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结晶论文

2024-04-13

工业结晶论文(精选6篇)

篇1:工业结晶论文

摘要::我国铝合金扁锭可调石墨结晶器目前大部分依赖进口,国外采取技术封锁使得可调石墨结晶器国产化进展缓慢。虽然国内部分企业在进行国产可调石墨结晶器的研发,但目前的成果还不是很理想。究其根源主要在于结晶器石墨板的选材、机加工工艺及结晶器石墨板的检测存在误区,针对这些问题探讨如何制造出满足生产铝合金扁锭熔铸要求的可调石墨结晶器。

关键词::铝合金;石墨;可调石墨结晶器;机加工艺;贴合度

国产可调石墨结晶器的石墨板贴合问题是困扰我公司生产铝合金扁锭过程中的难题,虽然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控制,但取得的效果有限。根据我公司在2010年购买的国产可调石墨结晶器在使用、维修和维护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仅供铝合金熔铸行业人士参考,不妥之处敬请指教。可调石墨结晶器主要由石墨板和铝制型腔等组成。结晶器石墨板作为铸造铝合金时的工作表面,应该具有耐高温腐蚀、耐冷热冲击、气孔率高、渗透性好等特点。铸造过程中结晶器石墨板与高温铝液接触,油脂自动渗出实现自润滑功能。为保证结晶器石墨板能够连续的实现自润滑,应适当控制石墨板受热极限温度。结晶器石墨板温度越高,板内油脂溢出速度越快,有效润滑时间越短。结晶器石墨板温度升高时,多溢出的油脂在液态铝与石墨板接触区形成碳化物(油脂高温碳化),并附着在石墨板上。附着的碳化物使石墨板工作面光洁度下降、增大摩擦阻力,造成铝合金铸锭表面拖拉痕或横向撕裂等铸造表面缺陷。结晶器石墨板产生热聚集后典型的铸锭缺陷有:铸锭纵向通体裂纹,表面拖拉痕,横向撕裂,铸锭壳层厚度不均,可起铸的工艺参数范围窄,起铸困难等等。为避免结晶器的石墨板局部发生大量热聚集,在结晶器的设计、加工、装配、使用等各个阶段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尽可能使石墨板与结晶器型腔充分贴合。石墨板与结晶器型腔贴合度越高,石墨板的导热效率就越高,铸造铝合金时石墨板的温度就会降低,油脂溢出速度也降低。油脂溢出速度的降低能够有效减少油脂碳化现象,从而提高铸造表面质量。可调石墨结晶器在铸造铝合金时石墨板非工作区域表面温度应低于60℃。

1结晶器材料的选择

正确的选择材料是制得优质结晶器的基础。选择材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主体材料时应避免钢、铝混用,以免因两种材料变形性能不同引起结晶器变形,增加铝合金扁锭的铸造工艺难度,尤其是挂板(上封板)或框架不能用钢板制作;

2)所用的铝合金主体材料都应经过热处理;

3)引锭头应使用同一种材料制作,避免钢铝混用,建议采用6061-T651铝合金热轧板;4)结晶器石墨板应选用热等静压石墨板[1],石墨纯度不低于99.9%,密度介于1.6g/cm3~1.85g/cm3之间,石墨板的石墨平均粒径小于25μm,气孔率介于13%~15%之间,导热系数介于80W/(mK)~130W/(mK)之间。目前国内的热等静压石墨板的尺寸规格较小,无法满足铝合金扁锭结晶器的生产使用需求,基本依赖进口。

2可调石墨结晶器的设计加工

采用可调石墨结晶器,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结晶器的投资成本。实现同一结晶器一定宽幅内的任意调整,并能够适合大多数铝合金牌号生产的需求。科学合理的结晶器设计方案决定了结晶器的最终使用性能,因此在可调石墨结晶器设计阶段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该可调石墨结晶器将要生产的扁锭的铝合金种类;

2)以哪个铝合金牌号或者哪个铝合金系作为结晶器的设计基准,以及其期望实现的铸造速度;

3)可调石墨结晶器的内腔曲线设计;

4)可调石墨结晶器冷却水的出水孔孔道长度、冷却水孔间距、冷却水水孔直径以及结晶器冷却水喷射角度;

5)可调石墨结晶器石墨板的固定方案设计;

6)可调石墨结晶器的大面与小面过渡的R角(圆角),需满足结晶器生产不同铝合金扁锭时更换不同角度石墨板的工艺需求,并能够实现R角快速更换的使用要求。图1为可调石墨结晶器3°石墨板所采用的R角示意图。铝合金扁锭的各向收缩量不同。在购买或设计可调石墨结晶器前,应明确主要生产的铝合金种类、铸造速度、结晶器石墨板的角度等。一般情况下生产1×××、8×××系铝合金扁锭时,结晶器石墨板选用0°石墨板;生产3×××、6×××系铝合金扁锭时,结晶器石墨板选用3°石墨板;生产5×××系铝合金扁锭时结晶器石墨板选用5°石墨板。建议其内腔曲线不要采用简单的几段直线或一段弧线,避免曲线过渡不够平滑引起石墨板与结晶器型腔产生间隙。图2中所示圈中部分为可调石墨结晶器石墨板容易产生间隙的部位。为避免石墨板与结晶器型腔产生间隙影响热传导,在设计加工可调石墨结晶器型腔曲线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弧线部分尽可能采用多段直线或弧线(20~40段直线或弧线组成),使线段间的衔接更加平滑。

