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下企业形象设计论文

2022-04-28

摘要:高职院校标志设计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社会培养优秀的标志设计专业人才。文章通过对学生标志设计作业和毕业后设计作品的跟踪分析,发现当前高职院校标志设计课程在常规和传统的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提出授课教师需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构建课程体系、实训教学要递进地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设计美学融入课程教学等观点。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课程改革下企业形象设计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课程改革下企业形象设计论文 篇1:

创新主观能动性学习法在形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探索培养与应用

摘要:本文结合《形象艺术设计》的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以提高大学生自我提升的学习能力,探讨主观能动性学习法在课程实践部分中的创新意识的探索培养和应用。

关键词:主观能动性;形象艺术设计;学习方法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对主观能动性学习法深入了解后,结合所教授课程《形象艺术设计》展开实践研究。

(一)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坚持以学生为本,弱化“灌输式”教学模式

《形象艺术设计》课程虽以实践内容为主,但前提是需要有良好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故在进行理论知识内容讲解时更加需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反应,抛开传统的授课形式,把实例和生活内容引入课堂,让学生自己说、愿意讲、乐意分享,这样不仅可以创造活跃的学习气氛,也能让学生在口述的时候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自信气质的养成。

(二)拓展教师教学内容的知识容量,在實践作业中强化学生主动意识,加强学生的自我认同

《形象艺术设计》这门课程与当下的时尚资讯紧密相连,需要教师紧跟时代潮流,在备课过程中把握时代趋势,适时调整课程的重难点内容,并且在布置作业时以小组实践作业为主,使不同的创意思维进行碰撞。

(三)引导学生内在主动学习动力的习惯养成,培养学生自我监控和调整能力,真正使主观能动性学习法在学习中发挥极致效能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能动意识、创造意识固然重要,但引导学生使其内化为一种学习习惯和无形力量才是主要目的,需要循序渐进地不断强化,强化的过程即是内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雷慧.德育课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科技信息,2010(1).

[2]周延飞.闫艺康.基于能力培养核心的高职《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改革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17).

[3]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惠州学院)

作者:张新宁

课程改革下企业形象设计论文 篇2:

高职院校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之探索

摘 要:高职院校标志设计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社会培养优秀的标志设计专业人才。文章通过对学生标志设计作业和毕业后设计作品的跟踪分析,发现当前高职院校标志设计课程在常规和传统的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提出授课教师需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构建课程体系、实训教学要递进地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设计美学融入课程教学等观点。

关键词:高职院校;标志设计;课程改革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about Logo Design Cours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YU Cheng-li(Haina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Haikou 570100, China )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logo design; course reform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一、引言

标志作为一种抽象的视觉符号,暗含着企业的精神文化、视觉文化,是企业无形而又巨大的资产。标志作为一种浓缩的视觉符号,已成为世界上通用的符号语言,与时代紧密结合。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到来,企业的发展与壮大需要标志作为视觉语言进行快速传播,标志设计变得空前重要。高职院校标志设计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适合经济发展的优秀标志设计人才。在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中,标志设计课程通常在第二学年开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们能够独立完成标志创意创新的设计任务及以标志为核心的企业形象设计系统中基础要素系统的设计。

二、高职院校标志设计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高职院校标志设计课程的教学应区别于普通的高等院校,其目标是培养有创新设计能力的学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标志设计的教学中笔者跟踪了多届高职院校学生的标志设计作业和毕业后设计作品,发现当前的标志设计课程在教学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教学过程缺乏整体把握

从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来看,标志设计处于设计素描、色彩设计、设计基础、图形创意、字体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之后,其后续课程有CI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标志设计的课程是一门承上启下的专业设计课程。在高职院校的标志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依照预定的教材按部就班的讲解标志发展历史、标志的概念、标志的分类、标志的特点等,然后标志欣赏,最后让学生进行设计实践。按照章节目录,完成授课,看似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学生的作业中会发现学生对以往知识点的遗忘或以往的知识点无法运用到设计中来,出现知识结构的断裂、理论教学和设计实践割裂等现象,其原因是标志设计这门课程与设计基础、色彩设计、字体设计等有很密切的关系。授课教师缺少有针对性地对本课程要用到的前置课程知识点的梳理,和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对标志设计课程做整体而系统化的课程构建,以至于在课程结束后,学生对标志设计的整体过程和方法并不了解,面对一个设计主题,感觉茫茫然。

