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服务中的管理创新论文

2022-04-25

摘要:为了应对当前消防技术服务改革的挑战,提出搭建互联网+消防技术服务监管平台,同时为消防救援机构、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和社会单位提供数据服务。平台通过实时监控现场执业人员GPS活动轨迹,记录现场测试时间,与消防物联网相互印证等多种手段,智能筛选出重点监管对象。通过预置消防系统技术规范和测试规程,一键自动生成消防服务记录报告,大幅缩短消防技术服务项目周期。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消防服务中的管理创新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消防服务中的管理创新论文 篇1:

消防协会职能及保障制度建设的构想

[摘 要]消防科技服务是保障公共安全、提升全民消防知识水平、促进消防社会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分析消防协会承担科技服务职能的方式及内涵,指出了消防协会承担科技服务职能对保障制度的需求,提出了推动消防协会更好地承担科技服务职能及保障制度的构想。

[关键词]消防协会 科技服务 职能保障 制度建设

消防社会科技服务是保障公共安全、提升全民消防知识水平、促进消防社会化工作的重要内容[1]。近年来,消防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大力整治火灾隐患、广泛普及消防安全知识为目标,集中开展了火灾隐患专项整治活动和多种形式的消防宣传活动,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得到了深入推进。随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文件的出台,大力倡导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群众积极参与,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消防工作网络”的消防工作格局,对消防科技服务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各级消防协会是依法登记成立的由消防科学技术工作者、消防专业工作者和消防科研、教学、企业、中介组织等单位自愿组成的学术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1]。近年来,各级消防协会紧紧围绕消防中心工作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充分发挥协会科技服务优势,在积极参与创新社会管理,努力为社会公众、会员单位提供服务,维护行业和会员的合法权益,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增进会员的交流,协调行业与政府、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行业的公平竞争和有序发展等各个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承担消防社会科技服务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消防技术服务管理规定》(公安部129号令)的出台及实施,对各级消防协会承担的科技服务职能又有了新的要求。

然而,消防协会在承担社会科技服务职能的实践中也遇到一些制度性问题,如国家层面对于科技服务活动的立法体系还不够完善,法规等保障性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强;尚未形成符合社会科技服务特点的资产管理和收益分配制度;对科技服务和人员的财税金融激励政策较少且落实不到位;科技服务定价机制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落实难,维权难、维权成本高等,本文通过对消防协会承担社会科技服务职能的方式及内涵进行分析,提出消防协会承担科技服务职能对于保障制度的需求,为推动消防协会转移科技社会服务职能,有效地承接科技服务工作提供参考。

一、消防协会承担科技服务职能的方式与内涵

消防协会作为消防行业的社会团体,其承担科技服务职能的方式主要包括:消防职业技能鉴定、科技奖项设立与评审、行业发展指导与自律、消防产品技术服务与人才培养、消防科普宣传与教育、行业标准制定、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及科技社团管理服务等。

(一)消防职业技能鉴定

消防职业资格是从事消防行业特有工种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经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的人员,取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印制的《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5,7]。在消防行业和岗位实行消防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从源头上把住消防职业人员的准入“门槛”,提高社会消防职业人员素质的治本之策,对于强化社会消防安全管理,提升社会防控火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8年,公安部以公消[2008]556号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通知》,要求“对于依法必须持证上岗的自动消防系统操作人员,应在两年内完成由上岗培训证到建(构)筑物消防员职业资格证书的过渡工作”。自2008年开展消防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以来,全国已有27个省份建成职业鉴定站,累计通过鉴定24万余人,培养了一批社会消防技能人才队伍,为维护社会消防安全形势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科技奖项设立与评审

各级消防协会作为专业、权威、中立的消防科技社团组织,在各类科技奖项的设立和评审中具有天然的优势,是推动消防科技发展,奖励和促进各类消防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的重要推动者。如为了充分发挥社会力量设奖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激励体系中的作用,卓有成效地激励科技创新,促进拔尖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提高消防科技水平,更好地为单位会员服务,经国家科技部批准,中国消防协会于2008年起开始设立“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创新奖”。该奖项主要面向中国消防行业的科技型企业,奖励在中国消防协会单位会员中科技型企业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开发、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科学技术普及等方面取得成果或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同时还出台了相关奖励办法,对奖励范围、奖励设置和评审标准、组织机构及职责、申报条件及途径、评审、颁奖及经费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三)行业发展指导与自律

