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质量管理特色论文

2022-04-17

7月下旬,第三届“全国纺织行业管理创新成果大奖”评审专家小组对申报单位进行了集中走访,本刊随专家组一行走访了山东海思堡服装服饰有限公司、江苏盛虹印染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企业高效、有特色的管理革新理念以及卓有成效的实践成果颇受专家组认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企业质量管理特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企业质量管理特色论文 篇1:

江苏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纺织业是江苏的传统优势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增长、激发市场活力、释放内需潜力、加快经济转型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江苏高度重视纺织业发展,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工程,积极开展“三品”专项行动,加快推进产业改造步伐,纺织产业规模稳步增长,纺织综合效益明显提升,纺织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不断加大。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如何更好地促进纺织业提质增效,进一步放大产业集群和综合带动效应,是江苏贯彻新发展理念,释放转型升级新动能,促进经济持续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现实课题。

一、江苏纺织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和主要特征

江苏历来是纺织业大省,产业基础较好,底蕴雄厚,规模总量全国领先,利润总额位居前列,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江苏省纺织业已连续8年跻身万亿级产业,拥有3个千亿基地、2个千亿市场、1个千亿企业、16个百亿特色名镇和13个百亿企业,多年持续稳定增长,在经济总量、质量效益、市場竞争力、结构调整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产业布局均衡发展。苏南地区是江苏的经济重镇,也是纺织业发展的排头兵,苏南纺织业历经多年高速发展,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产业正在向中高端方向迈进。近年来,随着苏南纺织产业转移和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挖掘潜力,苏中、苏北崛起了一批新的纺织企业和产业基地,江苏纺织走上了区域逐步均衡、差别化发展道路。扬州纺织服装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仪征化纤制造、高邮羽绒加工、邗江服装生产三大产业集聚区,现有规模以上企业近300家,涌现了波司登、虎豹等一批耳熟能详的品牌。宿迁市通过“筑巢引凤”,目前已经形成了化纤、毛纺、棉纺门类齐全,原料、生产、市场配套完善的产业格局。盐城市纺织染整产业园坚持“以染整产业为主导,以高端染整和高档面料为核心,向上下游产业链发展”的发展战略,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机遇,全力推进产业集聚。该园区被评为江苏省纺织印染产业创新示范基地、中国绿色染整研发生产基地。

品牌战略精彩纷呈。江苏纺织历来重视品牌建设,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通过强化政策扶持、营造市场环境、突出品牌引领,积极引导和促进企业坚定不移地走以质取胜、品牌发展之路。至今已成功举办20届的江苏国际服装节,以“品牌江苏、时尚江苏”为主题,成长为江苏省的品牌展会,在推动行业发展、加快自主品牌和集群品牌建设、提升江苏纺织品牌影响力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江苏目前已成为纺织服装自主品牌大省,涌现了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大品牌。江苏纺织服装业拥有世界名牌2个、中国名牌50多个、中国驰名商标30多个、江苏省名牌300多个,江苏品牌分布在纺织服装各个细分领域,成为行业内的翘楚。

智能制造持续推进。江苏纺织业能够始终保持在全国产销量位居前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江苏纺织企业,特别是领军型企业大力开展技术改造,主动淘汰相对落后的产能和工艺,引入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推动产业向低碳、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聚焦智能制造,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引领带动行业整体提升,是江苏推动纺织产业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迈进的重要法宝。作为行业领先者,波司登一直致力于推动智能化生产,坚定走智能制造道路。公司投入近亿元资金从国外引进世界领先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和检测设备,改进生产工艺,推广标准化应用,有效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对仓储进行智能自动化改造,与阿里云密切合作,利用互联网中间件技术搭建“零售云平台”,实现生产链全过程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集群效应日益彰显。作为江苏重点培育的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高端纺织产业集群在全国规模第一,目前江苏纺织服装产业已拥有70多个产业链体系完整、专业特色明显的纺织服装集群,集群发展的效应十分显著。产业集群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增强地方财力保障、解决就业惠及民生、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江苏纺织产业集群数量、规模和专业化程度在全国遥遥领先,比较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已经形成江苏纺织的集群品牌效应。比如,苏州市吴中区临湖镇共有针织服装企业200多家,其中具有一定规模以上的有100多家,配套企业400多家,是国内出口高端针织服装最多的地区。江阴新桥镇是全球最大的毛纺产业基地,其中海澜集团和阳光集团位列世界毛纺十强。常熟虞山镇有81家服装生产企业,41家创意服装设计企业,686家电商企业,涉及服装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被授予“中国纺织服装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示范基地”等称号。

