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开放大学与地域文化论文

2022-04-27

【摘要】国家开放大学及部分地方开放大学的成立,揭开了我国远程教育的新篇章。在传承国际社会与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用抢滩理念、转换理念、安全理念、内生理念指导开放大学的办学活动,从梳本理源、正本清源、固本培源、扣本创源的角度思考开放大学的办学模式的构建应成为开放大学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远程开放大学与地域文化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远程开放大学与地域文化论文 篇1:

基于地域教育文化生态的“京津冀”一体化远程教育办学与服务体系建设策略

摘 要:北京开放大学、天津与河北两所广播电视大学当根据地域教育文化生态,建设一个覆盖全区域的,具有一体化、互补性、联动式、高效能等文化特征的“京津冀”一体化远程教育办学体系。一是围绕“一体地域发展文化目标”,整合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具有兼容性、互动性的京津冀远程教育合作办学体系;二是围绕“六层地域优势文化媒介”,建设具有分层性、融合性的京津冀全要素远程教育媒介公共平台支持体系;三是围绕“八类地域产业文化布局”,建设具有统筹性、协同性的京津冀远程教育联动运行体系;四是围绕“一元地域服务文化主轴”,建设具有便捷性、高效性的京津冀远程教育公共支持服务体系。

关键词:地域教育文化生态;京津冀;一体化远程教育办学与服务体系

京津冀历史上同属于燕赵地域文化生态圈,但随着北京首都文化、天津海港文化的繁荣,其所承载的地域文化内涵逐渐向分工不同、方向分化发展,并最终发展成为三个独立文化单元。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在一体化协同发展中,依然保留了各自特征。北京、天津充满现代城市文化活力,而河北,农业文化的主体特性没有改变,成为京津两地产业的疏解地。由是,京津冀远程教育一体化如何“破题”?关键在于突破因行政性壁垒而导致的地域文化保守倾向,对区域远程教育资源进行体系重构和机构重组,以改变区域远程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机构设置未优化、教学力量非对称、教育机遇不公平、教育服务不均等、教学效果不一致、教育质量难守恒等社会文化现象。因为毕竟此问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全局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和支撑性作用,关系到三地远程教育的发展能否“服从人、自然和社会组成的整个生态系统的浑然一体的和谐关系”[1]。由是,三地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只有创新教育合作模式,改变各自为政的远程教育发展状态,建构出一个具有活力的区域远程教育组织体系,才能找到一个适合区域远程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的长效体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模式。

据此,我们认为,“京津冀”一体化远程教育办学合作与协同发展体系的构建,当从以下四方面开展工作。

围绕“一体地域发展文化目标”,建设具有兼容性、互动性的京津冀区域远程教育合作办学体系

建设这样一项极为复杂和庞大的系统工程,三地开放大学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体制创新。以一体化办学体制创革为路线图、以一体化运行机制改革为出发点、以一体化建章立制变革为突破口,对涉及三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远程教育主体的办学制度创新问题,要通过优化区域资源布局来推动解决。为此,三地应推动建设一个由中央政府,即国务院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协调教育部和京津冀三地政府部门参加的,由开放大学实施的三地远程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领导机构,即一体化的决策、协调与执行三级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形成京津冀远程教育的一体化协同发展体系和共享机制。其模式有三:一是整合三地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建一所区域开放大学—京津冀开放大学,或叫京畿开放大学,作为独立办学实体,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条块结合、体系运作、分工协作”原则,进行一体化办学。二是建一个区域远程教育事业发展共同体—京津冀远程教育共同体,可参照英联邦学习共同体组织架构和运作方法,通过缴纳会费或本金入股方法,统筹策划远程教育专业、课程、教学项目,以及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项目,然后由三所开放大学分别实施完成。三是建一个由三地開放大学和广播电视大学共同建立的远程教育联盟—京津冀开放大学联盟,开展由三地开放大学共同签订合作协议、制定操作标准、联合组织实施的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项目,再通过区域合作招生办学,实现共赢。

第二,体系变革。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宗旨、以专业设置为规则、以课程开发为途经、以资源共享为职责、以支持服务为使命。由于开放大学是一所面向广大社会成员开放的大学,所以,其必须以满足所有人的社会学习需求为最高办学目标。由是,三地远程教育办学体系的架构,应打破现有开放大学独立办学的行政体制分工,整合办学资源,形成“挖掘服务社会潜能,增强创新体制动能,优化专业设置职能,提升课程开发技能,活化技术支持智能,提高培养人才效能”的“六能”体系办学功能,以及“机构宽容、办学扩容、平台兼容、教学相容、资源增容、服务互容”的“六容”体系办学格局和“政策沟通、网络联通、信息汇通、师生相通、交流畅通、模式融通”的“六通”体系运行机制,形成“分级推动,分步推进;分类合作,分段运作;分工协作,分地工作”的体系工作程序,稳妥、扎实推动区域远程开放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探索出一条适用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背景下、跨越行政区划的区域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协同发展道路。

围绕“六层地域优势文化媒介”,建设具有分层性、融合性的京津冀区域全要素远程教育媒介公共平台支持体系

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和书刊、手机、可视穿戴等自媒体媒介,形成一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式的远程教育媒介体系,为学习者提供强有力的学习支持服务。但传统的书刊、电影、广播、电视等远程教育媒介用得越来越少,而手机和可视穿戴等远程教育媒介应用却逐渐普遍。然不管形势如何变化,这些媒体都为三地开放大学发展一体化的远程教育模式提供了强大的媒体技术支撑。

第一,广播电视远程教育方面。按照《京津冀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协同发展项目合作推进协议》,三地开放大学应在打造东丽印刷工业园区,北辰国家新闻出版装备产业园区,廊坊国家印装产业园区,滨海新区包装装潢印装集聚区,武清出版物仓储物流集散地,亦庄、涿州、滨海新区广播影视集聚区,保定涿州影视基地的基础上,建设具有分层性、融合性的京津冀全要素远程教育媒介公共平台支持体系和区域台、网协调机制,建设一体化广播影视资源共享平台,有计划、分阶段推进有线电视频道相互进入和互通互联,为三地建设一体化的远程教育直播课堂提供契机,探索三地院线资本联合、跨区经营、公司化统一运营的策略,实现系统对接、信号落地和同步播出,为三地统一品牌、统一内容、统一界面创造条件,也为三地开放大学创设广播电视教育学院、广播电视课堂,利用有线电视存储、回放功能,建构反转课堂,提供契机。

