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团组织大学生就业论文

2022-04-21

摘要:在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主题背景下,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重要载体仍旧是基层团组织,基层团组织在创新创业理论指导與实践活动中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工作路径缺乏创新、平台建设不够健全、成果转化效率低下、自身定位不够明确等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基层团组织大学生就业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基层团组织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1:

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服务兵团向南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 要:党中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提出了兵团向南发展的战略,实施兵团向南发展战略离不开人力支撑,因此高校在大学生中开展基层就业引导教育服务对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非常重要。文章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精神要求,立足兵团高校实际,探索在大学生赴基层就业中,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性作用,最终满足服务兵团向南发展的人才需求。

关键词:基层就业;兵团向南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兵团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发挥兵团特殊作用,必须坚决推进向南发展”是落实中央治疆方略、推进南疆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而人才是推动区域发展的“第一资源”。南疆基层地区受自然条件、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在人才聚集上存在很大难度,作为为新疆和兵团发展提供人才“蓄水池”的兵团高校,培养更多服务兵团向南发展战略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引导和鼓励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南疆基层就业服务新疆和兵团向南发展,是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联合教育部等五部门下发的《关于印发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的通知》中指出基层是高校毕业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教育部于2017年12月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为高校开展基层就业引导教育工作提供了指导性思想和意见。

一、大学生基层就业对兵团向南发展的促进意义

当前兵团人才存在着南北分布不均匀且南疆人口体量较小、就业结构不均衡、高校毕业生“引、用、留”效果不佳等困境,因此加强大学生基层就业引导教育对促进兵团向南发展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是响应国家战略发展长远目标的重要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强调,新形势下兵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南疆地区和师团在新疆、兵团的稳定发展中处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党中央和各级政府从顶层设计做出了加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南疆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是党中央治国安邦、强化边疆治理的一项战略安排。

南疆部分地区自然条件相对较差,集聚人才新引力较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南疆等基层地区就业,是在当前新疆、兵团深化体制改革背景下,高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鼓励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引导人才向基層一线流动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对基层人才的需求,坚持服务基层和培养人才相结合的指导思想的重要体现。

(二)实现社会稳定、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重要人才要素

兵团是实现党中央确定的社会稳定、长治久安新疆工作总目标的重要战略力量,兵团要发挥好“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功能,就必须加快兵团向南发展这一关键要素。

受区域地理环境、兵团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空间及薪资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当前南疆处于“三峰叠加”的特殊时期,与先进地区相比兵团人才引进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因此,引导和鼓励兵团本地高校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将个人理想与伟大的中国梦相结合,投身到新疆、兵团的经济发展需要中,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新疆稳定、提升南疆师团经济发展水平。

(三)实现兵团第七次党代会目标的特殊人才要求

2017年召开的兵团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2020年兵团总人口增加70万人以上、超过350万人,占自治区人口比重进一步提高”“实现2020年贫困团场全部摘帽和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奋斗目标。由于历史原因,因发展基础薄弱,贫困团场8.1万贫困人口中南疆和边境区域贫困人口占86%,尤其是南疆贫困人口4.4万人,占兵团贫困团场贫困人口的54%。[1]在南疆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是兵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加大高校大学生人才向南集聚有助于合理分布兵团南北疆人口比例,是提升兵团南疆人口层次结构、打好扶贫脱困攻坚战的特殊人才要求。

(四)南疆基层就业符合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实需求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基层项目。高校在加强各项基层就业宣传的同时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发展观和新型的就业观,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西部地区、南疆基层就业,在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压力的同时,也使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合理配置。

二、兵团高校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面临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基层就业结合不紧密

近年来,各高校都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而这两门课多由学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或就业办公室等不同的部门负责开设,无论是在课程的教学目标、授课内容设计上,还是授课方法的采用上都完全不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引导性作用在课程中未能紧密结合,互相融入有限。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进行宏观的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未能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对大学生基层就业进行深入教育和积极引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作用有限。

(二)就业指导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系统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于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全过程。目前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教育主要分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创新创业、就业政策等几个方面,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生涯。但从就业指导内容设置可以看出,只有学生毕业前的就业政策教育中才会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短期的、临时性的、不成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激发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热情,引导性不强,效果差强人意。