二、江苏纺织产业存在明显短板

江苏纺织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先进智能制造业的发展需求和纺织强省建设目标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江苏纺织服装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多数企业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不高,品牌附加值低,缺少国际知名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许多中小企业从事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处于国际分工和价值链低端。近年来,随着“民工荒”出现,纺织业用工短缺矛盾突出,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同时,受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

产业同质化竞争激烈。纺织服装产业进入门槛低,产品同质化较为普遍,特别是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往往通过低价竞争获得市场,导致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不高、黏性不足,不利于行业发展。纺织行业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不少纺织品生产企业因创新能力和创新动力不足,就采取假冒、抄袭、模仿等侵权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破坏了市场环境,也阻碍了行业创新发展。

产业集群作用发挥欠缺。江苏纺织产业集群程度较高,但多数产业集群组织结构不合理,中小微企业多,龙头企业或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少;生产制造企业多,研发设计等配套服务企业少;民用纺织企业多,产业用纺织企业少;产业链不完整,产业上下游缺乏有效的沟通协作和利益协调机制,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没有充分有效发挥。各地政府对产业集群在促进产学研合作、搭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等公共服务方面支持力度不够。

产业转型升级仍需加强。产业整体先进技术改造和先进装备应用覆盖面还不够广,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难以有资金投入引进设备或技术更新,技术装备水平不高,自主开发专利技术少,产品深加工强度低,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形成恶性循环。互联网等网络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度还不够,在智能制造、物联网应用、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创新设计等众多领域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三、江苏纺织产业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当前,江苏正处在转型升级的隘口、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口,继续保持江苏纺织传统优势产业地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纺织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对江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不断增创产业发展优势。一是加强政府引导。完善纺织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优化产业发展政策软环境。建立健全产业发展的监测评估和统计指标体系,区分不同纺织品品种的属性和特点,结合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因企施策,分类指导。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和产业协会的作用,加强统筹协调,相互配合,力争在资源整合、区域联动、产业融合、品质提升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二是优化市场环境。加强纺织业综合信用体系建设,推行价格、质量、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行业自律,改善国内消费与市场竞争环境。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企业市场主体地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吸引生产要素向产业先导领域聚集。三是创新投融资机制。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立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创新投资方式,鼓励民营经济和社会资本进入纺织及相关产业。积极推进产业金融服务发展,创新符合纺织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模式,加大对小微纺织企业信贷支持,扩大银企合作,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担保和投融资服务。

以“三品”战略为依托,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强纺织新产品开发。积极适应和引领纺织市场消费升级的新变化,鼓励设计机构、企业深度挖掘市场需求,创新研发高附加值产品。建立和完善产业用纺织品跨部门沟通合作机制,加强跨产业链、跨部门的资源整合,推动纤维复合材料、植入式医用纺织材料等在交通工具、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扩大应用。二是促进产业整体品质提升。加快制定实施纺织品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倡导企业实行精细化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开展国际对标行动,推进产品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支持第三方质量检验检测和认证服务发展,为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有力的支撑。三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参股、聯合等方式,促进要素流动和资源整合,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纺织企业品牌和纺织产业集群品牌。大力推进特色纺织产业区域性品牌基地建设,促进特色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商标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

以智能制造为核心,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快纺织智能制造核心技术攻关。开展智能化工厂(车间)试点示范,通过示范引领,加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鼓励拥有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的企业主动制定、实施先进标准,加快转化为国家、国际标准。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信息化技术在纺织生产、研发、管理、仓储、物流等各环节广泛运用,实现从单一装备的数控化向整体工厂的智能化转变。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构建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纺织产业开启智能化进程。二是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纺织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优势骨干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组建产业技术创新共性、专业、综合服务平台,组织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学研合作。加快纺织业国家和省级质检中心、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重点实验室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提升创新服务效能。三是优化产业创新政策。加大对纺织企业在科技创新、技术研发上投资的支持力度,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加强技术改造与升级,将技术改造项目纳入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的支持范围。通过政府采购支持纺织企业技术创新,探索建立军民融合采购制度,鼓励特种纺织品行业、功能性及高性能技术纺织品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供应链体系。支持高等院校纺织相关专业和学科建设,在制定规划、培养教师、建设基地以及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适度扶持。

