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波探析论文

2022-04-16

温州金改已满周岁,表面上看也轰轰烈烈,但国内外专家、媒体和温州本地企业界对温州金融综合改革的成效却缺少认同感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第197次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时光荏苒,温州金改已满周岁。从温州市政府网站—“中国温州”上可以看到,网页上列出了长长的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大事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金融风波探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金融风波探析论文 篇1:

美国次贷危机和金融风波探析

摘要:次贷危机是金融炒作的结果,主要是宏观调控力度不当、房地产市场失衡、金融机构推波助澜三个因素集合造成的。次贷危机引发了美元贬值、石油价格上涨和许多国家经济减速,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的金融风波,需要我们研究和把握金融系统的整体性、金融资本的流动性、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金融波动的周期性等新特征,从而做到未雨绸缪,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风波;宏观调控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美国次级贷款的内容和特点

次级房产贷款简称次贷,是一种房地产抵押的按揭贷款。

美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分为三级市场,第一级是优级房贷市场,第二级是次优级房贷市场,第三级是次级贷款市场。次贷政策对中低收入的购房者很有诱惑力,因为它具备了三个特点:一是次贷低首付,有的次贷甚至没有首付,这对中低收入者特别具有吸引力。一般的按揭贷款都要有首付,大概占总额的20%~40%,而次级贷款的低首付特点则激起了人们的购房欲望。二是次贷期限长,有的20年还本息,还款周期长使贷款者压力小。三是次贷利息前低后高,即前2年是低息,后18年是高息,越到接近20年的时候利息越高。这三个特点使得中低收入者踊跃贷款购房,房地产价格涨得很快,一套豪宅最高达到几百万美元以上。

美国开办次级贷款的初衷是好的,旨在解决中低收入者买房难问题。这项措施启动后,美国的私人住房率提升了6个百分点,成功为1000万中低收入者解决了住房问题。在美国,孩子18岁以后基本自立,剩下父母构成了家庭的小型化。次级贷款政策迎合了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并较好地满足了美国人旺盛的购房欲望。但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次贷刺激了房市,也毁了房市。因为当时美国的房地产价格暴涨,信贷双方都有一个心理底线,即最后实在不行就卖房子还贷款,反正也赔不上,结果恰恰就在这里面出了问题,房价连跌了40%,房地产市场因此溃不成军,终于爆发了次贷危机。

二、诱发次贷危机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次贷危机是金融炒作的结果。美国金融是全球一体化的龙头,很多银行都在发行贷款证券(英文缩写是MBS),形成债务后再卖债券(英文缩写是CDO),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波及到全球形成了一个债务链,债务链一中断,便产生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波。探求原因,主要是三个因素集合造成的:

1 宏观调控力度不当。美联储为了有效调控经济,格林斯潘首先是在2003年之前多次降息,从5%降到1%,降息使贷款成本下降,诱使很多人靠次贷买房,促成了房地产“泡沫”。而后美联储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又连续13次调高了存贷款利息,到2006年初,由最初的1%调到了5.3%。因为利息高了,还贷的成本自然提高,本金滚利息,越滚越大,加重了还贷者的压力。美联储主导贷款利息前降后升的“U”型走势种下了祸根,致使很多人次贷低息买房易而后又高息还款难,最终引发了危机。

2 房地产市场失衡。美国房地产从2006年开始降温,“泡沫”破裂后,房地产价格大跌,原来售价100万美元的房子,现在只能卖到60万美元左右,出现了房地产全面缩水和下跌的局面。这使最终指望卖房子还贷款的人始料不及,房价下跌到卖房子也还不上贷款的地步,次贷危机终于浮出了水面,引发了金融风波。

3 金融机构推波助澜。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便竞相炒作房地产贷款的证券和债券,炒来炒去,炒得扩大化了,波及到全球,把很多国家和银行都卷了进去,从而引发世界性的金融波动和风险。

美国次贷危机是历史的巧合。现在设想:如果美联储当年不加息,贷款的利息也就不会这么高;如果美国的房地产价格还在涨,房主还贷就不会出问题;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刺激房贷,没有证券商、银行家从中炒作金融衍生品,也就不会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而现实的结果恰恰是这三个问题汇集在一起“交叉感染”,其结果必然引发美国的次贷危机。事出有因,绝非偶然,偶然寓于必然之中,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三、次贷危机的后果和危害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统的各个角落,带来了全球性的诸多问题,包括现在的股灾和金融风波。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

