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运动员教育信息论文

2022-04-21

摘要:优秀运动员担负着攀登竞技体育技术高峰、为祖国为人民争光的重任,而他们的思想状况、文化素质、人生观、价值观等因素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完成这一重任,关系到优秀运动队的建设与稳定,更加关系到对运动员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人生培养。奥林匹克精神具有丰富而深厚的内涵,在优秀运动员思想政治工作中实施奥林匹克精神教育很有必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运动员教育信息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秀运动员教育信息论文 篇1:

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困境与智能化校园构想*

摘   要:近年来,我国密集出台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文件,教育领域也涌现出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这些新技术能否改变现有教育的“顽疾”,解决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存在的诸多问题,还有待验证。文章通过对教育信息化2.0的解读,整理智慧校园的定义,以教育信息化2.0的视角分析智慧校园建设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中小学校一线使用者的角度提出了“智能化校园”构想。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2.0;智慧校园;智能化校园

一、引言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1];201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同时,全国各地也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文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云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5G时代的到来,很多新技术将深入到教育领域中来。2019年6月,江苏省发布了《江苏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3]。这意味着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正在从智慧互联的“智慧校园”向万物互联的“智能化校园”校园转变。

二、教育信息化2.0解读

中央电化教育馆原馆长王珠珠在《教育信息化2.0:核心要义与实施建议》一文中阐述了制定《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目的,希望通过这项计划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三全”是指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两高”是指着力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着力提高广大师生信息素养。“一大”是指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由此实现三个转变,即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进而形成三个新模式,即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4] 。那么,现有的智慧校园建设与运作模式能否适应教育信息化2.0的宏伟目标呢?

三、什么是智慧校园

2018年发布的《江苏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讨论稿)中定义了智慧校园的标准:智慧校园是对数字校园的进一步扩展与提升,是在教育科学、学习科学和管理科学等理论指导下,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全面感知校园物理环境,智能识别师生群体的学习、工作情景和个体的特征,将学校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机衔接起来,为师生建立智能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改变师生与学校资源、环境的交互方式,开展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创新服务,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优化和重构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等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师生全面发展[5]。

从定义来看,智慧校园通过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形成了新的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教师与学校之间以数据为纽带的交互环境。其目的是通过信息化手段解决当今学校中面临的各种教育难题。同样,智慧校园还是国家系统性思维、全局性思维在校园的体现,也是教育行为和过程数字化、智慧化的载体。智慧校园具有可扩展性、便捷性、智慧性,只有这样才能服务于学生、教师、学校以及整个教学学习过程。这样的智慧化环境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2015—2019年,滨海县组织了市级智慧校园创建工作。笔者之前也参与了市级智慧校园的验收和省级智慧校园标准的制订,学习借鉴了一些县、市的经验和做法,对于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智慧校园的实际建设与应用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智慧校园建设的种种不足之处。要想在中小学实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的“三全两高一大”发展目标就必须了解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四、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的困境

智慧校园建设的初衷是给师生提供智慧化、可持续发展、可服务和可管理的教育、教学、学习平台,最终达到广大师生知识和品德等多方面的共同提高与发展。现阶段的智慧校园是建立在原有数字校园的基础之上,而后衍生出的具有数据化、智能化特点的校园环境,是现代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体,也是一段时间内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作。

随着《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6]《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1]《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的相继发布,2019年6月,江苏省教育厅印发了《江苏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3]。除此之外,安徽省、广东省、福建省、重庆市纷纷出台省级“智慧校园”方案,宁波、阜阳、南京、盐城、南昌、西安、广州、深圳、青岛也出台了市级“智慧校园”创建方案。笔者对收集到的15份“智慧校园”方案进行了初步研读后发现,各地区智慧校园的整体创建思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内容模块上也差不多,在具体实施和应用上也存在诸多弊端。

盐城市2016年开始“市级智慧校园”建设试点。同时,盐城市把创建“省级智慧校园”的纳入“十三五”规划中,成立了智慧校园建设专项小组,对智慧校园建设的内容和方向进行了规划和设计[7],同时还建成盐城教育云平台,以配合“智慧校园”的创建。目前,濱海县已有40多所学校建设了“市级智慧校园”,两所学校建设了“省级智慧校园”。在本区的智慧校园创建以及后期具体使用过程中,笔者发现,当前大部分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其中包括已经通过“市级智慧校园”创建评定的学校,其与真正的智慧校园还存在很大距离。本文通过研究发现,现行的智慧校园方案与“教育信息化2.0”和将来的“智能化校园”在理念上还有很大距离,与一线师生理想中的“智慧校园”也有很大距离。

现阶段,中小学智慧校园实际应用层面以及后期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中小学地域的“散”导致智慧校园模式无法做到覆盖全体学校

