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问题矫正性内部审计论文

2022-04-29

摘要:以财务管理作为出发点,做好企业内部控制能够对企业长远发展产生积极促进作用,使之快速适应中高速经济发展新常态和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要求。通过实施财务内部控制,财务信息更加准确,风险防范能力将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经营决策更加科学。本文就对当前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现状总结,并对如何优化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提出自己的看法。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财务问题矫正性内部审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财务问题矫正性内部审计论文 篇1: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问题策略分析

摘 要:我国审计监督主体主要有注册会计师审计、政府审计以及内部审计。在日趋转变并不断完善、明确的行政事业单位职能背景下,管理职责也更加规范、明确。在内部控制中,内部审计是最为基础的核心内容存在的,能够对组织的防风险能力进行提升,从根本上优化了单位的发展。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解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避免发生损失国有资产的情况。而通过内部审计,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数据也能更加清晰化,有效的遏制了贪污腐败和以权谋私等问题,有助于我国建设廉政党风。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行政和事业单位并未真正重视审计工作,这就导致其工作意义无法发挥,本文就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定的优化策略,希望能够矫正行政事业单位在实施内部审计工作中的认识偏差,从而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审计工作 问题 策略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内部审计领导监督流于形式。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领导要有一定的权威性、层次性、有效性和独立性。通过部门单位实施内部监督,内部设计能够依法对资产以及会计账目进行仔细检查,并对财务收支情况和财政收支情况予以个发监督。倘若分管审计的工作内容由分管财务的领导实施,那么就很难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目的。这是因为行政事业单位分管纪检监察的领导往往不过干涉物资财产以及财务的管理工作,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内部审计的目标的实现,使监督流于形式。倘若内部审计工作由财务负责人担任或兼管,这样也会导致内部审计的开展很难满足行政事业单位独立审计的要求,最终影响监督效果。

2.缺乏明确的内部审计工作目标和定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缺乏明确的内部审计工作目标和定位是由于内部审计领导对审计工作认识偏差,不能够以单位需求为中心实施审计工作。现如今,绝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已经明确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定位和目标,但效果却不是很明显。这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往往缺乏统一的审计工作权利、责任、利益,长期以往,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审计工作的可操作性和可控性降低。不仅如此,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在开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按照领导意愿实施,存在侥幸的应付检查心理,导致内部审计工作的真实性缺失,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意义难上加难。

3.缺乏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针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仅有为数不多的行政主管部门对独立内部审计机构进行了设立,仍有多数行政主管部门对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时,并未考虑其独立性,没有配备审计人员或者审计人员通常都是由其他工作人员兼任,这就意味着行政事业单位将所属内审机构“屈居”于纪委或者监察工作之下,使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缺乏独立性。再加之部分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对自身所开启的审计模式缺乏一定的审视公允性,影响了审计结果的准确性,使审计结果不具有参考价值,这也是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着的内部审计工作问题之一。

二、解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问题的重要策略

1.完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对规章制度的建立要严格遵循我国财经法规和审计法律法规来实施,按章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更加规划,使其具备制度化和法制化的特征。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时,要遵循“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方针原则,遵循《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以及《审计法》,并给予内部运行机制科学的建立,从而确保内审机构做好内审质量控制工作。在进行内部审计规章制度的完善时,要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制度进行严格审查,避免发生由人为产生误差的情况发生,并对审计中存在的问题或突发情况予以解决,确保审计计划能够科学实施。不仅如此,完善内容审计规章制度还能要落实审计项目的处理结果定性准确以及程序规范制度,并以审计为核心,抓紧审计工作的重点,从而解决其中的存在的各项矛盾。内部审计规章制度的完善还包括有效的监督重点项目,并对执行财经情况以及资金使用效益的关注,从而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不再盲目和随意,从而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严肃性得意维护。不仅如此,行政事业单位还要对内部审计的权利约束机制给予完善,避免发生腐败现象,并严格规范审计程序,从而使监督力度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并将审计风险进行降低,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运行审计权利时合法化和合理化。

