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误之后议论文

2024-04-21

失误之后议论文(精选6篇)

篇1:失误之后议论文

议论文写作常见失误例谈

议论文写作常见失误例谈

倪丽彬

在很多学生的心目中,议论文比其它体裁的文章好写。这种看法也有道理,议论文写作的套路比其它文体的文章要明确得多,但是,并不就是你“摆事实,讲道理”了,就写好了议论文。要想写好议论文,除了了解基本的写作常识之外,还要注意一些问题,这样你才能写出逻辑严密、说理透辟的好文章来。

下面是一组以“宽容”为话题的议论文的片段,我们分别来看一下各自的失误:

一、选取事例不当

(1)以宽容之心待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宽容。

宋仁宗时的名相富弼年轻时,一次平白无故遭人谩骂,有人告诉他说,谁谁在骂你。富弼听后回答说:“大概是骂别人吧。”那人继续说:“是指名道姓地骂,怎么是骂别人呢?”富弼想了想回答:“恐怕是有人跟我同名同姓吧?”事后,因误解而骂富弼的那人闻之大惭,赶紧找机会向富弼道歉。

“以宽容之心待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宽容”是这部分的分论点,但是这个分论点不能领起下面的事例,也就是说,选取的事例不合适。富弼是宽容了谩骂他的人,但是我们看不到他得到别人的宽容,即叙述的事例不能照应分论点。

(2)宽容还是一种气节。有一个小孩曾经要美国总统克林顿为他签名,并且要再签三张,为的是去换一张乔丹的签名。这无疑让一个总统有些难堪。但克林顿却并没有因为这些生气,而是为他签了七张,并说自己的侄子也很喜欢乔丹,想让小男孩帮他换一张给侄子。作为一名总统,他宽容地对待他人,这是一种气节,是一种让人钦佩的人格魅力。

“宽容是一种气节”的说法是否妥当恐怕还得商榷,我们姑且承认这种说法的正确性,可是,下面选取的事例就无论如何都难以让人认同了。克林顿的事例的确表现了他的宽容,但是这种宽容绝不是一种“气节”,而是一种“风度”,或是豁达的胸褛,段束所说的一种“人格魅力”也未为不可。选例不当,是议论文写作的“硬伤”,一定要认真分析所选材料是否能有效证明论点(分论点)。

二、事例叙述、事理分析不能紧扣论点(分论点)

(3)宽容是一种智慧。官渡之战,曹操把袁绍打败了,在缴获的大量战利品中,有不少自己的部下过去写给袁绍的表忠信。信中的.内容大多是贬低曹操,表示希望投袁。有些谋士向曹操提出建议,把这些怀有二心的人抓起来统统杀掉,以儆效尤。那些曾想叛曹投袁的将士,惶惶不可终日。不料,曹操却下令把这些信件全部烧掉,不追究任何人的过失。曹操对将士们说:“大战在即,敌强我弱,连我亦自身难保,何况属下将士呢?谋个好出路,人之常情也。”那些人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曹军的军心更振奋了。如果曹操当初斤斤计较,不见得能招来贤士,军中精明干将也会“告老还乡”,落得个名声不就,功业不成的下场。

这个片段的分论点是段首的那句“宽容是一种智慧”,既然设立了分论点,下文选材和分析就都应该围绕分论点进行,所选事例体现了“宽容”的主题,也不能说曹操宽容待人的举动中没有“智慧”,但是,段末的分析“如果曹操当初斤斤计较,不见得能招来贤士,军中精明干将也会“告老还乡”,落得个名声不就,功业不成的下场”,却落到了“斤斤计较”上,一点也没涉及“智慧”,这样的分析又怎能有效地论证分论点“宽容是一种智慧”呢?

(4)宽容化解矛盾。相信大家都听过“将相和”的故事吧。身为文官的蔺相如在立了大功之后,为了维护赵国的统一大业,不与廉颇计较个人得失,常常称病不上朝。在别人说他怕廉颇说他懦弱时,他没有为了一时的颜面而反驳,而是以他宽容的胸怀宽容了所有的矛盾,他的这种宽容让廉颇感到惭愧,于是,将相重归于好,成就了“将相和”的千古佳话。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就是宽容的妙处,是一种顾全大局的智慧与风度。

这个片段的分论点是“宽容化解矛盾”,举“将相和”的例子加以证明,例子选得很典型,但是处理得不好,一个毛病是段末的分析不能紧扣分论点,“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就是宽容的妙处,是一种顾全大局的智慧与风度。”分析根本没有照应分论点“宽容化解矛盾”,而是说到“顾全大局的智慧与风度”上面去了,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还有一个毛病,叙述事例时也没有照应分论点。既然分论点是“宽容化解矛盾”,那么在叙述事例时就要体现“矛盾”以及如何“化解矛盾”,对于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就要有所交代。

三、概述事例不注意合理安排顺序

(5)我们的世界缤纷多彩,人们的个性也不一,在一起生活,交往,就必须学会宽容。闵子骞化芦花为宽容,礼释后母,他的事迹成为《二十四孝》中的名篇;娄师德宽容对人,以德报怨,举荐与自己不和的狄仁杰为相,为国家添一名贤臣;蔺相如宽容廉颇,顾全大局,使廉颇心悦诚服,负荆请罪,成就一段“将相和”的佳话……

这段文字列举了历史上的几个著名的宽容待人的例子,属于概述事例,是“面”上的拓展,但是有一点没照顾到,那就是“顺序”,一般概述事例时按“古今中外”的顺序安排。闵子骞的是春秋时人,娄师德是唐朝时人,蔺相如是战国时人,按照先古后今的顺序,应依次是闵子骞的事例、蔺相如的事例、娄师德的事例。而原文的顺序很随意,违背了应有的顺序安排,显得不够严谨。

(6)有了蔺相如对廉颇的宽容,才有了“将相和”的佳话;有了李世民对魏征的宽容,才有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有了鲍叔牙对管仲的宽容,才有了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伟业。这都是宽容的力量啊!

