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畜牧业论文

2022-04-16

日前,山东省畜牧兽医局联合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加强畜牧业标准化工作的意见,旨在发挥标准化在畜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進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山东标准”建设水平。1.到2020年,认证无公害畜产品数量1500个以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标准化畜牧业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标准化畜牧业论文 篇1:

阿勒泰地区畜牧业标准化发展现状

摘 要 对阿勒泰地区畜牧业的标准化发展情况进行梳理,通过标准化生产的要求,明确阿勒泰地区在畜牧业标准化发展中取得的成效,为后继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 畜牧业;标准化发展;阿勒泰地区

1 阿勒泰地区畜牧业发展情况

阿勒泰地区位于祖国西北边陲,阿尔泰山脉中段南部,是以少数民族聚居为主的边境地区。东部与蒙古国接壤,西部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共和国交界,边境线长达1 197 km。区辖6县1市,现有牧业人口14.52万人,总面积11.78万km2,占新疆面积的7%。境内天然草地毛面积0.099亿hm2,占全疆草地面积的20%,其中可利用面积0.072亿hm2,占全疆可利用面积的15%。作为新疆最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阿勒泰地区的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取得了初步成效。

阿勒泰地区按照国家对畜牧业标准化实施的要求,逐步规范当地畜牧业养殖场的建设、管理及生产,确保畜牧业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实现安全、优质、高产、高效的畜牧业发展目标。但对于畜牧业标准化生产评价体系一直未能建立起来。目前,对于各畜牧企业的评估也难以从实际数据上进行约束,评价主观性较强,不利于阿勒泰地区畜牧业标准化生产的深入发展。

2 阿勒泰地区畜牧业标准化生产现状

本节分析阿勒泰地区在畜牧业标准化生产中所采取的生产措施,以及在标准化生产措施实施之后所取得的成效,直观地展示了阿勒泰地区畜牧业标准化生产的现状。

2.1 完善标准化生产及管理标准

就目前掌握的资料看,阿勒泰地区在畜牧业的标准化生产中形成了明确的生产管理标准,以指导阿勒泰地区畜牧业生产的逐步标准化。如阿勒泰地区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13年发布的《哈萨克牛育成牛饲养技术规范》《新疆褐牛犊牛饲养技术规范》等畜牧业生产及管理的规范,指导者阿勒泰地区规模化畜牧企业发展;同时,在执行的过程中,阿勒泰地区畜牧业还依照国家农业部制定的《全国畜牧业标准体系“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按照《国家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标准》标准的要求,对肉羊、肉牛、生鸡、蛋鸡、生猪等的标准化养殖场按照建设及管理标准进行明确,确保阿勒泰地区畜牧业标准化生产的逐步推进。

2.2 实施规模化、产业化生产

作为农业产业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畜牧业在阿勒泰地区得到迅速发展,伴随着特色养殖业和龙头企业的带动,农牧民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牲畜养殖方式由分散饲养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由四季放牧向冷季舍饲、暖季放牧方式转变,畜牧业获得空前发展。据统计,2012年,阿勒泰地区培育优质奶牛养殖户5 762个,培育牛羊养殖专业户1 867户,全地区育肥出栏牲畜近30万头(只);培育生猪养殖示范县1个,生猪养殖规模达6万头;培育禽类养殖专业合作社22个,禽类饲养规模达200万羽。这其中包含了标准规模化牛羊养殖小区12个、奶牛养殖小区18个、生猪养殖小区17个,禽类养殖小区9个。同时,全地区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10家(其中:乳品加工企业3家,肉类加工企业7家),建立畜牧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63个。每年依托养殖小区发展标准规模养殖业,在保证本地市场畜产品均衡供应的同时,又向乌鲁木齐、昌吉等地外调了大量的畜产品。

2.3 完善监管体系

有效监管是标准化生产实施效果的保障,其实施力度直接影响标准化生产的效果。在发展中,阿勒泰地区一直关注监控体系建设,尤其是在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中,确保畜牧产品健康,保障现代畜牧业健康发展。目前,阿勒泰地区畜牧业标准化生产的发展秉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原则,在畜牧防疫监管中实施“一票否决制”和“三结合”制度,实现常年免疫与集中强制免疫相结合,对国家规定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疫病依法进行强制免疫,确保免疫率达到100%,有效防控了重大动物疫病,动物免疫抗体和免疫效价监测以及动物标识管理等重点工作有效推进。同时,依托边境动物疫情监测等项目,进一步改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条件,建立健全动物防疫长效机制和预警机制,实现了“监、检、防”分离,进而实现重大动物疫病“零发生”控制目标,确保了公共卫生安全和畜牧业健康发展。但阿勒泰地区在对畜牧业标准化生产的整个监管流程并未形成明确制定,这有待于在未来研究及实施中进一步完善,以确保为阿勒泰地区畜牧业标准化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3 建议