2.明确的内部审计工作内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在实施审计工作时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把工作重心向事前预防、监督和事中控制转移。倘若一旦发生风险,相关人员应立即介入,开展审计调查工作,找到症结,并实施全面的评价和监督。当找到问题时,应立即报告给领导,实施有效的解决措施,将隐患扼杀,这也是对内部审计工作思路以及内容予以明确的表现。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要适当的前移审计监督“关口”,防患于未然,并整合管理的宏观和微观策略,综合分析审计项目,找出具有代表性和通性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从而为审计工作的实施和决策给予一定依据。另外,明确内部审计工作还包括本标同时治理,科学的处理审计问题,从而提升内部审计质量。

3.建立科学内部审计机构。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应确保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可以通过分设监察部门、纪检与财务来实现,杜绝有行政隶属情况发生。不仅如此,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机构要由单位责任人直接领导,保证内部审计职能的独立实施和行使,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依据发挥独立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管职能,并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是制度化和规范化的。

4.提升內部审计的人员素质。目前,新时代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认识程度要有所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人员的职业质素也要进行提升,以顺应新时代行政事业单位对审计人员的要求。首先,要杜绝行政事业单位由原有的财务人员调换岗位而担任审计人员的情况发生,使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符合行政事业单位发展需求;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要有系统的知识结构,其知识结构也要与时俱进,以顺应新时期内部审计的要求;最后,要杜绝行政事业单位由纪检建工作人员充当审计人员的情况发生,这都是提升内部审计的人员素质的重要措施,能够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水平产生了直接的积极影响。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行政事业单位经济监督工作中,行政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能够完整而又真实的合法评价和监督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通常是直属该单位领导的管畴,旨在提升单位和部门的使用效益以及管理效果。但现如今,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仍面临着诸多困境,本文就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应用策略,希望能够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在实施内部审计时的堵漏以及排查隐患,从而更好的规避一系列管理风险。

参考文献:

[1]王宝玲.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其改进措施分析[J].财经界,2014,(2):257,259.

[2]谢庆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控制的工作重点及应对措施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36):192-193.

[3]曹梅.加强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几点思考[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1,(3):40.

[4]张孟.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服务能力的几点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15,(2):27-30.

作者:刘大为

财务问题矫正性内部审计论文 篇2:

对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思考及优化建议

摘 要:以财务管理作为出发点,做好企业内部控制能够对企业长远发展产生积极促进作用,使之快速适应中高速经济发展新常态和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要求。通过实施财务内部控制,财务信息更加准确,风险防范能力将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经营决策更加科学。本文就对当前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现状总结,并对如何优化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财务管理 内部控制 优化建议

财务内部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是站在财务业务的角度讨论管理控制,通过实施各种与财务业务相关的管理活动来确保落实和实现预期经营目标的过程。作者认为一般包括财务核算和管理活动两方面内容。财务核算是按照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合规核算,形成准确、完整的财务成果;管理活动是通过实施预算制定、过程管控、风险防范的措施来发现、矫正企业的经营轨迹,实现预期、合法的经营目标。

一、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实施原则

一是合法性原则,企业必须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准绳,在国家的规章制度范围内,实施本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二是风险性原则,财务内部控制应当以风险为出发点,重点关注财务业务的薄弱环节和高风险领域。三是目标性原则,财务内部控制的目的主要表现为保护财产安全完整、保障财务信息真实准确、避免和降低经营风险、实现预期经营目标。四是整体性原则,财务内部控制要涉及财务业务的各个方面,兼顾长期规划和短期目标的统一,还要与企业其他业务相互协调。五是长效机制原则,财务内部控制应形成建立、实施、监督及持续改进的循环体系,以确保内控五要素同时存在并持续运行。

二、对财务内部控制现状的思考

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已有一定年头,对生产经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对财务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一是部分企业存在侥幸心理,把案例的惨痛教训抛之脑后,依然没有建立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或虽建立了制度但也没有认真抓落实,工作仅流于形式或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二是部分企业财务人员存在重核算轻管理,账房先生思维依然根深蒂固,遇见具体问题以补救为主而没有考虑预防;三是业务部门对财务内部控制缺乏理解,认为与其没有太大关联,不给予支持与配合,工作开展难度较大。

2.财务内部控制监督不到位。一是对企业财务的监督不仅仅是财务部门内部的复核工作,更应该是企业内部与财务部门平行的、独立的专职监督机构所进行的审计检查,实际工作中,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财务部门既是核算机构,也是监督部门,自己人监督必然会影响执行效果;二是部分企业监督受到领导或其他因素的影响,阻力较大,无法客观公正的进行;三是部分企业监督人员对专业知识的欠缺和对公司整体业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监督成效不佳。

