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坐标测量实践教学设计论文

2022-04-29

(成都市技师学院,四川成都611731)[摘要]《机械测量技术》是一门概念繁杂、知识交叉、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实际教学中,由于课程本身的难度、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合理创新的教学设计,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有积极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三坐标测量实践教学设计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三坐标测量实践教学设计论文 篇1:

三坐标检测在企业实践中的一体化教学浅析

摘 要:随着现代测量技术的发展,三坐标测量机在加工制造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职业院校在实践教学上要紧跟工种行业发展。该文是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应用三坐标测量机检测加工零件的教学过程总结,采用三坐标实训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三坐标检测的基本理论知识、三坐标测量机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以及典型加工零件检测细则进行分析,采用一体化教学方法,探讨专业教学中相关学科理论知识与三坐标测量机应用的结合点,使学生能更好更快地掌握三坐标测量机的使用以及相关理论知识。证明在实践教学中使用三坐标测量机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枯燥的理论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三坐标测量 任务驱动 学习兴趣 一体化教学

1 问题提出

三坐标测量机是一新型高效的精密测量仪器,与现代精密加工制造密切关联,适用于各种几何元素和形位公差等方面的三维测量,是该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测量技术应用》课程中重点内容。该内容涉及机械基础理论课“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的主要内容,而且相关规定原则多、知识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只有理论紧密结合实践,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由于三坐标测量机价格昂贵,多数学校较少配备甚至没有。平常老师在教学上以课堂讲授为主,然后简单地进行演示。教学理论和三坐标检测实践脱节,学生难能真正理解三坐标检测的相关理论知识,更无法掌握三坐标测量机检测的操作技术。

这次教学利用14机电预师班在企业工作站研修期间,结合课程标准,采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教学和实际生产相结合,“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较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有效释放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2 教学设计

2.1 设计学习任务

以行动导向教学来引导学生自己学习探究,达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目标。根据课程内容标准,设计学生的学习内容:三坐标测量机的安全操作注意事项;三坐标测量机的基本操作步骤;三坐标测量机的测头校正;被测零件的安装及建立检测零件坐标系;三坐标编程及常用基本元素的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质量分析。

结合企业实际生产,以传动轴零件(该传动轴零件是某公司委托生产的汽车零件订单)检测为载体,设计该学习内容来驱动学习任务的实施。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来设计学习目标:能清楚描述三坐标测量机工作中注意事项;能描述三坐标测量机检测零件(传动轴)的步骤;能正确操作三坐标测量机对零件(传动轴)进行检测;能正确分析零件(传动轴)的质量问题;能对该次学习任务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能够和别人开展良好的合作,有效地进行沟通;能撰写学习总结,对工作和学习进行反思。(如图1)

2.2 教学过程设计

以企业生产零件检测为任务目标,按项目教学六步骤法,以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流程为主线进行设计,突出过程与方法,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把学生分成3个小组,每小组推选小组长,由组长协调分配工作任务。根据学习任务,策划学习过程:(1)明确学习任务:通过对传动轴检测技术要求的分析,明确学习目标、工作内容。(2)收集信息:学生对三坐标检测现场进行调研,同时收集、整理测量技术相关知识。内容包含: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被测零件安装方案、三坐标检测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三坐标检测操作步骤等。(3)制定检测方案:小组制定工作计划,讨论并制定检测方案。(4)任务实施:按照制定方案,在企业教师的指导下操作三坐标测量机、自动编程,完成零件(传动轴)检测任务。(5)零件质量分析: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填写质量分析报告。(6)撰写学习报告、评价反馈、书写个人学习过程报告、学习心得。评价:个人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教师、在校教师)。

2.3 实际工作情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学生到企业学习的机会,结合企业现有的条件和实际工作的需要,把学习任务和企业生产紧密联系到一起,使学习任务和工作岗位对象相一致,真实的工作场景很容易引发学生学习的新鲜感和求知兴趣。该次学习任务是利用三坐标测量机对零件(传动轴)的某些要素进行检测,掌握三坐标测量机操作的相关知识。通过学习,就能胜任该岗位的工作,对学生从事专业工作有很大帮助。