应重视生态保护,实现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在阿勒泰地区畜牧业标准化生产中,还应该体现标准化生产生态效益方面的重要地位。对于畜牧业发展而言,除了重视自身生产所产生的污染物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维护畜牧业生产的原料来源—草原的保护工作,通过保护草原,维护草原的可再生能力,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以确保畜牧业标准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造福子孙后代提供保障。

阿勒泰地区保护草原的工作一直在进行,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未来畜牧业标准化生产中,除了需要关注原有的保障措施,如推进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推进定居兴牧工程建设、推进退牧还草工程建设等政府行为,加大天然草原超载过牧和代牧农区、兵团牲畜的督查力度之外,还应该重视畜牧业生产中产业链建设,这种产业链重点在于将畜牧业产出的一些废料循环利用系统,如将畜牧业产出的动物粪便,经发酵处理后,作为草原的营养物质,提升土壤肥力,确保生态平衡的同时,也减少了环境污染。此外,重视牧草及饲料的规模化养殖,推进牧草、农作物秸秆加工调制与专用饲料生产应用,减少散养及放牧对草原或土地造成的伤害,在规模户养殖过程中,关注牧草及饲料养殖中技术含量,降低化肥、农药对土地及畜产品养殖的危害,这也是在维护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标准化生产中所产生的生态效益,为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奠定基础。

4 结语

畜牧业作为新疆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其发展速度及生产产值直接影响了新疆经济的整体发展,对于社会发展及人们需求变化而言,畜牧业的标准化生产与管理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新疆地区,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标准逐步完善并在新疆地区依次实施,初步取得呈现,但是现在新疆地区尚未形成完善的标准化生产体系,这与畜牧业标准化建设与发展显然并不相符合。为改善这一现状,本研究以阿勒泰地区畜牧业标准化生产为例,通过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梳理,明确阿勒泰地区畜牧业标准化生产评价指标构建的理论基础;对阿勒泰地区畜牧业标准化生产现状进行梳理,把握标准化实施现状;立足于本研究成果,结合阿勒泰地区畜牧业发展趋势,对阿勒泰地区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提出建议。本研究的目的是在促进阿勒泰地区畜牧业发展的同时,为阿勒泰经济产值提升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刘昀)

作者:孙翔

标准化畜牧业论文 篇2:

山东加强畜牧业标准化工作

日前,山东省畜牧兽医局联合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加强畜牧业标准化工作的意见,旨在发挥标准化在畜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進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山东标准”建设水平。

1.到2020年,认证无公害畜产品数量1500个以上。2017年,山东继续将无公害畜产品全部纳入到理性监督抽查范围,加大获证产品抽检比例和频次,严厉查处不合格产品,严格退出机制,做到“发现问题,坚决出局”。为此,山东相关部门将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开展认证登记工作,提高准入门槛,加强证后监管,保证认证登记产品的质量,维护“三品一标”品牌的公信力。到2020年,认证无公害畜产品数量保持1500个以上,登记畜产品地理标志40个以上。

2.“十三五”期间,山东畜牧业地方标准达500项。2017年,山东将完善畜牧业标准体系,以保障畜牧产品质量安全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为导向,以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畜禽养殖粪污处理利用、粮改饲3项专项工作和生猪、家禽、奶业、肉牛肉羊、畜禽种业、蜂业6个产业发展为重点,加快地方标准修订步伐,不断完善畜牧业标准体系。“十三五”期间制修订地方标准250项,全省畜牧业地方标准累计达到500项。

3.到2020年,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达到500个。2017年,山东继续实施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发挥标准化示范场在标准化生产、动物防疫条件管理、安全高效饲料推广、畜禽粪污处理和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2017年,山东计划创建国家级示范场50个,省级200个。到2020年,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达到500个、省级2000个,完成10个畜牧业标准化试点项目。

(刘金旺)

标准化畜牧业论文 篇3:

畜牧业标准化回顾

畜牧业标准化是畜牧业的经济技术基础工作,国内外实践经验证明,标准化是畜牧业生产发展的重要阶梯,也是畜牧业科研成果转化生产力的桥梁。它对提高畜禽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减少消耗,降低成本,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明显的作用。

畜禽品种是畜牧业生产的起点,选择和改良,都需要有一个共同遵守的依据用于鉴别和分级,这就是品种标准化。

畜禽品种标准化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制定品种标准,把经济效益最佳的优良畜禽的品种制定标准,确定品种内群体品级差别和评定等级。二是贯彻实施品种标准,并使其布局合理,实现最佳的区划安排。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畜牧业品种标准化得以迅速的发展,1980年原国家标准局审批发布了滩羊国家标准,1981年又审批、发布了南阳牛、东北细毛羊、金华猪、内江猪、新疆细毛羊、宁乡猪等品种标准。1983年至1985年辽宁省畜牧局先后制定了沈花猪、新金猪、金州马、复州牛、辽宁黑猪、锦州白鸡等6个地方名贵品种标准,辽宁省标准局审批发布为地方标准。庄河大骨鸡、昌图白鹅等地方优良品种标准正在起草中。

1984年国家标准局审批、发布了GB 4630-84《辽宁绒山羊》品种标准。标志着辽宁绒山羊已完成选育任务。当时,已组建羊群4258只,羊群遗传性稳定。产绒量高,母羊平均产绒量达0.79千克(±0.05千克),绒长、绒白均达到育种指标。可用纯繁和杂交改良。并已在全国十几个省、区推广种羊21,192只。每只辽宁绒山羊平均比当地山羊多产绒(200~300)克/只,一代杂种山羊比当地山羊多产绒(80~140)克/只,年增加收入(16~20)元。目前,辽宁绒山羊仍是全国有名气的山羊品种之一,是辽宁的名贵山羊品牌。只有品牌与标准化结合起来,才能保持这种优良品种遗传性能稳定,产绒量高,绒长、绒白的特性不退化。

饲料标准化是畜牧业标准化的组成部分。营养是畜牧(禽)生活的必需物质,饲养中营养成分和数量,直接影响畜禽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为了充分发挥营养物质的作用和畜禽本身的生长能力,需要供给畜禽相应数量和质量的营养物质,科学地确定营养物质的数量和质量,形成饲料标准化。

辽宁省饲料工业领导小组、辽宁省粮食局和省畜牧局会同沈阳农业大学、省标准局联合起草了37个饲料标准及检验方法标准,于1986年发布,在全省实施。

据沈阳市蔬菜公司和饲料公司试验验证,用一般饲料喂猪料肉比为5.0[∶]1,用新研究的配合饲料喂猪,料肉比3.9[∶]1,这种配合饲料是用玉米、豆饼、麦麸、骨粉、食盐配制而成的。育肥平均为175天,比用一般饲料缩短35天,出栏平均体重为221.8斤,每头猪所需饲料费用只有77元,比一般饲料节省8.37元。

饲养方法标准化,是针对不同畜禽、不同品种而制定的饲养技术规程。它通过使用符合标准化要求的饲料,对畜禽进行科学的喂养和技术管理使畜禽达到饲养标准规定的水平,从而充分发挥饲料营养功能和畜禽自身的生长能力,而获得高产、优质的畜禽产品。

沈阳市苏家屯区为了丰富市民的“菜篮子”,增加鲜肉产量,提高养猪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该区畜牧副食局和技术监督局密切合作,通过调查研究、走访养猪专业户,探索出一条养猪实用技术的新途径——实施饲养标准化生产,促进了全区生猪事业的大发展。

1986年苏家屯区被列为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建设区。为了适应瘦肉型猪基地建设的需要,使全区养猪专业户能够有一个科学易懂的实用的养猪技术规程,区畜牧副食局和技术监督局,总结本地养猪实践经验,收集国内外先进技术,编写了《商品瘦肉型猪饲养管理办法》,在全区14个乡(镇)、3000多养猪专业户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987年在此基础上进行修订和完善,制定了《瘦肉型猪饲养管理技术规程》,通过沈阳市技术监督局组织审定,发布为市地方标准。该规程实施后效果显著,对全区的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建设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本规程被评为沈阳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9年苏家屯区畜牧副食局和技术监督局,又在原“规程”的基础上,编制成《瘦肉型猪饲养管理标准图》,该图把瘦肉型饲养管理的主要技术用曲线、表格、图片和精炼的文字溶为一体,非常通俗易懂,使不同文化程度的养猪专业户能够灵活掌握瘦肉型猪饲养技术,该图1990年发布为辽宁省地方标准,专家们一致认为,该图切合养猪生产实际,可操作性强,可在辽宁地区推广应用。填补了省内空白,具有国内同类标准的先进水平。福建、陕西、湖南、青海、吉林等省先后来辽宁参观考察学习并索取了50多份《瘦肉型猪饲养管理标准图》。

