化或观念文化。

6乡村旅游地区大部分,在集中在经济比较好城市郊区,特设农业和风景名胜区,○这里有较多人去,市场需求大。

3、 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及特征

根据上述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类型,可开发出不同乡村旅游项目:

○1“农家乐”:农家乐是一种农民利用自家院落以及周围的田园风光,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旅游者前来吃、住、游、玩的旅游形式。适合开发的主要项目产品有民居旅舍、农家餐馆、花卉盆景观光园、山水酒吧、农家作坊等。“农家乐”这种类型游投资少、风险小、经营活、见效快,深受农民欢迎。

2度假村(区):是指在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地○带建成的,以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为主要目的高档乡村旅游场所。

3民族民俗风情园:即以乡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传统建筑、居民生活习俗、○传统农事活动、传统文化和节庆、奇异风情等为基础,开发形成独特地域和民族风情的乡村旅游项目。

4观光购物农园:即以现代农业生产园区、田园风光、种养殖业生产、实验和科○技示范基地等为旅游产品,开发形成的度假休闲型乡村旅游区点。主要以现代农业体验,特色农业观赏,度假休闲,高科技与高附加值农业示范、应用推广,科普教育,购买、品尝新奇特农产品等旅游过程为游客的消费核心。

5租赁农园:租赁农园模式是指农民将土地或家畜出租给市民,市民通过养殖或○种植这些动植物获得农事体验,农民从中收取一定租金的一种体验旅游形式。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多数租用者只能利用节假日到乡下作业,平时则由农园提供者代管。农业租赁所生产的农产品一般只供租赁者自己享用或分赠亲朋好友。 ○6休闲农场:休闲农场是一种供游客观光、度假、游憩、娱乐、采果、农作、垂钓、烧烤、食宿、体验农民生活、了解乡土风情的综合性农业区,它与“农家乐”有点相似,但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其他配套设施也要求具备较高的档次。近年来,台湾的许多会议都移到休闲农场举行。

7乡村俱乐部:如在原来知青集中的乡村建立“知青俱乐部”;开展“知青回‘家’○游”;利用水库、湖泊、鱼塘、河段建立“垂钓俱乐部”;选择适宜的地方建设“乡村高尔球俱乐部”或“乡村高尔夫球练习场俱乐部”等形式多样的乡村俱乐部。

8农村留学学习区:是指部分学校在假期将学生安排到某些农村去体验生活或参○与农村建设,如中学生的“勤工俭学”活动、大学生的“三下乡”活动及实习活动。活动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青少年坚韧、朴实、健康、正直的人格。 9农业公园模式。按照公署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思想,将农田区划为服务区、景○观区、农业生产区、农产品消费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等部分,开成一个公园式的农业庄园。

10教育农园模式。这是将农业生产和科学教育想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农园中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配备的家具设备及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和耕作技术等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教育农园可设置简单的农业“博物馆”陈列反映当地种养殖业生产历史与现状的农畜产品或图片、农具、介绍农业生产工艺技术的资料等,并可在农园内建立演示区,再现农业生产历史。

11自然生态游。森林公园,野营地,自然风景区,这都没有经过人们雕琢过的○山山水水,自然生态,这些优美的环境都可以让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

三、 中国乡村旅游问题透视

透视国内乡村蓬勃发展的现状及对众多乡村旅游点发展形势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着如下问题。

1、缺乏正确认识。对乡村旅游业的不重视没有以农业旅游,只是靠山吃山。没有创新,没有真正形成产业链,结果游客去了一次就不再回去了,游客越来越少,越办越差,只好停业。

2、盲目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 。从旅游规划来看,大多数乡村旅游没有进行过专项的旅游规划,发展盲目性很大;其次,从行业管理的角度来看,力度不够。立法管理不健全,大多数“农家乐”协会形同虚设,许多开发和经营行动得不到应有的规范;从营销来看,许多乡村旅游点尚未形成品牌,也没有系统的营销战略。一般处于原始、被动的水平,依赖朋友关系、“回头客”或口碑传播,宣传手段单调、数量少,且缺乏针对性,风景多、人情少,静态多、动态少。

3、旅游产品单一,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农家乐”效益下降 目前国内许多乡村旅游点旅游产品单一,服务项目大同小异,尤其是在小范围区域内,众多的乡村旅游点更是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这种设计类型趋同、千篇一律的活动模式,难以形成具有独特卖点的旅游吸引力,彼此间竞争加剧,增大了市场风险,导致部分地区开发效益下降。此外,乡村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挖掘及其本身知识性、参与性十分欠缺。目前,很多乡村旅游产品多停留在提供住宿和餐饮的低层次上,很少注意提升其本身的知识文化内涵及参与性。随着游客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教育的普及,很多游客会把旅游与历史、民俗、宗教、文化、艺术等结合起来,不能满足各层次的人群特别是儿童,这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4、季节性强,旺季过旺,淡季过淡。乡村旅游的季节性很强,普遍存在着旺季过旺,导致客源过于集中,脆弱的旅游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难以承受游客的需求,环境不堪重负而遭破坏;淡季过淡,时间过长,一年中淡季持续约6个月,接待游客量不足全年的20%,大量旅游设施闲置,乃至于停业,出现了“淡季时没东西吃、旺季时没地方吃”的尴尬局面。季节性太强使得乡村旅游点及其它旅游企业如 宾馆饭店、旅游车辆、旅游餐厅等效益难以提高,不利于吸引资金再进行后续投入,限制了乡村旅游规模的扩大。