这段文字也存在顺序安排不合理的问题,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是春秋时的鲍叔牙、战国时的蔺相如、唐朝时的李世民。

议论文讲究的是论证严谨,概述事例时不注意安排合理的顺序,就是有失严谨的表现,写作时在这些细节上也要做到无懈可击。

四、分析说理时语句之间缺乏必要的关联

(7)江西武宁佛香山弥陀寺有尊笑嘻嘻、胖乎乎的弥勒佛,在他身旁,有一副意味深长的楹联:“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宽容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斯宾诺莎说:“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和宽容大度征服。”要想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拥护,必须学会宽容。

这段文字的第一句话后面就缺少一个过渡句,举了那则楹联之后,应该加上一句:这里所谓“笑古笑今”“容天容地”其实就是“宽容”。然后再接着那句“宽容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这样才让人觉得顺理成章,文气贯通。在讲究说理严密的议论文写作上,要做到“丝丝入扣”,一句也不能少。

(8)古语有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在生活中,不如意事常常难免,但若以宽广的胸襟坦然面对,宽容地接纳它,比如容得几个小人,耐得几桩逆事,过后自然便觉心胸开豁,心情愉悦,胸怀宽广则生活美好。

首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说的是宽容的气度,海因为“纳百川”才宽广无比,人若是也有了海一般的宽容,就气度不凡。第二句“宽容是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说的是宽容需要克制、忍耐、修炼。第一句话说的应该是宽容的好处,第二句话说的却是怎么做到宽容,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内容怎么能机械地拼接在一起呢?

再从整段文字看,第一句话说宽容的好处,第二句话说怎么做到宽容,第三句话说的也是宽容的好处(胸怀宽广则生活美好),就不如把第二句话删去,免得出现游离于本段“主旋律”之外的不和谐的“音符”。

这个问题比较隐晦,学生写作时往往从大局着眼,比较注意典型事例的选择,论点(分论点)是否能统领全文(或下文),等等“大”问题,对于局部语言的严密与否,这些“小”问题不够重视,但是,要想让你的议论文写作水平“更上层楼”,就必须努力做到“全面发展”,无懈可击。

篇2:失误之后议论文

生活中的失误处处可见。它让人生充满了遗憾。然而,失误并不总是让人失望,很多时候,失误也会给人们带来机遇。

哥伦布出航的时候,目的地是印度,但他却误到了美洲,这个失误够大的吧,然而,没有哥伦布的失误,新大陆的发现不知要滞后多少年。为寻找可靠的发光材料,爱迪生做了6000多次实验,这个失误次数够多的吧,但爱迪生却回答,我并没有失败,我只不过知道了有6000多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而已。没有前面6000多次的失误,爱迪生又怎么能够知道,钨丝是做灯泡的上好材料,而人们又怎么会有机会,享受灯光带来的人造光明呢?

篇3:失误之后议论文

1 功能翻译目的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家威密尔突破传统语言学翻译“等值”论的束缚, 提出了翻译目的论。威密尔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产生的语篇[1]。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 即结果决定方法[2]。也就是说, 译者可以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对原文的取舍、增补及调整。只要能达到翻译目的, 对原文既可以采用逐字直译的方法, 也可以采用完全改写的方法, 或者采用介于两者之间的任何翻译策略。评价一篇译文的优劣, 也不再是看它对原文的“等值”程度, 而是看它对于翻译目的的适宜性 (adequacy) , 即是否有助于实现译文在译语语境中的预期目的和功能。

目的论中对翻译失误 (translation error) 定义如下:如果翻译的目的是实现某种服务于译文预期读者的功能, 那么任何妨碍实现该翻译目的的翻译方法 (或结果) 就是翻译失误[1]。之后, 诺德又将翻译失误自上而下归纳为四种不同层次的类型, 即功能性翻译失误、文化性翻译失误、语言性翻译失误和文本特有翻译失误。依据该分类, 本文对科技论文英译中前三种主要类型的翻译失误举例分析如下。

2 翻译失误

2.1 功能性翻译失误

功能性翻译失误 (pragmatic translation errors) 是最高层次的翻译失误,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涵盖了所有的翻译失误, 因为只要是失误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损害译文的预期功能。产生功能性翻译失误的主要原因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忽略了译文的功能或译文的读者[3]。科技论文翻译针对的是特殊的读者群, 目的是向译文读者传递科技信息, 提供内容准确、结构严谨、概念清晰、语句达意的译文。典型的功能性翻译失误有以下几种:

(1) 原文中对译文读者无用的信息, 在译文中没有删减或简化

原文只是译文的一个信息来源, 译者不可能像原文作者那样提供同样数量或同样性质的信息[1]。原文中的某些信息在译文语境中可能不再有多少交际价值, 反而会占用宝贵的文本空间, 损害译文的信息功能。

例1:自从那时以来, 激光已付诸若干其它方面的应用。用于眼外科手术中的切割和缝合以及金属加工工艺中的切割和熔化。

原译:Since then the laser has been put to a number of other uses, examples as a cutting and sewing up device in eye surgery operation and as a cutting and fusing device in mental fabrication.

