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律师职业之发展

2024-04-24

论中国律师职业之发展(精选6篇)

篇1:论中国律师职业之发展

论中国律师职业的发展

从1992年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近些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完善,依法治国已经逐渐成为一项基本国策,社会整体法律意识都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法律观念也在不断增强。相应的,随之兴起了法学大热,各个大学的法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在中国,学习法学并不代表着可以成为律师,要想成为律师必须通过被成为“第二次高考”的国家统一司法考试。这个考试不知将多少人挡在了律师大门之外,不过这就是中国社会的现实。想要了解中国律师这个职业,就不得不讲述一下中国律师的发展历史。

一、中国律师职业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就有状师一职,他们类似于现代的律师,他们为有钱人打官司,然后收取一定的费用。虽然状师工资优厚,但他们一直不被社会所认可,尤其被普通百姓所厌恶,鄙弃。中国当代的律师不同于古代的讼师、状师,是根据1954年宪法关于“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的规定,1954~1956年在一些大、中城市成立了律师协会和法律顾问处,初步开展了律师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随着56年以后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展开,中国律师职业的发展一度中断。尤其是在66~76年的10年文革中,宪法和法律随意被践踏,社会一片混乱,中国法律职业凋零,律师职业名存实亡。后来直至79年开始逐渐恢复。1980年8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暂行条例》,对新的律师制度作了系统、详尽的规定。根据暂行条例规定,律师是国家的法律工作者,其任务是对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提供法律帮助,以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维护国家、集体的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并于2001年12月29日和2007年10月28日两次修订。律师法规定律师,是指依法取得律师执业证书,接受委托或者指定,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现代在我国的律师是指经过一定方式取得司法行政机关授予的资格,接受当事人的委托,或人民法院的指定,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利用自己的法律知识和技能为被代理人提供法律帮助,并维护其合法权益的专业人员。或是接受国家机关、企业、团体或个人的委托,或者经法院指定,协助处理法律事务或代当事人进行诉讼的法律专业人员。从2008年6月1号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正式施行。新修订的律师法对律师职业性质作了重新定位,除首次明确律师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外,还特别强调“律师应当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二、中国律师职业的分类

专职律师

专职律师是指取得律师资格或法律职业资格证书者、在律师事务所实习一年后,领取专职律师执业证、专门从事律师工作的人员。兼职律师

兼职律师是指法学校(系)、法学研究单位从事法学教育、研究工作的人员取得律师资格或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和律师执业证,不脱离本职工作兼职从事律师职业的人员。实习律师

实习律师指取得律师资格或法律职业资格证书者,没有律师执业经历,领取实习律师证后,在律师事务所实习的人员。

律师助理

律师助理是指法律专业毕业,未取得律师资格或法律职业资格专职在律师事务所从事辅助工作的人员。律师助理不得单独办案。公职律师 公职律师是指具有律师资格或法律职业资格,供职于政府职能部门或行使政府职能的部门,或经招聘到上述部门专职从事法律事务的公务人员。公司律师

公司律师是指取得律师资格或法律职业资格,不脱离所属企业,专职从事本单位法律事务工作,经批准领取公司律师资格证的人员。

三、中国律师职业发展的现状

中国律师业竞争日益加剧。不同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律师人才的紧缺,目前中国律师业虽然只有15万注册律师,但是在当今中国从事与律师相关的人远远不止这个数字,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几百万律师在为他们的亲戚、朋友提供法律服务。面对这样庞大的律师队伍,可以说,律师职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在另一方面,中国的优秀律师、资深律师、成功律师的数量仍是有限,而且缺乏上升或晋升的机会。中国律师业的职业环境在恶化,律师职业的社会环境、司法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律师将出现分化和挑战。在目前这种情况下中国贫富差距拉大,必然造成中国律师贫富差距的拉大,为富人提供法律服务的律师会越来越富,为穷人提供法律服务的律师会越来越穷。一方面,全国各地的律师纷纷涌向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仅北京市律师的人数就已达 1.5 万人。北京、上海、广东以及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吸纳了全国律师人数近一半。北京市几乎 1/3 以上的律师来自于北京以外,上海律师中来自北方的律师数量比例可观,深圳本地律师则寥寥可数。经济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律师的区域竞争,依然为传统的诉讼业务及法律顾问业务,非诉业务相对不发达。由于经济相对落后,这些地区的律师外流现象非常严重。

四、中国律师职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中国作为转型过程中的发展中大国,人口数量众多、利益冲突繁杂、经济要素活跃、商贸交往发达,相应的合同行为、合同纠纷及其它类型纠纷也层出不穷。这些情况,使得法律服务的介入成为需要,同时也为律师行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消费市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而以知识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地位则不断上升,并在当今社会中逐步取得主导地位。而知识产业的聚集效应,使得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部门的律师行业,在未来的发展将会如鱼得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之间的联系度日趋紧密,一个产业的兴起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我国大力发展的旅游、文体、传媒、演艺、娱乐、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都具有产品无形化、分工专门化、交易复杂化、需求人性化的特征,必然渴望得到律师行业的法律服务支持,这必将带动律师行业的快速发展。

五、中国律师职业发展的不利条件

1、律师的“市场准入”。中国很多律师是从原来的法律工作者和法律服务者发展而来的,门槛比较低,只要求具备法律专业的专科以上和其他任何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的均有资格参加考试。所以导致现在的律师队伍中很大一部分都不是科班出身的,对于法律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研究比较欠缺,这就导致了现在的律师队伍中平庸的律师很多,而真正能处理一些涉外案件和国内的一些大案要案以及专业化的律师可说是屈指可数。

2、律师制度的发展。中国的律师制度其真正建立和发展只有20多年,而且与律师制度发展相配套的各项其他制度和全国的整个法律发展氛围也是相当的欠缺,所以发展相当地缓慢。

3、律师队伍的管理。中国律师只要通过统一司法考试,在律所实习满一年,就能拿到律师执业证,基本上也就能参与各类法律业务的操作和接受当事人的委托代理参加各类诉讼、仲裁等等。

4、很多律师为了金钱,不惜放弃自己的职业道德,去为有钱人为虎作伥,严重忽视了广大平民百姓的切身利益,使中国的司法界腐败之风日盛,社会的不平衡加剧,广大的劳动群众在法律面前处于劣势或完全无权的地位。由于经济影响力对社会的不断渗透,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天性的驱动,律师职业日趋商业化,并出现极端商业化的现象——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漠视律师职业的“公共责任”。很多没有良心的律师宁可办理经济纠纷案件,也不愿办理非经济类的民事案件,宁可办理标的大的经济案件,不愿办理小额的经济案件,宁可办理小额经济案件,不愿办理行政纠纷案件以及刑事犯罪案件,宁可为金融、投资等大公司担任法律顾问,不愿为小型企业及一般百姓做法律顾问。这里充分体现百姓生活矛盾的相邻权纠纷、人身权纠纷等缺少律师介入,并且最能体现公权力与公民私权利矛盾冲突的领域——行政诉讼纠纷,律师不愿涉入,《律师法》中强调法律援助为律师的法定义务,而实践中律师对法律援助案件却互相推诿,彼此之间都不愿意接受,还有更甚的是越来越多的“优秀律师”成为了“财团律师”,甚至成为财团或金钱的附庸。近些年来,不断出现农民工辛苦了大半年却收不到工资的现象,但却没有律师去帮助他们,使得他们只有采取非法的手段去讨要工资,这就是当今律师界日益商业化的最好证明。穷者无钱,无钱使他们无权利,无权利就使得他们更穷,这就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的一颗毒瘤。

