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壳新基质旱育苗管理论文

2022-04-25

文献标志码:BDOI:10.19415/j.cnkl.1673-890x.2021.05.006我国是水稻栽培的起源地,具有悠久的栽种历史。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出现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现象。因此,降低劳动力强度和生产成本成为水稻生产的发展目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稻壳新基质旱育苗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稻壳新基质旱育苗管理论文 篇1:

水稻新基质育苗高产栽培技术

我市是水稻主产区,2009年水稻种植面积已达30.4万亩。近年来,水稻育秧技术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从直播、小棚育秧、大中棚旱育秧、大棚钵体苗旱育秧、两段式育秧、一段超旱育秧到现在的新基质育秧,从根本上提高了水稻的种植水平,实现了高产高效的目的。

水稻新基质育苗就是以废稻壳为原料,经过高温发酵处理代替育秧床土的一种新型的育秧技术。这项技术解决了取土难、破坏植被、拖延育苗时间的缺点,同时由于所用的原料已经过高温发酵处理,所以它比用旱田土育秧安全,能起到杀菌、除草的作用,从多个环节降低了成本,且育出的秧苗较健壮。我市经过3年的试验、示范,到2009年应用该项技术的面积已有5万亩左右,平均亩产580千克,比全市平均亩产增产60千克。预计今年推广该项技术的水稻面积有增长的趋势。现将水稻新基质育苗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一、品种选择与秧田地选择

品种应选择通过审定且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秧田地应选择背风向阳、地势平坦、排水良好、水源充足的耕地。秧田、本田比例为1∶100。

二、秧田整地与稻壳处理

秧田床面要整平、压实,确保育秧盘底部与床面能充分接触,保证没有缝隙,以防跑墒,提高保水性。秧床边缘修筑的畦埂要高出床面5厘米。育秧稻壳的用量:每公顷需40~50毫米孔径的稻壳400~450千克,每平方米需新基质育苗营养剂0.5千克左右。用稻壳做育苗土必须经过发酵,因未发酵的稻壳起不到土壤最基本的功能作用,其原因是蛋白酶、脲酶、磷酸酶和转化酶过少,活性不足,养分状况差,通气性差,更起不到杀菌、除草的作用。稻壳进行发酵处理,须经过以下主要操作步骤:

1. 按1公顷地用量计算,取450千克的稻壳,加250千克水浸泡,使其含水量达到60%~65%,堆积放置24小时以上。

2. 用2千克尿素对25千克水制成尿素水,均匀地泼洒在稻壳堆中,稻壳堆需堆放12小时。

3. 将1千克发酵助剂均匀混拌在5千克的米糠中,再与稻壳均匀混拌,以达到用手握成团不出水,落地即散开为宜。

4. 把用营养剂混匀的稻壳进行堆放发酵,稻壳堆高不超过2米,占地面积以不超过50平方米为宜。

5. 稻壳堆积后立即盖上透气性覆盖物(麻袋等),做到保温、保湿,让其在65~70℃环境下进行持续36小时发酵,然后进行第一次翻倒,此后再翻倒几次,直到稻壳变成褐色或黑褐色时发酵即成功。

三、播种

1. 摆盘。秧盘浇透底水后平铺在床面上,要做到秧盘与床土没有缝隙。

2. 播量。播芽种250克左右。

3. 覆土。由于稻壳易失水分,为防止芽种干,影响出苗,播后需覆0.5~0.7厘米厚的土。

4. 灭草。为防止杂草影响秧苗生长,覆土后每平方米用50%杀草丹0.4~0.6毫升稀释300倍液喷雾,然后盖1层地膜,出苗后再揭掉地膜。

四、秧田管理

1. 温度管理。①播种至出苗期密封保温,温度不能超过32℃;②出苗至1叶1心期,见绿开始通风炼苗,棚温保持在28~30℃之间;③秧苗1.5~2.5叶期逐步增强通风量,棚温保持在25℃左右,严防高温烧苗和高湿秧苗徒长;④秧苗2.5~3叶期,做到昼揭夜盖,棚温控制到20℃;⑤移栽前全揭膜,炼苗3天以上,遇到低温时增加覆盖物,及时保温。