5、经营水平参差不齐,有待提高。 由于大部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以当地农户为主,其从业素质和旅游服务质量普遍较低,致使乡村旅游经营规模较小,档次较低,经营效益也难以得到提升。然而,由企业或受过专业培训的农户经营的乡村旅游点,其规模和效益明显好于并未受过培训的农户。可见,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和经营户的经营水平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影响很大。

6、自然生态过度开发,导致许多很自然的东西过度包装,失去了原有的品味,环境破坏大,游客剧增带来了许多生活垃圾,这些垃圾没有得到很好地处理,致使环境变得越来越差,这需要引起重视,这样乡村旅游才能持续发展,吸引游客前往。

7、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一个是交通不便利,路都是坑坑洼洼的,有句话说得好,要致富要先修好路。同样,现在发展乡村旅游也要先把路修好,游客也好首要考虑的因素。二个是当地村落的卫生间,休憩场所,娱乐设施都不是很好,不能满足大量的游客。

8、资金投入不足。发展乡村农村旅游,开办观光农业园区,虽然是以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为基础,但园区建设和市场营销等都需要一些资金。然而乡村的农民没有什么资金,又得不到政府支持,招商引资困难。

9、缺少政策和法规。目前,农民群众具有兴办旅游的积极性,但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尚未制定优惠政策,也没有制定乡村旅游管理法,观光农业管理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管理法,“农家乐”管理法。所以难以保持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四、 乡村旅游发展解决途径

1、 转变观念,提高意识。开发乡村旅游业,首先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重视领导。让大家都有一是参与,把乡村旅游搞起来,越办越好。

2、 因地制宜,搞好规划。我市乡村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全面开发是不可能的,应该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在旅游资源质量高,交通运输条件好、经济基础比较好、旅游热点附近的乡村应加速旅游业的发展,重点开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风格独具的乡村旅游基地。

3、 加强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本的吃、住、行等问题,从吃来说主要是发展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业,住的地方不许豪华的大酒店,只有舒适安全就可以了,交通快速便捷就可以。基础设施建设应该适应当地自然的环境具备的灵活轻便的特色,它的设主应与当地历史文化背景结合起来,使之为旅游活动增添色彩。

4、 加强规范管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国家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就完善市场经济秩序,把游客和乡亲们的利益都保护好了,才有更多人愿意去乡村旅游.乡亲们的兴致才会高涨

5、 大力发展当地特色农业和民俗文化。当地有的特设农必须不断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巧打“特色牌”。乡村旅游只有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才能有效增强吸引力与竞争力。挖掘乡村文化内涵,重要的是结合乡村旅游特点,开发乡村特色旅游项目。

6、 借鉴外国和其他先发展的乡村旅游地区的经验,发展本国本地方乡村旅游。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去真正了解到别人是怎么把乡村旅游考好的。也可以通过上网查资料,看一些图片介绍,人家是怎样建设的,自己本地方又有更好的资源可以创造出更好风景,

7、 善用自然资源,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相结合。让旅游者能过融入其中,和当地的人们能够友好相处在一起。

8、 提高创新意识,树立自己的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独占地位。城市人要的是观新赏异,体验清新、洁净的乡村生态环境和独特别的农耕文化,感受纯朴的乡情。

9、 加强环境保护和教育,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处于上升势头,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现在环境保护势在必行,大家都有衣服和责任去爱护我们们共同的家园。

10、加强宣传,扩大知名度。利用各种媒体宣传自己的品牌。如广告,新闻媒体等途径,都可以提高游客的认知度。

11、广开渠道,加大投入 。一是加强政府的导向性投入。二是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大利用内外资力度。三是充分调动和鼓励当地社会力量兴办乡村旅游。只有这样,乡村旅游才会稳步发展下去。

12、提高服务意识,注重自身素质提高。要加大对乡村旅游去的人们 进行培训,然他们了解旅游这一行,游客的需求,知道为这个旅游区提高形象,打造品牌。

第三篇:经济转型时期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

编辑:admin 时间:2014-3-24 18:35:00

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Hetzer提出生态性旅游发展思路以来,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模式,一直备受各国推崇,成为全球旅游产业发展的热点。对于我国来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旅游也是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较之于传统旅游模式,生态旅游是以既有生态资源为依托,以维持生态资源持续利用为目标,培养生态伦理与道德的旅游模式。

当前,在社会“大生态”等理念的影响下,我国生态旅游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首先,社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稳定增长的趋势,人民收入不断增加,为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条件。其次,国家政策的鼓励与支持。自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来,国家旅游局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出台了《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规程》,明确指出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项目,从生态理念建设到投入保护项目建设,再到生态管理监督、建立生态旅游示范区,全方位促进我国生态旅游健康发展。再次,随着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地位的提升,生态旅游成为时下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最后,生态旅游发展浪潮的促进。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与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内容丰富的生态旅游受到众多旅游者的青睐,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趋势。

