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

2022-07-03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扩大,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盈余管理已经成为上市公司公司治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内外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也十分丰富,本文从盈余管理的定义出发,对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盈余管理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及建议。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 篇1: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制定

摘 要:伴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高速发展,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已经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有的学者研究过程当中指出,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但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当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新会计准则之下,如何对于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已经迫在眉睫。在本文的研究过程当中,笔者着重分析了新会计准则当中的相关要素,阐述了新会计准则之下盈余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一、相关理论概述

1.盈余管理相关理论

迄今为止,关于盈余管理的定义,学术界尚且没有定论,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前者来说,主要强调的是公司管理当局为了能够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或者是公司价值的最大化,而做出的会计选择与交易。而从后者来看,则更为强调的是在会计准则所允许的范围当中,管理当局为了能够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或者是公司价值的最大化,从而做出的相应的会计选择。所以,从上述内容过来看,关于盈余管理,其执行者是企业的管理层,而管理层又包含了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高层的管理人员,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过程当中,其往往为了能够将自身效用发挥到最大化,或者是为了能够将公司价值实现到最大化,从而来进行相应的会计选择或者是其他相关的交易,而这些交易当中,管理层及其相关负责人需要对于会计信息进行处理,然后再向外进行信息的披露。而在这一过程当中,管理人员经营过程当中所涉及到的经营业绩,需要通过会计信息体现出来。正是因为如此,管理者希望所披露出来的信息是对于自己有利的,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实现自身价值或者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最大程度上实现盈余管理。

2.会计准则相关理论

从当前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上来看,会计信息的流通性是不容小觑的,在这样一种形式之下,我国会计准则需要加强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趋同性。当然,我国新会计准则当中,在诸多要素方面都进行了创新,譬如说更为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与可持续经营,从而使得资产负债在财务会计当中的地位愈来愈明显,这样一来,也能够避免企业的短期行为。新会计准则也更为注重投资者提供切实有效的信息,从而最大程度上保证会计信息能够实现公允。新会计准则当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给予公司更大的自主权来针对会计内容进行了调整,所以,新会计准则的存在能够使得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空间得到了控制。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关系

1.新会计准则的缺陷是企业实施盈余管理的土壤

首先,新会计准则的存在能够为会计信息的编制提供一个保障性的作用,当然,这本身也是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的制度基础。会计信息当中所包含的财富分配效应和决策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会计准则的特殊性,可以说,这是企业当中很多利益相关者和会计准则制定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了能够使得各方的经济利益得到平衡,从而减少会计准则在制定过程当中所受到的阻力,在会计准则落实的过程当中,需要针对一些事项的处理进行保留。其次,各个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是存在着区别的,所面临的经济环境也各有不同,从政府角度上来看,并不能够针对所有的会计事项进行制定和实施,只能单纯对于一些具有普遍性和共性的事项进行处理。所以,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下,就存在着一些剩余的特殊会计政策留给了企业。从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实践的关系来看,其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企业经营当中所涉及到的全部事项,并不能够真正的在会计准则当中得到对应,所以,会计的不完全性是显而易见的。此外,在不同的会计政策之下,能够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这也就对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带来了不同的利益分配结果。所以,企业管理当局需要针对会计准则的不完全性进行利用,针对不同的会计准则进行管理,长此以往,必然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有着制约作用

从我国新会计准则当中的相关内容来看,其在颁布的过程当中基本都会涉及到资本市场的相关要素。从会计准则出台的先后顺序上来看,当前已经出台会计准则当中,很多具体内容都涉及到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管理,而对于其他的内容相对涉及到的就比较少。从这一点来看,不仅是监管层对于上市公司当中盈余质量较为重视,也体现了对于上市公司监管内容防范的重要性。

三、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

1.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来讲,一个科学、合理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其中应当重视股东、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之间的关系。但是当前,我国诸多上市公司当中,都没有注意到这一层关系。具体来说,在股权结构方面缺乏合理性,当前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前身都是国有企业,所以这一类公司身上往往充满着国有股当中“一家独大”的情况,这也是造成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其次,上市公司当中股权高度集中,由于股权高度集中,所以第一大股东在利用自身控股地位的同时,基本上完全会受到公司当中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控制,但是国有控制权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确定性。这样一来,国有股权就形同虚设,内部管理者逐渐成为公司实际上的控制者,也就反过来对于董事会形成了一种控制。所以,在一些公司当中,总经理与董事长两个职位出现合并的情况,这对于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是无益的。

