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县农业信息化论文

2022-04-24

摘要:农村信息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调查研究县农业信息化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调查研究县农业信息化论文 篇1:

农产品信息对价格波动的影响分析

摘 要:文章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对近年来农产品价格的非正常波动做出解释,说明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与农民掌握的信息存在必然联系。对目前徐州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证明了作者的论断,有针对性地提出参考建议: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落实基层基础建设; 加速信息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 联合市场,建立健全非政府组织农业信息服务系统; 落实普及宣传,增强农民信息需求意识;以农业产业化为切入点,扩大信息共享。

关键词:农产品价格 信息不对称 农业信息化

1、信息不对称下的农产品价格波动

我国的农业正处于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过渡的发展阶段。严格地说,我国的农产品市场还不是一种完全竞争性市场,信息不对称是一个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

1.1 生产环节的信息不对称

由于自身知识水平和农村信息传递物理条件的限制,处于分散生产和经营的个体农民很难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并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与产量。他们大多凭借以往经验进行生产和经营,这样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极易造成农产品供给短缺和过剩现象交替出现,并最终导致农产品价格不正常波动。

1.2 流通环节的信息不对称

一般而言,农产品在流通环节中要经过加工经销和零售两个阶段。农民和消费者都与加工商和经销商存在信息不对称。加工商和经销商相对于规模小、分布广、组织化程度低的农民和众多消费者而言,不仅数量较少,而且经济实力相对雄厚,市场信息来源广泛,经济意识强。出于自身成本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他们一方面利用信息优势,发布虚假信息或隐藏信息而行使机会主义行为,以期低价收购和高价出卖。另一方面,在部分其他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时候,故意跟风上涨,营造假象,误导农民进行生产决策,进一步扰乱农产品供给和市场价格水平,严重阻碍我国农业的发展。

2、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调研分析

2.1 农业信息化建设硬件和软件环境

这几年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实现了电视、电话、广播和互联网村村通,基本建成了市 - 县 - 镇 - 乡四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各地的市、县级农业局都已在互联网上注册域名,开通了农业信息网站,且设有专职部门和人员进行管理。尽管如此,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建设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从调查情况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1 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长期有效的资金支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主要是由地方财政负责,然而出于对农业生产诸多要求的权衡,乡镇政府多将上级部门发放的资金投放到农田改造、水利建设和农业机械化生产上,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资金缺乏长期有效的保障。

2.1.2 农业信息化建设重上轻下,信息传递在基层受阻。在与乡镇机关农业负责部门进行交谈时了解到,由于资金不足,地、县、乡级信息网络建设十分缓慢,“村村通”工程还只能通到政府机关和乡镇集市地区,部分乡镇机关计算机设备陈旧落后,网速不佳。

2.1.3农业信息化专职人员不足,分工不到位,责任不明确。调查中发现,该地区在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上还存在很大缺口。基层信息员也仅由农技服务站的工作人员或行政人员兼职。很多信息员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和定期培训,他们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搜集、识别、整理、应用、反馈和预测分析的能力不强。加之,政府对信息惠农的成果缺乏有效评估,也就不能对信息服务人员进行绩效考核,这必然导致信息不能有效地服务农民。

2.2 农民的信息敏感度

目前徐州地区农村的农民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实现了规模化生产的大中型农户,另一类则是传统家庭式生产的个体农户,其中后者占绝大多数。大中型农户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为了保证产品有市场,他们会有一定市场信息需求,从而会主动获取和利用信息; 相反,大部分个体农户仍然处于传统农业阶段,凭以往经验来安排生产,加之自身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有限,他们普遍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信息敏感度不强,热情也不高,很难对信息产生现实需求,这是导致政府开展信息服务工作信心不足的主要原因。

3、完善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措施建议

3.1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落实基层基础建设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公益性事业,属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在资金、优惠政策以及人员组织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合理配置资源,建立省 - 市 - 县 - 乡四级信息化建设和服务网络,务必落实基层、权责分明、严格考核,防止“重上轻下”现象再次发生。