(三)大学生基层就业引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创新性不足

当前国家、省市区出台了多项促进高校就业基层就业的政策措施,学校通过网络、海报等平台加强对政策的宣传,同时就业指导课也是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择业观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重要渠道。受授课课时、授课平台、授课内容、授课方法等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侧重于政策理论的宣讲,未能照顾到学生在基层就业中的实际要求以及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需求。对就业政策以及基层就业的教育深度不足,创新不强,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基层就业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未能完全发挥。

三、构建引导高校毕业生服务兵团向南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就业教育包括基层就业观念的引导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地生根,教育部于2017年12月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为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了顶层理念设计,纲要中提出的“十大”育人体系也为高校构建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服务兵团向南发展的思政教育描绘了具体施工蓝图。

1. 课程育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等课程是对在校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平台和途径。学校应梳理各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贯通并融入到学生的日常思想、生活学习中,提高熏陶和培育,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综合人文素养以及服务基层的认知能力和素质,引导学生主动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利益相结合,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择业观,努力在基层绽放中国梦,实现人生价值。

2. 科研育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大学开展科学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功能就是要支撑人才培养。高校通过开展科研活动,引导大学生开展民族地区尤其是南疆基层地区的科研活动,靶向兵团向南发展的重要急需课题,服务南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科学研究中,着力培养毕业生团队意识和协作意识,增强社会担当和使命感,积极服务兵团向南发展战略。

3. 实践育人。高校要牢牢把握社会实践平台的育人促进作用,通过借助高校学术资源开展与南疆基层合作,借助南疆實习支教、暑期三下乡以及科技下乡等教育教学、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与南疆基层地区进行“零接触”,通过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鼓励大学生投身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战中,将所学专业技术知识运用于南疆基层实际工作中,在最需要自己的地方书写人生华章。

4. 文化育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根植于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伟大实践,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兵团人为之献身的屯垦戍边千秋伟业的主流价值所在。扎根于兵团血脉的兵团高校坚持“以兵团精神育人,为维稳戍边服务”的办学特色,通过开设兵团精神课程、参观军垦博物馆、组织传承兵团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兵团道德先进人物事迹讲演等形式,将兵团精神这一红色文化、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塑造大学生沿着革命先烈汗水和鲜血继续书写兵团精神的壮丽诗篇。

5. 网络育人。互联网日益成为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平台。在加强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同时,借助新媒体信息传播优势,利用“易班”和中国大学生在线等成熟的网络媒体平台,创新符合当代大学生欣赏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共享名校名师的思政教育课程和讲座,开展各类思政文化节建设、各类网络比赛、优秀校友基层就业创业典型事迹宣传、具有兵团文化背景的各类影视剧作品展播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使思想政治教育借助网络优势生动的推动开来,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与个人成长关系。

6. 心理育人。高校毕业生处于青春的转型期,社会经历相对较少,心理不够成熟。尤其是部分大学生成长环境相对优越,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于基层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因此,高校在加强知识教育的同时,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品牌活动与就业观念引导、就业挫折心理疏导、相结合,着力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正向的学习就业心理,培养他们社会主人翁意识,正确认识南疆基层在个人成长锻炼和人生阅历方面的积极意义。

7. 管理育人。教育管理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培养人和发展人的教育目标,学校的根本职责和使命是育人。高校要明确管理育人的内容和路径,一方面要创造教师示范环境,营造育人空间,做到管理教育人人有责;二是利用教师育人品格形象展示,用良好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行为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影响学生;三是在大学生中积极运用管理育人思想培育高校毕业生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尤其是对于基层工作的管理知识,提高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管理能力。

8. 服务育人。服务是一所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高校应致力于构建高校服务育人新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和培养合格人才的机制、环境和氛围,增强教师服务学生的主动性、针对性,提升教师的服务意识以服务学生个性化发展,满足学生的不同的合理需求。[2]在就业引导教育中,可以针对大学生开展群体辅导、个体咨询、生涯服务周等不同类型的就业服务,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鼓励到基层就业。同时在学生办理就业手续过程中,做到主动服务,在毕业生离校后要继续做好跟踪服务,做到“离校不离心”,激发学生的感恩学校、回馈社会之心。

