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学生道德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这些问题严重威胁到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给校园安全带来了重大的风险和隐患,曾经充满了欢声笑语的校园,如今却成为了大家都十分担心的地方。同学之间欺凌行为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对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不足。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我国小学生道德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小学生道德教育论文 篇1:

小学生意志力的培养*

摘    要    小学生道德教育一直都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其中意志力的培养是促进道德品质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在当前教育实践中,小学生意志力培养存在着社会娱乐化侵蚀与学生自制力差、学校劳动教育欠缺与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弱化、教师教育形式僵化与小学生个性单一、家庭教育负面影响与学生受挫能力薄弱等问题。为改变这种状况,社会、学校、教师和家庭要形成合力,从良好校园环境的构建、劳动教育的增加、独立活动资源参与平台的提供以及家长良好榜样的树立等方面来促进小学生意志力的养成。

关键词  小学生 意志力 劳动教育 合力

雅斯贝尔斯曾说过:“不能让孩子们成为不能经风雨的瓶花,而是和孩子们一道去从自己生命的痛苦中去探究生命和世界的本质。真正的学习是以不停的奋斗来克服不可避免的困难。”[1]小学是培养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的重要阶段,好奇、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是小学生的普遍特点。如果他们定力不足,不能专注地完成一件事,就多半会半途而废。因此,意志力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使身体和心理得到磨炼。

一、小学生意志力培养的挑战

当前社会奢靡之风盛行,社会的“娱乐化”,学校课程对劳动、体育的忽视,教师教育形式的僵化,家庭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等多重因素,给培养小学生意志力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1.社会娱乐化风气的侵蚀与小学生自制力差的挑战

小学生的意志力和注意力是相辅相成的,意志力是注意力的心理保证,对注意力起维持和调节作用,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率。当今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风气盛行,好吃懒做、不劳而获、享乐至上等不良品质对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使他们逐渐轻视个人努力。此外,手机、电脑和平板等电子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小学生的注意力,大量的“娱乐化”元素以及互联网上的虚拟世界,都对心理防范意识薄弱的小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使其沉迷于网络世界,消磨着他们的意志。

2.学校劳动教育的欠缺与小学生吃苦精神弱化的挑战

劳动教育形式多样,但在应试教育“智育为先”的导向下,劳动教育存在着淡化、软化、弱化的倾向[2]。在校园里,有些教师把做值日当成一种惩罚措施或硬性规定。这种做法让小学生在思想上更加排斥劳动,劳动教育也就更加难以实现。学校忽视了劳动教学与其他教学的关系,有的学校的劳动教育只是机械的、形式化的说教。所以,落实学校劳动教育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此外,体育活动也是劳动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当代许多父母更注重孩子的成绩和兴趣的培养,却忽视了身体素质的培育。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父母自身也缺乏体育锻炼意识,仅仅关心孩子的学业情况,缺少与孩子一同锻炼的时间。学校中也只是通过有限的体育课进行锻炼,然而有的学校对体育课不够重视,有时会取消体育课来学习文化课,剥夺了小学生锻炼身体的机会,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小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现状。

3.教师教育形式僵化与小学生个性单一的挑战

在学校教育中,小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课堂书本知识的传授,教师侧重于追求分数,教育形式与方法陈旧单一。小学生活动资源参与平台少,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提高成绩上,限制了他们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忽视了小学生其他能力素质的培养。小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若只为考试而学习,不顾其他个性能力(兴趣爱好、意志力、实践与创新能力等)的发展,他们难免会成为一个个所谓的“复制品”。同时,课堂上“重听讲”的现象会使小学生丧失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创造性,对教师产生依赖。

4.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与小学生受挫能力薄弱的挑战

部分年轻家长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鼓励孩子自由发展,不过多干预孩子,有的家长甚至希望老师不要过多管制孩子,使得孩子的意愿占主导地位。而有些孩子在安逸的环境下成长,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不懂得努力争取,更别提意志力的实现。父母的溺爱导致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依赖心理。孩子的学习确实需要家长参与,但不是让孩子形成依赖家长的习惯。父母对于子女的过度干预致使孩子对自己的事情不上心,稍遇挫折就情绪崩溃,甚至放弃宝贵的生命。

