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与经济发展论文

2022-04-17

[摘要]社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要求分散的社会资本集中管理,建立在信托契约上的信托制度,能使产权分散化和管理社会化的矛盾迎刃而解,并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盘活不良资产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制度与经济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制度与经济发展论文 篇1:

中国土地制度与经济发展

中国土地制度变革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始终把土地问题放在稳定与发展的重要位置,尤其重视土地立法及制度建设。在过去70年时间里,中国土地管理制度的演进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脉络是一致的,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完善,在改革和创新中不断发展。

土地管理制度的变迁

1949至1952年期间,新中国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土地管理制度的核心是解决土地所有权问题。中国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等重要法规,通过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现代史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土地私有制,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生产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1953至1977年,中国处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土地管理制度重点是确立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和建立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制度。1954年,中国颁布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了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其他生产资料所有权。不久,经由农业合作化运动,基本完成了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农村土地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与此同时,中国展开大规模经济建设,“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对城乡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实行征购、征用或者收归国有”第一次被写入宪法。

1978年至今的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土地管理进入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重点是形成和逐步完善了中國的现代土地管理制度。1982年修订的宪法第一次明确了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两种所有制并存的法律架构。1987至1997年,土地管理制度重点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城镇国有土地有偿出让制度,为实现土地所有者权益、促进城市建设等发挥了重要作用。1998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土地管理和利用方式进行了重大改革,根据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土地管理经验,明确了以耕地保护为目标、以用途管制为手段、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龙头的现代土地管理制度基本框架。进入21世纪,中国强化严格依法管理,提出实行“两个最严格”的土地制度(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并陆续出台相关文件,土地管理制度日趋完善。

经过70年的努力,中国当前已建立起一套由宪法、物权法、民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组成的完整的土地法律体系,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土地管理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了经济的连续高速增长,被称为“中国奇迹”。土地制度变革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以“包产到户”为特征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短短几年时间在中国普遍化,带来了农民命运的改变和农业经济社会结构的根本变化,拉开了中国改革序幕,也开启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闸门。此后至90年代末期,面对大量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释放出来的局面,中央鼓励农民利用集体土地创办乡镇企业,创造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奇迹,使中国工业化进程进入快车道。农业工业化成为这一时期国民经济成长的主要力量,根本改变了国民经济以国有经济为主、工业化以国家工业化为主导的发展格局。

自199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高增长靠高速的工业化和快速城市化两个引擎拉动,土地更是成为这两个引擎的发动机。另外,随着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中国经济全面融入全球经济。沿海发达地区(尤其珠三角和长三角)成为中国经济高度成长的主角。这些地区大量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支持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

但中国在利用土地创造“中国奇迹”的同时,也造成了国民经济运行、财富增长与分配对土地的过度依赖,阻碍了经济转型和结构改革。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动能出现转换,这些变化也带来土地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发生重大改变,必须在此基础上重新定位土地功能,精心谋划下一程土地制度改革。

作者:刘守英

制度与经济发展论文 篇2:

浅谈现代信托制度与经济发展

[摘 要] 社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要求分散的社会资本集中管理,建立在信托契约上的信托制度,能使产权分散化和管理社会化的矛盾迎刃而解,并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盘活不良资产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信托制度;经济发展;现代信托

一、信托制度及其市场环境

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照委托人的意愿但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特定的目的,进行管理或处分的行为。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构成信托的行为主体。财产所有人之所以将财产委托给受托人管理或处置,是由于委托人没有能力或受到某种限制不能亲自管理和处置财产。信托投资公司不是简单接受委托,按照委托人意愿管理财产,关键是其能在受托管理中为委托人提供专业服务,实现委托人财产的价值增值。

财富的多元化与产权的明晰化、财富的分散化和管理的社会化,催生了信托需求。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自然人和法人成为平等的经济主体,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渐分离,要求有专业化的资产管理机构,也为现代信托业发展创造了市场环境。由于产权明晰,社会财富表现为自然人或法人的个别占有。社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要求分散的社会资本集中管理,建立在信托契约上的信托制度,使产权分散化和管理社会化的矛盾迎刃而解,分散的资本可以通过信托寻找投资渠道,社会化生产也可以通过信托募集资金。