1 次贷危机引发美元贬值。美国处于世界霸主地位,小布什希望美元贬值,贬值后会刺激外贸出口,降低进口,减少美国的外贸逆差,这是他的基本立足点。美元贬值以后,美国可以多印美钞向全球输送通货膨胀,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都出现了反应,物价上涨、经济放缓。比如人民币升值的问题,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从2005年7月21日晚19时开始升值,到4月末已累计升值了18.2%,汇率已突破7元的大关。到2008年年末,人民币与美元的比率将升到6.6元,接着继续再升到5元,2020年最后升到4元左右。人民币升值的另一个原因是压缩出口、增加进口,降低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美国打压人民币升值意在减少外贸逆差,内外的原因兼有,就像“天平”的两端,一端是美元贬值,另一端人民币就要升值,这是一个联动的过程。美元贬值带动人民币的升值加快,为全球输送通货膨胀,现在俄罗斯的物价涨得也很厉害,欧盟、日本、新加坡、韩国也都受到影响,物价都在上涨。所以,面对物价上涨,中央提出“两个防止”,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利用财政、税收、货币政策等多种经济杠杆调控物价和股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 次贷危机引发石油价格上涨。美元贬值之后,美国、纽约和伦敦的期货石油价格最高接近每桶120美元(七桶为1吨),一吨是80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6 000元左右。石油是全球的软黄金,经济高速发达之后,石油更是经济血脉。目前,我國每年石油的消耗量是2.7亿吨,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如果石油涨价,会引发我国很多产品涨价,中国的物价就会形成“井喷”效应。现在中石化、

中石油天天向发改委反映,我国一半的石油靠进口,如果石油不涨价,就会出现倒挂和亏损,发改委只好让财政给其补贴120亿元,让其别涨价。2007年我国物价上涨,工业品是石油领头涨,副食品是猪肉领头涨。由于我国垄断产业太多,资源管理不到位,产品成本降不下来,电力、石油、煤炭等资源性的行业都嚷嚷着要涨价,但老百姓又怕涨价,这使国家发改委一手托两家,处在两难的选择中,即一手托企业要涨价,一手托民众怕涨价。若经济问题弄不好,则会引发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3 次贷危机引发很多国家经济减速。由于美元贬值,石油涨价,美国经济发展开始减速。2007年美国GDP增长率为2.2%,比2006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2008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0.4%,第二季度预计只有l%,预计2008年全年美国GDP增长率为1.5%左右,最悲观的是高盛公司预测只有0.8%。美国、日本、欧盟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现在都在减速,而“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正在崛起,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

四、全球金融系统的新特征

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的金融风波,发现世界金融系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把握,具体有四点:

1 金融系统的整体性。世界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货币的国际化和金融系统的一体化。现在看,全球的金融系统是连为一体的,已经形成一个联动互补的新格局,一个地方出问题,马上会引起连锁反应。这需要我们整体把握金融系统的形势和走向,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待经济问题。

2 金融资本的流动性。全球的金融资本近100万亿美元,西方发达国家资本过剩,大概有8万亿美元的流动资本掌握在一些金融大鳄的手里,在世界各地寻找机会进行投机炒作。其中,有一个金融大鳄叫索罗斯,他的手里有上千亿美金的“热”钱,1997年的时候,他看到亚洲的金融市場刚开放,也很脆弱,就到泰国去了,在金融市场搅动一番后抽资脱逃,致使泰铢当天贬值,并引发了整个东南亚的金融风险,中国的香港也深受其害。

