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

2022-04-26

[摘要]盈余管理是现代企业代理问题的重要方面,与公司治理结构是否有效存在密切关系。本文以公司治理理论为基础。选取2007-2009年非金融类A股中小上市公司为样本,系统地分析了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监事会特征、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第一股东持股比例、董事会人数、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中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 篇1: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中小股东利益的影响研究

摘要:会计信息已成为一种很强的传递信号,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出于融资、避免债务违约风险、满足市场预期等动机,通过选择会计政策或采取实际措施来操纵盈余。本文阐述了上市公司常用的盈余管理手段,站在中小股东的角度分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影响,认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不利于中小股东利益,并提出高质量地披露会计信息、加强内外部监督和增强维权意识等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盈余管理 中小股东利益 决策有用

一、引言

根据财务会计理论,理想情况下的未来现金流量是确定和已知的,再加上固定的无风险报酬率,我们可以通过折现从既相关又可靠的资产负债表中直接获取所有数据,而利润表则不包含任何信息。然而,在会计操纵的现实环境下,上市公司无法正确计算资产与负债的现值来反映公司面临的不确定性,编制一份完全建立在现值基础上的财务报表十分困难。因此理论上既真实又准确的净收益概念在现实会计环境中根本不存在。一方面,真实净收益的不存在使得盈余管理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并未对企业会计政策和程序的选择进行严格限制,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采用会计政策,这使得盈余管理充满可行性。鉴于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准则中的可选择余地进行盈余管理。

目前,会计理论界将盈余管理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类。应计盈余管理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目标,会计人员在每个会计年度采取包括会计估值和会计政策等会计手段,譬如通过计提坏账准备、重新估计资产价值等方法对会计盈余进行管理。通常认为应计盈余管理不会影响整个期间的总盈余,只会调整分配各期会计盈余来实现预期目标。真实盈余管理是指通过真实活动,例如操控商品销售、生产成本和酌量费用支出等实际生产经营活动来达到操纵盈余的目标。虽然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可能因为高昂的代价直接影响上市公司长远的经济利益,但因其较强的隐蔽性,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对其加以利用。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和壮大,越来越多的中小股民参与到投资领域,很多中小股民拥有市场上的流通股,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活动与这些中小股东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正确认识盈余管理并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中小股东利益的影响,对于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和为中小股民理性决策提供依据意义重大。

二、上市公司常用的盈余管理方式

(一)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我国会计准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变更会计政策及进行合理的会计估计,比如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有直线折旧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存货的计价方法也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等。不同核算方法的使用会对会计利润产生一定影响,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来操纵会计盈余,以达到预期目标。

(二)应计项目的管理。财务报告中的应计项目通常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等。为了实现预期盈利,会计人员可能会提前或推迟确认资产和负债。另外,对于已发生的费用或损失,上市公司很有可能将其视为应付账款挂在账面上;对于已经收不回来的应收账款,上市公司会选择暂时不提或少提坏账准备,等到必须报告亏损时一次性大量冲销应收账款,也就是俗称的“洗大澡”。

(三)利用关联交易。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采取关联交易的方式来调节会计盈余。有的上市公司选择和关联方进行不合理、不真实的商品购销活动,比如关联方高价向上市公司购买商品,通过购销活动中貌似合法的债权债务关系来暂时实现各上市公司的高额收入和转移利润的目标,等到来年再通过退货等方式冲销记录。还有的上市公司利用我国证券市场上关于托管经营的法律尚不完善,将不良资产暂时转移给母公司或其他关联企业,委托他们经营,使得自身本已亏损的报表呈现出较小亏损甚至是盈利的假象。

(四)利用债务重组交易。我国会计准则中规定债务重组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非货币性交换中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以公允价值属性进行确认,而且允许债务人把债务重组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因此,当上市公司面临亏损需要维持稳定发展的形象时,大型公司往往选择通过债务重组来获得巨额的重组收益,比如在尚未成熟的市场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利用劣质资产换取优质资产来增加资产价值。债务重组交易使得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更加隐蔽和自然。