第二,网络远程教育方面。按照国家《“互联网+”高效物流实施意见》,利用先进的守信物流行业和快捷的仓储、运输、配送的物流体系,建构一体化的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基于互联网物流新技术的远程教育公共服务新模式。将智慧物流信息捕捉技术、推送技术、处理技术、分析技术、预测技术等优势引入远程教育领域,促进教育数据流流动,推动开放大学消除与学习者之间的知识信息不对称和时空屏障,形成以云、网、端为骨架的“互联网+信息流”远程学习支持服务模式,通过移动学习终端,使学习者利用大数据实现匹配精准、路线优化的远程学习。

第三,新媒体远程教育协同发展方面。建设三地开放大学新媒体学院和新媒体课堂。利用歌华有线持续推进新媒体发展计划,在打造符合三地实际情况的“广电+互联网”融合产品优势,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推出智能手机平台,为发展移动学习需要的高清网络电视、网络交互电视创造条件,推动互联网电视新媒体与各大互联网电视牌照方对接。利用手机电视新媒体在各省市落地,建设三地远程教育智慧学习网和基于“有线+无线”的区域广播电视发展模式,推进视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融入区域广播电视远程教育协同发展。同时,利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与国家开放大学、网龙公司发起成立“中国教育技术协会虚拟现实教育联盟”的机会,在其搭建的VR教育课程共建共享平台上,实现联盟与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的平台连接,利用其VR课程建设、学分认证、实训基地和平台技术等标准,为各院校之间提供更为标准、形象、生动与活泼的课程学习支持服务和学分互认服务。

围绕“八类地域产业文化布局”,建设具有统筹性、协同性的京津冀区域远程教育联动运行体系

《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指出,本地区将建“一个中心”,即科技创新中心;五区,即中关村、滨海新区、曹妃甸区、沧州沿海地区、张家口—承德地区;五带,即京津走廊高新技术及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带、沿海临港产业带、沿京广线先进制造业产业带、沿京九线特色轻纺产业带、沿张承线绿色生态产业带;五链,即汽车、新能源装备、智能终端、大数据和现代农业五大产业链;若干特色基地,包括节能环保、医药、家具、食品、皮革等行业区域品牌基地等。按此要求,天津与河北承接由北京转移来的八大产业,包括信息技术、装备制造、商贸物流、教育培训、健康养老、金融后台、文化创意、体育休闲。据此,三地开放大学应构建契合区域产业布局的八大行业远程教育学院以及专业和课程教学体系,在有关产业园区建立学习中心,形成一个具有统筹性、协同性的区域远程教育联动体制。

第一,在北京开放大学建立京津冀产业创新学院。发挥北京的科技创新中心引领作用,突出远程教育的高端化、积聚化、融合化、低碳化产业服务功能,推动高精尖经济结构构建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及相关服务业向周边地区转移。落实《<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按“转领域、转空间、转动力”要求,选择新能源智能汽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系统和服务、自主可控信息系统、新一代移动互联网和健康诊疗与服务、通用航空与卫星应用等专业发展方向,建设一个能适应本市产业生态的远程教育支持服务体系,以进一步提高远程教育事业的产业附加值。按照“服务一行主导产业,实施一个专业项目”原则,构建一个适应新型产业生态系统的,具有产业发展话语权、产业人才培养主导权的远程教育支持服务体系,以最大限度發挥首都创新资源密集、顶尖人才聚集、科研院所机构富集的优势,把远程教育和产业新理念、新创意、新业态、新文化的孵化、发展、壮大、繁荣潜能都释放出来,形成“北京创造”优势文化品牌,把北京开放大学打造成区域远程教育发展的重要增长引擎。

第二,在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建立京津冀产业发展学院。《天津市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15—2020年)》和《中国共产党天津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决议》决定,打造高端产业集群,优化发展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金融、航运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成技术领先、配套完备、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发展成为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业态、新模式的原创地和策源地,成为连接国内外市场的重要通道、资源要素的重要枢纽,加快构建津郊城镇集群,将规划保留的70%以上的村庄变为整洁优美、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社会和谐的文明生态村。据此,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应致力于建设具有高端性、包容性、集群性的远程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和远程教育教学体系,以及与之配套的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培养其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第三,在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建立京津冀产业服务学院。构建以重要城市为支点,以战略性功能区平台为载体,由各个落入地承接平台构成的终端远程教育学院,形成以交通干线、生态廊道为纽带的立体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网络。其中,突出“一核”,即核心功能服务区,建立雄安远程教育学院,重点发展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的相关产业的专业。围绕“双城”,即北京和天津服务功能区,建立京津冀远程教育协同发展学院,培养区域协调发展需要的经营管理人才。形成“三轴”,围绕京津发展轴、京保石发展轴、京唐秦发展轴,建立京津冀城市远程教育学院,为区域城镇化培养人才。深入“四区”,围绕西部、北部生态保护与生态产业发展区,建立京津冀生态建设学院,培养生态保护与生态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围绕中部优化调整区,设立京津冀文化产业学院,设置文化创意、文化产业管理、旅游等专业;围绕南部制造业与耕作业核心区,建设京津冀现代农业学院,为其培养现代工业生产、现代农业生产和现代农副产品加工、储藏、运输方面的人才;围绕东部滨海临港产业发展区,设置京津冀滨海学院,培养港口建设、管理、运输和商品贸易方面的人才。依托“多节点”,在河北11个市区的重点承接平台,建设远程学习中心,形成远程教育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延伸的发展态势,建构出一个能够满足承接项目有序实施、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战略性产业布局建设的区域远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过程中,三地开放大学要按照“市场主导、灵活布局、设置专业、体系教学;政府引导、资源互惠、功能互补、融合互动”的原则,理顺产业与办学的互动文化关系,事业与产业发展的互动链条衔接,打造出立足市域、面向全域、辐射区域优势产业聚集区的、上下游产业合理分布的远程教育协同发展联动机制。通过优化与产业布局相匹配的远程教育态势,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向深度进军。

围绕“一元地域服务文化主轴”,建设具有便捷性、高效性的京津冀区域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支持服务体系