9. 资助育人。国家为了鼓励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大学生基层就业、应征入伍学费贷款代偿等形式,资助大学生在基层工作。高校应加大基层就業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典型事迹、先进人物的激励和影响,带动学生投身基层就业的思想观念。同时,高校应积极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和办法,通过设立“基层就业奖学金”、组织基层毕业生赴基层就业表彰大会、基层就业优秀校友回访等形式,激励毕业生到南疆、到基层就业。

10. 组织育人。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作用,推动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创新组织动员、引领教育的载体和形式,开展基层就业等主题鲜明、健康有益、影响积极的活动,大力宣传国家基层就业政策和基层就业典型事迹,在高校毕业生中营造去基层就业的良好环境氛围。同时,借助组织功能,做好高校和南疆基层的对接工作,为高校毕业生去南疆基层就业搭建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马钧禹.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兵团“向南发展”之脱贫攻坚篇[EB/OL].[2016-04-07].http://www.xjbt.gov.cn/c/2016-04-07/2251537.shtml.

[2]江洪明.构建高校服务育人新体系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4(10):204-206.

[3]陈祥云.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优化研究[J].高教学刊,2017(01):19-21+23.

作者:张明 冯洁 李志飞

基层团组织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2:

基层团组织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质量路径探析

摘 要:在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主题背景下,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重要载体仍旧是基层团组织,基层团组织在创新创业理论指导與实践活动中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工作路径缺乏创新、平台建设不够健全、成果转化效率低下、自身定位不够明确等问题。因此,在创新创业质量提升的过程中,基层团组织应不断转变教育理念,搭建有效创新创业平台,构建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实现创新创业质量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基层团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新创业质量提升

文献标志码:A

引言

党的第十九大以来,为响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以及重视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各大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创新办学体制机制的重要举措,进行深化改革并全面落实,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综合改革的重大课题,并作为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一流大学的重大机遇。高校基层团组织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有效载体,应该帮助青年大学生提升对创新创业的热情与参与度[1]。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同时有效推进创业项目的进度,促进创业收益的达成,进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质量,高校基层团组织要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一、基层团组织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质量的重要性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基层团组织主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并与当代大学生紧密联系,在形式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引导当代大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同时在各种活动中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造活力。在服务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基层团组织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覆盖优势、文化阵地优势、载体平台优势和社会资源优势,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质量,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引导大学生成才[2]。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主体性,缺乏对青年正确认知创新创业价值的引导。面对一些青年学生奉行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价值取向并未进行积极的价值渗透、引导和干预。对一些急功近利、盲目选择的创业观没有采取有效的引导和评价方式。在一个社会群体内,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有效保障是青年人要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目标,由基层团组织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通过对创新创业体制的完善、平台的搭建、路径的优化等相关举措,可以改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的基础条件,更有利于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注入动力,提升创新型人才的水平与质量,能够让学生明确精神方向、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明确自己的价值立场[3]。培养出有情怀、有思想、有志向的新时代创新型人才,为我国向创新型国家转变和国际竞争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策。

(二)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通过基层团组织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指导,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项目)的转化,符合新旧动能转化的新时代要求,且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技术的研发。为了响应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青年群体主要以大学生为主体,基层团组织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学生的精神引导和凝聚。因此,基层团组织要鼓励当代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不仅要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大学生,还要注重对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以便学生更好地锻炼自我,使得当代大学生不仅能够获得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锻炼自身团队协作能力,而且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在当下激烈就业形势下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特别是在国家创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学生还可以选择自主创业,所以提升青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直接关系国计民生,提升当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质量尤为重要。

(三)夯实团组织的青年群众基础

通过基层团组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进行积极的价值渗透、引导,把广大青年学子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进一步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基层团组织生存和继续发展的根基所在是为党赢得青年群众,基层团组织的出路正是全心全意致力于服务青年群众。基于此,基层团组织应深入到青年群体中去,了解青年学子的思想、倾听青年学子的呼声、服务青年学子的需求。通过反馈不断改进和完善团的工作方式与机制,用扎实的作风与良好的形象赢得青年学子的信任和支持。

