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知识智慧创造附加值论文

2022-04-28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知识管理成为许多企业所关注的新领域。企业的领导人已经认识到:知识资源正在成为我国企业今后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领先,任何企业都必须认真考虑对自己知识资源的创造和运用,考虑如何在企业经营模式中融入知识管理,考虑知识管理在企业的核心竞争战略中的地位。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运用知识智慧创造附加值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运用知识智慧创造附加值论文 篇1:

知识产权过程化视角下制造产业的企业行为、市场力量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

摘要:创新时代背景下,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研究议题。从知识产权过程化视角看,制造产业的企业行为、市场力量与创新能力的关系是:制造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行为,正是知识产权获取和运用的过程;制造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形成的市场力量,正是知识产权保护的过程;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本质上是知识产权创造的过程。制造产业企业的纵向一体化行为和横向一体化行为可以促成企业的知识产权获取和运用,企业获取和运用知识产权的知识产权战略可以通过纵向一体化行为和横向一体化行为来实现。制造产业的企业行为构建的创新能力能够促进其知识产权创造,而制造产业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可以强化其创新能力。

关键词:企业行为;市场力量;创新能力;知识产权

DUI:10.3969/j.issn.1009-3729.2019.03.006

创新能力已是新时代背景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依据产业经济学的“S—C—P”分析范式(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范式的简称,其中,S指结构,C指行为,P指绩效),企业的战略行为可以改变行业结构,提升自身的市场力量,进而提升其创新能力。近年来,产业经济学领域围绕着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较多,以制造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为热点问题,主要研究了制造产业的横向一体化行为与市场力量、创新能力的关系,以及制造产业的纵向一体化行为与市场力量、创新能力的关系。在以知识产权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国家战略引导下,知识产权问题越来越被重视,知识产权是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变量,对提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S—C—P”是产业经济学和战略管理领域用来解释企业行为、市场力量与绩效关系的理论范式。本文拟运用“S—C—P”范式,从知识产权过程化的新视角来诠释企业行为、市场力量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以期从实践上指导制造企业通过自身战略行为的选择提升其创新能力。

一、文献综述

1.知识产权的相关研究

“知识产权”的概念最先是由法国学者卡普佐夫于17世纪中叶提出的。“Intellectual property”的英文原意是“知识(财产)所有权”或者“智慧(财产)所有权”,也曾被翻译为“智力成果权”,意思是该权利是由创造性智力活动形成的、受法律保护的智力资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WIPO)1967年对知识产权进行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界定,将知识产权归结为8种权利。后来,《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和国际保护工业产权协会(AIP-PI)将知识产权的范畴进一步细化,前者将知识产权界定为版权与邻接权、商标权、地理标识权、工业品外观设计权、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和商业秘密;后者将知识产权分为创作性成果权与识别性标记权两大类。广义的知识产权包括了所有的智力成果,狭义的知识产权主要是指三类智力成果,即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

理论界对知识产权的学术性概念并没有达成共识。国内外学者多是依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界定,直接运用知识产权的概念,认为知识产权是人类智力创造的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在进行知识产权的相关研究时,须将知识产权进行分类,界定知识产权的范围。对知识产权概念的界定有四种观点,分别是知识产权类型化、知识产权过程化、知识产权层次化和知识产权要素化,其中应用最多的是知识产权过程化,学者们将知识产权界定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管理等维度。

知识产权过程化的研究,是以过程化的视角对知识产权进行研究:知识产权的获取、维护、运营,对企业创新、创业、成长的影响。其一,用过程化的视角研究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例如,朱清平认为,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需要围绕知识产权的产生、运用、维护展开,包括知识产权成果的创造、权利的取得、成果的转化与利用、保护与维權以及行政管理等。其二,用过程化的视角研究企业的知识产权能力构成。学者们认为,知识产权能力包括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管理等,可分为获取能力、维护能力和运营能力三个维度。其三,用过程化的视角研究企业的知识产权能力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例如,池仁勇等、刘婧等研究了知识产权能力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

