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业可持续发展分析论文

2022-04-25

命中注定的法律人采访开始前,肖胜方收到重要的工作微信,他起身表示歉意,低头专注地敲打手机键盘。那天下午他要出席广东省律师维权工作会议。忙碌是肖胜方的常态,他是广东胜伦律师事务所主任,也是广东省律师协会会长,还担任全国律师协会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州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等社会职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律师业可持续发展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律师业可持续发展分析论文 篇1:

律师业务与维护社会稳定职能关系的社会学思考

摘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律师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管理资源,能发挥促进社会成员相互沟通、反映各阶层要求方面的媒介和传导的作用。新修订的《律师法》在要求律师发挥“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职能的同时,要发挥“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职能。因此,将律师业务和律师职业的社会职能两个因素加以综合分析,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对更好的发挥律师维护社会稳定作用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律师;社会学;社会稳定

早在2002年就有学者指出:“当前,中国再次进入社会不稳定时期。突出表现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下岗洪水’和‘失业洪水’;世界上最显著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世界上基尼系数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世界上最严重的腐败及其最大的经济损失;世界最大范围的生态环境破坏。”这些问题,给我国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胡锦涛同志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中共中央第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并三次提到了律师,这在党的历次中央全会文件中是从未有过的。

我国律师行业的发展,是与国家的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法律制度不断健全,律师行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1979年我国恢复律师制度时,全国律师不足300人,“目前,我国的律师队伍发展到了14.3万多人,有3 415名律师当选为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公职律师达到2 649人。”2008年6月1日起实施的新修订的《律师法》,特别要求律师在“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同时,要发挥“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这两项社会职能。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律师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管理资源,能发挥促进社会成员相互沟通、反映各阶层要求方面的媒介和传导的作用。当代社会学作为一门是从社会发展的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已经从过去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起源、组织、风俗习惯,逐渐转变为以研究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中的组织性或者团体性行为的学科。从社会学的角度将律师业务和律师职业的社会职能两个因素加以综合分析,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对更好的发挥律师维护社会稳定作用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一些有利益冲突,但尚未酿成纠纷的事件中,律师对当事人的引导、决策与判断的影响,会直接关系到这些利益冲突是否会进一步演化为社会纠纷。在此情况下,律师自身也是直接影响与制约社会纠纷发生的因素。在社会学看来,律师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群体或机构的成员存在,律师受当事人委托参与各种民商及行政活动,根据法律规范提出法律意见,目的在于防范和避免矛盾与纠纷的发生。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在这方面特别重视,几乎所有的企业行为都要求律师先给出法律意见,在确定没有法律上的风险,才考虑其他具体事务。律师行业全面、有效地参与社会经济生活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因此,应当从维护社会稳定出发加强对律师业务活动的前瞻性研究与引导。

中国改期开放30年,律师主要从事刑事辩护到向民商、行政多个诉讼领域和多层次的非诉讼领域拓展,从提供法律咨询、担任诉讼代理人、辩护人,到为个人和企业提供广泛的法律服务,很多律师还担任了大公司的独立董事,律师服务范围发展到为技术贸易、环境保护、跨国贸易和融资等高端产业提供专业服务。目前,国内的法律服务方式正逐步和国际接轨,在企业上市等大的经济活动中,要求律师事先出具法律意见。