消防作为一个特殊行业,消防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消防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确保生产、销售、使用领域消防产品的质量,使其在防火和灭火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于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切实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消防行业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消防从业单位数量急剧增加,消防产业的发展势头强劲,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对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管理不够规范;部分消防销售企业缺乏诚信经销假冒伪劣消防产品;消防施工企业良莠不齐,施工中降低标准、偷工减料现象比较普遍,严重影响了社会消防的安全环境。

消防协会作为行业性的协会组织,加强相关行业自律与指导是自身重要的职责。《社会消防技术服务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鼓励依托消防协会成立消防技术服务行业协会,消防技术服务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管理,组织制定并公布消防技术服务行业自律管理制度和执业准则,弘扬诚信执业、公平竞争、服务社会的理念,规范执业行为,促进提升服务质量,反对不正当竞争和垄断,维护行业和会员的合法权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上述规定从制度上明确了消防协会在“行业发展指导与自律”中应该发挥的作用。

(四)消防产品技术服务与人才培养

推行消防工作社会化,实行全民全社会参与消防,是消防工作发展的趋势。而消防协会作为消防产品生产、销售、安装、维修、使用企业或单位服务的行业性组织,应立足市场发展,向社会输送消防职业人员,提升社会单位人员消防科学的认知水平,对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消防产品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消防工作社会化的需求,为社会的消防服务提供了很大的支持,特别是经过消防职业培训的消防员、防火员和抢险救援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使许多火灾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扑救或有效的控制,大大降低了火灾损失和火灾危害,确保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五)消防科普宣传与教育

积极开展消防科普教育活动是消防协会的重要职能[2-3]。我国近年来开始注重公众消防科普教育的问题,但是由于我国公众消防科普教育开始推广的时间比较晚,且有许多关于消防科普教育的方案和措施都没有系统研究和分析过,也没有很好的宣传体系,效果并不明显。我国的消防科普教育仅停留在消防部门进入学校、社区或政府的层面,虽然对受教育者起到了提高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长期的教育文化[4]。而消防协会有能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消防教育科普活动,并且各级消防协会是家庭、社区、学校、农村、人员密集场所、社会单位等落实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知识来源与支撑力量,凭借着消防协会与消防主管部门的天然特殊联系,其开展消防科普与宣传教育时具有明显的优势。

(六)行业标准制定

据了解,国外的技术标准制定工作由各国的行业协会、商会等非政府组织承担。如美国消防协会(NFPA)已制定了近300个标准,涉及建筑、工程建设、服务、设计和安装等多个领域,其标准不仅在美国国内被广泛引用,同时也被许多国家和地区广为引用。同时NFPA 鼓励广泛参予标准的制、修订,有来自230个标准规范技术委员会的近6000名志愿人员参加了NFPA标准规范的制、修订工作。NFPA也积极参加国际化组织ISO/TC92的活动,为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标准编制,是从市场需求出发的自愿性行为,政府和标准化管理机构无需下达指令性计划,行业协会、学会、制造商和个人都可以编制有前景的技术标准方面的规则,通过规定的审查程序就能成为正式标准。我国强调标准的行政主导作用,没有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因此,我国各级消防协会目前还没有任何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的案例。

(七)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秉承开放办会的原则,各级消防协会也十分重视对外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工作。以中国消防协会为例,就专门设置了会展部与国际事务部等二级机构,协调协会办公室开展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活动,先后加入了国际消防协会联盟和世界义勇消防联盟两个国际组织。通过参与国际消防组织的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协会对外的科技交流与合作。近年来,通过拓宽合作渠道,搭建合作平台,创新合作方式,深化合作内容,使国际科技合作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格局。如先后与国际消防协会联盟、世界义勇消防联盟、美国、德国、俄罗斯、波兰、南非、埃及、日本、韩国、菲律宾、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消防展会、消防进修生联合培养、国际性专业技术论坛与会议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为消防科技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八)科技社团管理服务