2. 水分管理。①秧苗2叶期前,原则上不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当早晨叶尖无水珠时再补水,床面有积水的要及时晾床;②秧苗2叶期后,床土干旱时早晨要浇水,每次要浇足浇透;③揭膜后可适当增加浇水次数,但不能灌水上床。

3. 苗床追肥。秧苗2.5叶期如发现脱肥,每平方米用硫酸铵2.5~3.5克、硫酸锌0.25克稀释成100倍液进行叶面喷肥,喷后及时用清水冲洗叶面。秧苗可采用苗床施磷,起秧前1~2天每平方米追施磷酸二铵100克,然后喷清水洗苗。插秧前1~2天喷吡虫啉药液预防潜叶蝇。

4. 秧田管理注意事项。①在浇透底水的基础上,如缺水时再补浇,因稻壳虽易干燥,但在浇透水的情况下仍优于土壤的保水性,有缓释作用;②由于稻壳在育秧中含20%的酵素菌肥,而酵素菌肥中的好气性微生物多,所以在覆膜之后要及时观察,一旦发现缺氧要及时揭膜,否则影响出苗。

五、稻壳育秧的优点

1. 实现了废物的再利用。

2. 稻壳随苗带入本田,既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又降低了生产成本,一般比传统育秧方法降低20%~30%。

3. 可实现工厂化育秧,减轻了劳动强度。

4. 保护环境,避免焚烧稻壳造成的大气污染。

5. 比土育秧床温高1.5~2℃,根系也好,根数多一二条,且须根多,能增加养分的吸收量。

6. 能满足人工和机械插秧的要求,缓苗快。

7. 秧盘较轻,便于田间运输。

(作者联系地址:黑龙江省宁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邮编:157400)

作者:褚孝渭 朱荣国

稻壳新基质旱育苗管理论文 篇2:

机插水稻基质育秧技术初探

文献标志码:B DOI: 10.19415/j.cnkl.1673-890x.2021.05.006

我国是水稻栽培的起源地,具有悠久的栽种历史。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出现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现象。因此,降低劳动力强度和生产成本成为水稻生产的发展目标。水稻栽培中,以抛秧、直播和机插秧为主要形式的轻简化栽培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但这也只是过渡性栽培措施,水稻生产最终还是要向机械化作业方向发展。
1 基质育苗的优点

1.1 出苗速度快,秧苗素质好

基质育秧的出苗速度快,与相同条件下的营养土育秧方式相比,其出苗时间要提前2d。同时,秧苗的素质较高,出叶速度快.株高略低,莖粗宽,叶片宽而长,成秧率较高;秧苗大小整齐,秧苗期可以缩短4~5d,壮秧率超过90%。

1.2 便于机械化操作,栽后发苗快

基质秧苗起秧后与营养土秧苗相比更容易运输,对于运输条件要求较少,能够轻松地从工厂(大棚)运输至田间,不会耗费大量劳动力。与此同时,基质育秧能够保证播种的均匀性,因此降低了机械化插秧的空穴率。栽植后发苗的速度也要比营养土秧苗速度快,主要是因为基质秧苗适应性更强,能够快速适应生长环境。

1.3 病虫草害轻

通常情况下,基质育秧的秧苗生长15 d左右就可以达到栽插标准,因此播种期的弹性大。在栽种的过程中,通过适当调整播种期能够避免麦田灰飞虱迁飞对其产生不良影响。为了隔离灰飞虱,降低秧苗被侵染的概率,可以在秧苗上覆盖无纺布。此外,基质中不含有杂草种子,能显著减轻秧田草害的发生。

1.4 节省育秧成本,保证栽种效果

人工和肥料成本是秧苗培育中应主要考虑的因素,而基质育秧所需要的人工操作较少,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同时秧苗期的农药用量较少,能保证生产水稻的品质和产量。基质育秧的好处在于基质结构松散,且易于移栽,因此成活率较高,秧苗成长时间缩减,为水稻田间调控提供了充足时间,可以在此基础上采取各项有效的技术性措施。保证水稻生产的质量,实现粮食的增产增收。
2 机插育秧技术的发展趋势