但是,根据北京市律师协会2005年和2007年两次开展的“北京市律师事务所管理现状调研活动”结果显示,“在业务开拓方面,大多数律师事务所还是选择经常与老客户联络,通过客户推荐介绍这种比较传统的方式拓展案源,局限性也比较明显。” “调查和统计数据表明,北京律师业在专业化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大多数被调查律师事务所(45.01%)要求律师选择专业化发展方向并且所里予以业务支持。70%的律所设立了一个以上的业务部门,71.35%的事务所的律师均具有1—2个专业特长或专业方向。但是,这种专业化发展远不能令我们满意。一方面,12.55%的律所中大部分律师都没有明显的专业特长,更多律所的专业化可以说并未成熟完善;另一方面,仅有8.24%的律所制定了专业发展的规划,也就是说,至少90%的律所并没有做好长远发展的准备。” “从调查结果看,北京市的律师事务所的业务类型主要是诉讼为主,非诉为辅,选择此项的占43.66%。其他的为:非诉和诉讼业务基本持平的占20.65%;非诉为主,诉讼为辅的占16.30%;基本均为诉讼业务的占13.41%,基本均为非诉业务的占5.98%。整体来看,诉讼业务还是占主要地位。如果按照法律部门来划分,则办理传统的民事业务、商事业务、刑事业务最多……”目前,我国律师队伍结构还不够合理,国内律师业务形态还处于诉讼代理及辩护为主的初级阶段,复合型人才比较短缺,尤其是在金融证券、知识产权、反倾销、反补贴、反垄断等领域迫切需要律师介入。如“美国针对中国大陆产品实施的‘337调查’,自2002年以后开始骤然增多。从2002年至今,ITC(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启动大陆产品的‘337调查’已达65起,占同期调查总量的48%。”但国内能够提供该项法律服务的律师数量极其有限,使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境地。

2007年,《法人》杂志社在全国律师中开展了律师营销调查的结果显示:“73.9%的被调查者赞同产品是律师的生命线,产品的持久性和律师生涯的持久性休戚相关的看法,19.6%的被调查者听说过‘法律服务产品’的概念,但目前还没有推出这样的产品,9.0%的被调查者已经有自己的产品,但是并没有十分重视,而6.5%的被调查者则没有听说过‘法律服务产品’的概念。”“47.9%的被调查者表示会以相应的专业、资源和团队为基础有针对性的进行营销,比如,破产法的出台必然会带来很多破产案件,了解相应市场,及时做出准备,36.6%的被调查者主要定位于高端客户,但是也做一些低端业务,36.1%的被调查者通过亲朋好友的介绍一步步积累客户,不进行客户选择,10.3%的被调查者对客户进行较为严格的筛选,只是针对高端客户进行营销。在客户的选择上,少数律师只针对高端客户营销和提供服务,定位高端但不放弃低端的被调查者与不进行客户选择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基本一致,均占被调查者的1/3。这种比例反映了目前律师市场的现状,即高端、侧重高端兼顾低端、不分高低端的三种层次。”

“事实上,法律服务并不为社会创造额外的价值,它不能直接创造社会财富,而只是社会公平保障机制和调整机制的一种,即俗语所说的是分蛋糕的而不是做蛋糕的。”从经济学角度而言,法律服务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公民消费法律服务新产品,既有可能遇到有供给而无需求,也有可能遇到有需求无供给。从世界各国来看,律师业的发达程度往往是与全社会法律消费水平成正比的,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律师全方位地参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立法、司法、行政、社会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律师业务越发达,则表明社会对法律服务的个人或集团购买力越高,公民及法人的法律消费水平越高。正因为这样,随着律师业务面逐渐扩大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各种非诉讼业务的成熟和发展,律师承担维护社会稳定职能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目前,我国律师业务形式的初级化,律师在非诉讼业务上介入能力和介入程度的不足,属于典型的供给不足,直接影响了律师“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职能的发挥。

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个命题的提出,也赋予了律师更大的责任。

法律服务的最优结果应该是没有使任何社会成员的利益受损,同时使另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利益合理增加,这是法律效益最大化的理想狀态,经济学上称为“帕累托最优”。在我们这个大量社会矛盾不断涌现的时代,法律手段已成为调节社会关系重要手段,律师成为了排解社会纠纷重要缓冲带。改革开放以来,律师的确一直在发挥着平抑与缓释、促进与推动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当前市场经济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各种新类型的法律问题层出不穷,同时跨国法律纠纷逐渐增多,律师无论在专业领域、工作方法、业务范围、工作时间、工作空间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但能否较好地同时履行好“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这三项责任,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律师行业整体专业素质的提升和业务范围的拓展。

作者:李文彬 李 越 陈喻伟

律师业可持续发展分析论文 篇2:

肖胜方 广东律协掌门人

命中注定的法律人

采访开始前,肖胜方收到重要的工作微信,他起身表示歉意,低头专注地敲打手机键盘。那天下午他要出席广东省律师维权工作会议。忙碌是肖胜方的常态,他是广东胜伦律师事务所主任,也是广东省律师协会会长,还担任全国律师协会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州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等社会职务。

