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基本素质教育论文

2022-04-23

一、名师培养对象科研能力的内涵1.名师培养对象的科研作用。名师在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科研水平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坚和骨干,在学校起着影响、带动、辐射、示范的作用。2.名师培养对象科研基本目标。一是能够掌握如何做教育科学研究的规律。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研究人员基本素质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研究人员基本素质教育论文 篇1:

英国Vitae研究人员发展框架对我国高校科研人员信息素养研究的启示

摘要:高校是知识传播和创新的社会机构,高校科研人员是高校学科发展的重要资源。在Vitae研究人员发展框架(Vitae RDF)基础上,对我国高校科研人员信息素养的标准制定、研究维度、可持续培育等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Vitae研究人员发展框架(Vitae Researcher Development Framework,Vitae RDF);高校科研人员;信息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时代,信息素养是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议题常出现于图书馆、教育、计算机领域。具体而言,信息素养是包含数字、视觉、媒体素养,以及学术素养、信息处理、信息技能、数据管理、数据监测等术语的总称。它能让研究人员发现、分析、评估信息,成为独立的终身学习者,并为任务与决策找到所需要的信息。通常,信息素质包含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与信息道德等内容。

高校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高校科研人员在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与信息道德等方面。其中:信息意识是指对科研信息的敏感意识;信息能力主要是指信息获取和利用方面的素养,包括科研人员信息查询途径、数据库资源查询以及信息检索手段和利用情况等方面;信息道德是指科研信息的保密意识、守法意识等。

由于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是信息素养教育评价的依据,也是准确判断人们信息素养程度与水平的标尺。国内外针对不同信息用户,制定了不同的信息素养标准,旨在探讨个人的信息素养水平,学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成效,以及全面提高用户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综合素质。

信息系统素养标准主要针对的是高校本科生的、基于作业或任务的信息素养标准,而高校科研人员信息素养针对的是高校教师、硕博士生的、以课题或项目为导向的信息素养标准。因此,在研究高校科研人员应具有的信息素养时,应考虑这类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与诉求,针对其不同的兴趣取向,制定相应的信息素养标准,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育。

二、面向科研人员信息素养内涵的Vitae研发框架

英国Vitae机构通过训练与信息素养的开发,旨在提升科研人员、硕士等的素质,增加研究基础的产出。Vitae研究人员发展框架奠定了发展世界级研究人员的新方法。作为帮助研究人员规划、提高与加强职业与事业发展的框架,它由高校研究人员的实际工作发展而来,并为之服务。该框架由信息素养的维度(共四个)、维度细分(共计12个)、维度细分后对应的内容,以及与各内容相对应的事项说明等部分构成。框架内容如下:

维度A:知识与智力(即成为研究人员需具备的知识、智力与技术)维度。具体可分解为三个维度,即A1:知识基础(包含主体知识、理论与实践应用的研究方法;信息搜寻;信息素养与管理;语言;信息素养与计算能力内容);A2:认知能力(指分析;合成;批判性思考;评估;解决问题能力);A3:创新性(指查询思维;理智的自知力;创新;问题构建;智力风险等)。

维度B:个人有效性(指个人素质,以及成为一个得力研究人员的方法)。具体可分为三个维度,B1:个人素质(包含热情;坚持;完整;自信;自我反省;责任等特性);B2:自我管理(指工作准备与优先化;科研时间管理;响应变化;平衡生活与工作的能力);B3:职业生涯开发(指生涯管理;持续企业开发;响应机遇;网络化;声誉与自尊)。

维度C:研究管理与组织(包含标准、要求与研究职业知识)。具体可分解为三个维度,即C1:职业实施(健康与安全;伦理;原则与可持续性;法律要求;IPR与版权;尊重与保密;归属与合作;适当的惯例);C2:科研管理(科研战略;相关规划与进展;风险管理);C3:财务、资金与资源。

维度D:约束、影响与作用(指与其他人共事的知识与技能,保证研究具有更广扩的影响)。具体可分解为三个维度,即D1:与其他人共同工作(指团队合作;人员管理;监督;指导;影响与领导;协作;平等与差异化);D2:沟通与传播(沟通方法;沟通媒介;出版);D3:约束与影响(教学;公共约束;公司;政策;社会与文化;全球公民)。

