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历史教学论文

2022-04-20

我们的历史教学,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重知识传授,缺乏思想挖掘,缺乏人文精神培养的问题。其实,我们的历史教学,学的是过去,为的是未来。我们培养的学生,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将来不是去当历史学家,而是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人文主义历史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文主义历史教学论文 篇1:

人文主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人文主义是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核心要义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到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共性发展,动态把握学生,调控课堂,从而不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人文主义与历史教育功能的实现

将人文主义贯穿于历史教学中,就是要发挥历史教学内容中的人文主义的教育功能,开发和拓展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健全、积极上进的性格,让学生学会学习,尊重他人及其成果,不断完善自我,具有良好的竞争意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就是要打破宿命论的观点,让学生重视学习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强烈的求知欲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科学精神,展示个性,真正学会学习。

在历史课堂上讲授人文主义,引导学生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中资产阶级的那种积极探索、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对于高三学生而言,就是要把升学压力变成一种精神动力,善于并勤于思考,掌握最佳学习时间及学习方法,竭尽所能提高学习效率,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大飞跃。引导学生在高考前的最后五十天,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历史思维、概括和表达能力。

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与同学友好相处,培养学生主动的、集体主义的人格。把学会关心视为新时期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培养学生对他人需要、目的、利益的敏感性,到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意识和社会意识,把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祖国的命运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全面发展自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人文主义与三维目标的实现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

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通过选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历史学习潜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具体操作过程中,课堂教学之余,通过讲故事、开展“我看人文主义”系列读书活动(征文、演讲、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感悟人文主义,体会人文主义的精髓和实质,不断激励自我奋发上进。

三、人文主义与和谐课堂的构建

按照人文主义构建和谐课堂,不仅有助于知识的学习,而且也会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和谐课堂内的人际关系,构建民主型的课堂气氛,发展合作与竞争的人际关系。

了解并研究学生是教学准备中的关键环节。了解学生个体学习和生活状况、环境因素、群体关系,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注意,展示教学目标,呈现教学内容,提供学习指导,适时给予反馈,及时评定学习结果,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进而形成和谐、民主、轻松、高效的课堂气氛。

教学之余,组织开展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和研究性学习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广泛交流,汲取组内外一切有益的建议和看法,不断提升自我,进一步开发历史学习潜能。适当增加乡土教材内容,展示家乡辉煌历史与特色文化,让学生对社会和大自然的爱有坚实的基础——对家乡的热爱。例如,介绍建国后各乡镇将军、红军在于都驻扎地,各乡镇特产,于都14处国家级、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唢呐、省级古文和甑笊舞,客家方言和习俗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共于都县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编印.国情县史教育读本.2009.

[3]彭光华主编.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赣州(市情教育读本·试用,中学版)[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作者:刘功君

人文主义历史教学论文 篇2:

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

我们的历史教学,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重知识传授,缺乏思想挖掘,缺乏人文精神培养的问题。其实,我们的历史教学,学的是过去,为的是未来。我们培养的学生,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将来不是去当历史学家,而是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因此,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除了传授知识外,更应该深入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注重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加强人文关怀,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学会怎样去面对现实,真正做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所以,我们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挖掘教材蕴涵的人文主义因素,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历史教材中涉及很多古今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深入分析这些事件,你会发现,这其中蕴涵着许多可以挖掘的人文精神。我在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课时,关于萨拉热窝事件,颇有这方面的感触,并就如何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认真的总结。关于萨拉热窝事件课本在安排上篇幅很短,从知识掌握的层面上看,只涉及以下几个要素:①时间:1914年6月28日。②地点: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的首府萨拉热窝。③简单经过: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参观军事演习之后,访问萨拉热窝,途中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④影响: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我在整合上述知识要点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地进行了四个层次的挖掘和引申。

第一,扼要介绍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背景和简单经过。第二,在分析萨拉热窝事件背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一事件的实质和后果。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从目的上看,是为了维护民族利益,具有爱国性质。对于两国之间的矛盾,普林西普采取了暗杀的极端手段,不但没能解决问题,反而引发了灾难性的后果,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灾难。第三,在上面两个层次的学习之后,继续引导学生思考:面对国际争端和突发事件,应采取怎样的方式处理?在这里,我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做了更深一步的引导。历史上:普林西普采取极端行为,制造了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说:“一把抢挑起一场战争”。现实中我们也不难找到历史的影子:2000年,本·拉登出于对美国的愤恨,制造了“9·11”事件,在世界上引起轩然大波;2003年,一意孤行的美国总统布什绕过联合国,悍然发动伊拉克战争,给美伊两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通过上述的古今对比和分析,学生自然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面对矛盾和冲突,应该保持克制和冷静,对话与协商永远是解决矛盾的最佳途径,冲动轻率带来的只能是灾难。第四,在得出上结论后,我没有就此停止,又作了更深一步的挖掘:从小的方面来看,我们在生活中,同老师、父母、同学之间难免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面对这些矛盾,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处理?从大的方面来看,国际社会中矛盾冲突不断:巴以冲突、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处理?