3 任务实施

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按不同层次的学生分组组合,尊重学生个性,每个小组合理组合。根据公司的岗位安排,灵活安排,分别在机床操作加工、零件检测轮换,先集中安排工作任务,学生分组协作,由企业教师专业指导,保证学习任务的有序进行。

(1)任务分析。小组分析传动轴的加工精度,了解该零件的使用功能。每个小组分别说明传动轴的检测内容及要求。

(2)收集信息、学习测量技术相关知识。通过小组互助,学习教材、互联网搜集、整理三坐标测量信息;到车间检测现场调研,请教企业技术人员,了解三坐标测量工艺制定要求。

(3)制定检测方案。这也是该学习任务的重点和难点。按照传动轴的加工精度、使用性能要求,需保证两方、孔的平行度,检测工艺方案主要就是如何装夹以及如何建立检测零件坐标系。在讨论中同学们对同类零件的收集对比,请教企业教师,3个小组制定的方案有两种。教师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案相互评价,并按照这两种方案实施。

(4)方案实施操作。小组按自己制定的方案,操作对零件(传动轴)进行检测。要求按照三坐标测量机的操作规程、严格遵守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完成对零件的检测。通过3个微视频学习,在企业教师的指导下,保证检测任务的顺利实施。

(5)过程把控。学生的自主学习并非忽略老师的作用。教师对整个实施过程的控制是保证学生是否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在方案制定中,其实有一个小组的检测方案不完整,其中被测零件(传动轴)的装夹错误是具有代表性的。教师不是当场否决,而是继续引导学生实施,对实施过程加于监控、指导,最后让学生在实施过程中认识到问题所在,自我修改方案,继而完成任务。

(6)教学评价。每个环节均有小结,学生积极发言、评价,在与教师的交流评价中产生浓厚兴趣。以人为本,科学客观评价,引导学生自己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教师尊重、理解、关心、信任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始终保持乐观好学的心态。

4 教学效果

达到教学目标。在该课题学习中,通过项目的驱动和教师的引导,学生认为学有所用,积极性较高,能够独立思考而且能够按要求做出工作实施方案,学习内容设计也十分细化,掌握起来不是十分困难,在学习过程中主动与教师沟通,呈现出积极向上的一面。通过真实学习任务的驱动,学生对零件(传动轴)的检测报告和结果基本一致,反映出学生的掌握程度。

学生能够整理学习资料,写出学习总结及个人自我评价,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些环节在整个课堂设计中有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探究学习有了成果,增加了同学们的信心和存在感。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思想活跃,教学反而变得轻松。由于改变重教轻学,重提问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由于在企业岗位中真正工作,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安全生产守则,严格按照生产操作规程,树立了个人良好的职业素养。

5 教学反思

这次教学有几个收获:(1)突出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师教条的教学方式,过于强调学生的技能学习,理论上只是以完成工作页为主,学生渐渐失去学习动力。这次任务主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2)以真实的企业工作项目作为学习任务来驱动,让学生认为学有所用,自然而然就有强烈的求知兴趣。(3)合理的学习内容设计。把要学习的内容细化,预先交给学生交流讨论,得到不同的答案,更好地掌握学生想法,引导学生学习。(4)学习过程把控。注重每个学习环节的反馈与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教案上及时修正,以更好地实施学习任务。

有些需要探索的问题:(1)这次教学利用学生在工作站学习时间来安排实施学习任务,如果在校内教学,环境有所不同教学效果也许不同。(2)老师为了准备这次教学付出很大精力,平常的教学不可能做到这么细致。

在企业进行工作任务教学这种机会不是经常性的,希望这次教学活动能积累经验,能够对以后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李木杰.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

[2] 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周经润

三坐标测量实践教学设计论文 篇2: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创新探讨

(成都市技师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

[摘 要] 《机械测量技术》是一门概念繁杂、知识交叉、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实际教学中,由于课程本身的难度、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合理创新的教学设计,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有积极作用。