以产业集群为导向,努力实现区域均衡发展。首先,优化纺织产业区域布局。加强全省纺织产业发展研究,围绕依托区域优势提升全省产业发展质量,科学制定全省纺织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充分发掘苏中、苏北地区纺织产业资源,发挥劳动力资源、成本优势,提升产业发展环境,引导苏南纺织产业向苏中、苏北地区转移,形成南北互动、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其次,深化纺织产业集群升级。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协作引领、产品辐射、技术示范、知识输出和营销网络等方面的核心作用,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加强与中小企业的信息交流、协作配套,提高产业集群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水平。进一步加强融资平台、人才培养、信息咨询、物流配送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集群组织和企业的根植性。坚持产业绿色发展,支持建设绿色原料基地,推行绿色清洁生产,开发绿色优质产品。最后,打造各具特色产业集群。深入挖掘江苏“丝绸之地”“锦绣之乡”的深厚纺织文化资源,以云锦、宋锦、苏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扩大文化影响力,引入资本投入到传统技艺性纺织中去,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纺织产业集群。集中力量发展好以羽绒服、高端男装女装、休闲服饰、内衣等品牌纺织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加速形成以原料生产、加工工艺等为优势的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条,加强分工协作,避免产生内部竞争,适当控制集群规模,防止出现拥挤效应。

以扩大开放为契机,全力打造纺织服装强省。一是保持出口规模稳定增长。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大力支持企业开拓亚洲、非洲、南美洲等新兴市场,鼓励本土企业主动加强境外投资和项目建设,将生产、营销、服务网络向海外扩张。积极扩大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的新技术营销手段覆盖面,鼓励建立国际知名、信息共享、方便快捷的专业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平台。二是加强产业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发挥纺织协会、行业商会的纽带作用,组织纺织企业开展出国展览、境外培训、投资考察、对外推介、对外交流等活动,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研发经验。支持行业组织引导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及时了解掌握国际市场纺织行业动态,加强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机制研究,推动纺织产品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支持企业获得国际认证。三是培育业内国际知名品牌。鼓励出口企业增强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能力,创新产品营销模式,提高自主商标产品出口比重。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通过绿地投资、重组联合、股权投资和跨国并购等方式,获得先进的核心技术和运营经验,实现创新研发基地、资本中心、设计中心、营销渠道网络、品牌运营中心海外布局,提升纺织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蒋林: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包静娟:江苏省商务厅)

责任编辑:戴群英

作者:蒋林 包静娟

企业质量管理特色论文 篇2:

管理驱动 精益求精

7月下旬,第三届“全国纺织行业管理创新成果大奖”评审专家小组对申报单位进行了集中走访,本刊随专家组一行走访了山东海思堡服装服饰有限公司、江苏盛虹印染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企业高效、有特色的管理革新理念以及卓有成效的实践成果颇受专家组认可。

山东海思堡:精细定位 智能管理

为加强纺织行业企业管理,推动行业管理创新,促进纺织强国的建设,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中国纺织企业家联合会)于2011年-2013年已经组织开展了两届“全国纺织行业管理创新成果大奖”活动,效果显著。

2014年,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杨峻所带领的评审专家组第一站来到了山东海思堡服装服饰集团有限公司。区别于过往单纯的加工制造,如今的海思堡已经逐步向集高端研发设计、先进生产制造和品牌营销于一体的企业转变。

海思堡公司主要为世界著名品牌公司从事牛仔服装的生产、喷砂、水洗等,产品出口美国、俄罗斯、日本、巴西、欧盟等国家和地区。2008年,海思堡成为排名世界服装第十的法国KIABI品牌的供货商;2009年,公司通过了排名世界服装第一的GAP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GAP公司在长江以北唯一的牛仔服装供应商,被韩国最大的服装企业——韩国依恋株式会社评选为2009年度中国最佳供应商和服装免检供应商,法国PPR集团优质供应商、德国S.OLIVER供应商。

2013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5.38亿,增长30%,出口额6000万美元,增长32%,实现利润3500万元,增长26%,利税5200元,增长21%;今年1-5月,公司进出口额近2000万美元,增长14%,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服装行业的领航者。

“我们正是通过管理创新,不断优化管理,企业竞争力得到明显增强;同时,我们不断按照‘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中间提高’的思路深化推进,通过实施差异化经营、精致化生产,品牌化运作,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使海思堡公司取得了高速发展。”海思堡董事长马学强介绍说。

全新的计算机集成控制服装吊挂流水线系统,世界领先的镭射印花技术,海思堡的一项项革新性的技术和设备引进使企业生产更加灵活、高效,也得到了专家组的一致认可。

马学强介绍,为提高生产效率,适应公司小批量、多品种、变化快的特点,2013年公司投资300万元,引进了国内领先的计算机集成控制服装吊挂流水线系统。该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支持多订单、多款式、小批量生产,海思堡根据自身的生产特点,通过引进该系统,使生产效率提高了30%以上,减少在制品数量70%以上。