2.制造产业的企业行为、市场力量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

(1)制造产业企业的纵向一体化行为、市场力量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根据《产业组织手册》第一卷第四章中的界定,纵向一体化行为指企业具有两种单一产品的生产过程,这两个生产过程属于上下游关系,当它们之间存在如下关系时,可以称之为纵向一体化行为:一是上游生产过程的全部产出被用作下游生产过程部分或全部中间投入品;二是下游生产过程的某种投入的全部需要量由上游生产过程全部或部分产出构成。纵向一体化行为可以帮助企业降低交易成本,增强垄断势力,获取垄断利润,形成市场力量。制造产业的企业纵向一体化行为的实现方式有自建和并购两种途径。

企业纵向一体化行为在形成自身市场力量的同时,也可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较多学者研究了不同制造产业内企业的纵向一体化行为的效益,认为纵向一体化行为有利于改善企业绩效和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例如,张伟等认为,纵向一体化行为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效率,使企业提升研发投入水平,有利于创新产出;周霄雪认为,纵向一体化行为既可以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又有利于企业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

(2)制造产业企业的横向一体化行为、市场力量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横向一体化行为是指同类企业之间的合并。横向一体化行为泛指同一产业内或行业内企业间的并购行为,或者是产品在同一市场的企业间的并购行为。企业实施横向一体化行为可以提高企业所在产业或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增强市场力量。战略管理者认为,横向一体化行为能够使企业占有更多的市场资源,增强企业对市场和产业链上下游的控制力,形成市场力量。

制造产业企业的横向一体化行为可以形成市场力量,进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约瑟夫·熊彼特曾提出,市场力量形成的垄断有利于创新,垄断性大企业可以承担起创新的高额研发费用,是创新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技术创新的发动机。后来经济学家基于熊彼特的观点提出了市场力量与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的假说,并有学者证实了横向一体化行为的市场力量与创新能力问具有正相关关系。

制造产业的企业行为、市场力量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如图1所示,企业的纵向一体化行为和横向一体化行为可以形成市场力量,而市场力量可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二、制造产业的企业行为、市场力量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知识产权过程化即知识产权获取、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运用、知识产权管理的过程。从知识产权过程化的视角来看,制造产业企业的纵向一体化行为和横向一体化行为,本质上属于知识产权获取和运用的过程,因为企业通过自建或并购可直接运用或获取知识产权。制造产业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行为和横向一体化行为形成市场力量,本质上属于知识产权保护带来的垄断力量,因为知识产权本身也具有垄断性。制造产业企业的创新能力本质上是知识产权创造的过程。从知识产权过程化的视角分析,可得出制造产业的企业行为、市场力量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如图2所示。企业为了获取和运用知识产权,如研发技术、技术专利、品牌、制造工艺等,会通过纵向一体化或横向一体化行为(自建或并购)来实现;在知识产权获取后和运用的过程中,企业会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并通过产权保护的法律手段增强自身的市场力量;最后,企业在运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过程中会激发更多的知识产权创造,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1.制造产业的企业行为与知识产权获取和运用的关系

其一,制造产业企业的纵向一体化行为和横向一体化行为可以促成企业的知识产权获取和运用。产业经济学认为,制造产业的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行为和横向一体化行为可以获取重要的战略资源和战略资产。知识产权是企业的重要竞争性战略资产,围绕制造业的产业链环节,制造企业的纵向一体化行为和横向一体化行为可以获取上游研发环节的各种资产和产权,如研发专利、发明专利、设计专利等知识产权,也可以获取中间制造环节的核心制造技术等知识产权,以及获取下游营销服务环节的服务专利、品牌产权、营销渠道等知识产权。从知识产权运用来分析,制造产业的企业行为可以使已有的知识产权在生产领域、销售领域实现共享,以延伸知识产权的使用广度和深度。