提及为何会入行当律师,肖胜方笑称,“当年投奔律师行业实属走投无路。”

肖胜方出生在汕尾陆丰的一个大家族,堂兄弟就有五六十号人。启蒙教育那会儿,市场经济还未开始,作为一个农村孩子,学而优则仕是他从小就被灌输的观念。肖胜方是村里第二个大学生,高考填志愿时,父母和老师都不太懂如何选专业,当时来说,保证录取才是最重要的。最后,肖胜方选报了华南农业大学的加工机械管理工程专业,“就因为管理这两个字,以为管理就是从政的。”

肖胜方大学时期曾经担任广东学联副主席、校学生会主席、全国学联委员,他的梦想就是要从政,但毕业后的工作却与此大相径庭,从事的是销售、办公室综合管理等工作。也是造化弄人,这些经历为他日后对律师行业营销及管理的研究埋下了伏笔。

1996年,肖胜方一边工作一边备考号称“中国第一考”的司法考试。他白天上班,晚上就在捡来的书桌上复习。根据中国律师杂志记载,那是律师资格考试通过率最低的一年,通过率 4.6%,但肖胜方仍以高分通过。

拿到律师资格证之后,肖胜方并没有马上当律师。在他当时的印象中,“感觉律师像是个体户” ,这与其从政梦想及附带的家国情怀和单位情结相背。肖胜方大二已经确立自己的职业规划——“要从政,并且从共青团开始”,但从1992年至1998年,政府一直在实施行政机构精简,他迟迟没能进入共青团工作,错过了进入共青团工作的最佳年龄,“要从政”这规划不得不作出改变。“我走投无路之际被迫投奔了律师行业。”直到现在他还常开自己玩笑,“当初选择当律师,实属走投无路的无奈之举。“

刚入行那段日子,非科班出身的肖胜方夜以继日钻研各种法律,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法律理论和办案技巧,律师生涯就这么开始了。刚投身律师行业短短几个月,他惊喜地发现再也没有比律师更适合的职业了,他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行业。后来,他还利用周六、日休息时间攻读了人民大学民商法研究生,进行三年系统的法律学习。

和肖胜方熟悉的同事、客户经常跟他开玩笑:胜方,代表着胜诉的一方,这么有寓意的名字是不是当律师之后才改的?其实并非如此,根据肖胜方家族族谱,胜是辈分,他的五六十个堂兄弟名字都是“肖胜某”,而他刚好叫“方”。因此,肖胜方也坚信,这就是他命中注定的使命,天生要成为一名法律人。为此,他十多年前就對“胜方”申请了商标注册,取得了“胜方”商标证。

创办公司化管理律所

肖胜方本科并非法律专业,做律师后,朋友曾建议他优先读一个法学专业研究生,但他一直在思考, “我们做律师,我们的客户目标群体是什么?我想我们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企业,那你得跟企业家交流,你得有共同的语言,你要听得懂企业家语言。” 因此,他选择了先攻读MBA,再读民商法研究生。

MBA的学习让肖胜方印象深刻,事务所管理、战略规划、客户管理、服务营销等让他获益匪浅,更促进他对律师行业现状、发展的系统和深度思考。现在看来,他认为当时的自己颇具“战略眼光”。

MBA期间,肖胜方选择了律师行业管理研究,重点攻读律师服务营销。他的毕业论文《太阳律师事务所——服务营销策略》,融入了自己对律师服务营销的思考,大胆提出律师行业应全面转向公司化运营模式,他的论文因此被业内改革派誉为填补了当时“中国律师服务营销”领域的空白。以这篇论文为蓝本,肖胜方主编的专著《律师服务营销策略的实战演绎——从“太阳”到“胜伦”》,在律师业内赢得了众多同行的青睐。该书第一版上市一年多就已脱销,再版后继续受到社会各界追捧,在市场上再次脱销,但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他一直无暇顾及第三版。该书还曾获得广州市律师协会理论成果奖一等奖。

2005年,肖胜方带着激情与梦想创办了胜伦律师所,实践心中的“太阳律师事务所”,并由他专职管理。成立之初,他提出了“公司化运作、专业化分工、规范化管理”的经营理念,以及“超越客户期望,培养忠诚客户”的服务理念。

