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实验设计论文

2024-04-14

高中物理实验设计论文(共8篇)

篇1:高中物理实验设计论文

高中物理实验的创新性设计

欧 剑 雄

摘要: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设计创新性的实验。这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知识储量,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掌握一定的创新方法。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信息交合法等创新技法可为物理实验的创新性设计提供广阔的思路,但不应忘记创新性设计的目的——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同时,安全性、科学性、实用性、适用性等原则仍是物理创新性设计时所要考虑的最基本原则。

关键词:物理实验;创新性设计;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信息交合法

一、物理实验创新性设计的意义

作为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基础自然学科,物理学在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之外,也注重对所采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的研究。因此,物理的教学始终离不开物理实验的教学:有趣的实验现象是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的催化剂,亲手的操作是培养学生物理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此外亲身的实验经历能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首先要对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其次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实验资源,并能够够根据教学实际设计一些创新性的实验。这种创新性的实验设计可以是对教材已有实验的改进,以解决个别实验取材不易、操作不便、实验效果不明显等弊端;也可以是基于教学需要的全新设计,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帮助学生构建一些重要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物理实验的创新性设计,是教师秉承新课程标准课程开放性理念,由课程的复制者走向课程的创造者的有效尝试。它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大有裨益。

二、物理实验创新性设计的方法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创新性的实验设计呢?

创新需要丰富的创造力,而一个人的创造力由他所拥有的知识储量、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技法三个因素共同决定。因此要进行创新性的实验设计,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力求在专业上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储量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然而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绝非一日之事,因此要想在短时间提高创造力,掌握必要的创新技法是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创新技法的种类非常之多,本文将结合《感应电流的方向》(鲁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2第2章第1节)中的两个实验介绍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和信息交合法三种创新技法在物理实验创新性设计中的应用。

(一)缺点列举法

缺点列举法,顾名思义,就是列举事物的缺点或不足之处,再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和措施。其中,找到事物的缺点或不足之处是本方法应用的重点。

如图1所示,A、B为两个很轻的铝环,环A闭合,环B断开。将条形磁铁的N极或S极靠近A环时,A环将朝远离磁铁的方向运动,若将磁铁从A环中拔出,A环将朝靠近磁铁方向运动;磁铁靠近或远离B环时,B环不动。该实验为《感应电流的方向》一课中最为常见的一个引入实验。

在演示该实验时,由于环本身很小,而A环运动时又是绕O点转动,故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磁铁与环相碰的现象。这个不足之处一方面增加了操作的难度,另一方面也让实验的演示效果大打折扣。

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有两个,其一为增加环的直径,其二为改变环的运动形式。增加环的直径这种思路最为直接也最容易想到,但是实际操作会发现,直径增大后环的转动不明显。原因在于直径增大后,铝环的电阻和质量都将变大。为获得更加明显的实验现象,可将条形磁铁换为强磁铁。

若改变环的运动形式,可以将铝环的转动改为平动,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将铝环竖直固定在小车上,小车放在平滑轨道上。这样改进后,操作难度大大降低。但是由于摩擦力较大,要获得较明显的实验效果,仍然要采用强磁铁。

上述两个方案虽然解决了实验操作的难题,但对实验器材的要求更高,如果实验室中没有强磁铁,就很难被采用。反思我们的改进思路,就不难发现,我们在改正原有实验的缺点时同时也将其优点摒弃。原有实验的优点在于其运动过程中阻力较小,而这个优点正是源于所采用的铝环直径较小、其运动形式为转动。为了在改进中同时保留原有实验的优点,我们可以采用如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

将A、B两个铝环分别用细长绳悬挂,绳子另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通过这样的改进,A环的运动形式仍是转动,运动过程中阻力较小,另一方面由于绳子较长,A环运动过程中也不容易碰到磁铁。实验中,绳子的长度适当长一些,实验现象更明显。

通过上述例子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应用缺点列举法进行实验的创新性设计时,找到原有实验的缺点是基础,但是在改进中一定要注意保留原有实验的优点。特别教材中的实验,它凝聚了大量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宝贵经验,其可取之处必然很多,在做改进之前一定要先清楚地认识到它的优点,然后再去找它的不足之处。

(二)希望点列举法

希望点列举法,这是一种通过提出对事物的希望或理想,进而探究解决方法和措施的创新技法,其应用要点在于如何提出合理的希望或理想。

如图4所示为探究感应电流方向的实验装置,本实验的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但是在具体探究过程中,由于涉及到物理量较多(包括条形磁铁产生的磁场方向、穿过螺线管的磁通量的变化、电流计的指针的偏转方向、螺线管上感应电流的方向、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等),学生很难直接从实验结果中总结归纳出楞次定律。为了在课内获得最终的探究结论,教师往往需要作比较多的引导,个别地方甚至比较生硬,这有悖于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新课程理念,也削弱了学生探究的成就感。

那么能否设计一个实验使探究过程更为简便?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重新来审视一下本节课的探究目的,“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变化”。这句话的主语是感应电流的磁场而非感应电流,因此我们可以直接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如果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明确,那么根据右手螺旋定则就可以很轻松地判断出感应电流的方向。由此,我们可以采用如图5所示的实验装置。