其二,企业获取和运用知识产权的知识产权战略可以通过纵向一体化行为和横向一体化行为实现。战略管理者认为,企业横、纵向一体化行为的主要动机表现为战略资产的获取,尤其是知识资产的获取。为了获取重要的知识资产,特别是产业链上的知识产权,制造企业会通过并购的模式弥补自身的知识产权短板。为了实现转型升级和获取较高的产品附加值,中国制造产业内的OEM企业多数是通过并购上游企业的研发专利、设计专利、发明专利等,或者是并购下游企业的服务专利、品牌产权、营销渠道等,以提升自身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竞争力的。此外,制造产业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也会通过横、纵向一体化行为实现对其知识产权的运用。制造产业的企业行为与知识产权获取与运用的关系如图3所示。

2.制造产业的企业行为形成的市场力量与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关系

其一,制造产业的企业行为形成的市场力量有利于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制造产业的企业通过横、纵向一体化行为形成的市场力量,直接表现为市场地位的提高或是形成市场垄断。制造企业的横、纵向一体化行为形成的市场地位和市场垄断,使得自身的知识产权纳入企业的控制范围之内,在企业内部的市场范围和产业链范围内无障碍流动使用,形成组织边界内的强有力保护,构成了与法律上知识产权保护相呼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当企业拥有较多的市场资源时,不仅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对知识产权形成保护,还可以更好地通过内部机制进行知识产权评估、交易等管理。

其二,制造产业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有利于巩固自身的市场力量。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属于企业对重要竞争性资源的运用,能够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地位、形成市场垄断。这是因为,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所带来的垄断利润,有利于巩固企业的市场力量;另一方面,知识产权管理中涉及的产权要素投入、产权价值和产权交易带来的利润,也有利于巩固企业的市场力量。企业可以将技术专利、商标、品牌等知识产权要素投入到生产领域和销售领域,利用知识产权的资本属性获取垄断利润,提高企业的市场力量。制造产业的企业行为形成的市场力量与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关系属于相互促进的关系,具体如图4所示。

3.制造产业的企业行为构建的创新能力与知识产权创造的关系

企业的创新能力与知识产权创造密切相关,创新能力是知识产权创造的前提,而知识产权创造保障了企业的创新收益,两者相辅相成。

其一,制造产业的企业行为构建的创新能力能够促进其知识产权创造。制造产业的企业创新能力越强,意味着其在创新方面的投入较高,创新資源的投入可以促进知识产权的创造。制造企业在研发设计环节的投入越高,其产品研发和设计能力越强,产生的研发专利和专利设计就会越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创新投入越高,其产品创新能力越强,产生的产品专利和技术专利就会越多;在营销与售后服务环节的创新投入较高,其市场创新能力越强,产生的品牌商标和服务专利就会越多。以上所有的知识产权产出都是知识产权创造的过程。

其二,制造产业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可以强化其创新能力。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越强,意味着其创新产出越多,代表企业的创新能力较强。知识产权创造对创新能力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知识产权创造能够有效地促进技术创新。当制造产业的企业通过横、纵向一体化行为(如并购)提高其市场力量时,其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越强,意味着企业可以将产出的知识产权在企业内部跨组织运用,如将设计专利、研发专利、技术专利、服务专利、品牌商标等应用于不同组织(子公司或分支机构),改进其设计、生产运营、营销过程,促进更多的技术创新。

三、结论与启示

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资源,对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知识产权过程化视角分析制造产业的企业行为、市场力量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制造产业企业的纵向一体化行为和横向一体化行为可以促成企业的知识产权获取和运用,企业获取和运用知识产权的知识产权战略可以通过纵向一体化行为和横向一体化行为来实现。制造产业的企业行为形成的市场力量有利于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反过来,制造产业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也有利于巩固自身的市场力量。制造产业的企业行为构建的创新能力能够促进其知识产权创造,而制造产业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可以强化其创新能力。

