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支撑力与企业现代化论文

2022-04-29

摘要:逐日加剧的市场竞争对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业务活动同样如此。为适应社会经济新形势,企业开始引进现代化信息技术融合业务活动与财务管理,建构财务业务一体化。这种做法既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效率,又增强了企业业务竞争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财务支撑力与企业现代化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财务支撑力与企业现代化论文 篇1:

高校日语教育国际化的现实困境及其突破

[摘要]高校日语专业有其教育国际化的天然优势。目前,高校日语教育面临中日关系紧张的国际形势和教育内部变革的诸多现实困境,影响了日语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和水平。文章分析了高校日语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和问题,从高校教育制度的变革、跨文化和跨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以及高校与企业间的国际合作等方面,寻求高校日语教育国际化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  日语教育  国际化  困境  突破

[作者简介]王永萍(1982- ),女,江苏句容人,常州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日语语言文学。(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常州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高校外语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探索”(课题编号:GJY11020064)和2014年常州大学教育研究课题“多模态互存的英语演讲课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编号:GJY2014064)的研究成果。

日语专业作为市场高需求的外语类专业,有其教育国际化的天然优势。在现代高等教育强调回归人文素养、人文教育的教育理念下,加大文化类课程设置,强调跨文化交际,通过民间文化、经济的友好交流,实现教育的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下高校日语教育的重要课题。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日语教育国际化面临中日关系紧张的国际形势,以及教育内部变革的诸多现实困境,必须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与动因

随着国际化时代的来临,全球资源呈现现代化、一体化的趋势,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应运而生。陈学飞在《面向21世纪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一文中提道:“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一国高等教育面向国家发展的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等诸项功能中的过程。”①阐述了国际化与新时代高校的教师、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向之间的关系。发达国家推崇的教育国际化理论一直被置于人才培养的突出位置。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确保教育国际化的顺利进行,如《富布赖特法》(1946年)《史密斯—蒙特法》(1948年)《国防教育法》(1958年)《富布赖特—海斯法》(1961年)和《国际教育法》(1966年),积极通过优厚的奖学金政策和移民政策等,吸引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到美国学习、研究和工作。欧盟于1987年和2004年分别制定了“伊拉斯莫计划”和“伊拉斯莫世界之窗计划”,积极推动各种跨国界的学习和研究项目。日本作为亚洲经济强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台与外国留学生相关的制度,1983年中曾根内阁推出的“10万留学生接受计划”,全面开展了日本的教育国际化。

中国随着20世纪90年代加入WTO,促使高等教育发展顺应国际化的潮流,获得了面向世界的发展机遇。国家从政策层面颁布了《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教育的国际化提供了依据和保障。中国高等教育必然要经历国际化的教育理念的洗礼和冲击,在此背景下,大学日语教育要从多方面进行改革成为趋势。陈俊森在《大学日语教育的发展》一书中指出:“未来大学日语教学改革要走综合化的道路,转变传统的三段式能力培养的观念,真正实行综合运用能力的均衡发展……提倡自主学习,重视良好的日语学习环境的构筑。”②强调能力实际运用的同时,也强调了日语学习环境的重要性,这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教育理念实则一脉相承。

高校是开展教育国际化的核心要素,政府是推动国际化发展的支撑力量,企业是促进教育国际合作和企业自身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必须深入剖析高校日语教育国际化的现实困境,有针对性地寻求困境突破的有效途径。

二、高校日语教育国际化的现实困境

高等教育国际化使得日语教育的国际合作尤为重要,学生必须具备国际意识和观念,才算是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教师必须从国际视角看待学科,积极参加国际会议、组织联合研究项目、创建学位课程等各种国际项目和计划,才能在国际合作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近年来,各大高校的日语专业均推出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改革措施,但主要是模仿发达国家模式,没有突出本土化优势。一些教育改革还存在很大的保守性,未能引起深层次的变革,未能真正体现日语专业教育的开放性和国际化要求。

1.国家政策保障体系不完善。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制度建设较为滞后,资助投入明显不足。日语专业作为小语种,在外语类教育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国际合作更是缺乏相关法律、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与保障,推进国际合作面临多重困难。目前,不少高校的日语专业都与日本高校有合作项目,如“3+1”或者“2+2”模式的学习方式,能够给学生带来更真实丰富的语言文化体验,但这些项目中,学生家长几乎是所有学费和生活费的经济来源。同时,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师,出国进修机会偏少,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难以在课堂中得以实际运用。因此,国家多出相关保障政策,多给予资金资助,对于日语专业的国际化建设意义重大。

