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案例安全生产论文

2022-04-19

摘要:该文以2013年6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四起典型污染事故案例之首的紫金7.3环保事故为模板,深刻剖析了事故成因,论述企业发展过程中落实环境安全承担社会责任应处理好的五种关系。通过正确处理好这五种关系,在目前中国环保高压态势下,事故案例企业能够重新获得肯定,企业也得到规范,确保了企业的长治久安,可供其他企业借鉴。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企业案例安全生产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企业案例安全生产论文 篇1: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综述与展望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食品安全以及员工权益保护等问题日益增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足的案例频频曝光。是什么导致了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行为愈演愈烈?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失效无疑是首要因素。文章对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理论基础、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的互动关系、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以及相关研究,并提出进一步研究方向。通过理论与实务两个层面的梳理,为我国深化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完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建设提供指引。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内部控制; 社会责任风险

近年来,有关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员工权益保护等社会责任缺失事件频发,引发全社会密切关注,是什么导致了企业频繁出现社会责任危机呢?毫无疑问,内部控制失效依然是企业社会责任危机产生的导火索。但是,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研究尚属于萌芽阶段,实务中出现的由于内控失效所导致的社会责任危机又亟需理论指导,因此,本文试图梳理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研究的现有成果,指明进一步研究方向。

一、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研究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简单地讲是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内部控制理论的叠加。在企业社会责任形成初期,多数学者都强调社会责任是企业家自发地以慈善的方式履行的责任(李伟阳、肖红军,2010)。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化,社会责任的履行不单是企业家的自发行为,而是拓展到每个企业的非自愿责任,企业从哪些方面履行社会责任成为这一时期社会责任研究的核心内容,“三个同心圆”理论、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以及“三重底线”理论指明了企业未来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向,拯救了多数企业在“社会责任”大潮中手足无措的状况,使多数企业在面对社会责任危机时态度由消极被动回归到积极主动处理。虽然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启示,但是社会责任概念界定的混乱仍然导致实务界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出现乱象丛生的状况,有些企业开始钻空子,打着“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旗号,实际却是“一股独大”,“伪社会责任行为”愈演愈烈,最终必将导致社会危机的产生。很显然,这种状况的出现除了与社会责任概念界定不清有关外,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的制度对“伪社会责任行为”进行约束也是导致这种状况发生的主要原因。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蓬勃发展,并在国家宏观层面和行业中观层面取得重要成果,但如何在企业微观层落地,尚缺乏研究。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研究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是社会责任应用于实践的必然选择。

现代内部控制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此后人们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方兴未艾,内部控制的涵义及其理论也在不断演化、发展。总的来说,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主要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风险管理整体框架五个阶段。从内部控制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随着控制环境的变化,单一、静态的内部控制(结构)显得不再适用,而复合、动态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正逐步嵌入到企业整体的战略管理过程中。但是不难发现,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是一项在原先的系统上“打补丁”式的理论发展模式,根据控制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地吸纳新内容,这种理论发展模式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甚至容易产生逻辑矛盾,控制工具日渐复杂,但控制效率却不容乐观。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将控制重心始终置于“物”的要素之上,对控制环境和控制目标给予了应有的关注,对控制主体和控制活动缺乏全面、深入的考虑,而后者显然受到人的因素的显著影响。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风险管理整体框架虽然考虑到人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影响,但人的因素仍然依附于物本内部控制框架,内部控制“物是人非”、“见物不见人”,引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冲突和社会责任危机。王海兵等(2010、2011、2014、2015)基于人本视角考察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提出企业人本内部控制的构建基础及其对物本内部控制的改进,并将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纳入内部控制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性和实践指导价值。

综上所述,企业社会责任和内部控制的理论发展进入瓶颈期,其交叉学科——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应运而生。外界环境的变化也促成了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的融合,只有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体系,才是企业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的互动关系研究

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履约状况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密切相关,渗透社会责任的理念指导具体内部控制的设计、运行与评价,内部控制实务的积淀又反作用于社会责任的实践(王志勇、高强、常国雄,2008),更重要的是,内部控制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终极目标都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马丽娜,2010;郭素勤,2011)。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和内部控制的互动关系研究将有助于促进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的良性互动发展,保证企业战略理念与制度规则高度契合,共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保证

作为社会责任理念贯彻执行的制度基础,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保证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社会责任嵌入内部控制的全过程。2010年,我国单独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中提出“社会责任”问题,表明“社会责任”理念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环境条件,深深地影响着企业内部控制的全过程,同时内部控制机制也有利于促进企业在实现社会责任方面的合理化和规范化(王加灿、沈小袷,2012;刘芳芳,2012),内部控制不仅能通过促进财务绩效的增长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资金保障,还能对企业社会责任承担情况进行监督(王海兵、刘莎、韩彬,2015)。第二,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企业社会责任风险发生的概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存在履行不足或履行过度的情况,容易使企业陷入社会责任风险的漩涡,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将有助于识别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潜在风险,并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对其开展监控活动(王加灿、沈小袷,2012),内部控制制度在有效识别、评估与应对企业社会责任风险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助于保障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内部控制通过对企业组织架构设计合理性及运行有效性的规制,避免治理结构形同虚设、治理效率低下等情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约束企业治理层的行为,使其可以充分保障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这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郭素勤,2011)。

