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与经济因素的关系

2022-09-11

一、引言

知识产权这一概念并非自然而生的,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 其产生和发展都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是, 欧洲的知识产权法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 并在人们的不同探索、争论中被确定下来, 最终呈现现在这种被人们所熟知的状态。而在古代中国, 并没有出现现代意义上的知识产权法, 直至近代被迫打开国门后才慢慢发展起来, 并且是十分不积极的。直到新中国成立后, 才真正自愿的将知识产权法纳入到法律体系中, 但无论在制度层面还是在实践中都远远落后于西方。

人们不禁要问, 中西方在法律蕴育上为什么会存在着如此大的差异? 为什么古代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界的情况下不能自发的形成先进的知识产权制度? 从历史分析法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即根本原因看经济, 经济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源动力。

二、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曲折发展及其经济因素分析

造纸术和印刷术是古代中国最引以为傲的发明, 然而印刷在纸张上的一个个活字而形成的作品却长期得不到全面的保护, 甚至出现了“窃书不算偷”的传统。这在西方学者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但是如果置身于中国的历史背景之下, 也就不足为奇了。从经济层面来看, 封建制下的中国一直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导, 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式的经济使人们长期处于家庭本位的思想观念中, 对于个人权益的要求甚少, 思想较之西方也较为封闭和保守。统治者在此基础上推行的政治法律制度, 也加深了对人们的束缚。古代中国法律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刑法十分发达, 重视缘法断罪。同时, 在法典体例上诸法合体, 民刑不分。这就导致了由现代民法调整的领域, 大多由家族的长辈或乡绅解决, 并且在“无讼息争”思想的指引下, 即使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人们也很少会诉诸法律。因此, 在知识产权这一无体财产领域, 人们更是很少重视。即使是类似于《唐律》规定的“禁止未经许可地复制历法、历书以及可能被用于预测的其他资料1”, 其目的也仅仅在于控制人民的思想和维护皇权的统治, 丝毫没有保护现在所称的著作权的意思。可见, 在小农经济的大背景下, 想要孕育出具有现代意义的知识产权法几乎是不可能的。

到了近代, 中国在被迫打开国门后受到了列强的残酷碾压。而随着外国经济的入侵, 知识产权问题也开始增加。列强为了阻止这种侵权多发的局面, 开始在不平等条约中谋求对自身权益的保护, 迫使中国制定符合其权益要求的知识产权制度。然而, 无论西方的知识产权法如何发达, 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都是耻辱的, 都不可能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去接受它, 这种抵抗情绪必然导致这种保护不可能切实有效。可以说,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背景中, 在经济衰退、人们处于水深火热的社会环境下, 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是举步维艰的。新中国成立后, 这一局面才慢慢的发生了改变。特别是进入到80年代后, 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回温, 我国逐步确立了自己的知识产权法体系, 并与世界先进的制度接轨。

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起落始终是与经济同步的。经济这一因素在知识产权法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三、西方知识产权制度的自发形成及其经济因素分析

在世界另一端的西方, 经历了漫长的几个世纪后, 知识产权法的支持者最终打败了反对者, 使这一制度被确立和完善起来。西方的知识产权制度首先萌芽于我们今天所称的著作权。《安妮法》的颁布, 授予了“复印件” ( 或者手稿) 的作者和所有权人以印刷和重印其作品复制件的权利2。随后, 人们针对无体财产和创造性问题进行了不断地讨论, 力图从法律领域中划定出一块特定的领域加以规范。同时, 专利制度也完成了从“征收权”3向垄断权方面的转化, 成为一种独占的实施权利。商标也在海上货物运输中得到了保护。到了19世纪上半叶, 法律完成了由具体化的、回应性的前现代法向抽象性和前瞻性的现代法的转化。同时现代知识产权法产生了两个重要特征: 即越来越关注法律自身的形式和登记制度4的兴起。虽然对知识产权制度的批评从未间断, 但其支持者总能找到更为合理的论据, 使知识产权制度的合理性不断提升并为更多人所接受。西方与中国不同, 它在地域上远不如中国那么辽阔, 但其依托海洋形成的文明形态赋予了他们更多的自由理念。商业的发展使得对无体财产的保护成为必然, 而自由放任和以市场竞争为主的理念给了各业主更多的自我调节空间, 法律的发展更倾向于依靠经济, 不用受到政治思想等其他因素的过多限制。当各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 法律难以与之适应时, 再对法律进行修改或者对制度重新进行讨论和加以完善使之不断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这些都是切实可行的。

