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改革发展论文

2022-04-19

[内容摘要]本文对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所实施的综合改革从区域非均衡发展的视角进行考察,发现其存在自身难以解决的矛盾。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商业银行改革发展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商业银行改革发展论文 篇1:

我国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对策

摘要:经过多年改革,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银行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的解决。本文立足于加入WTO后的外部制度环境,对入世后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从银企关系、产权与治理结构和市场准入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WTO;银行业;改革;对策

一、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大力加强并改进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经营效益实现了逐步提高。但是,商业银行在体制和机制上矛盾和问题依然很多,改革任务还十分繁重和紧迫。总体来看,当前我国银行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 健全的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建立。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存在缺陷,国有商业银行虽为国家所有,但没有明确的所有者主体,也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权益要求,导致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道德风险(moralhazard)与“内部人控制”的存在。由于所有者主体的不明确,对经营者形成了多元化的目标,其业绩评价、激励约束机制均无明确界定。极大增加了商业银行作为契约组织内部的协调交易成本。尽管商业银行经过多年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产权制度与法人治理结构方面的缺陷,仍未能真正形成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机制。

2. 商业银行自身发展能力的下降。主要体现为3个方面。首先,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资本充足率体现了银行对负债的最后清偿能力。由于体制原因,国有商业银行正常经营所需要的资本金没有稳定的补充渠道,并被大量不良贷款和无效投资严重侵蚀。2003年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仅为5.11%;11家股份制银行为7.31%。其次,银行盈利能力差。银行资本的主要来源是利润留存,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4大商业银行赢利水平急剧下降,银行风险程度明显增大。目前4大商业银行的人均利润率仅相当于境内外资银行的1/25(田国强,2004)。第三,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截至2003年6月,4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按5级分类已超过两万亿元。

3. 商业银行运作管理效率的低下。首先,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粗放,决策与控制缺乏有效性。由于产权不明与资本“人格化”虚置原因,导致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中缺乏统一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水平较低。银行内部各业务部门在具体行使监控职能时,职责不明确,或者“齐抓共管”,或者“互相推诿”,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运作机制与制约机制,金融犯罪与管理渎职行为时有发生。其次,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升。中国银行业整体上存在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风险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感等较差,缺少团队精神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银行业务的发展。第三,金融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的突出问题是业务范围狭窄,盈利空间有限,缺乏产品创新能力。随着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与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在现有金融创新能力约束下,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将变得日趋不稳定。

二、加入WTO对中国商业银行发展带来的挑战

本人认为,加入世贸组织的重要意义在于确立了中国银行业改革的长期制度环境。根据中国在加入WTO时有关承诺,我国目前已正在人民币业务经营地域与客户等7个方面逐步放宽对外资银行的准入。全面地看,加入WTO对中国银行业改革带来了促进竞争的积极效应,但更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产权制度竞争的挑战。就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构成来看,占国内银行业70~80%市场份额的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其他新兴商业银行尽管是股份制形式,但其大股东仍然多数与国有成分有关。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产权模式,决定了它经营目标的两重性,既要以追求利润为目标,同时又必须承担一定的政策性业务,不可能完全按照经济理性来运作,从而制约了自身竞争力的提升。而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绝大多数都是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股权具有多元化和分散化的特点,这种产权模式决定了其经营目标只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国内商业银行目前在产权制度竞争上面临着不利格局。

2. 银行业务上的冲击。外资银行在资金实力、管理经验与金融创新等方面处于明显优势,必将逐渐使国内商业银行某些业务受到强烈冲击。(1)储蓄存款出现转移。过去我国法规限制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吸收存款的规模和范围。加入WTO后,中、外资银行争夺储蓄的竞争加剧,居民部分储蓄出现向外资银行的转移。(2)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趋势不断发展,因此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大量增加,外资银行凭借其操作规范、管理先进以及与跨国公司的长期合作关系,与中资银行争夺业务。(3)贷款业务有所流失。外资银行重视以信贷为手段去争夺市场,而优质企业往往也会选择那些服务灵活、效率高的外资银行。(4)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面临激烈竞争。