3.2 加速信息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

农业信息专门人才和从业人员的数量严重不足,基层工作人员的信息搜集、加工、分析能力不强严重制约了信息服务的效率,也阻碍了农业信息化进程。建议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培养一大批专门负责基层信息采集和发布的队伍,并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大量农业院校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毕业生,接力式进入农村服务,既解决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又为农民提供了专业技术、信息咨询服务,切实保障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3.3 联合市场,建立健全非政府组织农业信息服务系统

在现阶段,虽然政府在我国信息化建设中起着重要支撑作用,但是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对信息的要求开始由原来单一、静态的信息逐步转变为以分析预测为目的的、综合的、动态的信息。然而,基层政府资金紧缺,机构不完善,人才匮乏,信息服务的难度相当大,因此,有必要拓宽投资渠道,借助市场的力量,建立包括盈利和非盈利的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开展多样化的信息服务,为不同需求层次的农户提供满意的信息。

3.4 落实普及宣传,增强农民信息需求意识

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对农业信息化缺乏了解与认识,习惯了自给自足,对开放、共享的信息环境缺乏准备,主动搜索信息的意识和花钱买信息的观念较差,他们对目前的信息服务市场还不能构成有效需求。另一方面,作为农业信息主要利用者的农民,其自身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信息需求意识的强弱和信息使用效率的高低。因此,基层政府应以教育、培训、宣传和引导相结合的手段进一步落实农村的基础教育和农民的技能培训。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和信息使用能力,逐渐增强其信息获取意识和对信息的灵敏度,从而打破长期以来固化在他们头脑中的自给自足的传统观念,激发他们的潜在信息需求,开始舍得在信息上投入。

4、结论

农产品价格水平与农业生产和流通环节中各个主体是否实现信息透明和共享密切相关。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农民与其他市场主体进行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甚至会造成农产品市场的非正常波动,从而打击农户、合法经销者和消费者的信心,削弱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农村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应统筹规划,落实基层,以农民信息需求为导向,以农业现代化为切入点,以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和提高农民信息意识为两翼,多管齐下,全速推进。让现代农民能真正受惠于农业信息化,并最终为农产品市场的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左雄.我国农业信息化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7( 28) .

[2]邵作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经济学解释[J].农村经济,2011( 01) .

[3]彭泰中 廖文梅.信息不对称理论下的农产品市场风险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7(05).

(作者单位:1.2.南京邮电大学经济学院 江苏南京市 210003

3.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 江苏南京市 210003)

作者:林思远 吴光楠 马鑫

调查研究县农业信息化论文 篇2:

农村信息化建设调查分析

摘 要:农村信息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该文通过对仙桃市5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镇有关农村信息化建设与农村农业发展的实地调查,发现该地区在农村信息化与农村农业发展方面存在着信息化基础设施仍较薄弱,当地政府部门宣传不足,农村居民信息化意识普遍不足,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等一系列问题,结合研究分析调查资料及相关文献,进而提出了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体,推进农村信息化与农村农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信息化;农村农业发展;仙桃市

1 调研背景

1.1 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信息化建设 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中央在多次会议和文件中强调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协调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农村信息化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方面,“是通过加强农村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计算机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构建综合信息平台和服务体系,促进农村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使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生产经营、公共服务、政务管理及生活消费等各个方面实现普及应用的程度和过程”[1]。从2005年中央首次提出有关农业信息化问题,指出“加快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开始,中共中央连续多次在1号文件中强调要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中,农业部发布了《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2],提出了“夯实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加快信息技术武装现代农业步伐”、“助力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式发展”、“推进农业政务管理迈上新台阶”、“开创农业信息服务新局面”5个方面的主要任务。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早已把农村信息化建设提到了战略高度。

1.2 农村信息化发展趋势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日益重视,以及新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将得到快速发展,而农村信息化必将带动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甚至进一步带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内外IT企业开始关注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开始逐步进入中国的农村市场。如联想进军现代农业,创办佳沃集团;阿里进军农产品电子商务,打造“特色中国”项目;国外IT巨头微软和IBM也开始对中国农村信息化进行投资。从立足国情探索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之路[3]、中美农村信息化比较研究[4]中,我们发现,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农村信息化方面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也充分说明我国农村农业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的市场空间,这将是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源泉。