[关 键 词] 中职;机械测量技术;教学创新

在多年的《机械测量技术》教学生涯中,本人对教材、教法有了较为熟悉的掌握,并创新概括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分析教学背景

本课程选用的《机械测量技术》是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根据本岗位需要掌握的各种工量具进行产品检测的基本要求编写而成的专业测量书籍。该课程主要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初中起点五年制工量具制造与维修专业的学生。该课程开设的学期为第七个学期,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机械制图》《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等专业基础课。但学生的基础比较差,对三角函数等数学运算都不熟悉。学习能力也比较差,对机械式测量仪器的原理理解较容易,对光学测量仪器的原理就很难理解。

二、确定教学内容

该课程共有测量技术基础知识、常用测量器具、尺寸及形位公差检测、角度等典型项目检测8个课题,理论讲解和实践测量各占一半,总学时数为24周48个学时。教学内容的特点是概念多、原理多、计算方法多、测量器具多、实践环节难度大。

实际教学中,从专业的角度来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理论知识适量、够用、避免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原则,减少一些实用性不大或者以后工作中不常用的教学内容。比如,书中有利用自准直仪测量直线度这个模块,自准直仪属于光学仪器的范畴,测量原理复杂。且不说一般的教学环境没有配置这类高端的工量具,就是学生学习起来也实属困难。根据这一原则,梳理出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三、明确教学目标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大纲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根据测量的不同零件的需要正确选用量具与测量方法,具备检测分析机械零件加工质量的初步能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养成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形成理论联系实际、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材中已经注明了每个模块的知识目标,但在制定实施教学目标时,还应该从学生的基础条件、学校的教学条件出发,因材施教,制定适合本校学生的具体教学目标。

四、把握教学重、难点

本课程知识点很多,有些知识点与《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相互交叉。如何把握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如何使教学与《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区别开来相当重要。

除去机械测量技术基础这个模块,还有7个典型的项目。其中,轴类零件、套类零件、平面零件、箱体类零件的测量比较常见。而螺纹、齿轮、复杂零件的测量不太常见。教学中,我们本着够用、常用为主的原则,将轴类零件、套类零件、平面零件、箱体类零件的测量视为重点,将箱体类零件的测量视为难点。

在重、难点的选择上,还应考虑到测量新技术的发展。如果现阶段的技术已经可以用更好的方法去测量某个项目,对传统测量手段的要求就减弱了很多。比如光学仪器、电子仪器等先进测量仪器和先进测量手段的发展。在本课程中,用百分表测量对称度、用万能角度尺测量锥度、用合像水平仪测量直线度都不见得是最优化的选择。如果采用三坐标测量仪、影像测量仪来测量上述项目,肯定会更便捷,也更精确。

五、选择教学策略

(一)学生分组搭配合理

根据《机械测量技术》课程专业性强、实践测量不易实现的特点,教材的编写上采用了项目教学法。因此,开展教学的前提就是分组。由于学生自身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分组时要注意避免将优秀生分在一组,后进生单独分在一组,应尽量将优秀、后进学生相互组合。人数应保持在4~5人为一组,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实践。要经常变换小组成员,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学习,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合作意识。

(二)教学方法多措并举

信息化技术发展到今天,现代课堂教学模式提倡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比如,现阶段在我国很流行的翻转课堂教学、数字教学资源等。比如圆度仪、表面粗糙度仪、齿厚千分尺在教学实践中并不常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展示有一定的难度,此时,如果可以利用数字资源教学,学生的学习可以事半功倍。

六、设计教学过程

(一)合理安排教学项目

在项目教学中,教学项目应尽可能是一個完整的工作过程。项目应尽量选择与企业生产过程有直接的关系,或者是企业机械检测过程的典型零件;选择的项目所使用的工量具能实现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应用推广性;能将教学要求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相结合,有一定的区别性。

根据以上要求,筛选的典型项目如表2所示:

(二)正确选择测量工艺

如同加工零件需要机械加工工艺一样,测量机械零件也应该有正确的测量工艺流程。通常需要从分析图纸、选择正确的工量具、装夹被测工件、确定测量顺序、正确测量工件、记录测量数据、计算测量数值。

以用合像水平仪测量直线度误差为例,被测量零件如图1所示,测量示意图如图2所示:

正向测量时,在被测直线上确定各测点的位置,将合像水平仪按从左至右的方向依次放于各测量位置上,在每个测量位置上调节读数手轮使合像水平仪合像,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实验报告相应的表格中。

反向测量时,按从右至左的方向将合像水平仪依次放于各测量位置,测出各测点的数据记入实验报告相应的表格中。按前面介绍的方法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算出直线度误值。

七、制定教学评价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要注重过程评价与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所谓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指通过课堂考勤、课堂表现、实验过程、作业完成情况、单元测验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多元化评价,能够使学生自身、组内成员、任课教师三者都参与到评价中来,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职业素养与工作态度。通过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及过程化评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每一阶段都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成果。相对传统的评价方式,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教学设计的创新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原则,着眼于学生的技能提高,要为每个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创设条件。在教学中,把基本要求与特殊要求结合起来,把注重个性与兼顾全体结合起来,把集中授课与分层教学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自主的活动中融会贯通、自觉运用所学知识。

总之,在《机械测量技术》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结合本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采用微课、数字教学资源的新型教学手段,筛选出符合学生具体情况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把理论和检测试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完成有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田泽兴.对中职学校《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学方法的探索[J].价值工程,2011(10).

[2]王晓峰.《机械测量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1(10).

[3]张艳肖.影响零件加工精度因素的研究[J].世界家苑,2013(11).

[4]文翠芳.浅谈中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学方法[J].装备制造技术,2014(9).

作者:蒋薇

三坐标测量实践教学设计论文 篇3:

鱼骨图技术在三坐标测量曲线轮廓度中的应用

摘要:利用鱼骨图分析技术让学生掌握腔盘模具母线轮廓度的测量,即按照接受任务、制订测量方案、测量工件、分析测量数据、总结与拓展五环节实施。教师主要通过设置问题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评价学习结果。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学习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职业素养,达到了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经过此模式训练后,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良好提升。

关键词:鱼骨图;曲线轮廓度;三坐标测量

一、引言

在现代制造业中,精密的坐标测量系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人们不再单纯依靠传统的专用工装量具方法完成对简单或复杂零件的测量,因为此方法成本高、效率低,无法实现柔性、通用的计量检测,对产品质量的控制能力和应变能力也较差[1]。

学院数控加工专业开设了的机械产品几何量精密测量一体化课程,其中利用三坐标测量机解决通用量具无法测量的问题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方向。一体化课程中的鱼骨图技术,以一项具体的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五个逻辑递进的环节完成任务目标。学生经过此过程的训练,能够学习该任务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提高了综合职业能力。

二、鱼骨图分析技术

鱼骨图顾名思义像鱼的骨架,头尾间用粗线连接,有如脊椎骨。我们的工作流程是从鱼尾到鱼头,鱼头代表了任务目标,脊椎就是达成目标的所需的工作步骤。

图1给出了鱼骨图脊椎的五个环节。图的下方给出了完成各个环节的输出结果、工作流程和职业素养要求。图的上方给出了对应工作流程所需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本文将鱼骨图技术应用于曲线轮廓度的三坐標测量,通过企业的工作任务,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来,学习和掌握与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从而获得与工作岗位更贴近的工作能力。

本文主要采用过程引导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发现要学习的内容,然后再将这些内容与已有知识相联系,达到解决问题,提高技能的目的。

三、接受任务

是指学生获得与工作过程相关知识和信息的阶段。学生主要通过提炼任务书要点,锻炼阅读理解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文字、视频、因特网等途径为完成任务搜集资料。

