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品附加值论文

2022-04-18

摘要:旅游产品的开发,是旅游景区的重要的资源。长白山作为吉林省内著名的旅游景区之一,有效开发具有长白山特色的旅游产品,对提升景区的整体竞争能力至关重要。本文从旅游产品开发的相关理论为入手,在长白山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了长白山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市场营销问题,并提出了长白山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与建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旅游产品附加值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旅游产品附加值论文 篇1:

区域合作背景下的地方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研究

[摘 要]地方旅游产品结构调整是当前国内外旅游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区域旅游合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以云南参与泛珠三角旅游区域合作为例,在分析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产品结构的基础上,指出了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对云南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的要求,分析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云南旅游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

[关键词]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区域合作;云南;泛珠三角

[文献标识码]A

旅游产品结构是指旅游产品的构成及其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内容不同,可以把旅游产品结构分为组合结构、要素结构、地域结构、部门结构等,本文所指的旅游产品结构是指旅游产品的组合结构。根据国内外旅游产品的发展历程,可以将旅游产品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次、提高层次和专门层次。目前我国大多数地方的旅游产品结构都较单一,多以基础层次的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国内外旅游需求的多样性变化,使得单一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已经无法满足旅游者的需要,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同时,区域合作也对地方旅游产品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地方必须在立足于区域内其他地方的旅游资源赋存状况、旅游产品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来确定自身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内容。

1 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产品结构概况

1.1 泛珠三角区域整体旅游产品结构概况

泛珠三角区域(包括广东、湖南、福建、江西、广西、海南、四川、云南、贵州等9省区,以及香港、澳门特区)整体上是我国旅游业较发达的地区,受我国旅游业总体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我国主要旅游客源市场特点的影响,泛珠三角区域的旅游产品也多以观光型产品为主,但与我国其他主要旅游区域(如长三角旅游区、环渤海旅游区等)的旅游产品现状相比较,泛珠三角区域的旅游产品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特点。

从旅游产品结构看,虽然泛珠三角区域总体旅游产品还是以基础层次的观光型产品为主,但区域内务省(区)旅游产品构成差异仍较大。从整个珠江流域来看,其中,处于珠江出海口(下游)的广东、香港、澳门和海南主要以商务会展、美食购物、海洋度假、博彩娱乐、主题公园、现代城市观光等旅游产品为主;处于珠江中游地区的江西、湖南和福建3省主要以山水观光、红色旅游等旅游产品为主;而处于珠江上游地区的广西、贵州、云南和四川4省(区)则主要以自然奇观、民族风情等旅游产品为主(见图1)。区域内旅游产品结构的差异、旅游资源的差异和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差异,使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产业之间存在着较强的互补关系,进而为处于旅游业不同发展水平的各省(区)之间提供了较大的合作空间。

1.2 泛珠三角区域各省(区)旅游产品结构分析

泛珠三角区域内各省(区)旅游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旅游产品结构差异也较大(见表1)。

(1)香港、澳门旅游区位良好,旅游业发展较早,旅游业发展水平最高,两者的旅游产品发展层次都较高,香港以基础层次的都市观光,提高层次的购物、美食、娱乐和专门层次的商务会展等旅游产品为主,已形成观光、娱乐度假、专项旅游三足鼎立的产品结构;澳门则以提高层次的博彩娱乐旅游产品为主。

(2)广东旅游区位良好,旅游业发展也较早,旅游业发展水平较高,主要旅游产品有基础层次的现代城市观光、山水观光,提高层次的主题公园娱乐、温泉度假,以及专门层次的商务会展等,但总体上仍以基础层次的观光型产品为主,正处于基础层次的旅游产品向提高层次和专门层次的旅游产品过渡的阶段。

(3)海南旅游区位良好,海洋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度假旅游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旅游业发展也较快,但旅游发展起步较晚,度假旅游产品没有得到突破性的发展。目前仍以基础层次的热带海洋观光、民族风情观赏等旅游产品为主,提高层次的热带海洋度假旅游产品虽已有较大发展,但仍未能形成主要旅游产品。

(4)福建、湖南、江西3省所处旅游区位都较好,但旅游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其中,福建旅游业发展水平较高,在泛珠三角区域内地9省区中仅次于广东;湖南、江西两省旅游业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在泛珠三角区域中处于中下水平,仅高于贵州和海南。但3省之间旅游资源类型较相似,山水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各有世界遗产地一处(分别为福建的武夷山、湖南的张家界、江西的庐山),故旅游产品结构也较相似,都以基础层次的自然山水观光、民族风情观赏等旅游产品为主。