5、虽然近些年我国的律师参与政治的渠道和途径较以往大有增加,如:律师进入人大、政协等机构,参与立法讨论、修改等,但总体来说是非常有限的。从我国律师制度的现状看,律师在整个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定位问题并未真正解决。无论是律师的行业管理组织或是律师个体,在参与国家政治事务方面,并不具有比一般社会公众更优越的制度条件。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律师的存在理由尚未提升到制度功能的层面上来,仍被视为与公共权力无多大关系的一般社会职业而已。律师的收入高但社会地位并不高。权力机构排斥乃至歧视律师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6、从理论上说,公、检、法、司虽然各自分工不同,但都属于法律职业群体,大家围绕法律开展各自的工作。因此,如果相互之间对共同遵循的法律规范缺乏法律学识的认同,那么互相之间必然难以沟通,无法形成统一的评判标准,甚至各法律职业者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而歪曲法律,进而影响司法公正。就我国法律职业群体的相互关系看,立法上仅仅写明了公、检、法三机关的分工配合制度。司法实践中,律师意见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律师的人格没得到充分的尊重,甚至出现律师在执业中被赶出法庭或遭非法拘禁的情况。律师缺乏以平等的地位与其他法律职业者沟通的条件。而且,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法律部门任职资格不同,也在客观上造成了彼此学识背景的不同。因此,大家虽同为法律职业人,彼此却对法律的价值缺乏必要的认同。包括律师在内的法律职业共同体尚未形成,律师与其他成员之间的法律沟通尚存在着主客观方面的障碍,律师仍被排斥在法律职业共同体之外。

总之,当今中国律师职业的发展既存在机遇也存在挑战。随着司法制度的不断健全以及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今后中国会需要越来越多的法律人才。趁着这个机遇,中国律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与水平,增强自身对国际法的认识以及与外国律师对战的能力与水平,不断推动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就国内来说,国家应继续完善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不断提高国民的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律师则应该关注广大人民群众,多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不要只帮助有钱人,要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篇2:论中国律师职业之发展

促进和谐稳定

——论中国律师的职业定位及使命

周军

摘要:

对于律师职业性质的定位, 有不同的表述, 这表明了人们对律师职业性质的不同认识。关于律师职业的“国家法律工作者”、、“自由职业者”、“中介从业人员”、“商人”、“当事人的代言人”的概括, 体现了人们在不同时期, 或者基于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律师职业的不同认识而已。而由不同的认识基点出发, 对于律师行业发展规划和律师的职业使命就会产生不同的思考和不同的效应。所以, 对于律师职业如何定位的法律表述, 直接反映着立法层面对律师职业性质的认识和律师作为一种职业如何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中国语境下,无论是从律师产生的过程来观察,还是律师在当今社会制度中应起到的作用都应定位为:拥有专业知识的正义维护者,并以保障公平正义作为自己的使命。

关键词:自由职业者 中介从业人员 商人 当事人的代言人 专业人员

伴随着中国法治建设进程的发展和我们对律师职业认识的深入, 我国学界对律师职业性质的界定, 给予了高度关注。其原因就在于, 律师职业的性质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反映着社会客观的需要和人们的主观选择和设计。在律师职业自然生成的国家, 律师的职业属性是自然显现和自然修正的, 根本不需要在理论上对这一职业的属性进行系统探讨。而对于外力引入和人为嫁接的尚处于幼稚状态的中国律师业来讲, 如果不清醒地把握律师职业的定位、功能等基本问题, 就会在律师制度设计发展方向上出现偏差, 从而影响律师业的健康发展。律师和其它许多职业一样,都是由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职业分工。它是伴随着国家民主和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而出现和发的,是法律制度不可或缺的部分。

作为一种高度专业化的职业,律师已经由一个从业群体演进为一个社会阶层,这是同期进行的法治实践的结果,而律师作为一种职业,具有与其他法律职业不同的特性。而律师因其制度从属于一国的上层建筑,是为该国的经济基础服务的,故反映了该国的国体。因此,理解我国律师的性质及使命,必须首先从我 * 周军(1979——)汉族,贵州贵阳人,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民商法博士 国律师制度的发展历程开始考察。

一、中国律师职业的变迁历程

在中国古代,政治上施行集权统治,因此被告人是被统治的对象,有时对原告甚至证人也进行刑讯,当事人根本无诉讼权利可言,更谈不上委托他人代为行使权利,因此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律师。但也曾出现过类似律师的辩护士和讼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邓析。至明清两代,讼师提供法律帮助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甚至在元明清的法律制度中已经开始正式规定诉讼代理制度了,如《大元通制条格》中规定:“诸致仕代官不得已与齐民讼,准其亲属家人代讼,”即诉讼仅适用于官吏涉讼,并且代理人仅限于其亲属、家人;《大明律·刑律·诉讼》中规定:“凡官吏有争论婚姻、钱债、田土等事,听令家人告官理对,”关于这点,清律的规定与明律是相同的。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领土,同时强行输入了一些西方政治制度,外国律师也开始在中国出现,为挽救民族于危亡之际,同时为早日取消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在统治集团较为开明的力量的推动下,清末著名法学家沈家本主持下制定的《大清民事诉讼法》中赫然出现了律师的相关规定,包括律师资格、申请手续、律师职责、惩罚措施等,这应当被看做中国律师制度首次建立的标志。之后南京政府制定的《律师法》草案,北洋军阀政府1912年的《律师暂行章程》、国民党政权1927的《律师章程》、1942年的《律师法》、《律师暂行章程》、《律师章程》、《律师法》等都采纳了西方各国的立法通例来规定及规范律师的执业。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法律制度的创设即以前苏联为效仿对象,因此新中国律师制度一开始就将律师纳入了国家公职人员的范围,律师统一在司法行政管理部门内部的法律顾问处任职。但在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及随后展开的文化大革命中,新中国律师制度这个可怜的躯壳也不幸夭折了。直到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暂行条例》及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的颁布才正式意味着中国现代律师制度的正式建立。

二、中国律师的职业定位辨正

当代中国对律师的接纳用了很长的历程,然而直到现在对律师的性质仍然存在以下若干不同的认识:

(一)律师是国家的法律工作者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废除国民党政府旧法统、建立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律体系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律师制度实际上有名无实,无论统治者还是老百姓,乃至于律师工作者都不知道律师这个职业的工作内容为何。198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暂行条例》第一条明确规定:“律师是国家的法律工作者。”这个定位有两层含义:首先,律师是法律工作者,律师就是运用法律知识进行工作的人;其次,律师是国家法律工作者,也就是律师是履行国家公务的人员,是司法行政机关的内部工作人员;第三,律师作为国家法律工作者,履行的是国家赋予的职责,向国家负责。