以滨海县为例,滨海县是一个具有百万人口的大县,现有小学54所、农村教学点18所、初级中学23所、高级中学4所、九年一贯实验制学校2所、中职一所,散布在整个县域中。学校所在地区的差异导致投入的天壤之别。以2018年市级“智慧校园”创建为例,县城重点学校投入数百万进行了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建设“创客教室”,创建“VR体验室”,有自己的网络平台、网络空间,有自己的机器人实验室等。而在农村教学点只有 “宽带+路由器+电脑”模式而已。要将村小建设为智慧校园的可能性为零。原因为:一是没有经费支持;二是没有必要将智慧校园建设在随时会关闭的教学点。笔者发现,其他县域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同样存在这种情况。

为了解决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矛盾、乡村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紧缺,以及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衡发展,国家制定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可现行的智慧校园建设方案进一步割裂了城乡教育,形成“马太效应”,城市中的学校越来越好,农村办学点则越来越差,这和国家的办学政策相违背。

2020年初的新型冠状病毒爆发期间,为了让学生“停课不停学”,涌现出大量的 “网络教育”“空中课堂”“云课堂”。这些课堂在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在“空中课堂”实践教学中:受技术限制,导致交互性很差;受地域限制,一些学段的名师都是“地方名师”,其在知识面和语言表达上和“名师”有差距;受条件限制,一些技能型、体验性的课程无法进行传授;受经济利益因素影响,很多名师都是应差式传授,没有体系,没有思路,仅仅是完成任务而已。这些没有交互、没有体验、应付任务形式的、没有灵魂的“空中课堂”并不能真正弥合城乡学校在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2.中小学多方位人才的“缺失”导致教学应用难以覆盖全体教师

学校领导信息素养的“缺失”导致智慧校园建设动力不足。有些学校领导认为智慧校园建设投入过大、收效不明显,还不如多做题、多考试、多练习,考试分数才是评判学校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这些领导已经脱离了教育的“初心”,他们没有将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以及智慧校园建设提升到全局性、基础性的地位。一些领导对智慧校园建设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的变革缺乏远见,认为建设智慧校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分数。还有部分领导缺乏智慧校园建设的个性化思路,具体应用也缺乏相应的主见,在参观一些智慧校园先进校后,全盘照搬,经过一次验收以后,很多实验室、功能室都尘封起来。一些领导缺乏教育信息化和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的全局思维,在推广应用方面都是为了应用而应用,无系统性、整体性和持续性。

一线信息技术教师的“缺失”导致智慧校园实际应用引领不够。滨海县中小学一共有83所,从事信息技术教学以及相关工作人员286人,除去一所职业中学的计算机教学人员16人,每个学校3人左右。在这个数据中,有180人在县城的8所学校工作。也就是说,农村中小学只有1~2人从事信息技术工作。同时,每个学校的信息技术人员每周大约有10~20堂相关课程,除此之外还要负责学校的网络维护、计算机维修、课时统计、课程PPT的制作、各种系统的维护与输入……如此繁重的劳动,没有成熟的绩效体系,还要因为所教学科非主科,导致评职称困难。这使智慧校园应用的“实际领导者”疲于应付,无法发挥智慧校园实际工作的引领者作用。

中小学网络安全人员的“缺失”导致智慧校园运行环境存在安全因素。以滨海县通过“省级智慧校园”建设的学校来说,学校有核心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还有日志系统、负载均衡、入侵检测、容灾备份、虚拟化软件、智慧校园平台等软硬件平台及设施。一名普通高校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的教师,是难以用好这些软硬件的。笔者认为,目前滨海县的在职教师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胜任此项工作。投入巨资建设的智慧校园系统以及日常办公网络系统存在大量漏洞,是非常可怕的。

3.中小学实际应用“混乱”与“无序”导致学习应用难以覆盖全体适龄学生

学生各种应用“混乱”。2020年初,笔者对滨海县中小学APP进行了备案管理,发现学校APP使用十分混乱。市里、县里、学校、班级教师分别推荐安装一个APP,导致家长手机里安装了多个应用。疫情期间,学校又推荐了各种直播工具,不同学科教师由于不同原因而使用不同应用。笔者见到一个家长的朋友圈,一共是十二个应用,不得不为儿子建立一个专用的文件夹,用来存放各种应用。疫情期间,中小学生每天大约有4~6个小时进行网络上课。最后家长不得不重新购买平板,最后平板脱销,便用备用手机给孩子上课使用。各种没有经过教育部门认证的APP极大地搅乱了教学的系统性,同时还存在着学生信息泄露、家长信息资产丢失的风险。名目繁多的APP中却找不出一个能够覆盖学生全部学习活动的应用,值得相关工作者深思。

