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见实习阶段党建论文

2022-04-25

[摘要]中国独立学院经过17年的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独立学院在国家所倡导的转型发展时期,以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实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进入转型、创新,内涵发展,努力探寻新的发展途径,进入第二次的“质变”时期。提高教学质量始终是独立学院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医学生见实习阶段党建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医学生见实习阶段党建论文 篇1:

浅议医学生党员的管理和再教育

摘要:医学生进入实习医院后,主观和客观上很多因素导致了医学生党员管理和教育出现了新问题,医学生党员的素质高低决定了未来医生的医德医术,对医学生党员加强管理和教育是值得党务工作者深入探讨研究的。

关键词:医学生党员;实习;医院;再教育

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主客观上都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在特殊阶段,如何加强医学生党员的管理和再教育是值得高校党建工作者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医学生党员管理和教育现状

(一)医学生党员综合情况

以昆明医科大学为例,杨福寿等人对医学生党员的素质状况进行了问卷摸底。[1]从思想政治、专业、身心三方面素质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党员表现良好,但仍有三分之一入党前后思想和行为不一致,出现放松、放纵情形。容易受到社会一些不良风气或不良言论的影响,缺乏立场,容易偏激,对党产生误解,这是党性不足,信念不坚定的表现。有一部分同学入党时抱着投机心理,入党动机不端正,为了谋得好前途才积极表现,成为正式党员后,又“土基见水,返本还原”,入党后自我懈怠、止步不前。还有的党员进入临床后,一心忙于专业学习,为就业和考研做足准备,无精力学习党的新理论、新政策,对党性提高置若罔闻,缺乏关注,党性素质止步不前,甚至后退。由于各实习医院位置分散,科室排班任务重,很多党员不能按时参加党支部的各项活动,也不能按时按量完成党交给的任务,脱离了党的约束。

(二)对党员再教育不够重视

各级党组织通常把工作重心放在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党员的发展和支部的日常管理,往往缺乏对正式党员的再教育、再培养和相应的考查机制。为正式党员提供了放松空隙,针对医学院校的特殊性,后期临床实习学生大部分时间在科室,有着繁重的临床任务,与学校的党支部存在脱节的现象,不能保证支部活动参与的频率,时间长了,医学生缺乏集体归属感,理想信念不坚定,党性有所下降。

(三)对党员管理和再教育容易形式化

有学者对不同学校的党员进行过调查,[2]发现共同的现象是学生入党后很少参加党组织活动、很少与组织谈话汇报思想,组织生活流于形式,质量不高,缺乏对学生党员实施再教育的运行机制。[3]支部活动形式化、简单化,党员参与支部活动民主评议、评优评先形式化,不是深入的挖掘党员的优势和潜力点而分类给予引导;临床实习学生与学校党支部的联系甚少,活动容易走过场,党组织不能及时了解党员的新动态;由于临床科室对学生党员的访谈培养重在专业,对思想作风关注较少。学生党员在支部的存在感不强,凝聚力有所下降。

(四)党员服务意识和实践缺乏引领

党员入党后对学校和医院的服务意识较弱,服务实践缺乏,入党后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不突出,很多党员态度不积极,认为很多事情要由预备党员带头,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高度;很多党员存在投机心理,服务意识淡薄,参与活动积极性较低,不能自主地去服务,部分想去服务,却缺乏平台;党支部注重对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的考察,对正式党员群体缺乏机制性的考核,整合利用校园和医院的资源不够,创新性不足,深入挖掘不够。

二、主要原因分析

(一)部分医学生党员对党缺乏深入认识和思考,党性修养不够高,自主学习动机不强。日常忙于临床实习,自身缺乏约束,对待学习不够重视,易找理由和借口,产生懈怠心理。

(二)实习点分散,与学校相对脱离,给党员的日常教育和管理造成困难,影响了组织生活的质量。

(三)实习压力和未来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致使部分医学生出现服务意识淡薄,责任感缺失,关注点不再注重党性提高,致使党性修养降低。

(四)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党性和职业培养认识不足,要求学生党员做好先锋模范作用,但缺乏具体的实施策略。学校及教师对医学生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培养模式、建设提升群体认知、发挥先锋带头作用、促进知性合一的管理和教育[5]模式探究不够深入。