2.1 国外技术发展趋势

当前阶段,日本机插育秧以大规模公共育秧和简易播种流水线生产为主。育秧技术发展过程中,日本开发了全自动秧盘堆装机和秧箱定位机,机械化设备的出现减轻了秧盘装卸的工作强度,也保证了秧苗的质量,提高了生产效率。韩国机插育秧的方式则是带土盘育秧毯状苗。20世纪80年代,韩国开始研究小苗、乳苗机插,目的在于降低插秧成本和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小苗机插处理后的秧苗成活率较高,且具有抵抗低温的能力。随着小苗机插技术的发展成熟,其应用的优势日益凸显,采用这种方式种植的水稻已经达到了韩国水稻总种植面积的14%。

通常情况下,国外机插育秧方式会按照秧田、生长期采取的保温措施等区分,包括湿润育秧和旱育秧,多层薄膜育秧、无纺布育秧和工厂化育秧。栽种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温室空间环境,能够提升育秧的效率和质量。

2.2 国内技术发展趋势

湿润秧田机插育秧和旱育机插秧是当前国内机插秧的主要方式,前者一般适用于稻田土壤黏重的区域,后者适用于土壤肥沃的砂壤或中壤土地区。我国的育秧技术在不断发展和进少,一些地区已经实现了湿润育秧和旱育秧技术的充分结合,创新适用了“水育旱管”的育秧模式,并探索出硬地硬盘育秧技术、硬地微喷灌育秧技术等。
3 机插水稻露地基质育秧技术

3.1 播前准备

露地基质育秧对选用的秧田有一定要求,要满足排灌和运秧需求,且方便管理。秧田、大田按照1:( 80~100)的比例备足秧田,提倡选用适宜双凤镇和栽插季节的“绿丰”牌水稻育秧专用基质。

3.2 育秧技术

1)在制作苗板之前,需要将苗床翻转几次并倾斜以使苗床的土壤柔软,光滑且厚度均匀。保证板面四周略高,便于灌溉和储水,周围有良好的沟槽。2)将苗板调平后,将其浇水直至土壤水分完全饱和,然后将苗板置于泥浆表面,需保证泥浆表面的平整性,但由于泥浆密度不同,有时会阻塞供水,导致出苗不均匀或出苗后难以吸水,引发幼苗枯死。3)播种前,选择光照充足的天气,选取干燥种子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抗病能力。播种后,应采取常规方式用5 mL的25%丙草胺和6~7kg水浸泡4~5 kg的种子,然后在黑暗中浸泡48 h。如果发芽相对较弱,可将杂交水稻与5 mL 25%的原虫威混合。浸种时,采用6~ 7kg的水浸泡3~4 kg水稻种子,在黑暗中室内浸泡36 h。在加速发芽时,要避免高温和缺氧引起种子不发芽。要求经常轮换谷物并在适当的时间补充水,以使上下谷物堆的温度和湿度均匀。4)播种之前,需要做好机械设备的调试工作,并确定播种量、底土量和覆土量,要保证均匀的覆土、不露籽。一般在完成播种后需要用无纺布覆盖,避免受到灰飞虱的侵害。5)通过常规管理控制露天田间育苗的温度。可以根据温度变化来控制露出无纺布的时间和程度。通常,无纺布的温度应保持在15~30℃,以防止温度过低或过高而导致烂苗或烧苗。通常,无纺布在移栽前应在2—3d的时间内去除,以使幼苗细化。无纺布应在晴天的傍晚或阴天的早晨揭开。下雨天可推迟揭开时间,揭开后应及时补充水分。在为露天田间育苗补充水时,需要浇水一次,直到水超过苗块,并在向田间补水后立即放水。同时,需要在进水口处用挡板阻塞水流,以降低流量,减少水流对基质的干扰,并使水缓慢流过苗块。移植前48 h停止供水。
4 机插秧育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秧苗素质相对较差

通常情况下,使用插秧机对秧苗的要求高,要保证出苗整齐,合理控制秧龄、叶龄和苗高,需要达到秧龄15~20 d、叶龄3~4叶、苗高12~18 cm的标准。实际生产的过程中,受到营养土质量、苗期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影响,机插育秧素质不高,且无法达到机插的标准,因此出现了水稻减产的情况。