三、盈余管理对中小股东利益的影响

(一)适度的盈余管理能够传递有效信息。对于盈余管理,有些学者认为可以作为一种减少委托者与代理人之间沟通障碍的工具,将复杂的内部信息通过盈余管理的“修饰”有效地传达给投资者。当上市公司准备采取新的经营战略或者是某些公司特征、市场环境将发生大的改变时,公司可以通过选择合理的会计政策或是调整某些会计项目来向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传递关于未来经营的某些信息。对于中小股东来说,这些有效的内部信息至关重要,它们可以缓解中小股东在信息上的劣势,使他们对上市公司做出理性的预期。然而,财务会计理论虽然证明上市公司有可能出于契约或财务报告的目标进行负责任的盈余管理,从而向市场投资者传递有效的内部信息,但是我国会计实务界普遍认为上市公司更倾向于过分运用盈余管理,这会带来恶果。

(二)利用再融资侵害中小股东利益。当面临融资需求时,除了利用留存收益之外,上市公司更常用的两种渠道便是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无论采取哪一种融资方式,上市公司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盈利水平作为融资保障。然而,一个需要筹集大量资金的上市公司通常已经入不敷出。为了能够达到潜在债权人的预期获利能力或者为了满足股权再融资资格的获取条件,上市公司往往会选择操纵盈余获取融资。

对于债务再融资而言,由于上市公司以虚假方式调整会计利润,经过盈余管理之后的盈利等相关指标掩盖了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不足、尚未有良好投资项目的财务窘境,很容易导致中小股东作出错误决策。

鉴于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发达,通常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成本要低于债务再融资成本。较低的融资成本促使那些经营业绩并不佳的上市公司不惜利用盈余管理获得配股资格来筹集大量股权资本。一方面,由于中小股东没有精力和能力对上市公司的会计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他们很容易被虚假的公开财务报告所欺骗,进行错误的投资。另一方面,在大股东和管理当局控制下的盈余管理,实际配股价通常远高于均衡股价,即便如此中小股东仍会出于除权价格低于原股价的诱惑选择继续投资上市公司,而大股东虽然放弃或少量参与配股,但是却可以通过关联交易等方式将圈得的现金转移到自己名下。盈余管理使得本不满足要求的上市公司能够在资本市场上以较高的配股价大规模圈钱,盈余管理程度越深,配股价越高,大股东收益越多,越损害中小股东利益。

(三)信息不对称下的“隧道效应”。由于“一股一票”和积累投票等规则,我国很大一部分上市公司由少数大股东控制,而拥有投票权的中小股东因股权比例极少无法参与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和投融资方面的决策,他们只能根据上市公司公开的财务报告信息来推测公司的经营状况并用脚投票。然而,绝大多数中小股东由于专业能力和精力时间等方面的限制,无法像专业的分析师一样对上市公司的背景信息和会计公告等资料进行详细地分析和预测。

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委托代理问题更加严重。在大股东和管理层的控制下,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很可能背离中小股东利益,甚至会在中小股东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运用盈余管理掠夺公司资源。“隧道效应”作为一种大股东较为隐蔽地掠夺公司资源的方式,是指大股东利用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以非公开的方式偷偷地将资产和利润转移出公司。为了避免被中小股东发现盈利水平的下降,上市公司往往会使用盈余管理来掩盖公司被逐渐掏空的真实状况。例如,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们可能会做出过度募集资金和向关联企业借出资金等不理性决策,而中小股东由于无法有效识别盈余管理,浑然不知自身利益已被侵害。

四、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对策建议

现如今,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采取的是投机性盈余管理,会对中小股东利益造成损害,也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不利于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考虑到盈余管理的存在与市场效率、公司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督密不可分,为了尽量避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伤害,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高质量地披露会计信息。会计人员应接受市场的有效性,努力对财务报告的披露加以改进。很多文献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一方面,增强财务报告的透明度,需要会计人员对低持续性项目和重要的可操控性应计加以清晰地报告,比如详细地描述收入确认政策、坏账计提政策等,这样就可以限制管理者和大股东为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操纵会计盈余。一旦出现严重违反会计准则的过度盈余管理行为,管理者和大股东需要为其自利行为承担全部后果。强有力的惩罚也会抑制部分盈余管理行为。另一方面,通过高质量地披露财务报告,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就可以根据财务报告进行评估,减少对上市公司行为偏见的敏感性,从而作出理性决策。