(五)医学院校的党员管理和教育,缺乏创新,未能根据环境变化、条件限制等因素做出及时调整,缺乏制度健全完善和形式的创新和改进,对先进地区的学习和交流不够,造成了思维的单一和滞后,因此效果不佳。

三、加强管理和再教育的建议

(一)结合实际,创新形式

以“三会一课”为基本点,打造医院环境下的教育平台,打造双向教育方式。把党支部的活动从学校转移到实习医院,在医院设立临时党支部,根据形势举办专题、专场的教育实践活动,比如开辟贴近医学生实际的培训平台,立足于融合好集教育、培训、思想建设、党性培养为一体的支部文化建设,有针对性地根据各个专业、各个年级段的特色,打造医患沟通、临床技能培养、就业创业指导、医德培养、礼仪规范等接地气的专题学习教育。有序培养新型专业技能强的党员,鼓励科室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结对子,带教老师与实习学生朝夕相处,定期交流,监控好学生的思想动态,身体力行,德高为范。

(二)健全管理和教育制度,强化执行力

造成学生“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靠边站”的现象,根本原因是入党后再教育的体制不健全,提高医学生党员的质量,打造一支专业的教师党建队伍是前提。当下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学科背景多样,能够学科交叉,容易碰撞新的思维火花,利于思想建设的多元性支部建设;对非思政教师进行专业教育,鼓励专业深造,加大培训力度,形成考核机制,把好源头,收紧出口,与思政教师的职业规划形成对接,健全鼓励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的实战性;针对临床实习阶段的特殊性,要制定一个科学的监督评价机制,并且入党要形成双向性,不能入党就进保险箱,以多种渠道,譬如通过老师、同学、患者定期对学生党员进行明察暗访,对不合格的党员组织对其进行教育,每个学年对党员进行测评,考评不合格的党员要根据行为的严重性给以教育、批评,对严重不符合共产党员身份的医学生,要撤销其党员资格,重新申请入党。

(三)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方式和手段

建立跨越时空的互动式学习方式,充分利用数字媒体时代的各种新载体,用好QQ、微信、飞信、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改变以往严肃、单一的说教式、宣读式的党课模式,运用好互联网+,推出线上线下服务平台,打造党员服务区,示范点,号召党员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线上形成各类微信平台的板块,各党支部、党小组分类示范板块,有效促进党员的在线学习和交流。

(四)拓宽党员服务渠道,以实践带动教育

利用学校和医院的环境,结合医学特色,立足“走出去,引进来”的原则,整合学校、医院资源,创造一些服务园区,党员定点服务,做好带头作用。以服务医院奉献社会为根本,培养党员的吃苦耐劳,勇于担当的精神。通过服务实践,达到定期交流、教育、监督的作用。要深入研讨服务的效果,定量评估,挖掘服务工作的深刻性,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充分激发党员为人民服务的热情,把奉献为民的党性根植于心。

(五)形成党员群众结对帮扶,鼓励监督

积极发挥医学生党员的先锋作用,有效激发责任意识,培养担当精神和使命感。党员通常是集体里的先进分子和优秀群体,他们在集体里充当着领头羊的角色,通过他们的力量,与群众结对帮扶,不仅能够有效带动广大群众,不断加强学习,充实自己,找准努力方向,更重要的是通过帮扶群众,党员能够自我定位,督促他们时刻铭记党员的身份和角色,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做好示范,共同进步。

(六)关注时政,引领时代风向标

党员入党后对时政关注度有所下降,应加大对党员时政关注度的抽查力度,对发现问题的党员进行集中教育和考核,除了传统方式,可以以赛代训等方式加强党员对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认识。思想决定高度,只有党员加强自主学习,及时关注党内信息变化,才能有所思考和感想,并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高度,理论才能有效运用到实践中去,才不会在重大的决策方面自乱阵脚,做出违背党纪党规的事情,才能真正成长为成熟的党员,投身党的事业,才能经得起组织和人民的考验。

参考文献:

[1]杨福寿,徐源等.医学生党员素质现状及培养途径 探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2, (3).