4.2 机插秧秧苗适栽期短

中小苗机插是水稻生产中经常采用的方式。常规技木下,秧苗有特定的适栽期。受到前在作物、土地耕收等因素的影响,秧苗栽种的过程中不能按期栽插,出现超龄秧。这种类型的秧苗容易徒长超高,不能采取机插的方式。针对这种情况,大部分育秧户推迟了播种时间,导致机插秧苗的生育期变短,其产量大大降低。除此之外,高密度播种条件工,秧苗容易营养不良,很难形成高度适宜的壮苗,如果后期的分蘖力不足,可能会影响实际产量[2]。

4.3 育秧土获取困难,质量难以保证

机插育秧规模不断壮大,也促进了机插秧技术推广和应用。传统的育秧土从农田或菜园土中选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优质耕层土和生态环境,且育秧需要大面积整土,配制营养土往往不能达到壮秧的要求。不同区域内的土壤状况不同,且营养成分优劣不一,因此很难控制病虫灾害情况。采用传统的方式育秧处理,可能会出现秧苗营养不良或不同批次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可能会引发苗期病害等严重后果。

4.4 育苗期管理措施不当,秧苗达不到壮秧标准

从栽种水稻的角度来说,秧苗的素质决定了最终的产量。针对秧苗播种的前后期进行管理是为了促进秧苗的快速发育,如果过早揭膜可能会导致m苗不齐,但过晚揭苗可能会导致秧苗徒长。播种过程中,如果f“现了水分补充和施肥不当的情况,容易导致秧苗营养不够;后期控水不及时,难以培育壮苗。因此,要做好育苗期的管理,不能错过每一个关键环节。
5 提高基质育秧技术质量和效率的策略

5.1 发展水稻工厂化轻型无土基质育秧

工厂化基质育秧是指利用现代化农业设备实行集约化育秧的方式。育秧的过程中,催熟种子、摇种、适温催苗等方式都是通过机械化设备完成的,其规模化和生产化特点明显,培育出符合标准的机插秧苗。事实上,这是结合农艺和现代化农业工程的新的育秧技术方式,栽种过程统一化处理,达到了保护耕地土壤,节约成本的目的,同时应用于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发展。

5.2 提高商品基质产品质量

基质市场混乱,不同厂家的规模不同,因此生产技木运用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为此,国家需要制定商品化基质的产品质量标准,监督和管理基质市场的不良竞争行为,为育苗方选购产品提供给价格和质量上的保障。

5.3 因地制宜开发特色基质

不同区域的土壤性质,因此生产基质的原材料就存在一定差别,如北方可以利用炉渣、草炭、锯木屑等,南方则可以利用稻壳、椰糠、蔗渣等。根据不同区域的地点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利用废弃物生产基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产成本,且达到了保护环境的目的。3]。研究表明,新型有机物可以作为基质原料的来源,包括中药渣、造纸废弃物等,在蔬菜作物培育上取得了一定成果。
6 结语

基层育秧技术在机插水稻生产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秧苗的素质。这种技术方式的原材料为秸秆、木屑等可再生性植物资源,并根据秧苗生长要求等人工合成水稻基层秧苗,縣需要通过播种、浇水等简单的方式就能培育出健康的秧苗,这也为水稻生产的规模化和工厂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基质秧苗容易搬运,加上机械化设备的操作,大幅度降低了育秧成本。除此之外,基质育苗的栽种能够避免土壤肥力下降,改善土壤环境,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伟民,张秀梅,汤化昌.机插水稻基质简省育秧技木浅述[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 09):202,229.

[2]丁新红,陆建林,朱凤珍,等.机插水稻基质育秧技木探讨[J].上海农业科技,2018( 04):54-55.

[3]饶镭,汤丽梅,李保同.我国水稻机插育秧基质和育秧技术研究进展[J].土壤科学,2019,7(04):270-274.