2)直线调整段与弧线过渡衔接处应特别注意,不得有明显的过渡衔接痕迹。而绝大多数石墨板与结晶器型腔的间隙就是因为直接过渡的钝角引起的。过渡位置的加工工艺应通过反复试验,确保石墨板与结晶器型腔的贴合精度。

3)轧制面(大面)石墨板两端与结晶器型腔两端应预留足够的间隙,并应设计石墨板定位工具。可调石墨结晶器石墨板的定位工具主要是为了在维修、维护结晶器时方便快速定位石墨板和保证石墨板的安装精度。

4)结晶器小面的型腔曲线简单,加工难度较小,加工精度也容易控制,故此建议小面石墨板采用热装方式安装,有助于减小石墨板与结晶器型腔的间隙,增加导热能力。

5)可调石墨结晶器石墨板的固定方式必须满足提高石墨板贴合度的需求。

6)合理确定可调石墨结晶器的石墨板与结晶器型腔的加工顺序:第一步,制作可调石墨结晶器石墨板加工的胎模,降低石墨板加工过程中变形;第二步,加工石墨板的背面(与铝制腔体接触的表面);第三步,检验石墨板与铝制腔体的贴合度,并处理存在间隙部分,确保石墨板与铝制腔体的贴合度达到95%以上,不能有连续的不贴合部分;第四步,将石墨板固定在可调石墨结晶器大面型腔上加工石墨板工作表面;第五步,加工可调石墨结晶器石墨板其他需要加工和配合的部分;第六步,组装可调石墨结晶器,并检查石墨板与型腔的贴合度,可采用敲击的方式通过声音辨别是否存在间隙。

7)可调石墨结晶器的石墨板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其长、宽、厚的比值较大,增加了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变形量,而石墨在被机械加工时是以颗粒状被切削。因此合理优化石墨板的加工工艺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要控制石墨板的微量机械加工精度,建议参考《微铣刀几何参数对脆性微细等静压石墨件高速精铣削的影响研究》等相关文献[2]。

8)加工完成的可调石墨结晶器石墨板需要逐块进行气孔率检查,确保气孔均匀。均匀的气孔才能保证石墨板均匀的存储、释放油脂。气孔分布不均匀的石墨板会影响结晶器的自润滑性能。

9)建议对可调石墨结晶器所用的石墨板进行一些提高使用性能的处理,例如在原材料焙烧阶段或加工完成后进行适当的物理的、化学的或者其他的方法处理。

3结束语

可调石墨结晶器的其他各部分的加工在此不予赘述,相信各个结晶器制作厂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可调石墨结晶器除了加工设计之外,日常使用和维护保养也很重要。建议用户经常检查、维护石墨结晶器的水过滤网、水孔、石墨板工作表面/背面等部位。日常使用的润滑油脂一定要保证质量可靠,不要采用植物油代替,有些植物油可能会导致石墨板的气孔堵塞,降低石墨板的使用性能,气孔堵塞的石墨板是无法恢复的。

参考文献:

[1]黄四信,何永康,马历乔.等静压石墨的生产工艺、主要用途和国内市场分析[J].炭素技术,2010(5):32-37.

[2]周莉,王成勇,李文红,翟雨佳.微铣刀几何参数对对脆性微细等静压石墨件高速精铣削的影响研究[J].工具技术,2016,50(6):13-16.

篇2:工业结晶论文

一、色彩肌理美

“每一个美学体系都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在形成美和艺术的系统各要素的结构关系上不同的认识,也就形成不同的美学体系,并发挥着不同的功能”王丕先生油画作品所体现出的色彩美,也是其作品的一大显著特色。作品中的橙、红色与蓝、紫色冷暖互补,以此色调为基点,构成了画面色彩的主基调。画家非常痴迷于色彩表现中的微妙差异,经过调配后的丰富的色彩变化,虽然冷色降低了明度,但巧妙色彩纯度的运用,体现出王丕先生对油画色彩的敏感度及非常扎实的色彩表现技巧。尤其是画面局部的颜色增强了色彩审美的愉悦感和表现力,使画面更增强了色彩和谐及融合的美感,展示出一种新的视觉体验和审美追求。

这些都需要画家对主题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对物象的色彩造型有一个深刻的把握,对色彩的主观指向有一个独到的掌控,可以说“画中的色彩就是画家对生活的热情,保持这种热情对于一个画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王丕先生在这些方面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如油画作品《日出日落》,画面冷暖的对比,突出了石油工人高大的形象,尤其是受光面的暖色和背光面的冷色,更加重了人物形象的`厚重感,作品色彩既单纯(两个大色块的对比),又感到色彩丰富(背光部分丰富的色彩变化)。此外,色彩的斑驳感,形成了独特的肌理效果。肌理的巧妙运用,增强了物象体积的厚重感,丰富了油画写实语言的多重性表现,既符合石油工人的工作特点,又对金属艺术表现有独到的处理效果,体现出平凡事物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和那种恢弘的气势,凸显了人物背后那种永恒的生命状态,让平凡的石油工人,具有了独特的魅力,深化了主题的内涵。