作为一个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现代服务业对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发展协同,形成环首都优势服务产业集群,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北京生活性服务业的兴起,为区域远程教育协同发展带来更大发展空间。国务院批准在北京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为京津冀打造远程教育服务开放窗口,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提供了契机。《北京市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行动计划》和《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发展项目申报指南》,要求推动生活性服务业的规范化、连锁化、便利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支持有关企业和示范街区建设参与到京津冀合作项目。为此,京津冀开放大学当建立以服务业为主导的远程教育协同发展新格局,拓展与服务业协同发展相符合的远程教育新路径;在三地服务外包企业分支机构设立远程教学中心;探索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远距离学习支持服务模式;依托与服务业发展特点相匹配的服务贸易便利化机制,逐渐形成与市场主体行为规范相一致的远程教育服务业监管体系,助力管理型社会向服务性社会转型。

第二,天津贸易服务业协同发展,促进区域现代服务业开放。根据《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城市服务业发展战略:一是构建“两区一轴、多点支撑”的现代服务业空间格局,“两区”指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一轴”为沿海河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带;“多点支撑”,即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区域。二是打造一批大宗商品交易所和交割库等物流平台,做大做强现代金融、研发设计、信息咨询、电子商务、对外贸易、服务外包等产业,推动制造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三是引进各类企业总部及功能性机构,打造一批特色商业街区、交通枢纽商圈和城市综合体,培育发展网络营销、体验消费等新兴业态;规划建设一批创意产业园区,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强市、北方创意之都。四是培育发展一批技术转移机构和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实施智慧城市示范应用工程,建设国家级软件产业示范基地。五是促进郊区县特色服务业发展,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农村旅游、乡村文化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医疗、养老服务业。三地开放大学应围绕这些方面,建构区域一体化远程教育体系,培育知名服务品牌,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提高全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均等化水平。

第三,河北生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区域服务业升级转型。《河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决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由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加快现代物流业、内贸流通业和商务服务业发展,其发展空间布局主要在于:强化“一极”,把石家庄打造成为贸易便利、业态高端、功能完善、服务京津、辐射全国的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城市,现代金融服务基地,文化旅游基地,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示范基地;打造“一环”,即环首都现代服务业集聚高地,打造商贸物流基地、金融服务基地、大数据产业基地、科技成果交易转化基地、环首都休闲度假基地、健康养老基地、滑雪健身基地等,形成全省服务业发展高地;隆起“一带”,即沿海现代服务业隆起带,打造中国北方重要的大宗原材料物流基地和交易中心、国际重要的医疗健康休闲旅游目的地、滨海旅游胜地、新兴高等级职业教育基地;提升“一区”,即冀中南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区,打造京津冀安全食品和优质农产品加工配送基地、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城市服务业改造提升示范基地。全省服务业发展的重点是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培育壮大现代金融、旅游、文化三大支柱产业,着力拓展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三大新兴领域,完善提升健康养老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现代家庭服务三大民生服务,以及相关领域的重大工程和项目等。其目标是发展“互联网+”服务业,推进服务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而这也为三地开放大学构建一体化的区域远程教育服务生态圈,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远程教育公共服务模式创造了有利条件。

据此,京津冀三地开放大学应当围绕服务业这个“一元地域服务文化主轴”,建立京津冀服务学院,统筹区域学习中心的连锁经营和企业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从而构建出具有便捷性、高效性的“京津冀”一体化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支持服务体系,推动三地实现《“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力争到2020年,通过打造创新型外包服务平台和营商生态环境,建构与IT服务协同发展相一致的人才培养服务机制,使区域服务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三地开放大学以“一体化的网络远程教育平台+服务培训空间+企业人才培养基地+互联互通服务”四位一体的创新远程教育综合体系为基础,将远程教育链、平台链、教学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产业链紧密融合,形成开放大学远程教育服务创新、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2]。

结语

随着三地产业分工格局初步形成,京津冀远程教育体系办学优势日趋明显。北京聚集了大量的高新科技产业、金融产业和文化产业,变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研发高地,这为北京开放大学建设相关远程教育协同发展的科技优势和文化特色专业,建设相关行业学院,提供了保障。天津运输业、外贸业十分发达,有大量企业在此登陆、扎根,有利于建设产业服务基地,也为建设远程教育协同发展的物流优势和服务特色专业创造了条件。河北因为主要使命是承接北京和天津的产业转移,重点发展制造业和绿色农业,为产业汇集洼地。所以,当打造远程教育协同发展的技能优势和职业特色专业。三地开放大学应围绕这样的地域产业文化布局,进行深化合作,建设与之相适应的远程教育分工协作办学体系,将北京开放大学建设成“京津冀”一体化远程教育协同发展办学体系的创新研发基地,将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建成“京津冀”一体化远程教育协同发展办学体系的资源配送基地,将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建成“京津冀”一体化远程教育协同发展办学体系的教学实践基地,力争通过资源整合、办学融合,建设出一个覆盖全区的,具有一体化、互補性、联动式、高效能等文化特征的京津冀远程教育办学体系。

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地域文化生态的‘京津冀’远程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5JYB022)之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寿朋,杨立新.生态文化建设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13.

[2]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2—16.

(作者单位:北京开放大学)

[责任编辑:于 洋]

作者:张亚斌 韩瑞婷

远程开放大学与地域文化论文 篇2:

开放大学办学的几个理念与模式思路浅议

【摘要】国家开放大学及部分地方开放大学的成立,揭开了我国远程教育的新篇章。在传承国际社会与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用抢滩理念、转换理念、安全理念、内生理念指导开放大学的办学活动,从梳本理源、正本清源、固本培源、扣本创源的角度思考开放大学的办学模式的构建应成为开放大学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开放大学 办学 理念 模式 思路

2011年7月31日,国家开放大学正式挂牌,标志着我国远程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原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在国家开放大学成立大会上指出:“建设开放大学要坚持科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强调面向人人,实现校园教育向社会教育延伸,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通过学分积累和转换等方式建立与普通高校有效对接的‘立交桥’”。要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作出积极贡献。讲话已经将开放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目标、办学任务阐述的十分清楚。并在宏观上初步明确了以“开放、责任、质量、多样化、国际化”为主要内容的开放大学办学理念,同时提出了积极探索办学模式的任务。对此,广大远程教育工作者必须静下心来、根据国际社会远程教育的发展实际与我国远程教育的现实,结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进程,进一步思考、挖掘、细化作为校园教育的延伸及建设学习性社会、构建终身教育、社会教育平台重要抓手的开放大学办学新理念,一方面规范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另一方面科学、有效的指导地方开放大学的建设。

