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理解失误研究论文

2022-04-17

[摘要]话语分析在英语阅读理解里的应用是英语阅读教学的新趋势。传统的阅读理解着重于字词句的全面分析达到对全文的理解,可是这种阅读具有很多的局限性,忽略了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上差异,因而受到了广大师生的诟病。话语分析相比于过去的字词句的理解而言,具有一定的优势,为基础知识积累水平不够以及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打开了新缺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话语理解失误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话语理解失误研究论文 篇1:

关联理论与英语听力教学

摘要:关联理论主要由“语境假设”、“推理”、“最佳关联原则”等部分构成。本文从对关联理论的介绍出发,分析其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这一问题,以期能有助于改进英语听力教学方法。

关键词:关联理论 最佳关联原则 英语听力教学

随着语用学研究的发展,语言学家将关注的目光放在了研究语言的应用上。“话语理解”自然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在此领域,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Austin与Searle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Sperber与Wilson提出了“关联理论”等等,开拓了语言研究的新领域,也对外语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即今后的外语教学,也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将教学重点放到如何提高學生的外语交际能力上来。本文在对关联理论的相关内容进行评述的基础上,就如何有效运用这一理论来提高与改善英语听力课教学效果等问题进行探讨。

1. 关联理论概说

作为认知语用学的理论之一,关联理论主要研究信息交际过程中的推理过程。Sperber与Wilson的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的基础是双方共享的认知环境;语言基本上是片段性的。作为自然的语言,每一句话都可以有多种理解,但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句子的含义却是唯一的。所以,要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就必须通过具体的语境来寻找信息的关联,然后再根据语境与关联进行相关的推理。关联理论是对Grice的合作原则的修正与补充,其理论主要由“语境假设”、“推理”、“最佳关联原则”等部分构成。

1.1 关联理论与语境假设

关联理论认为在语言交际中,一个人的认知环境是由一系列可以显映的事实或假设构成的集合。认知环境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构成一个人理解话语含义的潜在认知环境。在话语明说的基础上,听话人往往会根据自己所掌握的逻辑信息,百科信息,词汇信息等作出语境假设。由于每个人的认知结构不同,也就会造成话语意义理解的差异。比如:

S1:您抽烟吗?

S2:很多人都劝我说抽烟对身体不好……

对于S2的话,就存在抽烟和不抽两种不同的理解。

1.2 推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语境假设不是构成关联的唯一因素,因为语境效果由心理过程产生,心理过程包含听话人处理话语所做的努力。(何自然,1995)关联理论认为,推理是语言交际的核心。在关联理论中语言交际被看成一个示意——推理过程,即在言语交际中,发话人通过明示行为向听话人表达自己的信息和交际意图,听话人则根据发话人的话语,结合认知语境进行逻辑推理,从而获取发话人的信息意图。

1.3 最佳关联原则

最佳关联原则是关联理论的中心原则。其理论认为:语言交际要传递的是说话人的意图。说话人讲话与听话人听话时前后信息必须具有一定的关联性。Sperber与Wilson认为在同等条件下,如果说话人能够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而听话人又只要付出最小的努力,那么话语就具有最佳关联性。即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佳的认知效果。任何语用解释都必须保证符合最佳关联原则。所有的交际行为也必须保证最佳关联性。

2. 关联理论在听力理解中的运用及语用推理过程

从以上分析来看,作为一种交际理论,关联理论强调的是人对语言的使用能力和理解能力。在听力理解中,很多时候需要借助语用推理来帮助理解谈话的真正含义。

(1)S1:Did you buy your camera from Marshall’s in the city?

S2:The shop went out of business last month.

表面上看,S2的回答似乎与S1的问题没有丝毫关联。因此,S1在理解S2的话语时就必须经过一个推理的过程,才能得出S2话语中的真正含义。我们用关联理论做一个简单的分析。首先,有一个语境前提:“S2现在拥有一个新的照相机,而且是买来的。”其次,在特定的环境中,S2拿着一个新相机,我们的反应是,相机是买来的。另外,在这个城市中,有一个叫Marshall的卖相机的商店,而且应该很不错,所以S1才会问S2是否在Marshall商店买的。然而,根据S2的回答,我们得知Marshall商店上月就歇业了,意味着S2不可能上那里去买东西。最后得出结论:S2的相机是在其他店买的。

(2)S1:I like the color of this shirt,do you have a larger size?