(二)健全独立董事制度,加强内部监督。严格规定独立董事的任职条件,比如要求独立董事必须与上市公司董事无关联关系,要求独立董事有过硬的专业能力。除了提高独立董事占董事的比例之外,还应增加拥有财务背景的独立董事人数。通过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努力将独立董事的职能重点放在对上市公司财务的全面监督、对其他董事和高层管理人员的业务监督三大方面。独立董事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独立性,不仅可以代表中小股东利益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时时监督,还可以参与上市公司的重大决策。有效的内部监督,将大大减少大股东和管理者通过盈余管理来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机会,促进上市公司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加强审计监控,改善外部监督环境。很多学者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一个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与它的审计单位是否是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呈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是否被国际“四大”审计已被纳入研究盈余管理重要的控制变量体系。可见,通过加强外部监督,可以显著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首先,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应增强对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监管力度,比如对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及时性等信息质量进行检查,一旦发现上市公司存在违反会计法律法规的行为,应严查到底,严惩违规人员,并利用报纸、网站等媒体平台进行通报。其次,如果高管具有审计背景或者与会计师事务所相关,就很可能导致上市公司从应计盈余管理转向隐蔽性更强的真实盈余管理,使得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下降、审计风险上升。在“校友效应”的影响下,公司管理者甚至会与事务所合谋,损害审计质量,不利于审计独立性。因此,为了加强审计监控,应该坚决执行“冷却期”政策,从法律法规上严格要求上市公司详细披露其高管是否具有审计背景等重要信息。针对具有审计背景的高管所在的上市公司,外部审计机构更应该保持职业审慎态度,关注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保证审计独立性和审计质量。

(四)增强中小股东维权意识。当面对类似“獐子岛”事件时,上市公司突然宣布的巨亏让股民叫苦不迭。中小股东人数众多,但每人所占份额极少,虽然大众普遍质疑上市公司是否在采取“洗大澡”等盈余管理模式,却很难就个人损失向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要求索赔。除此之外,如果注册会计师被收买,出具了不真实的审计意见,导致中小股东投资失败,他们也很难向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索赔。

因此,我国应该建立健全投资者保护机制,赋予信息使用者向审计师和上市公司提起诉讼的权力,允许并提倡有相同遭遇的中小股东进行集体诉讼,为中小股东提供法律援助。

参考文献:

[1]威廉姆·R·斯科特.财务会计理论(第6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蔡宁.风险投资“逐名”动机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15,(5).

[3]蔡春,谢柳芳,马可哪呐.高管审计背景、盈余管理与异常审计收费[J].会计研究,2015,(3).

[4]杨晓英.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中小股东利益的影响及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10,(14).

[5]王克敏,刘博.公司控制权转移与盈余管理研究[J].管理世界,2014,(7).

[6]蔡吉甫.大股东控制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隧道效应研究[J].当代财经,2008,(11).

[7]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审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

[8]胥朝阳,刘睿智.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能抑制盈余管理吗[J].会计研究,2014,(7).

[9]张嘉兴,傅绍正.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审计与盈余管理[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2).

[10]徐颖,林艳.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基于应计项目与真实活动操控[J].商业会计,2014,(13).

[11]陈宋生,董旌瑞,潘爽.审计监管抑制盈余管理了吗?[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3).