通过上述引申、探讨,学生进一步加强认识:小到生活中,大到国与国之间,国际社会中,面对矛盾和冲突,都应该时刻保持克制和冷静,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尽量采取对话和协商的方式,化干戈为玉帛,永远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从凝固的历史中掘取出生活的真谛,提高了人文素养。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历史教育的最高目标。

(唐山市滦县第八中学)

作者:李巧玲

人文主义历史教学论文 篇3: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教育

【摘要】 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主义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熏陶,是历史教育所应承担的最基本的功能。

【关键词】 历史教学 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humanism)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以人为本,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及其衍生出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心理学研究的日益发展,使人们对于全面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恢复人文主义教育遂成为现代教育的崇高使命。

高中历史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质。历史教育中人文素质的体现是极其丰富的,它不仅是指知识的掌握,更是在此基础上人文精神的延伸和扩展;它要求学生能对自身及生存环境有起码的认识,有道德感、公民心,不仅关心自我实现,而且关心社会、甚至人类文明的前途,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为了有效实施人文主义教育,本人觉得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教师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人文主义教育的前提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种定位千百年来一直被我们所传承。新课程改革下历史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智慧的启蒙者,而且更应该成为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的行为风范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自我学习,广泛地涉猎及掌握语言、文学、哲学、音乐、美术、宗教、民俗等人文学科的基本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生活实际,通过不断地自我内心反省、感悟,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同时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以创新教学落实人文主义教育。教师应由“教书匠”向创新型教师转变,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立新”,通过对问题的探讨与总结,逐渐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如讲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时,要引导学生联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它是对中国共产党80年奋斗历史的总结,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的新的概括,这样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评析,以便于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掌握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我们还可以在教学中启发学生从近代历史上各个阶级及其代表人物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中,得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在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结论,使学生对中共诞生影响的理解、感悟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二、历史教材的深入发掘是人文主义教育的关键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人文主义的内容,寻求历史与人文精神的契入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蕴含了十分丰富的人文精神,只不过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历代统治阶级加以任意的人为的篡改,其人文精神越来越被遮蔽。如:介绍孔子时,除了对孔子的生平及思想进行必要的全面讲述外,还可引用《论语》中的记载:孔子有次外出回家,其家人告诉孔子,家中马房曾着火了。孔子问家人:“有人受伤吗?”这让学生看到孔子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其话语中不正体现孔子对人的关怀,体现了人道主义的精神吗?高中历史教材里通过楷体字排印的文字、图画、说明以及科学家、政治家的人生格言等方式,表现了许多历史人物永不放弃的追求精神。他们永不枯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永远进取的精神,正确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思维方式、方法,勇于创新、勤于思考等优秀品质,都会给思维活跃但还未完全定型的高中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应该对历史人物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所表现的人文价值进行挖掘,帮助学生追寻伟人的足迹,解读伟人的人生,寻找伟人的成功经验及人生智慧,从而启迪学生,丰富学生的人生,这将对学生一生的生活和精神产生深远的影响,体现着永恒的价值。

三、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是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主义教育的核心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學方法和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思想。,在课堂上,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开发学生的睿智。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历史、感知人文,使追求真理的人文主义精神得到弘扬。备课阶段,在切实掌握教学任务、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教材的有关内容作适当地取舍,预设计好课堂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在尊重教学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人格养成的前提下,重视合作交流,主动参与和探究学习,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如历史教师可根据某一章节的教学目标、内容及其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幻灯片、录音、录像、电影片断、电脑多媒体展示来创设一定的历史教学场景或情境,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历史的体验、想像、感悟等),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孕育出各种深厚而高尚的情感,以达到对其进行人文主义教育的目的。

总之,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要努力推动人文性历史教学的构建,不断地引导学生感受人类历史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力量,塑造学生具有个性的、崇高的、独立的精神家园。只有在人文主义教育的旗帜下,历史教学才能富有生命力,素质教育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作者:郑维庭

上一篇:高校财务管理模式论文下一篇:网络时代历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