二、小学生意志力培养的策略

探索小学生意志力培养的途径及方法是符合当前小学教育现状的,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所迫切需要的。

1.注重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引导,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社会核心价值观对于小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具有指导作用,社会要为其提供正向的社会大环境。由于小学生大部分学习时间都在校园里,良好校园环境的构建尤为必要。社会大环境与校园小环境相结合,做好人身观、价值观的引领,促使他们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社会及学校要宣扬努力奋斗、坚持不懈的意志精神,给小学生营造一个优良的学习氛围,然后协同全校师生建立系统的班级制度以及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形成教育的合流,共同促进小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因此,学校要建立良好的校风和班风,要求每个班级都制定完备的班级制度来监管小学生不良行为和培养小学生意志力。同时,学校自身也须要設立完备的制度,对每个班级提出要求和提供支持。学校也可以适当设置奖惩机制,从多种途径来激励班级之间的竞争。此外,学校可以表彰那些刻苦努力的学生或认真负责的教师,为全校师生树立优秀的榜样,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

2.注重小学生身心和谐,落实学校劳动实践课程

小学生精神、意志上的坚忍不拔和体格上的强健是相互呼应的,我们不仅要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还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保证小学生身心的和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知道,劳动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劳动与困难是同根词,这不是偶然的。劳动会使体力和精神力量紧张,会流汗、疲倦。劳动,不可能像游戏、娱乐和消遣那样有趣。”[3]劳动虽辛苦,但是带给人以深刻的意志体验。学校要把侧重点放在落实劳动实践教育课程上,学校、教师、家长应该在思想上重视劳动教育给小学生带来的深远影响,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在教学与生活中增强学生的抗挫能力和永不言弃的精神。在教师的引导下,密切联系小学生生活实际,让他们自主进行综合实践活动,通过社区劳动、公益活动或者帮父母做家务,充分体验克服困难的过程。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课程的作用,正确落实劳动教育。在落实体育锻炼活动中,学校要保证小学生每天都有锻炼的时间,此外,学校还要加强体育文化建设,组织符合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鼓励他们踊跃参与,从多方面增强他们的意志力。

3.注重小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提供独立活动资源参与平台

个性品质的发展是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要着眼于小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为其提供丰富的独立活动资源参与平台,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为意志力的培养提供机会。而教师适当的鼓励是促进小学生意志力形成的推动剂,可以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教师既要学会表扬他们,又要懂得鼓励的方式。需要注意的是,鼓勵的内容要具体。赞可夫曾说道:“如果教师总是牵着学生走路,那他就不懂得意志力形成的条件和源泉。”[4]小学生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时候,可以培养他们自己确定目标并拟定学习计划的能力,因为这样可以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克服遇到的困难和阻碍,即使在没有教师的帮助下他们也会积极的寻找解决方法。在现实中,具备这些丰富资源的学校,可以提供参与的平台,但是有的学校发展较为缓慢,不具备给小学生提供丰富资源的能力,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学生周末爬山拉练或者帮助家长做家务等来促进他们意志力的发展,引导他们成为具有顽强意志的新时代小学生。

4.注重家长榜样垂范,培育积极家庭教育关系

孩子和家长待在一起的时间比和老师待在一起的时间要长,所以家长的榜样效果会更加显著,培育积极的家庭教育关系对子女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首先,家长要具备一定的意志力,以身示教,用实际行动去影响孩子。身教重于言教,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身教’无痕,教育一旦‘有痕’——让学生感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十有八九,效果不彰,有人甚至认为,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5]。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应该做到真正意义上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与成长,在孩子学习或写作业的时候,读书、读报纸等都可以。当孩子有疑惑时,家长要竭尽所能去帮助他们,解决不了的应鼓励孩子勇敢地去问老师。其次,家长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孩子,当孩子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想要放弃的时候,要与他们沟通,要鼓励他们善始善终,坚持不懈地完成任务。最后,家长不仅可以树立自身为榜样,也可以树立孩子周围的人为榜样,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

参考文献

[1]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2] 张绣琴.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07) .