在推动制造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级政府应以知识产权为抓手,从知识产权获取、运用、保护和管理着手,鼓励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行为和横向一体化行为获取和运用知识产权,以企业的市场力量形成对知识产权的市场保护,引导企业对知识产权进行科学管理,使制造产业企业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全过程中获取高额利润,并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其创新能力。而对于制造产业企业来说,应打破自主创造知识产权的狭隘思维,在开放式创新的战略导向下,通过纵向一体化行为和横向一体化行为从外部获取和运用知识产权,以自身的市场地位和市场垄断获得来自知识产权保护的垄断利润和来自知识产权交易管理的产权利润。此外,制造产业企业还应正确认识创新能力与知识产权创造间的关系,以创新能力促进知识产权创造,以知识产权创造保障创新收益。

作者:徐明霞

运用知识智慧创造附加值论文 篇2:

浅谈企业知识管理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知识管理成为许多企业所关注的新领域。企业的领导人已经认识到:知识资源正在成为我国企业今后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领先,任何企业都必须认真考虑对自己知识资源的创造和运用,考虑如何在企业经营模式中融入知识管理,考虑知识管理在企业的核心竞争战略中的地位。

知识管理在今天企业的运营中已经开始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一家超市连锁店发现A和B两种产品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便通过调整产品在货架上的摆放位置,使得两种不同类型产品的销售额得到了增加,另一家化工企业因向其一线销售队伍开放了公司的知识库,从而提高了它的客户服务水平,并缩短了销售周期。某公司销售员离职,因缺乏对其客户知识的管理,使得重要客户流失。以上几个案例只不过是知识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小小应用,但已显示出知识管理的重要价值。

那么,什么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所涉及的内容是什么?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如何?企业如何建立一套知识管理体系呢?

对于知识管理,目前有许多错误的认识。一种常见的错误是认为知识管理就是一种新的IT技术活软件包,还有人认为知识管理就是新一代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这种认识往往使得企业难以正确地把握知识管理的实质。

正确把握知识管理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知识是企业不可或缺的一种资源,在企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知识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们对企业内外经营环境的了解以及在长期经营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知识又是大量数据和信息的提炼和结晶。这些知识对于企业运营和竞争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许多企业中可能有大量的数据,也有不少信息,可是却没有系统的知识。有些企业有不少知识工作者,但是他们的知识仍然是片段的、零散的分布在企业中各个地方,没有得到良好的管理。知识管理,就是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工具,有效地进行知识创造、捕捉、整理、定位、传播、应用,从而提高企业的运转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理念、方法和工具的总称。

任何成功地进行了知识管理的企业都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工作:首先,企业要积累高质量的知识资产;其次,要能够将这些资产运用到商业活动中。获取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知识,产生积极的行动并获得预想的结果。

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与任务

企业进行知识管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事情,也不是引进一个新软件就能够完成的,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和系统的商业流程的建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改变传统的思维和工作方式,并获得整体的效益。

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即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记录在各种介质上的知识,如图书、档案、各种计划、总结、报表等等。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未编码的经验性知识,如个人的技术诀窍、直觉、想象与创意等等。

知识管理的任务是对企业的显性知识、隐性知识进行处理,并把这些知识用一种适合于用户及商业环境的方式表示出来,提供给企业员工分享、吸收、利用、知识管理的任务大致包括四个步骤:(1)使知识组织化(2)提高知识密集度(3)构建知识的基础框架(4)创建知识环境。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员工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从而使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知识管理的两个直接目标是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个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他掌握了别人不懂的技术,而在于他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别人共享并革新这一技术。只有在知识充分共享的基础上,才能促进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以及二者内部的转化与创新,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知识链,并最终将企业再造成一个具有竞争力的知识型组织。

企业知识管理是战略问题

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网络化和信息化浪潮,现在我国许多企业都已经建立了信息化基础设施,引进了会计信息系统和ERP等各种软件。但是,这些企业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企业的知识缺乏管理。绝大多数企业并没有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也不清楚自己的知识究竟有多少。企业缺乏知识管理系统的长远规划,不清楚知识管理系统与现有的信息系统的关系。许多企业注重在实施信息系统的过程中,或者在与外国企业的合作中获取知识,但是往往获取的效果很差,以至于在信息系统实施完毕或合作到期时,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掌握住对方的知识。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对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从思想上、组织上、工作流程上进行企业的知识管理?如何通过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提高企业的信息能力和竞争能力?这是企业高层领导必须考虑的战略问题。