3.财务专业知识不强、风险意识薄弱。一是部分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仍需提高,专业知识陈旧却未能及时拓宽专业视野,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二是部分企业的财务风险识别和评估意识薄弱,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这样势必会给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施行带来很多困难。实际工作中存在法制观念淡薄、职业风险意识差,为了谋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而不择手段,弄虚作假、篡改账目或搞账外账、虚开发票、隐匿或偷盗钱财物资。

三、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优化建议

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几乎涵盖了财务和与财务活动相关的各个职能部门,要得到全面贯彻和落实,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努力。

1.营造积极的内部环境,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一是引导企业领导层,带动业务部门学习财务内部控制理念,辅以经典案例以警示,让其充分认识到重要性,终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进行宣传和推广;二是建立完善一套有章可循的财务核算制度和切合实际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要体现制度设计的系统性、全面性、易操作性;三是完善组织结构, 建立多层次的企业财务内控体系,各司其职并相互制约,财务工作相关岗位设置遵循不相容职位相分离原则, 记录、保管、审查与授权审批相分离, 会计核算与资产保管相分离等。四是培养和锻炼一批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财务人员、监督人员或者业务人员跨专业拓展知识面,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储备能独挡多面的能手,鼓励更多的有志人士加入到财务内部控制的队伍中来。

2.建立全面预算体系,确保经营目标顺利实现。一是以销售预算为基础规划企业全面预算,合理分配至各责任主体,做到预算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业务、全主体均纳入预算之中;二是优选关键预算指标构建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等措施,对超出承擔幅度的预算偏差和财务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有效控制。重大投资项目决策实行集体审议联签制度等。三是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充分激发财务人员以及全体员工参与财务内部控制的积极性和热情。

3.完善财务信息系统对接,实现数据协同共享。一是加大信息化投入,加快信息系统建设,实现更多的财务业务和生产业务均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管理,通过互联网即可以有效查询。二是提升各信息系统的自动化水平,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系统间对接和数据自动转换和共享,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确保财务数据准确、快捷。三是随着信息化的推行,财务业务将由核算型更多地向管理型方向发展,利用大数据技术即可以对日常运营情况进行专业分析,做出横向纵向对标,为经营管理决策、财务风险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和机制保障。

4.加大内部监督力度,提高风险防御能力。一是建立权责利相统一、职责相分离的财务内部监督机构,保障它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发挥“风险卫士”、“经济警察”的作用;二是充分利用审计抽样、内控测评、风险评估等手段,采取顺查、倒查、线索排查、问题关联等方法,科学评价单位的经营管理质量和风险管理情况,发现风险后提出改进解决,提高风险防御能力。三是加大内部审计监督力度,检验财务内部控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保证财务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

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对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希望企业在发展中能够提高对这方面的关注,切实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显伟.企业加强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途径[J].财会学习.2016(20).

[2]章亚芬.优化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7(05).

[3]李艳伟.如何加强企业会计财务内部控制[J].河北企业.2017(07).

作者简介:袁德星(1983.08—)男。民族:汉。籍贯:四川省阆中市。学历:大学本科。毕业院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职称:会计师。

作者:袁德星

财务问题矫正性内部审计论文 篇3:

企业财务制度执行风险及其治理

财务制度执行是落实财务制度、实现制度目标的重要环节。但财务制度常常在执行中受到阻碍、歪曲,在执行中失真、变形、走样,或是降低了财务制度效能,或是偏离了制度目标。如何正确认识和有效控制财务制度执行结果的不确定性,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企业财务制度执行风险的内涵

1.执行风险和“结果偏差”

财务学术界对风险的认识形形色色。如风险是“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风险是“在给定情况和特定时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间的差异”;“风险因素增加会引发风险事故,而风险事故导致损失的可能,而这种具有不确定性的损失就是风险”;“风险是在风险状态下一定时期内可能产生的结果变动”;等等。 从中可以归纳出风险的三个构成机理要素:第一,事件的未来结果多样化,呈现一种结果分布状态;第二,未来结果有性质差别,至少其中有一个结果是不利结果,另一个是有利结果;三是对未来结果进行期望,并以期望结果为标准来划分结果的有利与不利性。