无疑,认为律师是国家公务人员、领取国家工资、向国家负责的观点是我国建国初期和建立市场经济初期,法学理论基础和现代司法实践基础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的环境中形成的。这种对律师的定位的设计和规定是完全不符合律师职业自身规律的。而现今律师中仍然存在的公职律师,还保留着国家公职人员的身份和特征,作为历史遗留物必然会慢慢退出历史的舞台。

(二)律师是自由职业者

1978年,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合伙制的律师事务所在深圳成立。随即,合伙这种以自由联合、共同创业为特征的组织形式成为了绝大多数律师事务所所选择的模式。而律师也越来越多的被人们称为“自由职业者”,这样的定位也是符合西方国家对律师的认识的,如德国律师法规定:“律师在司法制度中的地位是独立的司法人员。”。所谓自由职业者,指的是工作任务、工作安排、人事管理、收入来源、社会福利等无固定来源,大部分来源于个人安排的劳动者,自由职业者通常要遵守的工作纪律也不明显。一般而言,自由职业者是指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如设计师、会计师、自由艺术工作者、自由撰稿人等。自由职业者与公司企业中的劳动者有所不同,公司企业中的劳动者与用工方的关系建立在劳动合同之上,这就决定了劳动关系显现出较固定、稳固的特性,这与自由职业者完全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是有较大区别的。

由于自由职业者的工作来源与人事关系游离于某个独立的组织之外,因此大多体现出较强的自律性。律师行业并不体现出如此特征,根据《律师法》第四条  李国庆:《美国律师业的管理制度》,《法律与生活》2004(4)下半月 及第四十五条的规定,司法行政部门对律师进行行政管理和监督,律师协会对律师进行行业管理和监督而律师事务所与律师之间具有事实上的管理和监督关系,这些都决定了律师在从事业务时并不是“无拘无束多自由,谈笑之间黄金来”也并不是不受任何执业纪律约束的自由职业者。近年来,各地律师事务所大力加强党建工作,提高律师中党员的比例,提高党员律师依法执业、依法办案的意识,最终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这也充分说明律师开展业务时不仅要遵守国法也要受党纪的约束。

(三)律师是中介从业人员

1996年八届人大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律师法》其中第2条对律师的概念进行了修正:“本法所称律师,是指依法取得律师职业证书,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据此,律师被定位为社会法律工作者,许多政府机关也因此将律师事务所直接定位于中介组织进行管理①,致使最终许多律师也将自己的身份定位为中介服务人员。所谓中介组织,是指按照一定的法律、法规、规章或受政府的委托成立,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发挥服务、沟通、鉴定、公证等功能,实施社会性、技术性、执行性、服务性行为的机构或社会组织,起着为社会管理提供服务、沟通、监督的作用。而中介业务实为一种居间业务,是受双方当事人的委托,为当事人介绍业务,且不参与其中任何一方,所起的作用只是牵线搭桥,如房屋中介业务。这一特征与律师的业务有一定共同点,然而在工作任务、宗旨及法律依据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②

将律师定位为中介从业人员是具有潜在的现实危害性的,如前所述,中介人员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到沟通的桥梁作用,其服务对象是两个市场主体。而律师的工作对象大多数情况下是当事人和司法机关或其他行政机关,如果将律师的工作定位为为当事人与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牵线搭桥,这不仅与公众对律师的期望不相吻合,与律师的职业精神不相吻合,损害了律师的整体形象,更会动摇律师职业存在的道德基础。

如2001年9月29日下发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强化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投资者个人所得税查账征收的通知》直接将律师事务所当作了中介机构。 如北京中盛律师事务所杜立元律师接受《瞭望》周刊杂志采访时坦言:“中国现行的与中介组织有关的法律、法规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散见于《公证法》、《律师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等各种规范文件中。”(《瞭望》2011年第18期第35页)② 参见韩荣营:《论律师及律师事务所的定位》,《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报》2005年7月第25页 ①

(四)律师是商人

2004年10月,第四届全国律师论坛举办期间,浙江大学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律师和律师事务所本身就是营利机构、在开拓业务时完全可以像商业公司一样的,分别占了76.8%、79.4%。这一心态在律师的许多业务用语中也可见一斑,如将接受新的委托称为“接单”,将委托人称为“客户”,将开拓案源称为“营销”等等,这反映了律师工作的职业性,即这是从业人员赖以获得收入的一份职业,并且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这种职业所具有的营利性是比较显著的。

然而,从全球范围来观察,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处于极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环境下却否认了律师的营利性。如德国《律师法》第2条明确的强调律师的活动不具有经营的性质,还有很多国家对律师及律师事务所进行商业性的广告宣传设定了比一般行业更为严格的限制。如《美国律师职业行为标准规则》第7.2条规定:在符合本规则7.1的情况下,律师可以通过公共宣传媒介,为其法律服务做广告。所谓公共宣传媒介指:电话号码簿、法律手册、报纸或其他期刊、户外招贴画、广播、电视或者其他同本规则7.3所规定的引诱无关的文字交流方式。此外,还作出多种限制,如律师不得向社会提供虚假的或使人误解的信息;不得向委托人明示或暗示律师可以通过违反本规则和其他法律的手段取得委托人所期望的结果;不得以追求金钱为主要目的,通过信函、面谈或其他针对特定对象的信息传递方式,引诱那些同律师并无亲属关系或不曾有过代理关系的人,使他们雇用该律师。等等。又如新西兰《职业道德》第5条规定:私人开业律师不准做广告。这说明了在律师制度尤为发达的这些国家,恰恰是限制或者完全否认了律师的营利性的。

当然,作为一种职业,有一定获取物质利益的行为是有必要的,这也是自身存在和繁荣的客观要求;但是作为依靠专业职能为社会服务的职业,律师如教师、医生等职业一样都承载着社会与公众的某种期望,是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来服务社会、维护职业道德、实现社会正义的伦理要求的,因此这些职业是不能进行利益追逐,不能以营利为目的的。即使是世界上收入最高的律师——美国律师也这样表达:“律师们认为他们对金钱的兴趣表现得太过明显不太合适,把表现出对金钱的浓厚兴趣来看做是违背了古老的职业道德,这种职业道德根植于一种 ③④

③④ 马贺安:《生存与尊严——律师定位于案源拓展方法》,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2版,第47页

顾永忠:《论律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责任》,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信仰,即认为司法界是一种很崇高的称呼而非商业性企业,这个信仰也是律师传统地位自豪感的根源。”⑤

(五)律师是当事人的代言人

律师工作的开展是建立在与当事人签订的《委托协议》及《授权委托书》的基础上的,这决定了委托人的授权是律师绝大部分工作的业务来源、权利来源。而《律师法》第二条也明确要求“律师应当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这决定了律师的职业使命是为当事人争取最大的合法权益,须忠诚于自己的委托人。然而这些并不意味着律师是当事人的工具,无思想无原则的按照当事人的意愿开展工作。