作者:朱佳佳

中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 篇2:

中小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摘要]盈余管理是现代企业代理问题的重要方面,与公司治理结构是否有效存在密切关系。本文以公司治理理论为基础。选取2007-2009年非金融类A股中小上市公司为样本,系统地分析了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监事会特征、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第一股东持股比例、董事会人数、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

[关键词]公司治理;盈余管理;上市公司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王太林,淮阴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与实务。(江苏淮安223001)

盈余管理是管理者运用会计方法或者安排真实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报告盈余为基础的合约的行为。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是现代公司代理问题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同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是否有效存在密切关系。公司治理机制能否有效抑制公司盈余管理?监管者在加强法律制度约束的同时,又应如何借助公司治理机制制约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这已成为有关学者关注的热点和研究对象。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企业是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者、员工、客户、供应商和政府等)缔结的一组契约。企业中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协调各种契约关系的监控机制,目的是解决委托代理关系中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问题,保证公司管理层能够最大限度地从维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出发经营公司。公司治理机制的效率越高,其对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制约能力就越强,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就越小。

假设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是公司控制权在股东间分配的直接体现。股权集中程度是股权结构的主要特征。国内外的研究发现,股权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更容易促使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行为。大股东指有绝对控股权的情况下,经营者可能是控股股东指定的代表,或者是控股股东本人。在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缺失的背景下,控股股东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形成“超强控制”,可以直接支配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在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会议上很容易出现“一言堂”的现象,严重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假设2: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负相关。董事会规模是影响董事会监督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盈余管理的影响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结论不一致。有研究认为董事会人数较多时,由于“礼节”等的制约,很容易搭便车而被管理者控制,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的发生显著正相关,董事会规模较小时,更有利于发挥其对管理者的监督作用。然而也有研究结论认为,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是一种负相关关系。

假设3: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负相关。独立董事是法律、会计、经济等方面的专家,并且与公司没有利益关系,独立董事的引入能够提高董事会决策能力,降低内部人控制,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相关实证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且独立董事比例较高的公司,其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也较高。此外,也有学者认为,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正相关。这主要是因为在中国上市公司中推行独立董事的时间还不长,且中国的资本市场尚不完善,保护投资者的相关法律体系不够健全,一部分独立董事还不具备该有的专业背景,降低了董事会决策能力;或因一部分独立董事受制于公司的管理者,不能保持超然的独立地位,未能有效监督公司管理者的行为,甚至与管理者合谋。

假设4:董事长兼任总经理与盈余管理正相关。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两职合一常被认为是阻碍公司绩效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总经理与董事长的两职分离是证监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措施之一。如果董事长与总经理由一人兼任,公司的大部分经营决策权归于同一人手中,既不利于公司内部的民主,也为公司董事长在各种利益驱使下对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

假设5:监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负相关。上市公司都设立了由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构成的监事会,监事大多数由公司内部人员担任,在行政上置于总经理的领导之下,缺乏独立性,监事会的监督权通常流于形式;监事会实际上受到第一大股东的控制和操纵,监事会内部监事经常由董事会决定或股东大会选出。监事成员或因专业素质低下,无法有效行使监督职权,或因外部监事极少参与监事会,不能充分行使监督职权。我国监事会制度在抑制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方面根本没有发挥作用,发生舞弊的公司往往有更大规模的监事会。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7—2009年的非金融A股中小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根据实证研究需要剔除了当年度新上市(距年度报告日上市时间不到1年)的公司、财务数据和内部公司治理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及ST、PT上市公司,经过筛选后的有效样本为481个。本文的财务数据和内部公司治理结构数据来源于国泰君安数据库,使用SPSS18.0及EXCEL进行数据处理。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为盈余管理程度(DA)。盈余管理的计量主要有三种方法:特定应计项目法、分布检测法和总体应计利润法。盈余管理有调增利润和调减利润两种情况,在不能明确预测盈余管理的方向时,采用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来衡量盈余管理更为合适。本文采用修正的截面Jonses模型来计量样本公司的非操控性应计利润额和操控性应计利润额,并将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I DAt I(已经过上一年资产总规模调整)作为盈余管理的替代变量。

2.解释变量。本文分别定义了如下各解释变量:控股股东持股比例(采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FIRST)、董事会规模(取董事会总人数的自然对数、BSIZE)、独立董事比例(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总人数的比例、IDP)两职合一情况(虚拟变量、SAME)、监事会规模(取监事会总人数的自然对数、SN)。

3.控制变量。影响盈余管理的变量当然不仅仅是公司治理变量,还有其他重要因素对盈余管理有较显著的影响,若不对其加以控制则会影响实证结果的准确性和正确性。为此,参照有关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引入了公司规模(LNSIZE)、收入增长率(GR)、财务杠杆(LEV)等三个控制变量。