条形磁铁的N极、S极靠近或远离铝环时,铝环将被排斥或吸引。根据“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可判断出铝环中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的磁极方向。再在图中画出原磁场和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如图6所示(实线表示原磁场方向,虚线表示感应磁场方向),由实验结果容易总结出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反,磁通量减小时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同,进一步可得到实验探究结果——楞次定律。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避开了探究感应电流方向的繁琐过程,而从铝环的运动入手,结合学生熟知的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研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这样既达到了探究目的,又降低了探究的难度,更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利用希望点列举法进行实验的创新性设计时,找到合理的希望是起点,探索合适的实验方法是关键,但是创新的终点一定要落回到教材上。弄清楚实验创新的目的,一来可以避免盲目的创新,二来也可为创新提供思路。

(三)信息交合法

信息交合法,是把事物的总体信息分解成若干要素,再将其中两类要素分别作为信息坐标系的x轴、y轴,构成一个信息反应场,每一个坐标轴上各点的信息分别依次和另一轴上的信息交合,从而产生新的信息。应用举例如下:

作为新课引入的迷你实验,如果采用物理小魔术的形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发学生的思考,为新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如何去设计那么的多物理小魔术呢?信息交合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仍以《感应电流的方向》这节课为例,以实验器材为信息x轴,魔术效果为y轴,建立如图7所示的坐标图。

由此可产生9种交合点,你需要一一思考每个交合点可能产生怎样的新信息,这个新信息是否可用。文章篇幅所限,无法对这9个交合点一一介绍,只能挑选3个我个人认为较佳的创新性设计。

(1)电流计与读心术

实验装置如图8所示,A、B为根两根相同的条形磁铁,C为重量、形状与A、B相似的金属棒。三者分别装入不同颜色的三个笔袋,然后放入线圈内。如果将装有A、B、C的三个笔袋分别拿出,则电流计上分别会出现左偏、右偏、不偏三种不同现象。制作实验装置时,将线圈及电流计装在盒子中,电流计表盘露在盒子后面,使学生在座位上无法看见线圈及电流计。演示时可叫学生随意拿出一个笔袋,教师在盒子后面根据电流计的指针的偏转判断笔袋的颜色,就可佯装会读心术猜出学生所拿走的笔袋颜色。(2)铝环与控制力

实验装置如图9所示,A为封闭的塑料管,B为悬挂在轻弹簧下的强磁铁,C为铝环。当铝环上下运动时,管内的强磁铁B将随之上下振动。为了增加演示的魔术效果,可将铝片贴在大拇指与食指构成的弧圈上,操作时左右手大拇指和食指相接触构成一闭合回路。

(3)铜管与互动 实验装置如图10所示,A、B分别为两根两端开口的空心塑料管与铜管,C为磁铁。演示时,教师先将磁铁从铜管上端静止释放,然后用同一只手在铜管下端接住磁铁。偷偷将铜管换成塑料管后,叫学生上来做同样动作,由于在塑料管中磁铁下落速度较快,学生很难接住。为达到较佳的演示效果,两根管外表要一致,固定管的装置要灵活,以方便操作时换管。

上例中x轴、y轴都只取了3个信息要素,实际上可选取的信息要素远不止这些,所能产生的创新设计也远不止9种。如果将x轴或y轴的要素种类换成别的种类,那又可以得到更多的思路,甚至还可以建立三维的坐标图。总而言之,信息交合法如果应用得当,那么它几乎可以产生无穷的创新思路。

三、物理实验创新性设计的基本原则

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技法后,创新的思路几乎是无穷无尽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不是每一种创新性的设计都是合理、可用的。为避免盲目、无意义甚至错误的创新设计,在物理实验的创新性设计中还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安全性原则,这点无需多加说明,其重要性不言自明。第二,科学性原则,这是物理实验创新性设计的根本原则。如果出现科学性错误,那实验就是毫无意义的。除了实验设计要符合科学科学性原则外,教师在演示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对实验数据的处理都必须科学、规范,为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的形成起示范作用。第三,实用性原则,即要求创新性设计的实验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第四,适用性原则,即创新性设计的实验原理应该是高中学生学习过或所能够理解的,创新实验的目的是帮助实现教学目标,而非为创新而创新。

篇2:高中物理实验设计论文

近年来高考物理试卷对实验的考查,已从一般性的实验知识记忆转向对实验原理和方法的理解与迁移,开始出现了以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为背景的设计性实验试题。所谓设计性实验,就是要打破现成的实验方案,在一些特定的要求和条件下自行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和步骤,完成其实验要求。由于这种设计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需要学生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前提下富有创造力,因此,以设计性实验为载体,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重点探讨与设计性实验相关的几种创造性思维品质。

一、实验方案的多样性与思维的广阔性

人类正步入信息社会,各种信息的数量急剧增加,成份日趋复杂。显然只有单通道的集中思维,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还需要有多通道的发散思维与之协同互补。所谓发散性思维,指的是一种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结论的辐射型思维方式。在物理实验中,即使实验目的和要求相同,但如果实验原理和实验器材不同,实验方案也往往具有多样性。因此实验教学中,如能选择典型的课题。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则可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具体可采用的方法有:

1、根据同一实验目的,开放常规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例如,测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重要实验。针对这一实验,在学习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以后就可编制如下一道实验设计训练题:

(1)利用电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和仪表,可能有哪几种测量电池电动势和内电阻的方法。试画出实验电路,并说明其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2)如果再补充些仪器(如电势差计),你还有其它方法吗?