二、基层团组织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质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基层团组织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及创新创业精神培养作用尤为重要,高校应充分利用基层团组织的特殊育人功能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基层团组织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工作路径缺乏创新,学生隐性知识、创业能力不足,平台建设不够健全,成果转化效率低下,基层团组织自身定位不够明确,授课教师在指导青年学生过程中过分强调记忆性概念、作用等理论知识,而对创新创业的风险不够重视,以及忽略了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致使两者间产生了脱轨等问题。

(一)工作路径缺乏创新

基层团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路径缺乏创新。一些高校引导青年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存在功利性过强的状况,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高校没有长远规划和认识,只是紧跟时代的潮流,为了获得所谓的成效,而这样得到的成效都是短期的,这种状况忽略了教育培养人才的基础性。单纯地把其归结为创业指导,会忽视创新精神培育的长期性,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路径过于单一,基层团组织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时往往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缺内涵。教育的成长需要不断的理论研究和创新,因此,基层团组织要坚持站在时代的前沿,不断开辟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增强基层团组织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指导的有效性。

(二)平台建设不够健全

基层团组织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质量提升过程中,所提供的平台功能不够完善、体制不够健全、结构不够合理。基层团组织应充分灵活发挥好自己的平台优势,充分利用團组织的校内多方面资源,创建创业平台,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以此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其综合素质,降低创业的风险。而现阶段基层团组织对平台的建设不够重视,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很少行之有效地建设专业化平台。助力学生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及创业活动,并未充分利用团组织的社会、经济等资源。高校基层团组织要着力于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平台,提供创新创业机会,推动学生创业取得进展,使得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同社会各领域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三)成果转化效率低下

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取得的成效毋庸置疑,但是我们目前需要面对的是创新创业成果不仅转化过慢,而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近年来,政府以及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支持的政策越来越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团组织应该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此,基层团组织开展了多形式、多维度、多种类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如开展创业实践、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模拟创业竞赛或科技创新类比赛等,为学生创建了科技创新实践基地、提供了实践平台。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周期长,项目参与人员数量多,知识层次高、专业化指导教师较少等问题直接导致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效率低下。

(四)自身定位不够明确

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基层团组织对自身定位、具体工作分工、职能等不明确,特别是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自我定位的研究过程中,都要落脚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质量,并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在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下,基层团组织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及如何与招生就业处、教务处、创新创业学院等部门联系是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基层团组织应明确自身定位,发挥好联系纽带作用,应与教务、就业、创新创业学院等部门之间形成育人合力,协同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提升基层团组织活力的同时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质量。

三、基层团组织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质量的实现路径

针对当下大学生创业热情高涨,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比赛不断增加而创新创业质量偏低的困境,基层团组织应灵活转变传统教育工作理念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质量,不断更新教育方式,对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树立起科学正确的教书育人观念,师生同步学习。同时,还应提供经过实践检验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师生互鉴,采取积极的态度搭建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将基层团组织特有的社会资源优势完美发挥出来,彻底利用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为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质量添砖加瓦,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质量提升。

(一)转变传统教育工作理念

在创新创业质量提升过程中,基层团组织的最主要方式即为教育。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育人思路,把教学重心放在学生的能力、实践、思考上,积极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努力探索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创新创业的先进教育方式。应该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大学生身心特点出发,不断培养大学生群体的创新创业意识,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与探索,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的能力,积累丰富的经验。同时,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优势的基础上,探索和构建同步教学机制,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教育机制的有效落实,切实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既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就业观念,又要在进行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

(二)搭建有效的创新创业平台

基层团组织具有良好的文化优势、资源优势以及组织优势。因此,在提升创新创业质量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的各项优势,构建有效的创新创业平台。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发挥学生社团的载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社团活动中培养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其次,利用信息化平台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质量。通过校园网络多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创新创业精神,积极引导青年投入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再次,利用基层团组织优良的社会资源,通过假期社会实践这个大舞台、大机会,为大学生们提供实践基地,帮助大学生们在实践中寻找创业主题、紧握创新机会。最后,着力于邀请相关领域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给青年大学生普及创新创业知识,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创业学习渠道和资讯机构,搭建一个专业化的平台,使青年学生们获得专业的指导,促进青年学生正确自我价值观的建立。