(三)检验模型

检验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影响的回归模型。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看,在不考虑盈余操纵方向的前提下,我国上市公司较为普遍地存在盈余管理的现象,操纵程度约为上年总资产的14.81%,但盈余管理在不同的样本公司中差异不显著;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显著偏高,平均持有上市公司股份为37.68%,其持股比例主要集中在20%-50%,股权结构较集中,第一大股东往往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企业;独立董事比例最小值为14.3%,最大值为57.1%,平均值为36%,达到了证

监会规定的最低要求,为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制度的优越性提供了必要条件,但各公司独立董事的设置上差异较大;样本公司的董事会人数为9人的上市公司最多,占56.8%,董事会人数为11人和7人的上市公司分别占11%和11.6%,表明中小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规模基本符合《公司法》的规定;样本公司中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的公司占样本总数的30.6%,可以看出两职分离占主要,符合现代公司发展要求;样本公司中仅有2家上市公司的监事会成员不足3人,监事会成员人数基本符合规定。

(二)多元回归分析

根据设定的模型,对公司内部治理各变量与盈余管理间的关系进行多元回归检验。

四、研究结论

第一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正相关,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假设,与假设1相符合。这表明,样本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属于股权集中模式。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大,就越容易出现盈余管理行为。

董事会人数与盈余管理存在负相关,与假设2相符合。但是负相关关系并不显著,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上市公司董事会制度是议会制度,董事会成员的个数及董事成员自身的教育或工作背景都直接影响董事会的效率。董事会人数与盈余管理的系数为一0.038,属于弱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董事会制度有利于抑制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但这种作用机制目前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

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呈负相关关系。独立董事比例越大,董事会的独立性和效率就越高,就越有利于抑制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我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是来自于企业外部的并且与企业无利害关系的法律、经济、财务等方面的专家,提高了董事会决策的效率。但我们发现独立董事和盈余管理的相关关系较小,系数仅为一O.031,为弱的负相关关系,这可能是由于独立董事的选举和罢免的决定权在董事会,独立董事形式上独立于董事会,实际上却受制于董事会,独立董事难以保证中立客观,降低了其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监督作用。

董事长兼任总经理与盈余管理正相关,通过了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假设,与假设4相符合。其系数为正,说明如果董事长兼任总经理,则盈余管理的程度会更高。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成员在经理层中担任职务,容易造成董事会与经理层的职责重复与混乱;董事会与经理层间的权力冲突不利于对经理层的监督与约束,还易产生经理层控制董事会的局面。所以,两职分离能够提高董事会监督的独立性与有效性,而在“两职合一”的董事会领导权结构下,盈余管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监事会人数与盈余管理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假设没有通过T检验。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公司治理结构为二元模式,监事会与董事会并存,执行监督职能,为中小股东利益服务,但是实际上,监事会往往受制于董事会,在行使其职权时,面临着来自治理层和管理层很大的压力,甚至监事会与管理层串通一气,帮助其掩盖操控利润的行为。

作者:王太林

中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 篇3: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摘要] 加强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对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和改善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首先阐述了盈余管理的涵义,其次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再次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并提出了一些识别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方法,最后提出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 上市公司 盈余管理 合并会计报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已经出现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尤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盈余管理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不容忽视的、具有普遍性的现象,过度的盈余管理会给企业、社会,乃至整个国家带来严重的危害,为此立足我国国情,深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是非常必要的。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在不违背现有法律法规、不违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等职业判断或构造规划交易事项等经营手段向企业外部一切会计信息使用者传递非真实的会计信息,以实现企业经营者自身利益最大化,以及影响其他以会计数字为依据的有关契约的履行结果的行为。

一、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分析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主要是从上市公司管理层角度进行分析,即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具体诱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上市公司经理人员奖金动机