[2]解进,郑松乔.强化长效机制优化基础工程——高 校生党员再教育调查与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 教研究版), 2007, (1).

[3]许文蓓.创新再教育机制 提升学生党员素质-高校 学生党员再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南京航空航 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4).

[4]张日新,马安勤等.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 制的构建与完善[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 2007, (1).

[5]励立庆.高校学生党员再教育的问题、成因与对策 [J].高教与经济,2011, (2).

[责任编辑:褚永慧]

作者:郑曦 王家平 和清

医学生见实习阶段党建论文 篇2:

转型、创新,不断提高医学类独立学院教育教学质量

[摘 要] 中国独立学院经过17年的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独立学院在国家所倡导的转型发展时期,以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实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进入转型、创新,内涵发展,努力探寻新的发展途径,进入第二次的“质变”时期。提高教学质量始终是独立学院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医学类独立学院必须深入研究并实施全面提高“医学精英教育”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做了创新思考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关 键 词] 医学类;独立学院;教学质量;思考与实践

一、学院概况

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是首开云南高等医学教育先河,具有80年光荣历史的昆明医科大学联合昆明富达发展实业集团,于2001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创办的新型高校。2004年经教育部审核批准为全国第一批独立学院。现拥有昆明市嵩明“杨林校区”和高新开发区“高新校区”两个校区,“杨林校区”为主校区。两校区已投入使用的办学用地698.2亩,建筑面积31万多平方米;拥有图书馆大楼、科技实验大楼、容纳5000余人的多功能“文化艺术中心”和校园网、计算机室、电子阅览室、100多间多媒体教室、两块塑胶田径场等一系列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

学院建立了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管理体系和比较完善的院、系(专业)、室(教研室、实验室)教学组织系统。设有一馆(图书馆)、两部(人文社科部、基础医学教学部)、九系(临床一系、临床二系、临床三系、护理一系、护理二系、口腔系、药学系、公卫系、文理系等),拥有14个公共课教研室、13个基础医学教研室、11个专业综合教研室,17个实验室;共享昆明医科大学16个专业、10所附属医院、40多所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实习基地优质的教学资源,并拥有两所海源学院附属医院——石林天奇医院、昆明同仁医院及省妇幼保健院、省健教所、广东工伤康复医院、广东三九脑科医院、深圳市社会福利中心康复医院、湖南湘雅博爱康复医院、杭州尤看运动医学诊所等省内外70多个实践教学

基地。

学院设有21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工学、教育学等7个学科。其中,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口腔医学4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学院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9434人。

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

(一)结合学分制特点,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1.进行了第四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根据新的两校区教学组织管理方案,五年制专业采取“2+3”的教学模式,四年制专业采取“2+2”的教学模式。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了课程体系结构,理论课学时由每学年1000多学时,下调为每学年900学时以内。增加了实验课、见习课、专业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的学时,课程设置上实行了医学类、医学相关类、非医学类专业的合理配置、相互渗透、协调发展。

2.强化英语、计算机教学,增加了实习、实践和选修课、创新

教育课外学习学分、创新奖励学分,五年制选修课与课外学分为8+8,四年制选修课与课外学分为“6+6”,学分之间可以互相转换、互抵。增加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指导课程,从新生第一学期各专业就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宣讲、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引入网络慕课课程,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学习、快乐学习、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

(二)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择优转专业,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辟了创新创业实践的选择空间、时间和空间

学院于2015年新修订了《学籍管理规定》,五年制本科专业的弹性学习年限为4~8年,四年制本科专业的弹性学习年限为3~7年。弹性学习年限含休学、休学创业时间在内,鼓励学生在籍期间闯社会,大胆尝试创新创业,拓展个人发展空间。明确了时限、标准、程序,同时对于转专业也放宽要求,减少限制,择优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旺盛市场需求和有利于自己创新创业发展的专业。推进自主选择专业有利于学生的观念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促进了学风的好转。

(三)深入开展课程改革,加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毕业实习方式的灵活性与实效性

增加了人体机能实验课、临床等专业技能课、医学英语课。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尽早进入专业社会实践、尽早参加科研训练,科技活动等纳入培养方案,非医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比例不低于15%,医学类各专业实践教学比例均不低于总学分的25%。