2.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失真

当前,我国针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制度还存在着缺失的地方,这也是导致企业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原因。首先,从注册会计师这一方面来讲,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能够直接影响到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因为审计意见相当于是公司财务报表能够流向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检验单。但是由于当前我国审计市场当中存在着恶性竞争的情况,审计的需求性受到了限制,这也就在客观上带来了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较差,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也收到了限制,这样一来,在进行审计的过程当中,注册会计师就不能够遵守独立性的原则。所以,我们不难看到有的审计人员即便是发现上市公司当中存在着利润操纵的行为,也并不会过于在意,甚至会协同上市公司进行作假,或者是帮助上市公司进行作假,以至于上市公司当中的盈余操纵行为屡见不鲜。

其次,从外部监督这一方面来讲,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上市公司的外部环境相对来说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就是当前公司所受到的监管较为宽松。有的上市公司,被出具了相应的保留意见,这些公司当中有的连续多次针对同一个问题被提出了保留意见,但是这些公司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而这些公司也就没有针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说明。有的公司在被提出了保留意见滞后,就更换了会计师事务所,也没有被要求针对更换的理由进行说明。对于这一类问题应当进行及时解决,更为重要的是应当从法律的高度上来对于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而有关部门更需要对于这些问题进行硬性的规定,使得公司不能够进行不规范的交易行为。

3.证监会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有限

关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方面,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其监控过程当中主要的依据有两个,一个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制,还有一个就是证监会监管处罚制度。为了能够最大程度上使得信息产品所相关的财务报告能够满足质量层面上的要求,对于证监会来说,需要向上市公司提出强制性要求,要求其财务报告应当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此外,应当将其作为重要的基础条件,对于会计信息的虚假披露者进行处罚,处罚程度与情节的轻重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当前我国证监会的监管处罚程度存在着一定的纰漏。譬如说关于监管模式上,比较消极,一般都是事后监管。而证监会往往会在上市公司真正出现问题之后,才开始进行监管,尤其是在媒体进行曝光了滞后,才开始组建相应的调查组,进入到公司当中进行相应的追查。而处罚的时效性又较弱,有的时候是在上市公司出现问题的几年滞后才开始进行处理,处理的效果显然是差强人意的。处罚过程当中,最终受罚的往往是上市公司,而并不是相应的管理层或者是问题的直接负责人,这种做法并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行为。

4.财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识别能力较低

关于信息的识别问题上,主要体现在国有上市公司当中,存在着一些小股东,在专业知识上较为缺乏,并且在信息的获取上,其处于一个弱势的地位,所以,其往往会直接受到公司盈余管理的不良影响。与此同时,我国存在着较大一部分证券分析师,其并不能够真正履行自己的职责,并不能够正确地对于投资进行引导,甚至还会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和资源优势,将市场价格地操纵作为主要的目的,对于投资者进行误导,这与市场和上市公司本身的发展需要相违背。

四、对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

1.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一个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防止盈余管理的滥用。新会计准则当中的诸项条文,都坚持了企业当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所以,新会计准则也在客观上保持了盈余管理的有效进行。所以,应当对于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机制进行完善与优化,这样一来,能够将评判能力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层面上来,从而加强对于公司管理行为的了解,使得信息的不对称性得到了缓解。

在这一过程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于股权结构的构建,这也是公司治理结构当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其会对于公司治理模式带来影响。主要需要针对公司当中的董事会与总经理相关制度,将其分离开来,实现权力的制衡。对于现有的董事会应当健全和完善,在董事会当中引入独立董事。与此同时,需要强化对于独立董事方面的监督与管理,并且建立健全与新会计准则相契合的体制,使得监督与管理能够得到真正的落实。要增强监事会的作用,使得监事会当中的人员结构能够得到改革与完善,从而使得更多地外部利益关系人能够参与到其中来。

2.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

首先,应当强化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从而能够保证新会计准则之下的公允价值能够得到真正的落实,具体来说,需要让职业经验比较丰富的注册会计师来针对上市公司的审计计划进行编制,编制过程当中,需要考虑到盈余管理方式当中的诸项内容,这样一来,能够在客观上显示出来注册会计师盈余管理的重要性,从客观层面上来讲,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也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过程当中的重要元素。如果注册会计师所提供的审计意见是与现实相违背的,那么就很可能带来极大的经济后果,对于这种经济后果,需要相应主体来进行承担,从而是的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水平能够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层面上来。