国际游资多了以后就会到处窜,像老鼠一样哪有窟窿就往哪里钻,所以金融系统开放后要更加注意安全性。现在看,几次大的金融危机都是国际游资投机形成的。比如1997年泰铢贬值引发的东南亚金融风险,1998年俄罗斯的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的金融风波等,都是国际游资的流动带来的后果。在我国,这些国际游资基本上会炒四个“市”,都很有规律。第一步是炒期货市场,通过赌博抬价,把国家的物价系统搞乱;第二步是炒股票市场,把股市烘起来,出现股市“泡沫”,到高位之后再抽资逃跑,套住的是中国的股民散户;第三步是炒房地产市场,形成房地产“泡沫”后再抽逃;还有一些高手进行第四步,即炒外汇市场,在汇率浮动中挣钱。这些金融大鳄在期市、股市、房市和汇市这“四市”上做文章,投机炒作到一定程度,把老百姓和股民的钱换成美元揣走了,留下的是金融灾难,这已成为一种定式和基本规律。

3 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某个环节有了风吹草动,马上形成一种“蝴蝶”效应,整个金融系统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因为它是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这种大趋势无法遏制。虽然次贷危机本身仅仅几千亿美元,但全球都受影响。我国的股市离美国很远,但也受到了波及。股民是炒信心、炒预期,如果信心和预期都没了,股市也就跌惨了。现在看,这次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形成一种灾难,就是由全球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带来的。

4 金融波动的周期性。金融系统的运行具有周期性,只有认真了解和把握,才能未雨绸缪。驾驭金融形势的变化。从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开始,我们就知道资本主义有经济危机,危机时会出现牛奶过剩倒到海里、产品积压卖不动、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和物价飞涨等现象,这是那个年代初级阶段的经济危机,是一种生产过剩型的危机,这是即时危机的基本特征。经济发展到今天,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方发生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所以金融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由过去的生产过剩型危机转变为金融危机,这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规律。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周期性的规律,比如经济过热,基本上是8~10年出现一次。1982~1984年,我国出现第一次经济过热,进行了治理整顿;1994年,出现第二次经济过热,进行了第二次治理整顿;2006年末,出现第三次经济过热。我国股市也呈周期性变化,基本上是五“熊”三“牛”,股票行情是“横有多长、竖有多高”,这些都是辩证的。现在需要我们掌握的是周期性,准确把握经济走向和规律,从而做到未雨绸缪,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美国看市场经济的优势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用市场法则和价值规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第二,产权多样化,鼓励竞争,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但是,市场经济也有负面效应,会周期性地出现一些问题。在计划经济年代,经济的主要危险是通货膨胀,因为当时是短缺经济,经常供不应求,物价自然就会上涨。市场经济有通胀,也有紧缩,二者交替进行,但主要危险是通货紧缩,即生产过剩、物价低迷、消费不足。在1998~2005年期间,我国经历了8年的通货紧缩,经济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目前,我国又一次进行宏观调控,防止通货膨胀,但要注意调控的节奏和力度,要“点刹车”,不能“急刹车”,“急刹车”容易造成翻车。如果长期过度地紧缩银根,那么到2009年末,我国有可能重新滑入通货紧缩,5年内经济将无法有大的发展。不能一放就胀,一紧就缩,这几年我国一直是这么周而复始地走这条路,现在要注意掌握调控的力度。如果再次出现1998年的那种通货紧缩,我国就难办了,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太大,再加上弱势群体多,如果经济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那么很难保就业、保稳定,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责任编辑 孙莉艳]

作者:陈永昌

金融风波探析论文 篇2:

温州金改如何进行下去?

温州金改已满周岁,表面上看也轰轰烈烈,但国内外专家、媒体和温州本地企业界对温州金融综合改革的成效却缺少认同感

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第197次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时光荏苒,温州金改已满周岁。从温州市政府网站—“中国温州”上可以看到,网页上列出了长长的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大事记。尽管如此,国内外专家、媒体和温州本地企业界却对温州金融综合改革的成效没有认同感。

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市市长陈金彪于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坦承,温州金改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与预期存在三个落差:工作进程与民众期望的落差、现有服务体系与小微企业需求的落差、民间借贷活跃与监管力量薄弱的落差。据温州本地媒体报道,温州银监局最新统计显示,截止2013年3月末,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4.01%,环比上升0.11个百分点,这是2011年6月至今温州不良率首次超过4%。这也说明温州尚未走出自2011年下半年爆发的局部经济金融风波。

回眸一年来的温州金融综合改革,我们需要冷静思考、理性分析,从全国的视角、经济的转型、改革的统筹来总结一年来温州金融综合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问题切入:温州金融风波根源探析