3. 在客户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外资银行大多实行混业经营,往往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以及证券、保险于一身,与严格分业管理的中资银行相比,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商业银行服务,中资银行在优质客户发展和巩固方面的竞争力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 根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银行80%的利润来自20%的优质客户。外资金融机构能够进一步利用其跨国网络优势、创新能力与国内金融机构争夺优质客户群。可能的结果是国内金融机构的一批优质客户出现流失,而有风险、效益不好甚至亏损的客户留在国内金融机构。

4. 优秀金融人才的流失。廉价的人力资源是中资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竞争的一个优势,但同时也是一个致命的劣势。更多的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后,出于业务经营需要,会普遍采用人才本地化战略,雇佣一批有丰富从业经验的当地高层管理人员和熟练员工。外资银行具有收入水平高、工作条件好与人才任用机制灵活等优点,会以高薪聘请、委以重用等优厚条件,以及科学的管理方式来挖掘“金融精英”,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将面临人才流失的严峻考验。人才流失对我国金融业不仅意味着人力资源的劣化,更严重的是发生客户、业务的转移。

5. 我国商业银行有可能在竞争中被边缘化。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国际比较资本实力明显不足。英国《银行家》杂志2003年第7期公布了当年世界1000强银行的最新排行榜,其中欧盟288家、美国199家、日本116家,我国大陆仅有9家银行进入,并且这些银行相比而言资本充足率也明显偏低,资产质量低下。中资商业银行的历史包袱沉重,盈利能力低,在贷款规模、流向、结构等方面受到非市场因素的限制,而外资银行以市场规律运作,其灵活性会对中资银行形成较大压力。

三、我国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路径选择

1. 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逐步减轻国企与银行间的制度性依赖。商业银行改革与国企改革是一个不可分离的过程,银行不良债权大量累积、银行体制改革步伐迟缓等问题都与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政策性支持有关。因此,商业银行改革与国企改革应当同时推进。在当前,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同时,要加大行业兼并与地区兼并的力度。政府应积极发挥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协调作用,推动行业兼并与地区兼并,优化产业布局。另一方面,就当前最重要的任务而言,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步伐,运用股份制推动企业改制工作。

2. 改善商业银行产权与内部治理结构,使其成为真正的独立主体。要使国有商业银行真正摆脱政府的束缚,就必须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使之成为真正独立的产权主体,以此基础,实现真正的独立自主经营,形成硬化的风险约束机制。没有多元化的股权结构,没有以明晰产权为基础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制度,国有银行的经营绩效提升只是一句空话。我国国有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应当通过股份制改造和产权结构调整,建立起国有银行的法人产权制度,从而实现银行资本的终极所有权与法人所有权的分离。股份制改造有利于银行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有效加强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和激励,改善银行治理结构,提高竞争力。当前,这项工作已经进入实质性谋划和操作的层面。

3. 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内部管理运作能力。在推进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同时,围绕治理结构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机制是保证银行经营绩效的重要条件。首先,银行内部应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监测与控制的组织架构,确保各机构间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其次,商业银行应建立有效的资本金持续补充机制,包括提高普通呆账准备金的提取比例、建立专项和特别呆账准备金等。第三,要健全内部管理人员行为规范,避免权力过于集中,防止人为造成的风险隐患。第四,要撤并业务量较小、管理不规范、长期亏损的分支机构,实现规模经济。

4.在制度先行的基础上开放中小民营银行的行业准入,打破银行业垄断。要有效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引入新的有活力的竞争力量。民营中小银行的出现必将有助于打破行业垄断,加快银行业改革的步伐。与已有的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相比,民营银行产权清晰、责任明确,使其能建立起有实际意义的激励机制。发展民营中小银行会促进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促进国有银行的改革,也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政府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对中小金融机构的成立和运营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持。同时,在开放准入之前,要下大力气制定准则、监管和退出法规,建立完善的制度环境。

5. 加大银行业监管与调控力度,防范金融改革与开放中的风险。中央银行应改变单纯作为主管部门的观念,监管重心也应及时从单纯的常规性稽核监督向以防范风险为核心的审慎监管转变,把防范金融风险作为金融监管的重心。一是构筑金融法规体系,用法律来规范金融秩序、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金融立法应以防范金融风险为中心,吸纳国际惯例和WTO的通行法则。二是建立金融审慎监管体系,包括审慎监管机关,审慎监管政策和审慎监督检查。三是构筑金融安全网,逐步建立适合我国银行业状况的市场准入制、存款保险制、最后贷款人制度和市场退出托管制。

参考文献:

1.刘伟,黄桂田.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侧重点:产权结构还是市场结构.经济研究,2002,(8).