二、主题寓意美

工业题材美术中的石油主题绘画在20世纪70年代,曾经是炙手可热的题材表达方式。当时,在党中央“工业学大庆”的号召下,画家接踵而来,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多幅作品已在美术史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油画创作相继出现了乡土绘画、学院派绘画、新生代绘画。可以说,绘画主题经历了由农村向城市过渡,并不断地在城乡之间徘徊。或许是石油工业题材的热度已过,这期间未见较为优秀的作品,使这一题材的表现呈现出相对空白的状态。

现在,当我们面对王丕先生的石油题材作品时,已能明确地感到,他就是填补了这个空白之人。当他将艺术视角投向石油美术工业题材,促进了主题的拓展,并没有延续前人对英雄式人物的形象塑造,也没有大动势、激烈的工作场面的描绘,转而表现人物的静止状态,让主题越发的宁静深远,意味深长。王丕先生这一独特的艺术视角的掘取,让观者的视觉感受又有了新的认知,从而形成作品的寓意表达美。首先,王丕先生将作品人物表现,定格在傍晚夕阳这个时间点上进行表达,红霞余辉,照射在石油工人的脸上、身上,形成了强烈的明暗对比,大面积的投影,让画面更加深邃、浑厚和浓重。这样的主题表达,使观者愈发觉得石油工人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他们野外宿营,让人们联想到他们的家庭、妻子、儿女,这种舍弃小家为大家,为了工作的无私奉献精神,让人浮想联翩,倍加感动。

篇3:工业结晶论文

催化科学与技术是炼油、化工、能源、环保等行业的核心支撑, 化石资源的不断消耗、能源供应紧张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对催化技术、尤其是催化材料的研发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项目面向国家和行业关键科技需求, 针对我国“全球第四代新型环保农药”关键中间体 (吡啶碱) 生产技术的空白、以及我国对油品质量升级和高品质清洁汽油生产技术的迫切需求, 发明了系列原创性共结晶分子筛材料 (973 计划验收结论) , 澄清了共结晶分子筛结构、晶化机理和多级孔结构的构建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发成功系列高效多级孔共结晶分子筛催化剂及成套技术, 成功应用于醛氨合成吡啶、液化气芳构化以及低碳烃与轻芳烃烷基化生产高品质清洁汽油等多个工业过程, 技术经济指标优于国际同类技术, 打破国外垄断, 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诸多技术关键。

本项目申请中国、国际PCT发明专利26 件, 授权16 件;依托该技术, 实施单位负责制定产品国家标准两项, 行业标准两项, 引领和带动下游产业发展;获中国专利优秀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为低碳烃资源高效利用、高品质清洁燃料生产、以及大宗关键化学品的生产提供了关键科技支撑, 促进了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已开展的主要工作及重要成果

1) 发明MFI/MEL、MFI/MWW、MWW/FER等系列共结晶分子筛及合成方法[1,2,3], 揭示了其晶化机理和合成规律, 实现具有不同组成、形貌及粒径的系列共结晶分子筛可控合成;澄清了共结晶分子筛结构、晶化机理和多级孔结构构建等关键科学问题, 促进分子筛合成和应用化学学科发展。

2) 发明醛氨合成吡啶MFI/MWW共结晶分子筛催化剂及技术[4, 5], 突破催化剂因酸催化活性中心易强烈吸附氨、吡啶等碱性物质而中毒的关键技术难题;打破国外垄断, 投产全球最大吡啶装置在内的多套装置, 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杂环类农药及医药中间体生产生产基地, 获中国专利优秀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等奖励。

3) 基于MFI/MEL共结晶分子筛独特酸性和孔道结构, 发明液化气芳构化、低碳烃与轻芳烃烷基化生产高品质清洁汽油高效催化剂及技术[6, 7], 投产多套工业生产装置, 为石油资源高效利用和我国紧缺的优质清洁汽油生产提供了新的技术路线, 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

三、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举措

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中, 本项目注重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后, 积极与具有工程化实力和强大需求的企业合作, 进行工程放大与技术集成, 缩短技术从研发到工业应用的进程, 促进成果转化, 支撑经济发展。

以合成吡啶催化剂及技术的开发为例, 针对我国“全球第四代新型环保农药”关键中间体 ( 吡啶碱) 生产技术的空白和行业关键需求, 研究人员聚焦高效催化剂研发核心问题, 以新结构高性能分子筛材料的创制为突破, 通过特定组合改性手段, 突破催化剂抗碱中毒关键技术难题后, 积极与有强大需求的企业合作 ( 南京第一农药集团公司) , 完成万吨级工业化示范, 在此基础上, 投建红太阳集团当涂工业园全球最大规模吡啶装置在内的多套装置, 将我国建成全球最大杂环类农药和医药中间体生产基地, 并负责多个产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 引领和主导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产品入选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和国家火炬计划, 为高效低毒农药、医药等下游诸多行业发展提供了关键科技支撑。

在项目研发和产业化过程中, 积极寻求各方的支持, 并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产业振兴专项、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等资助, 促进了相关领域科研力量和竞争力的快速提升。

四、科技促进发展工作方面的体会和经验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简称大连化物所) 建于1949 年3 月, 是一个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并重、具有较强技术开发能力、以承担国家和企业重大科研项目为主的综合性研究所, 在化工、能源、环保、国防等诸多领域为国家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做出了重要突出贡献。自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以来特别是近年来, 研究所面向国家战略需求, 以全面提升创新能力为主线, 在加强自身科研实力和创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抓住契机加快推进与行业领军企业和知名研究机构的高水平合作, 在产学研联合科技攻关以及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国家创新体系价值链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主要做法有:

1. 面向国家和行业技术需求, 进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大连化物所一直把国家的目标和国民经济的重大需求作为科研工作的出发点, 以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研究为主导, 坚持资源环境优化、生物技术和先进材料创新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在催化、化工、能源、环保等方面的学科和技术优势, 面向市场及行业需求, 开展与中石油、延长石油、中海油、天业集团、渤化集团等大企业和行业的合作, 发挥合作各方优势, 加强技术集成创新, 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难题, 促进了企业的科技进步。近年来, 研发了甲醇制烯烃 (DMTO) 、干气制乙苯、全钒液流储能电池、润滑油基础油加氢异构脱蜡、合成气制液体燃料、清洁油品生产、系列选择性SCR脱硝、工业废水处理等为代表的诸多关键技术, 为促进科技创新和行业技术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2. 建设国家/ 区域/ 行业创新体系,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8] 指出, 要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同时, 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大学的基础作用和生力军作用, 加强各创新单元的联合与共建, 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合作, 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形成完整、有效的创新价值链、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体系。

大连化物所现有10 个研究单元, 1 个国家实验室 ( 筹) 、2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个国家工程中心, 与企业和地方共建创新平台/ 联合实验室/ 研发中心50 余个。近年来, 在石油化工、清洁能源、天然药物等诸多领域与企业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 通过共建区域/ 行业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 联合实验室/ 研发中心, 充分发挥各类平台的协同创新能力, 加强产学研合作, 有力地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快速转化。近5年来, 研究所累计实现专利技术转移、转化300 多项, 为企业实现产值数百亿元/ 年, 通过全方位技术合作和成果转化, 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目前, 大连化物所正在积极推进大连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的建设, 国家实验室将在谋划制订国家层面能源科技发展战略、组织实施国家级能源科技重大项目、培养建立国家级能源科技人才梯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进一步加强与产业部门的合作, 共建创新单元, 逐步建成新能源技术示范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

3. 加强院地合作建设, 创造良好成果转化环境

1) 院地合作工作发展思路。瞄准国家在能源等领域的重大需求, 紧紧围绕着所内科研工作强项展开。对于合适的项目, 积极鼓励其产业化, 不一味追求扩大规模和眼前的效益。

2) 以联合实验室方式加强与企业的长期合作。研究所除与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之外, 还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 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等方式展开合作。与企业之间进行经常性的人员互访和互派, 深入加强双方的合作。

3) 积极吸引项目伙伴, 共同推进成果转化。在一些重大项目的转换过程中, 大连化物所突破以往研究所为推广主体的模式。以甲醇制取低碳烯烃项目为例, 在项目放大阶段即与投资方、设计方合作实施工业示范。成功后成立专门的技术推广公司, 共享成果转化权益。极大节省研究人员的时间和精力, 更加高效的完成项目推广工作。

4) 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成果产业化。采取多渠道、多模式、多层次的方式, 加快技术成果转化的步伐。一大批重点科研项目已成功实现了产业化, 所控股及参股高新技术企业18 家, 取得良好收益。

5) 成立知识产权办公室, 加强产权保护, 同时加强四技 (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 合同和协议中知识产权分配方式的管理, 保护研究所权益。

由于大连化物所与地方企业的合作成绩突出, 2000 年以来, 大连化物所获得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奖 (院地合作奖) 集体奖一等奖12 次;获首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2009) 及多项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获批成为首批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单位;被科技部授予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目前, 大连化物所正根据中国科学院新时期的办院方针,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全面落实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和“一三五”规划, 锐意创新, 协力攻坚, 为国家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做更多更大的贡献。

摘要:本项目根据国家和行业关键科技需求, 发明了系列原创性共结晶分子筛材料, 开发成功系列特定功能导向的高效催化剂及成套技术, 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诸多关键技术瓶颈, 成功应用于醛氨合成吡啶、液化气芳构化以及低碳烃与轻芳烃烷基化生产高品质清洁汽油等多个工业过程, 创造显著效益。本文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通过产学研合作, 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支撑发展方面的举措。

关键词:分子筛,催化剂,吡啶,低碳烃,汽油,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

参考文献

[1]Ling Zhang, Shenglin Liu, Sujuan Xie, Longya Xu.Organic template-free synthesis of ZSM-5/ZSM-11 co-crystalline zeolite[J].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 2012, 147 (1) , 117-126.

[2]谢素娟, 张玲, 徐龙伢, 刘盛林, 王清遐, 朱向学.一种小晶粒稀土-ZSM5/ZSM11共结晶沸石的合成方法, ZL200910248667.2[P].2009.

[3]彭建彪, 谢素娟, 王清遐, 徐龙伢.几种分子筛转晶和混晶的控制及单一晶体的优化合成[J].催化学报, 2002, 23 (4) , 363-366.

[4]徐龙伢, 刘盛林, 杨寿海, 陶峻, 谢素娟, 薛谊, 王清遐.用于乙醛甲醛氨合成吡啶的钛基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ZL 200910010393.3[P].2009.

