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空间设计论文

2022-04-20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和时代感的重要环节,需准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突破从狭义的实践观范围内理解实践教学的局限,在融入“实践性内容”的前提下,开展课堂内外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明确课堂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和虚拟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思路。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实践教学空间设计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践教学空间设计论文 篇1: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方位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摘 要: 实践教学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路径,实践教学要采用多样的形式和方法,构建立体化的全方位实践教学模式,不断增强思政课的生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全方位 实践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通过对社会实际生活的参与体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知能力,磨炼意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思想政治综合素质。

全方位实践教学模式是改变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仅采用观看影像材料和组织学生出外参观等过于单一的实践形式,采用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后实践相结合、学期内实践与假期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基地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现实实践与虚拟实践相结合、统一实践与自我实践相结合、思政课实践活动与社团活动相结合、教学实践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立体化、全方位实践教学形式。

一、全方位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时间维度上,实践教学贯穿学生求学的整个时期而非某一特殊时期,也就是贯穿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及学生学习全过程。采取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后实践教学相结合、学期内实践与假期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形式。

(二)空间维度上,基于思想政治教育随时随地都存在、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特点,实践教学不局限于课堂和校内,要扩展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具体表现为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基地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现实实践与虚拟实践相结合。

(三)主体维度上,实践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通过实践教学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机会。实践教学既要照顾全体学生,开展统一的实践教学活动,又要兼顾学生的差异性,鼓励学生开展自我实践活动,做到统一实践与自我实践相结合。

(四)客体维度上,实践教学要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而非单纯校内课堂资源,通过各种教学方式而非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际而非传统理论传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可采取思政课实践活动与社团活动相结合、教学实践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二、全方位实践教学模式的构成

(一)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后实践教学相结合。思政课课堂实践教学是指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恰当地穿插开展小型化的实践活动。思政课课堂教学具有教学时间和场地有保障、学生集中、多媒体教学条件等有利因素,教师可以适时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有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讲演活动、团体辅导、音像展播等[1]。这些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课后实践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之后进行的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活动内容要切合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因此,课后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是主题实践活动,即根据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设计相应的实践主题,如“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家乡之变化——新农村建设观察”等。课后实践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理论知识的印证、检验和深化,帮助大学生理性认识社会、分析问题,有助于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学期内实践与假期实践相结合。学期内实践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开展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包括课堂实践教学、课后实践教学及其他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特别指出的是:高职院校思政课主干课程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门课程一般在大学一年级一学年开完,大一是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时期,思政课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要全力抓好。大二思政课主要是《形势与政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从某种角度看,它是前两门主干课程的延续和深化,必须搞好实践教学环节。

到第三学年学生基本在校外实习,是大学生全面接触和了解社会的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的实际体验会深刻地影响他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思政课的教育主题要和专业实习相伴随,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实践活动,如:“我看社会”、“我了解的中国”等。期间,思政课教师应当和实习生保持恰当的联系,关注实习生的思想动态,实习结束让学生上交专题报告或思想汇报,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

假期实践是在节假日及寒暑假期间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假期是学生直接观察和了解社会的最佳时间,期间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效果较好。目前,高校开展的“暑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非常成熟,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以不同方式参与这项活动。思政课教师要主动配合参与其中,把思政课教育的内容和主题贯穿实践活动,提高假期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三)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是在大学生在校期间由思政课教师及学工、团委、社团等部门开展的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包括思政课课堂实践教学、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校内实践在时间、地点、人员组织、经费等方面得到较好的保证和保障,实践活动效果是最好的,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领域。

校外实践是思政课实践教学走出校园、步入社会进行的实践活动,它可以是思政课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直接组织、带领大学生走出校门开展的主题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与学工、团委、社团等部门共同组织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外实践的优点是学生直接面对社会,感受深刻,教育性强。但校外实践尤其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有严密的计划并落实保证必要经费的落实。

(四)基地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基地实践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的实践教学。现在绝大多数高校都建有具有地方特色和适应高校需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这些基地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依托,也是主阵地,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学要充分利用其活动场所稳定、易于组织的优势搞好实践教学。此外,高校还要积极探索和建设“双基地”,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更加坚实的阵地。所谓“双基地”就是以思想性为基础,以专业性为依托,充分挖掘、调动、整合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勤工助学、就业择业、创新创业等实践基地的资源,将各部门、各学院建立的实践基地统一起来,作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基地,根据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在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阵地化发展[2]。

