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深化改革论文

2022-04-20

民营企业融资难,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解决这一难题,自上而下,叫嚷了不知多少年。如今,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民营企业,仍在缺血中艰难生存2009年,中国GDP成功“保8”,天量信贷投放功不可没。然而,继续依靠货币驱动型的增长方式,潜在的风险越来越大。中国应当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给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商业银行深化改革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商业银行深化改革论文 篇1:

“六大创新”服务县域经济

目前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尤其是县域及农村金融仍然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县域金融体系不完善,农民和农村小企业贷款难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包括县级市)范围内的一种区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综合性和区域性特征的基本经济单元,小企业是其主体,“三农”经济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城镇化进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既是农民摆脱贫困奔小康的必由之路,更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这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对发展县域经济的高度重视。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无论对于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是对于推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与战略意义。

银监会成立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全国经济金融工作的重要部署,紧紧围绕国家宏观调控大局,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为切入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支持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金融服务,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一是积极推进大型商业银行深化改革,调整内部分工,建立差别化考核体系,发挥其县域机构对当地金融服务的重要作用。二是鼓励政策性银行对符合产业政策的服务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扩大对小企业贷款、微小贷款、科技创投等小额信贷业务的覆盖面。三是允许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在县域设立分支机构,更好地促进中小商业银行为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及小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四是大力推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政策,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支农信贷投入,提高支农服务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五是引导外资银行特别是有农村金融业务特长的外资银行参与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在资本、业务及技术等多领域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参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增强农村金融的服务功能。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尤其是县域及农村金融仍然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县域金融体系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机构功能不完备,基础设施不配套,农民和农村小企业贷款难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整体服务水平远不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对此,必须从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我国金融体系综合实力的高度,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城乡、地区金融布局,改善金融服务,加大对县域经济、“三农”、中小企业和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具体来讲,应积极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六大创新”。

机构创新

有效构建适应县域经济特点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体系,是提升县域经济金融服务水平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一是按照“低门槛、严监管”原则,继续落实《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积极稳妥地推进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工作,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更多的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促进农村地区形成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银行业金融服务体系。二是继续落实《关于允许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县域设立分支机构有关事项的通知》,促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中小商业银行提高市场竞争力,更好地为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和小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努力改善和提高县域金融服务覆盖度,激活县域金融市场,缩小金融发展的区域性差距,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三是鼓励信托公司、租赁公司到县域设立机构开展业务,引导非银行金融机构科学发展。四是规范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积极推动有关部门制定颁布《民间借贷条例》,进一步规范和引导农村地区民间借贷,发挥其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拾遗补缺作用。

功能创新

首先,继续发挥农信社主力军作用。农村信用社要坚持服务“三农”、做实县域的原则,持续推进深化改革,壮大县域金融力量,改善县域金融服务,继续发挥好支农主力军作用。要按照政企分开和市场化原则,稳步推进省联社改革,积极探索有利于发挥县域金融活力的管理新模式。要按照股份制导向,改革产权制度,优化股权结构,支持符合条件的机构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引进战略投资者并适时上市融资。

其次,稳步推进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深化邮政储蓄银行改革。强化农业银行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和责任,通过机制和体制的转换,利用其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专业优势,切实提高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质量和效益,加强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邮政储蓄银行要加快建立符合“三农”需求特点的零售业务体系,根据改革进程和风险管控能力,积极扩大涉农业务范围,促进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探索建立符合“三农”需求的金融服务模式。

第三,支持农业发展银行在继续做好粮棉油收购融资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和业务范围,开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农业小企业贷款、农业基础设施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和农业生产资料贷款等业务,突出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中长期项目的金融支持,真正成为政策性金融服务“三农”的骨干和支柱。鼓励国家开发银行结合商业化转型,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要求,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支持“三农”的新途径和新方式,加大对农村地区中长期项目的金融服务,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持服务。鼓励中国进出口银行运用出口信用手段,开办农产品出口卖方信贷业务,支持县域企业、农业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发挥好政策性资金的引导作用。