英语中“fusing”一词多义, 同时兼有“缝合”与“熔化”的义项。眼外科手术中的“切割和缝合”与金属加工工艺中的“切割和熔化”可以进行同类合并, 统一译为“cutting and fusing device”来简化和顺应译文的表达方式及措辞习惯。上例改译为:Since then the laser has been put to a number of other uses, notably as a cutting and fusing device in the operations ranging from eye surgery to mental fabrication.

(2) 原文中对译文读者有用的信息, 在译文中反而被删减或简化

虽然与前一种功能性翻译失误的表现形式恰恰相反, 但究其根源都是由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缺乏译文的功能或读者意识造成的。

例2:本文应用G1/G/1排队模型的逼近解, 导出高负荷铁路系统中平均等待时间的计算公式, 立论有据、结论合理, 对铁路运输及设备数量计算有实用价值。

原译:The paper advances the computation formula for the average waiting time of high operating load railway system with the approximate solution to G1/G/1model.The point made is well-founded and the result proves reasonable.Hence it is of practical value to the railway transport and computation of equipment quantity.

“立论有据”实指“计算公式”有据可依, 即“The formula is well-founded”。“结论合理”实指“应用该公式所得结论”合情合理, 译文需增补信息“of its application”以便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此外, “铁路运输”实指“铁路运输的组织管理”应增补“organization”。可见, 译者要据其意适时增补, 既要表达出原文作者的意思, 又要让译文读者解读出同样的意思, 否则就会带来翻译失误。据此上例改译为:The paper advances the computation formula for the average waiting time of high operating load railway system with the approximate solution to G1/G/1 model.The formula is well-founded and the result of its application proves reasonable.Hence it is of practical value to the railway transport organization and computation of equipment quantity.

(3) 呆板的逐字翻译或字面翻译

逐字翻译是指在翻译时完全遵从原文表达, 在意义和形式上尽可能完全对应原文的词汇和结构[4]。字面翻译则指按照译文语言的语法规则, 翻译出原文的字面意思, 与此同时仍保持原文的文体风格和文化特征[5]。目的论并不排斥对具体词语采用逐字翻译或字面翻译的操作方法, 但通过这两种方法产生的译作不能损害译文的可接受性, 否则就会变成呆板的逐字翻译或字面翻译。资深翻译权威王弄笙先生也曾指出:从事翻译工作, 要吃透中文的精神, 以意为重, 摆脱中文字面的束缚, 按照英文的习惯, 表达原文的内涵[6]。

例3:少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结构简单, 便于控制, 成本低, 在很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目前机器人研究领域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

原译:Imperfect-mobility parallel robots are structural simple, ease of control and cost low.They have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rity in many fields, and are currently the key, hot and difficult spot in the robot study field.

原译对“结构简单, 便于控制, 成本低”呆板地逐字翻译为“structural simple, ease of control and cost low”, 既存在严重语法错误, 又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而对“重点、热点和难点”也字面翻译为“the key, hot and difficult spot”, 译文蹩脚别扭, 不知所云。改译后的译文在透彻理解原文意义的基础上, 对原文内容和句式结构都做出了调整, 以克服呆板的逐字翻译或字面翻译所造成的翻译失误。改译:Imperfect-mobility parallel robots are the focus of much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robotics owing to their simple structure, ease of control, low cost and promising application in many areas.

(4) 译文对原文特有的专业术语缺乏必要的注释

跨语言、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主要难题是在很多情况下共享信息的数量和性质存在巨大的差异[7]。为实现科技论文英译的准确性交际功能, 有必要对原文特有的专业术语进行必要的注释来弥补译文读者所缺乏的共享信息或背景知识。

例4:当填砂高度较小或模型复杂, 铸型深凹比较大时, 适当设置排气塞。

原译:When the height of the filled sand is comparatively small or the pattern is complex and the ratio of depth to concavity is comparatively large, it is necessary to set vent plugs.

“深凹比”是一个十分专业的术语, 实指“模型高与狭边尺寸之比”。如果译文只据字面译为“the ratio of depth to concavity”, 不但不符合该术语的英语规范表达, 而且还会给译文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有必要增加相应的内涵注释“the ratio of the pattern height to the size of the narrow side”来解释该术语的确切含义。改译:When the height of the filled sand is comparatively small or the pattern is complex and the ratio of the pattern height to the size of the narrow side is comparatively large, it is necessary to set vent plugs.改译有助于让译文读者看得清楚、读得明白。倘若译文一味“忠实”于原文, 时不时出现一些稀奇古怪的字眼和外行、生硬的表达, 其效果是不忍卒读, 失误频发。

2.2 文化性翻译失误

文化性翻译失误 (cultural translation errors) 是指由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在交际中因不了解目的语所处的文化背景而导致语言形式选择的失误, 即译文中与译语文化的规范和惯例相冲突之处。