(三)构建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要构建具有科学系统、功能齐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就要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全力推动两种教学方式的融合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体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我们所讲的创新后的教学模式并不意味着要摒弃传统意义上的专业理论知识教育,而是一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创新机制,倡导学生们既能够通过传统教学方式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接受创新创业思维的训练以及深刻领悟到学科的内涵,是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思维的训练以及学科内涵的领悟,构建实践式及启发式的教学模式[4]。对于有创业热情的大学生应当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鼓励,通过创立相关的工作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平台,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典型项目建设,加强各个基层团组织进行科技创新标兵的评选展示工作,为学生们营造校园创新创业的氛围,通过身边的榜样标兵力量,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鼓励学生们自主进行科学探索,促进理论与实践教育,通过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引领学生善于思辨,敢于实践,勇立潮头争做科技先锋。

(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

针对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质量提升过程中出现的成果转化效率低下、知识层次高等问题,基层团组织应当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及综合素质[5]。首先需要学生真正做到“敢创业、创好业”的思想转变,这就需要基层团组织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积极引导学生切实参与到创业中来,营造“创新创业正当时”的良好氛围,有效探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机制。除此之外,还应当举办各式各样的科技竞赛及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要求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挖掘专业领域的创业元素,积累经验,提高创新能力。

结束语

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呈现出大众化、普遍化的状态,基层团组织应根据学生对创新创业的需求,多层次开展教育,以提升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能力为导向,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由于基层团组织具有凝聚力和积极主导作用,高校应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基层团组织工作有效结合起来,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针对当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质量提升面临的问题,发挥基层团组织的特殊效能,不断探索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质量的可行路径,最大限度地实现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群体创新创业综合素养的提升,进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国发[2017]37)[EB/OL].中国政府网,2017-07-27.

[2]刘子高.高校基层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创业路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3):34—35.

[3]杰弗里·蒂蒙斯,小斯蒂芬·斯皮内利.创业学(第六版)[M].周伟民,吕长春,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8.

[4]刘伟,邓志超.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基于8所大学的抽样分析[J].教育科学,2014,30(60):79—84.

[5]林崇德,等.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29.

(责任编辑:朱 岚)

作者:李晓书 于秋叶

基层团组织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3:

依托苏区精神,推动医学生基层就业理论与策略研究

摘 要: 近年来,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愈加严重。作为特殊群体的医学毕业生,其就业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鼓励与引导到基层就业,不仅是医学生在新时期实现自身发展和充分就业的必由之路,对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医学生 基层就业 苏区精神

一、引导医学生到基层就业的重要意义

医学生基层就业主要是指到艰苦的边远地区、西部地区县级、县级以下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及大城市的社区卫生院工作,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200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明确指出了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广大基层地区就业,这是对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也明确指出,目前我国“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大量的卫生人才过分集中在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出现了饱和状态,甚至大量医学生不能够就业;而在农村及不发达地区,卫生技术人才匮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农村地区仍然缺医少药,医疗水平和设备条件比较差。同时基层卫生人员学历低,整体水平不高,不适应经济发展与人民身心健康的需求,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呈现出城乡差别和地域差别。因此,引导医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不仅与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一致,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结构,是缓解目前严峻就业压力的客观需要,更有利于增强基层医疗力量,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合理配置,是解决广大基层地区医疗卫生事业长期薄弱的需要。

二、医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现状分析

1.供需矛盾突出,总量不足。

由于受自然、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历史原因,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等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力资源丰富,而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落后,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大学生毕业后流向不平衡表现为:大量的毕业生首先考虑的是到经济相对发达的东中部地区就业,只有极少数毕业生选择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基层区工作。