机制创新

小企业融资是县域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和加强小企业融资是县域经济领域和金融领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开展好中小企业贷款的关键在于机制创新,重点建立和完善以下“六项机制”:一是利率的风险定价机制。小企业贷款有一定风险,为实现小企业贷款业务商业性的可持续发展,银行必须实行风险定价,根据风险程度确定相应利率,以足够的利差来覆盖小企业贷款的风险。二是独立核算机制。由于小企业贷款业务的特殊性,应对小企业贷款业务进行独立的成本和利润核算,以独立考察小企业贷款业务的经营管理业绩。三是高效的贷款审批机制。应对有条件的基层行进行合理授权,简化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审批程序,减少贷款审批层级,可实施“双人”或“四眼”原则,以适应小企业贷款业务“小、频、急”的特点。四是激励约束机制。要研究制定风险防范与正向激励并重的业绩考核评价办法,使小企业信贷人员的收入水平、职级晋升等个人利益能与其业绩紧密联系,从而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五是专业化的人员培训机制。在减少贷款审批层级的同时,必须在各业务环节配备专业的、有经验的业务人员。银行要注重对从事此项业务的员工的专业化培训,以提高信贷人员的专业素质。六是违约信息通报机制。要注意收集和掌握各自业务区域内的恶意违约客户相关信息,并在本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定期通报,以防范风险,改善信用环境。

产品创新

一是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充分披露的原则下,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战略合作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金融创新机制,针对县域多元化金融服务的特点,从拓宽收入来源、改善收入结构、控制金融风险、提高综合竞争力出发,将金融创新产品研发与定价、中台风险管控与后台管理信息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开发适应服务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不断完善个人消费信用产品和工具,拓宽消费领域,大力提高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二是督促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农村地区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完善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计算机网络,利用电子化手段延伸农村金融的服务触角,采取在农村地区安装ATM的方法,扩大存取款业务的覆盖范围等;开办银行卡的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向广大农民发放具有透支功能的银行卡,向农民提供授信和贷款等;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完善银团贷款制度,推进综合业务经营试点,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流通体系建设、特色农业的信贷投入;适应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需要,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发挥引导生产、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的作用;适应农户融资需求的变化,放宽农户小额贷款对象、额度、利率和期限,将城市成熟的金融产品推广到农村;适应农户生活需求的变化,开发保障适度、保费低廉的农民财产、健康、意外等各种形式的保险产品。

制度创新

借鉴各国扶持农村金融的惯例,综合发挥货币政策、财税政策、监管政策的扶持作用,构建激励有效、风险可控、协调配套的政策扶持体系,在我国建立健全引导激励县域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金融服务的政策扶持长效机制。一是货币政策,对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当继续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和再贷款支持。二是财税政策,在一定期限内继续保持减免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税、所得税政策,对发放小企业贷款、农业贷款的金融机构给予适当贴息。三是监管政策,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要实施金融创新的监管措施,适时适度放宽资金准入、机构准入和业务准入门槛,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原则投资、收购、兼并、重组中西部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对经过政策扶持,经营财务状况仍然持续恶化、风险突出、严重资不抵债且救助无望的农村金融机构,坚决实行市场退出,提高金融体系健康度。

监管创新

县域金融监管面临的困难最多,压力最大,任务最重,必须把依法加强和改善县域金融监管作为县域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构建风险为本的监管制度,加强监管有效性建设,突出重点领域监管,促进县域金融机构稳建经营和持续发展。一是完善县域金融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监管机构依法监管、金融企业风险内控、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有机结合的、全方位的县域金融监管体系。完善银行、证券和保险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要加强对县域金融机构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管,实行与持续监管一致的市场准入政策,健全监管指标体系和风险监测预警体系,落实非现场监管与现场检查联动机制。实施法人机构属地监管,增加县域金融监管力量。二是坚持正向激励,突出重点。督促县域金融企业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根据本企业的实际,建立符合本企业实际的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及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改进监管的方式方法,实施分类监管,坚持正向激励,对发展好的银行,在监管政策尤其在准入政策上给予积极支持;对差的银行,要及时采取严格的限制性监管措施。与此同时,要尽快研究建立市场退出机制。