二、信托制度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金融信托成为一种新型融投资渠道

中国商业银行业务手段单一,发展水平滞后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商业银行受体制、经营手段、创新能力所限,从控制经营风险角度出发,严控贷款发放,难以满足生产性企业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需求。企业如果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利用资本市场融资,虽然融资规模较大,但融资周期长、发行成本很高,同时受发行额度和审批制度的限制,故只适用于少数优质企业,并不具有普遍性。

而信托投资公司连接着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产业市场,兼有融资、投资双重职能。信托融投资作为一种长期资金融通的渠道,是一种商业信用关系,而不是银行信用关系。信托公司在投融资中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构架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投资项目的多边信用关系,满足各方收益需求。

信托投资公司可以利用信托关系设计新的融资结构,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如资金信托、信托贷款、股权信托投资等业务手段,既可以进行长期投资,又可以进行短期融资,从而更好地满足企业融资需求。信托融资的优势不仅在于降低了融资者的融资成本、扩大了融资渠道,而且可以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利用信托关系灵活设计融资结构,满足投资者、项目单位、建设者的多种利益。

(二)盘活不良资产,优化资源配置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大量的不良资产。在市场经济中,引导资源高效配置、盘活不良资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信托财产独立性的特点,使信托财产既区别于委托人未设立信托的财产,也区别于信托公司的自有财产,为采用处置不良资产提供了新的法律支持。重要的是,信托公司可以利用融投资职能,通过增资、兼并、收购等投资银行手段,重塑不良资产的经济价值与活力,而不再是简单地从物质形态上消灭不良资产。

(三)借助现代信托制度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投资环境

财政收入决定了财政支出,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决定了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而财政投资作为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受到财政收入的制约。

为减小财政负担,弥补财政投资不足,扩大建设资金来源,可以利用信托制度,借助政府信用从全社会筹集建设资金。在不增加当期财政负担的前提下,以未来可预期的财政收入支持当期财政投资,既扩大了建设资金的筹措渠道,又缓解了政府的财政投资压力。例如,爱建信托推出的“上海外环隧道项目资金信托计划”、上海国投推出的“磁悬浮列车项目资金信托计划”、中海信托推出的“浦东外环二期绿化资金信托计划”、天津北方国投推出的“滨海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管网)资金信托计划”等,政府借助财政贴息、延期回购等手段,通过信托方式从社会筹集建设资金,在不增加当期财政负担的情况下,既扩大了建设规模,又提高了建设速度,从而最大限度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投资环境。

(四)促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

信托投资公司结合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发起成立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募集资金的投资运作来挖掘当地的资源、产业比较优势,解决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资金瓶颈问题,培育新的优势产业,促进经济发展。信托公司的投资示范作用,也将产生引导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无疑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五)明确国有资产出资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通过国有资产的受托经营、增资扩股、股权信托、职工持股信托等形式,将信托制度引入企业改制,不仅可以改善企业的股权结构,优化法人治理结构,而且可以引入不同的所有制结构,明确出资人地位,强化企业内部、外部的约束。同时,信托公司可以利用在金融、人才、管理、营销方面的优势,从委托人利益最大化角度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于研,郑英豪,等.信托投资[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全国人大《信托法》起草工作组.信托法—释义[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3]庄佳林.如何进行投融资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焦世玲

责任校对:孙 飞

作者:刘加宏

制度与经济发展论文 篇3: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对经济发展的评析与展望

【摘要】本文从我国户籍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论起,通过论证二元户籍制度的不合理性并由此阐述对我国现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然而,由于我国长期历史积累所造成的特殊城乡构成,户籍制度改革也存在不小的障碍。因此,在改革户籍制度时需要基于我国基本国情进行统筹兼顾,不断稳健发展推进二元户籍制度改革,以适应我国城市化经济的发展。

【关鍵词】户籍制度 差异 难点 对策

作者:周宇,黄大林

上一篇:计算机电子信息论文下一篇:营业税国民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