(二)实践教学培养片面化

在标志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一般采取命题式的设计练习,老师给出虚拟的设计命题,由学生来完成设计。这样的设计实践,学生在设计之初缺少对设计对象背景资料的调研,同类设计的分析,对企业理念的解读不深入,导致学生直接进入设计阶段,设计过程不完整,学生不能确实感知做具体的设计项目要掌握的信息及如何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和提炼,以至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全面。另外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容易把某个成功标志设计的构思方法当作一种理论指导来教导学生,忽视标志设计构思的多维性,标志语言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学生在后续的标志设计实践中,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导致针对同一设计主题,设计出来的作品大多雷同。同时,也会出现同一个学生在进行标志设计时,从一个设计角度出发,不能全面展开设计思路,无法实现突破,最终不能设计出优秀的标志设计。如图1是一个学生设计的中改院20周年纪念日的徽标,尽管设计了6个标志,但每个标志都非常相似、缺乏创意和美感、设计的思路不开阔。

(三)标志设计缺乏艺术美感

优秀的标志蕴含着艺术美感和文化内涵。一个有灵魂的标志是设计师在对设计对象的背景资料充分了解的情况下,结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孕育而产生的。一个优秀的标志设计要有艺术美感,但在实践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忽略对美学、文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知识的学习,进而导致标志设计作业或成果作品缺乏艺术修养和形式美,同时老师在标志设计授课中也忽略对艺术美学的讲解,以至于学生无法设计出优秀的标志。

三、高职院校标志设计课程改革的实施

(一)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整体把握重点突出

标志设计课程在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中具有多元性的特点,构建于专业基础课程之上,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广泛的社会应用性,是前置课程(设计基础、色彩设计、图形创意、字体设计、计算机设计软件)知识与技能的必然,更是后续多门专业设计课程(企业形象设计、包装设计、展示设计、广告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教学中通过标志设计作业来观察学生们对前置课程的掌握程度,通过设计作品点评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根据多年该门课程授课经验发现,其一般的问题在于前置课程中对本门课程必要的知识点掌握不好,那么授课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课程的实践需要增补必要的基础知识点,因为这些知识点是成功地设计标志的必要的条件,授课教师有必要针对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增加内容,整体把握。

针对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的特点,标志设计这门课程中史论章节和标志的分类章节要求学生一般性的了解。标志设计课程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标志的特点、标志设计的要求、标志设计的构思方法、标志设计的表现技法、标志设计的流程等方面,难点应放在设计定位、构思方法、创新立意和设计美学思想的体现。通过对必要知识点的整体把握和强化教学重点, 会使得整个课程教学既充实又丰满,为学生的专业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实训设计项目融入教学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所以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标志设计课程的授课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的创造能力,通过实训教学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标志设计的原理、方法、步骤及团队协作等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将具体的设计项目导入教学,让学生们真正地体验做设计师的责任。在实训教学伊始,教师充当客户,向学生提出设计要求,接下来鼓励学生们积极使用了网络、书籍等收集更多企业相关信息及同类的标志信息,然后让学生自由发挥设计标志。设计过程中,有些学生创意思路很好,但缺乏技术表现力。有的学生手绘和电脑都比较熟练,但没有灵感,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同学们根据自身的特点组成小组,发挥各自优势,彼此学习。设计作品一稿出来后,教师对学生设计作品要给与肯定,让学生们树立信心和感受学习乐趣。进入教学研讨环节,先由设计小组的代表向全班的同学阐述标志的设计的构思方法、设计创意等。接下来同学之间互相点评,学生们都积极主动地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无形当中培养了学生思考的习惯,同时加强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为以后顺利进入工作角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后教师做总评分析,针对设计作品修改的思路与同学研讨,加以深入引导,从而拓展学生们的设计思路,将标志设计方案推入第二阶段。根据实际需要,一个设计项目方案需要经历多次修改,直到完善为止。