2.高校课程体系设置尚不合理。教育教学的关键是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也是教育成败的重中之重。目前,高校日语专业课程体系呈现如下特点:低年级课程以“精读”为主要必修科目,每周约八个课时,辅以“听力”“会话”“写作”三门必修课;高年级以“高级日语”为主要课程,每周四个课时左右,另设有“高级听力”“文学选读”“论文写作”等课程,不少学校顺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纷纷开设了“翻译”和“商务”类课程,一般在最后一个学期加入实践实训环节。立足于教育国际化的背景,在强调回归人文素养和人文教育的前提下,重新审视目前多数高校的日语专业课程体系,可以看出以下不足:首先,人文类课程设置不足,尤其低年级课堂,造成不少学生学习日语两年未曾读过一部日本作品,对日本文化礼仪知之甚少的尴尬局面。其次,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周学时一般为两个,所学内容非常有限,加上教师多为日语语言文化专业出身,难以摆脱“教材控制教学”,缺乏实战经验的课堂效果。另外,实践实训环节很多学校都是形同虚设,放权学生自行联系实习企业,只需提供单位印章,缺乏相关有效的监督机制。这影响了高校日语专业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在未来的教育教学改革中,不断完善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日语专业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3.高校和企业间合作不够紧密。随着产业经济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进入我国市场的大型日资企业日益增多,增加了对高级技术人才和高端科研人才的需求,但高校的校企合作范围较窄,缺乏与国外企业的合作交流,错失了迈向国际化的大好机遇。另一方面,国内企业需要能胜任国际化工作的高素质人才,但目前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层次仅局限于为本科生提供奖学金和实习实践机会,其他人才培养上的深层次合作尤为薄弱。具体到日语专业而言,校企合作程度不深很明显。作为日资企业,更加需要能够较灵活运用日语基本语言,懂得跨文化社交礼仪,有继续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员工。如果拥有双学历,如兼修翻译、商务以及科技方面的双学历毕业生,会更加受到青睐,这将成为校企密切合作的一个指导方向。从高校方面来讲,由于课程体系中缺乏商务日语、外贸函电、科技日语等课程所带来的劣势,毕业实践环节的疏于管理,导致本科生还不能为企业提供更高水平的语言文化支持,难以满足国际企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要。校、企之间供需条件的不吻合导致校企合作不紧密,给高校日语专业教育国际化进程设置了重重障碍。

三、高校日语教育国际化的困境突破

高校日语专业国际化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各国高等教育的系统化和标准化为参照,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国际学习和交流;二是通过国际学术和专业协作发展新知识,传播国际化知识和观点,跨国界分享专业技能和知识;三是在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已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全球和国际化内容,努力提升培养人才在日资企业工作的能力。结合日语专业目前教育国际化的现状与问题,从教育制度改革,重视人文教育和跨学科建设的课程体系设置以及加强校企合作三个方面,探讨高校日语专业教育国际化的实现途径。

1.推进高校人事与财务制度变革。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的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类教育法律、规则和条例等。教育制度绝非一成不变的,“教育交往的需要,教育实践的需要是教育制度产生、发展、变革的根本动力”③。可见,社会生产力是教育制度变革的根本动力。目前,为适应新的国际经济环境需要,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刻不容缓,对于推进日语专业国际化进程而言,最为有效的教育制度变革主要体现在高校人事制度与财务制度两个方面。人事制度的变革可以用“外引内提高”五个字来概括。“外引”主要指引进日语专业学科带头人及相应高级人才,也包括加大外籍教师引进力度。高级人才的加入可以带领本专业教师队伍共同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完成硕士点以及博士点申报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国际合作平台;外籍教师的引入则是为了满足日语专业文化类课程以及跨专业类课程的需要,外籍教师可以担当起更多有关日本礼仪、商务类的课程。“内提高”主要针对目前日语专业教师学历普遍停留在硕士层面,跨专业类课程相关知识缺乏的现状,从国家到学校都要从政策层面鼓励和保护教师继续深造的需求,增加博士生在职就读名额,也可以基金的形式资助教师出国进修。另外,从财务制度上来说,在开源节流的前提下,推进日语专业的市场化主要通过开设各类辅导强化课程,如日语考级辅导班、商务日语或翻译日语强化班、基础日语培训、留日培训等,财务一旦实现自由,各种基金项目也会相继出现,可以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通过这些形式完成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同时,推进了教育制度的改革,更为合理高效地实现日语专业的教育国际化。