传统的管理学中并未认识到知识是企业的资源。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知识管理的作用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长期以来,知识被认为是只能从个人头脑中产生的,而组织只能给创造知识的个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然而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在90年代初的《知识创新型企业》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组织知识创新模型,为探索企业知识管理奠定了基础。野中认为:组织的知识创造是一个隐性知识和现象知识的相互转化过程。企业领导应当有意识地引导这种组织的知识创新,有效地提高员工的知识运用水平,从而增进企业的竞争力。

挑战知识管理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发展得更快,出现了一系列理论研究成果。但是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目前所面临的挑战不仅是来自于市场和技术方面的问题。例如,引进一种知识管理工具,或者开发一个专家地图系统等。对中国企业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学习和掌握知识管理的理念,将知识管理的研究成果运用于企业的实际情况,解决企业长期以来存在的轻视知识、缺乏知识资产、无法将知识转化为企业竞争力的实际问题。目前许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并不成功,很重要的一点是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没有贯彻知识管理的思想,员工缺乏对信息系统所提供信息的分析能力,缺乏与其他员工分享信息的意识。企业的资源也许得到集成,但员工的素质和企业的学习能力并未增强。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决策支持,导致了当前一些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进程中缺乏整体规划,缺乏将大量内、外部信息转化为知识,进而用知识再辅助决策的过程。

科学的知识管理能够将企业大量的无序信息有序化,为员工提供知识共享,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增加企业知识储备,将员工个人知识和信息提升为组织知识;有效掌握控制供应商、用户和竞争对手等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同时对专家、客户的意见能够进行采集,对行业领先者进行最佳的实践调查等等。通过知识管理,极大地提高了企业信息化的成功率,有效地帮助企业经理人员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从而可以改善企业的经营效果,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获利能力。

企业如何实施

知识管理

第一步:确立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核心竞争力在哪里。由于知识管理不能脱离企业的目标而独立存在,它必须与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相一致,才能有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比如神州数码的长远目标是“做一个长久的、有规模的、高科技的百年企业”。根据这个战略目标制定出神州数码的知识管理战略规划书,即“长久的”——知识必须有积累;“有规模的”——知识必须能在大范围内共享;“高科技的”——管理的知识必须能提炼成高附加值的。

第二步:确定企业知识管理的重点领域是哪些。首先明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哪些。比如神州数码强大的市场渠道能力、运转能力。企业哪些业务是未来发展的重点。比如神州数码网络产品的研发,软件产品的研发,分析企业潜在收益最大的环节等等,从而确定组织内部优先实行知识管理的部门或流程名单。

第三步:对引入知识管理的业务环节或流程进行分析。分析该项因为环节或流程想要做什么,而做到这些必须具有什么能力。比如我们经常说某事必须某人来做,才能顺利完成,这里的某人所具有的能力和技能,就是在这个环节进行知识管理的内容。将这些管理起来,就能达到该项业务环节或流程想要做到什么目标,并分析该环节现有的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存放在哪里,制定出它的知识树状图。

第四步:根据上述分析,制定相应的知识管理方案。该项业务环节或流程的知识需求是哪些,得到这些知识的障碍在哪里。制定出破除障碍,得到需求的目标以及选择相应的最成熟的工具,制定出知识管理实施的计划书。

第五步:对引入知识管理的业务环节或流程进行实施前和实施后的评估。了解是否知识管理策略对该项业务有了明显的和可衡量的效果,同时也是对前期分析和知识管理实施的一个检测,并根据评估的结果来调整公司的知识管理计划。

对各项需要知识管理的环节或流程进行逐步地实施,全部实施后,再对第一个实施的环节进行再分析、再实施,形成企业知识管理的一个良性闭环系统。

总之,企业开展知识管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企业要想取得知识管理的成效,就必须对知识管理有系统的认识,做出全面细致的规划,进而有步骤地推进企业知识管理。(作者单位 山东省信息中心)