机遇之下,我国生态旅游仍然面临着较多的发展困境。首先,可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匮乏以及盲目开发导致的生态资源浪费。基于广阔的地貌与多样的气候,我国生态资源可谓林林总总,十分丰富,但其中大部分存在开发难度大、地理位置风险、可进入性差等方面的问题,使可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受到一定局限。实践中,大多数地区在“生态旅游”的口号下,盲目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导致生态资源浪费,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其次,生态旅游超负荷,可持续性发展程度低。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旅游人数大幅增加,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旅游景区的承载压力。另外,很多景区存在规划不合理、景区内部机构运行不协调的现象,在游客超饱和的状态下,景区生态环境必然受到威胁。再次,景区管理体制不健全,阻碍生态旅游发展。在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归类多样性的前提下,不同的生态旅游资源往往具有不同的管理体制,从而导致生态旅游管理制度上的不健全。最后,资金缺乏,生态旅游发展受限。地方政府资金缺乏,直接限制区域生态旅游的投资能力与投资规模,导致地区生态旅游长期处于“开”而“不发”,“启”而“不动”的状态,阻碍地区旅游的发展。除此之外,生态效益不高、旅游地居民和游客生态观念淡薄,也是当前生态旅游发展的障碍。

生态旅游作为现代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不仅有助于保护生态文明,而且还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生态旅游,更应重视其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困境,从而探寻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旅游路径。

以生态经济发展为视角,做好生态旅游规划。具体应从如下几方面出发:一是站在现代旅游发展格局的高度,从大处着眼,体现规划的宏观性和超前性;二是明确生态旅游的产业定位。生态旅游作为现代旅游发展的趋势,应该成为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支柱,引领其他产业发展;三是明确生态旅游的功能定位。生态旅游作为现代“绿色经济”的主导,应该明确自身的客户对象、客户需求、市场分布等,从而实现生态旅游的综合效益;四是明确生态旅游的品牌定位。打造地区生态品牌和地区文化品牌可谓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要目标,应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来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以生态文明为基点,加强生态旅游管理。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当下,生态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并非具有一致性,现实中依然存在生态保护、生态管理、生态机制等建设不到位之处。对此,我们应该从如下几方面予以完善:其一,加强生态文明与生态旅游的关联性。生态旅游建设应该坚持在尊重自然、顺应

自然、保护自然等原则之下进行,合理开发生态资源,重视对稀有生态资源的保护,加强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有效推进生态文明的发展。其二,加强生态文明理念宣传,重视生态旅游专业性人才培养。生态旅游发展应该强调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将生态文明切实融入生态旅游的建设过程中,从而促进地区生态制度建设。同时,重视对生态旅游专业性管理人才的培养,由专业人士管理、引导和监督生态旅游产业,从而保证生态旅游经济效益的实现。其三,重视地方政府对生态旅游的组织领导,加强生态旅游的管理制度建设。在生态旅游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地方政府对生态旅游的资金投入,促进地区生态文明的发展。

推进生态旅游制度建设,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生态旅游制度是促进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保障。因此,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加强生态旅游制度建设,建立生态旅游项目推广制度和实施制度,健全生态旅游资金投入制度和项目规划制度。同时,要从客观实际需求出发,进行生态旅游的相关立法,实现依法管理,从而促进生态旅游的科学发展。

作者:康晓梅

来源:《光明日报》

第四篇:我国旅游交通现状与发展对策

2005-02-2

4一、我国旅游交通发展现状分析

广义旅游交通是指以旅游、观光为目的的人、物、思想及信息的空间移动,它探讨的对象包括人、物、思想及信息。狭义旅游交通则将讨论对象限定在人或物,通常指为旅游者实现旅游,从出发地到目的地,以及目的地内进行游览再回到出发地,整个旅游活动过程所利用的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总和,包括各种交通设施以及与之相应的一切旅途服务。旅游从本质上说包括旅行和游览两方面的内容。一般而言,旅行仅仅是手段,游览才是旅游者的真正目的,旅行是必须的,旅游交通也是必须的。这对旅游者而言,就意味着旅游交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主观上的不必要和客观上的必须之间的矛盾。因此,为了增加旅游者对旅游交通的认同程度和满意度,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弱化该矛盾。

以旅游为目的的出行,在出行方式、目的地、路线的选择及出行链的构成等方面和其它目的的出行有着较大的不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及历史文化等原因,同样的观光出行方式会因国家或地区的不同而不同。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世界级和国家级旅游资源遍布全国。随着国民经济与旅游业的繁荣,我国加大对旅游交通的投入,改善了交通基础条件,为旅游经济发展创造了较好环境。常规旅游交通方式包括公路、铁路、航空、水运4种。近20年来,一种既适于在山地、水域或山水相间的复杂地形区内应用,又能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交通方式——客运索道交通在世界各地悄然兴起,迅速发展。客运索道交通已成为旅游地内主要交通方式和地区旅游交通收入重要组成部分。加之众多国际航空公司提供多条飞往中国的航线,为海外旅游者来华及国内旅游者提供了交通保证。