社会实践就是通常意义上的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主要有青年志愿者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参观考察、科技文化服务、社区服务、公益活动、勤工俭学、挂职锻炼、顶岗实习等。社会实践具有形式多样、活动的时空广阔并不受限制、活动开展机动灵活等特点,是大学生实践活动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领域和阵地。

(五)现实实践与虚拟实践相结合。现实实践是指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教师作为主导,学生作为主体在客观存在的环境中所从事的实实在在的实践教学活动,包括以上所提及的所有具体形式的实践活动。

虚拟实践是指一种虚拟环境下进行虚拟实践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网上虚拟活动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一。虚拟实践教学包括基于校园网的虚拟实践教学和基于新媒体(QQ群、空间、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和博客、微博、微信)的虚拟实践教学。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互动:解疑释惑、问题探讨、视频资料展示、模拟角色扮演等。虚拟实践教学的特点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组织管理和考核实现自动化,保证公平、公正。虚拟性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今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方向之一。

(六)统一实践与自我实践相结合。统一实践是思政课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统一组织、开展的主题实践教学活动。这种实践教学可以保证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落实,达到教学目的;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实践活动之中,实现教育对象的全覆盖;便于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学效果。

自我实践是指学生依据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实践内容和要求分散地自行进行的实践活动。由于每个学生的思想认识及觉悟程度不同、思维方式及能力不同,还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及兴趣点不同,因此在服从思政课教学主题和要求的前提下,允许学生依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开展适合自己的实践活动。实践形式、方式、时间、地点可以不同,但实践活动结束要提供实践报告或实践心得,作为思政课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保证实践教学有成效。

(七)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社团活动相结合。思政课实践教学目的是通过实践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和政治思想觉悟及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社团活动是大学生依托社团开展的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锻炼、为人处世的学习、团队精神的培养及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团活动的宗旨和目标是一致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有理由也有必要与社团活动相结合,以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思政课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要依据各类社团活动的内容及特点,结合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对学生社团进行针对性指导:依托科学研究型社团,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依托志愿服务类社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志愿精神;依托文化艺术类社团,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和情操。

(八)教学实践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有目的有目标地统一组织实施的实践活动,活动形式和方式是明确的,效果也是显著的。同时,“生活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同样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生活实践有思政课教学的元素,也可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关于道德规范、法律规范的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等教育目标,更多地需要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践行和养成。因此,思政课教师要重视引导大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规范自己的言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做到“知行统一”,切实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

三、全方位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

思政课全方位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是由目标确立、计划制定、类型选择、组织管理和总结考评等若干环节相互联系构成的操作系统。

(一)全方位实践教学目标的确立。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目标的确立是其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也是其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首先,要制定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即要在认识上明确实施实践教学要解决什么问题,要达到怎样的效果。其次,要制定思政课每门课程实践教学的具体目标,即要明确该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预期效果。具体目标要明确具体、简明扼要,学生易于理解,避免抽象性、笼统性,内容上具有针对性,操作上具有可行性。

(二)全方位实践教学计划的制订。实践教学计划是开展实践教学过程及实现其目标预先拟定的具体方案。首先,要反映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体现为明确的教学目的及要求的制定、具体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总体的教学总结与考评、实践过程的指导与反馈等。其次,要反映实践活动的具体性,包括实践教学方式的选择、地点的选定、实践教学的时限、实践教学的人员组织、实践教学的流程等。

(三)全方位实践教学类型的选择。选择合适、恰当的实践教学类型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效果,也影响到思政课教学的说服力及有效性。选择思政课全方位实践教学类型(方式),首先要以教学规律和原则为依据,体现思政课及实践教学的特点。其次要以实践本身的特征和要求为标准,体现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实践特点。再次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学校特色、学生特点、地域状况及时间因素,合理地选择合适、恰当的实践教学类型(方式)。