任何一个科技社团或者协会都是由众多的会员组成的,如何加强科技社团的内部管理,已经成为促进协会内生发展的重要手段。

消防协会作为连接消防监管部门与行业产业链众多企业会员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由于消防的特殊监管体制,其内部管理服务工作相较于其他科技社团更具有行政色彩和行业自律性,这就需要各级消防协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要做好表率,把优秀的消防部队文化和消防业务技能带到协会中,在协会这个团队中培养良好、严谨的工作作风,充分地发挥协会的凝聚力。

二、保障制度的需求及建设构想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我国加入WTO,行业协会组织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消防协会作为消防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消防专业工作者组成的社会团体,其在社会转型期主要用于承接政府职能转移,保护行业正当权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帮助企业创造效益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6]。然而,消防协会在发挥其科技服务职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如下主要问题:

(一)消防协会的职能定位不明确

消防协会的科技服务职能主要表现在消防职业技能鉴定、科技奖项设立与评审、行业发展指导与自律、消防产品技术服务与人才培养、消防科普宣传与教育、行业标准制定、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及科技社团管理服务等方面,而目前我国各级消防协会的职能定位并不明确。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消防协会履行科技服务职能无所依据,只能依附于消防主管部门,因此消防协会也就无法真正的与消防主管单位脱离关系。如果不能从法律法规上保证其地位和作用的发挥,不能从体制上解决其生存的问题,就会使消防协会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

(二)法规不健全,缺少合法性

消防协会缺少法律意义上的合法性。我国现行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对行业性社团与其他社团在法律定位上的区别,其生成机理、组织原则、社会地位和职能作用在法律上都没有明确的界定,还需要不断完善。政府没有从法律上给予消防协会以职能和生存发展的足够空间,消防协会的地位和职能缺少法律的保证,让消防协会实现科技服务等职能只有号召却没有法律依据和保障,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这是我国各级消防协会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制约消防协会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发挥科技服务职能的主要问题。

(三)自身能力建设不足,自治性较差

消防协会大多数还是依靠消防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能力不足,如经费严重不足,活动能力不足,缺少专业的协会管理人才等均是制约我国各级消防协会发展的主要问题。从整体看,在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变过程中,消防协会的科技服务职能,如技术标准制定和管理等亟须向协会转移,而我国的各级消防协会大都刚刚起步,自身能力不足,无力承担这样的职能,造成了工作“缺位”的情况。同时,在法规保障、政策环境、人力资源、经济支撑等方面,各级消防协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匮乏窘迫的问题;同时,消防协会也存在着自律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

因此,我国各级消防协会要想快速地发展,充分发挥其科技服务职能,更好地服务消防行业和社会,就应该尽快地建立完善的法规保障制度、政策保障制度和内生保障制度。第一,建议将非营利组织写入民法,使包括消防协会在内的非营利组织有一个基本保障;建立消防协会单行法,健全配套法规体系;取消双重管理体制,以法制取代行政管理。第二,建议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转变, 完善消防协会的职能;建立政府购买消防协会服务的制度;建立和完善消防协会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消防协会税收政策;建立健全协会评估考核和相应的激励机制等。第三,建议从组织和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建设,以形成可靠的、有利于协会发展的内生保障制度。

三、结语

消防协会的发展和管理,既有制度建设也有法律完善,更有观念的更新、体制的弥补,它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明进步直接相关,必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消防协会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现阶段各级防协会发展的关键在政府,在发展消防协会的过程中,政府对协会的态度、政府转变职能的程度、政府对协会的扶持力度、政府的相关政策,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消防协会的发展。建立和健全消防协会发展的法规、政策及内生三个方面的保障制度,对促进我国消防协会及各级地方消防协会发挥科技服务职能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海学.关于消防协会建设和发展问题的思考[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4(5):92-94.

[2]朱伟明.公众消防科普教育问题及对策[J].安防科技,2011(11):57-58.

[3]邢晓霞,陈丽丽,陈仕民.加强消防培训推动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2,29(6):115-118.

[4]王明,张阳.消防协会拓展教育职能的探讨[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29(3):117-118.

[5]张国柱.浅谈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1):64-65.

[6]靳晶晶.我国行业协会的问题与对策[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2.