创造性地针对非医学类专业接触专业、接触社会晚的问题,在第三学期专门安排为期一周的“专业社会见习”,并要求学生书写至少1500字以上的见习报告,加深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社会应用性认识和热爱。

为有效提高临床、口腔、护理、医学技术、康复治疗等医学生实习动手能力,毕业实习前专门安排6~8周的临床及专业技能强化培训,并实行随机抽学号考试,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获得了各实习单位好评。

(四)严格毕业实习管理,想方设法促进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

毕业实习是医科类独立学院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的重要阶段。然而,实习环节由于教学场所转变,学生角色调整、实习点带教水平的良莠不齐等因素,都为保证实习质量带来了困难。我院出台了一系列实习管理的相关文件,以便更好地保证学生实习效果和质量。实行了“竞争性自主联系实习”“管理干部每月一查”“实习基地骨干教师培训班”“专家巡查、巡讲”、“实习教学调查问卷及意见反馈”等多方位地从学生管理、师资培训、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的措施,有效地确保了实习质量。

(五)加强实习期学生的德育教育,竭力培养“妙手仁心”的医学人才

为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和热爱,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出台了《海源学院关于学生职业道德毕业考试的规定》,要求各专业实习生带着“问题”进入实习点,收集相关职业规定并结合实习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回校后撰写《我的职业道德观》论文,作为全体毕业生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毕业考。由专业教师进行阅卷,专家组进行复评,对论文质量严格把关。论文不及格者,不予毕业。

三、抓具体、控节点,着力强化全过程教学质量管理

全院“以教学为中心”,日常工作中叫响:教学工作是“推上坡车”,“不推即滑”!旨在不断地“推”教师,“推”学生!

(一)“推教师”:以教师为办学第一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凸现教学工作中“以教师为主导”

1.积极遴选优质教师

学院积极面向社会招聘专职专任教师,硕士及以上学位者、有工作经验者优先。同时,面向合作办学单位聘任了4353名兼职专任教师。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学期分两批组织专职专任青年教师试讲,一般是7名及以上专家评委,2/3评委通过者才可以上课。

2.切实开展师资培养

学院建立了青年教师三年师资培养制度、骨干教师评选制度、讲课(实验技能)比赛制度、科研奖励制度等,设立了师培、科研、进修学习、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等专项经费,有力地促进了师培和师资水平的不断提高。

3.坚持开展集体教研教改活动

学院每两年各组织青年教师、实验技术人员“课堂教学比赛”“实验技能比赛”1次。教学及教研教改的成绩与分配、表彰奖励、晋升挂钩。各教学部、系(专业)、教研室、实验室,按学院要求,每月均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认真研究教学理论和方法,经常组织集体备课、说课、试讲等,并根据专家、领导、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不断地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讲授,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强化教学过程监管

我们坚信:只有过程的高质量,才会有成果的高质量。

(1)抓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长期坚持教研室、系、院三级领导、教指委专家教授、学生管理干部听课制度和每月学生评教制度。听课意见、建议,原汁原味及时地反馈给任课教师,促进教师不断研究和改进教学。

(2)实行课后基本作业量制度。为保持一定的学业压力,“拉动”低年级学生课后上自习,学院规定公共课、医学基础课各门课程,每月至少各布置两次课后作业,教师必须认真批阅并计入“教学基本工作量”,既有效督促学生上晚自习,又促进教师及时了解“教与学”的情况。

(3)有量、有质的要求,抓好实验课、见习、毕业实习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学院对各实验课编写了实验教学大纲,完善了基本实验内容的设计,对各实验课有基本的内容、次数和质量要求;对非医学类专业的学生专门安排时间,提前安排学生到医院、药厂、卫生管理部门、疾控中心、医保机构、医药研发销售企业单位等参观、学习,扩大学生的视野,超前增强理论知识和感性认识的结合,并撰写见习报告,计入学分;毕业实习有专门的“毕业实习规程”。