三、对我国高校科研人员信息素养研究的启示

(一)制定高校科研人员信息素养标准

Vitae研究人员发展框架(RDF)以SCONUL信息素养的七柱理论(或称信息素养七要素理论)为基础。SCONUL信息素养的七柱理论,定义了信息素养的核心能力与理解高校信息素养开发重心。具体有:一是识别信息需求的能力;二是区别表达“信息沟”(information gap)方法的能力;三是构建查找信息战略的能力;四是查找与获取信息的能力;五是比较、评估不同信息员信息的能力;六是组织、应用以及以适当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给他人的能力;七是在现有信息基础上合成信息并形成创新知识的能力。

从Vitae研究人员发展框架(RDF)中可见,基于七柱模型,该框架从信息素养的能力水平出发,列出从低到高的能力水平,关注了信息素养构成与培养的层次化与多维性。因此,应用该框架可以通过开发科研人员的技能与特质,开发可以增进研究人员的信息素养、增强研究人员的全球竞争力、有助于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如成为一流的研究人员等。

在我国,除了北京地区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以及一些学者对信息素养标准的理论性探讨,还没有权威部门(或学会、协会等)制定出广为接受的、具有普适性的高校信息素养标准,更没有面向高校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标准,从而使我国在高校科研人员的招聘、任用、培训、考核、激励、信息素养培育等没有依据,在一定意义上限制了相关人员进行事业发展规划、延缓或阻碍了向一流科研人员迈进的步伐。因此,应抓紧制定高校信息素养标准,并以之为基础,针对高校科研人员制定信息素养标准。

(二)拓展高校科研人员信息素养研究的维度

信息素养的发展一定要在广域的信息视野中研究个人如何形成信息素养(Bent,2008)。

为完整而系统地把握高校科研人员信息素养内涵、评价信息素养水平,需要明确高校科研人员信息素养的目的(满足信息素养主体对信息需求的达成目标)、主体(信息素养人,即高校科研人员)、客体(信息素养内容)、环境(各高校自然与人文环境)、依据(信息需求指向的信息目的)、原则、标准(何时、何人、何地、何内容的标准)、高校科研人员信息素养的表现等内容。

由于信息素养是依附于信息素养人的技能与特质。培育高校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应依信息素养人身份不同、层次不同、学术背景不同、能力不同等,按照权变原则,进行不同内容、阶段和层次的培育。

(三)塑造网络环境下信息素养

网络与信息素养是与高校科研人员相关的两个平行议题。网络环境下利用互联网获取学术资源已经成为科研人员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尤其在泛环境下,高校科研人员的培育应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分层次、持续地进行渗透性信息素养培育。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教学、课中教学、课内教学和独立课教学进行高校科研人员信息素养培育,也可以积极开展讲座、研讨的多种形式培养科研人员的素养。还可以设计定制化的、学科交叉的迷你课程,以形成关系紧密的科研团队,彼此共享所搜寻的信息,改善团队成员问的紧密程度与合作力。

高校科研人员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有较高的学历和文化水平,加上科研工作本身就对各种学术信息有着持续不断的高要求,科研人员应当具备很高的信息素质。针对这一特点,可以依不同学科教师、研究生需要处理和创新的信息类型,学校可根据不同学科的教师、研究生特点开发培训课程。

此外,高校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尤其是在近年来各馆学科馆员的设立,使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具有优势。因此,应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在人员、设备、技术支持、环境方面塑造高校科研人员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

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不可缺少的基本素养,也是人整体素养的一部分。高校科研人员的信息选择与查询活动大都围绕各领域的课题或项目而进行,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程度决定了科研竞争力与创新性的高低。本文在Vitae研究人员发展框架(Vitae RDF)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在制定高校信息素养标准的基础上,针对高校科研人员制定相应标准;在高校信息素养研究视角上,应采用多维视角,按信息素养的目的、主体、信息素养内容、信息素养培训层次等权变地开展研究;在多维视角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开展多种形式、多层面、可持续信息素养培育等问题。

作者:刘威 马小琪

研究人员基本素质教育论文 篇2:

浅谈名师培养对象科研能力的提高

一、名师培养对象科研能力的内涵

1. 名师培养对象的科研作用。名师在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科研水平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坚和骨干,在学校起着影响、带动、辐射、示范的作用。