(5)广西、贵州、云南和四川4省(区)旅游资源都较丰富,但旅游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其中,四川、云南多年来处于全国第10位左右,广西处于全国第15位左右,3省(区)在泛珠三角区域中处于中上水平;而贵州多年来一直处于全国倒数10名内。4省(区)之间旅游资源类型较相似,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突出,旅游产品结构都以基础层次的自然山水观光、民族文化考察等旅游产品为主,提高层次和专门层次的旅游产品发展缓慢。

2 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对云南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的要求

2.1 泛珠背景下的云南旅游产品结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旅游业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的培育起步、90年代的快速发展之后,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云南旅游业发展水平已居全国前10位左右和西部地区前列。但从旅游产品结构看,云南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基础层次的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体的产品结构,多年来旅游产品结构一直没有变化,只是不同特色的观光型旅游产品不断完善和丰富(见表2),与旅游市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相比,云南旅游产品结构已不适应广大游客的需求。

在泛珠三角区域中,当前云南旅游产品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以基础层次的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云南旅游资源丰度大、品位高、组合好,可开发的旅游产品层次齐全。但到目前为止,云南已开发旅游产品基本上都属于基础层次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基础层次的旅游产品所占比例过高,度假、娱乐、商务、生态旅游等提高层次和专门层次的旅游产品开发滞后,发展缓慢,规模小,所占比重极低,三个层次的旅游产品构成比例严重失衡,与云南多样高质的旅游资源赋存极不协调。

(2)主体(观光型)旅游产品开发水平层次较低。云南已开发的观光型旅游产品,档次较低,缺少参与性、娱乐性和体验性;旅游资源大多还停留在表层开发阶段,旅游产品附加值较低,经营效益不高。旅游产品的开发水平层次较低,尚处于静态观光型的“初级产品”阶段,存在观光旅游资源的高等性能与已开发旅游产品的初级性的矛盾。在泛珠三角区域中,旅游产品的开发水平明显低于港澳、广东和福建。

(3)与泛珠三角区域其他省(区)旅游产品结构趋同。云南以基础层次的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的旅游产品结构,与四川、贵州、广西、湖南、江西、福建等省(区)存在结构趋同现象。在旅游资源上与周边省(区)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所开发旅游产品类型也较相似。旅游产品结构和旅游产品类型的这种趋同性、相似性,加剧了各省(区)之间旅游产品的竞争,削弱了云南旅游产品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

2.2 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对云南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的要求

2。2.1 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市场对云南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的要求

泛珠三角区域地跨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梯度,区域经济差异明显,由此而导致的区域旅游市场内部差异极大,各次级旅游市场对云南旅游产品的需求也不一样。

(1)香港、澳门旅游市场强度最大,是我国内地最主要的入境旅游市场,也是云南主要的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目前,基础层次的港澳观光旅游市场发展已较成熟,急需向港澳市场推出能重复消费的提高层次和专门层次的旅游产品。

(2)广东、福建两省旅游市场强度很大,是国内主要的旅游客源地,也是云南主要的省外国内旅游客源市场,该地区的观光旅游市场发展也相对成熟,对云南提高层次的避暑度假和专门层次的商贸、康体运动等旅游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

(3)湖南、江西两省旅游市场强度较大,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主要客源市场之一,但在云南的客源市场中所占比重很低,对云南的旅游产品尚不很熟悉,云南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对该市场的吸引力仍然较大。

(4)海南、广西、贵州和四川4省(区)旅游市场强度较小,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功能比客源地要强得多,但由于在地缘上与云南接近,也是云南重要的省外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对云南与本省(区)类型、层次不同的旅游产品较感兴趣。

2.2.2 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对云南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的要求

泛珠三角区域各省(区)之间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业发展水平差异都较大,但内地9省(区)之间旅游产品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同构现象。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要求将泛珠三角区域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在立足区域内各省(区)的旅游资源赋存、旅游业发展水平、旅游产品结构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区域旅游产业整合、培育区域优势旅游产品等途径,推动整个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产品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层次化。

(1)根据区域内旅游资源优势互补、旅游产品合理分工的原则,统筹泛珠三角区域和云南自身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配合区域整体旅游资源优势,结合区域旅游大环境,确定云南在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中的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的方向和目标,实现区域内旅游产品的合理分布,最终形成分布合理、协调发展的泛珠三角区域整体旅游产品体系。