(作者系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二部副主任)

本文根据作者在经济日报集团主办的“金融服务与县域经济发展”专题研讨会的发言稿修改。

作者:周民源

商业银行深化改革论文 篇2:

谁卡住民企融资瓶颈

民营企业融资难,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解决这一难题,自上而下,叫嚷了不知多少年。如今,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民营企业,仍在缺血中艰难生存

2009年,中国GDP成功“保8”,天量信贷投放功不可没。然而,继续依靠货币驱动型的增长方式,潜在的风险越来越大。中国应当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给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真正放开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

货币驱动 效率不高

这些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越发依赖投资拉动。2009年,投资的贡献超过92%。投资的形成,一方面来自银行放贷,另一方面来自储蓄。

先看贷款。2009年银行贷款主要流向三个方向:一是通过地方融资平台流向地方政府项目及地方政府所属国有企业,截至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7.38万亿元。二是房地产企业:2009年,房地产开发企业贷款11293亿元,增长了48.5%。三是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大约1.4万亿元。

这些贷款隐含的风险不可忽视。政府投资项目多为“铁公基”,大多要分期建设,分期投资。假如一期建设需要投资1万亿元,二期投资就得在1万亿元以上,三期需要的资金或许更多。对于银行而言,将贷款投向这样的项目,必须连续不断地增加贷款,否则,项目成了烂尾工程,损失的还是银行。更何况,项目何时盈利,还是一个未知数。

再看M2(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情况。我国学术界一般用M2/GDP 比率来衡量金融深化的程度。其实,它还可用来衡量金融风险及经济效率。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M2/GDP数值自1978年以来持续上扬,特别是从1993年开始,M2/GDP数值超过100%,并保持在150%~190%之间。

由于货币流通速度是 M2/GDP 比率的倒数,因此,M2/GDP数值的持续上扬,意味着货币流动速度持续下降。也就是说,货币的使用效率是下降的。

因此,至少可从金融层面证实一个事实:我国企业总体资金利用效率不高,生产经营仍处于粗放阶段,GDP 增长需要依靠贷款投入。从这两者增量对比角度分析可以发现,我国GDP 增长需要更多的货币来推动。这意味着,如果国内企业效率得不到根本改善,其占用的银行债权很有可能转化成不良资产,并将不断累积和膨胀。

可是,这个问题目前尚未引起重视。2010年3月,中国货币供应量(M2)突破65万亿元,流动货币供应量(M1)22.94万亿元,M1已经超过美国的2倍。而美国的GDP是中国的3倍多,可见,人民币的泛滥及严重高估程度。

未来几年,系统性金融风险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最大难题。

金融管制过度

经济增长过度依赖金融或货币推动,是金融体制改革尚未完成的体现。 第一,政企不分依然存在。银行愿意将贷款发放给政府项目,固然有基于政府担保、预期风险较低的考虑,但政府干预的因素也不容否认。

从微观角度看,现在的银行均建立了风险评估系统,放贷之前有一套评估和审核程序。政府项目,良莠不齐,银行从主观上也有选择倾向。但是,由于政府的干预,有些贷款是被迫发放的。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开始明确要求地方政府减少对银行信贷的干预,《担保法》、《公司法》等一系列法规对地方政府融资行为进行了约束。但是,银行始终未真正脱离政府干预的手掌。道理很简单,在银行高管的任免方面,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权力非常有限。

2009年底发生的徽商银行行长任命事件,就是典型案例。2009年12月16日,徽商银行召开董事会,宣布现任徽商银行执行董事、行长李和“停职”。徽商银行是城商行领域第一家联合重组的省级银行,李和是作为市场化招聘的高级管理人才,但他并不属于安徽省管干部。由于当时徽商银行由安徽省副厅级单位提升为厅级单位,徽商的主要领导将升为正厅级干部,所以,就发生了李和被“停职”的一幕。