汉英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 因而他们的审美观、语言逻辑观也不尽相同, 汉语重“归纳式”思维而英语重“演绎式”思维。反映在科技论文的语篇结构和表达方式上, 汉语往往是先罗列大量的实验或事实依据, 然后展示各种数据, 最后才得出结论;而英语却恰恰相反。科技论文中不少英文摘要明显是按照中文摘要内容逐字逐句进行的“归纳式”翻译, 即把汉语的语篇结构和表达方式直接迁移到英语中, 最后才提及译文读者最关心的结论。如此完全套用汉语语篇结构的做法, 就有可能不被崇尚“演绎”思维的译文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从而带来文化性翻译失误。因而, 在翻译科技论文中文摘要时, 往往需要对其内容进行“重构”, 通过调整句序、将结论等重要信息置于句首等做法来凸显对译文读者有用的信息, 使译文更贴近英语的行文习惯。

另外, 在科技论文标题中作者常常会使用这样的词语以表达自谦, 如“……的初步研究”、“……之浅见”等等, 以示作者行文谦逊以及在学术上留有余地。对此一般不宜直译成“Preliminary study of…”, “Superficial view of…”, 因为这不符合英美人的文化习惯, 反而会给人造成一种作者对此重视不够、研究程度不深的错觉。

此外, 汉英文化的巨大差异在语言上还表现为汉语表达过度修饰、言辞华丽、同义反复, 英语行文简洁明快、逻辑严谨、文风质朴[8]。科技论文中“……的探讨与研究”、“……的调查与分析”等, 翻译时不必把“探讨、研究、调查、分析”等全部译出, 二者之中择其一即可, 因为从意义或过程上来说“探讨与研究”、“调查与分析”在英语中是互相包含、相互融合的。

由此可见, 译者必须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特征及其差异, 并将双语的文化内涵适当进行对接来实现原语向译语的语言转换及文化信息的传递。否则, 翻译时如果不顾译语的文化语境和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 不顾原文和译文间在规约表达式上的差异, 就可能会出现文化性翻译失误。

2.3 语言性翻译失误

语言性翻译失误 (linguistic translation errors) 是一种具体层次上的翻译失误。最常见的语言性翻译失误较多的体现在词汇、语法、惯用、语态等层面上, 究其原因概为译文使用了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表达方式或是译文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不能得体再现原文语言, 导致所要传达的信息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影响了文本的预期功能。语言性翻译失误虽然看上去不起眼, 但对译文实现预期功能的影响却是不容小觑的。

(1) 词汇层面的翻译失误

科技论文表达精确、严谨的特点要求用词要准确, 要根据使用场合选用确切的词。Nida也指出:在不同的语言中, 相应词的语义域从不完全相同, 因此, 要在翻译中选用正确的词语来表达原文, 而不应总是要求译文和原文字字对等[7]。

例5:水管对于所通过的水流的阻力取决于管长、口径、内壁性状 (粗糙或平滑) 三个因素。

原译:The resistance of the pipe to the flow of water through it depends upon the length of the pipe, the caliber of the pipe, and the nature of the inside walls (rough or smooth) .

原译将“口径”一词译成“caliber”是不妥的, 只片面地注意到词语的字面意义, 而忽视其内在涵义。caliber在词典里释义为“才干;器量;水准;【医】管径, 口径”。而在工程技术领域, 管子的直径一般分为外 (直) 径和内 (直) 径。当提到管子的“口径”时实指其内直径, 故用“diameter”更符合句意。

(2) 语法层面的翻译失误

翻译时如果仅仅拘泥于原文形式, 而不顺应英语思维方式、表达习惯及内在的语法结构, 就会出现语法层面的翻译失误。

例6:所有非弹性材料都不适合于这种用途。

原译:All the non-elastic material is not fit for this application.

“All+否定结构”在英语中是部分否定的表达式而非全部否定。译者显然混淆了全部否定与部分否定, 造成语法层面的翻译失误。原译所表达的实际意思是“并非所有的非弹性材料都不适合于这种用途”, 与原文意思大相径庭。应采用全部否定的英语表达式, 才能与原文意思吻合:None of the non-elastic material is fit for this application.

(3) 套用汉语表达式的翻译失误

汉英两种语言在特定的语境中都有各自相应的习惯表达式。翻译时如果违反英语的语言习惯, 将汉语习惯表达套入英语, 就会造成翻译失误[9]。实际操作中不少科技论文的英译都不自觉地把汉语中的表达直接移植到英语中来, 造成搭配不当或意义相左的事实, 并最终导致翻译失误。

例7:本文所讲的内容对软件工程师来说是很感兴趣的。

原译:The content that this paper talks about is of great interest to software engineers.