1、公路旅游交通

公路旅游交通是最普遍、最重要的短途运输方式,该方式所占比重高达66%—69%。其特点是灵活、方便,能深入到旅游点内部,短途旅行速度快,公路建设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但运载量小,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安全性能较差,排出的尾气对大气有污染。截至2003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180.98万公里,其中国道里程12.79万公里、省道22.34万公里、县道47.29万公里、乡道89.83万公里、专用公路8.73万公里,分别占公路总里程的7.1%、12.3%、26.1%、49.7%和4.8%。我国交通规划中公路主骨架包括总长约3.5万公里、纵贯东西和横穿国境南北的“五纵七横”12条,主要由高等级公路组成的国道主干线。“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确保在2007年全面建成,建成后可覆盖10多亿人口,东部地区平均30分钟上高速,中部地区平均1小时上高速,西部地区平均2小时上高速,全国所有省会城市、83%的50万以上人口大城市和74%的20万以上城镇人口中等城市,以及机场、铁路枢纽,都将被高速公路网连接起来。

2、铁路旅游交通

自建国以来,我国铁路一直保持着较快发展的势头,是国内旅游者选用的主要交通方式。铁路旅游交通具有客运量大、票价低、受气候变化影响小、安全正点、环境污染小等优点,但也具有造价高、修筑工期长、受地区经济和地理条件限制等缺点。1997年4月1日,全国铁路开始第一次大提速,经过5次提速,目前已提速到160公里/小时,个别

区段达到200公里/小时以上。火车提速使旅途时间大大变短,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铁路运行时间还有缩短的可能。

3、水路旅游交通

水路旅游交通是固定的水域或固定的航线上,使用船舶运载游客,或在船上沿途观光,或在一个到数个观光地停泊上岸观光游览的交通方式,具有经济、舒适、安全等优点,但速度慢、准时性差。

2003年,我国完成水路客运量1.7亿人,旅客周转量63亿人公里,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08%和0.46%:水路客运平均运距36.8公里。到2010年,全国水运主通道总体布局规划是发展“两纵三横”共5条水运主通道:“两纵”是沿海南北主通道、京杭运河淮河主通道;“三横”是长江及其另要支流主通道、西江及其主要支流主通道、黑龙江松花江主通道。除沿海南北主通道外,内河主通道由通航千吨级船队的4级航道组成,共20条河流,总长约1.5万公里。这些主通道连接了17个省会和中心城市、24个开放城市和5个经济特区,使之成为沿海南北、沿江工业带经济发展服务的航运体系。同时结合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渠化航道,提高标准,改善航运条件。

4、航空旅游交通

航空旅游交通方式在远距离国际国内旅游中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其优势在于快捷、舒适、安全、灵活,航线的开辟不受沿地面的各种天然或人为障碍的限制,但是票价高,空港占地面积大,用地条件高,飞机起落噪音污染严重,机场要建在远离市中心的地区,航空运输存在着最小飞行距离的限制(空中直接距离200公里定为开办航线的最小经济半径),易受天气条件制约。

1990—2002年,国内航空客运量的逐年增长速度在25%以上。2002年,中国航空运输业定期航班航线总数达1176条,航线里程163.8万公里,国内航线1015条,通航132个城市,国际航线161条,通航32个国家和地区的67个城市,旅客运输量达到8594万人次,比1978年增长36倍,年均增长率为16.3%,其中运输总周转量的增长速度是同期世界民航增长速度的3倍以上;中国航空运输在国际民航组织缔约国中的排位,按旅客周转量计,由第37位上升为第4位。

5、索道旅游交通

客运架空索道(简称客运索道)是利用架空绳索支承和牵引客车运送乘客的机械运输设施。游人进出景区交通通道有汽车公路、步行盘道、架空索道3种形式。客运索道倍受青睐,原因是其独有的特点:对自然地形适应性强,爬坡能力大;能缩短运输距离,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小,基建费用省、能耗低;采用电力驱动没有三废的排放以及噪音的污染,维护简单,容易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操作,劳动定员少。我国的客运索道是伴随着旅游业兴盛而发展起来的,从无到有,各种客运索道的形式也趋于完备。

二、我国旅游交通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滞后现象严重

旅游活动是实现旅游者在空间的位移及暂时的逗留。它既需要一定数量和一定质量的交通及设施保证,又需要同步的劳务服务。我国不少重要旅游区(点)的专用联系路线质量差,使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降低,游客进出受到限制。尤其在春节、五

一、国庆3个“黄金周”的旅游高峰期间,旅游交通运力远不能满足要求,容易出现游客买票难、乘车难等系列交通问题。如不妥善解决交通路线及客运设施滞后现象,不仅会引起“黄金周”假日旅游市场的萎缩,而且影响我国在国际上的旅游形象。

2、交通服务质量令人忧虑

国内旅游者对各服务环节的满意程度较低。其中对交通满意者仅占54.1%,不满意者占19%。满意程度远低于国家规定的85%以上的期望值指标,不满意程度却远超过10%的期