所以,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都是政府任命,一旦政府需要贷款,行长宁愿得罪董事会和监事会,也不愿得罪上级行政部门。

从广义角度看,中央刺激经济政策出台之时,要求各银行大放贷,是一种典型的行政干预。

第二,分业经营的管制尚未完全放松,盈利过分依赖存贷差价。银行的收入来源有三大部分: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存贷利息差收入属于高资本消耗业务,比较国外银行,我国银行息差收入占据全部银行收入的80%,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仍然很低。目前,银行除了以增加贷款规模来扩张其资产负债表外,其他的增长方式少之又少。银行被迫想方设法扩大贷款,特别是政府项目、国企项目及个人房贷。

第三,金融市场结构尚不够优化。国家目前还没有放开民间资金进入金融领域,2005年出台的“非公36条”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但是,五年过去了,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并没有取得进展。

5月13日,新出台的“新36条”再次提出“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但业界对此并不看好,因为在不减少对金融机构业务创新管制的前提下,有限放宽市场准入对金融业的效率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仍然无法解决。

改变发展方式是改革动力

行政为何热衷于干预“商业银行”?银行治理结构的效果受制于宏观背景,即发展方式。由于以GDP为政绩考核的核心,加上缺乏适应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使私营经济不振、创新不够,只有依靠政府主导的大投资来带动经济增长。

从宏观角度看,转变发展方式是金融改革的根本动力。实际上,金融体制如何改革,取决于经济发展方式如何转变,是否继续以GDP为中心。如果为了短期的政绩考虑,必将继续依赖政府投资及货币驱动型的增长方式,这将继续压抑中小企业发展的步伐,导致民间资本继续以游资的方式投机炒作住房、股票、大蒜,等等。

如果以民生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目标,各级政府将不再单纯强调GDP的数量指标,而是围绕为百姓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而努力。这样,政府将主要引导和规范经济社会环境,金融体制也将迈上快速的改革通道。

从微观角度看,放开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建立多层次、多元的金融体系,是解决融资问题,化解金融风险的直接动力。这里所说的“多层次、多元”,是指多种类型的融资机构。比如,中小企业基金、风险基金、私募股权,村镇银行,等等。

2001年,麦肯锡做了一个评估,发达国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全球有两种方式,一是债务融资,二是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在整个融资结构中占比不到50%,大部分通过股权融资方式。而在债务融资中,银行贷款仅占20%左右。

官方对于放开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体系的步伐比较小,对其潜在的风险非常担心。从而出现政府大量投资与民间资金蛰伏并存的尴尬局面。数据显示,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超过40%,远高于多数国家20%左右的水平。同时,约46万亿元的民间资金处于观望状态,或成为游资实施炒房等。

实际上,只要法规体系完备、监管得当,中小金融组织能够实现高效运行,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民营资本也更愿意进入金融领域。在适当放开民间金融的地区,初步显现出良效。比如温州,“草根金融”效率很高,不良贷款额为全国同等城市最低。据了解,为了有力支持中小企业,温州市各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创新贷款模式,分别推出事业人员和公务员名誉担保(按职务、级别不等,可担保10万~50 万元)、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农房抵押贷款、农户联保贷款、股东企业股权质押贷款等,这些新型的质保贷款受到了广大中小企业的欢迎。

当前,国家应制定和完善《民间融资法》、《合同法》等法规体系,放松准入管制,将民间金融合法化、规范化。在《民间融资法》未出台以前,目前可先制定并试行《民间融资管理暂行办法》,为民间借贷构筑一个合法的活动平台,以规范、约束和保护正常的民间借贷行为。要通过法治,将民间资本以规范的方式组建新的金融机构。

除了已经采取的措施,如吸收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和农村信用社的重组,以及容许建立小额资本的村镇银行以外,还应当容许民间资本建立地区性的中小商业银行。