实训项目导入教学避免了传统教学中闭门上课“学而不用”的局面。在实训项目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整体,合理巧妙发问并把知识点逐步渗透到作品的分析中,这对教学成败影响很大。教师要在项目开始之前做充分的准备,自身要参与到项目设计当中来,这样才能身临其境地了解到学生们在设计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要和学生之间有很好的沟通和互动,并且知道如何引导才能让学生的标志设计达到理性的境界。标志的设计是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包括前期对设计对象背景的了解,同类设计的分析、标志设计的构思定位、和表现方法、色彩的定位等,教师要宏观控制项目设计的时间,使实训项目教学与课程的知识点完美结合,在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放开性的设计思维、独立的创新能力、设计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并促进专业课程与岗位实践有机结合,真正体现“工学结合,学做一体”,缩短企业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之间的间距,实现学生就业的顺利过渡。

(三)设计美学融入课程教学

标志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不仅代表着企业的经营理念,同时也是蕴含着深厚的美学思想。哲学家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公元前106年~前43年)给美的定义是: “美是各部分的适当比例,再加上一种悦目的颜色”。这句话概括了标志设计的美学思想,“各部分的适当”在标志语言中体现在正、负形的艺术美感、标志构成要素的统一性和和谐性等方面。

标志作为信息传递的视觉符号,在满足实用目的的同时,暗含着设计的美学语意:空间、均衡、韵律、节奏等。尽管设计是有时代性的,但是优秀的标志体现的艺术和设计美感,岁月流逝,几十年间或者百年间来只做过微小的修订。事实上,标志形象的创建是设计师的文学素养、文化底蕴、审美情趣、艺术美学等诸多方面的体现。而这又是标志语言经得起数月流转的核心与本质。针对多年来对学生标志设计作品跟踪分析,作者发现学生对设计美、艺术美、形式美等美学语言的掌握甚少,以至于在设计作品中出现障碍,使得设计作品达不到一个很好的艺术视觉效果。所以教师在标志设计授课过程中,要不断地向学生们渗透美学知识,标志设计离不开艺术美学,优秀的标志形象的创建必然融和着艺术美学思想。事实上标志形象的传播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是艺术美学的可视化传播过程,影响着受众的审美价值,彰显着企业的精神文化。有价值的标志必然蕴涵着文化内涵和美学思想。

四、结语

标志是一个浓缩的艺术语言符号,在现代生活中引导着我们的生活,牵引着我们的视线。标志设计蕴含着图形美学、字体设计、色彩艺术等艺术设计语言。随着全球一体化,标志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优秀的标志设计需要优秀的设计人才,而优秀人才的产生一定程度上依靠高校相关专业的培养,高职院校标志设计课程要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地修正与调整,整体把握知识的系统性,使课程兼具设计项目的实践性、理论的系统性、艺术设计的美学性,“厚基础,强能力”、“工学结合、学做一体”,形成全新的、系统的、完备的高职院校标志设计课程模式,对现代标志设计课程教学、人才培养及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互促发展和整体改革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注释:

①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上卷) 〔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129.

参考文献:

[1] 沈海晖. 关于高职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 教学探讨,2010.21,(1):37-39.

[2] 邢清辽. 职业院校标志设计课程改革初探[J].教学,2012,(02):9-10.

[3] 袁菡瑶 李宏伟. 高职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职教探索,2012,(2):193.

[4]胡玉康,茹晓雯,潘天波. 名标设计中的美学、品牌与文化—从“苹果”与“百度”说起[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 年5 月, 第14 卷第3, 46-49.