如果将律师当做当事人的代言人,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当事人之所以会委托律师,是因为律师具有当事人所不具备的专业性。因此律师若完全把自己当做当事人,以当事人的意见为工作的指引,对当事人是毫无意义,毫无帮助的;其次,律师一律按照当事人的要求去开展工作会损害律师自己的形象。

因此,律师应当在“对委托人的忠诚”与“律师的专业判断”之间找到平衡,保持应有的独立性。

三、中国律师职业的应然定位及使命

在对以上的观点进行辨析后,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律师,律师应当怎样对自己进行定位从而开展工作,从而在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中体现律师这一职业在当代中国所担任的使命呢?正如爱因斯坦在《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一文中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诚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作为经过专业知识训练的律师,只有胸中激荡着使命感,才能表现出强烈的人格力量,这才是律师职业之道的根本。据此,律师的定位应当是具有专业知识的正义实现者:

首先,律师应当是专家:法律是一门纷繁复杂的专业学科,以法律为学习、工作对象的律师应当提供给社会的是智慧的、精确的专业知识,并以此实现自己的委托人最大的合法权益和达到整个社会法治利益的平衡。如梅伯恩勋爵说:“我们(指律师)能够解决问题,缓解压力,纠正错误,通过我们的努力,人们才得 ⑤⑥⑥ 【美】安索尼·T·克罗曼:《迷失的律师》,周战超、石新中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21页

转自马贺安:《生存与尊严——律师定位与案源拓展方法》,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2版,第63页 以享受平静的生活。”⑦

其次,律师应当是正义的实现者:法律职业人中,律师一向代表着一方当事人的利益,仿佛与正义无关,然而从法治利益的衡平角度观察,双方律师的抗衡才能最大实现当事人的权益与社会的正义。尤其是刑辨律师的存在,看起来是维护恶人的权利,但是这却是为了防止更大的恶——公权力滥用之恶。法律崇尚的是公平,以天平作为职业的象征,天平的一端是代表着公权力的国家司法力量,而能使天平保持平衡的职业则只有代表着民权的律师。因此,律师这一职业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在司法框架之内,设计律师来监督公权力的适当行使,律师这个精通庞杂法律体系知识的专业人员完全可以代表民众来制衡公权力。

基于以上的定位,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中国律师应当负有的使命是:以专业知识服务社会,从而维护基本人权,实现社会正义。一些律师制度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赋予了律师同样的使命,如日本《律师法》在其第1条明白无误地规定:“1,律师以维护基本人权、实现社会正义为使命;2律师根据前项使命应当诚实地执行职务,努力维护社会秩序和改善法律制度。”《欧洲共同体律师行为准则法典》关于律师在社会中的职能指出,律师必须服务于司法公正,同时也应当捍卫委托人的权利与自由。意大利不仅把律师与检察官的职业性质视为相同,制定实施一体化的《意大利律师和检察官法》,而且在任职资格上对律师的要求还要高于检察官,必须是在具备检察官任职资格的基础上,已经从事检察官工作若干年以上才可以注册为律师(第27条)。

只有以维护正义和公平作为律师的使命,才能赋予律师应有的尊严,也才能为律师赢得地位,这不仅是任何技能都无法实现的更会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其他行业都不能替代的作用。维护人权、保障民主不仅是律师职业的天性,更应作为在现今中国所有律师的崇高使命修正着这一职业的方向:律师不应将追逐利益作为自己唯一的方向;律师不仅应当及时的行业自律更应当时刻坚持党的领导;律师不应当只为自己的委托人负责,更应当考虑自己的公共责任,这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律师事业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律师止讼促和的作用,促使律师对于推动和促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中坚作用。

⑦⑧ 转自马贺安:《生存与尊严——律师定位与案源拓展方法》,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2版,第69页

顾永忠:《论律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责任》,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马贺安:《生存与尊严——律师定位与案源拓展方法》,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2版

2、【美】安索尼·T·克罗曼:《迷失的律师》,周战超、石新中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3、顾永忠:《律师制度与律师实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谢长宇:《在路上——从律师助理到成功执业》,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篇3:律师职业精神之我见

关键词:律师,职业精神,人权,价值

所谓职业精神, 是与职业活动紧密相联, 具备自身职业特征, 并能鲜明地反映出本职业行为特征、价值目标、社会责任的内在的精神要求。律师职业精神是什么?为何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发现, 对已有14万并且人数仍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律师队伍而言, 社会评价负面居多。如黄光裕案件中涉及到的两名知名律师, 唯利是图似乎成了这个职业的代名词。律师自身在执业过程中也常感困惑和彷徨,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重新去思考律师职业的价值目标是什么?律师职业的社会责任是什么?简而言之, 律师职业精神是什么?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作为一名年轻的执业律师, 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 在经历了选择—放弃—又选择律师职业的独特过程之后, 我逐渐体会出答案其实就隐含在《律师法》第2条规定的三个维护之中, 即律师应当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 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我从中思考得出, 认为律师职业精神的内容当为“人权至上, 法律至上, 服务至上”。

何谓人权至上?

人权就是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自由、精神、财产等等与个人生存密切相关的权利总称。人权绝不是空洞和抽象的, 而是具体且现实的。当个体的上述权利受到损害时, 每个人总是本能的想到求助于法律和律师。因为法律为保障人权而制定, 律师则为保障人权而工作。律师运用法律的武器和力量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过程, 就是帮助受损的权利个体追回应得权利的过程, 就是维护人权的过程。律师制度从诞生的第一天起, 就天然的和维护人权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是由律师职业的性质及特征所决定, 也就成为律师职业精神的内容之一。

但维护人权的过程注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律师要面对艰难的取证过程;面对执法人员的良莠不齐;面对不公正的执法环境;面对权大还是法大的疑惑;面对体制和制度的不平等;面对法律滞后或无法可依的尴尬……维权过程中的诸多困难使律师的工作充满了艰辛, 律师维权的道路也尤其显得坎坷。但正因为如此才要求律师将“人权至上”作为职业精神的内容之一, 用“人权至上”的精神指引律师走出维权的困惑, 帮助律师克服维权的困难, 指明律师维权道路的方向。当一个律师尽心尽力、恪尽职守地维护每一个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后, 无论案件结果是胜诉或是败诉, 他都是一个忠于职守的好律师, 是一个彰显律师职业的神圣价值的好律师。在这里“莫以成败论英雄”!

律师还应当意识到, 从“国家把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的那一刻起, 人权就成为中国社会最核心的意识形态之一。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程度就成为衡量中国民主法治进程的重要标准之一, 律师维护人权的责任亦更显重大。在孙志刚案件促使国务院废除《收容遣送条例》的事件里, 我们听到了律师建言献策的声音;在东航空难案件促使航空空难新标准出台的事件里, 我们看到了律师奔走呐喊的身影;在质疑铁道部春运票价上涨及就餐不开票的不合理行为时, 我们看到了律师的挺身而出。他们或是提起公益诉讼;或是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或是直接参与立法修法活动。律师维权的方式从个案的维权代理上升为推动制度和法律的建设, 维权的范围从公民的个体权利扩大到普遍民众的群体权利。“为民请愿, 仗义执言”, 这些律师是我们的榜样, 让我们看到在建设一个以人为本, 彰显人性的社会里, 律师有能力通过自己理性的思维, 对权利的密切关注, 对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接触, 对民生需求的客观反映, 为维护人权和推动中国民主法制进程作出更大的贡献!