(四)全方位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实践教学效果的发挥依赖于有效的组织管理系统。首先要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领导工作,体现为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管理机构体系、思政课教师队伍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实践教学运作经费的保障等。其次要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包括实践教学的各环节及其要求、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与规范等。最后要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及教学成果的监控体系建设,以保证实践教学顺利开展。

此外,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教学内容和主题要提前告知学生,材料收集、方案设计、活动流程、必要的道具设施、活动参与、活动结果的检查和总结,各环节都由学生完成。教师主要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参与其中,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3]。

(五)全方位实践教学的总结与考评。实践教学结束后,思政课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及相关人员做好总结与考评这一最后的实践教学环节。总结是对实践教学结果的成败、效果的优良程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结合的优劣、教学目标与结合及组织管理实施的好坏等方面的总体评价认识。考评主要是对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行为表现、实践成果等给予客观的评判。考评可以通过教师考评、学生自评、学生相互评三方面结合进行,做到客观、公正、合理。教师最后对考评作出评价,鼓励为主,分出等次,并给予适当的奖励,作为思政课课程考核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桂捷.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探索与研究——以鄂州职业大学为例[J].学理论,2014(7):234-235.

[2]王维国.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其他实践活动的有效整合.http://www.hebdy.cn/show.asp?id=5457.

[3]桂捷.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探索与研究——以鄂州职业大学为例[J].学理论,2014(7):234-235.

本文为2013年湖北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项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全型”实践教学新模式研究》(13z044 2)课题之子课题——2013年鄂州职业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方位实践教学研究》(编号:J2013yb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桂捷

实践教学空间设计论文 篇2:

对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内涵及路径的探析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和时代感的重要环节,需准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突破从狭义的实践观范围内理解实践教学的局限,在融入“实践性内容”的前提下,开展课堂内外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明确课堂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和虚拟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路径

作者简介:李木柳(1975-),男,广东汕尾人,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汕尾职业技术学院教研项目“高职高专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编号:SWJY09-005)阶段性成果。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辨析

所谓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它通常指在教学过程中,“建构一种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去验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自觉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道德规范的意识,使学生坚定信仰、加强修养、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体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但从理论层面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是什么? 形态内容上如何把握如何界定?思想政治理论界尚存在不同观点。

许多研究者受传统的“社会观”和实践观念的影响,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二维划分为“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且对 “实践教学”往往理解为“社会实践”活动,认为实践教学就是仅指组织和带领学生离开课堂,走出校门,开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社会活动,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有的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区别于课堂教学,主要利用社会实践等空间组织的教学活动,主要采取参观、实地调研、现场参观、共同研讨等形式”。[2]有的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是“学生直接参与的感性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走出课堂,投身于鲜活的社会实践”。[3]基于这种认识,有的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该定位于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以大面积覆盖、规范化开展为努力方向”。[4]

上述观点虽然看到了社会实践教学环节重要性,但对“实践教学”的内涵和教育教学理念的理解存在片面性,不能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发展变化了的实际。首先,概括尚欠全面。由于单一强调“带领学生离开课堂,走出校门”,无疑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理论认知的获取来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统一,学生不可能都参与到直接经验的环节中。社会实践并非是学生唯一接触社会的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进行可以在课堂内,也可以在课堂外;可以在学校内,也可以在学校外,具有灵活性和广泛性。其次,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相对短缺上看,难以支撑纯粹单一的全体学生“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的实践教学。目前,全国有2000多万名大学生,每位学生在大学期间外出实践,全国每年将有8000万人次参与实践,有限的资源必然被高频率反复利用而不堪重负,造成实践资源生态失衡。如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局限在“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势必造成有限的教学资源难以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开展。第三,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带来困惑,“课堂教学”就是“课堂理论教学”,课堂内展开的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就是“社会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之外的那部分教学活动。这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划分的方式实际上是把两种相融合在一起的教学割裂开来,如果再把两者结合起来,这就会出现各行其是和难以整合的困境。