[7]刘咏梅.谈消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4(7):102-105.

作者:李前林

消防服务中的管理创新论文 篇2:

“互联网+”消防技术服务监管模式研究与应用

摘要:为了应对当前消防技术服务改革的挑战,提出搭建互联网+消防技术服务监管平台,同时为消防救援机构、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和社会单位提供数据服务。平台通过实时监控现场执业人员GPS活动轨迹,记录现场测试时间,与消防物联网相互印证等多种手段,智能筛选出重点监管对象。通过预置消防系统技术规范和测试规程,一键自动生成消防服务记录报告,大幅缩短消防技术服务项目周期。通过及时推送消防设施维护报告,方便社会单位履行主体责任。平台在新疆、甘肃和河南已经得到大规模实际应用,证明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引导行业自律,更好地促进消防工作社会化发展。

关键词:安全监管; 消防技术服务; 智慧消防

1   引言

消防技术服务机构通过向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化的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服务,在社会消防安全公共服务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保障消防设施正常运行,降低城市安全风险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的消防技术服务监管模式是以消防救援机构为领导,辅以消防协会的监督和自律。但是消防监督警力严重不足,目前全国消防监督人员仅有2.5万余人,5人以下消防大队占84.2%[1]。加之社会单位选择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是市场化行为,受法律意识单薄和影响和经济利益的驱使,最低价中标情况屡有发生,消防技术服务市场的良性有序发展和行业自律无从谈起[2-3]。

针对消防技术服务执业活动的监督管理,各地消防救援机构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王小舟等最先提出了消防设施维保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概念,研究与设计了消防设施维保信息化管理系统[4],上海消防救援总队吴亮主持开发了《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执业活动管理系统》[5]。福建省消防救援机构还研究了基于博弈分析的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监管模式[6],提出要采取监管成本尽可能低的监管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监管效能,在保障监管有效性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提升消防技术服务机构选择依法执业策略的积极性。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改革执法改革的意见》[7],2019年9月3日应急管理部印发《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从业条件》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消防技术服务活动过程的事中事后监督管理,督促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落实主体责任[8-9]。但是目前的消防技术服务执业管理信息化系统由于开发较早,只能实现文档的电子化,基本没有针对过程监管领域。其次,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提高消防监管效率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10-15]。最后,消防技术服务活动涉及消防救援机构、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和甲方社会单位三方,只有运用互聯网平台思维[16],努力兼顾和平衡相关各方的利益,才能实现监管与行业自律有机结合,监管系统才能发挥最大效能。因此,研究互联网+消防技术服务监管平台,同时为消防救援机构、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和甲方社会单位提供数据服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以下简称平台。

2   平台设计目标

目前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规范执业的法律依据是公安部颁布的《社会消防技术服务管理规定》,技术依据是消防系统技术规范中关于维护管理的规定。在实际执业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主要是人员挂靠、专业技能不够、偷工减料和出具虚假报告,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现场执业人员和已备案的持证人员可能不一致。

(2)人员不一定到项目现场。

(3)人员在现场不一定按照消防系统测试规程和技术规范完成系统测试。

(4)测试中发现的问题不进行跟踪处理。

因此,平台设计的第一个目标是能强制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按法规执业,落实技术服务主体责任,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

为了解决消防救援机构现有防火干部编制和人员非常有限、人工手段难以全覆盖辖区的问题,平台设计的第二个目标是能高效全面掌握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的执业情况,包括是否按时出具报告,是否存在虚假报告的嫌疑等。

根据现行法律法规,社会单位是本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切实履行消防设施维护的主体责任,平台设计的第三个目标能帮助社会单位的安全管理人员实时掌握本单位的设施运行状态和故障情况,能处理报修,提高消防设施完好率。

3   平台设计实现

平台基于B/S架构,采用SaaS模式部署在云服务器上,不受用户规模约束,具备运算性能的弹性扩展能力,后期维护只需要升级服务器端,即可实现系统功能升级和所有用户的同步更新。数据库采用PostgreSQL,稳定性极高,特别在地理信息系统GIS 领域处于优势地位。

平台用户包括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消防救援机构和社会单位。用户通过浏览器输入各自的账号密码,能按照预置的权限获得对应的数据服务。