肖胜方律师把全副精力投入到事务所的改革创新中,使事务所在短时间内形成了具有胜伦特色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了胜伦跨越式发展。在肖胜方的带领下,胜伦在成立第二年即成为广州市首批38家“规范管理律师事务所”之一 ,成立第六年即获得“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荣誉称号,每年均获得广州市律师协会颁发的“管理优秀奖”、“业务成果奖”、“维护社会稳定奖”等奖项。那胜伦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呢?“就是胜伦的运作机制:全体律师均为授薪律师,和企业一样实施公司化管理。”公司化运作机制理念有多个方面的特点和优势,对律师实行公司化管理,能够对人才进行严格的选拔和系统的培训,能够对资源进行有效的调配和整合,能够实行专业化分工,能够对客户的满意度进行到位的监督和控制,以确保较高的客户满意度。

胜伦还引进了先进的办公系统,律师在系统上详细记录每个案件的工作小时、工作内容、进度流程等,形成了全面、完整的客户服务数据库,客户服务部定期统计分析数据,为事务所的战略规划及经营管理提供数据参考。在制度保障和技术驱动下,胜伦的客户流失率极低,逐渐建立起忠诚客户群。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胜伦已经成为广东地区颇具实力的律师事务所之一;而他,也逐渐从具体事务中脱身,把全副精力投入到事务所战略发展规划中,推动胜伦更加飞速发展。

反思律师行业运营模式

肖胜方律师认为,事务所要做强做大,就应该学习企业优秀的管理经验及管理机制,团队协作,规范化管理。“大家留意没有,整个社会观念都在转变,企业放弃了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承包经营;过去农村土地分田到户,承包经营,在去年8月,中央提出了农地‘三权分置’改革,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但律师业却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仍然以承包挂靠机制为主,若不推进运营模式改革,将很难满足我国‘一带一路’对法律服务人才的需求。”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有32 .6万律师,2.6万多家律师所,90%以上的律所仍选择了松散型的承包挂靠制,全国真正实行公司化运作的律师事务所可能不会超过5%。肖胜方表示“改革中需要牺牲多少利益,需要克服多少困难,需要经受多少考验,个中艰辛,我深有体会。” 如果说,过去的一段时间,肖胜方考虑的是胜伦一家事务所的成败与荣辱,那么如今,他审视的则是整个律师行业的现状与发展。

“我国律所主要是提成制和承包制,在过去特定的时期里,这种机制确实曾极大地激发了律师的积极性,推动了律师业的迅猛发展,使律师事务所如同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起来。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面对逐渐开放的法律服务市场,承包制所衍生的律师事务所管理缺失、律师人才队伍的数量增长过快以及律师专业化分工程度普遍不高等种种弊端,已经成为阻碍律师业发展的绊脚石。”肖胜方一直在反思这些弊端对律师行业发展所邹造成的影响。

承包挂靠制的特点是:1、律师事务所不给律师发工资,律师的收入完全靠自己接案多少来决定,律师事务所与律师之间是一种松散的合作关系,招聘律师无需支付薪酬,无须择优录取,律师事务所对律师基本是来者不拒,律师素质良莠不齐;第二,案源属于律师个人而不属于律所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不可能对案源进行有效整合,进而对律师进行专业化的分工,律师只能独立对外寻找案源,他们为了生存往往来者不拒,有时甚至以低价恶性竞争;第三,律师事务所没有专职的管理人员,多数律师事务所是主任一边办案一边兼职管理,由于权力、能力、动力等各方面原因导致事务所几乎没有规范和有效的管理。律师基本上只要不违反执业纪律、职业道德就不管,因而其作用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价值也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

肖胜方表示,我国经济发展早已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迈进,各行业都以提高管理质量、提高生产要素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经济增长。肖胜方希望,我们每一家律所都能改变观念,接受并借鉴现代企业优秀管理经验。重视管理,以保障社会及客户的满意度为经营导向,我们的律师业才能得到社会的更高认可和尊重,才能让律师业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青年律师应沉下心学习”