教师各种应用“无序”。在2016—2019年的“市级智慧校园”验收期间,为了迎合验收,在每一个项目寻找一个对应的网站或者APP。验收时,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建立专门的收藏夹,里面有10多个网站,分别针对智慧校园验收的条目,边上有一个笔记本记录着对应的用户名和密码,里面的内容杂乱无章,更新时间跳跃性很大,很多内容没有审核。这样的应用除了能够获得一块“市级智慧校园”铜牌之外,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没有什么价值。不仅“市级智慧校园”验收这一块有应用,再看中小学的扶贫、教育督导、中小学资助、教育装备、家校共育、心理健康等等都有各种应用。疫情期间,教师网络教研、中小学网课、教师直播等各种应用数量很多。据笔者统计,滨海县中小学的教师直播應用有9款,后期中学开设新课,教师有不得不学习各种剪辑、录播软件,这使教师疲于应付各种检查验收,奔波于各种无序的应用。这些应用只是暂时需要,没有发现能够给学生带来提高的教育教学方式的应用。笔者一直从事混合式教学的应用与推广,近三年除了在表演性的学科比赛、优质课比赛中能够看见这种教学方式的身影,实际教学中使用的寥寥无几。

4.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边缘化”导致“两个提高”缺乏可行的操作方案

“两个提高”是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大家都知道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对于师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可是在中小学教学中,信息技术一直是副科,从事信息技术的教师都是业余的,连中学信息技术的“最高”等级考试——“学业水平考试”(江苏),内容和方式都是连续10多年没有改变,很难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在提高能力最为重要的方式“培训”方面,出现的现象是“专业的没机会培训,参加培训却接收不到专业内容”。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专业性的培训,领导会以各种借口推脱——因为不重要,能够参加培训主干课程的教师都听不懂。这样导致主干课程教师在进行涉及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时一带而过,或是主观臆测。多学科教师的融合教学才是提高学生信息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笔者有时也会在“公开课”“优质课”“展示课”“汇报课”上见到行云流水般的信息化能力展示。而那只是一种“熟能生巧”的展示,并不是真实课堂的样子,这时的信息技术能力只是一种“炫技”,而不是一种教学能力的体现。现有的“智慧校园”环境没能为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5.中小学智慧校园方案的“杂乱”导致无法建成统一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现在的“智慧校园”建设主体是学校,验收对象也是学校,进行实际应用的也是学校,教育主管部门(装备和电教)只起到辅助的作用。这样的结构也符合人们常规的认识与建设过程的逻辑。学校领导的思维局限性导致“智慧校园”建设的狭隘性。学校层面没有能力做到整个教育体系“智慧校园”建设的统一性,也没有技术力量做到整个“智慧校园”运行的平稳性和安全性,更谈不上考虑到整个“智慧校园”向“智能化校园”的可扩展性。

一些中小学由于智慧校园建设方案的“杂乱”,导致后期实际使用率偏低。现在的智慧校园建设验收模式是“任务下达→出去考察→全面照搬(资料)建设方案→公开招标→建设完成→通过验收→逐步荒废”。中标公司提供多种“智慧校园”解决方案,都能够满足领导的建设要求,这样就形成了一校一套的“智慧校园”方案。各个方案之间还不互通,在教师、学生发生流通的时候要重头再来,实际使用时会感觉太繁琐了。所以,通过“市级智慧校园”“省级智慧校园”验收的学校忙于接待各级各类领导的参观,会疏忽智慧校园的实际应用。在初期调研统计中,将智慧校园相关系统实际用于教学的教师占32.8%,用于日常办公的有11.7%,远低于利用QQ和微信办公的95.6%。“不好用、没法用”是一线教师对“智慧校园”的深刻体会。

五、中小学需要什么样的智能化校园

回顾教育信息化建设的40年,现行的各种教育信息化模式都是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作为中小学校一线使用者,却没有发言权。正是一线使用者的缺失导致了现阶段的“智慧校园”“三通两平台”等信息化举措曲高和寡。那么,一线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化环境呢?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和实地走访,笔者总结出师生理想的智能化校园模型。

1.智能化校园需要一个完美的基础网络

完美的网络要稳定,疫情期间的直播课程常常出现掉帧、断线、音画不同步等情况,这与网络服务应用有关,同样也与基础网络不稳定有关。

完美的网络要全覆盖。笔者在近几年的“智慧校园”评估验收工作中发现,经济条件优越的学校已经实现有线网络“班班通”、无线网络全覆盖,可是乡镇学校只有有线网络,农村办学点只有宽带,条件稍好一些的学校也只是无线覆盖教学区,离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还有距离。

完美的网络网速要快。同樣以滨海地区为例,2019年教育城域网改造后中心小学和初级中学带宽达到500M、完全中学和县城学校带宽达到了1000M、农村办学带宽点是50M,网速在江苏省县域中小学来说处于中游水平,在全国来说则处于中上游水平。从长远发展来看,如果全体师生的行为都转数字化,带宽还需要极大提高。