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的用户包括管理人员、项目负责人和现场维保人员,用户终端分别对应是PC端、微信服务号和手机维保APP。主要功能特点包括:

(1)在PC端能根据社会单位实际情况勾选配置消防系统,根据勾选的消防系统和对应的国家技术标准规范自动生成月季年维保计划和检测项目,下发给现场维保工程师。避免了消防系统技术标准规范与维保计划脱节,维保计划和现场实际工作脱节。

(2)在维保APP预置了检测标准和记录流程,强制要求现场记录上传,照片自动加日期时间水印。避免国家技术标准规范和现场实际工作脱节。

(3)在PC端能根据现场上传的记录报告自动生成符合国家标准的检测维保记录报告,不需要上传报告。避免了现场实际工作和记录报告脱节。

(4)报告封面有防伪二维码,扫描二维码能看到报告的全部内容。内容包括设施维护保养表、设施实测记录、项目地理围栏和工程师GPS活动轨迹。确保维保人员到现场测试。

(5)在PC端要求技术负责人审核维保记录报告,并在服务活动完成的5日内完成备案。

(6)微信服务号支持项目负责人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调整维保测试计划和现场维保工程师,并审核提交的现场测试结果。

消防救援机构的用户层级包括总队-支队-大队。系统支持PC端使用和微信服务号移动端使用,只能看到本辖区的信息。主要功能特点如下:

(1)能管理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注册消防工程师、消防设施操作员和技术服务项目,确保一个人员只能在一个企业下开通账号,杜绝挂靠。

(2)能按技术服务项目的管辖归属、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和服务甲方单位三个维度统计分析检测维保记录报告的出具情况,将异常较高的对象自动检索出来,包括未按时出具报告的甲方单位、按时出具率较低的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消防设施故障超过2个月未整改的甲方单位等。

(3)根据技术服务项目地理围栏和GPS比对、消防系统测试时间与平均值比对,消防系统测试时间与远程监控的主机记录时间比对,筛选出可疑的维保记录报告,作为处罚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和执业人员的依据。

(4)支持“双随机一公开”,对重点检查对象的随机检查和非随机检查,能按照管辖归属、区域和服务机构给下属的消防救援机构下发抽查任务,并查看任务的执行情况。对抽查不合格的技术服务机构记录处罚原因、行政处罚书编号和处罚意见等。

(5)能查看已上线维保的社会单位关注微信号的比例和具体情况。

(6)能掌握社会单位联系人查看本单位维保报告和消防设施故障表的情况。

(7)支持移动端使用,通过微信服务号能查询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执业信息和维保记录报告,记录抽查过程和上传现场照片等。

社会单位用户能通过微信服务号查看本单位消防维保报告和消防设施故障表。当技术服务机构备案维保报告和更新消防设施故障表时,甲方单位联系人能通过微信服务号收到消息提醒。

平台还能与已有的第三方消防信息化系统进行数据对接,对接的主要设计思路是从第三方系统导入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服务项目信息,在系统完成服务项目的执业过程,再将服务记录报告回传到第三方系统。

4   平台应用效果

平台在2017年10月率先在新疆全区推广使用,甘肃、河南消防救援总队在2018年全省推广,期间多次升级完善。平台使用以来,累积登记消防技术服务项目超过50000个,消防技术服务机构700余家,注册消防工程师3000多人,消防设施操作员超过3600人。消防技术服务机构通过平台提交现场维保结果39万余条,出具技术服务记录报告25万份。平台应用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实现对消防技术服务的事中事后信息化监管,确保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监管工作 “既放的开、又管得住”。借助平台可准确获取行业数据信息,对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执业活动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管,大幅提高消防技术服务质量。以甘肃为例,2019年10月出具维保报告4075份,按时出具报告率达97%以上,有18家服务机构10月份报告出具执行率达到100%。

(2)建立公平有序的消防技术服务市场,解决了最低价中标的难题,实现优胜劣汰。首先体现在消防维保合同金额大幅上涨。以新疆为例,2019年与2018年相比,有30%的合同金额上涨,维保合同金额基本都在5000元以上。其次,消防维保产业出现两极分化,步入良性循环。以河南为例,2019年有3家技术服務机构的运行中维保项目超过400个,占据全部上线维保合同总数的20%,但是有45家技术服务机构运行中的维保项目在100个以下。