(2)把云南的旅游产品开发建设与泛珠三角区域整体旅游发展,通过产品合理分工与客源互送等,有效结合起来;配合区域内旅游产业各生产要素的整合工作,逐步解决区域内旅游产品重复建设、产品结构趋同等问题,推进区域旅游市场一体化建设,加快区域整体旅游产品体系的形成与完善,进一步提升泛珠三角区域整体旅游产业竞争力。

(3)加强云南省人民政府与泛珠三角区域其他省(区)人民政府之间的旅游协作,加强与“大珠三角”地区的客源市场开拓与合作、与周边省(区)的旅游资源的联合开发,共同协商制定区域性的旅游产业政策,以调控区域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产业的升级,解决各省(区)之间旅游发展各自为政、旅游产品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问题,共同促进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产品结构和产业发展的合理化和高层次化。

3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云南旅游产品结构调整优化

3.1 调整方向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活动的日益普及,国内外旅游需求正不断向个性化和多样化转变。根据泛珠三角区域内外旅游市场的需求特征及云南自身旅游产品结构调整优化的需要,云南必须提升基础层次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实现传统观光型旅游产品的高级化;大力发展提高层次和专门层次的旅游产品,优化旅游产品结构,逐渐形成基础层次、提高层次和专门层次三个层次旅游产品三足鼎立的局面(见表3)。

3.2 调整内容

在泛珠三角区域中,除香港、澳门外,内地9省(区)基本上都以基础层次的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急需进行旅游产品结构调整,提升提高层次和专门层次旅游产品的比重,以促进泛珠三角区域整体旅游产品结构的合理优化。各省(区)在进行旅游产品结构调整时,应配合区域整体旅游资源优势,注意旅游产品的合理分布,开发特色旅游产品,避免出现旅游产品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问题。

在泛珠三角区域中,云南具有开发高原湖泊度假、民族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较高层次旅游产品的独特优势;但从目前云南旅游发展状况看,云南传统观光型旅游产品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发展潜力,仍有较大的观光客源市场有待进一步开拓。因此,云南旅游产品结构的调整,近期(2006—2010年)应以提升基础层次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实现传统观光型旅游产品的高级化为主,适当发展提高层次、专门层次的旅游产品;中远期(2010年以后)大力发展提高层次和专门层次的旅游产品,逐渐形成基础层次、提高层次、专门层次三个层次旅游产品三足鼎立的局面,实现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进而促进泛珠三角区域整体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见表4)。

3.3 调整途径

3.3.1 使传统观光型旅游产品高级化

发挥云南自然生态、地质地貌、动植物资源等优势,大力提升石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玉龙雪山、苍山洱海、腾冲火山热海、珠江源、九乡溶洞等传统或已开发的自然观光旅游产品的观赏性和体验性,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增强旅游产品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合理开发“三江并流”、梅里雪山、老君山、高黎贡山、独龙江、大盈江等新兴自然风光旅游产品,对旅游资源进行精深加工,提高旅游区(点)的建设水平,对新开发旅游产品进行精心包装,建设成为泛珠三角区域内新的旅游亮点。

依托云南25个少数民族绚丽奇异的民俗风情,提高西双版纳傣族园、云南民族村、大理古城(白族)、丽江古城(纳西族)、宁蒗泸沽湖(摩梭族)、香格里拉(藏族)等已开发民族风情观赏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和娱乐性,丰富产品的内容和文化内涵,不断提升旅游产品的档次;深入挖掘云南丰富的民族风情和地方文化,适度开发德宏景颇族、元江哈尼族、沧源佤族、贡山独龙族、澜沧拉祜族、维西傈僳族、兰坪普米族等云南特有的民族风情旅游产品,打造泛珠三角区域内规模最大、特色最明显的民族旅游胜地。

3.3.2 大力发展提高层次的度假休闲、康体娱乐旅游产品

充分利用云南众多高原湖泊的资源优势,依托

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和新开发的度假休闲地,加强湖泊型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加快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的进一步开发建设,将其发展成为泛珠三角区域内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度假区;加快抚仙湖、玉龙雪山、大理、西双版纳、腾冲、阳宗海、泸沽湖、普者黑等省级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将其建设成为泛珠三角区域内重要的旅游度假区。发挥云南为我国三大地热温泉密集区之一的资源优势,全力培育安宁、腾冲火山热海等以温泉康复疗养度假为主要功能的“温泉SPA”旅游产品。建设和培育一批以满足省内居民节日度假、城市休闲为重点的旅游度假休闲区。