(二)企业社会责任是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完善的动力

社会责任作为企业重要的战略发展思想,其对内部控制的完善作用除了体现为“环境影响”作用之外,还表现在对内部控制建设的人才支持方面。第一,社会责任对内控环境建设的影响。外界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影响企业的生产运营,企业若单纯注重生产产品,闭门造车,忽视与政府、消费者及其他相关组织的互动,终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命运。因此,兼顾内外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将社会责任引入内控环境建设,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中小企业中这种作用更加显著(李秀莲,2012)。第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持(王加灿、沈小袷,2012)。我国出台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中提到社会责任的履行包括保护员工的权益,企业通过及时办理员工社会保险、定期对员工进行非职业性健康监护以及建立科学的员工薪酬和激励机制等,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对企业的忠诚度,进而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供高质量的后备人才。第三,企业内部控制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内部控制不能有效地约束企业的最高管理层(刘芳芳,2012),但是通过将社会责任纳入内部控制框架中,引入利益相关者监督机制,将有效制衡公司治理层的权力,将“权力”关进笼子里,督促公司治理层合理利用权力,为企业服务,能有效地避免内部控制对企业最高管理层“制约”作用的失效。第四,企业执行社会责任标准并按要求披露社会责任的履责情况,对企业内部控制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有利于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良好运行(刘芳芳,2012)。例如社会责任标准SA8000主要关注劳工权益问题,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大势所趋,我国应当积极参与到国际社会责任标准的制定中,并恪守该标准,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争取到更多的权益。

综上所述,我国较多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和内部控制进行了研究,强调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保证,企业社会责任是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完善的动力,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些研究成果为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耦合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我们建设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系统提供了实践指导。社会责任和内部控制之间关系密切,但社会责任和内部控制之间的互动机制,其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协同关系或是否借助中间变量发挥作用,仍需要通过实证研究对两者的关系加以进一步确定。

三、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研究

在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融合的大背景下,社会责任理念引导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已经成为提高内部控制效率的重大举措,同时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已经成为改善企业社会责任困境的有效手段,因此,众多学者开展了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的相关研究。

(一)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的理论研究

国外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可以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一系列较为系统以及颇具可行性的内部控制框架和指南。纵观主流的内部控制框架:内部控制目标无外乎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目标以及战略目标;因对“内部控制”的界定不同,内部控制要素存在较大差异,主流的内部控制要素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等;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进一步细化了对风险的监控。基于社会责任的大环境,我国学者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花双莲(2011)提出“目标、主体、层面和要素”四位一体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同时构建了“软”、“实”相映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格局。基于企业战略视角,王海兵、刘莎(2015)提出了以战略为导向,以社会责任风险管控为中心的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及其实施路径,在主流的内部控制框架基础上加入“社会责任”因素,既是对传统的继承,又是顺应时代变化的发展。随着施政目标的全面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战略思想逐渐清晰,即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前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研究较少,但是随着文化战略的推进,对该领域的研究将会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王海兵、谢汪华(2015)开展了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构建研究,对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二)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的实务应用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得再完善,也必须落地,将理论框架运用于实务当中是检验框架适用与否的重要标志。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我国学者开展了对各个行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研究,包括汽车行业、乳制品行业以及建筑行业等,每个行业各有特色。汽车是一种对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极高并对资源和环境有重大影响的特殊消费品,在汽车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提升产品质量以及保护环境的要求无疑是其首要关注点。王海兵、黎明(2014)提出构建以QHSE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王海兵、梁松(2014)从内部质量管理、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内部控制目标与环境等七个方面提出实现汽车行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路径,旨在提升汽车行业社会责任管理能力,促进汽车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乳制品行业肩负着民族的希望,“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发生震惊了全国,同时也让人们开始反思乳制品行业社会责任履行不足的问题,贺真(2013)认为正是由于三鹿集团对重大风险点的管控不够,对“合理怀疑”未采取有效控制以及对业务流程未严格把关,直接导致社会责任危机的产生。近些年,农民工讨薪问题弥漫于建筑行业,建筑企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兼机械密集型企业,劳资关系及对生产环节的把控是两大重要的风险控制点,齐鲁(2013)认为应当构建建筑行业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体系,健全安全生产的组织和责任体系以及完善人力资源制度,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同时对生产环节严格把控,主要表现在:对原材料质量的把关以及环保绿色材料的采购,生产环节包括相关制度规定和监督反馈以及房屋质量管理等方面。

(三)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的案例研究

基于不同行业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研究,行业内不同的企业其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以及内部控制制定及执行情况都存在很大差异,开展对典型企业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研究显然对同类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更有启示意义。王清刚、王灵宁(2011)针对能源类企业提出基于风险导向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左锐等(2012)针对紫金矿业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从内部控制五要素分析该企业环境风险管理不当的原因,内部环境中未重视社会责任氛围的营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首要原因。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的水陆空立体排污事件同样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李易坤等(2012)认为哈药总厂忽视内部控制环境中社会责任建设是其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的主要诱因。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的研究主要从理论、实务以及案例等角度开展。在理论研究中,普遍暴露出“社会责任”仍然只作为环境因素对内部控制构成影响,并没有完全渗透到内部控制的全过程;在实务研究中,针对某一行业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的研究仍然较少,同时具体到某一行业对内部控制缺陷分析得也不够深入;在案例研究中,目前的多数研究主要聚焦于已经发生的重大事故,对于尚未发生事故但社会责任风险水平较高的企业内部控制仍然缺乏关注,这样做只是“亡羊补牢”,并没有起到事前预防的作用。这些均是目前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构建的缺陷。随着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对企业愈来愈重要,企业将会更加关注内部社会责任风险的防控。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进一步降低社会责任危机事件的发生,亟待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理论体系和应用体系,构建以利益相关者为导向、以社会责任风险管控为中心,包括预防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检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纠正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指导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和补偿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系统。