作者:刘正山

商业银行深化改革论文 篇3:

金融支持武威市商品粮建设工程情况调查

摘 要:区域性商品粮建设工程是十一五期间国家在西部农村实施的十大工程之一,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是重点支持地区。我们通过对武威辖区商品粮建设工程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当前商品粮建设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商品粮建设工程的途径进行探讨,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武威市;商品粮建设工程;情况调查

1 武威市商品粮建设工程基本情况

1.1 武威是农业大市,粮食生产一直位居全省前列,是全国商品粮基地之一 近年来武威市抓住国家和省上加大支持力度的机遇,制定了《武威市支持商品粮基地建设政策支持的若干规定》,着力做强做大以食品工业、生物和精细化工等为重点的工业,强化政策扶持、科技创新和外引内联,增强产业支撑能力,酒类、食品酿造、农产品加工企业已成为武威市工业经济的主体。近年来,随着粮食基地建设的整体推进,粮食总产持续稳定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粮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商品粮收入对辖区农业总收入的贡献率由2007年的46.75 %提高到2009年49.09 %,提高了2.34个百分点;2010年实现农民人均收入5 190元,较2007年增加1 010元,增长24.16 %。

1.2 银行信贷支持方面 各金融机构立足经济发展实际,通过深入农业部门和农村调研发现,辖区干旱少雨,尤其是民勤、古浪两县降水量严重不足,且降水月份与农作物生长不同步,荒漠区设施农业已逐步被农民所认识和接受,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和发展旱作农业对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作用和潜力很大。针对这一调研结果,人民银行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积极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配合,从强化“三农”服务为出发点,以银行盈利、农民增收为目标,多方筹措资金,简化贷款程序,积极筹措和发放支农信贷资金,大力支持新型旱作农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针对商品粮建设工程资金需求额度大、周期相对较长的特点,各涉农金融机构出台的信贷扶持绿色通道,截止2010年底,金融机构积极配合落实政府帮扶资金,商品粮建设贷款余额24.35亿元。

1.3 技术服务跟进方面的情况 政府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包村蹲点,全力配合乡村积极发动群众、规划地块、落实面积,加强施肥、起垄、覆膜、点种、病虫害防治以及后期田间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和质量把关工作,切实抓好技术服务,使农民成为荒漠设施农业种植的行家里手。农技部门积极引进推广新品种,加快玉米品种更新换代,进一步提高良种覆盖率和产品质量,着力打造优质玉米品牌。因地制宜,在川旱区主推沈单16号、郑单958等优质玉米品种;同时开展不同品种、不同播种密度、不同覆膜方式、不同覆膜时期等试验研究,配套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高产田创建等相关技术,为商品粮建设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 商品粮建设工程取得的成效

2.1 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益 截至2009年,辖区93个乡镇、682个村社共种植商品粮6.27万hm2,涉及农户近18万户,建成33.33 hm2以上连片示范点79个,示范面积达到0.45万hm2,农户人均增收0.08万元。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5.42万hm2,小麦播种面积达到6.44万hm2,玉米播种面积达到3.62万hm2,粮食总产量达98.26万t。辖区古浪县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一跃成为甘肃省河西地区重点产粮县。

2.2 节约了农业用水资源 积极推广高效节水技术,突出节水灌溉,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建设节水灌溉试验示范基地,埋设低压管道63.90 km,发展节灌面积0.41万hm2,每667m2灌水定额由380m3下降到340m3,节水成效明显。2011年在原有8个农业综合节水示范点的基础上,规划93个滴灌高效节水示范点。有效缓解了农民水资源供给不足与需求旺盛的矛盾,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有效解决了农作物集中用水与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大大缓解了用水的压力,杜绝了偷水、抢水及水事纠纷,农民因用水发生的民事、刑事纠纷也基本绝迹。