1.3 调查对象的相关情况 湖北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又承担着中部崛起的重任,其农村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自2012年1月获批开展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后,湖北省委、省政府把该项建设工作摆上了重要的位置,并提出3a总体目标:建成覆盖省、市、县、村四级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夯实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显著提高广大农民信息素质,把湖北建成中部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引领区、国家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省域先进区。仙桃市作为湖北省直管市,地处江汉平原,拥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素有“江汉明珠”、“鱼米之乡”的美称。近年来,仙桃市政府积极响应省政府的号召,大力关注和发展农村信息化建设。

为了更好的反映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调研小组选择的调查对象正是仙桃市的三伏潭镇栗林嘴村、陈场镇园艺场等5个典型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镇。此次调查采用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其中,访谈的主要对象为村里的基层干部和种养殖大户。首先从村干部那里得到该村的基本数据,包括人口、耕地面积、劳动力比例、农业产值、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信息化设备的普及率、信息化的程度等,然后再逐一访谈当地的种植、养殖大户。访谈的主要内容包括经营规模、效益,生产、销售的形式和渠道,生产经营过程中问题的解决,获取市场、技术信息的渠道,对获取信息的利用情况,对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信息化的作用的看法,以及对农村农业未来发展的看法等问题。问卷调查的对象随机选择,包括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职业的人群。问卷主要涉及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农村信息化及其相关政策的了解情况;二是对信息化设备和信息的使用情况;三是对信息化的需求情况,其中,问卷还设计了分别针对农业人员和非农业人员的问题。调查小组希望通过实地调查,能够得到真实、可靠的第一手信息,并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能够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建议。

2 调查结果和问题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访谈对象主要为当地村干部、种养殖大户和普通居民,问卷调查对象广泛,包括农业人员和非农业人员。其中,调查问卷共发放170份,回收有效问卷165份,有效回收率约达97.1%。

2.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近年来,国家大力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发现,所调查的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有多个村的村干部和村民反映村中电压太低,夏季和冬季经常因电压问题而停电,这直接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这说明当地农村的电网改造迫在眉睫。

同时,尽管几乎所有的村落都通了水泥道路,但是很多离主干道偏远的村庄仍很难进镇或进城。首先是因为出行的公共车辆数量不够;其次是公共交通的费用太高。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也深有体会,上车即付3元车费,稍微远点要付6元、7元,再远点去城区就得花10元。这直接给当地农民增加了生产、生活的成本。

水污染的问题在当地农村也很严重。访谈过程中,一位养殖大户介绍,因为水质污染严重,而不能用于养殖其他高效益的鱼虾品种,所以养殖收益一直得不到大的提升。

电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是最基本的条件,只有把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好了,信息化建设才能有效地推进。

农村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政府的主导下有了很大的改善,在所调查的5个新农村中,有线电视、宽带都已进村入户,而且各村都有信息服务站,都开展了远程教育、信息共享等信息化工程建设,其信息服务站的设备也比较齐全,电脑、电视、投影仪一应具备,也有专门的信息员来操作、使用这些设备和存储、处理信息。但是,从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可以看出,在随机调查的165人中,只有58人知道当地的信息服务站,其占比只有35.2%。这说明,第一,对信息服务站的宣传不够;第二,信息服务站名存实亡,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在访谈过程中也发现,尽管有线电视的普及率几乎达到100%,但是由于政府相关部门在一些村镇推广数字电视时,采取强行停止有线电视服务的措施,使得大多数村民因不愿承受高昂的数字电视费用而宁愿选择不看电视或非法安装卫星天线的方式予以抵制,这对农村居民获取信息来说是极其不利的。

所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加大投入,并且要落到实处,真正发挥作用,真正地带动农村农业的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一方面,政府财政应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给予支持,同时可适当引进社会资本进行投资,两者结合,可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高效、持续地发展;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及相关企业应该采取措施降低农村的生产、生活成本,特别是降低现代化的信息设施(如电信、网络、数字电视)的使用费。