(3)这些方法中,哪些是比较合理的?哪些是比较精确的?哪些方法中需要附加些条件?

(4)试就你所想到的各种方法,作一归纳总结,从中能得到测量电动势和内电阻的一般规律吗?

学生通过广泛联系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集思广益,初步提出了近十种可能的实验方案,其中一些不乏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对此,再组织学生讨论、辩析,对合理的加以肯定,不恰当的指出问题所在,对无法完成的方案阐明其原因。各种方案在一一论证以后,只要条件许可,都可组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进行实际测量。

2、根据限定的实验器材,要求学生进行发散性实验设计,看看最多能做多少种不同的实验。例如,在电学实验中,提供以下实验器材:电流表(0~0.6A—3A)、电压表(0~3V—15V)、滑动变阻器(0—50欧)、电池、小灯泡、几个阻值不一的定值电阻、电键、导线若干。

要求:利用上述仪器尽可能多地设计一些电学实验。

笔者曾让学生练习过,结果学生共提出了十多种可行的方案,兹例举如下:

①如图1(a),用伏安法测定值电阻的阻值。

②如图1(a),验证欧姆定律I=U/R。

③如图1(b),用伏安法测伏特表的内阻。

④如图1(C),研究小灯泡的伏安特性规律

⑤如图1(d),用伏安法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⑥如图1(e),验证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公式;探索并联电路的总功率与各支路功率的关系。

⑦如图1(f),研究滑动变阻器的限流和分压变化规律。

⑧如图1(g),研究照明电路中电灯的亮暗随负载变化的规律。

二、实验仪器的局限性与思维的求异性

审视传统的物理教学,我们的观念总是强调确定性,排斥可能性,在这种教育的熏陶下,培养的学生往往长于求同,而弱于求异,其结果往往是墨守成规,缺少创新。要真正塑造创造型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必需要鼓励学生勤于观察、敢于质疑,勇于发问,即便对那些已

成定论的东西也不妨去重新审视或争论一番,使之不成为僵死的教条。诚如笛卡尔所说:“科学产生于怀疑”。以测量性实验为例,由于每一种测量仪器都有其基本的固定的作用,如用刻度尺测长度、用天平测质量等,但如果要求突破测量仪器固有的功能(局限性)去测量一些看似没有因果联系的物理量,这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品质无疑是一条“绿色通道”。

例如:提供一定容积的并盛满清水的“可乐瓶”一只(瓶底有一小孔)、细线一根、米尺一把、小祛码一只和用来盛水的桶一只。试估测水从此瓶底小孔连续流出的平均流量,并进行测量的误差分析。

此题是1997年浙江省中学生物理竞赛实验试题。从题意来看:水的平均流量Q=水的总体积V/水流尽的时间t。从提供的条件来看:其中水的体积可从瓶贴的标签上直接观察得到(这里考查的是学生的观察能力,遗撼的是一些考生并未发掘出这一点);最困难的问题还在于,如何测量水流尽所用的时间?要想突破这个难点,需要从实验方法上寻找解决办法:用题目提供的细线与祛码组装成一单摆,用它作用一间接的计时仪器去替代秒表。它的摆长L可由米尺测出,周期可由公式

算出,只要以此作为“参照量”数出水流尽过程中单摆全振动的次数N,即可测得时间t=NT。

显然,该题运用的是物理实验中典型的替代法,即用已知的标准量去代替未知的待测量,以保持状态和效果相同为判断依据,从而求出待测量。

又如:试用一根卷尺估测一堆砂粒间的动摩擦因数。

如果说上述实验的设计还是“有法可依”的话,那么本题的设计可谓是“无法无天”,因为卷尺测得的长度与砂粒间的动摩擦因数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但是,我们可以这样来思考,要测定砂粒间的动摩擦因数,必须让砂粒间发生相对运动;再联想到力学中一个常见的斜面模型,如图2(a):逐渐增大斜面倾角0使木块在斜面上将要发生相对滑动,此时有p=受这一原型的启发,我们可将题给的一堆砂从高处慢慢漏下,在地面上形成一圆锥体,并不断增高以至高得不能再高,即表面砂粒将要开始滑动。如图2(b)、此时的砂堆不就构成一“蠢蠢欲动”的斜面了吗?隔离出其表面的任一颗砂粒,不就相当于斜面上的一木块了吗?