温州之所以获批建立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是因为温州作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先发地区和标杆城市,所出现的部分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和企业主出走现象,某种程度上反应了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发展相脱节的问题。

对于2011年下半年在温州所发生的局部经济和金融风波,官方的说法是“两多两难”,即:民间资金多,投资难;小微企业多,融资难。经过一年多的观察,笔者认为,真正的原因在于:“两多两乱”,即:民间资金多,融资乱;小微企业多,投资乱。一是民间资金多。由于温州在中国率先发展民营经济,经过资本原始基本积累,民间蕴藏了巨额财富,其中仅民间资本总量超过6000亿元,几乎与2012年末温州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相当。二是小微企业多。温州作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先发地区,百姓创业意识强,因此改革开发以来,萌生了大量的个体工商户、中小微企业。据不完全统计,温州现有个体工商户29万多家、各种类型企业14万多家。按户籍人口来计算,温州拥有的企业数是5.4家/百人的企业(个体工商户),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倍。三是融资乱。2010年底全市有担保机构、投资公司、典当行、寄售行、旧物调剂行等融资性中介机构1800多家,由于现行体制对民间金融组织和民间金融活动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和专门的监管机构,上述中介机构长期“跨界”经营,从事民间筹资、融资活动,充当银行与企业贷款的“过桥”角色,运行无序且信息不透明,一旦银行抽贷、断贷,不但贷款企业走上“不归路”,而且这些中介机构自身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由此引发大面积、系统性的民间金融危机。四是投资乱。由于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创新不足,粗放增长导致利润率节节走低,引发大批企业以实业资产作为融资平台,融资后投资房地产、矿产开发甚至以钱炒钱等“副业”,导致实体经济日渐失血而导致实体经济“体质虚弱”。

温州“两多两乱”现象,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一是我们宏观调控的节奏把握问题。开车的人都明白,上路行驶最忌急起急刹,而近年来我国宏观调控的节奏把握相信大家自有公论;二是实体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我们拼劳动力、资源和环境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并没有得到改变,这条路也已走到尽头。

金改目标:实体经济发展是试“金”石

尽管金改不是一蹴而就,但最终总需要有成效的衡量标准,笔者认为,具体标准有三:

一是融资成本是否回归到合理水平,即:融资成本是否回归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目前银行业利润畸高为社会所公认,据公开的上市公司数据显示,2010年16家上市银行净利润占所有上市公司整体净利润的39.38%,2011年这一数据上升到44.9%,2012年已经公布的13家上市银行净利润占上市公司整体利润的53.35%。这说明以息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中国银行业,给实体企业提供的资金成本远远高于全社会平均利润率。按照温州市金融办公布的“温州指数”数据,2012年12月-2013年2月末,典当行、担保公司等其他市场主体平均利率30%左右,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平均利率20%左右,社会直接借贷和民间借贷服务中心的平均利率15%左右,这三部分机构的平均利率又大大高于银行的基准利率。而目前温州大量的制造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在5%以下,这导致实业资本回报率与金融和准金融机构提供的融资成本严重不对称,导致大量实业资本逃离实体经济。

二是企业融资渠道是否顺畅。企业和产品都是有生命周期的,即:初创期、成长期、稳定发展期和衰落期,对于不同的阶段,应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产品。但现有的金融服务体系,以标准化的服务产品和标准对待所有的企业,且在资金供给上,要么洪流滚滚,要么干涸断流。由此导致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在获得资金供应时也是要么营养过剩,要么温饱不足。因此,针对民营经济发达、中小企业量大面广的现实,必须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产品。初创期的企业,因资产少、收入低,应该以私募投资为主;成长期的企业,可以通过股权和产权融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适度介入;稳定发展期的企业,银行应成为主要的资金供给者,部分优质企业可以上市直接融资。