“律师,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专业”肖胜方非常重视学习,这也是他的生活状态。肖胜方认为因为律师属于经验学科,对当下的青年律师应认识自己的成长规律,沉下心学习,厚积而薄发。“很多律师为了营销,会说自己赚了很多钱、很多人请我、我责任心强、我能力强,“你请我吧”。这让很多年轻律师以为律师都赚了很多钱,其实律师行业也是二八定律,大部分资源集中在20%的资深律师手中。”肖胜方看来,律师服务属于专业服务,讲究的是口碑营销,对年轻律师来说,认识他们的人知道他们刚做律师,经验不足,不会找他们,不认识他们的人更加不可能找他们,而世界上只有认识和不认识两类人,也就是說,对年轻律师而言,当事人的直接委托是很不容易的,年轻律师刚入行案源不足,容易产生心理落差,而心生浮躁,因此,年轻律师需要找一个既能为他“背书”,又能提供稳定收入以及实务锻炼机会的好平台和好师傅。俗话说,三岁定八十,性格决定命运,肖胜方认为,律师有两种生命,一种是自然生命,性格自然形成;另一种是律师生命,形成律师性格,也就是说在担任律师助理或刚做律师的前几年,在什么样的平台、跟怎样的师傅,对一个律师日后所形成的执业风格和执业理念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肖胜方认为青年律师是充满激情与梦想,他们的竞争力就是律师队伍未来的竞争力,青年律师提升竞争力的不二法门就是提高专业化水平,聚焦某个专业领域,避免贪多求全,成为一个“全科医生“式的“万金油”律师。为了加强对青年律师的培养,省律协开展了很多项目,如“千优百俊”计划、青年律师演讲活动、青年律师讲坛等。其中,“千优百俊”计划自2014年启动,至今已经举办了7期。每一期都会选派一批优秀的青年律师到全国顶尖高校进行培训,提升了青年律师的执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肖胜方认为只有每个律师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提升服务质量;只有每个律师的服务质量提高了,才会有更高的客户平均满意度,从而提高社会总体评价,才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只有律师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律师行业,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律师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保障律师权益,守住行业底线

广东是律师大省,目前律师人数已达3.3万名,全省共有2800家律师所。肖胜方表示,“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律师行业,随之而来的是不断增加的执业风险,而协会要做的是,敢于举旗,敢于亮剑,既要充分维护和保障律师执业权利,为律师会员撑腰,也要严格规范律师执业行为,对于律师队伍中极少数的害群之马要敢于严惩,从而以良好的形象赢得当事人的信任和社会大众的尊重。”

今年2月22日,肖胜方带领广东省律协建立了全国首个省级律协“维护律师执业权利中心”和“投诉受理查处中心”。3月18日,律协为21个地市律师协会维权中心和投诉中心群体授牌。

两个中心的成立,彰显了当前律师事业发展的根本思路——保障权利和守住底线。目前“两个中心”运行情况良好,多个地市律协的“两个中心”已经受理和处理多起案件。省律协率先建立 “两个中心”全省统一网上受理平台,为全省律师在网上申请维权、,投诉人在网上发起投诉提供了便利。

协助更多律师“走出去”

谈及本届会长工作的设想,除了保障和规范律师执业行为外,肖胜方还非常关注参与“一带一路”,让更多律师人才“走出去”。

广东律师行业因毗邻港澳,一直与香港、澳门的法律服务业有深入的交流和合作。去年省律协与香港大律师公会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广东省内六家律师事务所分别聘请1名香港大律师担任顾问,双方在定期互动交流、建立信息通报和共享等方面进行紧密合作。今年5月,外国、港澳律师事务所驻粤代表处代表及合伙联营所港澳方派驻律师联谊座谈会在佛山举行,深化了粤港澳律师业合作的共识,对接下来促进粤港澳法律服务业资源整合、合作方式创新、国际竞争力提高、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今后粤港澳律师更好地提供涉外法律服务、开辟沟通平台实现了对接。

在肖胜方看来,广东能够“走出去”的律师数量仍然有限,在提供高、专法律人才方面仍需加大培养力度。广东律师要保持在全国行业中的优势地位,必须以问题为导向,以先发精神创新创先。