对“实践教学”的内涵的正确理解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定位和方向。就必须从实践教学的实践性本质特征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从教学论角度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它并不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形式,更不限定在特定场地,而是运用符合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开展的各种教学方法。所谓实践教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以实现认识上感性的理性化和理性的感性化的互相转化。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教学,判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的课程标准,主要不是从形式上看教学场所是否“在社会”,而是从教学理念和内容实质上看教学内容是否“在社会”,即是否具有“社会实践性内涵”,也就是“关注教育教學内容与相关的社会实践的内在统一性关系,即以教学内容的观念形态反映相关的社会实践—生产劳动、政治变革(斗争)和科学实验的指导思想,实际过程和成果”。[5]由此可知,实践教学不应片面被理解为“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教学活动”,而应被理解为“教学内容中的社会实践问题”的教学。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突破从狭义实践观范围内理解实践教学的局限,除了通过参观、社会调查等手段接触和了解社会的社会实践形式之外还有其它内容和形式,可以在融入“实践性内容”的前提下,在课堂内外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开辟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平台,引导学生持续和全方位地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在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的前提下,在课堂内外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体现“寓教于行”的根本特征和实现“实践育人”的总体目标。与之相对应,我们设想“三位一体”的教学思路,即课堂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和虚拟实践教学,构建立体多维的实践平台。

(一)课堂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落脚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其最重要的落脚点仍是在课堂。目前不少人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主要是理论知识的讲授,认为“实践教学”课堂外开展的,原因在于学生亲身接触社会,没有把其中的“课堂实践”加以研究。实践教学不拘泥于社会实践、动手操作等某些形式。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对立割裂起来,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普及以来,“课堂实践教学”更值得重视和研究。到底什么是课堂实践教学?课堂实践教学是与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一种教学方式,是一种实践教学资源的拓展。它注重的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旨在突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使教学现实化、生活化,在课堂上通过视频和实物等形式“再现”图象、景观、活生生的“实践素材”(学生法制教育实践活动资料、学生社区服务实践活动资料、假期“三下乡”的资料等等)进行课堂化教学,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现实情况基本一致的情境,使学习能在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让学生从另一种方式接触社会,实现学以致用。课堂实践教学具有明显的特点:一是将现实和书本理论知识相联系,体现教学的社会实践性内涵;二是具有时空选择的灵活性,可操作性强,可以利用现有的教学现场开展;三是节约教育资源,通过灵活的方式挖掘感性形式的教育素材,创设直观的教学环节和逼真的教学情境。既培养了同学们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又达到了足不出户,便可纵览天下的目的。课堂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上、学生的参与度上以及教师的教学调控上都优于其它实践教学形式,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更适合于开展课堂实践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切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学生参与形式都应当运用和创造出来。当前应该重点探索以下几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形式:

1.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引导和组织学生围绕教材理论知识,联系社会实际生活中的疑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探讨。

2.学生模拟教学。教师根据某一个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角色体验的教学情境,通过组织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共同参与研究,在角色转换中对话交流。

3.团队辅导教育。将团体心理辅导、群体素质锻炼培育等团队辅导教育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领域,在“微型社会”创设实验性社会情境,心理学技术和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和发挥个人的潜能。

(二)社会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着力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的,组织和引导大学生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直接感受性体验中学以致用、拓宽视野、强化知识,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学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个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环节。当今学校的教育教学处于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对学生来讲,更多的知识、经验、观念、看法的获得与确立,是来自社会的。社会实践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是促成学生坚定信念的“催化剂”,“知行合一”的中介和关键。为此,需要着力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空间。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性实践活动不同,而是在实践教学中找到联系实际的契合点,运用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通过走进社会,有计划、针对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以及大学生关心的其他社会问题,在观察、调查、讨论、交流、分析、整理等实践活动中提升的教学过程。当前,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形式的探索,一是如何根据新的教育教学形势和要求,创新社会实践教学模式;二是如何优化原有社会实践教学形式,使其更好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发展的需要。因此,探索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理论知识与大学生个性发展规律相结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模式,需从健全实践教学管理保障制度、集中组织型实践与分散自主型实践互相配合、多部门协调合作、精心建设实践基地与建立多层次的评价激励机制等五个方面来推进,在形式上需探索以下几种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学生情感体验的体验型实践教学。组织学生直接走向企业、社区、农村或其它的单位进行调查研究,直接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体验生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创新型实践教学。确立项目组织学生进行访谈、摄影等实践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能力的研究型实践教学。老师布置一些专题,学生在指导下,依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以小组为形式承担研究课题;培养学生技能的技能型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与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相结合,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其它课程的专业性有机统一。