2.林毅夫.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中国:经济转型与经济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Lardy,Nicholas.China’s Unfinished Economic Revolution. 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1998.

作者简介:江苏东吴证券公司经济师。

收稿日期:2004-07-16。

作者:冯玉泉

商业银行改革发展论文 篇2: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一个区域非均衡发展的视角

[内容摘要]本文对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所实施的综合改革从区域非均衡发展的视角进行考察,发现其存在自身难以解决的矛盾。而考虑到区域统筹,改革方案需佐以重要的条件,即在西部地区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整体改革的步步推进,政策性金融的功能应及时强化,从而有效地解决前者在金融供给中所产生的“市场失灵”问题,并进一步与之形成协调发展的互动关系,从而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区域非均衡发展;政策性金融

作者:刘新华 线 文

商业银行改革发展论文 篇3:

全面统筹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

北京农商行自成立以来,在创建有特色现代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探索出了一条由农村信用社向农村商业银行转轨之路,实现了经营管理各项工作的良性发展。

现行农商行模式是改革的合理选择

改革模式的选择是科学发展的前提,针对北京农信社和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北京确定了选择全市统一法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模式。

农商行模式是农信社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随着北京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的城市化、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民的市民化成为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途径和发展目标。

北京具有“大城市、小农村”的特征,近五年来,北京市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正在以每年约0.5个百分点的速度下降,2002年北京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为3.1%,到2007年上半年,仅占0.9%。而非农产业迅速发展,经济结构明显升级,城乡一体化程度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农村对资金和金融服务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纯农业部门,来自于与农业相关、经济附加值高的二三产业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大,这种资金需求的多元化对农信社的商业化、服务方式多样化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农信社分散经营的合作体制与多级法人的管理体制已不能满足市场化与专业化的现代“三农”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因此,按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模式对农信社进行改革成为一种必然需求。

采取股份制模式具有制度上的优越性。在原有的合作制产权模式下,信用社“三会”制度有名无实,所有权主体现实缺位,民主管理流于形式,按照行政区划设置的经营机构,管理的行政色彩较浓,是一种家族式、粗放型的管理,缺乏基本的约束机制,不是现代的商业化、市场化与成本化管理,没有现代的经营管理理念,经营管理水平底下,在产品、服务、人才储备等各方面都无法与现代商业银行相比,几乎没有任何竞争性。

统一法人的农商行是独立的金融企业法人,在这种现代的股份制企业模式下,农商行具有统一的规章制度、统一的业务品种、统一的工作流程、统一的信息化设施、统一的内控和风险管理,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制定统一的发展战略,为相同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可以解决因为多级法人带来的各种弊端。从农信社到农商行不仅仅是翻牌与称谓变化的问题,更是质的飞跃,是经营理念、机制体制、管理模式、服务方式、监管标准等根本性的变化,股份制有着先天的优越性。

建立科学先进的机制促发展

建设现代商业银行组织运行架构和经营管理机制。建设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首先要求彻底改变农信社时期较低级的经营管理体制,为此,北京农商行着手建立起了“一级法人、统一管理、授权经营”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架构;建立起适应现代商业银行要求的组织体系,组建了8个专业委员会,实行专家治行,同时完善了总行各部门和各级支行新的“三定”方案;对原管辖支行实行扁平化管理,提高了全行网点资源整合和市场营销、风险防范的能力。

为实现“花钱买机制”的改革目标,真正达到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神似”,北京农商行引入了全成本经营管理理念和经济资本约束机制,在同业中首创总行部门执行力考评、直管支行综合绩效考评、员工绩效考评机制,构建起了覆盖总行各职能部门、各级支行和直至员工个人的一体化绩效考评体系。同时,建立了市场化的用人选人机制,实行全行管理人员竞聘上岗制。