资本所有者为了消除委托代理带来的道德风险,往往会针对经营者对货币收入的追求,将经营者的薪酬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而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考核离不开利润(或减亏)计划的完成情况和投资回报率、产值、销售收入、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等各种财务指标。在奖金的动力和压力下,当出现实际经营业务没有完成业绩考核指标的情况时,上市公司的经理人员往往通过管理盈余来改变业绩考核指标。

2.债务契约动机

债务契约中通常包含一些保证条款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如不能过度发放股利、不能进行超额贷款、计提一定比例的偿债准备金等等。有些商业银行甚至规定不得向亏损企业贷款。上市公司不敢轻易违反这些条款,因为违反这些条款会招致很高的违约成本。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越接近于债务契约中规定的条款限定底线,管理者就越有可能调增报告利润,以减少违约风险。如果是长期债务合约,上市公司管理者通常会将各期收益均衡化,避免偿债能力比率大起大落,从而减少违约的可能性。这样,盈余管理就成为企业减少债务契约违约风险的一个工具。

3.避税动机

公司盈余管理的避税动因是十分明显的。通过盈余管理避税之所以成为可能,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税法体系还不十分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很多;另一方面是因为公司管理者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用上有较大的灵活性。不同地区的税率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些上市公司有许多控股子公司,这些子公司分属于不同地区,由于不同地区的税率不同,使得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往税率低的子公司转移利润,从而导致国家税收流失。

4.政治动机

政治成本是指某些上市公司面临着与会计数据明显正相关的严格管制和监控,一旦财务成果高于一定的界限,企业就会招致严厉的政治限制,从而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上市公司面临的政治成本越大,管理者越有可能调增当期的报告盈余。一些上市公司为达到蒙骗上级主管部门而捞取政治资本的目的,往往是调增利润,以避免企业及其管理者受到政策限制和行政处罚。我国上市公司中的绝大多数是由国有企业经股份制改造之后上市的,国有股比例在股权结构中占有绝对优势,上市公司的总经理、董事长多为企业主管部门任命。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政治前途,为了其政治前途,上市公司高级经理人员会产生盈余管理的动机。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与识别方法

1.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虽然很多,但从大类上来讲,主要有规划交易和会计方法两种。

(1)规划交易

①利用资产重组

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优化资产结构、完成产业调整、实现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或股权转让等行为。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可以分为:股份转让、资产置换和对外收购兼并。股份转让,即上市公司将其持有的其他公司股权予以高价转让;资产置换,即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与其他公司的优质资产置换,同时确认资产增值收益;对外收购兼并,即兼并收购非上市企业盈利较高的下属企业。资产重组手段实质是利用交易时间差,在会计年度结束之前进行重大的资产买卖,实现利润的转移,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②利用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之所以成为盈余管理的手段,有其特殊的背景。上市公司与改组前的母公司及母公司控制的其他子公司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方关系和关联交易。拥有大量非流通股,这是有中国股市的特色。在这种情况下,小股东无法行使他们的权利。上市公司利用这种股权结构的特点,利用关联交易来操纵利润。由于关联方之间存在控制关系,往往不以公平价格进行交易,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有虚构经济业务,人为抬高上市公司业务能力和效益;采用大大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进行购销活动;以低息或高息发生资金往来,调节财务费用;以收取或支付管理费,或分摊共同费用调节利润等。

(2)会计方法

由于在同一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中,人们很难判断哪种会计政策更能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于是一些公司就利用会计变更的这一特征随意更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运用会计政策变更来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坏账政策的变更

坏账损失的核算一般有两种方法,即直接转销法和备抵法。直接转销法是在发生坏账时才确认坏账损失。备抵法是按期估计坏账损失,形成坏账准备,待发生坏账时冲减坏账准备。采用备抵法估计坏账损失主要有四种方法,即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帐龄分析法、销售百分比法、个别认定法。《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允许A股上市公司自行选择坏账损失的核算方法。这就给企业提供了很大的盈余管理操作空间。