四、其他相关研究

其他与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有关的研究包括人本内部控制研究、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基础理论研究等。

(一)人本内部控制研究

随着“人本主义”的兴起,部分学者也开展了人本内部控制的相关研究。王海兵、李文君(2010)率先提出“人本内部控制”的概念,他们认为人本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以“人”为中心,人既是内部控制的客体,也是内部控制的主体,既是内部控制的手段,也是内部控制的目的,同时还探讨了人本内部控制构建的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王海兵(2011)认为我国内部控制建设亟待从物本导向向人本导向转变,同时提出建设以人为本的内部控制机制,包括竞争机制、决策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监督机制、风险治理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等。王海兵、伍中信等(2011)基于人本内部控制概念以及以人为本的内部控制机制,进一步提出了人本内部控制战略框架,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目标、内部控制文化、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活动、内部控制关系、内部控制报告、内部控制评价八个要素。“以人为本”是内部控制效率的核心特征(邓春华,2005),人本控制是内部控制的关键(熊宜政、邓少洲,2008);企业内部控制的成功和失败与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息息相关,而内部控制的最佳“土壤”应为和谐内部控制环境,而和谐内部控制环境的核心应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沈烈、孙德芝、康均,2014)。

(二)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研究

企业运营行为给社会效益带来的不确定性使企业面临一种企业社会责任风险(贾敬全、卜华,2014)。社会责任风险是指由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成本不合理(包括过多或不足)引起的企业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易漫,2009)。对于社会责任风险的分类,每一位学者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易漫(2009)认为企业社会责任风险应当包括战略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以及财务风险,这些风险的提出都是基于企业日常的业务领域;而贾敬全、卜华(2014)结合企业社会责任,创新地提出环境保护风险;孙伟、李炜毅(2012)在上述风险的基础上,增加了法律或合规性风险、人力资源风险及声誉风险等,更加切合企业社会责任的主题,尤其是声誉风险。孙伟、李炜毅(2012)认为声誉风险不同于其他风险,其本身并不是风险的来源,其产生的原因是企业未能有效地控制其他类型的风险。与传统的企业风险(多强调外部因素如环境、技术的变化对本企业造成的可能损失)不同,社会责任风险重点关注企业内部行为给社会带来的风险以及风险可能性转为现实后给自身和社会带来的损失(刘祖斌,2006)。超越强制性的自主性社会责任会给公司带来更多的社会责任收益,有利于规避社会责任风险(郑晓青,2012)。我国学者开展了大量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管理的研究,其风险管理流程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社会责任目标设定、社会责任风险的识别和评估、社会责任风险的控制以及社会责任风险的监督(易漫,2009;孙伟、李炜毅,2012)。此外,孙伟、李炜毅(2012)更加强调内部环境和信息系统与沟通的重要性。因此,企业应当实现对社会责任风险的规范化管理,强化社会责任基础管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管理模式,实现对社会责任风险的规范化闭环管理(王茂祥、李东,2013)。

(三)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基础理论研究

我国目前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研究局限于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互动关系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等方面,而对基础理论的研究比较匮乏,不利于构建科学合理、逻辑一致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王海兵、王冬冬(2015)对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讨了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概念、本质、目标、职能、主体、对象、假设、原则等基础理论问题。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目标方面,花双莲(2011)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应当包含企业价值目标以及社会责任目标,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包括治理控制、管理控制和作业控制。王海兵、王冬冬(2015)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旨在促进各利益相关者资本的高效配置和权益的公平分配,实现包括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内的综合价值最大化。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对象方面,王海兵、王冬冬(2015)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主体包括设计主体、实施主体和监督主体,极大地扩展了先前研究的控制主体边界,对于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推动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研究述评及展望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属于社会责任和内部控制的交叉领域,是近年才兴起的研究方向。目前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从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互动关系、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构建等角度进行,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也较多,如人本内部控制研究、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研究和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基础理论研究等,在这些领域均产生了重要的理论研究成果。目前学术界在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基础理论研究较为缺乏,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之间的互动机制尚待明确,互动机制的不明确直接导致理论框架构建过程中社会责任只是作为环境因素起作用,并没有直接融入到内部控制当中。此外,实务中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仍然只限于对已经发生重大事故的行业或企业开展,对于其他社会责任风险较高的行业或企业研究较少,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可能会减弱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最终有可能导致理论和实务发展的脱节。

未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研究将转向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实现机理、控制路径、绩效评价、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审计、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信息化等方面,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研究也更加凸显“社会责任”的内涵,同时,分行业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案例研究也将成为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研究的重要领域。通过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发展,进而拓展到行业,最终延伸至国家,或者由国家提出,相应的行业建立配套的行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最终落实到具体的企业进行部分修缮。不论是从下至上的层层渗透方式,或从上至下的层层引导方式,都有助于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完善。只有通过政府、行业、企业以及公民等各方力量的联合,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建设才会出现大发展和大繁荣。

【参考文献】

[1] 邓春华.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发展建议[J].审计研究,2005(3):72-75.

[2] 郭素勤.基于社会责任的内部控制完善对策探讨[J].财会通讯,2011(7):107-108.

[3] 花双莲.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理论研究[D].山东:中国海洋大学,2011.

[4] 李伟阳,肖红军.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新的企业管理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10(1):114-123.

[5] 沈烈,孙德芝,康均.论人本和谐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构建[J].审计研究,2014(6):108-112.