(三)虚拟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新拓展

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同网络技术的相互融合形成了崭新的社会活动空间—虚拟空间,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与传统相区别的实践形式—虚拟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教学,是依托互联网新技术的支持进行的情境模拟实践活动,即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内,在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依托网络媒介,创设实践教学活动情景,实施实践教学,充分挖掘和显现活动的意义,完成实践教学目标。根据23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是我国互联网应用重点人群中参与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群体,各项互联网应用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论坛/BBS为55.5%,网络新闻、搜索引擎、电子邮件、拥有博客、网络视频在81%以上,即时通讯和网络则高达90%以上。上述调查结果表明,互联网已为大学生广泛接受和采用,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价值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虚拟空间具有给类似经历的人聚集的机会—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形成富有意义的个人关系”。[6]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虚拟实践交叉融汇而成,兼有二者所长,同时也有自身的优点: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教学具有超时空性,以源自现实的生活内容数字化方式,展开感性—对象性的活动;二是充分契合学生这一网絡社会实践的“天然”主体的学习主体性;三是创设新颖的教学虚拟情境,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师生互动开拓广阔空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理应把虚拟实践囊括其中,与网络对接,这是对信息时代提出新要求的回应。大学生借助虚拟网络浏览社会即时新闻,社会调查,制作DV和动漫,开设微博,参与网络论坛等,学生的生活与网络联系得越来越紧密,网络拓展了了解社会和外部世界的空间。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教学应该积极探索有效教学载体,开展以下几种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教学:

1.项目调研。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学习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开放性、即时性、共享性的特点,开展社会调查实践的信息采集。

2.网上论坛管理。规范管理各高校普遍存在的BBS为代表的网上论坛,发挥网上论坛的信息交流、凝聚共识、化解冲突、规范行为等方面作用。

3.开设主题微博。引导学生开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学习相关的主题,在群体共享与交流实践中受启发、得锻炼。

4.创建课程聊天室。利用网上聊天室高效便捷的沟通平台,围绕课程教材中的某一内容开展现场“即兴论谈”,及时解答学生的认识困惑,从而有效延伸课堂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结合课堂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和虚拟实践教学各自教学过程的结构特点,有机渗透,相互融合于教学过程之中,整合课堂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和虚拟实践教学各自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互补,不断扩展实践教学的教学时空,凸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空间的开放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实现实践教学日常化,思想政治教育经常化,使教师“教的实践性”真正转化为学生“学的实践性”,让学生既系统地学“深”,又在联系实际学“活”。

参考文献:

[1]刘礼泉.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41.

[2]张国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含义和基本方式[J].江南大学学报,2004(6):75-76.

[3]高潍坊.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于课堂教学的关系[A].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7-60.

[4]李世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定位与模式构建[J].高教论坛,2009(4):110.

[5]钱广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07,(3):70-71.

[6](美)约翰·哈格尔三世,阿瑟·阿姆斯特朗.网络利益:通过虚拟社会扩大市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29.

责任编辑 何颖萍

作者:李木柳

实践教学空间设计论文 篇3:

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概念探究

摘 要: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质量的有效手段,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归纳等方法,认为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是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体验、内化、操作等主动参与体育教学、体育训练、体育竞赛以及体育管理等过程以达到培养体育教育能力的的教学过程。其基本特征是全程性、实践性、主体性以及职业性。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概念

Concept of practical teaching for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SONG li-wei,WANG Lu-ke

(Jining University, Qufu 273165, Shandong, China)

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practical teaching; concept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教育教学基本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重要作用。2005 年教育部联合团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指出: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落实到每一部门、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位教师,体现在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岗位责任中。”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又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中指出,“要全面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实践教学的时间和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体系中占重要的地位。然而,研究发现,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均比较薄弱,突出表现是对实践教学认识不系统、概念不清、甚至混乱。概念是思维的具体表现形态,具有内涵与外延,对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概念的研究,是进行教学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的基石,将有助于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研究,更有助于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更好的实现培养目标。为此,科学的界定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是研究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首先要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