(一)输出结果

本环节的输出结果是明确测量要求、工期,选定设备和辅具。

(二)工作流程

1.识读任务单。学生接到该任务后,根据现有的测量设备设施条件和已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综合分析。

2.识读图纸,确定可行性。教师设置了3个问题引导学生读图。图2给出了模具加工图及其部分尺寸,从中可知,问题1:模具的轮廓母线从右向左是由

种圆弧线和一条直线相切而成?问题2:评价母线轮廓度时,谁是基准?谁是被测对象?问题3:在找到母线路径前,首先要正确建立 。

上述3个问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读懂图纸,并明白任务要求,为完成任务开拓思路。

(三)职业素养

经过接受任务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的快速阅读,获取信息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制订测量方案

本环节是根据已经获得的信息,分析项目目标和需求,设计与规划完成项目的步骤与方法,形成曲线轮廓度的测量方案。方案的制订,教师是引导者、协助者、评价者,学生是主体。

(一)输出结果

输出结果是测量流程单、工量夹具清单。表1给出了本方案主要结果元素。

学生小组讨论,确定好测量流程。教师判断学生对方案中每个步骤是否达到熟知的程度,以免学生在后期出错,影响测量精度和效率。

(二)工作流程

1.确定测量坐标系。问题1:为了降低测量误差,应尽量保证 基准、 基准与 基准相重合。这是建立坐标系要考虑的准则。问题2:依据所学的机械制造技术知识,分析模具加工基准和工艺流程?问题3:模具加工完毕后,理想情况下,侧曲面的中心线与端面的法线相 。(A平行 B垂直 C相交)其精度靠机床本身来保证,在 mm以内。φ50×15圆柱中心线与侧曲面的中心线相 。其位置度靠机床本身精度来保证,在 mm以内。

上述3个问题目的是检查学生思路,让学生明白加工基准,测量基准和建立坐标系的关系。

2.确定母线扫描路径。问题1:模具的外轮廓与其母线有什么关系?母线有哪些特征?问题2:如果两平面相交,其交线是一条 。如果平面和曲面相交,其交线是一条 。

上述问题目的是先让学生复习已学过的初中几何知识,将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教师判断学生对母线的理解和创建思路是否正确

3.确定采点布局。大部分学生都倾向于采点密度无限大,因为学生更多关注测量精度和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而非效率和测量系统的精度。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权衡得失。

问题1:模具有效使用部分在哪里?这部分的母线采点密度有什么要求?其余部位采点密度有什么要求?

(三)职业素养

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增进了效率意识。

五、测量工件

本环节是利用前面环节获得的知识、技能进行模具母线轮廓度的测量。更重要的是将方案落到实处,并做到遇到问题及时调整。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记录工作过程,并学会一些专业术语,为以后良好的工作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

(一)输出结果

本环节的输出结果是测量报告。

(二)工作流程

学生讨论后得出以下三步工作流程。

1.建立测量坐标系。教师设置问题,加强学生对过程的认识,并让学生具备总结一般性规律的意识。

问题1:选取模具加工基准面的法线为 轴,这是坐标系的第一轴。圆柱中心线与端面的交点B,在端面右侧选择一点A,B指向A的连线为第二轴 轴。第三轴 轴垂直于前两轴。坐标系的原点设在 与 交点上。

学生建立好的坐标系要与三坐标测量机默认的坐标系正方向相一致,并与图3给出的坐标轴相一致。

2.创建母线扫描路径。学生根据方案建立了模具与理论模型的数据连接,并设置了一条母线的扫描路径和采点密度如何实现间隔为120°的3条母线路径是本过程的难点。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记录路径创建过程。

问题1:本次测量要求测间隔为120°的3条母线的曲线轮廓度,当找到一条母线扫描路径后,可通过旋转 的方法,找到另外两条母线。其旋转角度分别是 度和 度。

本题目能够让学生掌握回转体不同位置母线的设置方法。图4给出了学生所创建的平面,其中曲线1就是一条母线。本文要评价b点之上部分母线的轮廓度。如果学生创建的母线扫描路径与图4所示相一致,说明学生已掌握了在曲面创建曲线的方法。