S2:This is the largest in this color,other colors come in all sizes.

这是在商店购物时的对话,同样有一个语境前提:“S1在衬衫柜台前想要买衬衫。”对于S1有无更大衬衫的提问,S2没有直接给予回答,而是说,这是这种颜色的最大码,由此我们可以用语境推理知道,这种颜色没有S1想要尺码的衬衫。对话并没有到此结束,S2接下来的话“其他颜色的衬衫各种尺码都有”,看似与S1的问题无关的多余信息,但是我们将其放在“购买衬衫”这个大的语境当中,便有了言外之意了。即,S2劝说S1可以购买其他颜色的衬衫。

(3)S1:Were you able to cash your check,Tom?

S2:I forgot it was a holiday.

S1问S2 有没有把支票换成现金。故,前提语境是说话双方都知道要把支票换现金这件事情,而且由S2去办理。但是从S2的回答看,“那天是假日”,此处也需要一个社会语境来帮助理解,即“节假日银行是不上班的”。由此,推断出对话的言外之意:S2没有换成现金。

从以上听力实例可以看出,英语中的听力理解很多时候都没有直接给出问话人想要的答案,有效信息的获得需要我们借助于“语用推理”来实现。而关联理论的提出,很好地帮我们解决了这一问题。表面上没有关系的话语,由于有了“语境”与“关联”,我们就可以推导出其“言外之意”,完成对谈话内容的正确理解。同时,我们在听力教学中不仅仅是告诉他们答案,还要刻意去训练学生的“语用推理能力”。

3. 关联理论与听力教学

鉴于听力材料中一般没有明确的给出问题的答案,大多需要借助语用推理来推导其真正的会话含义,我们认为,关联理论对听力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从上述分析也可以看出,听力理解至少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1)表层意义的理解。在此层面上,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抓住发话者提供的字面意义,抓住主要信息,简单说来,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5W1H等有效信息。为进一步理解其隐含的意义做好准备。

(2)深层意义的推导。根据谈话双方的话语,运用自己掌握的“语境知识”进行演绎推理,去发现谈话中隐含的真实意图。从而有效地去挖掘表层之外的“会话含义”,完成对谈话的理解。

可见,英语听力理解实际上也是一个根据关联理论,结合语境假设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在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进行反复训练听取谈话的表层内容之外,还要加强“语境推理”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从而有效避免有时候听懂了所有的句子,却理解错了会话含义的失误发生。因此,在今后的听力教学中,笔者以为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3.1 培养学生对语境把握的能力

很多语境知识需要一定的文化和生活常识作为基础。因此,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还应加强对英美文化、社会知识的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去把握谈话当中的语境,获取正确的“会话含义”,帮助我们去实现听力理解。

3.2 加强连续语用推理的训练

很多时候,谈话中的含义往往要通过两次以上的推理过程,对此不太适应的学生稍有不慎,便掉进了题目设置的陷阱,在解题时通常也会造成失误。对此,可以增加听力内容的长度来进行针对性训练。

要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除了反复的训练之外,还需要有好的理论作为指导。而我们英语教师,应该首先学习掌握这些理论,并用之于课堂教学。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中有效地将关联理论的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当中加以运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听解能力,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陈小玲 廖晓华

话语理解失误研究论文 篇2:

通过话语分析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摘 要]话语分析在英语阅读理解里的应用是英语阅读教学的新趋势。传统的阅读理解着重于字词句的全面分析达到对全文的理解,可是这种阅读具有很多的局限性,忽略了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上差异,因而受到了广大师生的诟病。话语分析相比于过去的字词句的理解而言,具有一定的优势,为基础知识积累水平不够以及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打开了新缺口。