一、抢滩理念

抢滩是单独字的组合词。“抢”包含着①抢夺、争夺②抢先,争先③赶紧、突击的含义;“滩”一是指河、海、湖水深时淹没,水浅时露出的地方;二是指江河中水浅多石而水流很急的地方。“抢滩”我们可以解释为:船舶在航行中遇到危险,以超常的时间紧迫感,争先抢夺、抢占滩地与滩头,谋求生存的行为。它具有时间性、抢先性、艰巨性、开拓性、目的性、连续性的特征。将该词用在远程教育中,可以界定为:远程教育面对发展实际,用敢为人先的观念、行为占领事业发展的有利位置,并谋求拓展、进取的开拓性行为。指导这一行为的思想理念,也就是抢滩理念。我们知道,开放大学是在发展已有30余年历史的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建立的,但他又完全不同于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三十年取得的成绩世人瞩目,但广播电视大学自身服务市场、市场开发能力的先天不足、与市场考核反馈结果对接的“渔网状”态势不可避讳,全面的自我革新已提到议事日程。开放大学的建立正是一次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代表远程教育的革故鼎新,融于市场,按照市场的资源配置指向办学已成定势。开放大学要在继承广播电视大学优秀、成功的办学理念的同时,明确时间的紧迫、任务的艰巨,观念上要积极主动的抢先,行为上要不畏艰险的开拓,过程中要舍我其谁的连续,用抢滩的无畏、争先、拓展,占领属于开放大学的滩头阵地,为谋求日后又好又开的发展,最终实现开放大学办学目标拉起醒目的生命线。这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精神,确切地讲也是教育市场的召唤,是开放大学与市场完全契合的行为标志。

二、转换理念

顾名思义,转换就是改换,改变。与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创新有着本质的差别,转换是同层级的变化,创新则是层级的飞跃。在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中,创新已成为薪火相传电大精神的重要内容。三十余年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历程为我们展示了她清晰的创新脉络与轨迹,可转换的足迹却寂寥无痕。面对一种教育形式,缺乏一种改变,缺乏一种转换。千人一面、一种形式,“一贯制”到底,甚至有时都走了样,变了形。创新需要积淀,更需要时间的付出,科学的创新来自于实践的点滴积累,来自于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不间断转换。开放大学要创新、要发展,就要有积累,在宏观大政方针已定的基础上,抛开政策支持的因素,要在微观上做及时的调整、转换,做深度的思维。在不断的转换中为创新做厚重的积累,同时也为开放大学顺利发展不断调整航向坐标,这样既保证现有开放大学教育项目能够做大做强,展示核心竞争力,又能以此为基础,争取适应市场的新的教育项目。一种办法、一个形式、一个思路,试用一劳永逸的办法做一件事是不可思议,更是不可取的。

三、安全理念

安全是事业发展的基础。随着远程教育办学机构的增加,辐射地域的拓展,尤其是在校生人数的剧增,教育安全就成为广大远程教育工作者日益关注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同时又切中要害的提出了安全及核心安全的概念,将安全的理论结构做了进一步的构架。其中就包含着“美丽教育”、“安全教育”的含义,实现“美丽教育”的前提是“安全教育”,唯有安全才有美丽,唯有安全才会美丽。开放大学在办学中要有“美丽开放大学”的思路,更要有“安全开放大学”的理念,安全是我们建设“美丽开放大学”的保证。前些年湖南大学远程教育招生违规事件、广播电视大学考试过程问题的暴露,实实为我们敲响安全建设的警钟。开放大学要从安全的概念、属性、内涵及建设方法上梳理系统、科学的开放大学安全理念,树立以思想道德、质量为内容的核心安全观,构架以思想道德、质量、心理、考试、网络、社会关注为内容的开放大学安全体系,通过以实事求是为统筹,构建安全建设长效机制;以思想道德为抓手,统领安全建设的全面发展;以独立自主为指南,实现安全建设的终极目标;以率先创新为落脚,保证安全建设稳步迈进的方法,积极、主动、扎实、有效开展开放大学理念的宣传与建设,通过安全理念的贯彻,建设“美丽的开放大学”。

四、内生理念

内生,字面意义是内部产生。用在开放大学的办学中,可以界定为,走进市场、探索市场、融入市场,以满足市场活动参与者教育需求为目的教育项目的内部产生、实施,以拓展办学路子,丰富办学内涵的活动。指导这一活动开展的思想观念,就是内生理念。从开放大学的前身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历程,甚至整个远程教育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多年来远程教育先天适应市场的能力欠缺,未掌握搏击市场经济长空的本领,适应市场、占领市场的内生能力更是无从谈起。从学历补偿教育到职业人教育转变的艰难足以说明内生能力的短板。2013年,国内奥鹏远程教育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敏先生要求奥鹏的发展要完成从“熊猫”向“土狼”的脱胎换骨的进化的语言让我们刻骨铭心。其内涵就是抛去“熊猫”温文尔雅,衣食不愁的坐享其成,拿出“土狼”那种为消弭时刻产生的生存危机、本领危机而不得不时刻竖起耳朵,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为生存不停歇的工作,用自己适应环境的内生能力,谋求生存的空间。讲的就是内生情怀。实际上,内生理念早已成为我国远程教育应该关注而未关注的问题。开放大学的办学一方面在积极争取国家政策的同时,另一方面要大力培养自己的内生理念,提高开放大学关注市场、切入市场、占领市场的本领,用内生理念不断拓展作为拥有真正意义办学自主权的一所高等院校的办学内涵层级,提高开放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与来自自己内部的孵化水平,把开放大学建设成市场汪洋由我掌的一所远程高等教育办学实体。

办学理念是开放大学建设的指导,在理念的指引下,开放大学要又好又快的发展,不仅要在办学过程、办学水平、办学质量上多思考,更要进一步思索开放大学的办学模式。由于开放大学建立时间有限,在短期内形成一个完善、科学的办学模式是不现实的,只能是在思考、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一个明晰的思路。

一是梳本理源。模式论著名专家查有良先生有一句言:“教育有模,但无定模,贵在得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也就是说教育要有模式,但又不拘泥这一定势。开放大学办学模式的构建,要在借鉴国际社会远程教育及广播电视大学两者在多年办学形成的较为成熟的办学模式的同时,注重本土,全面推进。为此,梳理模式、清理源头至关重要。目前,世界各国开放大学办学模式不尽相同。从组织架构讲有英国为代表的开放大学单一院校模式;美、俄和澳大利亚的双重院校模式;中国、法国和加拿大的多重系统模式。从教学手段讲有以英国开放大学为代表的多种教学媒体支持的自主学习模式和以美国国家技术大学为代表的课堂教学远程传播模式。从教育层级设置讲有日本、英国为代表的层级齐全的学历教育;以英国、印度、中国为代表的学历、非学历教育;以英国、韩国为代表的合作教育。广播电视大学在十余年远程教育的实践中,也成了若干成熟的以上海、浙江、江苏、云南等地域性办学模式,这些足为开放大学办学模式的建立提供了活水的源头、成林之木的本源。但是借鉴不是移植,这些成功的经验要我们去梳理、甄别,方能实现有效的借鉴。