2.2 农村劳动力状况 在问卷调查中涉及了年龄段的问题,在访谈中,从村委会那里得到了各村的劳动力比例、人口年龄结构等数据,从总体来看,其基本情况是,外出务工者占总人口的1/3,占有劳动能力的人数的50%以上,剩下的少部分劳动力在当地从事农业劳动或务工,且都为中老年人,其余的是无劳动能力的老人和上学的学生。

表1 被调查的农村人口年龄结构情况

[年龄段\&22岁以下\&22~30岁\&30~40岁\&40~50岁\&50岁以上\&合计\&占比(%)\&5.5\&17.6\&19.4\&19.4\&38.2\&100\&]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确实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带动了农村地区的消费,但是由于现在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工在城市又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福利保障,而且大多数农民工都缺乏专业技能,导致他们在城市务工也收入微薄。

在访谈中,有很多在外务工的农民反映,外出务工虽然比务农收入高,但城市消费水平高,且工作、生活环境恶劣,工作时间长辛苦,又缺少社会福利保障,务工收入除去医疗、基本生活消费等开支,一年下来,也只能挣2、3万块钱。他们中有很多人也想过回乡就业,但是,如果从事种植、养殖业,又缺少资本、技术以及真实、可靠、有用的信息,同时也缺少支持者和合作者;如果在当地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务工,其工资水平偏低,难以满足家庭的基本消费。所以,目前他们只好选择外出务工。

这种状况就是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或城镇转移,但是实际上很多人没有真正的转移,他们只是1a中有10个月以上在城市打工,春节或农忙回到农村,他们不能算是真正的城市人。这样一系列的农村问题就都产生了,如“空心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等等。那么,解决这些问题,除了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政策制度方面要改革创新以外,还需要改善农村、城镇的就业环境,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或就近转移。

目前,农村地区的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水平,存在着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经营效益差等问题。那么,通过信息化建设的途径,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进行改造,包括信息技术的使用、信息的高效传播利用、引进专业的信息人才等,这必将提高企业生产运营的效率,促进民营经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在为企业创收的同时,也会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吸引更多资本和高素质人才。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

在《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5]一书中提到,“在相对落后的地区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要从发展特色商品农业、农产品加工、服务业起步。”以被调查的陈场镇园艺场为例,该场的土地全部实现了流转,由一浙商承包,然后引进种植高效益的新疆花木,实现了土地的规模化高效利用,当地的农民可进场打工,不仅能得到土地租金收益,还能获得工资收入。目前,农村发展缺少的是资本、高素质劳动力和信息,其中真实、可靠、有用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会直接吸引资本和高素质劳动力的加入。信息提供了创业、就业的需求,创业、就业需求又带动了农村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的需求,这些接受培训的劳动力又进入创业、就业行列,这样也形成了良性循环。

推动乡镇企业、民营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企业进行信息化、现代化改造,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是主要靠政府的支持,比如政府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和制定管理制度等。

2.3 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所调查的几个新农村的发展模式各有差异,如栗林嘴村“公司+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园艺场的“土地流转,花木种植”模式、杜柳村的“项目+业主+农户(农家乐)”模式、挖沟村的“工业+农户”的模式等,这几个模式的运营发展都很好,确实是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新意。但这些模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规模化经营,通过土地大量流转承包或建立专业公司的方式促使农业生产经营实现规模化,进而形成产业化,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在与当地的一些种植养殖大户的访谈中了解到,尽管他们的生产经营都有一定的规模,但是由于规模尚不够大,进行信息化、现代化改造的成本相对太高,因此,大多数种养大户仍只能采用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而比较好的兆头是,他们都开始利用各种渠道来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如市场、技术、政策等信息。同时,当问及对农村农业未来的发展的看法时,都认为规模化是一条必经之路,并且需要信息化来支撑改造,需要年轻人的投入与推动。