2.入出不对称,人才严重流失。

据有关调查显示,服务期满后,在基层就业学生的流向选择中,只有10%的人才选择继续留在当地服务基层,回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好医院的占了大多数。即使像我校签约的免费医学生、定单生,毕业后未能如期到定向的医院就业或未履行完服务年限中途毁约的也占有一大部分。另外,基层和西部地区单位条件待遇差难以留住大学毕业生,人才输出远远大于人才流人。据统计,每年西部省份的大学毕业生不足20%返回生源地;而在经济发达地区高校就读的西部毕业生,留在学校当地的占80%。

3.岗位有限,地域分布不平衡。

目前,到基层就业仍未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流,去基层地区就业的医学毕业生的岗位仅限教育、卫生和公务员。在地域分布上也不平衡,有的不发达地区“有岗无人”,而有的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却是“有人无岗”。根据调查,有的基层地区就业的人数占区内就业总人数的43.78%,而有的边远艰苦地区的就业人数仅占26%。

三、影响和制约高校医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

1.政策偏移力度不够,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

近几年,国家发展的重心虽然已经开始从东中部发达地区向西部和基层地区转移,但是政府的偏移力度还远远不够,政府对基层的投入严重不足,由此导致基层地区困难重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热情受挫。如国家对免费医学生的就业落实、薪酬待遇、职称提职等,在招生宣传及协议签订中都有相对的倾斜和优惠。虽然出台了激励政策,在基层及就业的单位能否真正、切实的得到落实及实施呢?这仍是许多有意向去基层单位就业毕业生的担忧之处。

2.基层单位缺乏吸引人才的内在动力和渠道。

由于基层地区编制少、经济困难、政策不畅、工作条件简陋等问题,引进大学毕业生比较困难。在广大的基层医院,工作面向的主要是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百姓和患者,科学文化知识不受尊重、人才受排斥,诸如此类的生活习俗、文化水平、价值观念的差异,更使大学毕业生感到在基层卫生院开展工作很难。甚至有些地方,由于受地方官僚主义影响,领导不重视、下属不支持,大学毕业生的想法和见解很难被采纳,个人才华无法施展。

3.高等学校就业指导滞后,发挥作用不足。

目前,很多高校的就业工作仍停留在初级水平,诸如求职技巧的讲授、招聘信息的发布和就业讲座的开设等,未能针对医学毕业生的专业特点、就业趋势等方面,进行有效的一对一的专业辅导,远远不能满足医学生对就业的内涵和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另外,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体系及建设未得到建立和健全,未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团队或教师队伍,没有专业的授课老师,没有系统的教授模式及培养模式,使得高校的就业指导作用有限,到基层的就业指导更是严重不足。

4.高校毕业生思想落后,就业观念陈旧。

与严峻就业形势相对应的是,仍有许多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落后。“十年寒窗苦,一朝跃龙门”是许多大学生及家长的希望。出身城市的大学生担心下基层后回城市难、晋升更难,使他们对到基层就业望而却步;而农村籍的大学生也不愿到基层,希望能留在大城市,或成为国家公务员和干部,为家庭带来荣耀和庇护。很多毕业生仍存在“找个终身制工作”、“到机关事业部门就业”、“到城市、待遇好的地方就业”等陈旧观念,致使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难以全面展开。

三、依托苏区精神,推动医学生基层就业对策研究

引导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已成为当前缓解就业压力、落实国家就业政策、合理配置卫生资源、解决广大基层地区医疗卫生事业长期薄弱的重要举措。苏区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学术界对苏区精神的内涵虽有各种不同的表述形式,但它最本质、最具特色的内涵可概括为:“坚定信念、求真务实、执政为民、廉洁奉公、争创第一、无私奉献。”[1]在新时期,苏区精神更赋予了新的意义,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根本特征的苏区精神,进一步升华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崇高的爱国主义、坚定的政治信仰、无私的奉献精神、革命的英雄主义等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支柱的观念体系。结合赣南浓厚的苏区文化资源、苏区特有的精神,将苏区精神的精髓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相互融合、传承,以此加强医学生基层就业观,开创学校医学生基层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1.依托苏区精神, 加强学风建设,引导基层就业的树立。