(责任编辑:刘昀)

作者:孙士武,董卫东,赵长海

稻壳新基质旱育苗管理论文 篇3:

寒地水稻育苗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桦川县位于黑龙江的最大支流松花江沿岸,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属于典型的寒地稻作区。在我省大力发展千亿斤粮食工程中,大力发展水稻产业至关重要,水稻产业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多年来,笔者在下乡指导水稻生产过程中,了解到有20%的农户没能按照《水稻育苗的技术标准》严格执行,在水稻育苗过程中跑粗走样,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苗床土问题

调查中发现,秋做床的农户占有一定比例,而秋备苗床土的农户却不多。有些农户在春季做床,春季播前才备苗床土,4月15日到播种的时间了,由于大棚地上年冬季雪大化成水,导致地湿,拉不进土,扣不上棚,摆不了盘,延误了最佳的育苗时间,影响了育苗质量。

1)提倡秋做床,能缓解春季育苗用工紧张,能够适时早育苗。秋季备苗床土,即把旱田土、草炭土运到苗床地,春季育苗不误农时,省工省力。把拉回来的土长条状堆放在大棚内,并用稻草盖好,防止春季雨水大不易取土,也不要大堆堆放,否则春季育苗时化冻慢,费工费力。

2)创业乡、星火乡、悦来镇纯水稻区,可以在本田做(高出本田50cm)床,直接从本田取土,应用“熊猫牌”土植保营养土混拌均匀,再用移栽灵原液2ml对3kg清水喷浇苗床及营养土,可防治苗床立枯病、青枯病等病害。

3)在没有旱田土的情况下,也不想从本田取土育苗,可以采用“稻壳育苗技术”(参照《垦殖与稻作》2005年第一期):每平方米准备育苗专用营养剂0.5kg,用粉碎的陈稻壳4-5kg,在播种前2天放在水里浸泡,保证吸足水分,播种前一天晚上将浸泡好的稻壳捞出控水,第二天将营养剂与浸泡控水的稻壳均匀混拌形成营养基质,然后在摆好的秧盘或隔离层上铺放基质,厚度2cm,上部用板压实压平即可播种。在水分管理上,与旱田土育苗有所不同,稻壳育苗的,要在地膜撤去后,天天到棚内观察,如果有落干现象,要及时用喷壶补充水分。

2品种选择问题

几年来,桦川县80万亩水稻种植中,70%以上的农户种植了空育131品种,该品种在我县已经种植10多年了,由于空育131的垂直抗性,生理小种发生变化,抗病能力下降。在气温正常的年份,能够获得高产,在气温稍异常的年份,就会发生稻瘟病、叶鞘腐败病等病害,今年在创业乡,绝产7425亩,其中空育131占绝大比例。

1)今年在我县的水稻品种示范园区,示范了21个品种品系。经过平时的调查记载及田间观测,秋后进行了室内考种及测产,综合农艺性状好的品种是:龙粳8号、龙粳12号、品鉴3号、龙粳14号等,明年有望推广应用。

2)在我们寒地稻作区,应选择早熟、中早熟的品种,品种质量达到一级标准,即纯度99%、净度98%、发芽率95%、含水量14%以下的11叶品种为宜。

3)杜绝水稻品种跨区种植,经调查,每年都有一部分农户盲目引用12叶、13叶的稻种,在无霜期短的年份,贪青晚熟,导致减产。种植跨区品种,必须先在当地做试验、示范。最好种植经过省市有关部门推广的水稻品种。

3盐水选种问题

经过春季对3乡9村27户进行调查,进行盐水选种的只有10%的农户。调查不用盐水选种的原因,一是盐贵,二是费事,三是把半仁的种子捞出去心疼。

1)盐水选种的方法:应用25%的盐水,即100g水加25g盐溶解后,将风选、筛选过的种子倒入溶液中,溶液没过种子10cm,攪拌均匀,然后把秕谷和半仁籽捞出,再把沉在底部的饱满的种子捞出后,用清水洗,然后再进行浸种及催芽处理。经过盐水选的种子能够育出壮苗,根系发达,抗逆性强,增产增收。

2)加强培训指导,明年将继续宣传盐水选种,耐心做好稻农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半仁的种子不可以播种,否则产生弱苗、病苗,导致减产。