[3]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4] 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

[5] 于永正.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白文军]

作者:马姁含 田夏彪

我国小学生道德教育论文 篇2:

浅谈基于德育视角的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的解决途径

摘要: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这些问题严重威胁到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给校园安全带来了重大的风险和隐患,曾经充满了欢声笑语的校园,如今却成为了大家都十分担心的地方。同学之间欺凌行为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对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不足。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加强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十分重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层面均应更加重视未成年人的德育工作,三位一体,共同努力,来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本文以预防校园欺凌为目标,对中小学阶段的道德素质教育应该包含的内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校园欺凌、预防、道德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风气

一、问题背景

校园欺凌事件给受害学生、家庭以及整个社会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我国各个层面都应当积极开展反欺凌道德教育,为校园欺凌预防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一)校园欺凌会伤害受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其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根据玫瑰少年之死、陕西15岁少年被围殴致死、福建莆田女生被围殴逼跪遭脱裤羞辱等之前警方通报过的校园欺凌事件可知,校园欺凌不仅会对受害者的身体造成损害,而且很有可能会给学生留下严重的心理创伤。长时间的校园欺凌会使受害学生开始怀疑自己,产生“自己是没有用的人”的错觉,逐渐消极地对待自己、对待生活,难以信任他人,会使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受害学生开始畏惧学校,不愿意再去上学,这种影响和伤害甚至会延续终生。

(二)校园欺凌会影响受害学生家庭生活的和谐,对受害者家庭造成伤害

首先,许多家庭条件不太优渥的家庭期待着子女能够通过在学校中读书奋斗来改变人生,但包括殴打、造谣等等这些常见的校园欺凌类型的欺凌行为,都会严重地影响受害者家庭和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阻碍受害学生按照教学进度完成学习任务,难以通过学习和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毁掉了一个家庭对未来的期待。更有很多情形恶劣的校园欺凌案件,直接或者间接地造成了受害学生的死亡,直接毁掉了一个孩子的一生,毁掉了一整个家庭的希望。

第二,校园欺凌会严重影响受害学生的心情及心态,孩子往往难以疏解自己的情绪,会将低落情绪带到家中,此时,如果家长没有察觉到孩子的异常情绪,就有很大的可能会忽视孩子的感受,甚至无意间的言语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二次的伤害,父母与子女互相之间的不理解,很有可能会造成家庭的矛盾和冲突,影响家庭生活的幸福和谐。

(三)校园欺凌会给社会安全埋下隐患,对未来社会安全秩序产生危害

我国法律对校园欺凌事件的界定和惩戒措施并不清晰,只有当校园欺凌行为严重到一定程度、造成一定后果时,才会被归为未成年犯罪案件,惩戒未成年人校园欺凌施暴者的方式和手段存在缺失,这是引起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不断地发生的一个重大原因。在中小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各类违法事件中,虽然部分校园欺凌行為并没有构成未成年人犯罪事件,但是如果任由施暴人的欺凌行为继续发展下去,在施暴人成年后,极有可能会继续触犯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包庇存在校园欺凌行为的施暴学生,会为社会安全埋下很大的隐患。

二、基于校园欺凌问题对学生所需道德教育的分析

(一)家庭道德教育在防治校园欺凌工作中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所上的第一个“学校”,家长既是孩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的一个终身老师,因此家庭道德教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家庭道德教育是对孩子社会认知与道德意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最早也是最深刻的环节,既是道德素养教育的起点,也是道德素养教育的基石,它贯穿了一个孩子整个的人生成长过程,对于孩子成长过程中道德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家庭道德教育的手段包括“言传”与“身教”两个方面,父母的每一言每一行,往往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念与道德品质。根据过去警方通报的那些典型的校园欺凌案件,我们可以发现,施暴学生的家长往往有三种情况,过于溺爱子女,疏于管教子女,或者家长自身的道德意识不强,没有意识到欺凌行为的错误,这三种家庭环境都是导致一个未成年人逐渐地变得残忍和暴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我们应当做好家风建设,做好未成年学生的家庭道德教育,帮助孩子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做好校园欺凌预防工作。