5.严格考试,认真分析考试成绩,查找“教与学”的问题

(1)坚持期中考。一些高校早已不进行期中考了,我们认为针对“三本学生”,必须坚持期中考,“敲打”一下,促进学生“经常抱佛脚”,总比“从来不烧香”好得多。所以,海源学院一直坚持期中考试。考后,组织专家教师对学生考试情况质量分析,及时组织召开全院师生座谈会,师生面对面交流,会后,梳理意见,解决问题,及时反馈给各部、系及学生。对教学效果不好的教师进行约谈,增进师生了解,促进教学相长。

(2)坚持期末考试后教学分析制度。各课程期末考试后,均认真组织专家教授和教师对期末考试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向教务部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写出分析报告。

(二)“推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以加强学风建设为基点,突出“自觉、刻苦、坚韧、诚实”学习习惯的“教育和养成”

办学,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毋庸讳言,三本医学生与“一本”“二本”的学生是有较大差距的。这个差距不仅是表现在“高考”分数少几十分至百多分的差距上,更重要的是一种“自觉、刻苦、坚韧”的学习习惯的较大差距。因此,我院一直强调: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功夫,首先要体现在学生的学风上;要围绕学风,抓教育、抓管理、抓良好学习习惯的点滴养成。

针对当代青年学生,尤其是“90后”三本医学生的实际,我院着重抓教育:促进学生认识、醒悟学习的意义,激起内心的学习愿景。养习惯:创建集体学习行为和规章纪律约束的外界影响和压力。行措施:学习表现、成绩与助困、评优、入党、提干、入选社团、就业推荐挂钩,学习不好的学生不能评选优秀学生;各学习阶段筛选进入。

1.抓三早(早起、早操、早读)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多年来,院学生工作部和团委、各系学办和党、团总支、值班辅导员,按学院要求每天检查“三早”情况,促进学生养成早起、早操、早读的好习惯,起到了较好的成效。

2.查上课、查晚自习

海源学院建立了教务部、学工部、系学办每月至少两次随机抽查学生上课和辅导员(班主任)每晚抽查学生上晚自习的制度,并把抽查书面记录全院传阅,对旷课学生进行全院通报批评,对到课率低的班主任进行“约谈”,促进了各系、各专业、各班主任加强学生管理,督促广大学生养成按时上课、上自习的良好习惯。

3.注重发挥学生家长的作用,共同促进学生刻苦上进

家长最关心孩子,学生也最听家长的话。学院注重发挥学生家长在教育中的作用,规定班主任定期电话联系家长,每学期给家长一封信,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各科成绩、思想表现和政治进步等,保持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听取他们对学院的意见和建议。新生报到时,邀请新生家长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和入学教育,参观校园,邀请家长参加表彰大会和毕业典礼。对于成绩较差或者严重违纪的学生,由班主任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共同寻找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办法;学生延长学制、毕业实习等大事注意听取家长意见等,构建了“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

机制。

4.维护高等医学“精英教育”声誉,学籍管理中严格实行“各学习阶段筛选制”。

(1)公共课、基础课补考后“挂科太多”,不能进入临床及专业课学习。学院主校区迁杨林后,高新校区用作临床及专业教学,学院据此实行了两段式教学组织管理体制。各专业在杨林校区学习公共课、基础课2学年左右后,再到高新校区学习、见习和毕业实习。学院就势规定:公共课、医学基础课,期末考及补考后,仍有3科及以上不及格者,暂不进入高新校区学习,留在杨林校区重新学习。

(2)临床暨专业课补考后“挂科太多”,不能进入毕业实习。临床暨专业课,期末考及补考后,仍有3科及以上不及格者,暂不进入毕业实习,留在高新校区重新学习。

(3)毕业实习、毕业考、毕业论文不合格者,暂不能毕业。

四、取得的成效

经过学院长期坚持从“教与学”两大方面各关键环节上,重过程,抓具体的一系列认真管理,加之学院多年来不懈地开展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科技及社会实践活动、就业指导等,有力地保障了学院教育质量和水平,人才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积极拓宽个人发展空间

毕业生中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超过46%;省一级计算机过级率超过99%;护理学专业毕业生职业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平均达95%以上。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双证”获得率超过98%;年终就业率超过92%;在海内外著名高校攻读博士、硕士的海源学子已有600多人,平均升研率达6.1%。