望值指标。

3、各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

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二级以上公路比重差距加大,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比重低21个百分点,县乡公路无路面里程和等外公路里程比重分别是东部地区的2倍和3倍。西部地区集中了全国不通公路的乡镇、行政村数量的85%和50%。

4、信息化工作进展较缓慢

各级行政主管部门推动行业信息化的方式和手段不足,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力度不够:信息资源没有被有效利用,复合型管理和建设人才,尤其是旅游交通专业人才匮乏。

5、旅游交通发展障碍重重

旅游交通发展障碍有:一是旅游交通道路建设筹资障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追逐“立竿见影”的投资回报,不愿对旅游交通建设作长期投资I二是旅游交通道路建设主体模糊障碍,专线道路建设的主体不明确,一些旅游专线成为断头路或路况差,旅游区(点)的整体形象受到损害,三是旅游区管理体制障碍,有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山上、山麓、山下、区内,各有各的“婆婆”,各行其政,相互制约,四是旅游交通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障碍,在旅游交通开发建设中,只注重缩短空间距离、节约直接成本,而忽视构成旅游资源的核心成分一一自然生态环境可能被永久破坏;五是旅游交通价值观错位的障碍,旅游商们尽可能地聚集资源,不惧风险地搞高级宾馆酒店建设、搞人造旅游景观开发,对旅游交通的前景缺乏忧患意识,对旅游交通的建设采取冷漠的态度。

三、我国旅游交通发展对策

中国国家旅游局2004年的中国旅游主题定位为“中国百姓生活年”,这意味着旅游在中国将大规模进入普通百姓家庭,真正成为日常消费。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多人前往的旅游热点,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国。这意味着中国旅游业及旅游交通业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所以对旅游交通进行系统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我国要对旅游区道路规划与设计问题,城市旅游与交通问题,旅游交通定量分析问题,旅游交通科学发展观等理论体系尽快开展研究。

1、改变观念,树立以路兴旅思路

旅游交通业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由于我国旅游景区分散,旅游交通条件与旅游景区脱节的矛盾比较明显,因此要加大对旅游交通投入,改变传统观念,要树立“要兴旅,先修路”的思路,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渠道,给旅游交通来个大的投入,促进旅游业大发展。

2、改善经营,完善旅游交通服务

旅游交通的服务对象是游客,必须适应游客多方面的需要,把“方便、快捷、安全、舒适”作为旅游交通的服务宗旨,不断改善经营,提高服务质量。因此,旅游交通部门应以游客为核心,以便利为原则,以舒适为目标,达到安全、可靠、便捷、有特色,通过引进中高档的旅游车辆更新交通工具,加强运输管理,为游客提供安全舒适优质的服务。

3、理顺关系,做好协调管理工作

发展旅游交通业不是旅游部门能独立完成的事情。从旅游交通规划、建设到运输管理,涉及到许多部门和机构,如规划局、交通局、公交公司、航空公司、水运公司、铁路、公路和交警大队等。因此,应该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理顺各方面关系,加强与这些单位的合作。只有从规划、建设到管理都得到这些单位的支持和配合,才能促进旅游交通业健康、永续的发展。

4、运用科技,实现管理的自动化

以公路运载为例,各项组织管理工作,包括客流预测、车辆调度监控、运载工作的统计分析等,不少国家已采用计算机进行。移动式无线电通讯技术的采用,为旅游交通的调

度管理、信息传递提供了极好的手段。计算机技术运用在航空运载管理更为普遍,引入以效益控制为目标,建立客运、航班计划、机场信息、综合业务等的管理决策系统。我国的旅游交通管理在运用现代化管理技术方面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差距,要迎头赶上。

5、挖掘潜力,提高经营管理效益

以铁路运载为例,可从编组人手,适当提高列车编组数,在增强机车牵引能力、提高司机驾驶技术的基础卜,争取多挂几节车厢,挖掘已有设备、车辆和人员的潜力,增开一些车次。在航空运载方面,很多航班中采取开放前舱、增加客机座位,从而在不增加班次、不增加飞机的前提下,使营运效益大幅度增长。努力挖掘潜力,向组织管理要运载能力、运载效益。

6、遵循原则,进行旅游交通规划

科学的旅游交通规划应遵循市场导向原则,创造便于游览、舒适、快捷、安全的旅游交通条件,以及“旅速游缓,旅短游长,旅中有游,游旅结合”的旅游交通环境。为适应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旅游交通还要遵循适当超前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规划。

旅游交通规划包括对外交通系统和区内交通系统两部分。对外交通形成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相结合,具有足够容量和应变能力,高效率、多功能、立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区内交通主要游览路线能够便利通达各景点,保证使大多数旅游者能充分领略旅游地的精华部分。若在景区修建索道,对其选线要进行反复考察,避开主要观赏景点,力争对景区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加强综合交通规划,加快高速公路和主干线及出入口建设;加快铁路规划建设,扩大铁路客运站容量;挖潜改造水运交通,积极发展海港;积极发展航空运输,提高运力,切实注意保护好机场的周围环境,增辟国内和国际新航线,增加航班。