这样一来,通过θ这个中间变量即可把动摩擦因数u的测量转化为可用卷尺测量的长度(圆锥的高h和周长L)。在物理实验中,将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转化为另一种易观测的物理量进行测量的方法,称为转换法。本题运用的正是这种转换法。

除以上所用的几种方法外,还有一些常用的实验方法,如比较法、放大法、补偿法、共轭法等。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实验方法起着关键的作用,而求异思维则为实验方法的选择开拓了思考的不同途径。当然,科学求异决不是胡思乱想,它来源于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敏捷的思维能力,既要敢于想,又要善于想,才能充分发挥实验方法的长处,以较高的效率、简明的方法去解决面临的新问题。

三、实验误差的客观性与思维的批判性

实验误差总是客观存在的。在很多情况下,系统误差是影响测量结果的主要因素,可是它又常常不明显的外现出来,有时却给实验结果带来严重影响。因此,用“批判”的眼光发现并正视实验的系统误差,再想方设法予以修正以尽量消除它的影响,这既是误差分析的重要内容,也是从理性的角度进一步完善实验原理。设计更精确的实验方案的重要依据。爱因斯坦曾在《论教育》中谈到:“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批判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批判性的思考和工作,那么他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例如:在竞赛辅导中,我们曾引导学生对如何测电阻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具体的运作大致是;用简单的伏安法电路,不论是采用电流表内接还是电流表外接,都有因电表的内阻对电路的影响而产生的系统误差。针对这一问题,先给学生介绍补偿的思想,然后由学生自行设计出电流补偿和电压补偿两种线路(电路图略)。补偿法解决了由于实验电路不完善带来的系统误差,但这个矛盾解决了,电流表和电压表不够准确的问题便上升为主要矛盾。怎么办?经过进一步思考改进,大家认为可以用准确度高得多的电阻箱来取代电压表和电流表,再辅以灵敏度很高的电流表,便可大大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度,这就是常用的惠斯通电桥(电路图略)。最后让学生分别用上述三种方法实际测量了同一个标准电阻的阻值,比较测量结果证实了理性的分析。历

史上,从伏安法到电桥法经历了很长的一个过程,而在这堂实验课中,学生亲身体验了这样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这种有序的启发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大有稗益的。

又如:在用打点计时器做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时,如果用进码盘和砝码代替砂桶和砂,如给定四个质量均为m的小砝码,已测出进码盘的质量M=2m,小车的质量M=4m,假定小车与木板间的摩擦已被平衡且其它所需器材不变。为了较准确地验证牛顿第二定律,该如何设计并完成这个实验?

实验中若以小车为Mg-T=M′a和T=Ma可得出,其中M为小车和车上所载图3硅码的总质量,M′为祛码盘和所载过码的总质量,显然,只有满足M>>M′时,才有T=M′g,即可以M′作为小车所受合外力进行研究。

但在题给的器材中,即便将砝码全部载入小车,也不能满足上述条件。为解决小车所受拉力的矛盾,我们可以通过转换研究对象,即以小车、以砝码盘和盘中所装砝码所受重力为系统所受的合外力,这样就可较准确地达到验证的目的。具体的实验步骤为:

保持质量不变,改变外力,测加速度验证a与F的关系:

首先将4个砝码载入小车,以空砝码盘所受重力作为外力F1=2mg,测出第一个加速度a1;然后每次将一个小砝码从小车上移到砝码盘中,系统的质量始终保持10m不变,而外力则依次变为F2=3mg,F3=4mg,F4=5mg,F5=6mg,分别测出各次的加速度a2、a3、a4、a5。作出a-F图象即可验证之。

保持外力不变,改变质量,测加速度验证a与M的关系。

先让小车空载,砝码盘也空载,测出第一个加速度a1′,对应外力F=2mg,系统质量m1=6m;然后依次将一个砝码载入小车,使系统质量逐次变为M2=7m,M3=8m,M4=9m,M5=10m,而外力始终保持F=2mg不为难,分别测出相应的加速度a2′、a3′、a4′、a5′。作出图象

图象即可验证之。

篇3:高中物理设计性实验复习初探

一、进行随堂实验, 将实验课与复习课紧密结合

在教学中, 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几组, 随章节进行复习, 将实验课与复习课结合在一起。例如在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后, 教师就可给学生提出下列问题, 让学生思考:①怎样证明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在一定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②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在各个连续相等时间T内的位移分别是s1、s2、s3、…、sn, 假如加速度是a, 试证明:Δs=s2-s1=s3-s2=…=sn-sn-1=aT2。③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每个0.1秒内运动的位移见图1所示, 此物体是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吗?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又是多少?当学生讨论三个问题后, 教师就可带领学生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分组实验, 帮助学生复习所学的知识。

而在复习牛顿第二定律后, 就可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 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让学生理解以下问题:①当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 小车所受拉力才等于小桶与沙子的重力。桶与车间的作用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 这与运动状态有关。只有在沙与小桶的总质量小于车与砝码的总质量时, 才能够近似地取沙与小桶的总重力为车的拉力。②实验时没有认识到小车受到的摩擦力与滑轮及轴之间的摩擦力是出现误差的原因。小车的加速度与小车承受的合外力成正比。③使用图线法分析实验中的数据非常形象, 就能使学生找到物理量间的关系。高中生已经掌握了中学物理的全部内容, 因此在复习时, 教师可打乱书本的次序, 将相关问题集中起来复习, 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系统。

二、注重实验原理, 探索改进实验步骤

从近年高考物理实验题目的设置来看, 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认真做好教材中的基本实验, 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物理知识。在此基础上, 就可借助已学的知识与原理, 在题设条件下, 按照题设的要求制定实验方案, 随后就可着手选择实验器材, 设计实验步骤, 由此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不能仅仅按照课本中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还需要重视实验原理, 以探索的眼光来改进实验步骤。在实验复习课上, 就应当要求学生学会寻找目标, 如找出实验设计原理中的问题, 找出处理数据时出现的问题等, 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吸取知识, 如此便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每个实验都有可细细思考的地方, 有的实验步骤的顺序是可以颠倒的, 此时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步骤的必然性, 只要学会分类, 前后顺序就能够清晰明确。还有一些实验的步骤是无法打乱的, 例如打点计时器是应当先打点后放手, 还是应该先放手后打点等, 这样的实验就可让学生进行开放式讨论。当学生适应了此种学习方式后, 学生就能够体会学习的乐趣, 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积极。