关键词 话语分析;英语阅读;提高理解能力

概括性来说,英语的话语分析也被称作篇章分析,是研究语言的一种方式。话语分析在英语阅读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阅读者超越单个句子的具体含义,着眼于阅读理解的大环境,并结合自身对生活的认知,来总体达到理解全文的目的。这种阅读方法不同于过去死抠字句含义的呆板阅读,它更能发挥出学生做为学习主体的创造性,提高阅读速度,加深对全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话语分析的能力不绝对局限于学生自身对字词句的积累程度,更重要的是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力与思维的发散性,所以话语分析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阅读理解走进语言的大环境,并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受到广大师生的推崇。本次研究从对话语分析这个新概念的特点出发,将话语分析的阅读法与传统英语阅读方法做对比,探究话语分析的优势以及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重要作用。

一、话语分析的概念

话语分析是从话语为着力点对文章加以分析,话语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一种言语行为,这种言语行为是以一定的社会语境为基础的,概括的说来,话语是双方在一定的社会语境中以文本的形式而展开的交流沟通活动,显而易见,话语具备最大特征便是社会性;而话语分析就是阅读者置身于文章中的人物沟通的具体环境,并联系自身认知能力,对他们的话语所传达的内在含义加以分析,换而言之,话语不是分析某个词语、某个具体的句子亦或是某一段话,而是分析人物语言交流的整个过程,学生通过对这一系列的语言活动中的因果联系,达到理解全文的目的。

二、话语分析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优势

多年来,高考的英语阅读逐步形成了一套机械化的步骤,大体说来学生必须先看题,之后再对文章进行快速阅读掌握文章大意,最后再根据题中的关键字眼从文章中找答案,这是学生做阅读理解的一般常规化模式,在这个模式下还有对许多不一样的题型的具体分析方法,例如细节题该如何快速找答案、推理题的推理线索一般会出现在哪个位置、主旨大意题该从何处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词义句义揣测题该怎样从上下文中准确定位、以及结构顺序题怎样找到关键的线索快速排序等等等,这些做题的方法乍看之下都十分科学合理,如何更好的遵循这些传统的步骤做题是目前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目的就在于把学生的阅读思维固定下来,尽量少的出现阅读失误而在阅读理解模块取胜。这种教学的直接后果便是出现学生做对了题,阅读理解能力下降这样一种矛盾的局面,许多满分阅读水平的学生,出现题做对了,而文章读不懂的现象不占少数。在这种阅读环境下,不仅学生的阅读发散思维被有效扼杀了,也抹去了学生在阅读中的快感,打击阅读的积极性,最后阅读理解只是作为突破英语高分的利器罢了,这是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失败之处。

英语阅读应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性阅读才是提高阅读理解水平的途径,话语分析在英语阅读中的运用为英语阅读的理解打开一扇新的大门。众所周知,理解的关键在于能有效地将文中传达的意思内化为自己思想,并能够结合自身的认知能力,在语言或是社会环境中真正体会文中传达的含义。话语分析便是建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下的,如上文所述,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的沟通活动,在英语阅读中做到对人物或是事件的话语分析则必须充分发散阅读思维,实现语言环境的迁移,在具体环境中快速理解文章的具体含义。

三、话语分析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在做英语阅读重视的是理解能力,一味的注重技巧的应用,并不能做常胜将军,技巧是要有的,但技巧的应用对英语阅读的材料局限性大,按步骤阅读只适用于一般常规文章,但一旦文章顺序打乱,或是文章材料选取逻辑性不强,阅读技巧则毫无用武之地,这也是为什么高中阅读中文学阅读的出现少之又少的重要原因,故而,理解才是阅读真正需要做的。话语分析主要是从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增加阅读做题的灵动性三方面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话语分析建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上,其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要求学生充分体会到文章事件与任务对话发生的具体环境,这一阅读前提便能有效打开学生的阅读思维,在具体的环境中,增加代入感,并结合学生的自身认知水平,使学生彻底洞察人物事件发生的背景,并从事件背景着眼达到对文章潜在含义的理解,而在理解基础上答题效率更高,也节省学生执行步骤的时间,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降低了学生对字词句积累的要求,增加了阅读的乐趣。