作者:英 丽 牛丽萍

运用知识智慧创造附加值论文 篇3:

政治归纳演绎类题例谈

归纳与演绎是两种常见的科学思维方法,也是解答政治主观题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演绎是由理及事,指根据设问要求和教材理论去分析具体材料的问题;归纳是由事及理,指根据具体材料的指向寻找教材的理论。

一、题型特点

1.以现实中的热点问题为背景材料考查同学们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从材料中概括归纳出所学知识,并联系材料具体说明概括归纳的过程,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顺序。

2.设问一般表述为:“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的”“上述材料是怎样做到……的”或“上述材料蕴含的哲学(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知识是哪些?”

3.此类试题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泛指,也就是材料蕴含的知识多样化,没有具体指向某一知识范围,如2011年江苏卷35题(2)“包容性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个道理;一类是具体性的,就是材料指向具体的知识范围,或者指向具体的某个知识,如2011年浙江卷40题(2)动漫大片《田螺遗梦》的创作过程如何体现辩证否定的实质。

二、解题方法

1.明确设问信息,准确调动设问所考查的知识体系。归纳演绎类试题所设计的知识一般都有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同学们必须准确掌握。如2009年江苏卷35题(2)“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的?”教材就是从三个方面阐述的;2010年安徽卷38题(1)分析材料蕴含的中华文化的特征,必须掌握中华文化所包含的特征。

2.读材料,抓住关键字词,概括材料意思,对照具体知识。

3.对比材料和设问要求的具体知识,做到知识联系材料,合理取舍,围绕具体内容正确作答。

三、典型试题

例1 动漫大片《田螺遗梦》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剔除了其中带有迷信、颓废、庸俗色彩的内容,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作品制作运用了目前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注入了國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从而使作品更具有国际品味。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动漫节和电影节,摘取了多个奖项,赢得了国内外的好评。

结合材料,说明动漫大片《田螺遗梦》的成功体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哪些道理。

解析 首先明确设问信息,知识指向“文化传承与创新”,相关知识有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的传播、文化创新的途径。然后读材料,抓关键字词,抽取主干信息,对照教材知识。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作品制作运用了目前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文化的创新;注入了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动漫节——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将上述结论结合材料有条理作答即可。

答案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该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体现了继承对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该作品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对民间传说的改编、采用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技术、注入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等方面的创新。文化在交流中传播。通过国内、国际两个平台,作品在交流中得到了传播。

例2 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孟子·尽心下》

材料二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

材料三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军,君末也,民本也。”

——谭嗣同《仁学》

材料四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解析 本题知识点非常明确,即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然后根据材料,从古代民本思想到党的“以人为本”思想的变化作答。

答案 ①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②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③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以人为本”就是对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

练习

1.在《“十二五”规划建议》出台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建议》草案进行多次讨论,还广泛征求和听取了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国务院将根据党的《建议》,起草《“十二五”规划草案》。全国人大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在充分发挥全国政协的政治协商和参政议政作用的基础上,于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十二五”规划》,再由国务院组织实施《“十二五”规划》。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的?

2.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是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不仅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特征,而且具有经济、文化、技术等强融合性特征以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强辐射力特征。

结合材料说明文化创意产业是如何体现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

参考答案

1.①中共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体现了党坚持科学执政;②中共中央广泛征求和听取了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形成党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体现了党坚持民主执政;③中共中央提出制定“十二五”的建议,指导国务院起草“十二五”规划草案,经过法定程序即由全国人大表决通过,把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体现了党坚持依法执政。

2.①文化创意产业所具有的经济、文化、技术的强融合性特征,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文化的经济功能日益增强;②文化创意产业依靠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具有高知识性特征,说明为推动经济建设,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③文化创意产业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和提升,说明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④文化创意产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具有高附加值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强辐射力特征,说明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作者:文家顺

上一篇:思维模式下电力班组管理论文下一篇:质量问题下水利工程施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