2.设置跨文化和跨专业的课程体系。日语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要在保证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培养的前提下,加大文化类课程、跨专业课程以及实践类课程的设置。文化类课程主要包括日本概况、日本社会与文化、日本经济与企业、日本礼仪等课程,可以在目前高年级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推广到一二年级中,并采用中文授课配以中日对照的教材的方式,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跨专业课程主要涉及商务日语、科技日语、日语翻译等方面,可以在现有的课程设置基础上,加大跨专业课程比例,以及推广选修课程的方式实施,摆脱原来浅尝辄止、所学有限的不足。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两部分,关于毕业实习一定要加强监管,狠抓实处,学校和学生均要参与联系实习单位,不仅要学生提供单位实习证明,还要提供所在单位实习的具体内容,在不涉及公司商业机密的前提下,提供如参加会议的会议记录、翻译文件的复印件,甚至可以以VCR的形式反映毕业实习的实况内容。关于毕业论文,不必拘泥于论文一种形式,可以采取翻译报告加翻译点评等多种考核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从文化培养转换到技能培养的模式上来,为未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此外,日语专业的教材建设也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保障。在建立完备语料库的基础上,鼓励教师自编教材,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多媒体网络课堂,开展“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优质实用的教材选用配以完善的跨文化和跨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以及多种教育手段的灵活运用,可以为日语专业国际化教育的实现提供有效途径。

3.促进高校和企业的国际合作办学。校企之间的国际合作办学主要是高校和国内以及跨国企业通过合作研究、创建联合实验室、设立教研基金等方式,为高校教育培养国际性高级专门人才。企业对高校教育的参与和投资,是知识经济发展背景下企业发展对高端人才迫切需求的必然趋势。例如,中德学院拥有安联、拜耳、戴姆勒、德意志银行、蒂森克虏伯、大众、西门子等知名企业资助的基金教席和联合实验室,不仅为教学科研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证,还为学生提供实习津贴、为毕业生推荐就业岗位,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使中德学院在高等教育上受益匪浅。就目前校企合作不深的现状,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基础保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规范发展需要完善的制度体系作保障,其中包括法律性制度、监督性制度和技术性制度。”④作为日语专业,要发展区域优势,积极寻求与本土化的日资企业的合作。政府应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将“学”与“工”有机地结合起来,如适当减免校企合作企业的税收,调动企业的办学积极性。同时,学校层面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要加大跨文化、跨专业类的课程设置,培养真正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另外,可采取保留日语专业各届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资料的方式,以已经毕业的学生作为校企合作的桥梁,解决大四学生毕业实习找单位难的现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条件。要积极推动学校和企业间的国际合作办学,法律政策是保障,政府的有效引导很重要,调动企业和学校的积极性是关键。一旦建立稳定合理的校企合作模式,必然能够推动教育国际化,有效检验教育的国际化。

在高校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日语专业要进行教育制度尤其是高校人事制度和财务制度的变革。要在不断推进教材建设的前提下,加强跨文化和跨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积极推动校企间的合作,实现日语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教育的国际化并没有固定模式可循,在借鉴别国经验的同时,更应关注本土化的需求。日语专业在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已经扬帆起航,并在不断反思与批评的过程中发展和成熟。

[注释]

①卢晓中.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16.

②王守仁.高校大学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225.

③李江源.论教育制度的变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46.

④张海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7):11.

作者:王永萍

财务支撑力与企业现代化论文 篇2:

财务业务一体化与财务管理职能转型思考

摘 要:逐日加剧的市场竞争对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业务活动同样如此。为适应社会经济新形势,企业开始引进现代化信息技术融合业务活动与财务管理,建构财务业务一体化。这种做法既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效率,又增强了企业业务竞争力。为更好地探讨企业财务转型升级对财务业务一体化的需求,本研究着重分析了财务业务一体化和财务管理职能转型的不足之处,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可操作性改进措施,期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财务业务一体化;财务管理;职能转型