诚然,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和社会的一步一步的努力才能实现。而目前存在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农业的发展。这一点在实地访谈中也深有体会,因为我们访谈的种养大户大都是60岁、70岁以上的老年人,文化程度基本上都是小学水平。在这种情况下,要更好地推进规模化,提高生产效率,笔者认为,建立和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首先,这种组织只需要几个高素质的农民作为带头人,由他们来获取政策、技术及市场信息,然后向其他个体户进行传播、指导。这些人可以从当地的村干部或种养大户中选择和培养。其次,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在采购和销售方面有更多优势,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再者,相对于专业公司来说,这种组织形式能更好地解决当地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关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笔者认为,针对某一个特定的农村地区,不是非要按照某一个标准来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而是在利用地方特色发展农业的同时,平衡农村劳动力转移,且更多更好地衍生出与农业相关的其他行业,并形成产业化。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

2.4 农村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2.4.1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仍较薄弱,且实际作用发挥不大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在三网的建设方面,“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广播电视”已经基本实现,但是互联网的建设和使用还有待完善,宽带已经进村但很难入户,绝大多数使用网络的家庭仍采用传统的电话线接入方式。在调查的几个新农村中,电脑的家庭普及率都只有30%~40%。尽管“远程教育工程”、“信息共享工程”、“金农工程”等信息化工程都已经进村,但这些工程的落实效果却并不理想,各村信息化服务站开展活动的频率很低,导致信息化设备和信息化工程的利用不足。

2.4.2 政府对农村信息化建设及其相关政策宣传不够 近几年国家多次在中央1号文件中强调要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也出台很多相关的政策。农村居民对农村信息化及其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村信息化的推进。但是据调查可知,农村居民对此知之甚少,有41.8%的人基本不了解或完全不了解(见表2),其他有一定了解的人,选择了解途径是“地方政府宣传”的只占13.3%(见表3)。这充分说明地方政府的宣传工作做的不够。

表2 对农村信息化建设及其相关政策的了解情况

[了解程度\&非常了解\&了解一些\&基本不了解\&完全不了解\&合计\&占比(%)\&3.6\&54.5\&29.7\&12.1\&100\&]

表3 了解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了解途径\&电视\&网络\&报刊杂志\&地方政府宣传\&其他\&占比(%)\&69.1\&40.6\&17.6\&13.3\&17.6\&]

2.4.3 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意识普遍不强 农村地区,电视、手机、电脑的普及率在整体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并且电脑的普及率还将进一步增长。但是农村居民普遍对于信息的使用、对信息化的作用认识不足。73.3%人把休闲娱乐作为电脑的主要用途,主要用于工作和教育的人比较少,分别只占34.5%和16.7%,56.5%的人不想购买电脑是因为认为电脑没什么用。特别是对于农业人员来说,他们的信息化意识要远低于非农业人员。农业人员平均上网的时间比非农业人员少的多,不想购买电脑的比例比非农业人员高出将近24个百分点,对电子商务的需求比非农业人员低18%(见表4、表5、图1、图2)。

表4 信息化设备的主要用途

[用途\&了解新闻\&工作需要\&休闲娱乐\&教育需要\&沟通交际\&占比(%)\&63\&34.5\&73.3\&17.6\&30.3\&]

表5 不想购买电脑的原因

[原因\&不会上网\&感觉没用\&价格太贵\&占比(%)\&30.4\&56.5\&13.1\&]

图1 农业人员和非农业人员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占比

图2 想通过互联网购买或出售商品的人数占比

2.4.4 农村缺乏高素质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空心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日益严重,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员多为年龄大、文化程度低的老人和妇女,缺乏高素质的劳动力。从表6可知,农村地区人员的文化程度以小学、初中为主,共占60.6%,专、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很少,只占8.5%。根据调查情况,整体上,村里外出务工者占总人口的1/3,占有劳动能力的人员总数的50%以上,剩下的少部分劳动力在当地从事农业劳动或务工,且都为中老年人,其余的是无劳动能力的老人和上学的学生。这直接阻碍了农村信息化的推进和农村农业的发展(见表6)。