制定积极、先进、可行的经营指标和考评体系。经营指标能够科学、客观、真实地反映和评价各个经营单位的经营业绩和管理能力,因此制定积极、先进、可行的经营指标,并配以科学的考核评价,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有力武器。一个科学的指标和考核评价体系会达到使每个员工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效果。

北京农商行的经营指标的制定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各项指标体现了“规模、效益、质量”三者的协调;二是市场份额有所上升;三是指令性指标与指导性指标相结合;四是有积极性与先进性,既不是高不可及,也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完成;五是经营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主体。

当然,如果只制定指标,而没设计有一个与之相配套的考核办法,指标往往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因此,考核评价的结果不仅与员工的收入分配挂钩,而且与管理人员的任用挂钩。

逐步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著名货币银行家马丁·西耶认为,商业银行“一直以来就是山顶上的城市”。前任花旗银行行长沃尔特·瑞琪顿也曾指出,“事实上,银行家的责任就在于管理风险,无论是简单的抑或是复杂的,这就是银行的业务。”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上都面临新的挑战,需要全面强化风险管理观念,以风险度量为基础,以定价覆盖风险成本和风险资本的配置为两大管理手段,对三大风险进行既专业分工又综合统一的管理,逐步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北京农商行高度重视风险管理,一是建立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立了两级稽核检查机制,全面推行会计后督集中统一管理体制,设立了放款管理中心。二是建立风险管理运作体系。适当上收贷款审批权限,建立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度、新增贷款不良控制机制和规范贷款管理制度等控制不良贷款的长效机制;全面推行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实施信贷、非信贷资产的全口径风险管理,推行信贷资产九级分类管理。三是进行流程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清理、修订和完善300多项经营管理制度;全面梳理300多项工作和业务流程。

以信息技术引领银行业务发展和管理提升。在信息时代,只有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才可能为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战略提供可靠的保证。改制两年来,北京农商行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积极实施“以科技引领业务发展和管理提升”的理念,研发并上线财税库行横向联网系统、小额支付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外汇业务系统、网上银行系统、农信银系统、股金管理系统和电子公文系统等,对核心业务系统进行了全面优化,完成主机更新换代等工作,为加快业务发展,提高管理水平奠定了雄厚的科技基础。

实施全成本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全成本管理是从研究企业的投入产出入手,将现代计量经济学引入管理的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其核心是将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各个行为、各个产品、每一单体、每一机构在任何时点、任何空间所发生的宏观、微观投入产出数据都转化为一目了然的计量指标,从而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主体、多层次、立体化的价值量数据管理模式。开展全成本管理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现代企业注重自身发展质量、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打造价值量管理机制的重要思想。

目前,北京农商行已本着“先简后繁、先易后难、先物后人、加快进度”的指导思想,积极投入了全成本管理项目的开发建设,预计2008年中期上线运行。全面启动的全成本管理系统建设,必将有利于完善成本有效控制和经济效益可比性,实现资源在各机构、各部门、各岗位、各业务线之间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对各机构、各部门、各岗位员工的经营绩效作出更精准、更到位的量化评价;将使全行的整体评价体系更为科学、更具可执行性;有利于推动全员决策、实时决策、科学决策的有效运行,实现管理精细化,从而实现农商行又好又快发展。

统筹协调发展中的问题

统筹协调商业化经营与政策性支农,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改制不改向”是农信社改革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改革后的北京农商行在走商业化道路的同时,要承担政策性支农的职能。这是农商行经营发展的两条渠道,只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切合点,两项工作都能做好,这就要求农商行在全方面做好政策性支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过程的同时,要坚持商业化运作,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找到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认为,现代农业已经远远不是传统落后的代名词,而是蕴含巨大商业机遇与现代科技的朝阳产业,大有文章可作。

北京农商行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支持新农村建设和首都社会经济发展中取得了新成就。一是服务“三农”的运作模式迈上新台阶。努力整合政府和银行的支农资源,与10个郊区县政府签署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合作协议,与市农委签订并实施了《新农村建设合作协议》。二是“三农”服务和产品实现新进展。推广“凤凰乡村游、体验新农村”活动;将带有小额农贷、消费信贷等功能的先进的网上银行系统推向农村市场;推出国内首张粮食直补资金银行卡——“凤凰惠农卡”。三是支农服务机构建设获得历史性突破。我行积极响应中国银监会关于在试点农村地区设立金融机构的号召,于2007年4月28日在湖北仙桃独资设立了村镇银行。截至2007年9月末,全行涉农贷款余额为421.89亿元,比改制前增加100多亿元,涉农贷款余额在首都银行同业中最高,占比达80%以上;农户贷款占全市农户贷款总量的100%;京郊10个区县支行存贷款市场占有率都在30%以上,且逐年增长,在当地银行同业中居首位。