社会深化改革速度加快,加剧了市场发展的不稳定性,以至于企业不得不采用多元化措施积极完善自身的各项机制,建构与市场发展需求保持一致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尤其是规模庞大的集团性企业,若要增强行业综合竞争力,加快企业运作,必须要充分考虑优化或重定财务职能。当前,普遍企业在建构财务自动化管理机制时都引入了财务业务,试图由此建构财务业务一体化模式,高效反应企业的经营状况。同时,在信息平台的辅助下,企业财务数据实现了快速传输和整合,使财务人员能及时准确地获得财务数据与资料,从而大大提高了财务管理效率。

一、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内在含义

目前,普遍大型企业集团都已建立符合自身经营实情的财务业务一体化。该体系中,既有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又有先进的管理技术与方法。两种内容的相互融合,弥补了企业管理的不足,提高了企业的经营能力。

随着信息化技术越来越流行,企业开始将互联网技术引进财务管理体系,使之与企业管理流程、各环节工作相互融合,形成完整的信息处理流程,进而强化企业数据与信息的处理效率。引进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不仅有利于提升财务工作效能,还有利于直观地反映企业当下的经营状况好运营成果,使企业管理层能清楚地掌握运营数据与信息,利用数据管理流程进一步优化改进管理活动。财务企业一体化是在信息管理平台基础上建立的业务管理系统,其将会计信息、会计事物与业务活动有力地整合了起来,实现了财会数据信息的集成化管理,为企业运营管理提供了更高效更准确的财务分析结果,连带提高了企业决策的准确性。

二、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与财务管理职能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1.融合不到位

在财务与业务一体化下,企业业务活动流程与财务管理流程是相互融合的。业务部门录入业务信息后,信息系统会将这类信息传递给财务管理部门,由该部门做授权确认。授权完成,业务执行。不难看出,该体系实现了业务与财务的同步运行。然而事实是,业务信息与财务管理信息是难以实现完全兼容的,加上资金信息、物流信息等各类信息难以在短时间内集中与融合,导致可用信息少,无法及时传送,连带财务管理无法与业务活动实现顺利衔接,企业财务管理效率较难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损失加大。

2.人员观念素质较弱

尽管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建设优化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流程,提高了企业业务活动效率,但相关人员的工作观念却未得到及时更新。他们仍习惯应用传统方式开展财务或业务工作,以至于一体化无法发挥作用,实际效果不明显。而且,一体化对财务工作者、业务工作者的能力,如市场反应力、成果判断力、问题处理能力等要求较高,相关人员原有的工作能力已然无法适应新体系的规定,从而导致该体系无法被贯彻执行。

3.软件设计维护较差

信息系统与相关软件技术是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建设的核心基础。但目前,普遍企业引入的系统软件都是由专业计算机人士开发的。他们只懂开发技术,而不懂财会流程与业务流程,所以系统软件往往与企业实际的财务业务数据传送、财务资料管理、业务活动执行无法相适应,一体化管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一些企业强制要求开发员删除部分信息技术,弱化技术支撑力,致使企业后期不得不经常耗资维护系统软件。

4.企业组织体系存在问题

企业组织结构类似于三层金字塔。其中最顶层是决策层,其次是管理层,最底层是执行层,其形成的沟通流程具有自上而下的垂直特点。即企业做出决策后是自上而下传递的。但企业决策需要下层信息数据支持,且自下而上传递决策信息耗时较长,加上种种审核限制,导致执行层信息难以及时传递到决策层,以至于企业无法在最短时间内调整决策,促进财务与业务一体化。

三、加强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与财务管理职能转型的措施

1.加强融合准备工作

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性过程,必须要做好充分准备,才能确保其顺利开展。具体来看,准备工作有:设计一体化执行方案,分析其实施可行性;明确企业管理的尚待改进之处,掌握一体化建设的需求;明确一体化建设目标、需求软硬件、投资预算等,并邀请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人士分析方案执行与取得理想成果的可行性。若经费允许,可挑选熟悉业务流程、财务管理流程、软件开发技术的员工组建专门的一体化建设小组,力图通过各成员的专业融合,推进财务管理与业务互动相互融合,真正实现财务管理职能转型。

2.改变人员观念与素质

工作人员是企业建构与优化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关键内部要素,因此在日常经营中,企业应注重加强这部分人员的一体化意识。如适当开展一体化建设流程、一体化工作内容的专业培训,切实提高这类人员处理财务业务信息的综合能力,进而提升其整体职业素质,使之在实际工作中能更快优化财务业务流程,促进财务业务一体化建设。