表6 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小学\&初中\&高中\&专、本科及以上\&合计\&占比(%)\&17.6\&43.0\&30.9\&8.5\&100\&]

2.4.5 农业生产规模化、信息化不足 农村农业生产经营大部分仍采用传统的方式,存在规模小,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低等问题。在调查的所谓种养大户中,绝大部分的规模仍不够大,生产经营方式仍采用传统的落后方式,缺少现代化、信息化、自动化的设备,经营效率低。

2.4.6 农村地区缺乏相应的知识、技能培训机构 农村居民对于信息化的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需求,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培训机构而需求得不到满足。据调查显示,63%的人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的主要困难是对信息技术不了解,而不是缺少设备,59.4%的人学习使用信息化设备是自学,只有4.2%的人接受培训。在访谈中,很多农村居民反映,想学习简单的信息技术,但缺少相关培训机构而得不到帮助(见表7、表8)。

表7 获取信息过程中的主要困难

[主要困难\&缺少设备\&对电脑技术

不够了解\&本地信息少或

难以获得有用的信息\&占比(%)\&23.6\&63\&30.3\&]

表8 学习使用信息化设备的主要途径

[途径\&自学\&接受培训\&他人指导\&其他\&合计\&占比(%)\&59.4\&4.2\&26.7\&9.1\&100\&]

2.4.7 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根据调查反映,农村地区缺少专业的信息化队伍、人才,县里或市里的信息化队伍进村进行当面帮助、指导的频率有限,缺乏切实、有效的信息服务平台。地方网站建设质量不高,信息更新缓慢;多种信息化工程实际应用不足,缺乏组织和领导;涉农信息资源分散,准确性和及时性难以保证。

3 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建议

3.1 重视和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财政对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仍需加大,并且可适当引进社会资本进行投资,两者结合,可以更高效、持续地促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同时政府部门及相关企业应该采取措施来降低农村的生活成本,特别是降低现代化的信息设施(如电信、网络、数字电视)的使用费用,让更多的人来接触、使用这些信息化设施。只有更多的农村居民学习了解之后,才会更多地利用这些设备获取信息、获得帮助。

3.2 加大宣传力度 当地政府部门应采取多种手段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及其相关政策的宣传,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信息化建设的作用,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意识。

3.3 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平台 建立切实、有效、完善的地方信息服务平台,重视市场、技术、工作、生活等方面信息资源的搜集、整体和发布,让当地农村居民能方便地获得他们所需要的生产、生活信息。加大对各种信息服务平台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使用信息服务平台。从村干部和种养大户中选择培养一批当地的信息化服务队伍,保证信息化服务持续、有效地进行。

3.4 大力支持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并为其提供政策优惠和帮助。可以挑选部分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或农产品生产加工合作组织或种养大户作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扶持重点,利用重点扶持对象的发展来带动农民投入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以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外商投资新农村信息化建设。[6]努力研究发展更好、更高效的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模式,改善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生产效率,获得更多的附加价值,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能就地或就近就业。

3.5 加强文化科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 加强文化科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切实发挥各种信息化工程的作用,更多更广泛地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建立或倡导建立农村地区农民知识、技能培训机构。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可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农民培训机构,加强农民培训,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也为相关企业加大了宣传,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4 结束语

农村信息化是农村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作用。只有深刻认识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采取切实、可行、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加速普及信息技术在农村地区的应用,“三农”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城乡经济社会才能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早日实现[7]。

参考文献

[1]李道亮.我国农村信息化技术的需求与发展对策[OL/EB].农业部信息中心,http://www.moa.gov.cn/fwllm/xxhjs/wzlt/d4/200812/t200812

01_1182010.htm,2008-12-01/2013-9-5.

[2]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R].农业部,http://www.moa.gov.cn/ztzl/sewgh/,2011-12-7/2013-9-5.

[3]郭永田.立足国情探索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之路[N].农民日报,2013.

[4]汤曼,夏建群.中美农村信息化比较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

[5]李剑阁.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6]王静波,浙江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调查研究[J].消费导刊,2009.