工作与生活平衡

诸多角色在身的肖胜方谈及如何平衡生活和工作的关系时笑称,“这或许是我当律师最大困扰,我基本都是处于‘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模式,只要没有关手机,都是一直在处理工作”。他很反感别人说“玩手机”,因为对他来说“玩手机”就是在工作,手机是最主要的工作工具,他的电脑、ipad和ipad mini 都没能很好用起来,而手机可以随时随地处理工作。

经过这么多年的协调,他找到让自己保持高效工作,健康生活的平衡之道,就是健身和游泳。这两种放松锻炼方式不需要别人安排时间来配合,他自己可以见缝插针地进行定量短时的锻炼,从而保持身体的活力,让自己更专注高效工作。他每天的工作安排都非常紧凑,長期高强度用脑,难免偶尔会有情绪低落,心情不佳的时候,为了不把负能量带给别人,他曾经自己一个人跑到他担任常年法律顾问的长隆集团欢乐世界,挑战一些刺激的游乐项目,通过高声尖叫把压力释放出来;他也曾经一个人在K房里大声歌唱两个小时,放松心情;他还偶尔会把车停到车库,音乐调至最大声,跟着音乐吼一会儿,瞬间又是鸡血满满了。采访期间,肖胜方的父亲打手机找他,他向记者表示歉意后接听了电话,声音不像采访时那么高亢,温和了许多。

执业近二十年来,办过的最难忘案件

肖胜方在近二十年的执业生涯中,将坚实的法律专业知识与丰富的办案经验融会贯通,锻造了精湛的法律策划和综合施策能力,尤其擅长代理各类疑难复杂的民商事案件。他也多次因成功代理重大、经典的诉讼案件被广州市律师协会授予“业务成果奖”。

肖胜方和他的团队在很多年前代理过一起中外合作纠纷案件,原先客户的代理律师将此案以劳动仲裁起诉,索赔三百多万,最终败诉。当抱着最后一丝希望的客户找到胜伦时,案件已经过了15天起诉期限。经过认真研究,肖胜方和律师团队将其转为合作经营纠纷案件另行起诉,为当事人赢得新的维权渠道,并将诉讼标的额提高到了1300万。最终赢得了官司,当事人获得补偿金1180万元。这一成功案例获得广州市律师协会的“业务成果奖”。肖胜方经常开玩笑说,“代理这起案件,就像把一个埋在地下的人挖出来,起死回生。”肖胜方强调,“律师所做的工作关乎公民切身利益,关乎企业存活。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是一个合格律师的执业底线;超越客户期望,是一个优秀律师的孜孜追求。”

肖胜方

现任广东省律师协会会长、广东胜伦律师事务所主任、全国律师协会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曾获全国优秀律师、全国维权十大杰出律师、广州市十大杰出青年、广州市十佳律师等荣誉称号。

肖胜方执业感言:

1、律师不应是麻烦制造者,而是问题终结者。

2、超越客户期望,成就卓越客户

3、力求用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征服和感动客户

4、律师和客户的关系,就好像一对夫妻,要经历相遇、相识、相知、相恋到相爱的过程。

作者:方草

律师业可持续发展分析论文 篇3:

重庆市微型企业法律服务的路径研究

[摘要]对于在一个法制社会开展经济活动的微型企业来说,需要防范各种经营风险和法律风险、合法、守法经营及发展,否则一个法律纠纷就可能对微型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所以对微型企业给予相关的法律服务,对促进微型企业健康发展势必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关于微型企业法律服务的实践尚不完善,这需要探索建立一个综合的微型企业法律服务体系为微型企业保驾护航。

[关键词] 微型企业 法律服务 体系建立 法律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大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并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和资金运转过程中出现困境,其存在迫切的法律服务需求。律师事务所也非常重视中小企业法律服务市场的开拓,然而当业界把大部分目光集中在中小企业的法律服务上时,却忽略了微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法律需求。

通过对对重庆市微型企业的调查发现,微型企业在发展成长为中小企业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法律护航。微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相比,微型企业在获得资金、技术、人才、信息方面面临的困难更大,要突破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获得更大的发展,微型企业势必要走特色化,法制化、现代化的道路,不管在内部管理,还是外部经营方面,其需要得到更多的法律服务,微型企业也是最需要法律服务的一个阶层,其法律服务的需求也是不能忽视的。然而微型企业寻求法律服务的路径存在局限性,相应的针对微型企业的法律服务体系也尚未形成,我市亟待探寻建立综合的微企法律服务体系,服务微企。