[6] 王海兵,黎明.汽车行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理论框架与实施路径[J].商业研究,2014(7):149-155.

[7] 王海兵,刘莎.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构建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5(4):31-37.

[8] 王海兵,王冬冬.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基础理论研究[J].会计之友,2015(15):88-91.

[9] 王海兵,伍中信,李文君,等.企业内部控制的人本解读与框架重构[J].会计研究,2011(7):59-65.

[10] 王海兵,刘莎,韩彬.内部控制、财务绩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J].税务与经济,2015(6):1-9.

[11] 王海兵,谢汪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构建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5(7):31-37.

[12] 王加灿,沈小袷.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内部控制的互动、耦合与优化[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1):36-40.

[13] 王清刚,王灵宁.基于风险导向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研究:以XX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TH油田安全生产管理为例[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6):57-62.

[14] 王志永,高强,常国雄.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互动机制研究[J].企业活力,2008(12):68-69.

[15] 易漫.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管理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9(4):85-86.

[16] 左锐,曹健,舒伟.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企业环境风险管理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2(5):86-90.

作者:孙芳城 董倩 王海兵

企业案例安全生产论文 篇2:

试论企业发展过程中落实环境安全承担社会责任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摘 要:该文以2013年6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四起典型污染事故案例之首的紫金7.3环保事故为模板,深刻剖析了事故成因,论述企业发展过程中落实环境安全承担社会责任应处理好的五种关系。通过正确处理好这五种关系,在目前中国环保高压态势下,事故案例企业能够重新获得肯定,企业也得到规范,确保了企业的长治久安,可供其他企业借鉴。

关键词:企业 环境安全 社会责任 关系 紫金 环境事故

2013年6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称《解释》),同时公布了四起典型案例。

该文主要结合当前国家新的环境保护形势,以四起典型案例之首—— 紫金矿业集团紫金山金铜矿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为主要研究案例,深刻剖析环境事故发生的原因,探讨企业发展过程中落实环境安全承担社会责任应承担的几种关系。

1 基本情况

2010年7月3日,由于连日暴雨,紫金矿业集团紫金山金铜矿铜湿法厂发生含铜废水池突发渗漏事件。事故发生后,各级政府介入调查,各路媒体狂轰滥炸,各地民众“义愤填膺”。一时间,该企业四面楚歌,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负面评论连篇累牍,污泥浊水倾盆而下,多年打造而成的企业环保品牌遭受毁灭性的打击,一场天灾带来的环保事故逐渐演变为以该企业为攻击目标的“人祸”,其势之汹,洪水猛兽,犹为不及,为正常处理事故增加了压力,更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了隐患。

分析紫金“7.3”环保事故的发生的原因,既有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的偶然性,也有工程质量导致事故的必然性,但事故发生后引起媒体与民众如此强烈的反应却是始料未及,充分暴露了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当地社会对企业的不认同和企业对外公共关系处置不到位问题。

2 企业发展过程中落实环境安全承担社会责任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企业应痛定思痛,深刻反思事故原因,充分吸取事故教训,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加大安环投资力度,推动社会对企业的积极认同。在当今环保高压态势下,企业要又快又好可持续发展,需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2.1 追求生产利润与承担社会责任的关系

紫金矿业自创建以来,企业发展十分迅速,实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十年利润复合增长率高达40%,为当地财政收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然而,“7.3”突发环保事故的发生,集中反映了企业在努力创造最大生产利润过程中淡薄乃至嚴重缺失的社会责任意识,最终酿成的苦果,反过来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持续影响企业的整体生产运营,使企业遭受更大的损失。企业通过生产经营追求生产利润本无可厚非,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能正确理解承担社会责任的真实含义,不能正确认识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必将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

2.1.1 理解承担社会责任的深刻含义

对矿业企业而言,承担社会责任的真实含义在于,遵守国家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主动、及时缴纳各项税款,在项目设计、建设和生产运营等环节中,重视保护企业职工和当地民众的生命安全,并在思想与行动上形成高度统一,以尊重企业职工和当地民众的生存权利为原则,落实各项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措施,最大限度消除安全隐患和污染威胁。承担社会责任,要在思想上避免陷入一种误区,认为“向国家尽纳税义务,向社会捐献善款”即承担了社会责任。

2.1.2 认识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

矿业企业不仅要理解承担社会责任的含义,更要深刻认识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一方面可以积极为地方发展提供直接的经济支持,为地方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当地民众生活水准;另一方面可以主动防范生产安全事故,尽力保护当地环境,减少污染,增强声誉,创造环保品牌,形成环保文化,支持企业发展。在思想上认识承担社会责任重要意义的同时,还必须在行动上深入贯彻与实践,做到设计不打小折扣,施工不偷工减料,生产不心存侥幸,管理不敷衍了事,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树立起企业心中有员工,员工心中有民众,民众心中有企业的安全与环保观念。企业只有时刻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已任,才能真正消除安全与环保事故隐患,成为利国、利民、利已的和谐企业。

2.2 建立规章制度与履行岗位职责的关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针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制定了众多法规,企业本身也以各级政府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建立与完善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规章制度。然而,再严密的法令法规,再完美的规章制度,如果得不到不折不扣的执行,仍将是一纸空文,无异于束之高阁。有法不依,有章不循,必然产生我行我素、无法无天的行为,必将导致安全与污染事故的发生,给企业和社会带来重大的负面影响。