3.加强部门之间的监督

目前,企业的财务业务一体化建设还处于初始阶段,各项财务、业务工作方式都有待深化改进,监督方法与制度也是。因此,为顺利推进一体化建设,企業应注重加强各部门间的工作监督,尤其是业务部与财务部间的工作监督,充分确保一体化信息系统内包含的各项财务资金信息、业务信息和决策信息是真实可靠的。同时,鼓励其他部门监督业务部与财务部,防止部门间互相推卸责任或虚报信息。部门内部成员间也要互相监督,及时纠正工作缺陷,确保财务业务实现一体化,并促进一体化高效合理地运行。

4.改变企业组织体系

优化革新企业现行的组织体系有利于促进企业财务与业务实现一体化。而要改革优化企业现行的组织体系,必须先减少管理层及其员工数量,推动组织架构逐渐趋向扁平化。这种做法同时也是简化财务工作流程,适当放宽财务、业务管理权限的重要操作。唯有适当缩减管理层次,上级决策与下级执行信息才能及时高效地进行相互传递,进而提高决策执行效率,增强企业决策正确性,促进企业在更短时间内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而且,推进企业组织架构的扁平化,有利于降低管理层的负担,使之无需再事无巨细,浪费时间。此时,管理者只需严格审核关键决策,并对其中的不足之处做出调整,而不用再对其他关联事务亲自处理,从而有力地增强了决策准确性,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与财务管理职能转型是同一进程。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建设,有利于优化财务管理的核算流程,使企业财务工作与业务活动顺利衔接起来,进而增强企业本身的市场竞争力。但要推动企业建构财务业务一体化,促进财务管理职能转型,必须要提升员工综合素养,优化传统管理模式,加强部门间监督,健全公司管理结构,否则企业是无法真正将财务职能转型落实到底的。

参考文献:

[1]全毅文.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与财务管理职能转型--基于呼和浩特小微企业为例[J].中国市场,2016,(35):164+185.

[2]陈潇怡,李颖.大数据时代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的创建[J].财会月刊,2017,(04):17-21.

[3]信春艳.关于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与财务管理职能转型的探索[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08):112.

[4]郑伟.基于业务与财务一体化的财务流程设计与财务转型探讨[J].财务与金融,2017,(02):52-55.

[5]刘瑛瑛.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实施要点的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7,(17):69-70.

作者简介:沈涛(1981.01- ),籍贯:上海,单位:国药控股份有限公司,硕士研究生,会计师

作者:沈涛

财务支撑力与企业现代化论文 篇3:

出版企业薪酬管理优化路径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各行业都得到较好的发展机会,对于出版企业也是同样。作为出版企业发展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当前实行的薪酬管理机制依旧保留著传统事业单位的行政化管理气息,但是这样的薪酬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于当前改革与转型的出版企业发展中。随着出版企业的转型与发展,其薪酬管理模式也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进行管理模式与方法的创新与优化,不断提升薪酬管理模式的竞争性、透明性以及全面性。文章从优化薪酬竞争力、提升管理支撑力、完善薪酬激励性、增强薪酬功能性、提高薪酬灵活性以及加大监督的力度等方面进行相关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出版企业 薪酬管理 优化路径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国出版行业也面临着转企改制,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更加需要优秀的专业人才参与,促进出版企业的发展。作为企业招揽、保留人才的重要手段,薪酬管理成为了出版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我国出版行业经历了转企改制之后,在其组织形式与企业架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在绩效方面,更是增加了非常大的压力。这样一来,出版企业对于人力成本的投入产出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当前的出版企业来说,原本的编制员工和新生代员工成为了企业发展的主力,他们对于薪酬管理方式的要求更加倾向于人性化与互动化。而当前跨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更加对传统的出版商业模式产生了极大冲击,企业更加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参与经营管理中,才能够实现出版企业的现代化发展。