三、改变实验形式, 提高形象思维水平

为了多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 就可让学生自选实验或者演示实验, 还可将一些演示实验转变为学生实验。此外, 还需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实验操作流程与方案, 优化实验课程, 通过不同的方式创新实验, 包括改进教具, 与安排实验层次等。例如在准备实验时, 实验仪器不一定非要按照教材规定来准备, 应当多让学生自己挑选, 或者给学生一定类型的器材, 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器材的作用, 尽量多做几次实验。且实验的方法与步骤也应当尽量简化, 可列出实验提纲。例如在复习“静电现象的应用”时, 教师可让学生选择实验器材, 在最初学习时, 教师已经按照教材中要求的器材完成了演示实验。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 教师就可让学生挑选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验材料, 最终学生用废旧的泡沫完成了实验。用一个带电体接近用泡沫做成的小球, 发现它能被吸引, 表明带电体能够吸引小物体。如此更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物理学的研究及发展与实验有密切的联系,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 教师应当重视物理实验,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思想与实验方法, 由此培养学生的观察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 理解物理规律,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近年来高考命题中加强了对实验的考察,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 教师应当以不同的思路进行拓展, 提高学生解答各种实验题的能力。

篇4:小议高中物理电学实验综合设计

【关键词】电学实验 综合设计 主线 辅线

俗语“得理综者得天下”。而从历年高考和亲身教学经验来看,高考理综电学实验题往往是几个电学实验的综合运用设计,难度和灵活度较高。物理电学实验设计题的得分率不高,学生也反应解物理电学实验设计题很费时,而且对自己解答的结果很疑惑!这严重影响了考生的情绪和信心,对后面综合大题的正常发挥不利。为加强考生实验题设计能力,打牢考生电学实验设计基础是关键,把握实验设计思路和步骤是主线,培养考生良好的设计实验习惯和能力是长远目标。本文认为电学实验综合设计题大体可分为两大综合:一是以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实验为主线,穿插电流表和电压表改装和伏安特性曲线实验知识;更重要的是另一根主线:描绘伏安特性曲线测电阻或电阻率,穿插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接法以及多用表的使用和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读数的知识。以下将具体阐述高中物理电学实验中的主线和辅线,以及它们对电学实验综合设计的作用。

一、背景分析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那么先来回味下高中各个电学实验。

(一)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电学实验目录:(详见高中物理选修3—1第二章)

①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②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改装:③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④测定金属电阻和电阻率:⑤示波器的使用:⑥用多用电表探索黑箱内的电学元件⑦传感器

(二)考情分析

高考作为电学实验主线的有两条:①测定电源电动势E和内阻r ②描绘伏安特性曲线测电阻或电阻率。

作为辅助实验知识的有:

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改装多用表的读数及使用,电流表内接和外接 滑动变阻器限流分压接法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的读数。(对于半偏法测电阻只做介绍,了解其设计思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教材已将该内容删除。)

二、实施纲要

对于如何做好电学综合实验题,可从以下两方面具体着手:

(一)把握好主线灵活变通

本文考情分析中提到的高考电学实验的两条主线:测定电源电动势E和内阻r、描绘伏安特性曲线测电阻或电阻率,是解决电学实验设计题的关键,电学实验的电路图和实验原理也是根据这两条主线衍生而来!

第一大类主线:测电源E和r

实验目的:①掌握测定电池E和r的原理和实验方法。②学习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

实验原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U+Ir(U是路段电压,I是干路电流)

实验电路图1(源于人教版教材图)

图1

当然高考是选拔性考试,电学实验的电路图肯定有所变通,但基本设计思想

是源于教材上的电路图,所以把握好教材提供的电路图和实验原理是基础,具体应用要按题目要求改装设计。

第二大类主线:描绘伏安特性曲线测电阻或电阻率

实验目的:①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②分析曲线的变化规律。

实验原理:欧姆定律U=IR 做伏安特性曲线(如果测电阻率ρ=RS/l)

教材所提供的实验电路图,如图2:

图2

这条主线变化的形式比较多,可以用来测小灯泡电阻和其他形式的电阻阻值,也可用来间接测电阻率。并且这条主线涉及到的辅助实验知识比较多,如电流表内外接法,滑动变阻器分压、分流接法,可能还会设计到电流表电压表的改装。对于测电阻率ρ,还会用到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使用读数知识。

(二)夯实实验基础知识,以静制动

平时的测验中发现,很多学生知道电学实验主线的选择,但是得分率却失分低。仔细分析发现这些学生的实验基础薄弱,滑动变阻器分压、分流接法不分,电流表内外接法不分,并且实验总结处理能力不强,所以打牢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尤为重要。下面本文将例举电学实验综合中,几点重要的实验基础知识,本文把它们称为辅助两条主线的基本辅助知识。基本辅助知识一:电流表内外接法的选择