4秧苗不齐问题

一些农户在水稻育苗过程中,没能按照水稻育苗的技术标准认真执行,不断出现秧苗不齐、秧苗弱小等问题,导致移栽到本田后返青延迟、抗病力下降,以致减产。

1)没有应用盐水选种,浸种后芽势弱,温度低时出不来苗,温度高时长成楔子苗,出苗不整齐。解决的办法,就是应用盐水选种。

2)壮秧剂没拌匀,部分种子在土中直接受药害,导致出苗不齐。解决的办法,要把壮秧剂和苗床土混拌均匀后播种。

3)秧苗没拱土时就浇水,水流把床面的除草剂冲到一起,使部分地方的种子在土中受除草剂药害,出苗不齐。解决的办法,由于苗床已经浇透底水,在2叶期前,原则上不要浇水,没出苗时,更不要浇水。

4)覆土薄厚不均。覆土少,容易失水、芽干,覆土厚,苗拱土慢,因此出苗不齐。解决的办法,覆土必须过筛,厚度0.5—1cm。

5)棚膜原因,导致出苗不齐。新膜易受药害,因为在不通风的情况下,温度上来时,秧苗的呼吸作用,使之受壮秧剂、除草剂药害。旧膜有透气性,这里一个小口,那里一个小洞,通风换气,秧苗不受药害,出苗整齐;蓝色膜在温度低,光照少情况下,棚内发暗,秧苗出的不齐,而白色膜在这种情况下亮些,出苗整齐。气温正常时,蓝膜和白膜都出苗整齐。

解决的办法,在秧苗立针期撤去地膜后,要在每天早上通风一次,时间仅限五分钟,以后随着秧苗越长越大,通风时间就越来越长,棚内要有温度计,掌握好秧苗在不同时期的最适温度。

5治病与防病问题

在水稻秧苗管理过程中,不少农户在秧苗没有发病时,不进行预防,待到发病了,手忙脚乱,不到植保部门问用什么药来治,怎么治,而是听谁说咋治好,就咋治,不跟据自己大棚的秧苗情况确定用药种类及用药剂量。

1)治病不如防病,在秧苗1叶1心期以后,就应该喷药预防立枯病、青枯病及稻瘟病。每百平方米秧田,用神农素10g加尿素100g(或硫酸铵150g)加米醋100ml,兑水15kg,防治立枯病及青枯病效果好,成本低。也可用移栽灵、瑞苗青等进行防治。预防稻瘟病,可在插秧前7天,每百平方米苗床用40%富土一号13ml对水5kg喷雾,有预防叶瘟效能,达95%以上。

2)防病要对稻苗叶片药液喷雾,治病要对稻苗根部浇灌药液。苗床立枯病是病理性病害,一定要及时防治,青枯病是生理性病害,如果发病轻,插秧到田间就能缓过来。

6稀播稀插不高产问题

北方稻作区,主要种植粳稻。为了提高产量,提倡培育带蘖大秧,进行超稀植栽培。但在应用这项技术过程中,一些农民盲目种植,应用的品种不和超稀植这项技术相配套,导致稀播稀插不高产。

1)坚持品种配套,超稀植栽培的产量构成是平方米穗数400-450穗,穗粒数90-100个,亩产达到600kg。因此在生产上尽量选择分蘖力中等偏强,穗大粒多的优质品种进行超稀植栽培。如:龙粳8号,C16等品种。

2)坚持技术标准,超稀植栽培本田插秧标准是比旱育稀植栽培降低一半的基本苗,从育秧面积看,一公顷超稀植栽培需秧田面积为75-90kg,而旱育稀植栽培需秧田面积为150-180kg;从播种量看,超稀植栽培平方米播芽种200-250g,而旱育稀植栽培平方米播芽种350-400g;从插秧规格看,超稀植栽培每穴插2株,旱育稀植栽培每穴插4-6株。因此在推广超稀植栽培技术过程中,应坚持稀播带蘖壮秧,提高育苗质量,加强肥水管理等配套技术的应用水平,保证超稀植栽培技术的高产高效。

作者简介

杨忠生(1968—),男,本科学历,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

作者:杨忠生

上一篇:移动通信信息经营发展论文下一篇: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