作者:于成丽

课程改革下企业形象设计论文 篇3:

《设计美学》课程的“教学训”一体化改革研究

摘 要:目前,《设计美学》课程是国内普通高等艺术院校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引导学生美学观念的形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多为纯理论的灌输,或纯技巧的传送,缺少系统的理论引导与设计实践指导,在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方面未能找到良好的契合点,导致毕业生的设计能力滞后于社会的需求。本文以《设计美学》的课程改革为出发点,在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分析之中,得出目前课程现阶段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构建新文科语境下,作者在《设计美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将构建一套“教、学、训”一体化的课程实训体系。以高校教师为主,利用协作公司的实操优势,设计师辅助教学,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设计美学 教学改革 教学训

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召开《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视频会议强调,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应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构建“更加合理、类型齐全、体系完备、多样化”的结构体系。随着金课、慕课以及网络课程等多样化教学形式开始流行,传统课堂教学逐渐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转变[1]。教育部拟定3560门国家一级本科课程——线上课程717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327项、混合式868项、线下1464项、社会实践184项。这充分说明,伴随着数字化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教学方式将更加多样化,学生的学习时间点与方式也变得更具选择性。

作为一门研究形式与美之间关系的科学,“设计美学”是一切设计与艺术学科的基础[2]。如今,国内80%艺术院校均已开设《设计美学》课程。经过笔者调研分析发现,本课程尚存三点缺憾:一是实际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课堂传授为主,缺乏多样化教学方式与方法;二是课程内容相对单一,与各学科之间联系不紧密,缺乏学科交叉,需要理论拓维;三是课程多为理论陈述与案例赏析,缺乏设计实践指导与创新能力培养。因此,本课程急需进行理论拓维、教学方式改变以及建设思路更新。本文结合《<设计美学>“教学训”一体化改革研究》项目,以浙大城市学院开设的《设计美学》课程为例,构建一套完善的“教、学、训”一体化的实训体系,发挥与企业之间的协同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教”的改革方式

教学内容上注重新理论融入与交叉,教学案例注重各类竞赛与公司实践项目,教学方式多元化,提升学生学习能力。采用“启发式+情景式”教学模式,融会贯通地把相关学科理论(包括文化学、创意学、心理学等)、公司设计案例与各类经典案例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之中,启发他们去思考,去质疑,去探索,拓展他们的视野。将数字技术(微信、腾讯、钉钉软件等)引入教学课堂,可以让师生之间的互动更为灵活,学生直接可以通过移动端教学平台与教师对话沟通。利用各种金课、慕课以及网络视频等线上课程,国家级、省级线上课程,各类优秀设计及教学视频等,充实与丰富课堂形式。同时,提前将一套相对完善的教学资料(PPT、课程大纲、讲义及教学进度)上传至“爱在城院”平台以供学生下载,提前预习、学习与复习,做到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相融合,亦为下一步打造“慕课”与“金课”,申报省级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打好

基础。

二、“学”方面的改革方式

由“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转向“学生为主,教师与设计师为辅”模式。传统学习的过程中,多以教师为主体——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点,学生为客体——听课、做笔记,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从而使得课堂失去生机[3]。新的教学方式将以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参与度提高。通过“爱在城院”平台提供的全套教学资料,促使学生必须提前对课程内容、进度及实践要求有个详细的了解与掌握,把控课程进度中相关知识点的课外补给,主动对接老师(设计师)把实操项目落实并完善。同时,将“以考试或论文为主”的课程考核方式改为“以实操项目的能力”(教师与设计师共同评判)为考核标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促使学生自己主动加强能力训练与培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未来的竞争力[4]。

三、“训”方面的改革方式

社会的发展促成了设计教育的发展需要紧密连接社会,而目前的教学却不能与之很好的匹配。近年,毕业生在工作的过程中,因能力不足而无法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不能很好地结合,尤其是实操能力较弱、想象力匮乏等问题屡屡出现,遇到实际社会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导致其发生的主因是由于在校期间没有注重学与实践的结合,目前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非常之显著。学生既缺乏了对创造力的培养,又由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导致實践能力不足。

本文以此为鉴,将公司实操项目转化为课程内容的一体化实训项目。在“训”方面,重点对校企间的协同育人的方式进行教学模式的研究。本课程所引入的企业是汉度工业设计公司,其成立于2007年,现为浙江省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浙江省十佳工业设计企业、浙江省工业设计协会理事单位、浙江省创意设计协会理事长单位、浙江省优秀文化创意机构、杭州市工业设计中心,杭州市高新技术企业。荣获红点奖、IF奖、金点奖、红星奖、最成功设计奖、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等国内外知名奖项70余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共50多项。经过10余年的发展,构建起以工业设计服务为核心,为产业和企业提供用户研究、产品创新设计、品牌企划与渠道拓展、营销策略与推广执行、内容运营与活动执行的综合性的大设计服务模式。企业服务松下、英格索兰、英特尔、东芝、中兴、海信、海尔、美的、苏泊尔、远洋地产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客户,累计为客户企业创造数百亿的商业价值。