2.2.1 建章立制预防事故

政府也好,企业也罢,建章立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规范企业的生产运营,预防各种事故的发生。企业除正常经营外,还要根据企业现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设想各种可能出现的事故苗头,有针对性地从源头抓起,提高设计标准、建设质量和安全生产要求,编制严格的作业守则,建立有效的监管体制,制定可行的应急方案,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预防体系,明确岗位职责,细化预防措施,严肃纪律,赏罚分明,及时总结事故教训,大力推广良好经验,把完善与修正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规章制度作为日常性工作来抓,使预防事故的措施日趋严密,确保企业生产安全与环境保护预防体系万无一失。

2.2.2 履行职责杜绝灾难

不管是国家的法令法规,还是企业的规章制度,离不开人去严格执行。企业要不折不扣执行政府的法令法规,在允许的范围内开展生产经营,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打政策“擦边球”钻政策空子;员工要自觉自愿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按规定的要求履行自己承担的职责,不唯诺于领导个别指示,只遵循于规章制度要求。对企业和员工而言,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履行企业岗位职责,是预防事故、杜绝灾难的基本底线。从企业领导到一线员工,不管是决策层、管理层,还是监督者、生产者,只有人人尽职尽责,方能使企业健康发展。

2.3 节约生产成本与安全环保投入的关系

追求最高利润是企业永远的目标,节约生产成本则是提高企业利润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矿山企业,节约生产成本可以通过诸多有效途径实现,但鉴于矿山企业是能耗、高危和污染企业,其在安全环保方面的投入不仅不可过度节约,反而应该有所加强,以避免引发安全和环保事故并带来更大的损失。

2.3.1 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矿山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可以通过许多方式得以实现,如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以降低选矿品位、提高金属回收率,减少管理层次以提高管理效率,压缩行政开支以降低管理成本,减少物流环节以降低采购成本,加强财务监管力度以减少浪费、预防贪腐等,均为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的方式。

2.3.2 加强安全环保力量

降低生产成本与加强安全环保力量是一对矛盾,如何妥善处理好这对矛盾,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关系重大。笔者认为,企业在努力降低生产成本以创造最大经济效益时,不能通过降低质量标准、简化工程建设、使用劣等或低价替用材料、减免安全环保监督环节、缩减安全环保监管人力资源等手段,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一旦发生安全环保事故,企业将付出更大的代价,并带来长久的负面影响:赔偿员工和当地民众的经济损失,接受政府部门的经济惩罚甚至法律诉讼,停产整顿并支付专项资金用于安全环保系统整改,如此等等,企业在经济上的损失将数十、数百倍地大于此前节约的生产成本,对企业声誉与品牌所造成的创伤,则需长久时间才能得以恢复。因此,应从企业的长远利益考虑,加大安全环保投入,充实安全环保力量,提高项目设计标准与建设质量,完善日常监管体制,对安全环保监督岗位实行专职专岗,才能万无一失,实现企业的最大生产效益。

2.4 企业回报社会与社会认同企业的关系

企业回报社会,是指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之外,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当地的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使企业员工以外的当地广大社会民众分享到企业的成功,受益于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只有当地民众普遍受惠于企业的成功,当地社会才能真正认同企业,并共同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2.4.1 企业惠民回报社会

成功的企业回报社会的机会很多,方式也可以多样化,但应明确回报社会的最终目标是获得当地社会与民众对企业的认同。据统计,案例企业自创建以来,参加各类捐款、慈善活动所投入的资金高达九亿多,回报社会的力度不可以说不大。但在此次环保事故发生后,对企业负面评论最多的恰恰是当地社会与民众,这一现象令人深思,说明该企业多年来回报社会所作的贡献并未得到当地社会的认同,归结其原因,是当地社会民众认为没有从企业的成功发展中直接受益。因此,目前及未来企业应认真思考回报社会的方式方法,加大加快回报社会的力度与步伐,尽量扩大社会的受益面,让当地民众感受到紫金矿业对民众实实在在的回报。

2.4.2 民众受益认同企业

民众对本地企业认同与否的标准相对狭隘,即他们的利益有没有受到侵害,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直接受益。不管企业对当地财政收入和經济发展做出多大的贡献,当地民众的负面评论都会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起到左右社会舆论的作用。紫金“7.3”环保事故发生后,当地民众对该企业非议甚多,甚至街头巷尾还出现了许多“诽议”,并被媒体所利用,成为公共媒介所谓的新闻“亮点”。因此我们建议,该企业应对症下药,以实际行动逐步重塑企业形象,突出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如尽快解决当地民众诟病最多的城区生活用水新水源和城区商品房价格过高问题。企业未来在参加捐助活动时应时刻注意实效,使人们永远看得见或感受得到企业对社会的回报,如捐资修建一些以企业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研楼等,此外,建议援助其它单位时少赠现金,多送如空调、计算机、办公桌等实物并附贴企业标志,使受益单位的员工每一次举目抬首都能感受到企业带给他们的好处,使企业的对外捐赠活动带来社会的认同。

2.5 公司对外宣传与应对公共媒体的关系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对外宣传工作。通过媒体进行适度、真实、感人、有特色的宣传,可以向社会传播企业重视安全环保工作、承担社会责任的信息,让外界全面了解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措施与实践方法,使企业在社会民众心中树立起真正的环保品牌。另一方面,通过媒体对企业的宣传,还能培养、增进企业与媒体之间的良好关系,在企业有需求时由媒体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2.5.1 宣传企业突出特色