二是正本清源。在全面梳理、总结国际远程教育及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办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开放大学的具体实际,正确科学的定位开放大学的本质属性与特点,继承、发扬国际社会远程教育与广播电视大学办学模式精华,厘清开放大学办学模式的核心内涵及环绕在其周围的各层级内涵内容,为开放大学办学模式的最终构建夯实基础。既要继承,又要扣住开放大学办学的核心内容。也就是说,处理好模式创建本源与继承的关系及模式内容结构的自身客观存在与继承的关系,摆正开放大学办学模式建设的位子。要从实际出发,从开放大学的本质属性出发,从模式创建的顶层设计、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相关关系、方法、程序、考核、反馈、总结、升华等层面上做好功课,这样建立起的开放大学办学模式才是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大学的办学模式,而不是一味移植,脱离实际,无法运行的开放大学办学模式。

三是固本培元。面向社会是开放大学的根本。因此,开放大学要牢牢抓住服务社会的根本,在开展广播电视大学传统意义上的教育项目以外,按照开放大学办学的指导思想,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与开放大学的实际,走出校门,培育新的发展增长点,充实开放大学的办学内涵。这也是国际远程教育发展的经验。广播电视大学前任校长葛道凯将广播电视大学的教育定位为职业人教育,这就包含着电大教育一是职业人的学历教育,二是以终身教育为目标的社区教育,拓展了教育对象的外延。开放大学面向社会的本质定位,其外延远大于广播电视大学。其发展空间更为广阔,事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更为密集、多元。从这个角度讲,开放大学办学模式的构建要在抓住根本的同时,涵盖开放大学发展建设中不断出现的增长极,科学布局,缜密规划,将开放大学办学模式构建成既适用普遍,又能指导特殊的科学的办学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2012年科学研究计划“开放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2JK012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负责人:王锋。

作者简介:盛秦陵(1965-),江苏常州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宝鸡市分校继续教育处处长,副教授;杜宗福(1975-),陕西扶风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宝鸡市分校资源中心主任,讲师。

作者:盛秦陵 杜宗福

远程开放大学与地域文化论文 篇3:

基于微课的开放教育资源知识管理研究

【摘要】对知识可视化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微课知识管理系统,用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方便、更高效地组织Internet海量信息,也有助于学习者从众多微课学习资源中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信息资源。该研究尝试通过知识地图实现知识的导航,在虚拟知识组织内实现学习者共同目标,从学习者需要出发,创造知识共享环境的关联,使组织成员——学习者能更有效地学习。

【关键词】微课;知识地图;知识管理;本体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基于主题图的微课知识管理研究”,编号为146231890;国家开放大学2014—2015年度科研课题“基于微课开放教育资源的知识管理研究”,编号为G14A1702Y;浙江省现代远程教育学会2014年度重点课题“基于学习者特征的开放大学支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编号为DES14Z04;余姚市社科联2014年度社科立项课题“微课开发与人文社科知识普及应用研究”,编号为2014sk013

【作者简介】唐勇敏(1963—),女,湖南湘潭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神经网络、人工智能导航、远程教育;李文剑(1980—),男,浙江余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谢满飞(1981—),女,浙江宁波人,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大与成人教育英语及教学;杨莉莉(1963—),女,浙江诸暨人,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教学研究和改革;赵进军(1971—),男,陕西咸阳人,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电大与成人教育英语教学。随着微革命浪潮的到来,微课程得到关注,微课将教学内容拆成微小知识单元,让知识承载较为离散。学习者可利用的知识非常有限,那么,怎样让开放教育“微课” 满足学习者微型学习、按需学习、聚焦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期望呢?这要求微课采用新的组织和管理方式,而采用知识管理思想来建立微课知识组织,利用知识地图可以将课程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网络,实现个人知识管理,运用知识本体思想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通过面向语义的微课程知识本体的构建,可以有效地表现概念层次结构及知识的理解和描述。本文以余姚地域文化课程为例,构建了一个微课知识管理体系,可以更好地帮助学习者有效深入地学习。该方法具有普适性。

一、概念的提出

(一)微课程与知识呈现

微课Microlecture,即微课程,[1]以阐述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胡安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正式提出了微课这一概念,他认为,微课是一种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2]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基于某个简要明确的主题或关键概念为教学内容,通过声频或视频音像录制的六十秒课程。这将提供一个知识挖掘平台,并告诉学习者如何根据学习所需,搜索相应资源,允许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有更多的主动权,自主挖掘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学习。他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

在国内提出微课概念的广东胡铁生从教育信息资源角度阐述“微课”,认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的教与学活动,是各种教学资源的组合,主要载体是教学视频。[3]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我们认为:微课在教与学中应是生动的、动态的交互,要提供学习路径。海量的学习资源呈现在学习者面前,要避免内容零散、学习者迷失搜索路径。呈现方式需要微课程资源网络,资源关联需要系统性。学习者可以个性化学习,教师可以专业发展。因此,知识管理就很重要。

(二)知识管理

1知识管理概念

大卫·沙凯米(David.J.Skyme)认为,知识管理是对知识及其创造、组织、传播、利用与宣传等过程的管理。[4]有人提出了 “教育知识管理”概念。苏新宁等提出教育知识管理是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捕捉、处理、组织教育知识及相关知识,从而转化为个体的知识和智慧;借助网络,传播和共享教育知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创新能力,增强教育组织传播知识的功能。

2知识地图

(1)知识的可视化。可视化(Visuazliation)就是数据、信息和知识用可视的形式表示的过程,将可视化手段引入知识建模过程,成为知识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5]

(2)知识地图概念。“知识地图”一词由英国著名情报学家 B·C·布鲁克斯在其经典著作《情报学基础》中提出。[6]布氏提出的“知识地图”相当于人类的体外大脑。

基于布氏提出的“知识地图”理念,结合远程开放教育现有学习资源,本文提出基于微课的开放教育资源知识地图构建设想。

二、微课本体知识地图理论模型

目前,我国网络课程建设普遍存在重复建设、缺乏统一规范、缺乏互操作性和重用性、缺乏知识关联性、资源形式单一、针对性和实用性差、无法提供个性化服务和隐形知识等问题。这些也是微课程建设所面临的棘手问题。运用知识地图可以更好地规范微课程知识网络的建设。