汉语的“本文”可以与“讲”搭配使用, 但翻译成英语“this paper talks about”则不符合英语习惯, 属于汉语式英语。英语中“talk about”的主语通常是人而不是物。原文中“讲”的实际含义应为“叙述、描述或讨论”, 即“describe, discuss或present”等。因此, 原文可改译为:What this paper describes is of great (4) 语态层面的翻译失误。

囿于传统观点的影响, 科技论文英译时往往多采用被动语态、少采用主动语态, 甚至完全掉入到“为了被动语态而使用被动语态”的泥沼之中[10]。结果导致译文头重脚轻、结构笨拙, 不但不能起到突出信息的功能, 反而有时还会带来语法错误。其实, 近些年来科技英语中主动语态越来越成为主流。在这种情况下, 不如顺应科技英语文体的变化趋势, 用主动语态代替被动语态, 既可消除译文头重脚轻的弊病, 又可避免译文出现“悬垂分词”的顾虑, 并且使用主动语态的译文更加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语义连贯。

例8:本文介绍了热能制冷技术和燃料电池工作原理及其特点。针对燃料电池汽车余热浪费大的特点, 提出了利用其余热制冷为燃料电池汽车空调提供冷源的方法, 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研究。

原译:In this paper, the work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fuel cell as well as refrigeration technique driven by heat energy are introduced.Considering the present fact that a large amount of heat of fuel cell automobile is wasted, the program that the cold source is provided for automobile air-conditioner with the refrigeration driven by the heat has been proposed and the feasibility of it has been studied.改译: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work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fuel cell as well as refrigeration technique driven by heat energy.Considering the present fact that a large amount of heat of fuel cell automobile is wasted,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program of providing the cold source for the automobile air-conditioner with the refrigeration driven by the wasted heat and studies the feasibility of it.

3 结语

功能翻译目的论将翻译的焦点从对原语文本的再现转移到更富挑战性的译语文本的创作中来, 并创造性地阐释了翻译失误的概念, 为科技论文翻译失误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本文通过对科技论文英译功能性、文化性和语言性翻译失误的举例分析, 旨在更好地用目的论指导和规避科技论文英译中的翻译失误, 以期提高科技论文英译的质量。

参考文献

[1]Nord, Christina.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Vermeer, Hans J.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A].Trans.In Andrew Chesterman.Venuti, Lawrence (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C].London and New York:2000.

[3]范勇.目的论观照下的翻译失误[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1) :70-72.

[4]张美芳, 王克非.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5]平洪.文本功能与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 2002 (9) :19-23.

[6]王弄笙.近年来汉英翻译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J].中国翻译, 2002 (1) :23-28.

[7]Eugene A.Nida 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8]袁晓宁.外宣英译的策略及其理据[J].中国翻译, 2005 (1) :75-78.

[9]于建平.科技论文汉译英中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翻译, 2001 (1) :32-34.

篇4:议论文论据失误例谈

孔明此时若如实以对,一来掉格,似小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一样;二来极易授人以口实。聪明的诸葛亮是这样回答的:“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

孔明的这一段话,当时便使得严峻“低头丧气,无言以对”。是什么让孔明的话如此有力呢?

是引经据典,诸葛亮历数家珍似地指出“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治何经典”,使得他的“无须治何经典”力有千钧。这就是论据的魅力!

对于一篇议论文而言,如果说论点是其灵魂,那么,论据便是其血肉。有灵无肉,灵就成了飘荡的孤魂;有肉无灵,肉不过是一具行尸而已。灵与肉这种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启示我们,在议论文的写作时,万不可轻视论据的作用。但同学们在使用论据时还有如下误区。

误区一:语焉不详,论据失真

论据失真有两种情况:一是道理论据引用失误,一是事实论据引述失实。前者是指引用名言、公理、法则等时未经核实,仅凭似是而非的印象张冠李戴;后者是指在叙述有关的事例时不去核对,只根据模模糊糊的记忆妄加陈说。无论哪种情况,都是议论文写作中应当竭力避免的。

例如,一位同学在论述“天才与勤奋”的关系时有这样一段话:

人的成长是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过程。一个人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他自己后天的努力。牛顿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和努力,加上百分之一的智商。”可见,只要努力,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天才。

这段话在引用名言时有两处失误:一是作者,“牛顿”应为“爱迪生”;二是内容,其正确的表述是: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

运用一些科学原理和法则说理,本是一种有效增强说服力的好方法,但若对原理或法则叙述有误,反会弄巧成拙。比如,一位同学的《谈潜力》一文有如下一段话:

冰山之下,其实是更大的冰山。冰山浮在水面上的那一截最多只能占到水下体积的三分之一,那更大的没有浮出来的部分,是因为水的浮力仅仅能够让它有浮出水面的那可怜的一点点。其实,人也一样。每个人的潜力都是巨大的,只是我们大多数人和冰山一样,生活在一个仅能够显出我们三分之一才能的环境中,而我们自己却浑然不知。

这本应是一段既形象又富科学性的说理文字,只因对冰山理论的表述有误而大打折扣,实在令人遗憾。其实,冰山理论说的是在常态下,冰山露在水面上的部分是整个冰山体积的十分之一。

下面两段事实论据失实的文字,就更错得离谱而让人啼笑皆非了:

①我们都知道的大文学家陶渊明,曾数次遭到朝廷的贬谪,但他毫不气馁,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陋室铭》,为后人留下了数篇精妙之文。

②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其实是一个满身污垢、老掉了牙的七十多岁的老头,当人们质问西班牙政府为何对这位作家如此不关心时,有关人士答道:如果让他住洋房,坐轿车,他还能写出《人间喜剧》这样的不朽之作吗?