财务制度执行具备风险的三个构成机理要素,属于风险活动。首先,相同的财务制度,在不同企业的执行结果却好坏不一、相差悬殊(未来结果多样化)。其次,财务制度执行得不好,就会降低财务制度效能,甚至偏离制度目标,给企业造成损失;执行得好,特别是通过创造性的执行来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则产生额外的收获(未来结果有性质差异)。最后,通常认为,财务制度执行至少应做到照章办事,实现制度目标(对未来结果进行期望)。

可见,财务制度执行风险,就是财务制度执行结果的不确定性,是执行的实际结果对期望结果的偏差。

2.执行风险和“合理保证”

与财务制度执行风险相关的另一概念源自财务制度及其执行的局限性。财务制度及其执行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方面,始终无法超越内部控制的固有限制,即不管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得多么齐备、完善,它也仅能就企业目标的达成,提供“合理的”而非“绝对的”的保证。

对此,国内外的相关制度都作了明确或类似的说明。如《国际审计准则6——关于审计中对会计制度和有关的内部控制的研究和评价》第9条规定:“内部控制只能为管理人员达到其目的提供合理的确信,因为内部控制有其固有的限制。”同时列举了固有限制包括成本、人为因素、情况变化,等等。我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第二章第七条也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以及“内部会计控制应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业务职能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但是,“合理保证”并不暗示财务制度执行会经常失败,多种控制措施都可以用来强化合理保证,降低财务制度执行风险。而且“结果偏差”可能是不利的,也可能是有利的。所以,企业不需要盲目地回避财务制度执行风险,可以通过治理尽量减少财务制度执行结果的不确定性,并在此基础上,使其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二、企业财务制度执行风险的根源

财务制度执行是一个有特定目标,在复杂条件下进行,并由执行者、制度本身和执行机制等要素共同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系统,其中任何一环出错,都可能产生财务制度执行风险。

1.成本—效益限制

企业在财务制度执行中必须比较执行的成本和效益。在决定是否采取某一特定措施时,应将采取该措施消耗的相关资源,与若无该项措施,执行结果出现负偏差的可能及其对企业的影响放在一起比较。一般来说,执行成本不能超过不执行可能造成的损失,否则,再好的执行也将违背财务活动追求的收益或价值最大化目标。

问题在于,执行成本可量化的程度,和执行效益可量化的程度并不相同。执行成本的量化在人力资源、组织能力等无形资源的消耗方面比较困难。而执行效益的量化则更为复杂,当财务制度执行与财务活动相结合,很难区分哪些是财务活动本身的效益,哪些是财务制度执行的效益;当若干措施相结合,在许多时候,可以减轻某一特定执行风险,但对单项措施的成本和效益很难量化。

这样,在考虑财务制度执行的成本—效益限制时,最难找出采取措施与否的平衡点。若执行过度,则成本昂贵,得不偿失;若执行太少,则风险太高。

2.执行者失误

任何财务制度都是由一定的企业、部门及其成员执行的,执行者对执行结果有决定性影响。不能期望执行者始终正确无误,他们的粗心大意、精力分散、身体不适、理解错误、判断失误、曲解指令等都会造成财务制度执行失效。例如金额计算错误而没有发现,忘记执行诸如索取凭证、复核、签名一类的必要程序,等等。

3.制度设计失败

执行者并不能左右财务制度设计,对他们来说,这就增加了执行的不确定性。如果财务制度设计科学,执行难度就小,风险也小;反之,执行难度就大,风险也大。

(1)固定性与弹性是财务制度设计的“两难困境”。财务制度应设定严格的执行界限、科学的操作程序和可准确评估的指标,以确保其切实可行。但这些界限、程序和指标又无疑应有适度的弹性,否则财务制度执行就会失去灵活性和变通性,执行者就不能够在偏离制度目标较小的范围内,结合具体情况,灵活地执行。但弹性过大,或规定含糊、前后矛盾,又会使执行者有漏洞可钻,长此以往也会影响财务制度权威性。

(2)财务制度一般都是为了那些重复发生的业务类型而设计,因而可能会对不正常的或没有预料到的业务类型失去效力。

(3)企业处在变化的环境中,为了确保生存和保持竞争力,势必经常调整生产、经营活动,这就导致现有财务制度对新增业务失去了效力。这时,如果仍然一成不变地执行现行财务制度,不仅无效,还可能适得其反。