(二)科研创新,提高技能

鼓励院内学生积极申报质量工程项目,以此推动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目前我院大学生科研、创新创业项目院级13项;省级4项、国家级1项。

(三)坚持为社会服务,体现人文情怀

常年组织“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对孤寡老人志愿者服务,得到社区领导好评。春城晚报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

(四)技能比赛,展现风采

我院公卫系学生在2014年云南省首届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技能大赛本科组获PT三等奖、OT三等奖。2014年第二届“天瑞杯”全国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技能大赛本科物理治疗组获三等奖。2015年全国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学生技能大赛在江苏省苏州大学举行。全国共有12个学校参赛,我院是唯一一所独立院校,最终,我院运动康复专业取得全国运动康复技能大赛团体组三等奖,个人赛三等奖的优异成绩。护理学专业学生2014年参加“云南省护理技能大赛”获得二等奖、三等奖、团体二等奖、优秀组织奖、优秀指导教师奖;2015年参加“全国护理学本科临床技能大赛”获得团体三等奖。口腔系学生获得2015年度“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三等奖和2015年度全国英语阅读大赛三等奖。文理系学生参加了云南省计算机作品大赛,获得三等奖。

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在不断完善自身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征途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将再接再厉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握好转型创新机遇,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高水平、富特色的高等医学类独立学院。

参考文献:

[1]周白华.关于独立学院发展的战略思考[J].江苏高教,2006(4).

[2]李德林.重过程抓具体竭力提高高等医学“精英教育”教育教学质量[J].中国校外教育,2013(7).

作者:李德林 林雪静 彭晓虹 肖云 邹漪

医学生见实习阶段党建论文 篇3:

医学院校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摘要:医学院校对实现高等医学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满足社会对医学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根据社会发展、医学院校、医学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从就业指导课程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完善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具体对策。

关键词:医学院校;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一、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对高层次综合性医学人才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相对岗位量增幅不大,同时社会转型对社会职业需求产生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医学类毕业生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

2.医学院校对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在需要。当前,全国各高校都成立了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提供着就业指导、就业咨询、市场开发、手续办理等系统的综合就业指导服务。但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着就业指导与专业结合度不高、针对性不强,校内就业指导措施不足、方法单一且多倾向于高年级学生,医学类学生因校外医院见实、实习近两年而不便开展就业指导等现状,这些为医学院校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与挑战。

3.医学学生对个人成长成才的综合需要。医学院校学生为理科生,在进入大学前由于高中过早文理分科等原因,自身人文知识先天不足。进入大学后,由于医学教育的特点,学科设置较单一、医学教育体制的板块分割以及医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对过重等,使得医学院校学生在面对公共必修课——就业指导课时不重视,同时无论在专业课、选修课还是学术讲座等方面接受人文教育的机会远没有综合性大学多。

二、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

(一)就业指导课程管理的思考

1.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领导机构。继续发挥大学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机构与制度建设,使经费落实有保障、人员配备有制度、办公条件有改善,为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组织思想引导和经济基础保障。

2.加強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专门机构建设。医学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教研室的建设,提供专门的教学及研究场所,落实经费保障,充实专职教师队伍,对全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活动进行规划、研究、组织、实施、督察与考核等。

3.重视各二级院系充分参与的作用。完善“学校领导主抓、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统筹、各二级院系为主、全校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体系,充分调动各院系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各院系在学生就业工作中思想重视、就业管理、就业指导、就业工作实绩、理论研究与工作创新等六个方面进行细化考核。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1.打造高素质专兼职教师队伍。师资队伍建设,应以全员化为基础,以专业化为保障,采用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结构进行组建。前期,可着力推荐具有教师资格证且有意愿成为就业指导专职教师的老师参加培训,获得就业工作专业知识及资格证书,聘任有相应资质的本校教师负责部分课程教学。后期,可着力选聘医学类专业课程骨干教师、社会专家学者以及医疗卫生界人士,以丰富课程的多样性、提升课程的趣味性、拓展课程的实用性。