②合并范围的变更

根据我国《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的规定,凡是能够为母公司所控制的被投资企业都属于其合并范围。一个公司是否是另一公司的子公司,事实上存在着一个时点的问题。只有在12月31日这一编制合并报表的时点仍受控制的公司才是子公司。然而,子公司的变动超过一定程度会导致母公司这一会计主体的变动,而不同会计主体的财务信息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基于这两点上市公司则通过年度之间收购或出售等手段,增加新的子公司或减少原有的子公司,从而改变合并会计报表年报编报的合并范围,操纵公司当年或以后年度的合并利润表,为实现盈余管理打开方便之门。

2.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识别方法

盈余管理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加以实现。上市公司的这些行为,给该公司的财务报表起到了粉饰包装作用,同时,也给投资者或其他财务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分析和监管分析带来一些障碍。

(1)除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将来自关联交易的营业收入与利润额从该公司的营业收入总额与利润总额中予以剔除,有利于分析公司的盈利能力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关联企业,以及判断公司盈利基础是否扎实,利润来源是否稳定。

(2)除异常利润

无论是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给企业带来的巨额利润,还是关联交易产生的大量收益,以及其他盈余管理行为带给企业的丰厚利润,在会计报表中大多表现为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等项目。对于一个上市公司而言,这些项目的利润很难有持久性,被视为异常利润。一般而言,异常利润的高低反映出上市公司盈余的质量,或者说盈余的持久性。异常利润越高,盈余质量越低。反之亦然。因此在分析财务报表时,不妨将这些异常利润从利润总额中予以剔除,以利于分析和评价利润来源的稳定性。

(3)析现金流量

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现金净流量分别与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净利润进行比较分析,以判断企业盈利的质量。一般而言,没有相应现金流量的利润,其质量是不可靠的。如果企业现金流量长期低于净利润,将意味着已经确认为利润的成本费用可能已转化为不能带来现金流量的虚拟资产。这表明企业可能存在粉饰会计报表的现象。

三、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不仅仅是会计问题,还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因而其治理应该是综合治理,从多角度、全方位地采取措施。上市公司治理盈余管理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制订对策。

1.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能够降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形成激励相容和风险共担机制,可以有效治理盈余管理。具体措施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建立报酬和业绩相对称的激励机制。在激励相容的报酬契约中,经营者的业绩衡量不仅应采用会计数据,同时还需采用股价和其他非财务数据衡量,减少会计数据的依赖,增强业绩指标的客观性和全面性。第二,提高股东大会的代表性。由于股权结构的分散,小股东并不参与股东大会的投票,股东大会实质上成为大股东操纵的工具。建议引入网上投票和代理投票等维护中小股东权利的制度。第三,完善董事会的功能。董事会治理改革的关键是,在提高独立董事有效性、强化内部治理机制的同时,引入战略投资者来强化大股东治理机制。

2.建立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链接互动机制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是企业防止机会主义盈余管理,保障财务报告质量的外部和内部机制,两个机制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相互独立将难以保障财务报告质量。因此,建议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之间建立一个链接互动机制。具体措施有:(1)建立董事会与监事会的内部控制机制;(2)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常设机构,并建立下属委员会之间的内部控制机制;(3)企业管理层的内部控制应由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负责,审计委员会直接对股东大会负责,从而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独立性。

3.重构审计委托关系

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不仅在于有效治理盈余管理,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利益分享、风险共担权利制衡机制,激励公司董事会和经理人员,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努力。通过独立董事构成的审计委员会委托审计机构对公司的审计,我们有利于减少审计委托环节,节约相关成本。因此,建议采纳通过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行使委托和批准解聘审计机构、审查审计工作的职权。审计委托代理关系重构关键在于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

4.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

根据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特点,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应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修订和完善现行的一些制度与办法,加大对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对于违法违纪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一经查实坚决依法严肃处理。其次,大力整顿注册会计师市场。最后,对注册会计师实行新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Dechow P. M.,Detecting earnings management [J].Accounting Review.1996, (2):193~225

[2]吴江涛:盈余管理的原因及其抑制剖析[J].财会月刊,2003, (1):25~27

[3]林钟高:公司治理结构下的盈余管理[J].财经科学,2002, (4):57~62

[4]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25~35

[5]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00, (9):21~2

作者:刘荣英

上一篇:电视思想资源传播管理论文下一篇:企业成本控制物资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