何谓法律至上?

依据律师法的规定, 律师是依法取得律师执业证书, 接受委托或指定, 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人。无须质疑, 法律知识就是律师谋生的工具和技能。《论语》说“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1]。因此, 律师需要认真刻苦地学习法律、钻研法律、掌握法律, 直至运用自如、炉火纯青。之所以强调这一点, 是因为当下浮躁的社会里, 律师界存在一些不良风气。认为关系能取代法律, 交际能取代学习。在觥筹交错、推杯换盏中一些律师忽视了苦练内功、提高技能, 放弃了对法律的学习。即便是学习法律, 也只是粗浅的看看法条, 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忽视了对法条背后立法背景、法律精神的深刻领会。造成曲解法条、断章取义的不正确的学习方式。这是应当引起律师、尤其是年轻律师警惕的地方。

律师正确的学习研读法律是为了正确的实施运用法律。孟子说“徒善不足以为政, 徒法不能以自行”[2]。强调法律要被人正确的运用。《圣经》说, “我们都知道法律体现正义, 但也要人能正确地运用他”。律师虽然是拿当事人的钱而为其提供法律服务的人, 是民间法曹的自由职业者, 但他同代表国家司法权的法官、检察官一样都是法律的运用者, 都是法律职业共同体中的一员, 都要对法律的正确实施负有责任, 都要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所以, 律师法要求律师应当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

矛盾由此产生。律师即要维护当事人的权益来争取“利”, 又要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来保住“义”, 这似乎让律师陷于“义利”两难的境地。但正所谓“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法律!律师要在遵守法律, 正确实施法律的范围内为自己谋利。如果, 律师弃“义”不顾而只追求“利”, 那无异于玩火自焚、自取灭亡。殊不知, 我们身边这样的警示并不少见, 其中还不乏一些赫赫有名的大律师。他们在断送自己大好前程的同时也给其他律师敲响了警钟。律师决不能做任何违背法律的事情!律师一定要在权力、金钱和感情的诱惑面前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将法律至上的精神铭记在心, 让法律的良知贯穿到律师的职业行为甚至日常行为当中, 模范的遵法, 守法, 用法, 普法, 成为一个身体力行的法律人。

何谓服务至上?

律师职业是一类特殊的服务业。作为服务业的一种, 服务业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行业要求一样适用于律师行业, 比如诚实守信, 礼貌热情。在这里, 尤其应强调恪守诚信。之所以强调这一点, 是因为目前的律师队伍中存在着有悖诚信的行为。比如, 同行之间为争夺案源相互拆台, 诋毁对方。为提高本所或本人的形象, 自吹自擂、虚假宣传。对当事人漫天要价或以各种理由要钱, 坑害当事人……这已影响到整个律师行业的形象和发展, 尤其值得警惕。同时, 作为区别于其他服务业的特殊之处在于, 律师提供的是——法律服务, 这样一种上层建筑的服务。这种上层建筑的服务会对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今天, 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已迫切需要律师提供更高更专业的法律服务。律师应当顺应时代潮流, 本着“服务至上”的职业精神, 努力提高自己的法律服务水平。在结合自己兴趣及市场需要的前提下, 做一名有专业特长的律师。服务的专业化程度日趋提高是市场经济发展和行业分工细化的必然要求。法律服务的专业化程度越高, 对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越大, 同时对个人律师职业成功的帮助也越大。很多知名大律师在拥有丰富法律知识的同时也是某一行业的建树者。例如, 北京房屋买卖领域的权威秦宾律师, 上海建筑行业的权威朱树英律师等等。我们年轻律师应以此为榜样, 要静下心来, 耐住寂寞, 以苦为乐, 努力钻研某个行业的专业知识, 使自己成为某一方面的事务专家。在开拓自己职业生涯的同时成为对某一行业有更大贡献的建设者。

“服务至上”还要求律师作到服务于安定的社会局面。当下,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变革时期, 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利益分配格局深刻变革。各种问题错综复杂, 关联性强。许多问题是经济问题、法律问题的同时也是社会安定问题。例如, 农民工权益维护、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国有企业破产改制、垄断行业的霸权行为……特殊的发展时期要求解决经济问题、法律问题的同时还要解决社会安定问题。这对律师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律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律师常处于利益冲突的最前端, 是某个利益群体的代言人。所以, 律师除了解决专业的法律问题之外, 还要争取化解社会矛盾, 同时引导当事人通过正确的法律途径解决诉求, 努力创造一个安定的社会局面。律师要保持高度的职业敏感性, 律师是为了解决矛盾, 而不是激化矛盾或是制造矛盾。律师要通过自己提供的法律服务, 对当事人和社会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所以我以为, 律师职业精神应包含“服务至上”的内容。

当下, 开展律师职业精神的探讨和学习是必要且重要的。对律师队伍而言, 因为一些律师出现的不正之风已影响到整个律师队伍的形象, 影响到律师行业的健康发展。所以, 有必要通过对律师职业精神的深层次思考帮助我们澄清是非, 提高认识。促进行业廉洁自律, 加强律师队伍建设, 提升律师行业整体素质。这对律师行业的健康发展, 对良好法制环境的建设以及依法治国方针的实施, 都意义重大。

对个人而言, 我很庆幸自己在放弃律师职业的几年后又再次选择了这一职业, 庆幸的同时也有着担心。毕竟律师职业神圣光荣的背后也意味着超乎寻常的艰辛和汗水, 自己能否知难而上、矢法于志?但“行成于思, 毁于随”。对律师职业精神的深层次思考有助于自己正确的执业。如同黑暗中航行需要灯塔的指引一样, 律师职业精神或许会像灯塔一样, 为自己指明方向、增添信心, 引领自己走向优秀直至成功。

参考文献

[1]论语.卫灵工第十五.