充分发挥云南四季如春的气候优势和得天独厚的高原体育运动环境,根据泛珠三角区域内外康乐旅游市场的需求变化,开发和建设以高尔夫旅游为重点的康体娱乐旅游产品。抓好高尔夫旅游产品的发展,培育有影响力的国际高尔夫赛事,逐步实现云南高尔夫运动旅游的全面提升,形成在泛珠三角区域内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尔夫旅游品牌,成为在泛珠区域内、国内和东南亚、东亚旅游市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国际高尔夫旅游度假胜地。把红塔体育基地和海埂、呈贡等体育训练基地建设成为国际体育名队训练基地,发展高原体育训练产业,培育体育竞赛市场,带动云南康体旅游的发展。

3.3.3 积极发展商务会展旅游、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等专门层次的旅游产品

充分发挥云南毗邻东南亚、南亚的良好区位优势和四季如春的气候优势,加快面向泛珠三角区域及周边国家市场的商务会展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建设。加快商务会展基地建设,把昆明建设成为泛珠三角区域内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商务会展基地,把玉溪、大理、西双版纳、腾冲、曲靖等建成次级商务会展旅游基地,在重点旅游区和度假休闲地发展一批中小型会展中心;加大各种会展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快昆明国际贸易中心的改造和扩建;培育会展企业和中介组织,引入泛珠三角区域内国际商务会展管理经验,加快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商务会展组织和管理水平,打造泛珠三角区域内的国际知名会展品牌。

依托云南独特的地质地貌、动植物王国及世界生物基因库的资源优势,开发建设一批森林公园、热带雨林、高原湖泊、高山峡谷、草原风光、珍稀动植物等多样性生态和生物类型的精品生态旅游产品。依托“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把滇西北开发建设成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基地;依托西双版纳、高黎贡山等世界生物圈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泛珠区域内知名的热带雨林和森林生态旅游基地;依托独特的地质地貌和种类齐全的喀斯特景观,开发建设以石林、溶洞、沙林、土林、火山、泥石流等为重点的泛珠区域内著名的地质科考科普生态旅游基地;发挥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优势,开发建设以西双版纳植物园和野象谷、维西萨马阁(滇金丝猴)、昭通大山包(黑颈鹤)等为重点的泛珠区域内知名的动植物生态旅游基地。

把加快云南旅游发展与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和文化产业建设相结合,以民族风情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小城镇、民族村寨等为重点,开发和建设民族文化旅游产品。重点抓好云南民族村、西双版纳傣族园、德宏景颇风情园、丽江黄山乡、大理喜州镇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民族村寨和民俗风情旅游区(点)的规划和建设;抓好昆明、大理、景洪、瑞丽、丽江、香格里拉、腾冲等一批民族文化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保护提升丽江古城区大研镇、安宁温泉镇、景洪勐罕镇等一批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旅游小城镇,规划储备贡山丙中洛乡、勐海打洛镇、罗平鲁布革等一批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明显的旅游小城镇;进一步提升和办好以“泼水节”、“三月街”、“火把节”、“目瑙纵歌节”等为代表的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增强云南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对泛珠区域内外旅游市场的吸引力。

利用云南丰富的动植物、地质地貌、矿藏、古生物化石及文化古迹等资源,重点开发建设“三江并流”生态文化、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禄丰恐龙、帽天山古生物化石、李家山青铜文化、腾冲地热火山等在泛珠区域内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精晶科考旅游产品。

发挥云南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烟草、水电、花卉等特色工农业资源优势,开发泛珠区域内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较强吸引力的工农业旅游产品,不断丰富云南旅游产品内容。突出红塔烟草旅游、云南红葡萄酒业观光、云南白药、澜沧江百里长湖水电工业旅游和个旧、东川矿业旅游等工业旅游产品的建设;抓好滇中花卉生产、罗平万亩油菜花观光、西双版纳天然橡胶园、思茅万亩茶园、洱海梅果等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依托农家乐、民族村寨、生态文化示范村等的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品。