[5]徐龙伢, 刘盛林, 谢素娟, 辛文杰, 朱向学, 陈福存.一种合成吡啶碱的共结晶沸石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ZL200910220800.3[P].2009.

[6]Xiangxue Zhu, Yuzhong Wang, Xiujie Li, et al.Co-feeding with DME:An effective way to enhance gasoline production via low temperature aromatization of LPG[J].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2013, 22 (5) :755-760.

[7]朱向学, 安杰, 陈福存, 徐龙伢, 刘盛林, 曾蓬, 王清遐.一种富烯烃低碳烃及含氧化合物生产车用燃料的方法.ZL201110386413.4[P].2011.

篇4:工业结晶论文

[关键词]山东轻工业学院 SCI论文 统计分析 山东省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被公认为是世界范围最权威的科学技术文献的索引工具,是国际通行的一种对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比较客观、定量和易操作的指标。一个机构科技论文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不仅反映了该机构科技活动的活跃程度,而且体现了该机构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被世界许多大学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因此,研究、分析一个机构10年间科技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尤其是《科学引文索引》论文学科分布、高质量期刊构成及他引频次, 对于进一步把握该机构的学术影响、未来的学科发展方向、努力的目标和提升的领域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文以ISI Web of Knowledge作为检索平台,对Web of Science和EI等数据库进行检索,根据SCI、《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CPCI,原先的ISTP)、《工程索引》(EI)这三大国际权威检索工具提供的数据,分析山东轻工业学院(以下简称山轻工)和山东省2001-2010年共10年SCI论文的数量、学科分布、期刊、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和基金资助等数据情况,进一步了解山轻工的科研能力及其在山东省乃至全国的学术水平。

1论文数量对比分析

1.12001-2010年度山輕工的科技论文数量分析(见表1)

SCI论文数由2001年的14篇增加到2010年的95篇,10年间增长近6倍。年均增幅达到33.63%,2004年度增幅最大,达到130%;2004-2009年度一直保持正增长,但是2003、2010年度呈负增长,分别为-41.18%和-7.77%。

CPCI论文数由2001年度的1篇增长到2010年的31篇,10年间增长达13倍之多。年均增幅达到235.22%,2007年度增幅最大,达到1060%;但是2004、2006、2008、2010年度呈负增长,分别是-33.33%、-75%、-8.62%和-54.41%。

EI论文数由2001年度的11篇增长到2010年的155篇,10年间增长30倍。年均增幅达到83.3%,2005年度增幅最大,达到162.96%;2001-2008年度一直保持正增长,但是2009年度呈负增长,增幅为-3.55%。

1.2山轻工和山东省的科技论文增长态势对比

由表1综合分析可以看出:

SCI的论文数量,山轻工10年的增幅和年均增幅均超过山东省。山轻工增长不均衡,除2004-2007年4个年度的增长速度超过山东省外,其余年度均不及山东省,而且还出现两个负增长年度。相比之下,山东省呈现的是比较平稳的增长。

CPCI论文数量,山轻工10年的增幅和山东省持平,年均增幅差异明显,山轻工较山东省保持了非常高的年均增长率。对比发现,山轻工的正增长均超过了山东省的增长,但是呈现负增长的有4个年度,山东省只出现一个年度负增长。可见,山东省的增长平稳,山轻工则出现不平稳的增长态势。

EI论文数量,山轻工的10年增长率和年均增长率均明显优于山东省,保持了非常高的增长率。山轻工除2009年度出现负增长外,其余均是正增长,在2002、2004、2005、2006和2010 5个年度明显增长超过山东省,显示了良好的高增长态势。在2004、2005、2006三个年度,山轻工和山东省均是高增长年代,保持了步调的一致。

在三大数据库方面,山轻工在SCI和EI数据库中的科技论文量增长相对比较稳定,在CPCI中的增长相对不稳定;山东省在三大数据库中均呈现稳定增长。说明山轻工的科研能力不断增强,但伴随学校的诸多不确定因素,科研论文出现波动状态。

2SCI论文质量对比分析

2.1期刊分析

Science、Nature和Cell是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大学术期刊,它们刊登富有创新性和高影响力的论文。一个研究机构或大学在这三大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情况,在一定意义上已成为其学术水平的评价标志之一。

根据SCI数据库提供的信息,山轻工尚未在国际高水平的Science、Nature和Cell上发表论文。山东省在2001-2010年的10年间,共有6篇论文在综合类的Science上发表(其中仅有1篇的第一单位为山东,是山东科技大学作者的论文,其余5篇均为山东作者和国际以及国内高水平研究机构的合作论文);有4篇在Nature上发表(均为山东作者和国内高水平研究机构合作情况)。这表明,山轻工发表的学术论文离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还有很大差距,山东省发表高水平论文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如表2所示,山轻工在发表论文较多的期刊上和山东省发表的比较均衡,说明其科研论文所涉及的学科方向具有一致性,便于山东省内各学者间的学术合作。

2.2影响因子及引用情况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IF)是SCI对科学期刊进行统计和评估的一个参数,某一期刊在某年的影响因子是指当年引证该期刊前两年论文的总次数与前两年该期刊发表的论文总数之比。

观察论文的质量,主要依赖于“期刊影响因子(IF)”和“论文他引情况”两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同一学科同一时期内,影响因子越高,期刊篇均被引次数就会越大,也就是说期刊得到同行业的认可度越高,期刊的学术水平也就越高。