篇4:论我国律师职业社会定位

[关键词]律师职业;定位;属性

一、我国律师职业社会定位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方面的不足

著名法学家江平教授说过,一说起律师,人们就会将其与高人一等的身份、地位和财富联系在一起,在人们的想象中,律师仗义执言,风度翩翩,举止文雅,是受人尊敬的人物。这是律师在人们心目中的一种形象定位,应该说,这些联想是符合律师的固有形象和发展规律的。作为律师,用技巧帮助人,用法律关怀人,他们始终用实际行动来实现其价值,完美其形象。在西方国家,律师定位的层面很高。德国律师法规定:“律师是司法的独立人员。”加拿大律师法规定:“每一个在最高法院担任初级律师的律师协会会员,均是加拿大自治领地的所有法院的官员。”在日本,律师被称为“在野法曹”。但是,在我国整体法治水平还不是很理想的当前,律师的地位现状也不容乐观,律师的地位来源于律师的定位。我国的《律师法》给律师的定义是,依法取得律师执业证书,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我国的律师职业具有浓厚的“民间性”。律师就是一名有营业执照的服务人员,一名法律技师,民间性成了中国当代律师的背景和立场,律师的政治地位低就得不到政府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律师成了为人们提供法律帮助的服务人员。在中国具有几千看“官本位”的思维意识形态下,律师不仅被人们误解,而且政府部门也不理解律师甚至歧视律师,从政府的相关规定和实践中看,有很多政府部门不屑与律师对话,对律师的工作并不配合,甚至针对律师作出一些限制性的规定。

(二)司法歧视的存在

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造就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专制思想,“官本位”思想仍未清除,另外,很多司法人员认为检察官和法官是正义的维护者,检察官积极的揭露案件真相和追究犯罪,法官审慎地适用法律和冷静地判断真相,而律师不过是一些代表民间发言的法律服务者,甚至是代表着浓厚的商业气息而仅仅是为个维护私人的利益。因此,当律师们成为了犯罪分子的辩护人,也就成了犯罪分子的代言人,三机关便会把对犯罪分子的态度多多少少的转移到律师的身上,造成一种在法律职业共同体内的司法歧视现象。

(三)社会认知的误解

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外界的认可,但是似乎忘记了外界的认可是必须是通过自身实际表现的方法才能获得,我国律师职业准入,与西方国家相比条件还是较低的,职业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业务素质的参差不齐,使有些律师只能充当形式上的法律服务者。

在社会大众的想像中的律师和我国现实中的律师是有差距的,近年来的司法实践表明,中国律师的形象并不令人满意,受到一些体制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我国律师队伍中还有诸多问题影响律师的形象,比如一些律师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着对律师拉关系,请客送礼的怨言和责难等等,就如江平教授所言:“律师的形象在社会上现在是每况愈下的,并不是呈上升的趋势。”[1]

二、对律师职业社会定位的理论分析

律师职业属性决定着律师业的发展方向,律师制度的主要方面,律师职业规范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机制。同时律师职业属性决定着律师职业的基本功能,影响着律师职业的衍生功能和律师职业的社会价值。

(一)律师职业的法治性

律师职业的法治性,是现代律师职业为适应社会所追求的法治目标而产生和发展的。离开对法治目标的追求和维护,现代律师职业将不复存在存在。律师职业的法治性来源于统治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社会需求——统治阶级所对人民大众权利的尊重、社会秩序的维护;人民大众对自身权利、利益的维护和对正义、公正的追求。在这两个方面的需求都产生的时候,律师职业才得以产生并获得发展。同时,律师职业本身的职业属性也是其法治性的来源,律师本身要法律之师,其权利的授予,原则的确立都是来自于法律,其工作的内容也是运用法律,其价值更是通过法律来实现,总之,律师职业的本质离不开法律。

律师职业的法治属性要求我们,不仅要创立律师职业,建立律师制度,还要保障律师职业,发展律师制度。因为律师职业是重要的法治力量,律师制度是一个法治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法律制度。

(二)律师职业的独立性

荷兰律师Markku Fredman在《司法制度中律师的作用》一文中指出:“绝对独立是律师得以从各个角度履行其任务的重要前提;他必须不受任何侧面的影响,尤其是那些被认为源于个人利益或外来压力的影响。”律师的法律服务活动,建立在国家和民众对于律师有足够的信任的基础上,信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法律的完整和司法的独立,而司法的独立就要求律师职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职业,以实现形式上和实质上的民主及公平。可以说,律师职业的独立性是由其属性决定的。正如著名刑法学者陈兴良教授所提出的:“由于律师必须依法履行职责,因而它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不仅不会成为社会的离心因素,恰恰相反,通过律师的业务活动,求得社会公正,更有助于社会的整合。”[2]

三、关于我国律师职业社会定位的思考

(一)创建中国律师文化

中国,可以说是几乎是没有法律传统和文化的的国度,如果说非要追溯历史的话,中国的律师文化基于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庸之道乃大成也,重集体主义,求互谅互让,主张调和中庸,就是这样一些文化积淀下来的东西对律师有很大的影响。造成中国律师文化有了一些本不应该是律师的特质:一方面与双方当事人的关系都太过“和谐”。对自己的委托人尽职尽责,理解委托人,想委托人所想,急委托人所急,对对方当事人尊重,彬彬有礼,力戒声嘶立竭。另一方面对司法机关过于“诚信”。从不刻意夸大,百分百地事实求事,甚至从不把案件的事实上升到理论和情感的高度。我们传统文化会导致律师职业有些人性中有些“懦弱”的缺点,法学界应给予律师职业特殊的研究,因为律师行业是关系到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各方面,律师文化可以带动整个律师业关注社会,热爱人民。从内心里同情弱者,热爱你的人民。

(二)弥补我国立法不足

在律师职业属性定位上的缺失和不足,导致了《律师法》立法上的遗憾的缺陷。如果连律师职业的定位都没有搞清楚,就无法了解律师的功能定位和职业定位,只有在法律上将律师的职业做一个明确的定位,才能提高律师的积极性,才能体现保护私权、保障民主、维护法制的宗旨。我认为,律师应该定位为社会中的法律人,这是律师在本来意义上所具有的地位,律师就是法律之师,律师所从事的服务活动是与法律相关的专业性服务。现代经济飞速的发展,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等变得日益复杂,国家法制的逐渐完善和纠纷的多样化使得大众不可能完全了解法律条文,只能求助于专业人士,律师正是熟悉国家的法律而且具有丰富司法实践的专业人士,所以律师的定位应摆脱低俗的民间性,律师的服务也应该是专业的法律服务,而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体力劳动,只有法律对律师的定位层次高,才能体现在社会上给予私权保护的程度高,才能真正使律师得到应有的信任和尊重,进而建立一种高于一般社会秩序的法治秩序,这是法治的出发点,也是法治的根本目的。

(三)建立法律职业共同体

建立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协商与一体化机制。由于律师与法官、检察官同为法律职业共同体,但在我国,法官、检察官往往对律师不能达成共识,造成我国司法律体系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所以加强律师与法官、检察官的协商与沟通,建立法律职业一体化制度是很有必要的。[3]同时还可以建立律师进入法院、检察院的机制,这样法律人才资源可以在我国进行流通,可以缩短法官、检察官与律师之间的“距离”,也更有可能使他们在法律方面达成共识,从而加快我国的法律前进的步伐,以便早日实现真正的民主与和谐。

(四)精练我国律师队伍

律师职业与司法公正和人民权利的实现息息相关,所以对律师自身的专业要求会比其它行业要求的专业素质更严格。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执法的惯性,加之律师队伍本身存在的诸多不足,出现了一些道德失准、不恪守执业纪律的现象。这些现象干扰了律师队伍的成长,阻碍了我国律师制度的发展。对此,笔者以为,要严格准入制度。首先,律师从事的是社会工作,这要求律师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思维敏捷,表达富于表现力。而目前我国律师资格的获取条件并没有反映出对律师阅历、思维及表达上的更高要求。因而必须改革现行的律师资格获取制度,加强对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法律实践应用的考察。其次,要严格律师准入制度,提高律师素质不仅仅是通过考试这种方法,还应加强对已经成为律师的群体的素质教育才能实现我国律师素质的整体水平的飞越比如可以通过制定法规或行业规定,使律师的继续教育,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要强化律师的外语能力,以便提高我国律师的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江平.中国律师的形象问题[J].中国律师,1997(8):121.