具体来说,微课是紧扣单一知识点来设计的,任何的学习都存在认知的顺序,我们可以让知识点具有关联性,对知识点进行排序,将知识变成有组织的结构。对知识序列的设计,可以按照课程学科分类体系来进行设计排序,也可以按知识点设计知识地图,让知识具有网状结构,通过知识可视化工具,利用知识地图可以将知识可视化,构建微课程知识管理系统,帮助教师和学生更方便、更高效地组织Internet微课程海量信息,也有助于学习者从众多微课资源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实现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但传统的知识地图,缺乏共享、缺乏统一,且操作性不强。如果引入本体思想,[7]可以让知识地图赋予语义含义,这就形成了微课本体知识地图(见图1)。下面我们先构建微课本体知识地图理论模型。以下是本体知识地图的四层理论模型,简称“四元模型”。[8]

(一)用户交互层即知识服务层

通过知识可视化过程结合检索引擎,[9]为学习者提供资源检索的接口。对学科知识库进行语义推理和解析, 利用编程接口实现知识检索的页面化。

(二)知识地图层

主要呈现本体关系中的知识节点、知识链接和知识关联关系,知识可视化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它是语义表示的本体知识结构。

应用知识本体使本体和数据间建立联系,构成立体知识网络,[10]并使资源按照知识网络中的不同属性,或同一属性的不同编码体系,呈现出规范有序的知识地图,供浏览和检索。

(三)知识本体构建

本体的定义由格鲁伯(Gruber)给出,[11]是“概念模型的明确的规范说明” ,包括本体主要功能、信息交换和互操作性等内容,使用某个领域内公认的词汇,实现语义级上的信息集成。

本体的思想原属哲学范畴,在数字信息环境下,被赋予全新的含义,它所关注的是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内在语义联系,它具有良好的概念层次结构和逻辑推理的支持,[12]本体的本质是领域知识的共享以及复用,通过对某领域的知识进行组织, 构成基于本体领域的知识组织系统。[13]

对于开放教育资源来说,[14]知识其实是由众多知识因子所组成的,用它们的节点联系起来的语义网络,能够充分表达知识元素的内容以及他们间的关系。

微课学习应用知识地图,[15]从本体概念出发,围绕中心主题列出相关概念,由概念引出子概念,在用线把这些概念连接起来,线上加连接字,以表达互属关系。

本研究使用文献分类法,利用本体构建工具,建立领域本体。

(四)信息层

微课程的内容,[16]微课程的知识单元来源于网络和教材等,如开放教育资源,它的形式为web页面、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这些可以看作“资源库”是一个信息储藏地。包括微课PPT(讲课提要、微课课程设计)、微课视频(微课分镜头画面设计、微课脚本设计、配音、配乐)、微课作业设计、学习者笔记内容作业内容分享,学习者反馈、教学反思等(见图2)。

三、“余姚地域文化”领域本体知识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可看出本体层是核心,下面我们以“余姚地域文化”为例,对该领域知识本体进行构建。(见图3)

领域本体知识(Ontology of domain)架构分为以下部分:

Ontology of domain={domain,category,class,title, attribute,relation}

领域domain:所代表的是特定的领域,本文以余姚地域文化为主体。

知识分支category:为domain以下的分支,由数个concepts组成。Category用c1、c2、……表示。

知识单元Class:为 Ontology中最主要的单元,可以用来描述说明领域中的概念。

title:由一系列微课标题组成,可具体到的知识点,也可以是数据字典表示,在本研究中指知识认知导向、学生学习导向、需求导向。title后面加标号来表示序列,即微课知识点系列t1、t2、……等。

Instance:用来描述class或concept的特性或属性及关系。Attribute:用来描述属性。

这部分主要考虑层次体系、需要定义的概念属性以及属性分面。一个属性由多个分面组成,分面描述类型、容许的取值、有关属性取值的其他特征。

(一)领域本体概念模型

本体领域主题面的提炼,由本地文化专家抽出领域概念词,[17]进行概念语义检索,具体主题概念提炼,筛选。[18]数据来源应最大限度地保证资源的权威性,需查相关文献、权威流通量大的著作、词典。我们重点参照了美国KBSI公司(Knowledge Based Systems Inc) “IDEF”“IDEF5”图表语言开发的用于描述和获取企业本体的方法,“IDEF” “IDEF5”是英文“Integration Definition for Function Modelling”缩写,是指KBSI开发的一系列“面向功能建模的集成定义”项目和斯坦福大学“七步法”,[19]主要用于领域本体的构建。采用自顶向下,自底向上法,兼顾与国外顶层本体复用、嫁接。自顶借助领域专家知识,从通用概念出发再将概念进一步细化;自底从资源出发,最小级别的类开始,向上合并更大的类。知识本体构建法,如果把每一个知识领域抽象成一套概念体系,那么,就形成了概念化层次结构,构成了领域本体概念模型。

根据文献以及对知识可视化的知识聚类,“地域文化”领域本体包括了时间、人物、事件、地区、物产、文化等要素。领域本体专注于领域知识的抽象,较为具体,容易进行形式化和共享,通过构建领域本体,实现知识框架描述模型的统一,知识的互操作,利于知识点拆分、合并、推理。

为了便于计算机理解和处理,可以使用计算机编码语言(RDF/OWL)法,作为资源描述框架,为知识扩展打下了基础。在(RDF/OWL)中,可以明确表述词表、词表关系、关系约束、公理、推理规则等。地域文化知识本体展现错综复杂的人物、物产、地区的错综复杂个体的关系,可以用条目化词表知识表示,构成地域文化本体知识体系。主要包括:

(1)确定地域文化本体专业领域和范畴这一领域的问题;

(2)考察“地域文化”相关学科顶层,如其他学科的复用和嫁接问题,根据与之类似的问题对接入口判断分析;

(3)结合领域专家意见,根据核心概念进行概念延伸,如舜文化、儒家文化、传统文化、江南文化、越文化、河姆渡文化、历山文化、稻作文化等;

(4)对概念词表的填充、关系迭代,对概念属性添加说明;

(5)底层概念加入类的实例,并进行实例属性值的填充;