3.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督

新会计准则之下的权责发生制、关联方交易以及相应的资产重组的方法,都需要予以重视,有的上市公司将账面盈利予以提高,但是盈利质量都不能够得到包装,其中所涵盖的内容有信用标准的放宽和坏账风险的增加等诸多项目。因此,现金流量会比利润更为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应当对于上市公司予以明确地要求,使得盈利质量指标能够得到分析和披露。在财务报告当中,企业需要对于现金流量相关指标进行相应的分析与说明,也使得上市公司当中的重大行为能够得到披露。

在新会计准则当中,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对于债务重组收益进行规定,而不是对于原有的直接计入资本公积的用法进行沿用,而是对于债务重组的利得进行确认,将其计入到档期损益当中来。在这一前提之下,可能会存在通过评估方式,进行公允价值进行转让的行为,以至于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之间存在着差额,这一差额也被计入到了档期损益中来。所以,应当对于这一方面进行监管,其中涵盖了债务重组条件等诸项内容。

4.提高财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识别能力

上市公司当中的盈余管理的手段有很多种,并且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如果单纯依赖于上市公司所公布出来的信息,显然不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所以,对于信息使用者一方面来讲,应当将自身的素质提高到一定程度上,不断加强对于信息的分析以及风险的防范,从而将更深层次的信息挖掘出来。投资者作为信息的使用者,他们是证券市场的重要基础,对于上市公司和证券公司相关的责任进行了解,也能够有效促进证券市场本身进行可持续发展,当然,这对于我们会计准则的完善也有着重要的反作用。

五、结语

总的来说,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一直都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并且伴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出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当中必然涉及到新的内容和途径。在盈余管理过程当中,上市公司与其他相关机构应当从多角度着手,加强监管,使得新会计准则之下,盈余管理能够得到科学地落实。

参考文献:

[1]许冯.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23):181-182.

[2]樊晓涛.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J].时代金融旬刊,2014(1):287-287.

[3]宋世坤.新会计准则视域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33):107-108.

作者:高姝笑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 篇2: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扩大,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盈余管理已经成为上市公司公司治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内外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也十分丰富,本文从盈余管理的定义出发,对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盈余管理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 盈余管理 动机

2012年11月,万福生科于2012年半年报中虚增利润,导致公司2012年上半年财务报告盈亏方向改变;2013年7月,紫光古汉晚间公告公司因财务造假收到深交所处罚决定书;2013年8月,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中国闽中食品被认定为存在虚增营业收入的行为,由此,盈余管理行为在国内外的经济活动中并不罕见(陈远志等2014),因此,加强对盈余管理的控制可以更有效地避免上市公司肆意操纵利润而损害投资者利益。本文从盈余管理的定义出发,分析产生盈余管理的动机,并就其中不足之处提出一些建议。

一、盈余管理的含义

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的一种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夏峰 2015)。盈余管理是指在合法框架下,企业对财务报告中的盈余信息进行管理,以误导报告使用者对企业实际业绩的理解,从而实现其某些自身利益的目的的行为(陈远志等2014)。从定义中可以看出盈余管理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更多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行为,他们出于多方面的原因对盈余信息进行管理。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

目前对盈余管理的动机的研究很多,其中主要将盈余管理的动机归为三类,第一类是资本市场动机。资本市场动机主要包括管理层收购、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股票增发、股票融资收购、迎合分析师的预期、迎合投资者的预期等;第二类是契约动机和监管动机。契约动机主要包括债务契约和薪酬契约等;第三类是监管动机主要包括应对行业监管和应对反托拉斯及其他监管等。(李辽宁2012)

(一)资本市场动机

1.企业为筹集到更多资金,必须减少亏损的动机。一方面上市公司主要是通过发行股票等方式进行融资,而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所依据的是企业的财务业绩,当公司财务业绩报告盈利好时,投资者就愿意对公司进行投资,公司也就可以筹集到更多的资金,但相反当公司业绩不是很理想投资者可能就不愿意对企业进行投资,公司就筹集不到更多的钱,从而影响公司未来的发展。因此,当公司经营业绩不是很理想,甚至是出现亏损的时候,企业管理者就更愿意用盈余管理的方式来减少亏损。对于亏损的上市公司公司而言,其第一目标是实现扭亏,否则其将面临ST或退市风险。因此,不论市场态势如何,亏损公司都要调增利润以实现扭亏这一首要目标(齐祥芹2015)。另一方面,根据证券管理法的有关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将被处以特别处理,连续三年亏损将被暂停上市;若在一定期限内仍无法扭亏为盈或不再具备上市条件的,证券交易所可以直接做出终止上市的决定,为了维持上市公司未来发展,连续亏损的上市公司或为降低风险警示的上市公司就会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就越显著(蒋大富2012)。