4.执行机制失灵

财务制度执行风险的各种表现,一句话,都是执行机制没有发挥作用;执行者和制度本身出了问题,也是在执行机制运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1)权责配置机制失灵。权责的恰当配置可以避免单一执行者违规,但两个或更多的执行者合伙就可能绕开这类控制。从事“不相容”工作的组织成员可能合伙,具有审批和授权关系的上、下级可能合伙,组织成员和外部顾客、供应商可能合伙,使得权责配置机制的监督、应证、牵制等功能失去效力。

(2)信息沟通机制失灵。一方面,财务制度执行范围过大、层级过多,企业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的设备陈旧、手段落后;另一方面,执行者有意隐瞒,或故意延迟报告,都导致信息阻塞。有时,信息看似流通顺畅,其实信息内容已被信息提供者或传递者歪曲,并加以粉饰,使得信息失真,不能反映实际情况。

(3)控制机制失灵。财务制度执行与企业内部控制融为一体,控制缺位、控制不力,也是财务制度执行风险的根源。

三、企业财务制度执行风险的治理

1.一般治理机制

财务制度执行与企业内部控制融为一体,财务制度执行风险的治理也是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过程,主要步骤有:

(1)制定控制标准。控制标准是对财务制度执行程序的细化,通常应从完整的执行程序中选出众多的关键点,把处于关键点的执行结果作为控制标准。从风险治理的角度,这就需要充分考察财务制度执行可能发生的所有结果,估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或频率)和发生后的严重程度。

(2)衡量执行结果。要求执行者提交能够反映关键点执行结果的报告,依据控制标准来检查和评价。从风险治理的角度,为了获取可靠的信息,应能获取同一措施、不同执行者的报告,以便相互应证,还可以采取亲临现场观测、抽查、鼓励举报等手段,以及进行必要的内部审计等。

(3)分析结果偏差。将财务制度执行的实际结果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找出偏差的大小,判断偏差的性质,并从上述各个方面,分析其产生的根源。

(4)采取矫正措施。财务制度执行结果出现负偏差,要采取矫正措施,有两个方面:调整不合理的控制标准或通过惩罚来改变执行活动。需要强调的是,如果财务制度执行结果没有偏差或出现正偏差,虽不需要采取矫正措施,但应总结经验,为今后的执行活动提供正面的借鉴,同时应对执行者进行奖励,激励他们继续努力。积极、主动地引导创造性的执行活动,促使执行结果出现正偏差,这是风险治理和过去风险回避策略的根本性差异。

2.深层治理措施

从财务制度执行风险的根源可以发现,诸如成本—效益限制、执行者失误、制度设计失败等问题远非财务制度执行能够解决,这提示我们,财务制度执行风险的治理需要跳出执行范畴,以及跳出财务范畴去寻找答案。

(1)培育“制度人”。研究表明,组织成员刚入行时所处的制度环境和他周围的人如何执行制度,可能决定他今后执行制度的态度,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可能几百条监督、处罚措施更具约束力。 因此,企业可以专门建一个教育中心,或者直接利用企业内部某个有良好制度文化的部门,新入行的组织成员先在这里学习和锻炼,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制度观念,再派到各个岗位,以期减少人为因素产生的制度执行风险。

(2)“制度化”执行。现代企业的制度化管理,不仅指有制度文本、按制度办事,甚至包括制度的设计、发布、执行,乃至评估、调整与终止的过程,也应遵从基本原则和一定的行为规范,也形成制度。具体到财务制度,它的上述过程,至少在形式上必须符合民主原则,即必须经过民主决议和处在公众的有效监督之下,才能避免盲目性和具有权威性;其中,又要重用懂专业、会管理、思想好的专家、能手来具体负责,以他们较高的素质、自觉的实际行动,保证制度本身的科学性和执行的严谨性。

(3)制度、文化“双拳出击”。影响人的行为,一是用制度来规范,二是用文化来感染。现在有一种倾向,认为把制度订得细一些,把执行搞得严一点,就能防范一切问题了;或者说制度和文化是对立的,用制度来规范,就不能有文化的感染。事实上,基于人类回避责任和不愿受罚的理性,制度在短时期内效果很好,但一段时间后,人类懒惰、侥幸、谋求私利等非理性因素不可避免,只有文化才有长久的效力。不仅如此,文化一旦形成,往往能够事半功倍,为企业节约执行成本。

作者: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博士研究生

作者:吉 利

上一篇: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论文下一篇: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