企业对外宣传要重点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对外宣传要突出企业的宣传亮点和宣传特色,把树立企业形象作为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但要在取材上真实感人,绝对避免自卖自夸式的虚假报道,还要精通于宣传技巧,有计划、有重点地向媒体、向民众展现企业对社会做出的贡献。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为支持公益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应成为对外宣传的亮点。企业在对外宣传工作中,应尽量寻求国家级主流媒体的协助,由主流媒体对企业作出正面的评论,并为企业的发展鼓与呼,其宣传效果要远远大于企业自己对自己的宣传与报道。

2.5.2 建立良好媒企关系

当今社会信息传递快,透明度高,媒体暴光机会多,如何正确引导媒体向有利于企业的方向报道企业信息,是企业应该高度关注的问题。通过持续不断的沟通与协作,建立良好的媒企关系,使媒体与企业互相帮助,互惠互利,企业才能通过媒体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一方面,企业应通过适当的途径,选择几家主流媒体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努力把合作媒体培养成为企业固定的宣传窗口,及时地正面报道相关企业发展的各类信息,消除其它媒体对企业别有用心的恶意炒作。另一方面,企业要不定期组织媒体记者论坛,邀请合作媒体和友好记者与企业共同分析企业发展状况,就事论事,鼓励媒体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同时巩固与增强媒企双方已有的合作关系。

3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上述五种关系,才能真正落实安全环保措施,承担社会责任,推动社会认同企业,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很高兴的看到,该文案例企业深刻理解落实企业发展落实环境安全承担社会责任应处理好的五种关系,投入8个亿,通过3年整改,最终获得国家环保部行文在行业内推荐整改经验;在2013年7月3日承办“湿法冶金与环境安全论坛”,向各个媒体正面宣传企业;通过央视新闻联播播放整改新闻,肯定其环保措施,使企业成功的扭转了之前的负面形象,成为一家愿意落实环境安全、承担社会责任的中国企业之一。

参考文献

[1] 高飞侠,张元勇.企业社会责任与环境安全管理[J].通用机械,2011(2).

[2] 李秋杰.从环境保护的视角看企业的社会责任[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3]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2010》精选[J].WTO经济导刊,2011(1).

[4] 余晓岚.浅论环境问题下的企业社会责任[J].咸宁学院学报,2010(8).

[5] Gordon J.Schochet.Social responsibility,profits,and the public interest[J].Society,1979(3).

作者:刘招平

企业案例安全生产论文 篇3:

知识管理和企业创新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知识管理与创新的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结合广汽集团的发展历程,对广汽集团的知识管理和企业创新进行了案例研究。主要内容围绕广汽集团实践发展中的几个重大项目,如广州标致、广州本日、广州丰田和广汽乘用车等展开,重点研究项目中企业在技术和经营管理上的知识学习、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实践活动,总结企业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并对广汽未来的知识管理进行了展望和规划。本文对于现阶段中国汽车企业更好的探索从合资合作到自主创新,从知识学习到知识创新的发展道路具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知识管理;创新;广汽集团;合资企业

一、知识管理和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

知识管理最早见于霍顿1979年的著作中,他从资源管理演化的度提出了这个概念。巴斯认为,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使用知识的过程。知识管理的层次包括知识获取、储存、共享和应用四个环节。企业的创新过程应当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管理。知识管理活动对创新的发现、实施和提升过程存在支持作用,知识创造、获取、传播和应用对创新具有较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现有创新与知识管理的研究文献认为知识来源和组织学习对企业绩效和企业创新产生重要影响。提高组织学习水平是推动创新或提升创新绩效的一个重要途径。Mol提出知识源的范围越广,企业引进管理创新实践的水平越高。但现有知识管理研究关于知识管理的获取和学习上较多关注领先客户和供应商等各种外部知识源较多,而相关的合作伙伴的知识学习及相关问题研究较少。当前中国汽车企业主要是通过建立合资企业,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来获取生产、技术及管理知识并实现知识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实现自主创新。其知识获取和创新实践中的组织机制和组织结构、组织学习途径与知识应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值得关注。本文主要结合广汽集团的实践,通过从广汽集团合资合作到自主创新,从知识学习到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发展过程案例研究,希望通过研究能得到新的启发和发现。

二、广汽集团在知识管理与创新领域的相关实践

1.广州标致项目——尝试中失败、失败中吸取教训,培养和锻炼了一批汽车人才。

广州标致成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处于中国汽车合资过程中的第一波高潮。在与标致合资以前,广州并没有生产轿车经验,只有生产“红卫牌”卡车的经验。当时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专业的汽车人才,包括技术人才以及生产制造工人。广标成立后,法方派来几十个法国顾问,基本上每个车间有一个法方顾问进行汽车的技术指导,定期选一些工人去做培训。在同标致的合作过程中,中方逐步学习和掌握了汽车制造技术,应该说广汽集团在这个时候培养了一批支撑现在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包括培养和造就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售后服务等方面的骨干人才。根据统计,当标致退出本田进入时,广州标致2080名员工有1650人续职到广州本田和东本田发动机厂,其中原广州标致科长及以上骨干约达300多人。