测量未知电阻的原理是R= ,由于测量所需的电表实际上是非理想的,所以在测量未知电阻两端电压U和通过的电流I时,必然存在误差,即系统误差,要在实际测量中有效地减少这种由于电表测量所引起的系统误差,必须依照以下原则:

(1)若 > ,一般选电流表的内接法。如图(a)所示。由于该电路中,电压表的读数U表示被测电阻Rx与电流表A串联后的总电压,电流表的读数I表示通过本身和Rx的电流,所以使用该电路所测电阻R测= =Rx+RA,比真实值Rx大了RA,相对误差a=

(2)若 < ,一般选电流表外接法。如图(b)所示。由于该电路中电压表的读数U表示Rx两端电压,电流表的读数I表示通过Rx与RV并联电路的总电流,所以使用该电流所测电阻

R测= 也比真实值Rx略小些,相对误差a= .

基本辅助知识二:滑动变阻器分压与限流接法的选择

在没有特殊指明的情况下,从减小电能损耗和接线方便的角度考虑,变阻器通常选用限流接法,但在出现下述情况时,则必须选择分压接法。

(1)若采用限流电路时,如果电路中的最小电流大于等于被测电阻Rx的额定电流或所给电表的量程时,必须选用分压电路;

(2)滑动变阻器全阻值R远小于或者远大于被测电阻Rx或电路中串联的其他电阻的阻值,而实验要求电压变化范围较大(或要求测量多组数据)时,必须采用分压电路;

(3)实验中要求电压从零开始并连续变化时须采用分压电路;

综上所述,对于理综电学实验综合设计,首先要把握好主线,选择好控制电路滑动变阻器的接法:主线一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采用限流接法,主线二描绘伏安特性曲线测电阻或电阻率,大多采用分压接法,具体选择参考本文的辅线二。

【参考文献】

篇5:高中物理实验论文

一、转变教学观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师生关系也是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中。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参与性及内在需求,导致学生对实验教学不感兴趣,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不到提高。而物理课教学内容的实验操作性又比较强,理论知识比较抽象难懂,所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对于他们深入了解物理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把兴趣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工具,准确把握实验教学的时机,通过趣味导入新课和游戏化的授课过程及风趣的教学语言,实现学生把“要我学”转为“我要学”。同时着力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与理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对实验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为其终身的物理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接触、综合分析和实际参与是学习的三大要素,其中“接触”是良好学习的基础,所以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建立生活与物理的联系。由于“问题”是进行物理实验的起点,所以在实验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是高中物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设置一种启发式的、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所学的知识已经不够用了,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来解决,从而有效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了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的合成,那么我们就可以直接从二力在同一直线上的合成入手,再引入互成任一角度力的合成,明确学习目标。为了使我们的计算更方便,这里选择特殊情况进行实验。首先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提起一个物体(5g),静止时,让学生记下此时刻度尺的读数F1=5.N;接着用两个测力计同时向上提起这个物体,再让学生读出这两个测力计的读数F2=2.5N、F3=2.5N,并比较F2、F3与F1的关系,可以得到F2+F3=F1;然后再将两个测力计呈9度夹角向外拉出,调整到适当的位置之后再让学生读出此时两个刻度尺的读数:F4=3N、F5=4N。但我们通过计算发现F4+F5≠F1、∣F4—F5∣≠F1,这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了:“为什么二力的合成不再符合代数计算的规律了?”“如果角度任意,情况会不一样吗?”然后物理教师再引用学生在数学课中已经学过的勾股定理知识来对学生做一定的启发,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去思考探究,从二力同一直线到互成角度,从特殊角度到任意角度,实现从特殊到一般性的过渡,最后通过实验找出力的平行四边形规律。又或者教授“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这一实验时,教师可以用“用怎样的方法可以弥补小车在动的过程中受到阻力所减少的速度?“”仔细观察打点的纸带,点距呈现怎样的一种变化趋势?”“各点之间的.距离是不是均匀的?”“该选择哪些点距来计算速度呢?“”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如果能够平衡摩擦力,小车移动的方式会不会发生改变?”像这样通过阶梯式问题情景的设置,给学生质疑和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一步步地去验证自己的猜想,能够切实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也只有使学生对某一物理现象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会主动去探究其背后的秘密。因此,教师要牢牢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积极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教学质量。

三、引导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操作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懒于设计,完全就是对照教材来进行实验复制,缺乏特色和创造性,限制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挥。但对于物理学习来说,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必备素质。因此,教师设计物理实验时应遵循新课程“实验教学的出发点只能是学生的实际情况”的要求,对教材上的实验过程做合理的改动,灵活地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指导,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中来,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学生通过自身的实际体验获得了新知,尝到实验所带来的成就感。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种鼓励,以这种方式来开展实验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做实验的积极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或者“,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这个实验,教师可以采用“演示法”来进行教学。任课教师先将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给学生演示一遍,并做好特别需要注意的事项的示范,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这样学生一边回忆教师的演示,一边合作讨论完成实验操作,就相当于是做了两次实验,无形中提高了教学效率。接着教师还可以针对测定波长的误差问题向各小组寻求解决方案,这样既能发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还有利于合作意识的提高。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通过实验探究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究的习惯。所以在实验教学中,高中物理教师可以适当放宽在实验课中对学生的限制,增强实验的延伸性和探究性,只在实验前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的原理,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出实验步骤和方法,并动手操作实施,使学生从枯燥的物理理论学习中解脱出来,体验到物理学习的快乐,进而产生更多的探究热情。