除了通过对思维扩散提高阅读理解水平之外,话语分析能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话语分析着重于语言交流与事件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做到对人物或事件的发展原委的整体把握,不仅增强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建立在认知之上的理解是阅读理解的核心所在

在具体考试中不论是学生还是高水平的老师,都无法对阅读考试中的材料加以准确的推测,因此在阅读训练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才是重中之重,提升理解能力,才能在瞬息万变的阅读材料答题中占据制高点,做到以不变应万变,而不是退而求其次,一味的追求复杂的答题技巧。培养话语分析在英语阅读的答题过程的能力,能最大限度提升理解能力,增加答题的灵动性。

四、结语

话语分析能力的培养在英语阅读理解中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话语分析是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阅读水平的有效途径,使阅读成为一个学生发散思维、提高认知水平的平台,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是制胜法宝。

参考文献:

[1]张菊芬,包佩佩.通过话语分析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J].嘉兴学院学报,2003,15(6):96-98.

[2]陶东阳.在图式理论和话语分析理论指导下教授高二学生的英语阅读课[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3]王雪飞.语用视角下的高中英语阅读训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4]姜丽娜.浅析批评话语分析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6(6):71-73.

[5]刘倩.话语分析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06.

作者:孙曦悦

话语理解失误研究论文 篇3:

言语误解产生的说话者因素分析

摘 要:言语交际是一个涉及交际双方的明示-推理过程,明示与推理是同一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误解产生于话语生成与话语理解的双向互动中,交际双方均是误解产生的潜在根源。说话者的明示话语是语境假设及推理的依据与前提,为误解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本文以电影对白为例,对导致言语误解出现的说话者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指出说话者如何规避误解,顺利进行交际。

关键词:说话者;明示行为;误解

[文献标识码]A

1 . 言语误解的根源

关联理论将言语交际看作一个明示-推理过程,明示-推理被定义为“说话人发出一种刺激信号,使之对交际双方互相显映,通过这种刺激信号,说话人意欲向听话人显映或更加清楚地显映一系列的命题”(Sperber, 1986)。明示与推理被认为是同一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是说话者话语生成与听话者话语理解的双向互动的过程。从说话者角度来看,交际是一个明示过程,即通过明示刺激向听者表达交际意图。对听话者而言,交际则是个推理过程,即根据说话者的明示行为,结合语境假设,对其意图进行推理。

在交际中,若说话者所发出的信息与听话者所理解的信息存在偏差,误解就会产生。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即说话者的明示行为和听话者的认知推理都可能会影响话语的正确理解,导致误解出现。说话者的话语因素为误解产生提供了可能,“为听话人作出错误的理解即非说话人期待的理解留下了空间”(宗世海,2005)。听话者在明示话语的基础上,选择关联性最大的认知语境进行推理,其推理过程也难免因各种原因而产生信息偏差,这是误解产生的最终因素。虽然误解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但从根本上分析,话语生成者和话语解释者即说话者和听话者是误解产生的两大来源。

2 . 误解产生的说话者因素

Yus(1998)曾指出,误解是指:①听话人未能从说话人在语境的可能的解释中选取正确的解释;②听话人未能处理那些最佳语境信息。语言交际中,听话者的推理过程是误解产生的直接原因,但误解源头仍在明示话语本身。语境假设的选择不是随心所欲、凭空产生的,明示话语是听话者构建语境假设进而进行推理的前提和依据,没有明示刺激信号的引导与制约,推理则无章可循,理解亦无从谈起。因此,说话者的明示行为对理解的正确与否具有重要的作用,对误解的产生负有责任。若说话者没有选择恰当的语言来传递其交际意义,他的明示行为无法引导听话者构建符合关联期待的语境假设,误解因此产生。从说话者的角度分析误解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2 . 1 说话者话语本身明示性不强,提供的信息不明晰