由于当时标致项目车型落后、产能规模较小、引进的生产线也绝大部分都是手工线,缺少现代化的生产线、新的总装设备,核心主要零部件靠进口、国产化比率较低,产品质量不稳定、话语权不平等历史原因,最终导致广州标致最终失败。虽然,在广标项目广汽还没有真正掌握现代化的制造管理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但这却为日后广本、广丰等项目合作提供了前车之鉴,为项目走向成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2.广州本田项目——绝处逢生,成功崛起,广汽本田为广汽集团带来新机遇、新模式、新经验,为企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广州本田项目赶上了中国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时期,在总结广州标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学习了本田的技术和制造管理经验,在企业发展、合资合作、经营管理等方面取得诸多创新。广州本田仅用9个月的时间来生产出雅阁轿车,广汽本田一个又一个优秀成绩的取得,其中很大程度上也缘于广州标致所积累的宝贵的人力资源、生产、管理等知识财富。对广州标致项目的失败原因认真总结后,广汽深知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对合资企业成功具有重要意义。广州本田创新性的建立联合会签制度一“双签制度”、“派驻员制度”,在合资双方沟通的基础上,对投资、采购、人员安排和经营费用等很多存在利益冲突的问题采取合资双方协商会签方式,从而保证了合资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实现了将本田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同中方的本土资源优势充分整合。

在广本项目推进与实施过程中,中方人员学习和逐步掌握了更先进的生产管理、采购管理、质量管理和销售管理等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在广州本田大力推行零部件国产化,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严格按照质量、成本、供货、开发、管理和生产的原则,按时完成了国产化率40%的目标。与此同时,广汽集团逐步学习和掌握了零部件供应商管理。广本引进本田的HQS(Honda Quality Standards),并在本田原有管理体系基础上进行了符合并适应中国实际情况的创新,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质量管理体系G H Q S(Guangzhou Honda Quality Standards)。在l 999年,本田对海外工厂,采取抽车检验的方式进行评估,检查包括发动机、变速箱、驾驶感觉和内外饰等135个项目,结果广州本田获得了海外第一名。广州本田还在国内首家开创了四位一体的销售模式一“4S销售服务模式”,探索建立销售网络,进行自身培训和特约店的专业培训和技术培训,建立了统一的4S店标准、工作流程、服务要求以及物流体系等,此举为广汽集团及我国汽车行业树立了规范服务的标杆和典范。广州本田结合国内汽车产业的发展和企业自身实际,学习和应用本田发展思路开创了“少投入、快产出、滚动发展”的发展经营模式,在购买广州标致原有工厂厂房的基础上稳步滚动发展,一边改造一边进行生产,生产能力从1万、3万、5万、12万逐步滚动发展到36万,稳扎稳打、效益为先,保障了企业持续、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实现,为广汽集团甚至为全国整车项目与新项目拓展创造了全新的经营模式。

3.广州丰田项目——扩展广本合作经验、全面接触世界先进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进一步深化合资合作成果,有效扩大经济规模。

广汽集团在广本项目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没有停住脚步,要追赶国内几大汽车企业集团我们还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需要进一步开放合作。在总结和借鉴广本项目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不懈努力,2003年对等投资成功签署了广州丰田项目,延用双签制、派驻员制度、话语权对等与世界一流的汽车集团合作、学习两条腿走路这对广汽来说本身就是一次企业管理的学习创新。

广汽丰田使广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和学习阶段,企业开始全面引人和吸收丰田的生产制造经验。项目初期,丰田公司从全球丰田工厂抽调很多小组来协助丰田建立和贯彻丰田生产方式。丰田公司为广州丰田也提供了人力、设备、技术

等全方位的支持。引进和培训了最专业化的汽车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人才的持续培养,广州丰田第一批派到日本丰田学习的人数就达到了700人次,多年来,广汽丰田每年坚持选拔约100名(各业务领域有成长潜力的)业务骨干赴丰田研修学习,中方员工从头虚心学习日方的技术和管理方式和管理经验,特别是更深入地体会和学习了丰田生产方式和管理经验。花园式工厂、高标准、全球化的看板管理、生产自动化和信息化等知识体系全面引入广汽丰田,完善的生产体系也迅速完成和逐步完善。

基于丰田已有的产业基础和汽车制造知识经验,广汽丰田项目尊重丰田企业经营模式,采取了“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的经营策略。追求产业集群效益,将发动机工厂和零部件园区建在丰田整车工厂旁边,92%的物流都集中在丰田周边。一次性建成年产20万辆的产能。广州丰田项目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盈利,投产一年半即收回了首期50亿的投资。打破了整车项目建设“先亏损、逐步盈利”的定论,创造了“当年投产、当年盈利”的广汽丰田奇迹,同时使广汽整车产销与经济规模上到新的台阶。

广丰项目让广汽从丰田学到了跟本田所不同的经验,广汽也开始着手系统总结和归纳生产管理、物流管理、安全生产、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管理知识,研究丰田和本田管理的区别和差异,思索和探寻一套适合于广汽集团系统的发展和管理体系。

从广汽的发展历程来看,通过合资合作,培养并集聚了一批懂现代汽车技术和制造,懂得现代企业管理的人才。广汽集团、特别是合资企业的各级骨干和员工通过国外培训、进修、合资企业工作,接触并学习积累了到现代化汽车工业生产制造与销售、服务等理论与实践的精髓。与世界一流企业的合作为广汽学习成长提供了舞台,将广汽的发展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4.广汽菲亚特、广汽乘用车项目——扩大合资合作成果、拓展知识管理领域、全面加快自主创新、加强企业发展能力建设、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

广汽集团经过10多年的合资合作发展,广标、广本和广丰项目的管理经验和知识在投资企业员工和企业集团范围不断积累,近年来开始逐步创新和应用到广汽日野、广汽菲亚特、广汽乘用车等新合资项目及自主品牌项目中。新合资合作企业全面推行“双签制度”、“派驻员制度”,这也标志广汽集团知识管理与企业创新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有评论认为,菲亚特集团也正是看中了广汽的经验,希望在与广汽的合资企业中吸收、贯彻和切实地运用日系企业的先进管理方式,才选中广汽集团为新项目的合作伙伴,这个观点我们完全认同。