充分利用云南显著的自然环境和地区文化差异优势,以泛珠区域发达地区和中国台湾以及欧美等海外发达地区的青少年为主要目标市场,开发以地理研究、生物考察、民族文化欣赏、民族生活研究等主题多样化的修学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泛珠区域内、国内修学旅游,积极开发入境修学旅游。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 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廖春花 明庆忠 邱膑扬

旅游产品附加值论文 篇2:

长白山旅游产品开发的市场营销问题研究

摘要:旅游产品的开发,是旅游景区的重要的资源。长白山作为吉林省内著名的旅游景区之一,有效开发具有长白山特色的旅游产品,对提升景区的整体竞争能力至关重要。本文从旅游产品开发的相关理论为入手,在长白山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了长白山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市场营销问题,并提出了长白山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长白山;旅游;市场营销

一、旅游产品开发的相关理论

(一)产品的概念。产品是指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欲望的一切有形和无形产品。一般人们对产品的理解,主要集中于有形产品层面,其实产品的范围非常广泛,除有形产品外,无形产品也是产品范围内的重要方面。对于旅游产品,同样包括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在市场营销研究当中,产品分为核心产品、形式产品、期望产品、延伸产品和潜在产品几个层次。

图1整体产品概念的五个层次

(二)旅游产品的概念。关于旅游产品,国内外的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概念,通常是指旅游业者通过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与服务的组合。即旅游目的地向游客提供一次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的总和。

(三)旅游产品开发的概念。旅游产品的开发,国内外的相关学者,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一般认为,旅游产品开发是根据市场需求,对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人力资源及旅游景点等进行规划、设计、开发和组合的活动。

二、长白山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东北的长白山地区,相对于南方的很多旅游景区,开发时间较晚,19世纪末,才开始旅游景区的开发。2012年,长白山景区接待游客167.0万人次,同比增长17.6%,旅游业收入大幅上涨。长白山景区旅游业收入突破四亿元大关,达到47884万元,同比增长30.3%。

图2长白山景区旅游人数统计

长白山是我国少有的自然宝库,素有天然资源“立体宝库”之称。经济植物有154科,1 790种,可供食品加工的野生植物近500种。无污染、具有特殊成分的生态旅游产品种类丰富,如葡萄酒、鹿产品等食品和保健品;具有满族特色的民族旅游产品,也是长白山旅游产品中的一大特色;美食节、冬季雪文化旅游节等,节日旅游产品开发,近年来也极大地丰富了长白山的旅游产品市场;温泉、地下森林等,自然资源产品的开发,是长白山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其他带有长白山标识的旅游纪念品,也成为来到长白山的游客,喜爱的旅游产品。形成了生态旅游产品、运动旅游产品、养生旅游产品、冰雪旅游产品、民俗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等几个产品开发大类。

三、长白山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市场营销问题

(一)忽视产品本身的多层次开发。目前,很多长白山的旅游产品,并不注重产品本身的多层次开发。只注重单一产品层次的开发,并没有达到核心产品、形式产品、期望产品、延伸产品等多层次开发。这就造成了旅游产品本身附加值低、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的现象。如个别产品只注重形式产品,但核心产品层面忽视,这造成了只注重包装和品牌,忽视产品实际用途的情况。

(二)产品定位模糊。由于在对外宣传方面,长白山作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区,本身存在市场定位模糊的问题,也造成了其旅游产品定位模糊。如长白山作为满族文化发源地、满族的神山,本来是长白山的一大独特民俗旅游资源,但目前的旅游产品,多为朝鲜族特色的旅游产品,真正的满族特色的旅游产品不足。

(三)品牌延伸产品开发不足。长白山,作为知名度较高的东三省旅游景区品牌,品牌延伸产品开发不足,借助于“长白山”品牌的旅游产品开发不足,知名度不高,即使有一定知名度的,借助长白山这个品牌的,长白山牌香烟,在旅游景区和附近的商品销售点也没有销售。

(四)粗犷式景区管理模式。长白山旅游景区,景点开发数量较多,景点开发潜力巨大。但多数存在“粗狂式开发、粗狂式管理”的情况,很多景点的开发仅仅停留于表面的观赏,注重品质和内涵,注重文化挖掘的精细化管理力度不大、手段不多。

四、长白山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一)注重旅游产品的多层次开发。注重多层次的产品整体开发,从功能、形式、品牌、服务、质保等多方面,开发纪念性、馈赠性和实用性一体的,可以满足不同层次旅游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注重产品的品质本身,杜绝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旅游产品;同时开发具有东北特色、长白山特色的产品包装,开发不同档次和系列的包装,既要防止出现过渡包装又要杜绝简单包装与产品本身档次不匹配的情况发生;对于售后服务,提供免费退换货、免收运费等手段;建立价格保障机制,统一销售价,避免旅游景区漫天要价的情况发生。