SCI是国际上最重要的检索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及其影响因子也被纳为国际学术界在论文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指标。较高的引用次数,说明文献的原创性程度高,属于国内和国际较前沿的研究工作,科研水平得到同行的认可;发表在影响因子不是很高的期刊上,说明论文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本文以SCI为主,对山轻工的论文质量进行评价。

根据表3和表4所示以及Web of Science 提供的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山轻工单篇他引最高为94次,前10篇最低为24次,文献的引用次数较高,影响因子在1-3之间。10年共发表的556篇SCI论文中,共计被引频次为1 748,平均每篇被引频次3.14。

根据Web of Science 提供的分析数据,我们还可以看出,山轻工发表在SCI上的论文,多数集中在2006-2010年这5年的时间范围内,其中2009年文献量最多,但是从学术价值来看,2004年的SCI文献学术价值相对较高。

山东省SCI论文单篇他引次数非常高,最高达250次,7篇论文单篇他引超过200次。其中山东大学在常见的物理化学领域10年共发表论文6 511篇,共计被引频次35 557,篇均5.46次。最高被引用251次。在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上,国际影响力较大,文献的原创性程度普遍很高,论文被大量引用。而且这些高水平论文的年代分布比较均匀,其中大多来自于学术水平较高的山东大学。可见,山轻工的学术水平距离高水平大学还有一定差距。

2.3学科分布及基金资助情况

ISI所提供数据显示(如表5),山轻工和山东省的SCI论文主要集中在材料科学、物理学以及化学领域,显示出两者重点学科的一致性。

2001-2010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10年,国家和山东省都加大了科技投入的力度。各高校和科研院所都抓住难得的机遇,争取承担国家和地方的重大基础研究计划,提高了学校的科技竞争力和学术研究水平。SCI统计数据表明,山轻工因承担国家级和山东省以及学校重大科研计划基金而发表论文共计131篇,山东省高校及科研院所因承担课题基金发表论文达到5 768篇,山轻工在山东省所占基金论文数量仅为2.27%。可见,山轻工在山东省的科研比重偏小,科研水平及承担重大课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见表6)。

2.4作者及合作情况

从表7分析可知,山轻工的SCI论文多集中在材料化工及轻工领域,作者均为从事这些專业的学术骨干,他们的SCI论文数量相对较多,水平相对较高,也反映出他们在本学科领域占有主导地位,对学科学术贡献度最高。

研究表明,对于同一作者,论文的署名作者中含有国外合作者的,其被引频次明显高于仅含国内作者的论文;据SCI数据库提供资料分析,山轻工和国内以及省内名校间的学术合作,其被引频次相对高于本校自己的创作论文。这说明,通过国际及与国内知名高校间的学术合作,能更快地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

山轻工10年来的SCI论文,以山轻工为第一单位的占95.5%,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与省内名校山东大学合作完成,其余少量是和省内其他兄弟院校以及国内外名校科研人员合作完成的。

3思考与建议

研究论文是基础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一个高校或科研机构发表的论文特别是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情况,可从一个角度反映该学校或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状况和水平。近年来,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相继制定了关于发表学术论文的配套奖励政策,这些引导性政策的成效已逐步显现:各高校和科研机构SCI论文呈现数量合理增长、质量不断提升的态势,影响力在不断增强。但是,不可否认,我校与山东省以及国内知名大学相比,发表的高质量、高影响力论文数量仍然较少。根据SCI统计数据以及业内学者的分析,开展跨机构(特别是与有国际影响力的机构)的合作研究是提高论文数量和影响力的一条有效捷径。

对哈佛大学发表的SCI论文所涉及学科类别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生物医药领域是当前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是哈佛大学产出SCI论文的大户。生物医药领域是当前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已被列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我国政府也在不断加大这方面的财政投入。

科学研究是大学的一项基本职能,创造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创建知名大学的基本评价标准。目前适逢我校积极准备向省内知名大学迈进的过程中,如何在学校层面上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利用学校在轻工、化工领域的特色及在山东省的轻工主导地位,既保持论文数量的不断增长,又不断提高论文质量,产出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是值得学校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范少锋,周辉,韦宇,等.哈佛大学学术影响力透视——1973-2007年发表论文的统计分析.中国基础科学,2008,(60)6: 29-32

[2] 何先美,沈晓韵,牟玉萍,等. 1999-2008年度上海交通大学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0(10): 1470-1476

篇5:工业设计论文

觉感受而赋予材料、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及装饰新的品质和规格,叫工业设计。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工业设计师应当在上述工业产品全部侧面或其中几个方面进行工作,而且,当需要工

业设计师对包装宣传展示市场开发等问题付出自己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视觉评价能力时,这也属

于工业设计的范畴。”

工业设计主要包括: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和平面广告设计。但最为“本分”的还是产品设计,也