2.3 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再就业 国家加大增加商品粮建设工程,出台各项优惠政策,粮食价格上涨,使许多人十分看好农业发展之路。当地政府通过推广新种、良种繁育,促进企业大力发展粮食加工,吸引广大农民从事粮食生产,增加了农民收入,粮食加工带来了大量的用工需求,为当地农民增加了新的就业岗位。据统计,2010年共有52 230多名返乡农民工投身于商品粮基地建设工程,对武威商品粮工程建设提供了人力保障,更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

3 商品粮建设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农村金融基础服务功能整体弱化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武威辖区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撤并基层金融机构。截至2009年5月,辖内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357个,其中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共有196个,占全市机构网点总量的54.90 %,平均每个乡镇分布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2.11个,每5.73个行政村分布1个金融网点,农村金融机构主要以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为主,农村信用社辖属4家县(区)联社,共有营业网点215个,农村机构网点149个,占网点总数的69.31 %;邮政储蓄银行辖属机构网点共计44个,农村机构网点24个,占网点总数的54.55 %;农业银行辖属机构网点共计58个,农村机构网点20个,占网点总数的34.48 %;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在农村乡镇只有3个营业网点。农村金融机构设置满足不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3.2 农村信贷资金有效供给不足 武威地区农业具有高投入、低产出、受自然灾害影响大的客观特征,因此农村金融相比于城市金融成本更高、风险更大而收益更低。近年来各涉农金融机构侧重于满足农民急需的化肥、籽种、地膜、农药等基本生产资料的资金需求,而对农机具购置、发展规模种养业等扩大农业再生产所需的资金投入不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资金缺口仍然很大。

3.3 涉农保险业务滞后,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 武威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费率是依据政府相关文件规定制定的,其中农业保险费率为4%,这样单一的费率其灵活性较差,不利于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农业保险,保险标的较难确定,给开办农业保险业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保险公司调查取证困难,赔付率较高,导致保险公司对待农业保险业务非常谨慎,不轻易接受投保,也不轻易开发新的险种。

4 商品粮建设工程的建议

为进一步推动商品粮主产区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金融机构应认真贯彻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不断拓展信贷范围,努力扩大信贷规模,帮助农民解决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中的资金困难,为辖区的稳粮增收工作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

4.1 扩大资金来源,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 由于农业受自然灾害、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投资风险高,吸引外资比较困难,“三农”经济的资金投入主要依赖贷款渠道来实现,金融机构壮大资金实力对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各金融机构要通过大力吸收存款,清收不良贷款,盘活贷款存量,增加可用资金,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切实解决好支农资金不足问题。人民银行要适时合理发放支农再贷款,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尽快减少农村资金外流,促进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业务加速运营,采取激励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将更多的资金投放当地,保障对“三农”发展的资金供给,促进地方经济稳步发展。

4.2 调整信贷理念,支持科技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 各金融机构要贯彻“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充分发挥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各涉农部门树立大农业、大产业的新概念,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框框,把发展眼光从一产扩展到二、三产业,把发展思路从农业拓展到其他新兴行业,用经营现代工业的理念、方法和手段来经营农业,大力发展近农产业,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是支持高科技农业发展。要充分发挥信贷与科技的黏合作用,增加科技贷款投入力度,鼓励农民增加适销对路的优质粮食生产,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二是积极支持特色产业发展。根据辖区的自然条件及地理优势,大力支持农民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可以针对干旱少雨的气候特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4.3 加大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力度,探索合理的发展模式 针对传统型农业保险逐年萎缩的现实,必须坚持对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而且要有充分的落实保障措施,保险标的应首先选择关系国计民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保费补贴应由各级财政共同承担。因农业保险具有“高成本、高风险、高赔付”的特点,对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保险公司而言,很难自愿承保这样的业务。所以,在发展模式上可考虑成立政策性保险公司,专营农业保险业务;或继续由商业保险公司承担农业保险业务,对政策性与商业性业务严格区分,分账核算、分别考核,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节约成本,开拓市场。

作者:孔学锋

上一篇:新形势下文化建设论文下一篇:农垦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