第五篇:我国农业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农业旅游资源现状及对策

农业旅游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即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并为游客提供特色服务的旅游业的统称,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农业旅游等。

发展农业旅游有以下作用:(1)有利于拓展旅游空间,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愿望。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衣食住行,而转向追求精神享受,观光,旅游、度假活动增加,外出旅游者和出行次数越来越多。一些传统的风景名胜、人文景观在旅游旺季,往往人满为患,人声噪杂。旅游农业的出现,迎合了久居大城市的人们对宁静、清新环境和回归大自然的渴求。(2)有利于实现农业的高产高效等目标。利用农业和农村空间发展旅游农业,有助于扩大农业经营范围,促进农用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合理调整,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同时又可以农业旅游为龙头,带动餐饮、交通运输、农产品加工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农业生产的附加值。

(3)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旅游为招徕游客,除了在景点范围内营造优美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景观场所外,必须绿化、美化周围地区的田园和道路,维护农业与农村自然景观,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农业旅游的特点

开发农业旅游,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利用农业、农村资源,兴办休闲旅游事业,然后逐步过渡到旅、农、工、贸综合发展,从而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地域上寻找并创造出城市旅游点无法与之媲美的农业旅游景观特色。根据系统设计的指导思想,为了在农业旅游系统中建立不同门类的子系统,从而建设各具特色、内容多样、轻松愉快的不同农业旅游模式,我们就要研究农业旅游的基本特点。一般认为农业旅游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农业特性 旅游农业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开发其旅游功能的,旅游农业的引人入胜主要是优美的田园风光。在开发旅游功能的过程中,可能局部地改变原来的农业生产结构,但农业生产仍是旅游农业的主要方面,所以要防止旅游农业的过度开发,避免破坏基本农田保护区等。

(2)生态特性。

旅游农业的发展的目标之一是调整人和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旅游农业的兴旺也要得益于宁静优美的生态环境、天然的自然景观以及纯朴的乡村生活方式、民族文化等。因此,在开发建设旅游农业过程中,尽可能不破坏原来的自然生态环境,减少人工作用,促进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3)娱乐特性。

旅游农业除了具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外,还应具有一定程度的娱乐性,否则也不能吸引大量的游客。娱乐性主要体现在观光、农业体验、民俗活动和自然探险等富有农村农业和自然风光特色的游乐活动中,而人工游乐设施则适可而止。 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

综观目前国外农业旅游的发展情况,根据农业旅游的性质、定位、经营等方面的特点,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主要可分为三大类:

(1)传统观光型农业旅游。

主要以不为都市人所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尽田园乐趣。如法国农

村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和参与酿造葡萄酒的全过程,而且还可以在作坊里品尝,并可以将自己酿好的酒带走,向亲朋好友炫耀,其乐趣当然与在商场购买酒不一样。而日本兴起了务农旅游,东京一家旅行社,每年以春天的插秧、秋天的收割为契机,组织都市人去农村体验农民的生活,在沿海地区还组织游客参加捕捞虹鳟鱼和海带的采集及加工等活动,使都市人直接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2)都市科技型农业旅游。

以高科技为重要特征,在城内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为城市提供部分时鲜农产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观光收入,兼顾了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如新加坡兴建了10个农业科技公园,在公园里不仅合理地安排了作物种植,而且还精心布局一些名优花卉,观赏鱼,珍稀动物的观赏,名贵蔬菜和水果的生产,同时也相应建有娱乐场所,养鱼池由纵横交错的水道组成,并配有循环处理系统。菜园由新颖别致的栽培池组成,由计算机控制养分,游人漫步其中不仅可以心旷神怡,还可以大饱口福,真是如同生活在仙境之中。

(3)休闲度假型农业旅游。

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等,吸引游客前去度假,开展农业体验、自然生态领略、垂钓、野味品尝,住宿、度假、游乐等各种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活动。如澳大利亚人则常于周末或假日,自己驾车,带上小孩,选一个离家不远的牧场小住几天,大人可以放松一下身心,而孩子们则可了解都市里无法见识的牧场生活。而美国的庄园主在苹果、梨子、葡萄、西瓜之类的瓜果快熟的时候,就在报刊上登广告,招揽游客去农场摘水果度假,城里的人热烈响应,纷纷根据广告上的示意地图开车前往,水果随便吃,累了可以在树下草地休息,呼吸新鲜空气,聆听鸟儿的歌唱,直到太阳西斜,人们还可以在农舍小住一夜,品尝农庄主人准备的别有格调的晚餐,享受到一个别致的假期。

农业旅游开发分析、现状

我国各地的农业旅游开发主要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目前正向以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其中国内游客参与率和回游率比较高的农业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和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等几个方面。

农业旅游开发类型农业旅游的迅速发展,逐渐呈现出产业的规模化和产品的多样化。国外一些与农业旅游相关的旅游主要有:Agrotourism(农业旅游)、Farm Tourism (农庄旅游)、Green Tourism(绿色旅游)、Village Tourism(一般指偏远乡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和Peripheral Area Tourism(外围区域的旅游) 等。

综合国内农业旅游的现状和其它学者的研究成果,农业旅游基本类型归纳为以下几类:

①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农业旅游。②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农业旅游。③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为主题的农业旅游。④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农业旅游。

农业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农业旅游层面理解不深,概念混乱

目前部分学者将农业旅游等同于农业旅游(agrotourism)注,有的甚至片面地理解为农业观光旅游,严重地降低了农业旅游的丰富性,掩盖了农业旅游所包含的其他类型。许多农业旅游景区多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多数农业旅游产品未能真正体现农业旅游的各个层面,有的甚至歪曲了农业旅游的内涵,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

(2)各自为政

在农业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农业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的现象。在农业旅游开发中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开发以及对农业旅游文化狭义和片面的理解,忽视了对农村其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缺乏规划和策划

由于资金缺乏,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许多农业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有的农业旅游开发本身就是一种破坏。此外部分乡村在开发农业旅游时,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农村旅社建成高楼大厦,城市化倾向严重,影响农业旅游的特色。

(4)人才匮乏

由于农业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上,针对农业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对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的农业旅游操作中,许多农业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和由当地农民担任。农业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农业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农业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相矛盾,农业旅游处于粗放经营,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物循环中,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旅游业的发展。

(5)开发产品特色少、雷同多

目前国内农业旅游多集中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而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农业旅游的开发过分地依赖农业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此外,我国还存在农业旅游产品雷同多,缺少特色产品,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象。

(6)振兴农村经济的贡献有限

振兴农村经济的贡献有限 由于我国经济不发达,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诸多原因,致使我国农业旅游开发较为成功的区域多在近大、中城市的外围,甚至就在城市中开辟农业旅游项目,农业旅游在振兴偏远地区农村经济的作用非常有限。

此外目前我国的农业旅游多以专项旅游产品出现,如观光果园、观光茶园、高科技农艺园、多功能花卉园、休闲渔场等,与其它景区和自然资源结合程度不够,旅游从业人员中农村人员偏少,旅游收益主体不以农民为主。而发达国家开发农业旅游主要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民的收入,一般以小型开发为主,农户为参与主体,旅游收入只是对当地农民收入的一种补充,这与我国的农业旅游有较大的区别。

农业旅游的开发程序

农业旅游开发是运用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对乡村的自然旅游资源、社会文化旅游资源、公共投资、技术与人力资源、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旅游产业要素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源优化配置,使潜在的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者可以利用的旅游吸引物,并因此产生经济价值及其它多种价值,或对已被部分利用资源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加强,从而提高旅游资源综合价值的过程。农业旅游开发是在特定的农村环境中进行的,开发过程及开发后的经营都将对农村社会、经济和环境都将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因而农业旅

游的开发始终要与农村居民最直接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要使当地农民在旅游开发中受益。

旅游开发项目构思拙劣或项目匆匆上马,都可能导致开发失败(McKercher,2001)。缺少专门机构指导旅游开发会带来滥用建设资金的问题(Prideaux,2002)。目前我国农村以家庭为生产经营主体,农村的经济组织、行政管理组织和社会管理组织在不断地弱化,如果不进行广泛的动员则无法自行组织起来。因此对我国农村地区的农业旅游开发需要建立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旅游开发指导委员会,其职能主要是对整个开发行动进行组织、协调和沟通。这一组织一般由村里有号召力并热心旅游事业的干部组成,并能获得广大群众的信任和认可,是广大村民利益的代表者。结合国内外农业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本文提出了开发农业旅游按以下七个步骤进行。农业旅游的开发程序

社区利益→第一步:拟议旅游开发项目

第二步:项目影响因子的识别←-

↓ 开发指导委员会与社区居民双向沟通

第三步:社区咨询以获得支持――

第四步:项目可行性研究 ←专家就目标市场、经济状况进行分析

第五步:项目修订 ←评估专家报告

第六步:筹集开发资金 ←投资机构项目权衡

第七步:项目实施

建立以上农业旅游开发程序是因为:

首先,农业旅游开发要充分考虑社区利益,并在“资源+市场”开发导向下拟议旅游项目,既立足于资源优势,同时又考虑到旅游市场的需求。对现有的农业旅游资源的赋存情况、文化内涵以及开发条件进行分析论证,在资源优化配置基础上,拟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项目。

开发农业旅游项目通常能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并使当地居民受益,但同时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开发农业旅游会直接和间接引起当地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开发项目的影响因子进行识别,为定性定量地预测和解释影响的程度提供基础数据,目的是提出增进有益影响的建议,制定消除与缓解有害或负面影响的对策。这些影响因子包括人口影响因子、社区内和机构内的各种关系因子、个人和家庭层次上的影响因子、社区基础设施需求因子、经济条件变化因子等。各种因子又可细分为不同的内容,要根据农业旅游资源状况、农业旅游项目和乡村所处的区位条件等内容进行调整。农业旅游开发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的因子

人口影响因子 人口自然改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入流出;季节性旅游者变化;农村家庭的迁入迁出;年龄、性别、民族组成的变化

社区内和机构内的各种关系因子 形成对拟议开发的态度;村民受益差异;行政联系的影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方面的不公平;改变就业机会;社会治安状况个人和家庭层次上的影响因子 扰乱日常生产生活的方式;邻里联系的变化;造成民族习俗、观念、宗教活动的差异;家庭结构的变化