三是实体经济是否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实体经济始终是一个区域、国家经济的脊梁,欧债危机中德国经济一枝独秀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是经济运行平稳健康的重要保障,这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动力源泉。目前各地都有一种贪“大”心理,动辄要引进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殊不知大企业也是由小发展起来的,微软、百度、福特,不都是从车库、学生宿舍、小作坊开始起步的?没有今天的小树苗,哪里有未来的参天大树?从资本回报的角度来看,只有真正让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回归到社会平均利润率之上,资本才有投资实体经济的动力。改革开放之初,温州企业主白手起家,当时主要的融资渠道就是民间私募。尽管当时民间融资利率高、投资风险大,但由于回报率高,很多企业主仍“奋不顾身”地跳入创业的滚滚洪流中,这才形成了今天温州以民营经济为主、以块状经济为支撑的区域发展格局。但当前温州资本大量逃离实体经济,不能不说是中国经济的动力和运行机制出现了重大问题。

上述这三条标准,不管是在温州的区域层面,还是在国家的宏观层面,不仅可以用来检验金改成功与否,同时也可用来检验经济转型升级成功与否。某种程度上,这也体现了国务院同意设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要求:“开展温州试验,对温州经济、对温州产业转型升级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全国金融改革和发展都有意义,有借鉴作用。”

金改路径:着眼温州精耕细作

实体经济发展是温州金改的出发点和总目标,那么其着力点是要引金融之水浇灌小微企业的实体经济之花。

吴敬琏先生曾在2013年2月底举行的中国改革(温州)论坛上说,金融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确实,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事关经济系统的健康运行。但矛盾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温州现象本身就是中国经济运行的缩影,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体,既要从国家层面系统解决现行经济发展、金融运行存在的普遍问题,又要解决温州市场经济先发、小微企业众多、金融脱离服务实体经济等特殊问题。

国家层面的经济发展、金融运行等问题,自然由中央政府通过加快改革、调整结构等来解决。温州层面的特殊问题,需要通过金融综合改革的试点来解决,一旦改革有成效,即可推广之,成为“国家标准”。因此,系统性和特殊性并不矛盾,解决得好,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温州金改一周年来,按照国务院“12条”和浙江省实施细则,已经建立了一些体制机制,搭建了一些平台,构建了一些渠道,四大体系(地方金融组织体系、地方金融服务体系、区域资本市场体系、地方监管金融体系)建设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陈金彪市长语)。但真正达到国务院要求的“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多元化金融体系”的目标,还是需要顶层设计与地方探索相结合。

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看,温州金改涉及的很多内容事关中央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比如金融领域开放、税收管理、创新导向等。既然国务院同意设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部分金融管理权限可以适度放宽或者下放给省、市政府或省、市有关监管部门,作为推进市场化改革的一项试点。

但温州金改的重点,不应就金改而改金融,而应放眼于温州整体实体经济的发展,在实体经济对金融需求方面进行精耕细作,否则金改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着力点有三个方面:

一是吸引民间资本回归实体经济。经历此轮局部经济金融风波,部分温州企业家已经进行反思并认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但目前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并未根本复苏和回暖,企业家投资信心并没有得到确立。因此,必须通过鼓励创新,驱动实体经济复苏。中国经济粗放型增长的道路已经走到尽头,如果不追随世界经济创新发展的潮流,所谓的“中国模式”也将日落西山。笔者在2012年底对温州部分创新型企业的调研时总结,持续创新必将带来持续、稳定的收益,也促进企业永续、健康的发展。回归实体经济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民间资本投资领域的开放问题。正是因为部分地区、部分行业的开放度不够,才把民间资本“驱赶”到房地产及部分大宗原材料的炒作上而形成泡沫经济。通过创新,提高投入资本的回报率,才能使从事泡沫炒作的资本重新回归到实体经济,这也能系统解决房价、通胀等问题。创新驱动,除了开放领域外,需要积极搭建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还要在税收、资金、土地、下游产业政策及人才配套政策等方面出台精细化、可操作性的政策。

二是基于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地方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目前有一种普遍倾向,认为吸引民间资本,就应开放金融领域,成立民营银行、民营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从整个国家层面的产业开放来说,这种观点不乏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放到温州区域层面,这种观点并不具有现实必要性。因为温州已经有20多家银行(分支机构),国内跨区域银行基本设有分支机构,竞争激烈程度可谓是残酷,且温州银行及11家农村合作银行基本以民资参股为主。笔者认为,温州金改的重点不在于成立多少家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而应把重点放在解决集聚民间资金、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上来。其中最应该学习借鉴的是台湾金融支持技术创新的硅谷模式。具体来讲,根据企业生命周期,配套相应的金融服务:集聚民间资本,培育和引进投资基金,服务初创期企业;设立中小企业联合辅导中心、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银行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等,服务成长期企业;加大力度培育地方资本市场,设立柜头和兴柜市场、产权交易市场,打通以股权、产权融资为主的直接融资渠道,服务稳定发展期企业。其中地方资本市场是温州金改必须重点抓住、抓好的牛鼻子,也是温州金改深入推进的突破口。