是我们要主攻的方向。工业设计不等于纯艺术,尽管造型艺术表现是他的一个组成因素,但它并不

以表现纯粹的个人主观情感及喜好为目的,而是通过设计师的创造性设计服务于“人”的需求,体现

生活的意义,美感以及生命的价值。

工业设计,我们不得不承认是一门来自西方的对于我们而言是新生事物的学科。由于中西方文

化的差异,给我们造成了一些从事它的困难。中国受儒家思想影响根深蒂固,从孔孟两子那里传承

下来了儒家精髓——“仁”,于政为“仁政”,于人为“仁义”,也就是说我们的思想追求的是“以仁为

本”。西方文化强调个性,而且人又是社会的主体,所以很自然西方重视“以人为本”。这点恰好符

合上文所提到的工业设计,服务于“人”的需求。这无疑更加证明出工业设计是西方的,我们有很大的困难来从事它。

放眼二十一世纪,杨振宁博士曾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是工业设计的世纪,一个不重视工业设计的国家将成为明日的落伍者。”这对于我们无疑更提出了挑战。我认为有以下三点解决办法。首先,从思想上转变。主要针对的是从“以仁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过度。对此,我不是抨击中国的观念或

是制度,更不是崇洋媚外,我们不能否认西方的先进性,至少在当代人家是符合发展规律的,我们

与人家相比,过于重视表面那些浮华的形式了。但21世纪,简约、务实才是大势所趋。其次,技术

上的飞越。如果只有思想,没有能力,那么该“思想”为空想。技术的进步不只是单一一个部门或是

少数几个部门的工作,这需要整体协作,也就是说需要各条科技战线上的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完成。

这不仅对工业设计这一学科有推动作用,更是对方方面面起到了巨大改善作用。最后,与国际先进

水平多进行交流。毕竟,工业设计师人家西方的,如果不去向老师求教,那么我们又将走上“闭门

造车”的老路。

谈到老师,工业设计的鼻祖是德国,在美国发展壮大。这里不得不提及德国包豪斯。包豪斯

(Bauhaus)是德国的一所设计学院,由著名建筑设计师沃尔特•格罗佩斯[①]建于1919年。包豪

斯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它集中体现并发展完善了约翰•拉斯金[②]、威廉•莫里斯[③]以及德国工业同盟[④]、俄国构成主义[⑤]、荷兰风格派[⑥]等优秀设计思想、设计探索与实验成果,成为20世纪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中心,将现代主义设计理论与实践发展

到前所未有的巅峰阶段。

由于个人偏好,在此我将介绍一下虽然不是工业设计师的现代“机械美学”的奠基者——勒•柯布

西耶。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1887~1965),原名查尔斯—爱德华•詹纳德(Charles —Edward Jeanerette),出生于瑞士,曾在法国接受艺术教育,1910年赴柏林并进入贝伦斯设

计事务所工作,受贝伦斯的重要影响,1913年回到瑞士独立创业,专门从事混凝土建筑的设计与研

究。1917年开始定居巴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建筑活动的停顿,柯布西耶转而从事现代绘画

与雕塑,直接投身于立体主义艺术潮流,努力发展形式要素语言,将精神上的理想主义与机械化、现代化的信条结合起来,从而走上了艺术革命的道路。其代表作品由萨伏伊别墅、朗香教堂等。

放眼21世纪,我认为在设计领域走两方面路线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第一是走现代路线。现代

风格,我上文已提到就是简约、务实。中国的,世界的。这个正如柯布西耶的风格,可以参仿一下

德国的安联球场,那个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球场建筑。大力发展现代风格至少是不会落伍的,这点

可以肯定。但这就需要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吸收新生事物,走在时尚的浪尖,绝对不能

OUT。第二,大力发扬中国风。中国的,世界的。就拿奥运会的“福娃”来说,刚一揭晓,我大骂

“太俗”,包括它的外形、它的广告等一切。但后来,逐渐的发觉其实中国的民俗是如此美丽!中国

风,绝对是未来一个能持续流行的风潮。作为中国人我们为何要哈韩哈日?为何不让外国人来哈中?

比如动画片,中国以前的水墨画似的动画片是多么的经典啊,《小蝌蚪找妈妈》《孙悟空大闹天

宫》,还有现在的福娃宣传片。我们可以从故宫的那种建筑风格中找到灵感,但一定要

注意色彩的搭配,像那种红墙绿瓦还是不要尝试的。北京有一个小区就是采用中国的尖顶,给人一种很是抢眼的感觉。提到中国风,不能不提周杰伦和方文山。他们的合作中总会有中国风的火花迸出,而且还

能大红。可见中国风的魅力。

正如我,虽然我刚是个大一的毛头小伙,但我以后对我的规划就是发扬中国风。我小时候学画

学的就是中国画,尤其是工笔,所以对中国画时有一种莫名的感情的。为了现在的专业,我暑假有

学了三个月的素描和色彩。对于中西方的绘画区别,我没有资格去评论,但我想说一下我的感触。

西方画,注重的实形,主要追求是准确表现出你所看到的。中国画更讲究“意”,给人一遐想空间。

也正是中国传统含蓄的一个延伸吧。

篇6:工业工程论文

关键词:规划管理设计 工业工程

工业工程学科产生于美国,但是在许多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并在这些国家的工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一些学者为工业工程下了一些新定义,用以反映现代工业工程的内容和职能。其中我国学者对工业工程的认识为:工业工程是以系统科学和运筹学为理论基础,从技术角度对各种系统(主要是生产系统)进行分析、规划、设计、优化、评价和实践,以达到不断提高生产率和整体效益的目的。下面就对工业工程涉及的管理、规划与设计进行浅析

1、项目管理

在一个项目中,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协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为了确保成功,要求来自不同组织的工作人员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理位置上有一个整体的沟通。在项目管理中,主要可以分为几大部分:综合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和采购管理。