(二)打造鲜明的旅游产品定位。各种旅游产品的开发,也应该与总体景区定位相符合,打造鲜明的具有长白山特色的旅游产品。针对满族发祥地、神圣之山这个景区特点,打造满族特色、具有良好寓意纪念品和祭拜等大型公关活动;针对丰富的自然资源特产,打造系列化的多种旅游产品;在现有旅游景点的基础上,开展多种体验式旅游产品开发,如开发休闲养生旅游产品。在自然资源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兴建可以短期住宿的旅游公寓。利用人们短途假期,开发短途休闲的专属的长白山旅游项目,如观赏动物、植物等。注重挖掘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内涵,开发具有文化和历史特色的旅游产品,如建立集摄影、拍摄和游客体验为一体的长白山影视基地等。每一个旅游景点,注重其深层次挖掘,而不仅仅停留于观赏表面,如瀑布的历史传说、天鹅湖的历史故事、东北抗联的英雄事迹等,继而可以在景点现场,设立销售点,开发有针对性的纪念品。针对地质研究和观山需要的游客,开发具有火山、地下森林等特色旅游项目。

(三)打造大“长白山”旅游品牌。注重品牌的培育,和品牌宣传,运用家族式品牌策略,管理长白山的各种旅游产品,在大类产品开发或特殊产品开发上,注重培育统一的长白山家族品牌,以形成品牌合力;如很多游客来到东北都知道“东北三宝”,但对其他东北的特色旅游产品,知道的很少。通过统一的长白山品牌,可以带动除东北三宝之外的,木耳、榛子等其他东北特色旅游产品;重视产品宣传,虽然长白山是吉林省知名度较高的旅游景区之一,不注重对外宣传,势必制约景区的整体发展;对外宣传方面,注重多渠道的品牌宣传,不仅重视传统媒体的宣传,更应注重新型销售渠道的产品宣传,如微博营销等手段;借助大型的节庆活动、公关活动等,打造长白山旅游品牌;另一方面,运用POP广告等手段,加强内部宣传力度。冬季旅游,可以成为长白山重要的旅游品牌,虽然近几年来长白山已经开始加入冬季旅游的团队,但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像亚伯利滑雪场一样,形成鲜明的特色,所以应该突出长白山冬季旅游特色,如滑雪或温泉,打造冬季长白山旅游品牌。加强与周边旅游景区的联合,运用集群式旅游景区发展思路,打造大长白山品牌。

(四)实施精细化旅游管理手段。首先,加强无障碍设施、照明设备等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特色纪念品销售点的投入;其次,提高景区服务人员的接待和管理水平,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观念,加强人员培训,防止出现导游人员态度冷淡、强行拉客的情况;最后,完善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有效保证高水平的服务工作。

结束语

近几年来,随着长白山旅游产品开发力度的不断提高,长白山的旅游产品整体竞争实力不断加强,相信随着旅游产品开发水平和市场营销水平的不断提升,长白山的特色旅游产品势必成为国内外高水平的特色旅游产品。

作者:朱丽蕊王艺学

旅游产品附加值论文 篇3: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旅游产品国际化开发策略

海南旅游产品国际化不足正在制约海南入境游发展,为此,海南旅游必须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从旅游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营销等环节不断创新策略。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研发国际旅游产品;以差异化组合规避产品同质化;遵循国际旅游市场规律,打造具有海南特色的海洋旅游、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产品;采取立体式营销,释放海南旅游品牌效应。

自国际旅游岛建设以来,海南旅游的品牌效应使游客总数逐年递增。从2010年的2 587.34万人次,2011年的3 001.34万人次,2012年的3 320.37万人次,到2013年的3 672万人次,再到2014年的4 060.18万人次,就足以说明。然而,我们也发现,作为年游客总数的构成部分却是不升反降。2010年入境游是66.33万人次,入境游占比2.56%,2014年的入境游是66.14万人次,入境游占比1.63%。与此同时,年入境游收入增长率也在减少,2010年为16.5%,2014年为-19.76%。究其原因,虽有多种因素制约,但产品因素特别突出,即海南旅游产品多停留在中低端水平,对国际高端旅游市场缺乏较强的吸引力。如今,伴随“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处在丝绸之路的核心地位的海南,其入境游既有更大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挑战。为此,加快海南旅游产品的国际化开发与包装就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旅游产品及其国际化