三是加强地方金融监管。正门不开旁门大开,如果按上述要求打开了民间资本回归实体经济的大门,那么必须通过加强监管,封闭地下金融运转的旁门左道。目前除了人民银行、银监、保监和证监等垂直监管部门外,在地方还有金融办、商务、经信等部门分别监管小贷公司、典当行、担保公司等准金融市场主体。正是这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监管体制,没有形成监管合力并留下监管空白,使得1800多家准金融市场主体引发了温州局部经济金融风波。随着金改的逐步推进,又新增了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民间借贷服务中心、投资类机构、网络贷款服务机构等准金融市场主体,监管难度不断加大。要从地方金融监管立法、监管联席会议工作机制、信息和信用平台共建共享、监管力量整合、行政执法与司法无缝对接等方面,形成地方金融监管的合力,严格防范地方金融风险的发生。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温州金改已开弓没有回头箭,时光是终裁法官,成功,是中国之幸;失败,是温州之悲。作为中国最具改革精神的地区,我们宁愿相信: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作者为资深经济评论员)

作者:金冈

金融风波探析论文 篇3:

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进入后工业时代后国家调整了战略发展方向,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的支柱产业。但是在研究和发展中总结出,旅游业的发展会受到金融危机、自然灾害、政治动乱、恐怖主义和战争的影响,除此之外,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比较薄弱,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下面就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得到一些好的发展策略,给有关人士一些借鉴。

关键词:支柱产业 旅游业 发展对策

旅游业在以后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必须加以重视,在良好的环境中为旅游业的繁荣努力,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我国已经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由此就可以看出国家对其的重视,当前已经将其定位于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这一情况在之前是前所未有的,这表明国家对以后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调整,当前的工作就是怎样发展好我国的旅游业,为国民创造财富,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1、对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理解分析

对于战略性支柱产业而言,其在一个国家的产业群中是主导地位,如果该产业发展不顺利,或者受到一些影响,也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发展,对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支撑作用。战略产业可以说是攸关一个国家不得不发展的产业,能够称之为支柱产业的,其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一定会占有很大的份额,同时对不同的产业群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我国将旅游业定位为国家的战略支柱产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旅游业应对金融危机、调结构、扩内需、保增长的作用,其发展的好坏,也将直接关系着以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针对这一情况,必须重视旅游业的发展,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旅游业的发展[1]。

2、分析当前在发展旅游业时所面临的问题

2.1 旅游业的脆弱性容易出现波动

通过对各个地区、国家旅游业的发展分析,其经常会受到自然灾害、战争、经济或金融风波、政治动乱、恐怖主义的影响和干扰导致之前本国旅游业发展很稳定,在这些因素的影响变得非常混乱,打破了之间经济发展的平衡性。通过对细致问题的分析,发现造成旅游业脆弱性主要有下列几方面的因素。第一方面,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突发事件,而且这些事件在发生之前都是不能预见的,对于旅游业而言,在发展过程中,其对周围环境有高度的依赖性,对周围的综合市场有一定的依赖性[2],很多外界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对其造成意想不到后果。当其中有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后,非常容易发生连锁反应,在社会发展中可以说旅游业是最敏感的一环,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业的发展非常被动,而且其在市场中缺乏引导消费的能力,导致旅游业的脆弱性非常明显。第二方面,旅游业在发展中经常出现波动,这有事实依据,例如对于我国在2000到2012年,中国旅游就出现了两个非常明显的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是在2003年出现的,这一年入境的旅游人数、入境的旅游外汇收入、出境的花费增幅、出境人数的增幅等,和上一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3],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例如在出境花费增幅方面,出现了历年中波动最大的情况,属于历史最低值。对于其中的第二个转折点,就是在2008年出现的,和2003年相比,虽然下降幅度缓慢,但是一直都处于下降的趋势,通过对这些关键年份的分析也可以发现,在2003年中,发生了非典疫情,而在2008年的时候,发生了世界金融危机,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外界不确定因素对旅游业的影响。不仅是我国,这些情况的发生,也影响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导致市场萎靡不振。除此之外,在2008 还出现了两件大事,就是南方出现了冰雪灾害,汶川发生了5.12大地震,这些都是突发事件,事发之前都没有任何的预兆,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在当年我国的出入境市场呈现大幅度的下降,通过这些实际的例子可以证明,由于旅游业的脆弱性,再加上一些突发事件的影响,导致旅游业发展很困难,其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4]。