2.上市公司为扩大经营规模,实现增发扩股的动机。上市公司为扩大其经营规模,不断地向外发放股票以筹集更多的资金,这一动机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随着配股要求的变化而变化(陈远志等2014)市公司倾向于在增发后派发更多现金股利,利益输送行为显著(陈倩文等2015)。

(二)契约动机

1.薪酬激励方式下的契约动机。在上市公司里,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受企业业绩影响很大的,往往公司会采取股权激励、业绩百分比等激励方式与高管建立契约关系,具体表现为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正相关,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余慧2015)。

2.与其他交易者的债务契约动机。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可能产生了很多债务关系,与其他交易者建立了债务契约关系,公司为平衡好债务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就可能产生盈余管理的动机。

(三)监管动机

1.在监管制度下的盈余管理动机。在行业监管制度、国家监管制度下,上市公司为了谋求自身发展可能出现的盈余管理行为。

2.避税动机。一方面,在现有税法制度下,上市公司可能会在合理范围内尽量减少其所缴税款的行为。由于监管制度不够完善,很多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来减少所缴的各项税金,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可能会在税率变动时相应地做出盈余管理的行为。

三、提高盈余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

盈余管理之所以让很多上市公司利用,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监管制度不够完善。加强监督监管制度对盈余管理的有效运行是必要条件,只有在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下,才能更加有效地进行盈余管理,维持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二)提高独立第三方监管水平

在对上市公司进行审查时应注重盈余管理方面是否存在问题,并及时对其进行纠正。这样可以更好地避免上市公司违法违规操作,使市场经济可以有效运行。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在某方面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上市公司应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更好地进行盈余管理。

参考文献

[1]陈远志,谢平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文献综述.财会通讯.2014(11):29~30.

[2]夏峰.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与公司价值的关系研究.商业经济研究.2015(2):106~107.

[3]李辽宁.国外企业盈余管理动机研究:一个基于契约观的整合框架.宏观经济研究.2012(10).107~108.

[4]齐祥芹,沈永建.市场态势、公司扭亏与盈余管理.陕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1):103~105.

[5]蒋大富,熊剑.非经常性损益、会计准则变更与ST公司盈余管理.财务与会计.2012(4):151~152.

[6]陈倩文,吴立源.股利政策与盈余管理互动关系研究综述.财会通讯.2015(9):44~46.

[7]余慧,熊婷.股权激励对公司盈余管理影响实证研究.财会通讯.2015(3):56~57.

作者:杜雅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 篇3: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

摘 要: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决定了盈余管理的产生,没有动因的存在,上市公司管理层会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公允真实可靠地反映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本文从外部客观因素和内部主观因素两方面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进行动因分析。

关键词:盈余管理 外部客观因素 内部主观因素

自2006年财政部办法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以来,每年均出台或更新具体会计准则,使得会计准则体系不断完善,与国际趋同;但会计准则中依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不少会计准则的运用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存在较多客观因素,成为盈余管理的工具。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新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属性。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现阶段,我国市场化程度不高,加上不完善的竞争机制,交易价格难以公平合理,公允价值也没有可靠的衡量标准。而且公允价值的确定以来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缺乏客观的量化标准,难以确定价值是否公允。因此,许多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这一规定,对其加以滥用,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借款费用准则的运用。按照借款费用准则,借款包括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专门借款是指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专门借入的款项。一般借款是指除专门借款之外的借款,相对于专门借款而言,一般借款在借入时,其用途通常没有特指用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同时规定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了一般借款的,也应予资本化。由于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在一定条件下均可以资本化,客观上为上市公司提供了在借款费用资本化和费用化之间调节的余地,盈余管理成为了可能。

企业的盈余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准则和政策的指引下运用会计核算方法对会计数据进行加工获取的,既需要精确的数字运算,又需要合理的估计和判断。因此,企业的盈余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客观的准确的数据,它只是存在于某个合理的范围内。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谨慎性之间难以统一起来,并以牺牲对方为代价。而且,会计政策具有可选择性,这些都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滋生的温床。

会计政策是企业在会计准则的规定范围内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的会计核算的原则、方法和程序。部分会计准则针对同一个项目提供若干种会计核算方法,供企业自行选择,如存货的计价、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企业一般选择能使自身收益最大化的会计核算方法制定会计政策。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一旦该会计政策未能使企业获得最大化收益,企业便有可能对会计政策进行变更。尽管准则规定会计政策变更的具体条件,但变更条件同样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因此为管理层提供了盈余管理滋生的温床。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除了外部客观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内部主观因素。