众所周知,《陋室铭》系唐人刘禹锡之作,而《人间喜剧》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小说集。况且,陶渊明出仕,最终因不满污浊的官场而主动辞官,并非遭到朝廷贬谪;塞万提斯只活了六十三岁,说他是七十多岁的老头,显然是给亡人添阳寿闹出的荒唐事。

论据失真,不但削弱了论证的力度,而且降低了论点的可信度,造成适得其反的负面效应。

误区二:不合论点,牵强附会

论据针对性强,能证明观点;但有同学作文中的论据有的就与论点不合,甚至牵强附会,强扯硬拉。如一篇全国卷的作文《找准位置发扬自我》中的论据:

“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志士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受苦的老百姓,作为士大夫却束手无策。他纵身跃入涛涛江水中,成为后世可歌可泣之人。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对朝廷的腐败束手无策,只好投身于海,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司马迁忍辱负重,受过种种刑罚,甚至受过使人生不如死的宫刑;然而他忍受着身体的疼痛与精神的压力,找准自己的位置,为国家为社会写下了真实的历史,展现了真正的中华儿女的精神。

把屈原不得已为国牺牲硬说成是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把司马迁受宫刑后隐忍苟活也说成了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未免太过牵强。论据是论证论点的根据,是作者建立论点的理由,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即材料与论点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能完全支撑论点,这就是通常说的“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如果不一致,或者偏离了论点,不但没有说服力,反而会成为文章的累赘,甚至会阻塞文章的思路。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这是议论文最基本的要求。

这就对论据提出了最起码的要求,那就是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应该能够充分证明论点。因为运用论据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为支撑论点而运用的,为证明论点而服务的,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的,你的事实论据再典型,你的道理论据再精辟,也是没有价值的。

误区三:典型性差,角度单一

有同学以“我们可以不欢迎挫折,但不应该回避挫折,畏惧挫折”为话题,以“挫折铸造成功”为中心,选了下面的论据:

挫折铸造成功。我们学校一个女孩在学校踢足球,因表现很不理想而遭到老师的训斥。大家都说她并不适合这项运动,但她并没被挫折吓倒,更加发奋努力,终于考进了专业球队。

nlc202309011059

首先“我们学校的一个女孩”这种说法不典型,还有体育项目是需要天资的,而女孩在被认为是“不适合这项运动”时,仍考进了足球队,只能说明要么大家的观点不对,要么她开始只是没有发挥好。她实际是适合这项运动的。因此,用它做论据不典型,没有代表性,也没有说服力。

典型性即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论据典型,能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论据不典型,就不能说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没有说服力。生活中偶然性的个别的事例,是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也就不能作为论据,否则就会导致论点的谬误。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典型的材料可以作为论据,从古到今,由中而外,从名人到普通人,由名言而俗语,皆可作为有力的论据,使文章丰满起来。但是只要用到名人名言作为论据时,总有同学连举一大串,而其中的几个人物,又往往是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时代、同一个类型、同一个领域的人物,这就缺乏典型性。因为从同一个角度举出来的论据再多,再贴切,也只能代表一个方面普遍意义。如能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选择论据,避熟就生,避旧就新,典型性和信息量就会增加,就有利于阐述道理,会令人耳目一新。

由此可见,选例不在多,而在精,如果能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选例,那么会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会使论证全面,更有说服力。常用的选例角度有不同的领域(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不同的性质(正面、反面),不同的国别(中国、外国),不同的时间(古代、近代、现当代)。请看这段文字:

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杰、风流人物丧失理智,拜倒在感觉之中,铸成千古遗恨!秦王嬴政,开创了大秦帝国,何其壮哉!然而,令人痛心的是他利令智昏,认为基业已固,企望恩蒙万世,自号“始皇”,对人民实行野蛮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丧心病狂地“焚书”“坑儒”“以愚其黔首”,及至二世,终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多么可叹!被誉为世界物理界“伟人”、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杰出科学家牛顿,晚年为“感觉”所左右,一味信奉神学,走了与科学背道而驰的道路,令人扼腕。当代著名作家周而复声名显赫,身为共产党员,却为“感觉”左右,竟然丧失理智,不顾民族尊严凭吊靖国神社,跪倒在犯下滔天大罪的日本战犯的脚下,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奇耻大辱,他本人也因此声名狼藉。

这段文字从古今中外的角度,从政治家、科学家、作家的角度,从反面的角度来选取典型事例,说明了“跟着感觉走”的危害性,从而论证了“要跟着理智走”的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误区四:事例叠加,缺乏分析

有的同学为了追求所谓的思想深度,往往是“面上”的事例加“点上”的事例,一个事例再叠加一个事例,把文章弄得又厚又长。以为事例多了,论证就会有力量,殊不知只是在堆砌事例。其实,思想的深度取决于对材料的概括与提炼是否妥当,论证的力量来源于作者对事例的精当分析。如山东考生的《勿以好恶论断之》:

公子小白曾被管仲箭射其衣带钩,自是对其痛恨无比。然而,当他认识到管仲的才识时,放下心里的厌恶,重用管仲,终成一代霸主。

刘邦不喜韩信的出言无忌,却委其以重任,让韩信统兵作战,征讨四方,终于灭了西楚霸王,成了天之骄子。

房玄龄曾为李建成出谋暗害李世民,李世民又岂能不恨?然而李世民不计前嫌,重用房玄龄为相,遂有贞观盛世。

所举事例在性质、层面、角度或其他方面无任何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加,缺乏精当的分析,使得论证根本就没有力量。通常这种简单的举例应尽量避免。