2.2 和战略性定位还有很大的差距

对于战略性支柱产业而言,其有自身的一些特点,第一点,就是产业的规模非常大,通常情况下,其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会占到国内GDP的5%以上,在当地地区有很高的影响力,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主导作用。第二点,对于战略性支柱产业而言,在需求方面有很高的弹性,通常情况下弹性系数会达到1.0,除此之外,该市场还具有非常强的扩张能力,和其他行业相比,发展速度非常快。第三点,劳动生产率持续快速增长[5],导致我国的生产成本开始下降,这样也增加了就业机会,可以解决当地人们的就业问题,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发展和当地经济有紧密的联系,相互影响度高,在发展中得到长期的支撑,可以有效诱导新兴产业的崛起。

2.3 旅游产业中的一些其他问题

在旅游市场中,国内旅游群体消费水平低,因此对经济市场的刺激有限,在旅游业中一般白领、蓝领是旅游的主体,而农民还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没有拉动农村人口进行旅游,因此旅游人群单一。我国旅游业发展短,在经营中还有许多需要改善的问题,例如小散弱差是当前旅游业的现状,在旅游业中缺少龙头企业,由于大型旅游企业的缺失,导致不能形成品牌力量,在当地的影响力偏弱[6]。

3、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

3.1 旅游危机管理模式必须满足我国的基本国情

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分析可以得知,旅游业天然就具有其脆弱性,这一客观事实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改变的,其是旅游业的内在属性,也是在发展中遇到的最为矛盾的问题。在对旅游业进行经营发展中,必须突破其运营不稳定的瓶颈,如果在某一时期发生突发事件,当无法有效的应对之后,非常容易酿成旅游危机, 造成严重的产业风险,直接制约旅游产生的进一步发展。针对这一情况,必须建立旅游危机管理模式,有效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除此之外,由于全球气候开始变暖,在一些地形复杂地区经常发生地质灾害,进而对当地的旅游业产生影响,针对这些现实情况,在旅游发展过程中[7],相关企业管理人员一定要提高危机意识, 建立规范的应急机制,该机制还应该适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满足旅游发展的需求,这样就可以强化旅游业自我修复能力,在以后遇到类似问题后,其可以在该机制的框架下,严格按照规范应对突发事件,将其对旅游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以后的经营发展中,一定要做好下面几方面的工作。第一点,在实践中要积极对旅游脆弱性理论进行分析,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旅游危机事件进行分析,总结其处理的经验,分析其处理的方法,以及临时应变能力,推动我在这方面的应对能力,增加国内应对旅游危机的成功案例,稳定旅游业的健康、长效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出旅游业应对自然灾害、战胜政治、迎接经济动荡的力量,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点,无论是地方还是中央机关部门,都要提高应对旅游危机事件的能力,在日常工作培训中,都应该加强这方面内容的培训,完善政策、资源的储备[8],与此同时,在机制、组织方面也要进行危机管理的完善,设定权责明晰的旅游危机反映机制,只有在这方面多做准备,平时加强这方面内容的培训,经常事件演练,才能在事件发生后,准确对旅游危机进行干预。第三点,设立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如果在某一时间段发生了突发事件,而对广大的旅游人员有负面影响,或者会威胁到其个人的人身安全,当这一信息得不到官方的证实,或者广大的旅游团体不清楚事件的真相时,就容易造成恐慌,进而取消到某地区的正常履行路线,极大地影响了旅游的发展。但是建立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后,当危机事件发生之后,可以通过官方网站、平台等及时发布,对一些信息进行核实,加强和外界的沟通,这样公众就能准确及时地了解旅游危机,消除公众在这方面的恐慌心理[9]。