管理层追逐自身利益进行盈余管理也称报酬契约动机。由于现代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产生委托责任关系,造成信息无法对称,在这种情况下,股东只能通过业绩考核管理层的经营管理水平,掌握企业所有权的股东会与执行经营权的管理层便会约定一定的与业绩相挂钩的报酬计划,管理层因此也具有了盈余管理的动机。我们可以从显性报酬和隐性报酬两方面进行分析:

显性报酬。显性报酬主要体现在管理层的年薪、分红的方面。股东通过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风险等,结合管理层的经营管理水平,约定一系列与公司经营业绩挂钩的报酬计划。一般来说,财务指标是衡量公司经营业绩的重要尺度,如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通过约定这些指标的增长幅度确定管理层的薪酬。管理层为了获得更多薪酬分红,会对财务数据进行盈余管理,调整财务报表,使得相关财务指标与报酬计划相吻合。

隐性报酬。隐性报酬与显性报酬相反,表现为非物质形态的报酬,如声望、升迁机会、公务消费等。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良好,财务状况稳健,股东自然对管理层充满信心,便会寄予厚望;同时,国家和社会公众对管理层的管理水平予以认同,管理层自然而然获得了非物质形态的报酬,甚至国家会授予一些荣誉称号,其职业发展道路更加顺畅平坦。管理层为此也会通过盈余管理,以此获得隐性报酬。

管理层追逐自身利益进行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内部主观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动机,也是大多数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在显性与隐性报酬的利益驱动下,管理层对盈余管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动机。

上市公司为筹集资金进行盈余管理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为首次公开募股(IPO)进行盈余管理。企业要募集大量的资金,上市是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要发行股票,前提是财务状况稳健,业绩良好。《公司法》规定,企业必须在三年内连续盈利才能够申请上市。因此企业为了上市通过盈余管理包装财务数据,以获取上市资格。同时,包装后的财务报表能够获得较高的股票定价。

为配股和增发新股进行盈余管理。为了能够获得更多投资者的资金,具备上市资格的公司会通过配股和增发新股这一途径。由于配股和增发新股需要一定的条件,管理层便会通过盈余管理调整报表,营造一种财务状况稳健,业绩良好的上市公司形象,同时由于大部分投资者未能洞悉企业盈余管理的手段,因此认定此状况乃上市公司的真实状况,投入更多资金,希望获得红利或待股票价格上升后变卖赚取差价。

为避免受罚而进行盈余管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就会盖上ST的帽子,若第三年依然亏损,就被暂停交易,一旦被停牌,意味着企业很难继续运营。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第一年亏损的上市公司会在第二年扭转局势,以免被扣上ST帽子;若第二年无法扭转,上市公司在第三年会不惜一切代价进行盈余管理,以维持上市资格。另外,部分上市公司若预期未来业绩难以达到要求,便将本期利润降低,递延至下一年度,使利润平滑化。

从纳税的角度进行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中一个十分明显的动机。同样可以从避税动机和纳税动机两方面进行分析:

避税动机。我国税收体系尚未完善,不同的税种有不同的税收优惠条款,也有多档不同的稅率,因此,企业有了通过纳税筹划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由于纳税意味着现金流出,减少税负相当于增加的营运资金。大多数未上市的民营私营企业会尽量降低报告上的净利润,减少税负,节约资金。

纳税动机。与未上市的民营私营企业截然不同,大多数的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会为多纳税而进行盈余管理。由于相关证券制度有所规定,上市公司会尽量把利润做大,营造业绩优良的形象,从成本效益角度考虑,因利润增加导致的税负增加是值得的;而且,纳税增多能获得“纳税大户”等称号表彰,对上司公司的形象百利而无一害,投资者更愿意投资这些上市公司。另外,国有企业的管理层为了其政治前途,往往也会把利润做大,多纳税,以获得相关主管部门的认同和青睐,以在日后的日子获得升迁的机会。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因是十分复杂和多样的,本文从其外部客观因素和内部主观因素进行分析,它们两者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前提条件,也共同决定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及其程度。

作者简介:

何沁蔚 女,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财务会计系专任教师硕士研究生。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广东从化市 510970)

作者:何沁蔚

上一篇:股市散户投资探究论文下一篇:车载嵌入汽车电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