2.智能化校园需要一个“一劳永逸”的大平台

大平台有且只有一个入口。在笔者做的一项网络调查中发现,中小学师生常用的教育类网站有六个,常用的教育教学类APP也是六个。每个应用都有相同的注册程序,一些常用的基础信息需要多次录入,费时又费力。教师的流动又会导致用户名和密码丢失。这些APP的使用常常还会受到行政影响,如一届领导一个应用、一段时间一个应用,一线教师常常在不同应用之间来回切换。

大平台需要“简单化”的安全。2019年国庆期间,大量学校的网站纷纷关闭。不是学校不再需要网站,而是学校没有专业人员和先进的软硬件来应对各种网络安全问题。“大平台”商业化将这些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交给专业人士去维护,只有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才能保障平台的安全。

大平台要具有可扩展性。平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建好的,也不是建设好后一成不变的。在建设初期规划时,就要充分调研使用者的实际需求,考虑到后期的硬件与软件扩展,千万不能一年一变、三年全变。这个平台可包容现有以及将来出现的各种教育类软件和硬件,类似于Windows操作系统,底层系统只是一个平台,各种信息共享的应用才是“灵魂”。

大平台要做到真正的全覆盖。未来的智能化校园一定要对师生各类应用做到全覆盖。举个例子,在职称评定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太多,导致职称评定结果没有说服力,智能化校园可以记录教师在班级辛苦讲授、在办公室辛勤批改,在走廊上与学生谈心,甚至可以记录教师工作的所有,最终形成“数字化影像”。这些“数字化影像”可以用于优质课评比以及优秀工作者的产生,还可用于“四有好教师”评定。这样的职称评定结果就不会有人质疑。再举个学生的例子,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一直不温不火,原因是很多高中生为了评价而评价,评价过程中人为干预太多,存在“霍桑效应”和“晕轮效应”,导致信度和效度都存在着一些争议。如前阶段的机器人大赛、现阶段的创客大赛以及高水平运动员不再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部分,由于各种利益充斥其中,使学生能力并不如展现的那样完美。如果这些活动背后能够有智能化校园支撑,真实记录学生的一切活动轨迹,就没人会质参与活动学生的真实能力。再如体育锻炼、课间活动、综合实践、社会办学、城乡差异、大班额、高考改革、教育评价、教师惩戒权、中小学师生减负等等诸多教育问题都可以通过智能化校园的全覆盖来解决。

大平台可以减少实际教学工作中的重复性劳动,还可以解决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当前,中小学教师有很多重复性劳动。如笔者熟悉的一位高一语文教师,在疫情期间,她一周要录2节课(其中包括备课、制作课件、修改、教研员修改、录课、剪辑、审核、再修改、再录课、再剪辑),每天要在网上批改130多份作业,一周要批改130多份作文,要进行周练出题、周练批改,要统计人数,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给班主任。这位教师每天只睡5个小时,平时上班期间也是如此。如果智能化校园可以将教师相关应用中低效的、重复的、机械的,如试卷生成、作业批改、作文批改,以及繁琐的数据统计都交给人工智能去做,教师就会轻松一些。同样,专业技术特点强的工作,如一些危险的实验、一些自然世界发生的现象和过程、一些存在大脑中的假设和推理等也可以让人工智能去解决。教师的精力主要集中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各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模式以及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上,这才是教师真正的工作内容。

3.智能化校园的应用需要人性化

2018年教师节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8]这一教育根本问题。这是我国教育的初心,也是教育信息化推进的目的。

首先,智能化校园的所有设计和应用都要人性化。教师是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教师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有的教师动手能力强,有的教师理论功底深厚。如果智能化校园应用的每个操作都有一套对应的流程,都需要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知识才能使用,那么这个应用就很难普及。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信息化应用只有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才是人性化的设计。

其次,智能化校园的设计要与教师的真实需求相关。通过前期调研笔者发现,教师使用最多是与教育教学、自身利益相关的应用。在进行智能化校园相关系统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比如一位教师身兼多门学科的教学,那么在资源推送、学科建设、教学日记、教学评价等等方面,要考虑到他的实际需要。教师是一种职业,相关应用必须考虑到教师的职业发展、职称评定、工资金额、绩效考评、评优评先、提干等真实需求。要让“真干事”“干实事”的教师有“真实惠”。

还要铭记智能化校园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智能化校园中,教师、学生在真实世界的生活轨迹都被数据化,这些数据最终形成了 “数字化影像”。而这些影像的最终作用是培养人,而不是“算命”。同时千万不要陷入“唯技术论”的怪圈中,技术只是优化教育,无法替代教育过程中的情感交流。

最后,智能化校园需要首席信息官。首席信息官不仅可以提升信息技术在学校的地位,还能引领全校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创新。首席信息官要懂技術,要参与学校核心管理层的决策,要有能力决定学校的信息战略,保证信息战略与学校战略相配合,并对学校信息化做出长远规划和实施。首席信息官还要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协调、领导能力和强大的执行力。教育大国要变成教育强国,需要更多优秀首席信息官的出现。

六、结束语

智慧校园是对原有数字校园的提升和超越,也是未来“智能化校园”建设的起点。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到来之际,智能化校园的真正实施将对整个教育体系产生冲击,它将为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提供真正公平的、个性化的、可包容的环境,它将极大地促进学生和教师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审美能力的提升,它将改变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让教育回归“育人”的初心。

参考文献:

[1]教技[2018]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Z].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 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3]苏教信[2019]1号.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的通知[Z].