重庆市微型企业发展现状

根据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3月底,全市微型企业总数为5.46万户,从业人员40.62万人。

(一) 重庆市对微型企业的界定

根据重庆市发展微型企业的相关政策规定,重庆市扶持发展的微型企业主要是指雇工(含投资者)20人以下、创业者投资金额10万元及以下的企业,是一种企业雇员人数少、产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产品服务种类单一、经营规模微小的企业组织,具有创业成本低、就业弹性空间大、成果见效快等特点。

(二)重庆市微型企业的主要特点

1、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困难。重庆市微企的发展总的来看有成绩,但仍存在不适应、未突破、发展难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不宽松、竞争不公平、生存困难大、发展无后劲,特别是微型企业融资困难,专业技术人士缺乏,政策不明确。

2、微型企业量大面广起点低,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体,主要集中在餐饮业、零售业、制造业、采矿业、建材业、物流业等行业。近年来,也有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科技含量较高的微企不断成长。但从总体看,这部分企业在微企总量中所占比例偏小,在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需求也较小。

3、各地区微企发展不够平衡。由于“一小时经济圈”内能源资源等生产要素相对集中,“一小时经济圈”地区的微企发展明显好于“两 翼”地区微企。不同地区生产要素的不均衡分布,使部分区县的微企发展潜力受到了约束和限制(见图1)。

4、重庆市微型企业科技开发能力不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特别是部分微企技术水平低下,设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环保设施投入严重不足,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部分粗放型生产的微企生存周期较短。

(三) 微型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法律困境

由于重庆市微型企业发展特点的原因,大部分微型企业在成长过程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都会面临他们自身难以解决的法律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融资方面的法律问题

重庆市微企融资主要通过商业银行贷款、企业间拆借、租赁、担保公司甚至是地下钱庄等形式,融资难仍然是困扰重庆市微企发展的首要问题。由于银行准入门槛高,贷款手续复杂,加上很多微企自身诚信缺失,导致融资贷款雪上加霜,在融资方面很多微企就需要律师提供帮助。

2、市场竞争中的法律问题

重庆市部分微企在市场竞争中法律意识不强,存在合同违约多,竞争不择手段,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偷税漏税等现象。许多微企因此而受到重创,甚至夭折。若微企在经济活动中更加注重法律保护,借助律师专业的法律服务,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3、劳资关系的法律问题

重庆市微企大多数集中于机械、加工、纺织、建材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其生产条件简陋,通风、防毒等设施不全,很难保证雇员身心健康,员工权益受到损害。由此引发的劳动纠纷,劳资关系问题凸显。

二、重庆市微企法律服务的基本情况

现目前重庆市建立了专业的针对微企的网络法律服务平台,可免费咨询。相关部门在微企申办大厅也配套设立了相应的基层法律服务窗口,配置了法律工作者免费为微企提供法律咨询服务。部分律师事务所也开通了针对微企发展的法律咨询业务。通过实地调查对这三种方式进行了分析比较。

网络法律服务平台

重庆市设立了微企服务网,在网络的相应链接上可以进入网络法律服务平台,网页上有关于微企常见的法律问题咨询及解决的办法等相关文章。但这个网络平台的使用效率却不高,其访问量不大,可见重庆市微企的申办者也不太关注这种方式的法律服务。即使是其它法律网站有关于法律咨询的问题,他们也很难找到需要的相关信息。有些律师事务所网站在线咨询的主要作用也只是其吸引潜在客户的方式之一,对于微企提出的需求,在线咨询的工作者就会给出一个服务价格,这个价格往往对大部分微企来说都难以接受。