科学规划好当前目标与长远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商业银行的当前目标与长远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能否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检验一家银行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准。在任何情况下,商业银行的当前目标都必须服从、服务于长远发展,要在长远发展的战略下,努力构筑良好的业务发展模式,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对于银行来说至关重要。没有科学、合理、符合银行实际需要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就不好协调当前目标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各项工作就会失去章法,也就会变得非常盲目。发展战略应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要确定一定时期的发展目标;二是发展战略每年要有重点;三是要通过有效机制保障完成。

北京农商行成立不久就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三个目标,一是规模类指标,争取三年翻一番;二是效益类指标,处于北京同业平均水平。三是质量类指标,不良资产争取三年内降到全市的中等水平。从经营和管理等方面基本达到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标准,具备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的基本条件,从而实现跨区域发展;争取基本达到银行上市的条件,做好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的准备工作。在三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北京农商行确定“全面规范”、“创新提升”及“全面发展”分别为这三年的工作重点。没有三年发展规划和每年的工作重点,就不可能系统地实施农商行发展的整体布局和资源配置,也就只能停留在低端、低层次的经营管理和发展水平上。

处理好速度、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关系,确保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注重短期盈利,具有不同程度的“速度情结”和“规模冲动”是许多商业银行难逾越的发展方式,往往导致一系列内生性风险,最终制约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因此,现代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的统筹协调,要运用资本收益率或经济增加值(EVA)等风险调整收益的方法,在资本有限性的约束下,进行科学的资本管理,扩大相对规模,进而获取经过风险调整、质量过滤以后的真实利润最大化,这是国内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因此,银行发展速度与规模必须以获取长期效益为目标,效益目标又必须以发展质量为前提,只有保证了质量,效益才是真实的、持久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质量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也可以说“质量是发展的第一主题”。

北京农商行通过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的有效管理与科学决策,全面协调全行资产负债与中间业务发展,以发展质量为第一主题,坚持发展速度与规模符合风险可控的原则,并严格按照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监管标准,积极推进各项经营管理工作,资产质量明显改善,资本充足率始终保持在8%以上,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达到100%以上,到2007年年底,监管部门的16项监管指标有11项达标,这对于从零起步的农商行来说是不小的成就。

调整优化核心业务与其他业务间的结构。个人业务发展缓慢,占比较低是国内商业银行的普遍现象,面对金融全球化与资本监管的硬约束,商业银行必须进行业务结构调整,实现各项业务的均衡发展,全面提高非资本性收入,促进银行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北京农商行自成立以来,坚持“立足城乡、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百姓”的市场定位,着力构建有特色、现代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各项业务均衡发展。获得了外汇业务、银监会信贷资产转让业务、财政部储蓄国债(电子式)试点银行资格等多项业务资格;推出了在安全、便捷以及特色功能等多方面都有重大创新的“金凤凰网银”;积极适应金融业综合化经营的前沿趋势,组建了投资银行部,稳步推进北京农商行发展方式和业务模式的战略性转型;尤其是在资金与债券业务方面发展迅速,2006年末,全行债券余额583.66亿元,交易额达15964亿元,交易综合指数全国同业排名第8位,较上年同期提升10位。成功取得了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凭证式国债和记账式国债承销团成员资格,首次代理销售凭证式国债取得圆满成功,创全国农信社系统之先。

“十七大”指出,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提高银行业的竞争力,中国银监会也已明确,要按照股份制方向坚定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这都为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北京农商行作为全国第一家省级农村商业银行,肩负着改革试点的历史重任,我们争取更好更快地发展,为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做出更加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系北京农村商业银行行长)

作者:金维虹

上一篇:我国幼儿教师师德论文下一篇:网络政治动员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