[4]王珠珠.教育信息化2.0:核心要义与实施建议[J].中国远程教育,2018(7):5-8.

[5]江苏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EB/OL]:http://www.gyedu.net/news/zcfg/2017-03-1/13951.html.

[6]教技[2016]2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 规划》的通知[Z].

[7]盐政办发[2016]76号.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盐城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Z].

[8]新华社.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10/03/content_ 5229429.html.

(编辑:王晓明)

作者:李鸿章

优秀运动员教育信息论文 篇2:

对优秀运动员开展奥林匹克精神教育的初探

摘 要:优秀运动员担负着攀登竞技体育技术高峰、为祖国为人民争光的重任,而他们的思想状况、文化素质、人生观、价值观等因素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完成这一重任,关系到优秀运动队的建设与稳定,更加关系到对运动员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人生培养。奥林匹克精神具有丰富而深厚的内涵,在优秀运动员思想政治工作中实施奥林匹克精神教育很有必要。在当今新形势下以奥林匹克精神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优秀运动员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一定认识,有较高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但也存在着其思想上的不成熟和不稳定因素。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把握好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使之成为优秀运动员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把良剑。

关键词:优秀运动员;奥林匹克精神;思想教育

一、前言

优秀运动员担负着攀登竞技体育技术高峰、为祖国为人民争光的重任,而他们的思想状况、文化素质、人生观、价值观等因素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完成这一重任,关系到优秀运动队的建设与稳定,更加关系到对运动员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人生培养。本文拟通过以奥林匹克精神为切入点,通过调查分析,充分了解奥林匹克精神对我中心优秀运动员思想状况的影响,找出一个合理、有效地对优秀运动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育学校摔跤、散打、跆拳道、拳击、击剑、田径等项目的优秀运动员。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利用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现有的相关资料以及中国期刊网数据库,通过检索,查阅近十多年以来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有关方面的文献、书籍。

问卷调查法:针对优秀运动员设计问卷。共发放问卷42份,回收41份,有效问卷40份,有效回收率为95.2%。

访谈法:对上海体育学院技校部分优秀运动员、领队进行个别访谈。

三、结果与分析

1.奥林匹克精神的诠释

奥林匹克精神的本质: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其宗旨是使体育活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的发展。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其目的就是建立和谐的文化氛围,正是在这种氛围中,人们才有可能摆脱各自的偏见,使奥林匹克运动所提倡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真正得以体现。同时,也正是由于“参与”意识和“参与”精神所起的作用,奥林匹克运动的意义才能大大超出竞技体育的范畴,就像一句名言所说:“参与比取胜更重要。”

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友谊、团结、互相了解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为奥林匹克运动提供了一种必不可少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境界。而“更高、更快、更强”的格言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和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它既是指在比赛场上面对强手时要发扬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又是指对自己永不满足,不断超越,实现新的目标,达到新的境界。

奥运赛场没有败者,只有强者。奥林匹克精神弘扬的竞争作风永远是重在参与,永不言败,在公平竞争中实现自我超越。虽然,人们知道各种比赛的冠军只有一个,但是那些得不到冠军的运动员,依然同样的努力,同样的执著与付出。这就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魅力所在,是奥林匹克运动追求的精神价值所在。

2.以奥林匹克精神为切入点,对优秀运动员思想状况的分析

(1)运动员的理想和目标

由表2可以看出,选择“国家和集体荣誉”“回报亲人的支持与鼓励”“非常喜欢所从事的职业”和“自我价值和目标的实现”的人数分别达到了70%、77.5%、72.5%和90%。表3显示,力争拿冠军和争取前三名的运动员分别达到了40%和45%,选择“没有目标”的人数为0。我们看到在优秀运动员中,力争取得好成绩的比例是很高的,这说明运动员们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是积极向上的,目标任务明确。绝大多数优秀运动员都是怀着忠诚体育事业,立志在自己从事的运动项目上创造优异成绩的愿望刻苦训练、顽强拼搏。运动员的爱国情节是浓厚的,他们希望通过努力训练,从而体现人生的价值,这些都是他们具有优秀运动员良好个性和品质的前提。