社区基础设施需求因子 引起社区基础设施变化;土地的获取和支配条件变化;社区公共服务条件的变化;对已有资源的影响;休闲和文体活动变化

经济条件变化因子 就业人数、类型、收入的季节性变化;部分地块价值变化;个人和家庭收入水平;家庭收入中非农收入所占比例;地方财政收支;拟议开发旅游项目的投入和产出;新增基础设施、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

其二,农业旅游开发是一个双向信息反馈的过程,主要通过农业旅游开发指导委员会将旅游的影响告知社区居民,并作出解释,将其意见和建议综合考虑,尽量扩大有益的影响,消除或减少负面影响。人口影响因子、社区内和机构内的各种关系因子、社区基础设施需求因子的变化影响地方农村财政收支和经济发展,最终结果是导致当地的居民的生活质量发生变化。因此应把各因子变化对社区居民的的综合影响信息传递给社区居民,以获得公众对项目开发的理解和支持。

其三,基本保证农业旅游开发项目满足社区公众的需求和符合社区居民的利益,但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聘请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专家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拟议旅游项目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建设方案预期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比较论证,从而评价方案的可行性,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这一步中对旅游市场和对经济的分析非常重要,以保证待开发的旅游项目在经济上可行,在市场上有需求,并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其四,结合专家提供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进行修订。通过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团对项目可行性研究进行评审,参加评审对象扩大到旅游开发指导委员会成员,以及与旅游项目实施相关的社区代表。这样既能保证项目的科学性,又能得到社区居民的支持,以减少实施过程中的阻力。

最后,多渠道筹集开发资金,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谁投资、谁受益”的方针,鼓励多种形式的资金投入。村民可采用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也可以工代资,以劳动力转化为股份。对于所在村的上级行政部门,则可采用旅游扶贫,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为旅游业初期发展注入资金,以奠定农业旅游开发的基础。以项目换土地、土地作价或土地使用权都可以作为筹资方式。在现行政策允许的条件下,优化投资环境,给予投资者一定优惠政策以调动外来投资者的积极性。顺利筹集到资金后,即可以实施旅游项目开发。

总的来讲,本开发模式能比较充分地体现“社区事务,社区参与”的思想,并广泛征求专家意见,保证项目的科学性。从项目的筹划到实施的各阶段社区居民均有参与的机会,这有利于获得社区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减少开发工作中的阻力。农业旅游的开发措施

(一)增强农业旅游的文化内涵

在农业旅游开发中,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农业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同时还要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农业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加强农业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有利于改变目前我国农业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在农业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农业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

(二)保持本色,突出特色

对农业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农业旅游的投资商在开发中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因而对农业旅游开发要加强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农业旅游的魅力。

(三)政府主导,联合经营,共树品牌

目前全国各地城市近郊都在花大力气发展农业旅游,争夺客源的竞争非常激烈。农业旅游要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实现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创立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力,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实现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

(四)农业旅游的开发要做好几个结合

1.农业旅游开发要与其它旅游开发相结合

农业旅游不能理解为是一种纯粹的农业资源开发,而要与区域内其它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的开发结合起来,借助已有旅游景点的吸引力,争取客源,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

2. 与农村扶贫相结合

据估算我国农村目前大约有1.5亿剩余劳动力,到2010年还将至少新增劳动力6350万人左右。从中短期看,我国的就业压力有增无减,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开发农业旅游可增加旅游就业机会,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的压力。

3. 农业旅游开发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

2001年我国的小城镇已突破2万个,城镇化率达37.66%,最近10年期间,我国平均每年新增小城镇约800个,10年中有1亿农村人口落户小城镇。农业旅游开发可能牵涉到移民问题,小城镇是比较理想的接纳场所。农业旅游开发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小城镇的建设要按旅游城镇的风貌进行控制,使小城镇本身就成为旅游吸引物之一,也可以依托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旅游商业,如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旅游纪念品的生产等。

4.与资源保护和打造生态个性相结合

在农业旅游开发中要注意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的问题,防止旅游开发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加强与生态资源的有机结合,坚持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给予长期的政策、经济和技术支持

国家要对农业旅游业长期的政策、经济和技术支持是非常必要的。许多研究表明一般农业旅游很难带来高收益,因此国家除给农业旅游开发长期的经济和技术上的支持外,还要制定对农业旅游开发倾向性的政策,并将农业旅游的开发纳入到各级旅游总体开发规划中。

(六)加强社区参与和对农民的培训引导

农业旅游开发要将农业、农民和乡村发展高度结合起来,使旅游业成为乡村社区重要的产业。在农业旅游开发中农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把农业旅游做活、做大、做好,就得加大社区参与力度,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工作,激发农民办旅游的积极性和提高农民办旅游的能力,努力开拓农业旅游的本土特色,增加旅游收益,使广大农民真正受益。

总之发展农业旅游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重点,维护乡村性和地方特色,走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一体化的道路,实现农业旅游产业化的基本目标,最终实现农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无悔的选择无尽的追求下一篇:五分钟经典英语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