(6)进行一致性检查等。

(二)微课知识单元

知识单元是微课知识点具体内容的设计。这里我们使用模版词条词表,进行模版化开发。输入开发微课的相关信息,微课构成要素词表。可参照胡铁生的模版来设置属性:系列名词、本微课名词、知识点描述、知识点来源、听本微课需要了解的知识、教学类型、适应对象、教师、画面设计等,除此之外,在属性设置里也有图3领域本体层内容。

在这里微课设计可以片段化、条目化,相当于卡片。微课词条可以列出所有重要主题或概念术语清单。比如舜文化的条目,可以用三个条目来概括,即齐家、治国和平天下。这三个条目暗合儒家思想,又解读了舜的一生。也可以用百孝之首、道德之祖、文明之元这三个词条概括。

微课知识单元是根据某个知识点或教学主题建立起来的,[20]各知识模块间松散独立,呈现出课程学习的结构特点,知识单元需按路径进行编码。

(三)知识关系

知识关系即知识点的关系:一是知识点认知的顺序关系。我们把知识点的关系按照认知顺序关系可以分为前导、后继和相关三种类型,每个知识点都有相应的前导知识点集合、后继知识点集合和相关知识点集合。二是知识点之间包含或引用关系,而知识点之间包含和引用与知识粒度有关,例如,一个抽象概念可能包含或应用了多个相关的名词或术语,反过来,一些简单的名词、术语和概念经常被相对复杂的概念所引用,同时,与认知结构有关。我们选择微课第一个主题是舜文化研究和他衍生的关联知识。例如:从舜t1、t2、t3和t4衍生到江南文化c6,从舜衍生到儒家c5为主体的传统文化c7,从舜衍生到王阳明c11。

在舜故事三阶段中,即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三阶段里,第一阶段包含两个知识因子t1和t2,第二和第三阶段分别对应了t3和t4知识因子。我们依据读者程度不同,按知识点难易程度扩充读者的知识面,这样,(见图4)我们设计了四个主题和四个知识因子相对应,即“齐家”是舜的开始,反映他的童年少年的一些故事,从童年少年的“孝文化”开始,在读本设计上用了舜故事1.0版本,接着舜的成长里又有很多敬业故事,即为舜故事2.0版本,后面舜故事展开为舜故事3.0版本,即是尧舜时代,为舜治国的故事,最后为舜故事4.0版本是舜平天下舜禅位的故事。这里每一部分故事版本都是独立的,读者可根据需要选读。在舜故事三阶段齐家t1和t2、治国和平天下t3和t4的知识因子里,加上江南文化c6, 再加入越文化c8与舜知识因子契合,提升了余姚地域特色。这个知识因子还可由氏族社会向父系社会扩展,还可以扩展到余姚的河姆渡文化c9,再扩展到江南的稻作文化c10。使用叙词法表示简单语义关系,如“用、代、属、分、参、族”。这样就自然形成了知识的前后关系(见图3和图4)。

通过这样的微课知识组织结构的开发,凸显了地域文化的知识脉络,又依据学习者需求实现一些模块化功能,在微课设计上,加入一个模版,反映开发者信息等本体要素。通过知识本体关系联系,组成知识链。从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出知识的关系:一个是知识分层次。不同水平的人,需要不同知识内容,本文根据需求或难度来设计,用模块来规划,比如舜1.0到4.0版本 ,就是如前所述,依知识点的深浅程度进行设计。另一个是知识分顺序。领域知识需要背景,他是研究领域起点。比如儒家文化的背景之一就是借舜故事来阐述它的思想观点,达到教化目的。领域知识还需要了解前沿即未来发展,需要知识的延伸。

(四)知识地图

知识地图是知识粒度的抽象层。本文通过微课资源的微信微博平台建设,积累相关语料,先采取人工方式建立“地域文化”的领域本体,以建立微课“知识库”和微课“信息资源库”的关联机制。虽然,我们建立的仅仅是该领域“知识库”和“信息资源库”的关联机制,但对领域和主题资源数字化建设仍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建立微课知识点的关系:两微课主题之间的关联,即知识关联;还有资源的指引关系,即知识点和资源的URL地址,即知识链接;微课主题和信息资源的联系通常是URL。信息资源可以是文本、图片、声音、动画、视频(见图5)。

根据四元知识模型,[21]我们设计的平台上面是地域文化知识地图,即可视化知识库,便于学习者选择路径,下面则是微课程或微课程元素。

知识地图构成可以有两种方式。用本体和模块结合方式建立知识地图,就某一功能模块或知识单元,以本体思维法,依据语义关系按知识点先后顺序排序,构建概念间相互联系的本体知识网络。再将这些模块串联起来,组成更大的本体知识网络,实现知识扩展,完成本体知识建构过程。这部分可由领域专家、知识工程师和计算机教师来制作完成。另一方面也可从学习者认知角度出发,按知识的难易程度排序,让学生选择学习路径。通过知识地图学习者很容易把领域知识结构加入到个体知识体系中。

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在地域文化微课的节点中,每节加入知识管理元素。由此构成地域文化知识管理的微课体系。这样碎片化的微课就成为一个新的知识组织体系。

四、基于微课的知识管理系统的构成

我们选择主题是余姚地域文化某节点“舜传说”开始为线索,衍生知识关联,建立“资源库”和“信息库”的关联。我们在设计模块时,从CSILE/KF(计算机规划的学习环境)有关文献中得到启发,[22]本系统主要规划以下几个模块:领域专家模块、知识可视化(知识地图)模块、学生条目化知识贡献(指学生的条目化知识的提供与制作)创作推送模块和教学反馈模块(见图6)。可视化的web浏览方式见图7。

(一)领域专家模块和知识可视化模块

知识网络化(见图7),由微课知识管理系统中的领域专家模块实现此功能,它由领域专家完成。系统登录我们先设置的两个角色,学生和教师。然后,教师或领域专家角色先进行初步的本体知识地图构建,完成知识脉络的设计。教师完成知识点排序,展示一些微课资源,学习任务布置,对概念设置难度色彩标签,并对核心概念或某主题进行深入挖掘展开,构成本体知识网络。[23]这里的可视化开发工具可以是springgraph,Flex组件,对知识点信息封装,对知识点前后连接。