(2)运动员的人生态度

运动员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的,既渴望精神的充实,又期望物质的富足,在面对精神和物质的选择时,困惑感十分明显。

运动员对依靠自己的知识技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就怀有信心。如在回答“你推崇的处事和生活方式”和“对人生幸福的理解”的问项中,选择“事业上不断奋斗”“不断开拓创新,为生活寻找更多乐趣”和“工作出色,事业有成”的比例都相当高达到33%、30%和67%。可见,运动员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还是正确的,并且呈现积极向上的趋势。但是,运动员的人生态度仍有以下两个特点值得注意:首先,社会责任感的意识在运动员的人生追求中地位下降。其次,精神主导的正统地位消失。当精神的需要与物质的追求二者不可兼得时,内心矛盾冲突强烈,运动员在评价“有钱能使鬼推磨”和“钱越多,人生的价值就越大”的两个观点时,有15%和13%的人表示“说不清”。

(3)运动员的心理

提到奥林匹克精神的“参与”精神,有75%的被调查优秀运动员表示不认同,他们认为参加比赛最终目的是取得优异成绩。从运动员的角度来讲,这个观点无可厚非。“参与比胜利更重要”,即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归根到底,这是一个心理问题。如果运动员能够更深层次地去考虑“参与”精神,就会更加注重参与过程,其实过程走好了,也更有利于好成绩的取得。运动员要力争在比赛中做到“举重若轻”,即把取胜看得淡一些,在巨大的比赛压力面前释放自己;更要做到“举轻若重”,即把过程看的重一些,不能放过比赛和训练中的每个小细节,任何环节都要认真准备,把精力集中到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去,而不是集中到想象结果中去。只要运动员把“参与”精神真正读懂,在训练和比赛中出现的大部分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就会迎刃而解。

(4)运动员的认知特点

求新意识强,辨别能力弱。大多数运动员头脑灵活,兴趣广泛,见多识广,很容易接受新事物,对社会上时尚生活方式非常向往,因而,某些人可能会对传统的训练和管理手段感到厌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由于受综合素质制约,他们的思想较为单纯,缺乏政治敏感性和道德批判能力,是非辨别能力也不强,很容易受社会不良思想的侵袭,严重的会极大影响其运动成绩和运动生涯。

自我意识强,集体观念弱。优秀运动员一般从小就开始系统训练,从业余体校到优秀运动队,经历层层淘汰,能够脱颖而出,甚至成名,形成了他们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自尊个性。因此,他们有的人和队友之间关系淡漠,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希望教练员、领导和社会对自己各方面都足够重视,体现超出一般运动员的地位。

3.奥林匹克精神影响优秀运动员思想状况的因素分析

(1)重在参与精神

参与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首要条件。正是由于“参与”精神所起的作用,奥林匹克运动才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其意义才能大大超出竞技体育的范畴,正是因为有众多运动员的参加,才推动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成长与壮大。参与的普遍性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一大特征。

在奥林匹克精神中,“参与”和“取胜”都很重要,但两者相比,“参与”更能阐释奥林匹克精神的本质。只有怀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去参与,才符合奥林匹克精神。其实,竞技运动的训练和比赛是一个过程,胜负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只属于更快、更高、更强者;但竞技运动的功能和价值主要表现于训练和比赛的过程,而不是它的结果。正是在艰苦训练和顽强比赛的过程中,运动员的身体得到锻炼,意志得到磨练,品德得到提高。所谓“参加比取胜更重要”正是说明了训练、竞赛过程比其结果更为重要这个道理。正因为如此,奥运赛场上才有众多明知取胜希望渺茫、仍竭尽全力与世界体育巨星一拼的勇士,才有在竞技场上一辈子也得不到冠军的健儿们抛下的无数汗水。

(2)积极进取的顽强拼搏精神

奥林匹克运动的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是国际奥委会对一切属于奥林匹克运动的人们的号召,鼓励他们本着奥林匹克精神奋进。它多年来鼓舞一代又一代运动员、教练员和体育工作者以及其他领域的工作者在训练、学习、和工作中不断进取,顽强奋斗,勇于拼搏,超越自我,获取胜利和成功。不断奋进精神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灵魂,它的本意是一种竞争精神,也是今天我们所提倡的创新精神,是一种不断向上的精神。它要求人们不断进取、不断创新、超越自我去追求新的完美。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奥林匹克运动水平才得以提高,人类社会才得以不断进步和发展。

努力挖掘优秀运动员的成功背景和艰难历程,并以此来激励运动员们的壮志豪情,引导他们的理性思维,摒弃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颓废思想,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奋斗观和生活观。要让他们知道,光环的背后一定有很多苦水。每一枚奖牌都凝结了运动员以及其他人员的无数汗水和艰辛,都是奖牌得主勇于拼搏、艰苦奋斗的结果。让他们知道,命运只垂青那些有所准备的人,无论年轻有为还是大器晚成,都是自身努力奋斗的结果。