一、利用市场导向,优化薪酬竞争力

所谓的薪酬竞争力指的就是企业的薪酬管理模式能否留住企业的优秀人才,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出版企业的薪酬竞争力是不足的,优秀人才持续流失,同时也很难吸引到高水平的人才参与企业经营发展中。由于我国出版行业经历了转企改制,在薪酬体系方面出现了不公平的情况,进而影响了自身的薪酬竞争力。面对这样的情况,出版企业应该改善当前薪酬体系的公平性,处理好由于改制造成的待遇不公问题,同时还应该营造外部公平性,这样才能够在留住人才的同时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企业经营中去。只有在内外部公平的前提下,出版企业才能够实现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薪酬管理标准,进而优化薪酬竞争力,为企业招揽更多的综合性人才。具体来说,出版企业应该正确认知自己当前的转型状况,彻底从之前的管理模式走出来,同时提升自己的市场化发展思维,并且能够在市场化思维的指导下完善薪酬管理体系,并将薪酬体系与市场付酬水平进行合理对接,这样一来,出版企业才能够在岗位的外部市场价值、内部职能价值以及企业的薪酬支付能力三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二、明确战略目标,实现薪酬全面管理

薪酬全面管理与全面预算管理是一对相互联系的概念,本身也是基于企业战略的财务管理工具,对于出版企业来说,在进行薪酬全面预算管理之前应该对自身的发展战略进行明确。比如对于中文传媒来说,其主营业务为图书出版、报刊传媒、印刷发行等传统出版业务,在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中,新兴媒体对于传统的出版业务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要想实现企业的再发展,中文传媒开始尝试互联网运营的方式,在不断地实践探索过程中确立了“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的发展主题,同时也明确了自身发展的战略。中文传媒始终将战略目标放在第一位,首先,其通过股份发行以及先进支付的方式在2014年收购了北京智明星通社交游戏公司,与游戏公司进行资源与技术的相互借鉴,同时借助网络游戏公司积累的用户以及运营经验,对自身的传统业务进行了改革与升级。除此之外,此收购行为还改善了中文传媒的财务杠杆。其次,中文传媒在进行产能调整的同时还实行了对传统业务的全面预算管理,加强了对自身库存以及成本的预算管理和控制,实现了集约式业务管理,完善了出版企业的薪酬管理制度,有效促进了出版企业的发展。

三、基于薪酬战略,提升管理支撑力

要想提升出版企业的薪酬管理能力,企业更加应该从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体系入手。长期以来,我国出版行业都属于事业单位,进而导致了转制之后的出版企业还保留着强烈的行政氛围,传统的薪酬管理理念中,人们仅仅将薪酬管理看做是一个发工资、记考勤的事务性职能,并没有重视薪酬管理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意义,同时也缺乏对于薪酬管理的整体规划,这样的管理模式与理念导致企业在薪酬福利上出现了高投入低收获的现象。对此,企业更加应该给予薪酬战略管理的理念完善薪酬管理体系,进而为企业的整体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尤其是在当前出版社转企改制的关键时期,企业应该从战略的高度对薪酬管理体系进行规划与完善,明确薪酬管理的目标,同时提高员工对于付酬理念的认知。通过战略性薪酬管理的有效引导,能够向员工传递战略意图和企业发展的价值导向,进而不断提升个人能力与绩效。出版企业本身能够被定性为创意性行业,其经营管理需要大量优秀的创新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并不适合滞后性与跟随型的薪酬管理模式,企业应该从差异性与创新性方面入手进行改善,突出企业薪酬管理体系的激励性,留住现有的优秀人才,并使用更加开放的薪酬策略吸引外部的优秀人才进入企业中。

四、根据员工需求,完善薪酬激励性

随着经济市场的发展,出版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企业新生代员工开始在公司业务中发挥其核心骨干的作用。通过对新生代员工的需求调查能够知道,他们对于薪酬的理解已经不再仅仅停留在涨工资层面了,他们更加重视自身的职业规划发展、企业的工作环境以及企业能够提供的学习发展机会等非物质性的薪酬管理诉求。经过转企改制后的出版企业要想激发内部的组织活力与创新动力,首先就应该改变官僚式的管理模式,改善传统的组织架构,才能够实现薪酬管理模式的创新,满足当前员工的实际需求。在扁平型的组织结构中,员工更加关注自己个人价值的发挥与认可,对此,企业应该及时扩展薪酬管理的范畴,实行经济性薪酬与非经济性薪酬相结合的方法,不断推进全面薪酬制度。与传统的薪酬制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全面薪酬增加了员工个人对于工作的心理感受以及满足感等非经济性薪酬内容,这样就能够灵活调整员工的工作参与,实现工作生活的平衡,提升员工的工作成就感,起到激励员工的重要作用。经济性报酬的边际效应本身就存在递减的规律,只有实施全面的薪酬管理才能够达到最好的资源管理效果,发挥员工个人的创造力,促进出版企业的持续发展。