随着项目过程和项目生命周期的集成出现的项目管理方法学中,首先确定在项目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施行过程的哪一个部分;其次指派专门人员完成各个过程或是一个过程的一部分,这些人员都要进行特定工具或特定技术的培训;最后将各个过程所需的信息输入或传出给负责项目的人员,以保证项目参与者良好协调的信息流和很好的沟通。一系列设计严密的过程由适宜的信息系统支持且由训练有素的团队执行,那么该组织定会有很大的竞争力。

成功的`项目管理要求成功的进行项目范围和成果范围的计划、执行、控制。而建立团队和组织学习在项目环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立一个清晰的流程,并知道如何在过程中正确的走每一步,这样在项目管理中才可以取得卓越的绩效。

2、产品规划

规划与产品整合开发。当前市场的特性是: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迅速增长的商品复杂度和极度变革的技术创新。在创新周期逐渐缩短的同时,产品的生命周期和投资回收期也在不断缩短。这样,时间就成为目前最富挑战的因素。企业如何快速成功的占据市场便成为了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加速创新产品的开发,而产品原型的生产则成为了快速开发产品的关键。

快速开发产品的特征。特征有完整的生命周期、正确的组织形式、流程的实施、人力和技术资源的协调以及产品开发流程的结果。这些独立模块在有一个大致边界后可自由发展至成熟,但这些带来的资源的重新配置、整个项目过程的同步等问题需我们进一步研究

快速产品开发的基本方法。①过程计划,计划是规划各种过程的第一步,在涉及一个复杂的研发项目时,过程的计划是必须的。目前已经开发出的面向小组的项目计划系统(TOPP)的协调是通过单一通道下的计划来实现的,它实现了面向阶段和面向结果的集成,并且可支持计划制定者来协调快速产品开发和研发中的全局性工程项目。②物理原型。③数字原型。

总体而言,建立整个系统的物理或者虚拟原型极其重要,尤其在产品开发的初始阶段,掌握了快速开发产品的特征和快速产品开发的基本方法之后,还要考虑研发队伍成员之间的通信与协作问题。在研发创新性产品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会为实现高效率和高效益的合作起到重要作用。

3、以人为中心的产品规划与设计

3.1 以人为中心的3个基本目的。目的是:设计应该促进人的能力提高、应该帮助克服人的局限性、培养人的接受能力。这些即勺应该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特别是初始设计阶段成为设计人员的驱动性思维。运用以人为中心的框架会保证产品或系统的生存性、认可性和有效性等方面的成功

3.2 面向制造的设计。面向制造的设计的目标在于在早期的产品设计阶段就考虑可生产睦的问题,以便在较短的交付时间内以较低的价格吸引顾客并满足顾客需要。面向制造的设计将被运用于工业环境中,所以我们要关注提高工程师个体在设计与制造方面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促进设计与制造小组之间较好较早地交流沟通。

4、工业工程未来的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工业生产的全球化日益加深,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新技术不断涌现,工业技术水平日益提高社会需求不断变化,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这些都客观上要求工业工程不断吸收新技术,以适应全球化的工业生产。工业工程的发展趋势体现出新形势下发展要求。

4.1 多学科融合加快。现代生产日趋复杂,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这些促进了工业工程学科大量的引进系统的科学思想及系统的工程理论和方法,广泛吸收各种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如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专家系统以及生物力学、心理学、运筹学等,使工业工程这门综合性学科不断充实完善,日趋现代化。

4.2 应用领域日益扩大。工业工程的研究应用领域遍及生产工程、物料搬运与存储管理、工厂与车间管理、成本分析与控制、价值工程、可靠性工程、投资分析、财务分析与管理等各个生产领域。近年来,工业工程技术的应用扩大到如流通、商贸、服务业、非盈利性组织等非生产制造领域

4.3 研究手段日趋复杂。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其他科学领域的发展,新的工业工程研究手段不断出现,其研究方法也日趋复杂。如传统的数字仿真只能得到用数字表示的仿真结果,以及相应的二维图像,其应用深度受到很大的限制,而最新的仿真技术可以将仿真与虚幻现实技术结合,将设计者置于虚拟现实的环境中,使其能“身临其境”地发现潜在问题,从而降低制造成本、缩短实施时间、避免反复的设计。模糊数学、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等,也不断引入到方法研究中

4.4 强调以人为本。现代工业工程对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新规律的探索不断深化,其中心问题是对人和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在生产系统中,人始终是重要角色,提高生产率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以人为中心来展开研究。人、机器和设施的最佳组合,人在变速、高速系统中的适应性,环境对人的影响等这些人类工程学的课题也是工业工程的重要研究领域

5、结语

当代全球竞争的热点已由硬资源(物质资源)转向软资源科技、信息、资金和人才,争夺的焦点不仅是占有这些资源,更重要的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面临21世纪,强大的先进制造技术将使制造业能够灵活、快捷地适应市场需求,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更能让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灵魂,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将进一步激发工业工程的创造活力,使工业工程学科更加充实,更加完善,更加普及。随着制造业的曙光在中国大地的展现,工业工程在中国的研究和应用也必将出现重大突破和飞跃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水家等.工业工程方法从入门到精通机械工业出版社,

上一篇:提炼议论文的分论点下一篇:武俊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