3.2 建立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大型旅游企业

我国旅游业发展出现的瓶颈,就是没有大品牌影响力的企业集团,在管理方面也没有优势,直接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当旅游业形成不了规模后,将其上升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也无从谈起,也不能从当前的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针对这一情况,一定要建立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在发展策略方面,应该结合当前旅游市场的运行规律,使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积极发展我国特色的旅游业[10]。在当前情况下,一定要依托现有的旅游企业,通过产权作为和市场之间的纽带,企业大型化发展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可以进行合作合资,或者是利用资产划拨、企业兼并等,对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创新企业集团的经营制度,提高工作效率,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这样为以后向旅游强国迈进打下鉴定的基础。针对一些对旅游业发展有束缚的产业,必须进行产业重组,或者是进行产业优化,推动全国旅游业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在转变过程中,保留各自的核心价值,例如企业的差异性、特色等,重新组建一批拥有较大品牌影响力的大型旅行企业集团。除此之外,当地政府要予以支持,提供一定的政策扶持一二产业中不同的企业,可以结合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情况,让其向旅游业转型,有效利用现有资源,通过相关政策扶持,让这些企业向第一、第二产业中融合,开辟旅游集团化发展的新空间[11]。

3.3 在旅游业中引入信息化技术

对于我国的旅游业,在发展中想要迈向现代化,成为国际中的佼佼者,就必须积极引入信息化技术,提高旅游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可以利用电子商务,加强网络方面的宣传和业务推广,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另一方面,旅游者可以利用计算机,登录该旅游公司的旅游平台,预订系统(CRS)、3G技术[12],到互联网上进行旅游信息的调查,或者直接登录内部网站,进行相关事宜的咨询和查询,了解和旅游有关的旅游产品、旅行社、旅游景点、路线交通、食宿问题、景点名胜等,除此之外,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还可以很好的实现 在线预订、在线咨询、在线交流、在线投诉处理 在线支付,这些都是电子商务中所具备的功能,通过利用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之后,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中间环节,而且旅游价格信息也更加透明化,在进行费用支付时[13],操作方便,提高了用户的满意度,有利于旅游业以后的发展。除此之外,对于旅游企业而言,可以利用客户关系管理软件,以及相关的客户数据库,对客户的信息加以归类整理,分析其在旅游方面的一些需求,针对游客的喜爱和偏好,进行量身定做制定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服务水平。

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得知,在进行旅游业开发发展过程中,旅游业容易受到外界的干预,对外界的变化非常敏感,如果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或者经常性的波动,导致旅游业的发展不稳定,进而出现很多问题。因此必须采取上述措施进行处理,保证旅游事业安全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东艳.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 2015(2):73-77.

[2]吴殿廷,王丽华,王素娟,等. 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必要性、可能性及战略对策[J].中国软科学, 2010(9):1-7.

[3]罗明义.对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的认识[J].经济问题探索,2010(6):145-149.

[4]邢宝学,李亮.战略性支柱产业视角下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策略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0,30(4):28-31.

[5]刘睿,李立华,唐伟.旅游是战略性支柱产业还是独立经济增长因子?——关于国外旅游和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综述[J]. 旅游学刊, 2013, 28(5):35-42.

[6]王玉川,姚启俊(图). 旅游业: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J].江淮, 2010(6):39-40.

[7]何建民.上海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的要求、路径、潜力与对策研究[J]. 旅游学刊,2011,26(5):30-39.

[8]吕本勋,罗明义.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内涵与外延[J].旅游论坛, 2011,04(6):40-44.

[9]林水富,兰思仁.福建省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发展路径探析[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6(1):49-53.

[10]方敬华, 窦晓军. 把旅游业培育成我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J].政策瞭望, 2013(3):23-25.

[11]王航宇,孙玲,王计平.基于ARCH和GARCH模型的重大事件对中国旅游业影响研究——以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21(4):76-80.

作者简介:

刘升福 (1973-),男,管理学博士,教授。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

力明波 (1977-),男,湖北钟祥人,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作者:刘升福 力明波

上一篇:国际营销特点论文下一篇:中国战略考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