四、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一般情况下,对实验数据的归纳和处理都是两个物理量间的关系是否相等(探究恒力做功与动能改变的关系)或者两个物理量之间是不是正比关系(弹簧的伸长量和弹力的关系)。但是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过程中,我们通过对数据的观察与分析发现当力相同时,质量越大,加速度却越小。这时候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寻找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除了直接观察实验数据外,还经常采用什么方法呢?在学生经过了一番思考过后,教师便可给他们引进“图像法”来解决问题。在物理中利用图像来处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常用的方法,因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用图形表示出来会更加直观,也能够有效减小实验误差,确定并排除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数据。一说到用图像来分析物理关系,学生们首先想到的就是a-m图像,但实际在图像中直线比曲线更容易反映出物理量之间的规律,判断二者关系也会更加轻松,所以由此学生就会想到能不能将曲线转化为直线的问题,而教师在进一步启发———“数学上是如何将双曲线转化成直线的?”多数学生就能够想到可以在直角坐标系中建立a-1/m的图像,通过图像发现a-1/m形成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直观体现了a与1/m成正比的关系,从而也就更确切地判断出a与m之间的关系。教师的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拆解分析,不仅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广开思路,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空间,对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从多角度进行研究活动也大有裨益。

五、重视数据处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1.尊重实验数据。

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实验数据往往和预期结果相差很大,这时一些学生懒得寻找出错原因,就抄一抄旁边同学的数据或是自己随意写一个跟预期值差不多的数据,这是对实验极度不负责的表现。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制止,和学生一起对较大误差进行详细分析,看问题具体出在哪,在确认了测量方法和仪器操作都无误后,若实验数据仍不理想,就可以组织学生成立问题研究小组共同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但无论如何,改动实验数据的行为都是必须禁止的,要培养其尊重实验数据的习惯,树立尊重科学的意识,养成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2.选择合适的数据处理方法。

以处理实验数据的工具为例,很多教师不是采用了最先进的科技方法———计算机,就是采用最原始的方法———手工计算,走了两个极端,却忽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中学生必须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的要求。科学计算器体积小、重量轻,且操作简便、功能强大、价格也适合学生一族,所以在此建议让学生使用计算器来进行物理数据的演算,在减轻学生的计算量的同时也减小实验数据的误差值。

六、结语

篇6: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实践论文

摘要:

科学探究不仅是物理学习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物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内容。主要针对目前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探究教学思路,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高中物理;科学探究;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研究教学指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自身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运用,然后针对某一个特定的物理问题开展实验,通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提出猜想和假设,结合实验要求和目的制定完善的实验方案,在开展物理实验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决,最后对得出的物理概念和结论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这种物理教学方式对于提升学生的物理知识能力以及实验研究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创设实验情境,提出探究问题

在开展物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实验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通过创设有效的实验情境,不但能够提升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主动地对问题进行思考,然后实现对问题的有效解决。因此,在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对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在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创设出有效的实验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的积极性。比如,在对“动量定理”这一课程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对实验情境进行创设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可以绳子的一段拴住一个气球,在气球的内部放置鸡蛋。然后将鸡蛋拉起一定高度之后放手,使其可以直接落在桌面上,让鸡蛋发生破碎现象。然后,教师可以在鸡蛋的正下方放置一块比较柔软的垫子,这样鸡蛋在掉落的过程中就会出现破裂的现象。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让鸡蛋在两次掉落的过程中出现了不一样的结果,鸡蛋掉落到垫子上的结果会与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冲突,当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时,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的兴趣,从而可以为接下来学习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

二、利用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实验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同时还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思考机会,使学生可以对基本的理论知识进行更好的掌握。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进行观察和测量取得相应的数据信息,在分析的过程中思想上就可以形成相应的物理概念以及物力规律,从而使自身可以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在开展学生实验的过程中不但包括了验证性试验,同时还包括了探索性实验,其中验证性试验主要是通过物理知识之间的有效联系,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对物理规律进行推理,学会自己对结果进行验证。探索性实验是让学生可以在实验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物理规律,最终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比如,在对“变压器”进行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对线圈两端的电压以及匝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原电圈的匝数保持不变,取副线圈上的匝数为原线圈匝数的一半,采用多用电表交流电压档对副线圈两边的.电压进行准确的测量,然后将测得的结果记录下来。同样,将副线圈的匝数保持不变,取原线圈的匝数为副线圈匝数的一半,用多用电表交流电压档对副线圈两边的电压情况进行准确的检测,然后记录最终的检测结果。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实验以及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理想变压器当中电压与匝数存在电压之比等于线圈匝数之比的结论。

三、利用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开展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利用课题研究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也就是对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通过这项课程的有效开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思想上树立一定的创新意识。在进行课题研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对课题进行有效的指导,但是在教学的时候不要给出学生具体的解题方法,而是应该让学生对不同方法进行合理的运用,并针对每一种方法提出自己的见解。课题研究中可以对新课题问题研究、社会调查以及扩展性学习等几种方式进行合理的运用,让学生通过对课题的有效研究,可以培养出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可以主动加入到学习过程中,实现对问题的有效探索和解决。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设计出良好的实验情境,通过演示的方式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以及生动性,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使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实现不断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晶晶.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隋莉美.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篇7: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论文