《瘦肉型猪饲养管理标准图》,在苏家屯区八一、大沟、红菱等乡镇的25个养猪户进行试验验证,通过对16户出栏632头猪的测试统计表明:育肥仔猪入栏平均体重为14.09千克,育肥期152天,平均每头猪体重为115.17千克,料肉比3.56[∶]1,使瘦肉率达50.1%,与未实行标准化养猪对比,缩短育肥期35天,出栏体重增加15.85千克/头,每头猪节省饲料80千克,增加效益45元/头。

通过实施标准化养猪生产,全区的生猪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到1990年末生猪饲养量达到211,553头,其中出栏112,998头,分别比上年增长12.20%和12.4%,比未实行标准化养猪的1986年增长29.1%和40%。养猪规模也逐渐扩大,形成了集约化生产体系。1990年出栏猪达30头以上的达到917户,其中百头以上大户39户,分别比上年增长24.9%和116%,比1986年分别增长10倍和9.5倍。

畜牧业管理标准化是畜牧业生产中的重要一环。辽宁省畜牧局从1982年—1985年间,制定了《猪的杂交组合试验技术规程》、《猪弓形体病间接血凝试验操作规程》、《敌敌畏气雾驱羊鼻蝇幼虫操作规程》、《猪人工授精技术操作规程》、《马匹人工授精技术操作规程》、《绵羊人工授精技术操作规程》、《牛冷精液人工授精技术操作规程》等多项技术操作规程,对辽宁省畜牧业生产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辽Q1065-83《猪弓形体病间接血凝试验操作规程》为例,实施后在全省32个市、县(区)18个试验点应用,共检查猪6189头,检出阳性猪1680头,初步摸清全省弓形体病对猪的感染情况,采取了有效防治措施,检出的阳性猪,经治疗少死491头。每头猪按60元计算,可减少经济损失33,110元。马三家机械化养猪厂净化三年来,未有弓形体病发生,不仅减少了传染病源,且能提高母猪的繁殖能力,平均每头母猪多产仔2头,一年多盈利14万元。

1988年,原省标准局和马三家养猪厂承担了国家科委下达的综合标准化引导项目:瘦肉型猪工厂化生产综合标准化课题。从1988年6月开始,经过三年的努力,在马三家养猪厂建立了企业标准综合体,并进行贯彻和测试跟踪,取得一定的成果,基本上完成了综合标准化试点的一个周期。

根据企业标准化综合体规划试点工作制定142项配套的企业标准,建立了企业标准综合体,通过标准综合体内的技术标准同步实施,初步实现了企业综合标准化管理,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1)幼猪经2340头验证,日增重由500克提高到555克,增加55克,料肉比由3.5[∶]1下降到了3.02[∶]1,降低0.48克。

(2)肥猪经2475头日增重验证,由650克提高到677克,增加27克,料肉比由4.5[∶]1下降到4.2[∶]1,下降0.3千克。

(3)仔猪60日龄个体重经样本群验证由16.16千克增加到17.66千克。

(4)每头母猪年产活仔数经随机验证90头杂交母猪,由年产19头活仔数达到21.06头,增加2.06头。

根据这四项指标的测算,马三家养猪厂实现综合标准化管理养猪,每年可增加经济效益118.2万元。

作者简介

赵卫东,1935年生,辽宁省兴城市人。1951年参加工作,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在原兴城县农业局、辽宁省计量标准局、辽宁省科技局、辽宁省标准局、辽宁省技术监督局、辽宁省标准情报研究所工作,历任辽宁省标准局标准化处副处长;辽宁省标准局农业标准化处副处长、处长;辽宁省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处副处长;辽宁省标准情报研究所所长、党总支书记;辽宁省标准化协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全国农作物种子专业技术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中标兴质量保证中心辽宁分中心主任等职务。

(责任编辑:张晓明)

作者:赵卫东

上一篇:情商教育语文论文下一篇:课文整体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