[7]张博,李思经.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意见[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2.

(责编:陶学军)

作者:舒中正 周衡 吴燕秋 张颖 尤恒 宋晨曦 徐小默 张予川

调查研究县农业信息化论文 篇3:

省农委举办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规划编制培训班

为贯彻落实《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2016-2025年)》部署要求,确保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作开好局、起好步,指导14个县(市、区)扎实做好各示范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近日,省农委举办了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编制培训班。

培训由省农委副主任刘丰艳主持,会议邀请农业部规划设计院陈伟忠所长,就把握新常态下的发展新趋势、新思路、新要求,编制“十三五”时期现代农业建设规划,对14个县(市、区)农业部门负责人以及从事规划编制工作人员,14个县(市、区)农经、农机、乡企、特产、畜牧、水利、气象、新农村办等单位负责人进行了培训辅导。

陈伟忠所长辅导后,刘丰艳副主任就扎实做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规划编制工作,讲了三点意见。

一、科学规划是启动实施好率先战略的重要前提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省农委从2015年3月份牵头开始制定《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2016-2025)》,10月30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既是国家战略层面的要求,也是立足吉林省情、农情实际,推进全面振兴的战略性举措。总体看,我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有条件、有能力、有需求:有条件就是吉林省地处“黄金玉米带”、“黄金水稻带”,粮食生产处于全国前方方队;有能力就是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农业后发空间巨大;有需求就是农业现代化的短板效应明显,农业劳动人口比重大,农民劳动密度和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任务艰巨。一定意义上讲,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全省现代化建设的突破口,是“十三五”完成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战略任务的关键。

启动实施好《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2016-2025)》,当前最紧要的是做好规划,坚持规划先行。规划是方向,是蓝图。率先发展规划绝不是以往一般工作规划,绝不是“规划规划墙上挂挂”,其重要性有三个:一是“点”的作用。规划明确了方向、重点、时序、手段等重大问题,是实现率先发展基本遵循,率先发展要靠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努力,有了蓝图,县市各个部门单位、社会各方面力量、基层党员干部以及广大农民群众,才能积极投身之中。多年实践证明,一项重大工作如果只靠政府去做,往往是做不了或者做不好。众人拾柴火焰高,聚集的力量是不估量的。二是“筐”的作用。目前中央及省里涉农资金项目已经很大,2014年全省涉农投入308.68亿元,中央及省里一直在研究如何整合使用,但实践看省级统筹整合难度较大,而县(市)级应该讲相对容易。有了率先发展规划,把来的资金和项目往规划中一放,在原有条块管理职责都不影响的情况达到资金整合的目的,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三是“牌”的作用。“十三五”是完成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战略任务决胜的五年。粮食安全仍将是农业发展主线。有了率先发展规划,就能发挥粮食主产区的优势,紧扣政策走向争取国家支持,有什么项目在规划中一拿就行了,克服国家有什么项目现研究“临时抱佛脚”的问题。

二、深刻把握农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推进“三农”发展有新理念、新要求、新部署,需要我们领会把握、贯彻落实。具体看,规划编制要深刻把握好5个方面新情况。

第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国内看,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农业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也进入了战略转型的新阶段。有3个特征:一是农业发展将由快速增长向适度增长转变。这既是资源环境压力、不可持续的问题,也是需求下降经济周期决定的。二是产业素质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加快调整,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三是增长动力由主要依靠土地、劳动力等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更加注重发挥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在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中央提出要把握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就农业而言,如何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发展规模经营、增加优质产品供给、加快休闲农业、减少面源污染,等等。

第二,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五中全会作出了“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大力推进”和“明显进展”的表述凸显了在“四化同步”中,补齐农业现代化这条“短腿”的紧迫性、重要性,这是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与我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相切合的。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的目标,具体来说就是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从我省来看,到2020年,推进长春市和其它9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位居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上游水平,达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评价考核基本实现现代化程度,率先在物质装备、经营方式、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省内粮食主产县(市、区)率先基本实现以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服务社会化、物质装备科技化、资源利用生态化、产品产出优质化为主要标志的粮食生产现代化。