说话者的话语有自然语言本身固有的特点,如模糊、歧义、多义、省略等,这些话语因素导致了话语意义的不确定性,也使得交际意图的推理有多种选择,从而给听话者正确理解话语增加了难度,导致误解出现。听话者为获取话语明说含义,为下一步的信息加工提供保障,需要对句子进行解码、解歧、确定指称、补充缺省部分等操作。若说话者未能使用明白清晰的话语形式,所提供刺激信息表达不清楚,这些都形成了听话人正确理解话语命题内容的障碍。可以说,说话者所选用的语言形式是话语误解产生的源头,若听话者没能正确理解对方在具体语境下生成话语本身的意义,会导致误解出现。比如影片《廊桥遗梦》男女主角第一次见面时的对话:

Robert: Where’s your family?

Francesca: My husband took the kids to the Illinois State Fair for my daughter’s Entrance Prize steer.

Robert: How old?

Francesca: Oh, a year and half.

Robert: No, you know, I mean kids.

Francesca: Oh, Michael is 17 and Carolyn is 16.

Francesca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同时提到了孩子们和参加比赛的牛。Robert第二个问题“How old?”是个省略句,其缺省的主语并不明确,在此语境下有歧义。Robert本想问的是孩子们的年龄,而Francesca却误认为他问的是牛有多大。

2 . 2 说话者对听话者的认知语境预测不准确

言语交际中,不同的听话人在社会文化背景、经历、认知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说话者在形成话语,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达形式时,需将话语对象的这些因素考虑在内,对其有一个预期的设想,才能准确有效地传达信息。由于经验、阅历和认知能力的不同,说话者所拥有的语境知识对听话者而言可能是陌生的、未知的。若说话者没能正确预测对方的认知背景,听话者没有相关背景知识储备,缺乏理解明示信息暗含所需的必要前提,自然无法产生符合对方所期待的语境假设,最终导致误解产生。因此,说话者对听话者在理解过程中可以掌握哪些语境信息要有正确的判断。例如影片《夏佩的奇妙冒险》中有以下这样一段对话:

Sharpay: Amber Lee says the wire is hurting her scalp. Personally, I think she’s using the wrong shampoo. But she is the star, and you know, I don’t wanna say anything.

Soundman: You’re hot.

Sharpay: Excuse me?

Soundman: You’re hot.

Sharpay: Okay. Even though theater lighting highlights my natural skin tones, thank you for noticing. That’s a little rude, don’t you think?

Soundman: No, your mic’s hot. It means it’s on. You see that little switch. When it’s flipped over like that, it means it’s on and it’s going through the entire theater.

Sharpay作为女星Amber Lee的新助理到音响师那里换麦克风。Sharpay对音响师表示她并不认同Amber Lee换麦克风的原因,音响师好心地提醒她说:“You’re hot”。对音响师而言,这句话在此语境中表示麦克风没关。但他并没有考虑到这个与他职业相关的常见含义对Sharpay而言是陌生的,由于Sharpay缺乏正确理解此话必要的背景知识,误解因此产生。

2 . 3 说话者忽略了常规推理

相同的明示话语,若是面对不同的听话者,说出来会造成相同的误解,这可能跟说话者的话语选择有关,即这种特定的言语行为容易让听话者推理误入歧途,造成误解。交际理解遵循省力原则,听话者在推理时总是从最可及的语境假设入手。若说话者的明示话语可以激活听话者语境中合乎常情、显而易见的假设,同时又无相关的信息引导听话者作其他的推理,听话者自然会想当然地依据常规的、正常性的语境假设来推导说话者的意图,因为“理性的听者可以假定自己付出最少的处理心力而得到的第一个关联义便是尽量关联的意义,无须考虑其他可能的意义(通常他不会意识到其他可能意义的存在)”(蒋严,1998)。为了节约心理资源,明示刺激所激活的最初的语境假设往往是不言自明的常规语境假设。若说话者忽略了自己话语可能触发的常规语境假设与自己所期待的不一致,他意图传递的信息就无法得到正确的理解。同样在影片《夏佩的奇妙冒险》中,有以下这样一段对话:

Jerry: I’m a casting agent from New York.