(3) 社会单位通过使用平台,履行消防设施管理主体责任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以河南为例,系统显示,在2019年10月,超过500家社会单位主动查看了本单位维保报告。

5   结语

针对当前形势下消防技术服务执业监管工作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与挑战,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互联网+消防技术服务监管平台,同时为消防救援机构、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和社会单位提供数据服务,实现监管方式的重大创新,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引导加强行业自律,更好地促进消防工作社会化的发展。平台通过在新疆、甘肃和河南的实际应用,证明能大幅提升消防管理水平、缓解消防监管力量的现实压力,同时也能培育和发展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从源头上规范消防技术服务行业。

参考文献:

[1]   于建华.介绍《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DB/OL]. 中国网,2017-11-10.

[2]   王  瑛,陈云国,曹  刚.社会消防技术服务管理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消防, 2011,(19):18-20.

[3]   牛少军,解学洲.浅析建筑消防设施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1, (09):139-143 .

[4]   王晓舟,张源雪,李  力,等.消防设施维保信息化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5, (20):274-276.

[5]   吴  亮,祁  闻,侯忠辉,唐青清.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执业活动管理系统的研发与应用[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18, (09):85-87.

[6]   蔡晶菁,杨  涛.基于博弈分析的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监管模式研究——兼论福建省消防技术服务监管模型设计[J].武警学院学报, 2017,(08):84-88.

[7]   国新办举行《关于深化消防执法改革的意见》发布会[DB/OL]. 新华社,2019-07-29.

[8]   赵术学.消防监管如何做到“无事不扰”[J].消防界(电子版), 2019,(05):24-25.

[9]   李  洋,金  静,王冠宁,等.互联网时代我国全民消防监督管理新机制的构建[J].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8, (03):136-140.

[10]   马  鑫,黄全义,刘金义.基于物联网的建筑火灾动态监测方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11):1584-1590.

[11]   韩  智.用智能化、信息化来打造互联网+的消防安全治理平台[J].智能建筑, 2015,(07):60-65.

[12]   张  迪,徐  放,范玉峰.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信息服务平台设计与实现[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0, (12):1095-1097.

[13]   丁宏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消防建设[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17,(05):67-69.

[14]   赵  平.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消防建设[J].智能城市, 2019, (18):83-84.

[15]   冀汶莉,李向军,陈夏玉.基于云计算SaaS应用软件开发模式研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14,(07):137-141+146.

[16]   陈威如,余卓轩.平台战略:正在席卷全球的商业模式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3:29-33.

作者:范辉

消防服务中的管理创新论文 篇3:

社会管理创新下的应急管理

[摘要]社会管理创新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创新。加强应急管理,不断提高综合预防和应急能力,已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当前,政府应加强社会组织服务管理,给非政府组织成长创造宽松的制度空间;立足社区,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组织在参与应急管理中的功能;多方位开展应急管理宣传、培训和演习工作,提高公民的危机意识和应急能力;政府要建立应急管理中政府与媒体的良性关系,通过媒体争取公民对政府行为的理解和配合,引导社会有序参与应急管理,提高政府应急管理效率。

[关键词] 社会管理创新;应急管理

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对“ 社会管理创新 ”作出部署。5月30 日,胡锦涛主持政治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郑重提出: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既十分紧迫又需要长期努力;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统筹兼顾、协商协调,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科学管理、提高效能的原则,立足基本国情,坚持正确方向,推进改革创新;要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完善信息网络服务管理,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开始进入危机多发期。频发高发的突发公共事件已经成为社会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重大挑战,其处理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公共形象、社会公信力和支持度,甚至导致政治的不稳定。由此可见,社会管理创新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创新。加强应急管理,不断提高综合预防和应急能力,已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当前,政府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应急管理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第一,加强社会组织服务管理,给非政府组织成长创造宽松的制度空间。