五、健全薪酬体系,增强薪酬功能性

对于企业来说,其完整的薪酬体系内容包括了职位薪酬体系、技能薪酬体系和能力薪酬体系。不同薪酬体系的区别就在于其强调的付酬要素不同,而出版企业则应该根据自身企业发展的特点合理选择薪酬管理体系,才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当前很多出版企业使用的都是职位薪酬体系,也就是根据岗位的不同改变薪酬待遇,但是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却出现了以行政级别定薪、以学历定薪等不合理的方式,难以满足实际发展需求。要想完善职位薪酬体系,出版企业就应该提升工作人员与岗位的匹配度,提前完成职位分析与评价,同时设立任职资格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员工与岗位的匹配度。而全面的薪酬制度应该是“职位+能力”的综合薪酬体系。企业应该充分考虑员工的职位以及真实工作能力进行薪酬管理,这样就能够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六、设计薪酬结构,提高薪酬灵活性

薪酬结构是企业进行薪酬管理的一个基本依据,科学的薪酬结构能够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效率。薪酬结构中涉及到了固定薪酬、可变薪酬以及福利三大薪酬类别的比例配置,对于其中的结构比例,企业应该增加可变薪酬的比重,这样就能够有效激励员工。对于可变薪酬设计,企业应该充分结合岗位以及工作人员实际工作能力进行灵活调整,采用公开透明的薪酬管理制度,将薪酬等级进行简化处理,提升薪酬管理的科学性。

七、强化管理沟通,加大监督的力度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人们对于企业薪酬管理的公开性与透明性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出版企业应该不断强化不同部门之间的管理沟通,进而加大监督的力度,保障薪酬管理的公开性与透明性。如果企业不重视薪酬管理的有效沟通,就容易出现命令式管理的情况,员工对于薪酬分配的结果只能被动接受,不能够提出异议,这样的管理方式难以满足当前企业发展的需求,同时还会引起员工的反感与排斥。薪酬本就是与员工息息相关的,员工应当具有其参与权与知情权,因此,企业应该将公开透明践行到底,设立专门的薪酬管理监督部门,防止出现不公平以及不透明的现象,以此来提高薪酬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八、实行弹性福利制,提高福利政策针对性

企业的工资福利是额外的直接性报酬,与工资和奖金有所差异,能够以非货币的形式体现,企业通过弹性福利制还能够体现出对员工关注。一个完善的福利体系不仅能够提升员工的企业忠诚度,同时还能够体现出企业对于员工在福利薪酬方面的长期承诺,能够获得员工的信任。因此,出版企业应该正视福利政策的重要性,将其纳入薪酬福利管理体系中,实行弹性的福利制度不断提高福利政策的针对性。在构建福利管理体系时,企业应该立足与企业员工的真实需求,改变之前僵化死板的福利管理方式,提高针对性。有时候出版企业可能会遭遇一些困惑,即支出福利成本却并没有收到相应的激励效果,反而引起了员工的懈怠和埋怨。弹性制的福利政策能够体现出对于员工的明显偏好,能够起到更好的激励作用,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该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对福利成本进行控制,不能够再使用一刀切的福利激励政策,应该想办法在有限的福利支出范围内实现激励效果的最大化。弹性福利政策就是在原本的五险一金法定福利范围之外根据员工的实际需求补充一些福利方案,比如住房福利、交通福利以及教育福利等,企业可以为员工提供自主选择与组合的机会。尽管弹性福利计划会增加出版企业管理的成本,但同时更加能够提升福利的针对性,进而对员工起到极大的激励作用,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九、结语

综上所述,薪酬管理是出版企业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企业管理者應该构建全面的薪酬管理体系,践行薪酬管理的公开透明性,进而不断激励员工,实现出版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秀.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绩效和薪酬福利管理策略之研究[J].新商务周刊,2018(15)

[2] 高宁.浅谈新形势供电企业薪酬福利管理现状及改善对策[J].现代企业文化,2018(30)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华书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河南郑州 450047)

(责编:玉山)

作者:朱艳红

上一篇:当前农村小学生作文教学论文下一篇:结构经济性成本因素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