[2]陈兴良.论律师职业的定位,走有中国特色的律师之路[J].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51.

[3]杨晓培.论律师的法律地位和保障.法制与社会[J].2007(8):718.

[作者简介]盛然,男,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篇5:论律师职业素养

现代法治的基础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作为法治经济的总的价值特征,既要求把竞争、效率和效益放在首位,又必须做到合法、合理、兼顾社会公平。从这个角度来讲,诚信制度在市场经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没有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没有共同遵守的诚信制度,也就不可能建立起良好的社会交易秩序。而只有在高度规范化的市场秩序、交易秩序下,才能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开拓创新精神,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常运行。因此市场经济不仅是法治经济,也是诚信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正如江总书记指出:“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市场经济讲究诚信,律师执业同样也要讲究诚信,如果律师不讲诚信,不咯守律师职业道德,最终将背离法制建设的轨道。对于正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律师业无疑于自毁长城,建立律师诚信制度,是加快社会信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律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浑然为

一、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律师是正义之剑,是民主之犁,是令人感到无尚光荣和无比自豪的职业。年轻律师作为这支队伍中的新成员,更应当加强职业素养的自我锤炼,只有这样才能早日成为其中优秀的一员,为当事人提 供更加完善的法律服务;才能为这支队伍的发展壮大,为中国律师文化的创建做出自己的贡献。接下来我就对律师应该具备的主要素养展开本文。

首先,律师应具备的思想素质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修养。律师是国家法治建设和民主进程的主要参与者和推进者,是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因此律师应具备良好的政治修养。忠于宪法和法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着当代中国基本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根本任务,各种基本原则、方针、政策,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各主要国家机关的组成和职权、职责等等,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具有最高层次的法律效力。法律是指一切由立法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一部完善的宪法与一个良性的法律制度体系是现代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律师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工作者,最大的诚信首先就是要忠于宪法与法律,树立法律至上的崇高信念,保证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忠于宪法就是要坚持四项墓本原则,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与政策,坚持国家的基本政治与经济制度。忠于法律,就是一切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在查明、掌握事实真相的基础上,正确地理解、准确地适用法律,不屈从于权势,不迷惑于金钱,不歪曲事实,不曲解法律,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文化修养。律师是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人员,这就必然要求律师具备很高的法律文化水平,而法律服务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又使法律服务不仅仅局限在法律的范围内,往往一项法律服务需要律师掌握很多方面的知识,这要求律师要有不断继续学习的心态和敬业的精神,及时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随时给自己充

电。

3.道德修养。律师的任务是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公民提供法律帮助,以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维护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律师应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律师绝不能把自己等同于商人做生意,不应惟利是图。学会做一个好的律师人,对集体(所在的律师事务所)要讲奉献,对客户要讲负责,对同事要讲宽容,对朋友要讲诚信。不提高道德修养,最终是要被客户所否定,也注定会被社会淘汰。忠于职守、维护正义是诚信制度的基本要求,也是体现律师执业特点的重要职业道德,其核心内容是律师要坚持依法独立执业的原则,抵制和排除非法干预,以忠实维护国家法律与社会正义。当前,在我国推进经济、政治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由于旧的制度、观念的影响,一些人对律师工作仍然存在着误解,并且由于现实的立法、制度不健全,律师依法执业保障并不充分,再加之个别领导干部、司法人员素质不高,滥用权力对律师工作横加干涉,律师执业依然面临着阻力和风险,执业之路充满了艰辛与坎坷。忠于职守、维护正义要求律师在执业过程中,排除一切非法干扰,冲破一切不当羁绊,舍身护法,坚持真理,维护正义,为民请命,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真正脊梁。

4.执著敬业。要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律师,执著敬业十分重要。执著,要求我们在律师职业的过程中,要坚定律师执业的信念,遇到困难毫不气馁。特别是在法律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一些法律问题的处理还不是完全依据法律的情况下。敬业是要求我们年轻的律师“不以案小而不为”,精心做好每一个案件和法律服务事项。律师应该具有法律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优良的思维品质,这源于律师所从事的是一种理性的、推理的、注重高度逻辑性和程序性的法律工作。基于法律自治的必要性和律师主体的独立性,就需要律师的思维具有独立性,保证律师在法律活动中只服从于法律,而相对独立于其他社会组织或成员,抵制来自于外界的非法非理的影响和干预。基于保证法律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就需要律师的思维具有相对的保守性,保证律师在分析处理法律问题时尽可能地依据固有的规定或判例,而不能任意改变已有的规则,以维护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基于坚持律师在法律认知活动过程中的“唯法是从”精神,就需要律师的思维具有崇法性,保证律师把法律作为判断一切行为合法与否的唯一价值标准,追求任何违法行为都应承担法律责任的工作目标,树立公平正义的真诚信仰。

其次,律师应具备的业务素质有以下几点:

1.具备扎实的法学理论知识并熟练掌握常用的法律法规。律师职业的专业性要求我们律师要具备丰富的法律专业知识,包括法律理论知识和实用知识。律师应该熟练掌握法律人特有的法律知识、法律技术和技能,这源于律师所从事的是一种以法律规定或判例为基础的、具有特殊技术性的法律工作。其一,欲为律师者须掌握相当丰富的法律知识,仅仅通过司考还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地不断地巩固和学习法律知识;其二,欲为律师者须经过不断的培训再培训和实践再实践,不断掌握技术和提高技能,不断积累经验;其三,成为律师后还要“或到老,学到老”,保证自己的知识、技术和技能水平不掉队,与时俱进,适应不断变化的法律状态和社会状态。律师应掌握的职业技能是非常丰富的。基础的是普通技能,如语言表达、社交和沟通、创新组织、计算机操作等等能力;关键的是专业技能,如法律识别、法律解释、法律推理和论辩、法律程序、证据操作、文书制作等等能力,这其中核心的是掌握追求“法律真”而非“自然真”的逻辑推理和论辩能力。

2.要重视自身的继续教育及时进行知识更新。当今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社会正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改革的成果要有法律来确认和巩固,因此我们的法律也将随着改革的深入时常发生着变化:新法律的颁布实施、旧法律的修正和修改、新的法律业务领域的开拓,这些都需要我们继续去学习掌握。律师是熟知和精通法律知识的专业人才,律师的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律师提供法律服务的质量。市场经济和法制的同步发展,法律服务领域的拓宽,对律师业务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高,律师要适应国际化、专业化、信息化的挑战,就必须与时俱进,敬业勤业,勤奋学习,努力钻研,不断提高业务知识与技能,为律师业自身的发展开创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律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不仅是业务知识和技能方面,还要注重陶冶品德和职业修养,注重培养高尚廉洁的内在品质与洒脱文明的外在形象。勤业敬业,提高素养是诚信制度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律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表现,只有具备扎实的业务功底与高度的职业素质,才能胜任其职责使命。