2. 名师培养对象科研基本目标。一是能够掌握如何做教育科学研究的规律。二是能够提高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三是能够创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四是能够将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具有推广价值。

3. 名师培养对象科研特点。一是先进性;二是专业性;三是影响力。

4. 名师培养对象科研有效载体。采取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活动为平台,以检查、指导、总结、考核等方式推进名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名师培养对象的科研能力

自2008年年初,按照宁江区教育局的要求,宁江区教科所具体承担名师培养对象科研能力提高这项任务,我们重点做了7项工作:一是对名师培养对象进行有关科研知识培训。二是组织名师培养对象进行申报省级课题,区教科所负责指导、初审、申报、立项。三是要求名师培养对象所在学校牵头,召开有学校有关领导、名师培养对象、教师代表等参加的名师培养对象课题开题会。四是组织名师培养对象参加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和吉林省教育学会组织的有关学术会议,具体的有:(1)语文素养研讨会,在此会上,毛亚娟是全省唯一最基层的村小教师作课,深受与会的好评。(2)现场观摩全国名师作课并聆听学术报告,产生积极影响,反响强烈。(3)数学素养研讨与科研培训。(4)德育科研研讨与培训。以上参加科研活动的大多数名师培养对象和有关学校领导、个别教师参加。有的现场作课,有的参加成果评选,有的参加科研培训并现场考核,有的聆听专家学术报告。总之,参会的领导和教师反映这些科研活动开展得好,能够开阔视野,是很好的学习与提升机会。五是宁江区教科所深入部分学校检查指导名师培养对象科研工作。通过听课、查阅材料、现场交流等方式,看课题研究的情况。实践证明,通过开展科研活动来提升教师素质,实现教师专业化,是一条有效途径。六是对部分名师培养对象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进行汇编。七是召开现场会。

实践证明,开展扎实有效的科研活动是提升名师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通過科研活动使名师得到各方面的锻炼,活跃思想,敢于创新,形成了一定的科研能力,通过实践得以名师科研能力的形成,应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选题能力;二是研究能力: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核心和关键。只有常抓不懈,才能保证教育科研工作在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师素质和为教育决策服务等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三是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能力是对研究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学习是研究人员必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只有学习才能掌握更多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只有学习,才能提高科研素质;只有学习,才能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科研信息;四是写作能力:提高写作能力是对研究人员更高层次的要求。研究人员能够撰写科研各种体裁的文章,不仅是写作能力的标志,更是科研水平的具体体现。把我们所做的科研工作,研究成果形成文章直至发表,其过程的本身就是教育科研的性质,提炼教育方法,传播教育思想;五是表达能力: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在学术交流和讲座中准确地表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论据严密、逻辑性强。六是应用能力;七是反思能力。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个别学校领导认识不到位,支持力度不到位;个别名师培养对象的课题研究工作不踏实,学术不端,表现为应付、抄袭、拼凑、下载等现象。下一步的工作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一是继续深入名师培养对象所在学校检查指导课题研究;二是考核名师培养对象课题研究情况;三是创造条件帮助名师培养对象提升课题研究成果质量以及展示名师培养对象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将成果汇编成册。希望有关学校领导和名师培养对象一定要高度重视,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以更加丰富的科研成果圆满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作者:宿国峰

研究人员基本素质教育论文 篇3:

《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出版

由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博士生導师沈德立教授主编的《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已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沈德立教授和他领导的科研协作组,长期以来,对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与教育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了天津市和国家教委的科研项目。《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是近8年来他们对“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这一科研项目成果的集成。该书的主要内容有:(1)阐明了“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在我国提出的历史背景。(2)科学地界定“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指出了它的基本功能。并且辟专章探讨了非智力因素与全面发展、教育原则、德育和学科教育的相互关系。(3)阐述了我国儿童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现状。研究人员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水平有随年龄的升高而显著下降的发展趋势;男生非智力因素的水平又明显低于女生。(4)采用自然实验的方法,探讨了非智力因素培养教育的可行性和培养措施的有效性。(5)总结了非智力因素的测评方法。(6)提出了非智力因素培养教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并就一些重要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出具体措施。

此书内容翔实,理论联系实际,是一本指导实施素质教育的好书。

上一篇:榜样教育相关问题研究论文下一篇:新课标创新教学文言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