应急管理工作中,政府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调动社会力量,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共同处理危机。在应急管理过程中,政府应该积极吸纳非政府组织加入。这样可以更好的发挥它的公益性和社会性的作用,动员和整合社会力量做好募捐和危机救援工作;充分发挥中介作用与专业化优势,为政府危机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一方面,完善立法,政府应为社会组织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持,降低非政府组织登记注册的门槛和加强对非政府组织活动的规范。加快培育和扶持各类社会组织的发展,为其良性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法律支撑和政策保障;拓宽非政府组织吸收资金的渠道,解决公益性非政府组织的资金短缺问题;确定社会组织在应急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明确划分其与政府在应急管理中的权责关系,对社会组织进行规范、监督和管理。

另一方面,建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综合协调机制,形成良好的互动应对机制。政府要保证非政府组织的独立性,着重于对其宏观管理,而不应干涉其内部事务,并采取措施有效减少、逐渐消除某些组织的过分政治化、行政化、等级化和依附性倾向,促使其功能回归,进而达到社会自组织本应具有的相对独立性;然后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之间建立由计算机网络系统支持的应急联动信息通道和应急联动机构,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就能够迅速传递,应急联动机构也能集中各方力量快速运转,提高了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的效率。

第二,立足社区,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组织在参与应急管理中的功能。

社区自治组织是社会公共治理系统的末梢,社区自治组织的健全发展,以及它在应急管理全过程中功能的发挥,直接延伸和扩展着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的危机宣传、教育培训、危机预防、危机监控和相应的危机应急过程中,都能够发挥重要的辅助甚至主导作用。因此,社区应该以居委会(村委会)为自治核心充分发挥其在参与政府危机管理中的作用。社区居委会(村委会)要建立起相应的危机自治的制度,依照有关的危机管理参与法律和法规,制定相关的规章和制度,明确社区参与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参与的内容、方式和程序等,以减少参与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保证参与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在社区内成立参与应急管理的志愿者组织,并经过定期的训练和演习,既可以在危机爆发以后辅助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救援工作,补充专业救援队伍的不足,大大提高社区危机应急的专业化水平,减少因为应对不当所带来的人员和财产损失,还有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应急能力和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程度。

第三,多方位开展应急管理宣传、培训和演习工作,提高公民的危机意识和应急能力。

危机管理的核心和应急管理的前提都在于预防。很多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都与公众自身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薄弱有关。因此,提高公民的危机意识和应急能力,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危机的爆发和带来的危害。学校、社区、企业等基层组织和单位处于应急管理工作的最前沿,是隐患排查的责任主体,是事件信息报送的第一来源,是事件先期处置的第一力量,也是恢復重建的第一战线。。政府应立足于应急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这对于从源头上预防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具有重要意义。推进应急知识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通过制作应急科普宣传栏、刊出板报、发放宣传资料、组织培训等方式,加强社区居民及企事业单位对应急管理的重视,增强突发事件处置知识,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应急工作积极性;积极整合社区资源,将社区及企事业单位应急工作人员纳入社区应急队伍,组建应急科普宣传队、抢险队、信息队等工作队伍,发挥各单位专业特点开展应急排查;不断组织社区企事业单位及居民开展火灾防御、疏散、消防应急预演,增强应急能力,以随时应对突发事件。

第四,政府要建立应急管理中政府与媒体的良性关系,通过媒体争取公民对政府行为的理解和配合,引导社会有序参与应急管理,提高政府应急管理效率。

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媒体对政府应急管理过程的正面报道,可以极大地减少危机的危害程度;反之,则很可能将危机无形放大,媒体会成为危机的推波助澜者,甚至成为危机事件的导火索。因此,为确保媒体作用的正面发挥,政府要建立应急管理中政府与媒体的良性关系,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自 2008年5月1日起正式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从法规层面上把政府决策、行政信息公开作为一种强制性的职责和义务给确定下来了。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政府要尽快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正确引导新闻舆论,稳定公众情绪,防止歪曲事实、恶意炒作,克服或及时消除可能引发的不良影响;应急救援工作结束后,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舆论反映的客观问题要深查原因,切实整改;要组织新闻媒体积极宣传报道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形成全社会关心、理解、支持、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马佩英.对当前社会应急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2.(1)

作者:岳静

上一篇:民航机场节能环保管理论文下一篇:电视传媒民生新闻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