(3)公平竞赛精神

公平竞赛即公平竞争,公平竞争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精髓。离开了公平,离开了规则,体育运动无法普及,体育比赛无法进行,奥运会无法续写其辉煌。运动赛场上所倡导的竞争是公平竞争,即指必须遵守规则、光明磊落、平等公正,它是法制社会的基本原则,是人类社会一切竞争的典范。实际上,这种公平竞争的理念早已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传播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生活中重要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在目前的竞技体育机制下,确实也存在着违反公平竞赛精神的现象发生。有部分人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漠视规则等,败坏了竞技体育的风气,这对很多运动员造成了消极的影响,打击了他们的信心。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必须要创造良好的条件对他们加以规范地引导和教育,从而强化运动员的规则意识、公平意识。使他们既能追求个性,又遵守规范,既追求胜利,又看重价值。让每个运动员都懂得,在激烈竞争的赛场乃至社会中,要想达到个人的奋斗目标并立足于社会,就必须依靠自身的竞争实力而绝非其他不正当手段,这对于他们将来在社会上更好、更快、更强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4)和谐发展,形成健康人格

人性的完满、身心的和谐发展一直是奥林匹克精神人文价值的集中体现。在训练和生活中要特别注重运动员的人格教育,使运动员学会换位思维,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体验他人的内心感受,从而产生助人行为,最终形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行的人格特征。竞技体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激烈的对抗竞争,枯燥、单一、艰苦的日常训练,可能会不利于运动员完全人格的形成,但我们必须要创造“全人格教育”的条件,要给运动员提供多种社会角色的尝试机会,使他们的个人行为适应群体的需要,与同伴建立协调一致的关系,学会主动关心他人,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也就是教育运动员们如何做人的过程,既要使其能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又要有团结协作精神、有责任心,这样才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才能保证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四、小结

1.奥林匹克精神具有丰富而深厚的内涵,在优秀运动员思想政治工作中实施奥林匹克精神教育很有必要。

2.在当今新形势下以奥林匹克精神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优秀运动员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一定认识,有较高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但也存在着其思想上的不成熟和不稳定因素。

3.奥林匹克精神中的参与精神、拼搏精神、公平竞赛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等是影响优秀运动员思想状况的因素。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把握好这些因素,使之成为优秀运动员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把良剑。

参考文献:

[1]石风华.北京青少年运动员思想状况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7).

[2]钟伟.对新形势下运动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07(5).

[3]于涛.奥林匹克精神与青少年人文素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4).

[4]李文茹.论与时俱进的奥林匹克精神[J].科技信息,2008(10).

[5]乔月枝.新形势下对运动员思想教育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

[6]刘莉.奥林匹克精神内涵的人文思考[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11).

(作者单位 上海体育学院)

作者:潘勤

优秀运动员教育信息论文 篇3: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研究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在对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活动的管理办法和法律法规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途径。

【关键词】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商业行为;研究

近几年来市场经济追求利润的需要导致了所有物品和服务的商业化,在迅速膨胀的中国体育市场上,开发运动员商业价值的意识日渐增强,随着奥运会冠军的涌现,我国优秀运动员的商业价值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挖掘,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举国体制应当赋予优秀运动员商业操作新的内容,通过合理适当的开发和商业运作,实现运动员商业价值效益的最大化。

一、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活动的管理办法和法律法规

为了规范在役优秀运动员的广告等经营行为,原国家体委于1996年11月19日下发了《关于加强在役运动员从事广告等经营活动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在役运动员商业活动的范围和经营方式,1998年国家体育总局《关于重申加强在役运动员从事广告等经营活动管理的通知》,指出在役运动员未经组织许可,不得自行直接或间接参加经营活动,不得以在役运动员名义开办的企业;在役运动员参与商业广告活动,必须征得其所属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同意,并由管理中心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办理;运动员从事商业广告的收益,由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接受并分配;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要严格遵守《关于加强在役运动员从事广告等经营活动管理的通知》。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工作规范化有关问题的通知》;2003年颁布了《全国运动员注册与交流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了“双重注册”条款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举国体制”下专业运动员和优秀运动员所产生的运动员归属矛盾和商业活动的具体办法。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对自然人的人身权以及与人身权相关联的肖像权,给予了界定与保护。