高中物理课程中有大量的物理实验现象,

这些现象都是现实中实际存在的,

但是要经过合理、严密的实验来完成。

而实验的正确性又要根据实验中得到的实验数据来判定。

怎样的实验数据才是最可靠的,

这是影响老师讲好实验课程的重要因素。

由于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的共同作用很多实验产生的数据都会出现不同的误差,

但是这又是不可避免的现实情况,

只有在保证实验原理没有错误的同时将实验数据进行正确的处理,

并运用误差理论来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说在物理实验中物理实验数据是必不可少的,

而对物理实验数据的记录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实验步骤。

二、误差理论的具体应用

如果一个实验的误差范围比较小,

得到的实验结果比较接近于实验的实际值,

这样的`实验质量就比较高,

实验的数据就是有意义的;当然如果一个实验的实验误差比较大,

那么这个实验的实验数据值与实际值就会有严重不符的情况,

那么这个实验就没有任何的意义。

下面我就以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又如,

学习“打点计时器”的数据处理应用。

在判断小车是否在匀变速的直线运动时,

随着小车的速度加快,

小车所受到的阻力其实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这种由于快速运动产生的风的阻力是我们在实验当中不可控制的。

但是到最后我们依然可以打出小车在做着匀变速的直线运动。

小车在向前奔跑时在打点计时器上产生的距离,

由于受到外界不可控制而产生的误差并没有影响到实验结论的正确性。

所以根据误差理论的数据分析,

这样的误差是在误差范围内的,

所以得到的结论也是正确的。

高中物理实验数据的处理对误差理论的应用是广泛的,

使得实验过程与得到的实验结论更科学有效。

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真正理解。

同时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在以后的物理试验中形成科学严谨的态度,

增强他们对实验的探索精神。

篇8:高中物理实验设计的思想方法

一、构建物理模型法

物理学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门模型课,无论是所研究的实际物体,还是物理过程或是物理情境,大都是理想化模型。如,追及、相遇模型、先加速后减速模型、斜面模型、渡河模型、平抛模型、 绳球、杆球模型、电路的动态变化、交变电流、电磁场中的单杆模型、电磁流量计模型、回旋加速模型、磁偏转模型、人船模型等。求解物理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迅速把所研究的问题归宿到学过的物理模型上来,即通常说的建模。尤其是对新情境问题,这一点显得尤为突出。

二、替代法

在“互成角度两个共点力的合成”的实验中,我们就用到了替代法,第一次我们用两个弹簧秤成角度地拉橡皮筋,把结点拉到某一位置,再换成一个弹簧秤,同样拉这个橡皮筋,也把结点拉到同样位置,这说明后一个弹簧秤的拉力与前面两个弹簧秤的拉力效果相等。因此,可以互相替代。对于“等效”这个问题,应正确理解: 所谓效果相等,是对某一方面说的,并不是在所有方面都等效,仍以合力与分力来说,它们只是在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上等效,而在其他方面,例如,在产生形变上,二者并不等效。用替代法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电阻测量等都可以用替代法,我们古代三国时期曹冲称象的故事就是替代法的典型实例。

三、转换法

例如,在“碰撞中的动量守恒”的实验中,把测物体的速度转换为测物体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即把测速度转换为测长度。又如, 在“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的实验中,本应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再根据折射率n=sini/sinr求出折射率,但角度不容易测准确,而通过做辅助线的方法可以把测角度转换为测线段的长度,从而增加了有效数字的位数,即提高了测量的准确度。转换法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思维方法,是对事物本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才产生的一种飞跃。 如,变曲为直,实际上就是该方法的应用。

四、比较法

用比例法测电阻是常见的,当两个电阻串联时,通过的电流相等,因此,两电阻两端的电压跟它们的电阻成正比,如果其中的一个电阻是标准电阻,另一个电阻的阻值就可测出。同样,两电阻并联时,由于两端电压相等,通过两支路的电流跟电阻成反比,只要一个是标准电阻,另一个电阻的阻值可测出。

五、控制变量法

在《验证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实验,我们研究的方法是:先保持物体的质量一定,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最后综合得出物体的加速度与它受到的合外力及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当然本实验还涉及到各种系统误差的产生,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六、留迹法

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验证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实验中,通过纸带上打出的点记录下小车(或重物)在不同时刻的位置,(位移)及所对应的时刻,可从计算小车在各个位置或时刻的速度并求出加速度;对于简谐运动,则是通过摆动的漏斗漏出的细沙落在匀速拉动的硬纸板上而记录下各个时刻摆的位置,研究简谐运动的图像;又如利用闪光照相记录自由落体运动的轨迹等实际,都采用了留迹法。

领会科学思想方法重在“潜移默化”和“融会贯通”,学生通过做物理实验,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掌握解了决问题的方法, 使学生终身受益。

摘要:物理实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快乐地学习,学生通过实验获得对物理现象的明确认识,对概念规律的深刻理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提高科学学习的兴趣。

上一篇:公司对项目安全环境交底下一篇:压力的议论文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