(二)学校道德教育在防治校园欺凌工作中的重要性

第一,当孩子进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后,学校学习会成为他生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部分。在学校学习阶段,学生不但需要学习掌握一些相应科学和文化方面的知识,也需要学会如何和他人友好相处、如何做人做事。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阶段“唯分数论”泛滥成灾,学校对考试科目的教学格外重视,却将道德教育在内的其他非考试教育边缘化,这种现象无疑会让中小学生在道德意识和道德水平方面有所不足,因此纠正这种“唯分数论”的思想认知,加强学校道德教育,是防治校园欺凌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第二,相比于家庭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有着更强的专业优势,绝大数多数学校老师为师范专业,在本科、硕士甚至博士期间研修过大量的教育学类、心理学类课程,在理论方面更加专业,可以帮助弥补家庭道德教育的不足。做好学校道德教育,可以给予未成年学生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提高道德意识和道德水平,从而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三)社会道德熏陶在防治校园欺凌工作中的重要性

未成年人是我们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着我们未来社会发展的整体素质,关系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前途与命运。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让未成年学生很容易的接触到网络,了解到社会上发生的形形色色的事情。但是,中小学生对善恶的分辨能力不足,比较容易去模仿网络上的各种行为。各种暴力事件在网络上的传播,会对中小学生尚未完全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比较大的冲击,这就间接导致了校园欺凌的发生。因此,社会道德风气的营造在校园欺凌预防工作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我们应当努力营造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反暴力,反欺凌,追求人人平等,以和为美,包容与众不同,包容多元化,崇尚真善美,弘扬优秀的道德品质,拒绝假恶丑。

(四)家庭、学校、社会应三位一体,做好中小学生道德教育工作

根据以上分析,家庭、学校、社会应三位一体、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未成年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

三、对家庭、学校及社会道德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家庭德育教育方面

父母都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但是有时父母过于功利,过于看重考试分数,漠视孩子的道德素养教育和身心健康。家长要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和引导,不应当只是指导和督促孩子要好好地学习,对孩子施加学业压力,也需要勤于并且善于和孩子进行沟通,多多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道德素养教育,教导孩子为人处世和待人接物的方式。同时,家长应当不断地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示范和榜样作用,在适当的时机,鼓励孩子多做好事,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批评和教育。

(二)学校德育教育方面

1.积极设立德育课程,丰富和完善德育课程内容

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之后,学校就成为了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大部分欺凌事件也发生在校园之中。防治欺凌現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欺凌现象扼杀在摇篮中,用道德教育感化学生,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从根本上防止校园欺凌。然而,我国很多学校的道德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涉及反欺凌的教育内容也十分缺乏。针对这种现状,学校要建立校园欺凌预防教育和预防机制,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展正式且有效的反欺凌校本课程,并严格执行,消除学生潜在的暴力倾向。

反欺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欺凌行为的危害,具备应对欺凌现象的策略,自觉主动地抵制欺凌行为,共同创造无欺凌、无暴力的和谐、快乐的校园环境。为了确定德育课程的各方面情况,我们对以下要素进行分析——

(1)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要结合不同群体学生的不同需求,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例如,针对那些有潜在暴力倾向的学生,我们应对其进行及时的劝导工作,引导其向真向善,乐于助人,团结同学。例如,针对那些有自闭倾向的学生,我们应对其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工作,引导其积极乐观,热爱生活,引导其主动与同学老师沟通交流,相处交往。

(2)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要根据施暴人实施欺凌时的常见心理,有针对性地制定。通过之前的校园欺凌案例,我认为学校应当开展的反欺凌课程基本内容应该包括:

①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内容;②尊重生命,尊重人权的内容;③人人平等,互相尊重的内容;④求同存异,包容多样性的内容;⑤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内容;⑥崇尚和平,追求文明和谐的内容等。