广汽乘用车的技术管理团队大部分经历过广州标致、广汽本田、广汽丰田等企业的锤炼,来自合资的人员构成了广汽乘用车的管理和技术骨干。目前广汽乘用车拥有员工1075人,其中来自合资企业的约占总人数的28%。这些人拥有丰富的合资企业管理经验和生产制造经验,同时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他们对广汽乘用车继承合资企业的丰富成果并结合自主品牌实际突破创新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目前是广汽乘用车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

广汽自主品牌工厂规划,充分结合广本“少投入、快产出、滚动发展”与广丰“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的策略。实行一次规划、分期实施。一期生产规模年产整车10万辆、发动机10万台;二期生产规模年产整车20万辆、发动机25万台;远期规划将达到年产整车40万辆、发动机45万台。一期经济合理,二期便于衔接,远期发展可行,可实现不停产扩能。这种模式,既可以用不大的投资迅速投产,又可以根据市场发展状况迅速扩大产能,满足市场需要。广汽乘用车吸收了广汽集团下属合资企业(广汽本田、广汽丰田等)的工艺布局特点,并进行自我技术特点应用的优化,按照物流多面化、输送距离最短化、布局模块化,改造成本最小化等原则,设定工艺路线布局。在总装工艺布置上,结合本田和丰田先进的生产设计理念,实现了生产线的高度柔性化。

在生产管理领域,充分借鉴了丰田、本田的成功经验,结合乘用车自身的特点,建立市场导向、客户优先、实时响应的产销联动模式,打造高效、安定、高品质、低成本、柔性化的精益生产。在零件采购物流领域,借鉴了丰田的上门取货、集散运输等方式,形成了小批量混流生产的模式。针对供应商相对集中的区域实施上门取货,加强物流过程控制;针对距离较远远或零件较大的情况,先让供应商送货至外部仓库,然后转标准包装配送上线,提高运输装载率,有效降低运输成本。在零件厂内物流配送方面,参考了本田的日分割方式和丰田JIT进度配送的特点,按固定的物流批次结合生产线的生产进度,小批量多频次地向生产线供给零件,实现了低库存、准时化。

在产品开发上,广汽乘用车在借鉴本田SRD机制和丰田研发的强矩阵模式,筹划构筑并逐步完善广汽自主开发流程,通过矩阵管理方式高效支撑多车型同步开发和生产导人,实现新产品开发全过程可视化、可控化。

在乘用车项目中,企业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培切,积极构建学习型团队,鼓励员工自修自学,实现个人价值提升。公司正逐步完善培训体系,系统的、分层级的对员工进行培训。目前,公司有统一的新员工入职培训,各部门也开展了一般的培训和针对岗位的专项培训,正在筹划对员工分层级进行培训,对工人、技术员和管理人员分门别类进行专项培训。

广汽的知识管理和创新方面的实践也逐步体现在广汽乘用车项目中,自主品牌建设在产品研发、工厂规划、设备和生产线建设、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上充分吸收借鉴本田和丰田的先进经验,并适当地进行了切合自主实际的改善和创新,广汽自主品牌“传祺”的面世也将给广汽带来新的创新硕果。

2005年广汽集团实施股份制改造、管理机制体制进一步理顺,企业各部门、各层级、各岗位、工作职责、流程和程序明确化、规范化。同时,广汽集团始终秉承“创为先”的企业理念,全集团上下持续坚持推广“创新广汽(IGA)活动”,将持续改善改进、鼓励创新活动衍生到企业管理、生产、研发、营销、服务等各个领域,创造了全员参与创新的良好的氛围和企业创新环境。一年一度的IGA创新活动成果通过共享和实际采用,大量的创意提案、生产、技改、经营改善等创新建议为投资企业和集团创造了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5.相关启示

广汽的发展历程从合资合作起步广州标致的建立到分手、广汽本田成功崛起、广汽丰田屡创奇迹,到全业务链拓展与自主能力建设,广汽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个不断通过知识管理和创新,积极进取、创造传奇的案例。广汽集团作为国内主要的汽车集团之一,自1997年成立以来,不断深化合资合作的过程中,通过积极学习、不断地知识积累管理和创新,赢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并持续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这些成绩的取得与知识管理与企业创新密不可分。实践证明,作为我国汽车行业后起之秀的广汽集团走合资合作的发展之路,不断学习国内外在生产、管理、技术等各方面的先进经验,将先进的知识体系贯彻执行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通过加强知识管理与创新给广汽集团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旺盛的企业生命力。   就企业发展的实例来看,企业知识管理和创新是企业对企业范畴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资源进行梳理、总结、共享和创新利用的管理行为,始终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历程之中。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才、信息、技术、战略等知识类资源超越“土地、资本、工人”逐步成为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生产要素,对知识资源的有效利用、管理及创新的重视程度和能力也越来越大程度间接或直接地影响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同时,企业的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而持续的工作,企业应切实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采取以人为主和持续创新的策略,保障企业保持无限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在国家鼓励和大力扶持企业自主创新和自主能力建设的大环境下,广汽集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不仅要继续坚持发展好合资企业,还要加快自身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建设,不断壮大自主事业。广汽集团需要进一步加强知识管理,融合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的不同优势,将这些知识进行优化管理和创新积累、合理融合到企业生产经营中。

作者:郑治文

上一篇:成本核算公路运输论文下一篇:乡村旅游发展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