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的关键。中学生的议论文,大多不善分析,只是停留在论点加论据上,致使议论文浅显空洞,缺乏说服力,因此,同学们要想尽快突破议论文的写作障碍,提高议论文写作的能力,就必须学会分析论据。用事例论证不是做数学的证明题,不能摆个事例就了事。围绕论点摆出论据后之后,一定要围绕论点对论据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分析一下它与论点之间有什么关系,讲清它们为什么能证明论点,千万不能摆事实而不讲道理,只是单纯地罗列事例。有了分析,就能使事例和论点成为有机的统一体;只有通过理性的分析,揭示出事例与论点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文章产生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

因此我们要学会俭省地使用论据,全力地分析论据。在一篇八百字的议论文里,要将一个道理讲得比较透彻,除了要精选论据外,唯一的办法就是俭省地使用精选出的每一个论据,将其切成几块,使之为论证相应的分论点服务。如何切呢?这里借用一位著名教授所举的一个例子。他说:

写《先天下之忧》这个题目,全文只要用彭德怀元帅的事迹这一个论据即可。中心论点分解成三个分论点:①天下未忧我已忧。可以彭德怀在1958年“大跃进”初期就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而忧为例。②先忧者不是先知者,而是先于学习、调查。可以彭德怀认真学习马列,走遍大江南北做调查研究为例。③先忧者还必须是带领群众斗争者。可以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不怕丢官、上万言书、大声疾呼为例。

从本质上说,论证就是分析论据,即揭示论据中蕴含着的某种道理,并使之与论点沟通,从而显示出论据和论点间的本质联系。那样你的论据与论点才会浑然一体,你的论证才会有力量,让读者信服。

篇5:公示语英译语用失误论文

关键词: 公示语;语用语言失误;社交语用失误

一、引言

公示语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实用语言,是一种公开和面对公众的,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特殊文体。公示语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几乎随处可见,例如路标、广告牌、商店招牌、公共场所的宣传语、旅游简介等等。公示语是国际化都市、国际旅游目的地语言环境、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公示语在公众和旅游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对公示语的任何歧义、误解、滥用都会导致不良后果。错误的翻译会影响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形象和对外交流,也给外国游客带来诸多不便。吴伟雄[1]《中文标语英译浅谈》认为:标语口号的翻译,主要是英译,越来越成为开放城市一个不可回避又颇感棘手的问题。因此,净化城市语言环境,创造一个促进文明交流的开阔空间,是从事公示语翻译的译者的责任,也是所有从事外语工作者的责任。

本文以语用学的语用失误理论为分析框架,分析公示语英译中的语用失误问题。语用失误不是指来自语言本身的语法错误等方面的问题,语用失误比语法失误产生的不良影响更为严重,因为“语法错误只表明使用语言不够熟练,而语用失误却说明说话人的品质。” [2]

二、语用失误

语言学家Jenny Thomas[3]认为,语用失误指表达不合适或表达方式不妥,不合目的语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效果的这类语用文化错误。她在《跨文化语用失误》(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一文中把语用失误现象分为两种:一种是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另一种是社交语用失误(socia-pragmatic failure)。

1.语用语言失误

语用语言失误指将本族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在外语上造成的语用失误。这类失误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把汉英词语一一对应造成的语用失误

英语中的词和概念与汉语并不完全是一一对应,而是呈现复杂的关系,翻译时如果一一对号入座,就会闹出笑话。如

例1.小心绊倒Be Careful Trip

“小心什么” 在英语中不用“be careful of”。这里的“小心” 是“警示—beware of”,不是特别“细心—be careful”的意思。为此,涉及汉语 “小心”的英译,如“小心路滑”可以有两种译法“Beware of Slippery Road”或 “Caution: Slippery Road”; “小心地滑”译为“Caution: Wet Floor”或“Watch Your Step”。

例2.(某商场)出口Export

进门的“入口”(Entrance)和“出口”(Exit)译成“外贸”的“入口”(Import)和“出口”(Export),令人哭笑不得。

例3.注意安全pay Attention to Safety

该译文反映出典型的中国人的思维,虽然在中文里这种表达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但对于不熟悉中国文化的西方人来说,就有可能造成迷惑不解。英语中“注意”类的提示、警示都使用“Mind The Step”,或使用“Caution”加上具体提示的内容,如:Caution: Steep Steps!

(2)忽视汉英语言结构,表达方式之间的差异而造成的语用失误。

译者不懂得在特定情景中英语有相应的、习惯的表达方式,因而在翻译中套用母语的表达结构或误用英语的其他表达结构,结果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用意,甚至引起误解。例如:

例4.小心碰头Attention Your Head

且不说这个翻译中的句式结构错误,按字面意思应该解释为“注意/留意你的脑袋”。这与原意显然相悖。“小心碰头”英语中有习惯的表达方式“Mind Your Head”。

例5.祝您一路平安Happy Trail

“祝您一路平安”在英语中常用法语“Bon Voyage”来表示,绝无“Happy Trail”一说。

例6.游人止步Tourist Stops!

“旅客止步”、“游客止步”、“宾客止步”、“闲人免进”等公示语的英译一般都采用“Staff Only”。

例7.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Go to work happily, and come back safely!