2.培训使用辅导员队伍。辅导员在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中处于“父母”地位,是第一榜样与启蒙老师。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离开不与学生关系最为紧密的辅导员老师,要培训利用好这支队伍,使辅导员能够认识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发展的方向、了解职业发展理论与模型、懂得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熟悉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政策和手续办理,能够为所带学生提供部分就业指导方面的咨询与帮助。

3.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医学院校要以就业和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专业结构设置调整,加强与医疗卫生单位的联系,拓展学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新形式与学生就业新渠道。如:继续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策略,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开展市场调研,拓展就业市场;积极参加各地、各类人才洽谈会和校企对接会,大力宣传学校的亮点和特色,发布毕业生的生涯信息,收集就业需求信息;尝试开展现代职业生涯教育训练,成为在校大学生的选修课甚至必修课;积极做好与长期就业单位的联系沟通与资源共享等。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考

1.建立完善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当前,坚持就业指导全程化建设,形成制度化的就业指导与教育体系就是要将树立正确就业观和择业观、了解认识就业形势、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就业技能指导带入到学生从进校到毕业的全过程。根据学生就业需求和专业特点,针对学生自身特点,分类指导,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不断调整优化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就业指导课程安排。

(1)认知探索阶段(大学一年级)。开设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使大学生意识到确立自身发展目标的重要性,了解职业的特性,思考未来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逐步确立长远而稳定的发展目标,增强大学生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大一上学期主要使学生了解自我,了解职业,学习决策方法,形成初步的职业发展规划,确定人生不同阶段的职业目标及其对应的生活模式;大一下学期主要使学生能运用科学的职业测量工具认识自我,根据社会需求、专业和性格兴趣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明确个人职业定位和发展目标。

(2)技能训练与综合素质提高阶段(大学二、三年级)。引导培养学生以拥有广泛的公共基础知识、稳固的基础医学知识以及精深的医学专业知识为重心,积极获取相关必备的证书。如,英语四、六级,国家计算机、普通话等基本能力证书。大二第一学期,可与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相联系开设简历制作课程,让学生们充分了解简历的构成模块,熟练掌握用word制作完美简历的实用技巧。大二第二学期,可开设求职礼仪、形象管理相关的现代大学生基本职业素养知识课程,使学生了解具体的职业要求,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需要的技能。

(3)心理调适与就业政策熟悉阶段(大学四年级)。大四年级,学生需要临床见习以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可开设就业心理调适与就业政策法规相关课程,使学生了解学习与工作的不同、学校与职场的区别,引导学生顺利适应生涯角色的转换以增进心理调解适应能力。

(4)角色转变与就业冲刺阶段(大学五年级)。这一阶段,学生将有近一年的时间用于积极参加临床实践,在医疗卫生工作中实践,丰富和完善专业素质,提高操作技能和临床诊治能力。由于实习医院校外分部、管理分散、个人就业需求不同,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可利用固定的每周咨询日、就业信息短信发送、电话咨询辅导等主要手段进行就业信息指导及个别化的就业指导,宣讲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针对医学生求职的个体特征开展包括就业心理辅导、人际沟通、语言表达、形象设计、简历制作、面试指导等内容的综合性咨询服务,以提高学生的求职竞争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

2.重視和完善第二课堂就业指导教学。

(1)巩固完善好“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的三早教育,让医学类学生利用好每一个寒暑假到医院进行临床见习,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并加深已学过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临床思维,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2)开展各种就业与创业大赛,如就业经验交流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论文大赛、简历制作大赛、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模拟面试大赛、大学生形象礼仪展示大赛等。

(3)引导管理好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让学生之间通过举办考研就业经验交流会、沙龙、网络论坛等各种形式的交流,达到考研、就业创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

(4)充分发挥好学生家长参与学生就业指导的积极作用,让广大家长参与到学生就业教育中来,谋求学校与家庭共同发挥教育影响,形成教育合力。

(5)管理使用好大学生“创业基金”,引导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聘请校友和用人单位专家来校做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创业考研指导和创业考研辅导等。

参考文献:

[1]许振珊.医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5):50-51.

[2]余友情,宋天华.创建高校就业全程式服务体系的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7).

[3]吴康妮.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再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7,3(9):33-34.

作者:陈刘方

上一篇:初中语文多元智能理论论文下一篇:电气工程安全质量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