(二)知识地图

学习者开展有助于自己的知识建构的学习。学生根据知识的前驱或后驱搜索,进入某一节点微课程,看教学视频,还可看教师分配任务,完成学习任务并开始贡献条目知识。

(三)学生条目化知识贡献的创作模块

在这里教师可以以“地域文化”的某个知识点为模块对学习者进行分组,通过任务布置,让学习者集体对某些感兴趣的知识进行条目化制作,这里创作模式选择仿照维基百科的样式,或以微信平台工具、或微博方式,发送给教师。这里的工具也可用JSPwiki引擎,但是需要定制好wiki引擎文本编辑器与MYSQL数据库环境。这里的文件编辑系统应具有多媒体文件功能,支持文本、图片、视频创作。比如也可以是微信,具有超链接功能。同时学习者可以设置知识点难度。

(四)教学反馈模块

有领域专家和教师构成。教师根据任务看学习者贡献条目。使用工具是柱状图,根据学习者对条目贡献数、质量、深度、难度打分,完成对学习者该知识点测评。看学习者学习兴趣集中点、学习难点,使用柱状图看学习者难度序列,最后进行问卷调查看该设计是否合理。

这里的评价是对本体的正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可扩展性的检验。本体库的完善以手工构建为主,这里也用专门的工具进行检验。通过评价的,进入本体库中存储下来。这里知识地图的知识节点由web页面呈现它们的关系, 提升了用户对知识获取的直观体验。

这样,我们按知识本体思想设计了微课知识管理系统(见图6),[24]进行了概念的规范化描述,具有本体明确化、形式化、可共享的特征。尤其有利于地域文化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系统设计我们使用了CSILE/KF的思想,让系统更趋合理。在知识建构上, 我们采用了知识地图的方式来进行。而学生可以在教师设计的框架指导下自建知识结构,可以以维基网为参考,使知识条目化,也可自行发布知识,完成知识点的师生共建,[25]实现个人知识管理过程。这样,知识地图具有语义网络检索特征。完成了本体知识构建,具有概念体系设计,概念级的修改、编辑、发布以及评价体系。也可让概念到概念具有推理过程。

知识地图解决了开放资源里微课存在的知识管理的一些问题:

(1)学科学习知识点固定,无法更新问题。通过本系统可以实现当学习知识点更新或创造知识点时,可自动地更新。

(2)资源共享共建问题。由于不同的人员开发课程,共享较难。学习者提供知识上传时,由于没有很好的知识管理系统对其知识点进行更新,就很难看到他发的作业帖子。对知识点及时进行更新管理,如前所述,设计细节,贡献的知识条目和笔记就能够看到了。知识点很难看见,可以设计细节,完成知识扩展,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

(3)学习者寻找相关知识困难,尤其跨学科知识覆盖问题。通过本系统知识点导航,可以实现知识点链接,也就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先后顺序的链接。通过引入本体,对某种有意义或相关联的知识节点,实现可视化知识管理;教师,可以依据需求、认知难易、知识或意义相关的微课程集合,设计模块,在面上完成一种知识地图设计。

(4)开放教育资源微课碎片化问题。由于网络的碎片化让学习者很难找到相关知识点,因此,本研究提出了微课本体知识地图理论模型,这有助于形成新的知识组织结构。顶层本体是课程体系的核心概念,也是一些概念词汇的聚焦,就是知识地图的顶层,下层结构是相关概念。把顶层和下层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知识模块。[26]这里,知识本体酷似数据词典,[27]但包含了语法和一个控制领域内概念关系的模型。这就是本研究的“本体知识地图的四层理论模型”。

(5)学习者的知识查询问题,即知识线索问题。这里,可选取知识地图中的内容,从某微课知识点进入,通关,完成知识扩展,也可选取个人感兴趣的内容,对个人知识进行动态更新,让个人知识网状结构化,即形成知识地图结构,隐形知识显化,实现对个人知识进行管理的目标。

所以说,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就是绘制一份优秀的知识地图,就是建造一座设计好的城市。每学习一个新概念都会自动地与其他知识相联系,这样,通过知识地图,学习者就会获得要点突出、记忆深刻、逻辑性强的知识,无疑对知识的印象也是深刻的。通过知识地图学生很容易把领域知识结构加入到个体知识体系中。当学习者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分享的欲望,该知识管理系统即是量化的也是质化的。通过知识地图实现知识管理,将自己的有质量的笔记分享到知识地图网络中,形成了有用的智慧资本。

【参考文献】

[1]张志宏.从面向学习者的角度架设微课平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0).

[2]赵师红.中国远程教育理论创新之归因:以王竹立“新建构主义”为个案[J].现代教育技术,2014,(3).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4][25]丰继承.知识管理:理论、技术与运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5]颜端武,毛平,成晓.领域知识本体的可视化检索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4).

[6]熊奇.基于知识地图的知识检索与推荐方法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

[7]王昊,苏新宁.CSSCI本体概念模型的构建和描述[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5).

[8]江河.构建基于知识本体的教育领域知识库初探[J].微计算机应用,2010,(10).

[9]刘炜,李大玲,夏翠娟.元数据与知识本体[J].图书馆杂志,2004,(6).

[10]李峰,詹庆东.SOA架构下的企业知识地图模型及其技术探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2).

[11]李树文.构建基于知识本体的教育领域知识库[J].信息技术,2011,(2).

[12]郝兴伟.基于学科知识本体的网络开放课程建设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9).

[13]李景.主要本体构建工具比较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2).

[14]张莉萍.基于领域本体构建的WEB信息抽取[J/OL].图书情报工作网刊,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TSWK201105006.htm.20110506.

[15]杨现民,余胜泉.学习元平台的语义技术架构及其应用[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1).

[16]刘辉,陈灿.知识管理视域下的大学课堂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13,(15).

[17]赫华.姚江名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2008.

[18]华建新.地方文化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以《余姚古代文化专题》为例[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6).

[19]李景,孟连生.构建知识本体方法体系的比较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4,(7).

[20]徐晓雄.项目学习在数字媒体技术类课程中的应用探究:以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2,(9).

[21]徐薇.基于学习元和元认知的英语远程智慧学习[J].远程教育杂志,2014,(3).

[22]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3]姜丹.基于本体知识管理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

[24]唐勇敏.基于人工智能的HICAI[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26).

[26]余胜泉,万海鹏.支持课程大规模开放的学习技术[J].中国电化教育,2014,(7).

[27]刘世峰.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

(编辑/樊霄鹏)

作者:唐勇敏 李文剑 谢满飞 杨莉莉 赵进军

上一篇:供应链金融信用问题探讨论文下一篇:格林巴利综合症医学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