(3)课程形式

课程形式要多元化,从多层次、多角度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及道德感化。比如可以通过课程、讲座等形式对其进行常识性的普及,让同学们从理论上明白法律及道德的底线,明白校园欺凌的恶劣性质与严重后果;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同学们将心比心,亲身感受和体会受欺凌学生所遭受的痛苦;可以通过海报设计等方式让同学们参与到预防校园欺凌的工作中去,让同学们为校园欺凌防治工作贡献一份力量,有利于校园欺凌防治工作的宣传与落实;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协作完成相关作业的方式,让同学们交流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在增进感情的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同理心及换位思考的能力......诸如此类,我们要最大化地利用各种资源,多样化地利用各种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反欺凌意识。

2.将反歧视、反暴力、反欺凌观念融入校园文化,营造和谐平等团结有爱的校风

每个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校园文化,校训、校规、校纪以及其他政策等均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点,我们可以将反歧视、反暴力、反欺凌观念写入校规校纪,将反歧视、反暴力、反欺凌理念融入校园文化。例如,一个学校的校训是一所学校教育理念、育人目标的集中反映,我们可以在校训中加入反欺凌的观点,倡导建立无歧视、无暴力、无欺凌的校园环境;一个学校的《学生行为准则》描述了学校期望学生做到的积极良好行为,我们可以将反欺凌相关的行为规范写入该准则,规范学生的行为;学生权利法案写有学生拥有的权利,我们应当明确学生的包括校园安全在内的各项权益受到学校保护,并且写明当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时,应该通过何种渠道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三)社会道德风气方面

政府相关部门要开展净化社会环境的专项整治活动,遏制暴力文化的传播,进行常态化的清理整顿,承担起积极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结语:在我国,学校、教师、学生在校园欺凌事件的应对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发生校园欺凌问题时,只能仓促地去处理,这既解决不了问题,又给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也使校园欺凌不断升级,甚至诱发学生犯罪,产生更大的危害,所以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一直都被认为是我们的教育和相关的法律工作者难以回避的焦点问题。由此可见,研究中小学校园欺凌的成因及对策,对解决此焦点问题,对学生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丽丽.中学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探析[J].法制与社会,2020(01):117-118.

[2]刘天放.治理校园欺凌更需要法律的力量[N].健康报,2020(002).

[3]叶承娟.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20.

[4]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257-308.

作者介绍:李阳,北京师范大学,学号201911039641,指导老师洪成文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市

作者:李阳

我国小学生道德教育论文 篇3:

小学生道德教育方法探究

摘要: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关乎教育和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也是促进学生各方面修养的基础。文章明确指出培养小学生良好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从多方面培养小学生良好道德修养的方法。

关键词:道德教育;环境活动;学校资源;家庭教育

笔者认为,要想学生在学习教育中有所收获、学业有所成就,在小学阶段抓好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一个非常关键且重要的前提。

大部分小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很多学生普遍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社会在不断发展,小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应该把道德修养的培养放在教育的第一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增强国家的竞争力。

因此,教师应该在学生道德修养可塑性最强的小学阶段抓住机会,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终身受益。

一、道德教育的含义

道德教育作为道德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所指的是社会和团体通过思想上的教育,使人们自觉地遵守道德行为准则,并且自觉履行对社会和他人的义务。从定义上看,道德教育是社会或团体把对人民的道德要求转变成为人民自身品格的一种方法。目前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仅仅是涵盖了道德教育一种,而我国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涵盖的范围除了单纯的道德教育以外,还包含了一定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可以称为社会意识教育。其中政治教育指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信念和政治信仰;而思想教育则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分类的角度来看,我国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在思想和意识上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还在行为上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符合我国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

道德教育包括了私德教育、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其中私德教育所涉及的范围包括学生在私人生活中的正确道德思想及符合该思想的行为习惯;公德教育的范围包括学生在国家与社会的公共生活中的正确道德思想及符合该思想的行为习惯;职业道德教育则教育学生在工作与职业中的正确道德思想及符合该思想的行为习惯。