Sharpay: And I will keep waiting until I tell you how much I love your suit.

Jerry: I’m about to start casting for a new musical on Broadway.

Sharpay: Broadway? As in “Broadway”?

Jerry: Yeah. And I think there’s a perfect part. I would be more than happy to arrange an audition if you happen to find yourself in the Big Apple any time soon.

Jerry Taylor在看完Sharpay的表演后,给了很高的评价。在对话中他表明自己正在为百老汇的一部音乐剧挑选演员,并表明若Sharpay到纽约的话,他很乐意为其安排试镜。由于他没有做特别说明,此种情况下,一般人都容易理解成他觉得有非常适合Sharpay的角色,建议她去试镜,Sharpay也正是如此理解的。事实上,从后面的情节我们知道Jerry Taylor真正看中的是Sharpay的小狗Boi。

2 . 4 说话者未能考虑听话者的心理因素

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有不同的认知状态与心理状态,在交际中对话语的推导往往带有各自的特点。交际者对于与自己利益相关的言语刺激尤为敏感,说话者与听话者语境假设往往与自身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听话人在理解说话人的意图时,其语境假设的调用会受到当时某些特定心理的影响,关注的焦点也会有所不同,导致交际双方对认知语境选择的不匹配与不协调,产生误解。若说话者完全未考虑到听话者本身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因素,不能将心比心,忽略对方可能的反应和心理倾向,听话者对话语的理解可能会偏离说话者的本意,造成误解。比如,影片《帮助》里面女主人Celia向前来面试的女佣Minney介绍自己的房子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Celia: The main house has five beds and baths, and then the pool house has two more beds and baths.

Minney: When you all gonna start having some children, filling up all these empty beds?

Celia: I’m pregnant now.

Minney: Oh. Gonna be eating for two. That’s double the cooking.

Celia: I know. It’s an awful lot to do. Five other maids have already turned me down. Let me at least get you some bus money.

Celia带Minney看自己的房子,当Minney问Celia什么时候生孩子让房子不显得那么空时,Celia说自己已有孕在身。Minney这时没有考虑到Celia作为雇主的心理,顺口接了一句:“Gonna be eating for two. That’s double the cooking”,极需女佣帮忙的Celia由于前面已受到五个女佣的拒绝,此时听到这句话自然误解为Minney觉得工作量大而不肯为她工作。

3 . 从说话者角度看误解的规避

误解是交际中的常见现象,作为交际主体的说话者应尽量避免误解的产生。说话者在交际中要尽量提供明晰的信息,避免使用不确定的语言,增强话语的明示性。若说话者在交际中注意到自己语言运用的模糊性,用明白无误的方式表达信息,就可以减少听话者为理解话语而做出的努力,减少听话者理解中的障碍,尽量降低交际失误出现的概率。同时,说话者要关注对方的语境,估计对方的认知背景和认知能力,尽可能地使用与对方的知识、能力和背景相符的语言,避免听话者因语境假设缺失而无法获取话语的关联性。另外,说话者要考虑自己的话语是否能让听者触动恰当的语境假设,考虑自己的明示话语是否可能触发听话人合乎常情、显而易见却不符合自己期待的假设,对容易误解的地方另作说明。此外,说话者还要将听话者的心理因素考虑在内,考虑到对方的立场,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

误解是言语交际的结果,交际双方对于误解的产生均负有责任。说话人的明示话语影响听话人推理的方向与范围,是话语误解产生的源头。话语生成时,说话者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选择准确恰当的表达方式,同时要考虑如何依赖语境,更好地引导听话者,使自己的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更有效地传递给听话者,尽量避免对方产生误解,从而更好地实现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Sperber, D. & D.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 Blackwell, 1986: 63.

蒋严.语用推理与“都”的句法/语义特征[J].现代外语,1998(1):18.

宗世海.论误解的形成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129.

作者:周艳

上一篇:课堂教学高中历史论文下一篇:课文实践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