院校各级团组织、各学院以加强学风建设促德育教育为方针, 以红色文化资源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为基地, 以医德、医学伦理学等为主要教育内容,积极开展以弘扬苏区精神、振兴苏区发展、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树立基层就业观为一体的活动。一是定期邀请党史界的专家为全校师生做专题学术报告, 举办赣医精神论坛、赣医人的故事讲座、让苏区精神进课堂等相关的活动,使德育教育寓教于学, 既转变了学风, 弘扬了红色文化及精神,又有效加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二是大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医学人文素养培训。通过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走出校园,走进乡村、社区、贴近百姓,开展感恩教育、医疗保健知识宣讲、送医下乡、 我为社区教育献爱心、下乡义诊等社区援助活动,让医学生及时接触社会 ;深入基层, 深入群众, 深入实际, 开展实践活动,了解国情, 立足国情, 为群众服务的政治素养,进一步继承和弘扬苏区精神,坚定信念,树立为基层百姓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积极投身到基层的医疗单位特别是医疗资源匮乏的地方,为百姓的健康着想,真正、切实地体现和传承苏区精神。

2.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加强导向作用,保障基层就业的落实。

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角度看,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主要基于直接收益水平。从2010年起,国家实行了定向乡镇免费医学院的试点及招生工作,借此保证基层卫生院医疗人才,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基础环节,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诸多优惠及倾斜的政策,一毕业就有稳定的金饭碗,着实吸引了众多毕业生的眼球,但正如笔者之前陈述的,这些优惠及倾斜政策能否得到真正的落实,是此项工作能否继续推进的关键所在。所以,国家和政府应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加大政策的宣传及导向作用:健全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服务体系,维护其合法权益;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各方面优惠;落实户口迁移和完善人事代理服务等方面规定,提供学习深造、公务员录用等优惠待遇和去留自由的保护政策;在生活保障金和创业风险基金、贷款担保或贴息补贴上,为基层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开通绿色通道。

3.优化人才培育模式,发挥宣传作用,扩大基层就业的影响。

首先,高校要强化宣传引导,使毕业生树立基层就业观。高校应采用各种宣传教育手段,如下基层医学院实习、参观、到苏区文化资源地学习,开展苏区精神就业指导讲座等,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端正就业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同时,通过经验交流会和毕业生谢师会等形式,大力宣传优秀典型、极力推广成功就业经验、引导学生自觉把实现自身价值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其次,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以市场为主导调整专业设置,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加强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采用面向基层就业的定向和订单式的培养模式,从基层地区招生大学生,毕业后返回生源地就业。另一方面,在专业设置和内容上要突出基层农村导向,着力培育适应基层的应用型人才。

4.创营造良好医疗环境,积极留住人才,维护基层就业的利益。

基层医院和部门要创造工作上帮扶、资金上倾斜、思想上帮教的优良工作环境,建立良好的人事制度,及早对优秀基层毕业生进行使用和培养;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不仅要在实际中重用基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还要在工作中不断加以培养、增长才干,以维持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可持续性。基层各级政府财政要承担基层就业大学生的待遇,制定相应的工资保障制度,为基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在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方面提供行之有效的后勤保障,优化大学毕业生在基层就业的生活环境。

5.更新就业观念,合理选择岗位,做好基层就业的定位。

中央指出:要引导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把个人理想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在目前就业难的形势下,一方面,大学生应更新观念准确定位,以积极的心态面向基层就业,传承服务基层的无私奉献精神,把基层就业视为成才的起点,把握基层广阔的潜在机会,实现理想。另一方面,大学生要了解自我,准确定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将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基层工作的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

总之,鼓励和引导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国家、学校、基层单位通力协作,为基层就业毕业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提高有效的生活保障。医学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于在基层医院或单位建功立业、立志成才。更为关键的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切实有效地拓展新渠道,吸引更多的毕业生志愿服务基层,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工程才能得以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余伯流.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史上的一座丰碑——苏区精神研究的再思考[A].苏区精神永放光芒;第二次全国苏区精神研讨会论文集(上)[C].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44-53N.

课题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课题“依托苏区精神推动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实证研究——以赣南医学院为例”(编号:LX2012Y089)。

作者:李霞 田娟

上一篇:农村幼儿教师环境创设论文下一篇:产品工业形态设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