(一)什么是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是旅游业者通过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与服务的组合。即旅游目的地向游客提供一次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的总和。旅游产品的类型有观光旅游产品、度假旅游产品、专项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和旅游安全产品等五种。每一类型产品按层次来分,有核心产品、有形产品、附加产品三种。核心产品是旅游者花费一定金钱、时间最想得到的核心利益。核心利益是通过有形的景点、服务人员的服务、良好的环境、舒适的交通等有形产品表现出来;附加产品是在旅游中得到的额外服务,如免费看管儿童、赠送纪念品等,附加产品不是每一次在旅游中都必需提供,但如果提供了则可以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二)如何理解旅游产品国际化

旅游产品国际化是指通过综合开发和营销手段使旅游产品市场发布不断突破国界,为国际游客所认可的过程。它是按照国际标准、国际惯例,调整和优化旅游产品结构,科学配置旅游资源,提供高服务质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其目标是最终实现旅游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其内涵是吸引更多国际游客入境;其构成是生产的国际化、品牌的国际化、营销的国际化、服务的国际化。

二、海南旅游产品国际化不足的表现

近年来,海南旅游坚持自主开发和对外引进相结合,旅游产品国际化建设进展迅速。尽管如此,旅游产品离国际化目标还有较大的距离。

(一)旅游产品的研发与保障机制不健全

第一,政府既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也缺乏旅游产品研发的激励机制、运作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第二,现有的旅游企业大多“小、散、弱、差”,创新动力和单独设立研发部门的实力都较缺乏。第三,法律对旅游产品研发成果的保护与监管不力。一旦某企业研发了新产品,就会出现大量跟进者模仿,其市场先机转迅即逝,而模仿者却没有受到任何制裁,这样,无形中就会影响旅游产品的国际创新力。

(二)旅游线路单一,旅游产品种类少且陈旧

第一,多年的环岛观光游,老化陈旧,特色不鲜明。第二,休闲度假游近年来所占比重虽逐年上升,但深度开发不够,软硬件设施不够健全,仍然属于浅层次的“资源和产品共生型”产品。第三,海洋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科技旅游、探险旅游、健康旅游等专项旅游还没有完全形成,有的还停留在意念和设计之中。第四,商务(会展)游和高尔夫游在博鳌亚洲论坛、世界小姐大赛等国内外大型赛事活动和区域经济日趋活跃的带动下,开始得到市场的追捧,但市场竞争力还不强,其他种类的旅游产品国际市场份额更小。

(三)旅游产品同质化、低端化突出

第一,由于对旅游产品的缺乏设计研发,致使各旅游景区景点的旅游产品大同小异,且低端化、同质化严重,不能适应多元化、层次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第二,旅游企业经营模式基本雷同,游客无论选择哪家旅行社得到的都是无差别的旅游体验。为争夺客源,不少旅行社往往通过削价、“零负团费”进行恶性竞争,或采取欺客宰客等手段来获取旅游利益,其结果是加剧了海南旅游市场的负面效应。

(四)旅游产品的海南元素体现不够

第一,对海南元素理解不全。不少游客认为,海南旅游无非就是在沙滩晒晒太阳、游游海水、喝喝椰子水。许多到过天涯海角的人说到那里就是看两块石头,甚至有“不到天涯海角终生遗憾,看过天涯海角遗憾终生”的说法。其实,海南的阳光、沙滩、海浪、椰子、天涯海角等不仅具有丰富的养生文化,还有深厚的历史人文价值。第二,具有海南文化内涵的旅游精品不多,品牌效应不明显。目前,海南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旅游项目还没有很好地转化到旅游产品中来。游客主要以自然观光为主,大都还停留在生态旅游上,文化旅游比重小,发展速度慢,与海南丰富的绿色生态文化、黎苗族文化、历史文化资源很不相称。

(五)旅游要素发展不均衡

近年来,与海南旅游相配套和衔接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的不仅面临着体系不健全、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均衡、特色不明显等系列问题,且国际化程度普遍较低。第一,餐饮业、旅游商品零售业、娱乐演艺业等规模小、特色不鲜明,缺乏国际旅游水准。第二,许多景区景点还没有突破静态的“看与观”的局限,参与性不强。游客只能“白天跟着导游团团转、晚上呆在房间没事干”。观光型旅游向体验式旅游、度假休闲旅游转变力度不大。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了游客的高端、个性化、参与性需求。