第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十三五”农业发展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新阶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将是“十三五”农业现代化的工作主线,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蒋超良省长在去年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讲,推动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发展转变、分散生产向规模经营转变、资源消耗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五个转变”。具体来说,“转方式”有5个重点:一是转变国家粮食安全实现方式,由注重年度产量向更加注重提高粮食产能转变,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二是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推进资源永续利用,治理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三是转变农业产业构成方式,推动种养结合、农牧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四是转变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大力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五是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注重技术创新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真正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第四,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新是核心,创新对一切工作都是根本的,所有工作都要立足创新来开展,各项工作都要与时俱进。共享是目的,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共享的高度和视野审示和推动工作。自觉用协调、绿色、开放的理念指导工作。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久久为功的毅力推进农业的绿色发展。

第五,科学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任务。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人均GDP超过12000美元,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推进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就要顺应小康社会需求组织农业生产。要树立消费导向,对于普遍老百姓,要保障基本农产品的生产,保证口粮绝对安全;对于中产阶级,为了满足生态安全农产品、观光旅游等休闲需求,要求我们必须拓展农业功能,改善供给结构;对于高端消费群体,就要大力发展有机、高端农产品。同时,要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目前,农民家庭收入和打工收入,已不大可能大幅增长。如何在财产收入上面做文章,多在改革上做文章。

三、着力提高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规划编制水平

按照隋忠诚副省长的要求,省农委李国强主任及省率先办的同志一同听取14个县(市、区)“十三五”规划谋划和2016年工作要点的情况汇报,总体看,各县(市、区)都很重视,都将编制好规划作为启动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开局之举深入研究、科学安排。但也存在着站位不高、重点不突出、改革创新点不多、政策措施不过硬的问题,这也是今天举办这次培训班的主要目的。下一步,各县(市、区)在规划编制上要突出以下原则:

一是把握方向,放大潜能。要准确把握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个战略方向,放大本地资源特色和产业优势的潜力。规划编制着眼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谋划发展定位、思路目标、重大项目、支撑措施。立足本地区资源特色规划一大批优势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多功能开发等项目。规划项目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有布局安排,有资金概算,有投资渠道,项目拿过就能干、来钱就能干。

二是突出重点,打造亮点。突出建设三大体系和20项重点任务这个重点,通过提升优势、补齐短板,实施面上覆盖、点上集中,培育和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工作亮点。要结合我省现代农业建设关键问题,规划要突出回答规模化、设施化、市场化、优质化、信息化、绿色化等问题。每一个县(市、区)都要按照20项重点任务要求,通过“十三五”时期的集中建设,培育和打造出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典型。

三是强化改革,注重引领。以我省现有发展基础,实现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突出改革创新驱动,在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装备提升、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和金融支撑等方面,谋划改革创新举措,探索发展新路经、新模式、新机制。各个县(市、区)要提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巩固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上发挥示范作用;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在打牢现代农业物质基础条件上发挥引领作用;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在创新农业农村体制机制上发挥带动作用。

四是统筹各方,整合力量。规划要符合农业发展实际,满足农民需求,体现地域特色。要坚持开门编规划,广泛吸纳各部门、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的意见。要深入实地调查,做好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等的衔接。要以规划为引领,着力推进涉农资金项目整合。

五是发挥职能,主动作为。推进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农口职能范围内的事,职责不可推卸,任务不可回避。必须发挥好我们职能作用,把启动实施每一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好,确保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作开好局、起好步。要搞好学习交流,积极学习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要搞好工作协调,增强协调主动性和灵活性,认真研究各行业和部门的法规政策,做到有的放矢,精于协调。要搞好宣传发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合力支持的良好氛围。

刘丰艳最后指出,推进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任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各县(市、区)要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精心组织,加强领导,扎实工作,切实肩负起这一重大历史使命,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省农委发展计划处 供稿)

上一篇:企业发展税收政策研究论文下一篇:农业科研单位科研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