与此同时,海思堡于2013年投资400万元引进了目前牛仔行业最先进的镭射印花技术,这一技术的引进,实现了“一箭双雕”:一是实现了印花技术的革命,丰富了想象空间。二是实现了绿色生产,节能环保。

在质量管理方面,海思堡也根据企业的特色制定了严格的管理体系。公司建立有以公司董事长为组长的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实行质量工作的首长负责制,实施产品质量零缺陷控制目标,一票否决,明确规定,公司的其他业务工作有分管领导负责,但凡涉及到质量问题的工作和提高改善产品质量的建议,员工可以直接到董事长办公室汇报,在质量管理问题方面架起了“连心桥”。

2008年,公司顺利通过了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定;2009年,公司开展了“质量建设年”活动,提出“质量无极限 ”和“每天进步一点点”的质量文化和质量管理策略,在营销部门设立了专职品控主管职位,负责了解客商特殊质量要求,对生产部门产品质量和工艺流程单直接检查,督导,和生产质检部门一起对企业产品质量和工艺流程进行双重管理,构建起双保险的质量管理控制模式。

2010年,公司通过了排名世界服装第一的GAP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GAP公司在长江以北唯一的牛仔服装供应商,被韩国最大的服装企业—韩国依恋株式会社评选为2010年度中国最佳供应商和服装免检供应商。

江苏盛虹:绿色管理 升级范本

作为盛虹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核心的盛虹印染,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纺织印染企业之一,公司专业从事化纤长丝类、超细高密类、弹力类等中高档面、里料的印染加工,主要用于服装、家纺、鞋帽、户外运动等。公司先后从韩国、日本、奥地利、意大利、瑞士、德国等国家引进国际先进的生产设备,年印染生产能力超过15亿米,产能居亚洲第一,产品远销美国、德国、土耳其、法国等国家,是国内外众多知名服装品牌的首选印染加工单位。2013年公司全年产值229788万元,实现利税32853万元。

盛虹印染一直致力于创建现代印染企业管理模式,此次参与评选“全国纺织行业管理创新成果大奖”,盛虹印染总经理唐金奎、常务副总唐俊松就其“转型升级清洁生产示范推广项目”进行了重点推介。

唐金奎表示,盛虹印染作为中国印染行业的主力军和排头兵企业,积极在传统印染行业向现代化方向转型发展等方面探究。经过22年的立足发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技术经验,无论是在设备改造,工艺改进、污水处理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案,各部门各司其职,紧密配合,为清洁生产在全公司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在第二天的考察中,盛虹印染常务副总经理唐俊松介绍,经多次调研考察,盛虹印染于2007年4月,经自主设计建造印染废水膜处理中水回用工程开始启动,该废水处理项目投资4000万元,并于2008年正式建成。2010年,该项目被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列入“2010年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示范工程名录”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2012年3月,经中国印染行业协会评定,盛虹印染成为国内首家“转型升级示范企业”,为全国印染行业树立节能减排典型。盛虹印染先后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在获得Oeko-Tex standard 100生态纺织品证书的基础上,2013年3月,获得瑞士纺织检定有限公司颁发的Oeko-Tex standard 1000生态工厂认证证书,成为国内第三家获得该认证的企业。2011年2月,公司代表中国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纺织品技术委员会(ISO/TC38)/染色纺织品和染料的试验分委会,成为行业标准制定的重要一员,掌握了行业的国际话语权。同年8月,盛虹印染产品碳足迹核算通过国际权威机构Intertek公司的验证,并被正式授权使用“绿叶”标签。

盛虹印染“转型升级清洁生产示范推广项目”的实施,不仅有力地提升了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更对我国印染行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树立了榜样,有利于带动国内印染行业积极应用新技术,有利于先进技术在行业内的推广应用。

作者:苏珍珍

企业质量管理特色论文 篇3:

浅谈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联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同时把文化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中通盘考虑,把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融入到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使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意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这对于消除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障碍,建立有企业核心价值和自身特色、有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体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优势。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党的十八大对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避免把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割裂开来。长期以来,中国通信建设一局(以下简称“一局”)坚持“抓生产從思想入手,抓思想从生产出发”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对于我们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实际上涉及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联性问题。笔者认为,在工作实践中,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相辅相成,在内容上相互渗透,功能上互为补充。做好新形势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完善和改进企业文化的方式方法,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和企业干部职工思想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子,使企业干部职工真正做到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在育人对象上具有统一性