三、海南旅游产品国际化的开发策略

为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入境,海南旅游产品的国际化开发必须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主动对接沿线国家,特别是加强东盟国家的区域合作,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营销等环节遵循国际旅游市场规律,打造具有海南特色的海洋旅游、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产品。

(一)研发策略

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研发国际旅游产品。一是由旅游主管部门牵头,成立专门的研发机构或中介组织。在资金、政策、精通国际旅游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的人才引进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帮助企业设计、开发具备比较优势、特色鲜明、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二是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引导和鼓励旅游企业自主研发新产品。三是完善旅游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维护研发主体的合法权益,逐步建立起旅游产品研发的商业化运作机制,推进旅游产品研发走向商业化。

(二)设计策略

以差异化组合规避产品同质化。一是拓展旅游产品的广度。如发展会展经济,将旅游产品组合为“会议、展览、考察、培训、拓展十观光或度假”等复合型旅游产品;组织婚庆节、各类文化体育娱乐竞赛和节庆活动,组合成“竞赛、探险、高尔夫、蜜月、康体、婚庆+度假”等旅游产品。二是挖掘旅游产品的深度。针对不同国籍、民族、宗教信仰、年龄、性别、文化层次和消费水平的游客的不同需求,在同类产品的消费过程中进行差异化创新,在产品中融入更多“新奇、娱乐、保健、生态、知识、时尚、浪漫、情调”等元素,突出产品的个性化、人性化、自助化和参与度,如河谷漂流、雨林探险、海上运动、海底潜水、拉网捕鱼、挑灯捉蟹、沉船探秘、民俗体验、角色扮演及竞技等活动。三是国际化链接具有一定关联度和互补性的异质旅游精品,让游客在一次消费过程中获得集知识性、娱乐性、体验性和享受性为一体的多重满足和精神愉悦。如让海南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香港、澳门等地商务、公务、会议旅游的延伸点,成为北京、西安、南京、杭州等地特色旅游的后续点等。

(三)生产策略

基于“一带一路”打造海南特色旅游产品。一是开辟以“三沙”为核心的南海旅游。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以邮轮旅游为和平使者,可以将三沙开发成为媲美地中海、加勒比海的亚洲旅游之海,填补亚洲海洋旅游的空白,彰显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时代特色。二是构建对接东盟各国的热带生态旅游经济带。海南可以利用南海经济圈桥头堡的区位优势,加强与东盟各国的区域合作,建立国际旅游连锁经营网络,打造一条陆海相联、景点互补的热带生态旅游走廊。三是打造以黎族文化为代表民族文化长廊。海南既有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又有深厚的历史人文景观,如五公祠、东坡书院、海瑞故居等,还有独特的黎族文化。因此,我们在研究海南30个少数民族文化时,更要挖掘黎族文化的内涵。如以海南黎锦为主要文化特色,发散形成具有“海南品牌”的统一风格的旅游纪念品,形成较为明确的“海南印象”,在众多的热带岛屿旅游中独树一帜。

(四)营销策略

立体式营销释放海南旅游品牌效应。一是整体营销。按海南整体旅游品牌形象的要求,把海南旅游产品与海南旅游政策、旅游设施、旅游环境及旅游服务结合起来,利用各种媒体全方位的宣传海南、推介海南,树立海南旅游整体新形象。二是组合营销。即对旅游产品、定价、销售渠道、促销进行优化组合,形成多种营销策略。如根据客源喜好和客户细分原则,采取差异化营销;根据海南“六大旅游经济功能”布局,采取品牌营销;根据海南与港澳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关系度,采取区域联合营销。三是网络营销。即各景区景点、旅行社、航空公司及酒店业都应使用分销系统(COS)采取网络化经营。一方面,登陆国际旅游论坛发帖子,开通信息高速公路,实现网上查询、预定、结算等;另一方面,借助一些搜索引擎的支持,如点击“中国旅游”“中国文化”等就可以看到海南的旅游产品;建立B2B旅游产品交易场,供旅游企业在互联网上买卖旅游产品,并使交易场与国内外金融机构合作,建立有效和安全的网上付款系统,方便国际游客使用。

作者:刘萍

上一篇:校园网大学物理论文下一篇:实践哲学方法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