基层法律服务窗口

为了加快促进重庆市微型企业的发展,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为微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重庆市各个区、县的微企申办大厅都设立了免费的法律服务窗口为微企服务。在调查中发现,主动去咨询的主要是申办者,他们对许多政策、法律都不了解,需要这样的服务帮助他们成功申办微企。法律服务窗口的工作人员也表示,为解决微企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法律困境的咨询者寥寥无几,他们有的只是问问一些法律问题就走了。而前来咨询的微企业主则表示一方面有些问题这里解决不了,有的事可以私下解决;另一方面他们暂时也不太需要找律师,等出现纠纷了再找律师解决。

律师事务所的服务

在调查中发现,重庆市各区县的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很少成功为微企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服务。一方面,微企将其主要活动集中于市场竞争中,而忽视了企业的法律风险,且大部分微企无力承受专业律师服务的费用成本;另一方面,微企业务范围比较单一,其涉及的法律纠纷集中于某特定领域且对专业化知识有所要求,相关律师往往无法满足其需求。总之,目前的律师事务所服务方式无法为微型企业提供专业有效的法律服务。

三、微企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构想

从事微型企业生产经营的绝大多数是弱势群体,他们的文化水平偏低,缺乏管理经验,需要有较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对其进行指导,其中法律服务就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乎微企的发展与存亡。重庆市微企的法律服务也已建立但并未形成一个效率最大化的体系。这个构想就建立在重庆市现有的微企法律服务基础上,并突出服务效率与受众利益的最优化。

(一)基层法律服务------排头兵

重庆市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站和法律咨询窗口同民众有着广泛的接触,他们有点多面广的天然优势,服务也都是免费的,为民众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困惑和纠纷。但由于他们的服务水平有限,服务的层次也就受到限制,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基层法律服务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二)律师事务所------主阵营

目前的律师事务所服务方式无法为微型企业提供专业有效的法律服务。大多数律师将精力花在对大型企业的法律服务业务研究和开发上。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律师事务所的服务必然是微企法律服务的主要承担者。现在他们正努力开拓中小型企业的法律服务市场,也在探寻中小企业法律服务的新模式。并且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中小企业的法律服务购买意识也在逐步增强,这个细分的服务市场也逐步趋于成熟。

既然中小企业的法律服务模式可以探讨,那么忽略微型企业也是不可取的,微企也有需求,有需求就意味者有市场。作为提供服务的律师事务所,肩负着唤醒微企法律意识、引导微企法律需求的重任。

对于微企的服务模式可以借鉴中小企业的服务新模式,但不能生搬硬套,必须在这个基础上做更多的有针对性,灵活性的创新。这一点律师事务所有更多的实践经验,也最有发言权。

从重庆市各个区县的律师事务所关于微企服务的情况来看,他们也密切关注这一群体的成长。有事务所提出建立一个重庆市律师服务微企的辐射网络:以“一小时经济圈”和“两翼”为基础,整合律师事务所资源,在区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同微企孵化园,都市工业园(楼宇)进行合作,加强信息交流,在微企最需要的时候高效地协助微企解决问题。

当然,目前律师在微企法律服务方面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提高,他们需要走进微企,去了解他们的企业发展,提高业务研究水平。

(三)地方政府------后援团

微型企业在我国是新生事物,还缺乏各种法律制度的规制,怎样为微型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是摆在市、区两级人民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地方政府需要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战略层面,统筹推进协调发展的政策设计,大力促进微型企业加快发展。

在法制保障方面:加强与其它执法部门的联系,对微型企业的行政执法,既要体现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又要体现对微型企业的扶持, 帮助微型企业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依法经营。为微型企业的发展提供最根本的司法保障。

在财政扶持方面:地方政府为微企建立了一系列的社会服务体系,在法律服务方面还可以体现更多的关爱,地方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由政府及其部门为微企购买法律服务,或对微企法律服务进行补贴,加大对微企法律服务的财政扶助。

政府的扶持不但能够帮助微企降低成本,解决实际的法律问题,还有助于推动微企在寻求法律服务时更多的选择专业的律师事务所。这势必会是一条低成本、高效益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田东霞.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陈剑林.微型企业生存与发展研究.《四川大学》2007年.

[3] 袁文全.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制度研究.《重庆大学》2007年.

[4] 赵玉华.建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提高企业法律风险防范能力《经济师》2010年08期.

[5] 袁光灿.完善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1年03期.

作者:林海

上一篇:安装设备的机电一体化论文下一篇:企业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