这条公示语的用意是提醒司机小心驾驶,平安上路,安全回家,隐含着反映汉文化中相互关心的人际关系。英译文却套用了汉语结构,没能表达其中的内涵,使一些不了解汉文化的西方人看了不解其意。从语用学的观点看,用“Good Luck!”、“Drive carefully!”或“Safety first in driving” [4],就可以表达公示语所隐含的关心和祝愿。

2.社交语用失误

社交语用失误指由于在交际中因不了解或忽视交际双方地社会、文化背景差异和交际规约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社交语用失误在公示语的翻译中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由于不了解或忽视交际双方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而出现表达失误

译者把不该对外只能对内的公示语直接译成了外语,即给对方的理解造成困难,又给外宾留下不好的印象,损害民族和国家的形象。例如:

例8.向文明市民致敬!Salute to Civilized Citizens!

例9.争做文明游客,共建生态景区。Be civilized visitors, set up the ecosystem scenery together!

这类宣传用语是通过呼吁的方式诉诸市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和道德觉悟,以规范本国市民的行为,所以实在是没有对外翻译的必要 [5]。况且,外国人读了这样的文字反而会产生不好印象,还以为该国市民和游客是uncivilized people(野蛮人)呢!另外,还有类似的 “小心扒手”,“违者罚款”,“严禁赌博”,“严禁随地吐痰、便溺”等明显具有中国本土意义的汉语公示语也没有必要译成外文。

(2)忽视文化和价值观念差异而导致的语用失误。

许多公示语的英译错误不仅是用词不当或翻译不准确,其错误根源在于缺乏对中西方两种文化差异的了解。

例10.(某市公共汽车告示)老年人优先候车Old people Waiting and Getting on First

在中国,我们常说“请为老、弱、病、残和孕妇让座”。然而,在西方,老年人往往不愿别人说自己老,更不愿别人用带“老”字的称呼来称呼自己。因为在西方人看来,人老了就没有能力了,就失去了骄傲的资本了。所以,英语中对年纪大的人表达上几乎见不到表示老的“old ”一词,总是以委婉语(senior citizens)来称呼他们。比如,在美国公交车上,人们常常可以看到:“It is law: Front seats must be vacated for seniors and person with disabilities”这里就巧妙地避开了 “old” 一词。因此,这个公示语正确的译法应是“Senior Citizens First”。

(3)由语气生硬违反礼貌原则引起的语用失误

例11.请勿吸烟Don’t Smoke!

例12.请勿乱丢杂物Don’t Throw Rubbish Away!

汉语公示语中,有关“禁止……”之类的命令式祈使句随处可见。这种表达法的特点是凝练简洁、醒目易懂。从汉民族的思维习惯出发,作为社会指令信息,我们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然而,一旦将它们译为英语,我们则需要考虑是否具有对等的接受程度。根据英语国家(强调消极面子)的语用原则,得体性往往产生于间接、含蓄,过于直露的、强加性的禁止用语不是很受欢迎。正因为如此,我们经常看到被动句式、无人称主语句式和名词短语在英语告示语中大量应用。所以例11和例12正确译法应为“No Smoking”和“No Littering”。

三、结语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包含着语言,又影响着语言。汉语公示语的英译,涉及两种不同的语言、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的转换,不仅要做到语言对等,更要做到文化对等,使汉语公示语的英译更符合目的语语言文化习惯,从而达到对外宣传的效果。只有认真探讨英语公示语的功能意义和语言风格,才能真正准确发挥英语公示语在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城市国际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篇6:风雨之后见阳光议论文初中作文

课桌上,杂乱无章的卷子散落着,生物书混在习题篇子里,就连脚边也有几张复习资料。我使劲挠了挠头,看着满桌的凌乱,我不知所措。每次生物的复习都像一座不可跨越的高山,让我望而生畏。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血液循环……各种知识点夹杂在脑中,乱七八糟的。

我无精打采的趴在桌子上,只见窗外电闪雷鸣,雨水开始滴答滴答的落在窗户上,滴答声越来越大,雨水猖狂的拍打在每一个角落。耳朵里满是雨声,仿佛在嘲笑着我。

妈妈应该是看到了我的气馁,轻轻地走到我的身边,默默地开始帮我整理那凌乱的卷子,“事情要一步一步做,别着急,慢慢来。”“可我脑子中的知识的都是乱七八糟的。”“没有关系,你现在从头开始,整理每一章节,把知识点列出一张表格。”

或许妈妈说的有道理,我应该去尝试一下。我于是从头开始,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整理着知识点,脑中混乱的知识点也开始也变得好像不是那么杂乱无章了。

可是当血液循环的那一章知识点加进来时,我似乎遇到了强敌,刚刚平静的心又起了几丝波澜,我有些畏缩,放下笔不想再写,可是一抬头我看见妈妈还在帮我有条不紊的整理卷子,并且检查我所写的表格,看着妈妈认真又略显疲惫的脸庞,我又拿起了笔写了下去,我可不能让着狂躁的风雨打败我。那颗在两个小时前还在茫然的心终于静了下来,我整理完了所有的知识点。

当我在不经意间抬起头时,风雨已经收起了它的放肆,阳光穿透了厚厚的云层,几束阳光照射到我和妈妈的身上,温暖而又耀眼。

上一篇:学前儿童游戏案例下一篇:非银行的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