二、培养小学生良好道德修养的举措

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应该如何开展呢?如何才能更好地让小学生从心里接受家长和教师对他们的道德教育呢?经过归纳和整理,笔者认为在道德教育中可以实施如下举措。

(一)创设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

环境对于小学生的性格、情绪、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为学生的道德教育创设一个良好而且和谐的教育环境。

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模仿力很强,作为教师和家长,首先要加强道德修养,成为一名称职的教师和家长。同时,家长和教师应当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平日里做到外表端庄大方、朴素整洁、语言文雅、和气规范,这才能在日常生活和教育中对学生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特别是教师在教学期间更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树立榜样。

教师在对学生的日常教育教学中,必须充分地尊重学生,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要与学生平等地交流,耐心地聽取学生的意见和心声,并且认真地回答学生的问题和疑惑。对学生说话的态度要温和、语言文明,批评学生时必须注意语气和分寸。在这样平等和谐的氛围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尊心和发展学生对他人给予尊重的优良品格。

(二)多形式地从小抓道德教育

小学生良好的个性品德培养和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是分不开的,学校的一日生活活动,形式各样,内容丰富多彩,为学生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环境,为学生的性格发展和个性倾向锻炼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教师应该好好抓住机会,发挥各种教育手段,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做出突破性的进程。

首先,我们应该从基本的常规教育开始抓起,这样容易做到道德教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在学校一日生活活动中,要求学生遵守《小学生行为守则》和《小学生道德行为规范》,促使学生从实际出发,形成独立及自制、自律的品质。在学校日常生活活动中,渗透道德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性、勤俭节约、合作谦让、轮流分享等品质。其次,我们还应该掌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体验他人情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社会交往能力等。各班教师还应根据教育目标,要求学生轮流做值日生,以培养学生爱劳动的好习惯,关心集体的行为,使学生之间建立友谊。

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长期的坚持,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思想和行为习惯,这些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学生将受益终身。

(三)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进行道德教育

学生一日的主要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的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发挥学校的环境作用,利用学校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道德认识。另外,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各教学领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们设计、组织的活动,注重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从而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益,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气氛中懂得道理、受到熏陶,达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四)利用活动进行道德教育

我们在设计教育活动时,从知识、智能及品德等三方面去考虑,抓住各科特点,挖掘教材中品德因素,进行有机渗透。可以用多种学校活动有趣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如听故事、参与情境表演、儿歌、做游戏等方法,使他们身临其境,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活动中,我们根据教育目标,创设各种动态的活动区、活动角,在学生开展活动时,教师做到:引导学生与人交往,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真实的品德行为表现,抓住苗头随机教育,自身言行示范。在活动中教育学生是具体实在的、可见的,并且学生可从活动中获得行为练习、巩固、易于培养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五)学校家庭共同培养,增强道德教育效果

学生的德育教育关系到学生人格成长和将来与社会的融合。学校与家庭合作进行同步德育,有必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和家长只有发挥出自身独特的作用,才能使家庭、学校、社区等多方面真正协调起来,共同挖掘学生的道德教育的“各种资源”,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使家长能更加全面了解学校德育教育要求,有的放矢地做好家庭德育工作,改变“重智轻德”的思想,有利于家长提高自身素质,以良好的思想品德为子女作表率。同时,通过家庭德育教育先进典型、合格家长典型、家长助教等,提高了家长“以德育儿”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推进了德育工作的开展。

我们应该请有经验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开设专题讲座,讲课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内容要深入浅出、语言要通俗易懂,贴近家长的要求。同时还要帮助家长解决具体操作的问题,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庭度过,而且大部分的学生都视自己的父母为榜样。在家庭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学生往往更加容易接受。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需要家庭和学校的相互配合。

三、结语

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道德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小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正所谓教无定法,法无定性,小学生道德教育的方法可谓多种多样,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生德育的重要性。德育教育要从小抓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作者:黎园明

上一篇:文化教育与传统文化论文下一篇: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