二、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途径

1.国家体育总局对优秀运动员商业活动的具体运作方式

中国有50多个运动协会,各运动项目国家队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存在着差异,基于国家队队员的个人民事权利的问题,多数协会把运动员的商业开发权做出了基本的区分,即认定运动员价值构成包括运动员个体身份和国家运动员身份两部分,相应的也划分了运动员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同时指出,国家队队员的商业价值来源于国家巨大的经济投入和国家队给运动员所创造的比赛条件与机会,这种投入是形成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基础,因此国家队有权干预运动员的商业活动;而对于运动员的“个体身份”,要放宽到什么程度,因为总局规定的“原则性”和划分的模糊,带来了各运动协会的“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和“因人制宜”。另外,为了最大限度的保证奥运赞助商以及合作伙伴、供应商的权益,北京奥组委表示,奥运会比赛期间,不允许运动员为非奥运赞助企业做宣传。尤其是金牌获得者或像刘翔这样的著名运动员,与非奥运赞助企业的协议应该把奥运会这段时间空出来。参加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必须和中国奥委会签订协约,承诺在奥运会期间不为非奥运会赞助企业做广告。

2.赛场是优秀运动员价值体现的洼地

优秀运动员其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参加各种规则的商业性比赛,获取出场费和比赛奖金。在竞技体育中,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主体源于其体育价值,优秀运动员在赛场上最大程度地体现他的竞技体育价值,引起大众对他的关注进而影响他的商业价值,这是实现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基本方式。1982年第6届世界杯体操赛上,获李宁自由体操、单杠、跳马、鞍马、吊环和全能6项冠军,成为世界体操史上首位取得如此好成绩的运动员,“体操王子”借体操这个项目为“李宁”这个品牌增值,从体操台上走下来的18年时间,让“李宁”二字从一个运动员品牌转型成为一个商业品牌;05年墨尔本世锦赛,17岁的中国小将程菲完成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套跳马动作——“踺子后手翻转体180度接前直空翻540度”,提升了自己的运动价值,同时,由于活泼亮丽的形象也会为企业的品牌形象提升不少美誉度。这些都保证了其商业价值的增值。在雅典奥运会上,刘翔以12秒88的成绩让中国为之一震。于是,刘翔受到世人的瞩目。之后耐克公司也因为成功押宝刘翔,获得了巨大的品牌效应。

3.通过媒体转播提升运动员的商业价值

体育比赛电视转播权是指体育组织或赛会主办单位举办体育比赛和体育表演时,许可他人进行电视现场直播、转播、录像并从中获取报酬的权利。媒体转播提升运动员的商业价值原因在于:体育赛事自身所具有的激烈、对抗、精彩、悬念、新颖程度的特点和明星的影响因素;同电视所直观反映体育赛事的绝对真实,而且向观众传递的视听觉信息尽可能的全面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只有制作出观赏性较强的体育赛事电视节目,才能吸引广大观众观看,提高电视台的收视率;观众收视率的提高,会引来大量的广告客户和赞助商;而广告、赞助的收益,又会使电视台、体育机构都能获得较大的发展后劲。正是在大众传媒对运动员进行赛事转播和宣传下,优秀运动员才能真正成为商品的载体,实现其自身的商业价值。

4.促成运动员与企业对接

优秀运动员无形资产的生命力,在于资产能否有效地应用于企业经营,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创造超额利润,从而取得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向企业推广优秀运动员是体育经纪人的主要业务,以姚明为例,其身边的姚明经纪人团队包括了从体育经纪人到市场专家及芝加哥大学经济学专家等10多人,这些人负责姚明的全部市场推广工作。

5.体育经纪人的管理

体育经纪人对优秀运动员品牌代言人市场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他们是优秀运动员与企业连接的桥梁。优秀运动员能否在商业上获得巨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经纪人的水平,体育经纪人是依据体育经纪人管理办法取得合法资格,专门从事以收取佣金为目的,促成相关组织和个人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实现其商业目的而从事的代理活动的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 2006年4月,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我国第六批14个新职业中,体育经纪人有了一席之地。2007年7月20日,《体育经纪人国家职业标准》由相关部门审定通过,标志着体育经纪人的管理步入了正轨,目前,我国体育经纪人能够起到的作用还很小。不过,经济在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中国的国际影响越来越大,体育随着这些因素而进步,必将对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开发带来新的曙光。

优秀运动员的商业价值的开发,需要制定一套运动员商业活动的管理办法。当然,开发运动员的商业价值,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还要协调解决好运动员的商业行为和正常训练之间的关系,而中心在开发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同时,也要对运动员进行思想教育,帮助运动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面对利益的诱惑。

参考文献:

[1]张永军.化资源视觉中的现代商业体育发展[J].体育学刊,2008(1):18-19.

[2]王加新.体育明星无形资产开发的现状以及对策研究[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5):86-88.

[3]张永军.化资源视域中的现代商业体育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18-21.

[4]陆歆弘.技体育的商业价值及其评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6):5-9.

[5]薛原.体育经纪人这碗饭 “吃”来不易[N].人民日报,2007-9-18.

[6]刘建,张超等.我国运动员注册管理办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5):6-9.

[7]刘一民.运动员社会行为研究概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3):19-22.

作者:卜艺容

上一篇:我国小学生美术教育论文下一篇:教育扶贫与教育公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