3.要师从多家,坚持四勤、戒骄、戒躁。这是一种业务学习的方法,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律师,就要“师从多家”。所谓四勤:就是嘴勤(要多问)、手勤(要多写)、眼勤(要多看)、腿勤(要多跑),要长期坚持不耻下问,坚持多写文章,多看书,随时学习,不辞辛苦。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对于我们这些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的人们,就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坚持朴实的作风、拥有坚韧的意志;就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迎接一切挑战,克服一切困难。

4.尽可能地多接触各类非诉讼业务和诉讼业务。作为刚刚踏入律师职业门槛的年轻律师一定要多接触各类诉讼和非诉讼的法律业务,学习各种各样的业务技巧和实际操作经验。首先,律师职业具有特殊的职业伦理。职业伦理即职业道德,它是伴随着生产力及社会职业分工发展而职业文化的不断积淀逐步形成的。职业伦理之本质是不同职业所具有的、不同于其它职业的责任规范内容,它是一种受到职业限制的伦理,其内容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的职责中去认识和诠释。因而律师职业伦理的内容也是一种责任规范内容,它只能在律师职业的参与者即律师所肩负的特殊责任中去寻找。律师职业伦理的核心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为律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接受委托,通过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方式,通过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来实现社会的公正。这就需要律师首先应是一个符合做人底线的人,正如 西风凋碧在《做律师的底线》一帖中所说的那样,律师要有好的人品、要有爱心和强烈的责任心。一个品质低劣的人,一个不具爱心的人,一个不具责任心的人,指望他去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指望他去推动社会公正,是不可想象的。

5.尊重同行,公平竞争。律师不仅对当事人要讲诚信,对同行也要讲诚信。我国律师具有共同的理想和事业,肩负着同样的职责和使命,因此,律师之间应相互尊重,不得故意怠慢、诽谤同行,不得故意抬高自己和标榜自己,贬损和低毁其他律师,不得用不正当的手段损害其它律师的威望和名誉,更不得对其他律师的依法执业进行干涉和轻视。茸重同行还要与公平竟争有机结合起来,律师在开展业务中要遵守诚信原则进行公开、平等的竞争,比服务效率、比服务质量、比服务态度、比社会信誉,而不是互相拆台、拉案源、搞关系、挖业务,要坚决反对贬低别人、抬高自已、唯利是图、损人利保守职务秘密。由于律师职业本身的特殊性,加上法律赋予律师的权利,使得律师在执业过程中接触当事人秘密的可能性很大,涉及稳定的范围也很广泛,任何搜自将当事人秘密泄露出去的行为都极有可能使当事人遭受重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失,因此根据律师诚信制度与职业道德的要求,律师执业应严格保守职务秘密。保守职务秘密要求律师对在执业过程中所获悉的秘密事项,无论来源如何,均对此承担保密的义务,未经委托人许可,不得以任何理由向任何人泄露。如果律师不能保守当事人的秘密,当事人对律师的信任就会遭到破坏,律师与当事人之间委托关系的基础就不复存在,就没有人愿意再委托律师。

最后,一个专业的优秀律师还应该珍视声誉,品行高洁。律师肩负着保障人权、维护国家法律和社会正义的神圣职责,扮演着人类正义与法律良知的最完善的代表。社会把律师职业视为一种崇高的职业、一种正义的职业而加以认可、尊重、首肯,这是律师职业群体长期不懈地忘我实践所取得的成果。珍视声誉就是要十分珍惜、倍加维护来之不易的律师的职业声誉,严格自律,诚信为本,保持律师良好的职业形象。品行高洁,是律师品行修养的核心,是律师必备的职业道德品质,律师业从来就不是一个归属于商业的行业,律师从来就不是一个商人与搞客,律师业与律师的价值将随着社会的进步、法治的繁荣逐渐凸现出来,而倡导高尚、廉洁的律师职业道德,将对中国律师诚信制度的建设产业积极又深远的影响。

篇6:浅论职业教育发展途径之我见

一、中职教育现状(一)与高中学校的差异 根据 2009 年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中职教育招生人数与高中招生人数相 差两百万人,在校人数差近千万人。全国高中学校数是中职学校数的一倍有余,从事高中教育的职工是中职的 6 倍。(二)农村职教发展的滞后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与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和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不适应。农村职业学校在办学经费、教学设施、师资水平等 方面与城市距离在不断加大。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占 20%,接受过初级职业教育或培训的占 3.4%,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占 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 76.4%。(三)国家政策的支持 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对发展职业 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解决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办学条件较差,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育教学质量不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等问题,2002 年 8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7 年 5 月,国 务院发出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对中等职业学

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所有全日制在校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09 年 12 月 2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 2009 年秋季学期起,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 日制在校学生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逐步免除学费。这些努 力使得近几年来职业院校学生的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二、政府积极的职教政策是职教发展的有力前提(一)政府干预阶段 2000 年前中职教育招生规模及其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比例出现了徘 徊和下降,“普高热”和“大学热”使中职学校的招生普遍不同程度地遇到困难,且生源质量逐步下降。我国自 2001 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民经济得到了跨越 式的发展,支撑兴国战略的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科技型 转化,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市场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尤其是沿海地区对技能 型人才需求的缺口很大。政府已经意识到发展职业教育对我国今后经济发展和 结构转型的重要作用,并且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二)中职变革

阶段 在这一阶段,依托国家政策,每一所中职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办学定位和 办学特色,在科学分析社会需求和学校所处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强调专业特色,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国家根据区域划分 全额投资建设国家级实习场所,建立综合型实验实习基地,配备市场紧缺型专 业实习用设备;各地方中职学校配备基础实验实训场所,场所资金来源可以由 学校与地方财政或者与学校签定“定单式”企业共同负担。国家通过建立职业资格鉴定站,与行业协会确定考核内容,严格职业资格 考评制度,规范职业资格等级评定,使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成为就业择业的必备 条件,同时配合学校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培养出拥有一定技能的高素质的技术

工人。当今,许多中职学校通过各种技能传授的改革、教学模式的改革,已办 出学校特色,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三)中职教育现代化 中职学校在这一阶段将完善教育理论体系,踏人专业成长的自主发展的轨 道。政府已不再参与中职改革的进程,中职学校开始向同行业、市场相符合的 方向发展。同时,随着国民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增长,国民对中职学校的认识发 生根本改变,“普高热”现象基本消失,市场对技术工人需求数高于对研究人员 的需求数,中职招生高于普高招生,综合素质一般的学生的偏好开始转向中职 类学校。完善的中职教育开始对中国的工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同时行业的发展 又促使中职类学校更加完善。旧行业的衰落,新行业的兴起,促使中职学校专 业开设转化以适应市场,培养出的优秀技能工人同时推动着行业向高端发展,从而形成正反馈,促进经济的持久健康发展。

上一篇:工作总结实习下一篇:60年校庆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