因此,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开化程度和所采取的经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态度甚至是相关法律制度的建构。

四、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另一方面, 由于现今各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形成和完善, 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日益加速了经济进步的进程。

在19世纪的西方, 专利法的支持者为了取得胜利, 曾提出了四种相互独立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最为合理, 它指出: 社会希望产业的发展, 因此需要对专利进行保护, 即发明及其运用对保证产业的发展是必要的, 只有在发明人和资本家能够预见其投资将获得利润时, 才会主动的进行发明并投入使用。那么对社会而言, 最简单、最有效并且成本最低的提供这些激励的方法就是授予发明人排他性的专利权。

许多欧洲大陆的学者指出, 英国和美国的工业迅猛发展与这些国家存在专利制度的有关, 并以此为事实证明专利与技术进步之间是存在因果关系的。但是, 德国和瑞士的一些经济学家也将他们国家的工业进步归功于没有专利制度。还有些学者主张, 专利可能在工业发展的早期促进技术革新, 但在更高级的发展阶段反而变成了经济发展的阻碍。

关于专利对经济的促进效果主要是基于以下推论得出的: 首先, 人们渴望着工业的进步, 并且这是人为所能达到的; 其次, 发明创造是工业进步的必然条件; 然后, 如果不提供有效的激励, 人们可能不会作出足够的发明, 或者没有足够的发明可以被利用; 最后, 从经济角度来看, 授予专利权是其中价格最低且最有效的激励方法。因此, 从人趋利避害的本能考虑, 如果拒绝授予专利, 在很多情况下, 发明的诱导因素可能会变得非常弱, 就有可能导致产业发展的减缓。而且, 专利制度有别于单独的授予金钱奖励, 专利是授予发明人的一种荣誉和排他性权利, 兼具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 其附加价值远远高于一次性的金钱奖励, 所以更能激发人的创造热情。

从专利法蔓延到知识产权法的其他领域, 从西方延伸到全球, 无论是在专利法, 还是在商标法抑或是著作权法当中, 给予权利人适当的权利保护即一定程度上的垄断权利, 都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促进成果的产生。对于那些本来就有能力进行创造但因为各种原因而怠于创造或是效率较低的人来说, 无疑是一剂良药。同时, 整个社会的创造力增强, 必然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五、结语

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经济因素, 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快慢和其他历史因素共同作用, 促使这一制度朝着各个方向、或快或慢的发展着。经济全球化后, 由于一系列国际条约的签订, 这一制度逐渐趋同并被人们所认同。同时, 知识产权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又在潜移默化中给予经济一个相反的推动力。二者相互促进, 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良性循环。

摘要:中西方著作和文献的阅读, 引发了我对知识产权制度产生和发展问题的思考。通过对中西方历史的对比和分析, 论证经济这一因素在知识产权法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并进一步说明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的保护对技术进步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知识产权,经济,相互关系

注释

11 [美]安守廉.窃书为雅罪[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15.

22 [澳]布拉德·谢尔曼, [英]莱昂内尔·本特利.现代知识产权法的演进:1760-1911英国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12.

33 [日]富田彻男.市场竞争中的知识产权[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10.

44 [澳]布拉德·谢尔曼, [英]莱昂内尔·本特利.现代知识产权法的演进:1760-1911英国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78.

上一篇:理工类高校财会专业本科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以山东理工大学为例下一篇: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