3.实施测量。图5(见下页)给出了评价结果。

(三)职业素养

测量工件这一环节主要培养了学生安全规范意识,严谨细致的工作能力。

六、分析测量数据

本环节是对前期工作进行合理性评价的重要环节,是给出结论的环节。此任务要求学生明确曲线类数据分析流程,学习测量结果的评价方式,并分析产生测量误差的原因。

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在给出结论前学会全面、细致的思考,不可只依赖于软件结果。

(一)输出结果

本环节输出结果是测量方法及其准确性评价,其模板如图5所示。

(二)工作流程

1.分析理论曲线。图5给出了一条实测母线轮廓与理论母线轮廓对比图,从中可以看出:问题1:实测值位于理论值 ,(A上方 B下方)说明实测轮廓值 理论轮廓值,(A大于 B小于)此理论值是模具的 极限尺寸。最大偏差是 ,是否超出公差0.1mm。问题2:由图5得到的曲线轮廓度是 ,该值有无考虑公差0.1mm的技术要求?该值是准确的曲线轮廓度值吗?

上述两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评价曲线轮廓度时,要和公差范围内的理论曲线作对比。如果学生未思考理论曲线的公差,则给出的结论是错误的。

问题3:加工者按照模具基本尺寸编制好加工程序后,通过修改 来得到满足公差要求的轮廓。问题4:依据上述问题判断能否根据加工结果找到评价曲线轮廓度所需的理论正确几何形状线?

上述两个问题是让学生明确理论曲线的形成,从而找到正确评判的基准。

2.正确处理实测值。问题1:怎样正确处理实测值才能得到相对准确的曲线轮廓度?问题2:利用三坐标calypso软件里处理实测值的“拟合”命令[2]后,沿x方向平移 找到了最佳拟合点,此拟合值必需小于公差0.1mm。问题3:最佳拟合后的曲线轮廓度分别是多少?

上述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实测值,并判断结果是否满足图纸要求。图6给出了学生拟合后轮廓度,相比图5小了0.0715,此结果相对准确。同理可得另外两条母线。

3.判别实测值是否符合图纸要求。学生总结图6中拟合和结果位置内容,给出了3条母线沿x方向的平移量及其轮廓度数据,如表2所示。从中可知平移量基本在公差范围之内,所得轮廓度约为0.05,满足图纸要求。

(三)职业素养

本环节主要培养了学生数据分析和沟通协调能力。

七、总结与拓展

在此环节教师也能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在新一轮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时,通过调整与改善,提升教学质量。总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使得本环节成为一个学生参与下一步学习的加油站。

(一)输出结果

本环节输出结果是测量任务技术总结和拓展任务的测量方案。

(二)工作流程

1.撰写技术总结。撰写测量任务技术总结阶段,要求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总结问题和经验,并写出书面的报告。教师提供技术总结模板引导学生思考。

2.编写测量方案。完成本学习任务后,为了进一步拓展和训练学生对于曲线轮廓度的测量知识和技能,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必须给出拓展学习任务。

(三)职业素养

本环节主要培养了学生技术总结写作能力和举一反三学习能力。

八、小结

本文利用鱼骨图分析技术引导学生完成一项企业检测任务。通过五个环节,以及各个环节中的输出结果、工作流程、职业素养等内容,训练了学生从全局出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协助者、评价者,学生是主体。学生在专业技能提高的同时,其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学生增进了知识,拓展了完成企业任务的工作经验,达到了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最终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马骊群,曹铁泽,王继虎,等.便携式坐标测量系统在航空发动机关键部件检测中的应用[J].理论与實践,2008,28(6):9-12,19.

[2]Carl Zeiss 3D Metrology Services. Calypso4.4 软件教程[M].德国:Carl Zeiss 3D Metrology Services GmbH,2005.

作者:赵彦 赵志彬

上一篇:热风送风温差的室内设计论文下一篇:高校科研信息云计算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