“训”是由汉度公司提供经费、师资、技术与平台等方面支持,将产业与技术的最新发展、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引入教学过程,更新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模式,完善课程建设,建成能够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的新课程。聘请汉度公司创意总监与优秀设计人员入课堂,讲解各种公司实操项目,指引同学进入“情景式”模拟实践。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思维与技能的训练,分析各案例的知识点、关键点、技能点和评判标准,特别是对大公司的企业品牌设计与企业形象设计案例的解析。将学生组队分别入驻汉度公司的工业设计服务平台、创新孵化与产品开发平台、内容运营与渠道拓展平台,进行为期3-4周左右时间的实训(课外实践),让学生真正接触到设计,提升眼界、能力,改变设计思维,养成良好的设计服务能力。

四、现有课程与新课程对比分析

在《设计美学》的教学过程中,作者构建一套“教、学、训”一体化的课程实训体系,课程与新课程的对比如图1所示。在“教、学、训”三个方面,现有课程与新课程的内容都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在“教”方面,理论部分打破各种学科壁垒,将文化学、心理学、创意学、社会学及经济学知识融入课堂,树立“设计不仅是一门美学,也是一门社会学、文化学及经济学”理念。在现有案例的基础上,增加品牌设计、广告设计、数字设计等案例,增加优秀设计公司的实战案例,形成案例库线上+线下+数字技术的混合模式。

在“学”方面,由于艺术设计专业自身具有服务市场的社会属性,需要学生在设计前接触社会、了解市场,这是社会实践的前提。因此,考虑将考核的形式由传统的理论授课与考试或考察的形式,转变为理论授课+实训,考察形式为实训的考察。其中实训是与合作企业间的综合实训为主,学生、企业与教师构成评价主体的三方,共同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实践过程,通过三方的沟通与答疑,共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效率,同时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无缝对接。

在“训”方面,传统课程仅进行理论传统及作业布置,并无具体的“训”方面的要求,这与市场的环境是脱节的。学生在教学活动过后大多数需要新的培训才能胜任设计师的岗位。在新课程之中,加入实操模拟训练与公司的实习方式,将教学的活动引入实践的活动之中。实习的过程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

手段。

在三方面之中,教师采用“启发式+情景式”教学模式,融会贯通地把相关学科理论、设计案例与赛事解析融合到课堂教学内容之中,启发他们去思考,去质疑,去探索,去实践,拓展学生的视野与实践能力。同时,与之相辅的是教师需要更加勤奋、积极地备课、上课及课后辅导、总结。而且还需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不断补充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从而形成“内外兼备”的优秀教学团队[5]。如图1

结语

艺术设计教育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中的学科,对于目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一系列的问题值得反思与改进,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找到一系列的路径来应突破艺术设计专业的瓶颈。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者,应当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在变化中求发展,深刻思考现今社会环境下的教学方式,不断的完善教学体系,与社会挂钩,注重实践能与教学能力的同步培养,鼓励学生迈出课堂、走向社会。只有了解社会、了解诉求,才能真正培养出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这对于社会各个企业参与教学、为学生提供实践空间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来说亦具有重要的意义,促进了实践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王琦.研究性教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学科竞赛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4.

[2]李春娟.设计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内容与方法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20,37(04):110-114+125

[3]杨栋.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4]韩鹏.多文化共生视域下“设计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20,38(06):58-61

[5]于显凤.高校美学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改革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0(10):244-245

作者简介

滕有平(1976.2—),男,浙江开化人,博士,副教授,浙大城市学院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研究方向:传统文化创新研究

作者:滕有平

上一篇: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发展论文下一篇:体育游戏作用下体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