这一点决定了我们富有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对文化育人起到了正向的促进作用,提高了企业全员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了富有通信施工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的形成、确立和传播。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是现代管理活动成功的保证。因此,一切管理工作均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由此决定了无论是企业的文化建设还是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都要立足于人这一根本问题。只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发掘出一种能激励职工以企业为家的企业文化,并用这种企业文化来培育人,才能使企业更好地挖掘潜力、蓬勃发展。一方面,我们通过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对职工队伍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教育,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进行企业优良传统和先进典型教育等,从而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觉悟,不断提升职工队伍的文化品味和文化追求。这种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了职工队伍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文化执行力,培养出了过硬队伍作风。业内人士广泛赞誉一局为中国通信建设野战军和“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另一方面,通过长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的培育、锻炼和强化,通过长期思想教育的积淀,使我们企业经过60多年磨练,培育起具有中国特色和通信施工企业特点的管理经验、风格和文化品质。在诸如企业作风、企业方法论、企业各类模范等许多方面,具有了自己的特色,培养了精心的服务、精湛的业务技术、精细的管理的“三精”企业作风,热爱国家、热爱一局、热爱岗位“三个热爱”的企业觉悟,质量第一、用户第一、信誉第一“三个第一”的企业宗旨,创一流企业、创优质名牌工程、创最佳效益“三创”的企业目标,造就了一批政治强、业务精、懂技术、会管理的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队伍,从而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累,使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能够具有较高的层级和水平。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在培育企业精神上具有一致性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修订下发《企业文化建设纲要》,以求塑造具有共同理想信念、明确价值取向、高尚道德境界的员工群体。将参与、协作、奉献、共享等理念,以及质量意识、成本意识、生态意识、创新意识整合到员工的思想中,使多元主体同心化。从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出发,用制度文化规范员工的行为养成,树立企业形象。一是强化质量管理,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为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制定《绩效考核实施方案》,每季度组织对基层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全面考核,从实质上提高管控能力。二是强化源头控制,在“质量管理年”的基础上加大精细管理力度。深入落实岗位责任制和目标责任,强化管理提升。三是以风险管理为抓手,把“关口前移”。细化安全责任区,加强项目管理过程控制。四是根据施工作业流动性大的特点,以岗位为平台,以实践为课堂,因地制宜制定培训计划。实施“五个结合”的培训方案,把培训计划和施工一线生产实际相结合;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把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把事故案例剖析与法律法规、操作规程学习相结合;把集中组织培训与个人自主学习相结合,使培训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增加员工的感性认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实质效果。在工作途径上,我们运用企业精神文化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外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书画展、球赛、拓展训练等文体活动、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每年都开展全员参加的“安全在我心中”、“我为安全生产献一计”等不同主题的安全大讨论活动,举办“安康杯”知识竞赛,开展安全警语格言征集、安全签名等系列活动。还从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角度出发,积极下基层开展调研、谈心等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评先树优、走访慰问和各项劳动竞赛等来教育和培养职工的良好道德和优秀作风。

三、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在基本方法上具有通用性

这一点决定了我们思想政治工作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积累的丰富教育资源和创造的有效方法大都可以运用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成为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因此,一方面,要把握内涵、准确定位,实现企业文化渗透到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经营管理,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可以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和政策导向。企业自2008年收购上市后面临着队伍稳定、形象塑造、市场开发、经营收入、安全生产等诸多压力。此时,我们遵循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都是“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企业发展,文化先行”作为治企理念,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以尊重、理解、关爱员工,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目的,紧密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和目标任务,坚持“抓管理、促发展、防风险、保稳定、惠民生”,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建立健全以党委书记、总经理任组长的企业文化建设组织领导机构,制定企业文化建设规划和年度工作实施方案,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年度方针目标管理考核。先后出资改善办公条件,更新办公设备,实现信息自动化办公。改善一线生产生活条件,为各施工驻地进行“小食堂、小卫生间、小洗漱室、小活动室”的“四小”建设,让员工真正体会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以建国60周年、建党90周年为契机,先后开展“党的光辉历程、党的光荣传统、党性党风党纪”“十个一”的系列活动,组织党员参加讲座、报告、答题、演讲、歌咏等活动,充分激发员工爱党爱国爱企的工作热情,进一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将企业文化的外延与内涵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对外扩大品牌影响力,对内提高队伍凝聚力的积极作用,呈现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总之,企业文化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企业文化代表着企业的目标追求和发展方向,只要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努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探索,就一定能找出更多的、富有时代感、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新途径,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就会不断取得新的提高。在实际工作中,加深对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内涵的理解和认识,特别是深刻认识它们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都具有巨大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掌握和运用辩证的、科学的工作方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就一定能够成就优秀的企业和优秀的员工。

作者:王立平

上一篇:战略管理企业战略论文下一篇:电气设计建筑节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