1 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概念研究的现状

国外实践教学的实施较为完善,有着完善的实践教学制度,并且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都贯穿着实践教学。国内实践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容体系或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学者主要从广义和狭义的视角对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研究。广义的实践教学包含了专业的实践教学以及一般的实践教学,吴忠义将通识课程实践、专业课程实践、师范课程实践[1]。方爱莲围绕实践教学环节和活动中的军训与劳动实践、实验课程、实训教学、社会实践、公文写作与科研、专业资格认证与竞赛、教育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求职应聘指导等模块,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构建全程化的教学体系[2]。其中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现了与国外实践教学相接轨,但在实践操作中涉及的内容过于广泛,容易停留在理论研究之上而难落实于实践。狭义的实践教学,属于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范畴,有的学者从专业的实践教学视角进行研究,如张孟红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课内实践、集中实践和课外实践3个模块[3]。但这些研究仍然从微观的“全程化”的角度将技能课程的部分内容,即本研究认为的实践性教学包含着实践教学的体系中。另外,有些学者从学科教学的范畴提出了实践教学,如《教学论》课程的实践教学[4]、《田径》课程的实践教学[5]等。如于军将基础课的田径“实践教学内容”分为3部分,基础运动能力模板、实用技能模板、综合技能模板[5]。其中,基础运动能力模板包括健身、教学方面的方法与手段的创编与应用,为实践教学的教学与训练奠定良好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是对学科教学的补充,属于理论或技能课程重的实践性教学,应当服务于学科教学。

在研究中发现,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概念的研究甚少,主要有以下观点:将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中运用,如“实践教学应该结合教学论中、系统性、应用性的实践教学观点,将理论教学运用于课程结构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上进行,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理念为指导范畴。”[6] 将实践教学视为一种常规的教学活动,如“实践教学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以增强专业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提高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各种实践教学活动”[7] ,出现被定义项包含定义项。将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解释用实践教学的目的代替[8]。从文献检索发现,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宏观研究较少、不系统,微观研究零散、薄弱。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的定义还没有界定,相关学者在进行此方面研究时,一般都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并进行相关的对策或体系研究,并没有对具体的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本质进行研究。为此,本研究将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界定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深入分析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的真正的实践教学。

2 实践教学的概念

在逻辑学中,概念的逻辑结构可分为内涵与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对事物的特有属性的反映。概念的外延就是具体的、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哪些事物。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是事物区别于一般教学的内在本质,其外延是指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范畴。从现有的文献数量来看,大部分相关的文献是针对具体的体育实习、裁判实习等操作层面的研究,较少关注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概念界定。同时,在对实践教学进行的研究中,对于实践教学的内容出现了广义和狭义的研究视角。在语义的混淆以及外延的不明晰,不利于体育教育实践教学研究的深入。本研究主要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分为一般专业知识和特殊专业知识的视角认为,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分为一般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而本研究主要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即狭义的专业实践教学)的概念(包括内涵与外延)进行研究。

2.1 实践教学的内涵

对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概念进行研究,主要采用逻辑学下定义的方法。其公式是:被定义项=种差+邻近属。因此研究中首先需要明晰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以及其邻近属。实践教学的内涵是指其区别于其他教学的最本质的内容,邻近属是指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属于最近的那一类。同时,在对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下定义时,需要遵循事物下定义的规则。

2.1.1 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邻近属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主要包括学科学习、见习和实习以及在职培训的过程[8]。而前两者实施的场所是学校内进行的一种教育行为,属于教育的下位概念,即教学。所以,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邻近属是面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同时,还要明确“教学理念上来理解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同样包括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和手段、教学设备和教学模式等要素,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应当涵盖实践教学实施的必要性、理论基础、实践模式、运行管理、监督评价及其体系化构想等体系。此外,它不同于普通教学形式,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一般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学习是以学科逻辑为基础的,强调知识的基础性、系统性,而实践课程是一种以实践导向为主的逻辑展开的,以具体的体育教育任务或项目为核心,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融入到体育教育工作任务的组织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由从获得表征到参与实践的转变的一种教学活动,其中,教师在学生积极的建构活动中作为促进、协调的角色。

2.1.2 实践教学的内涵

概念的内涵是概念对事物特有属性的反映,是事物的根本属性,是某事物区别于他物的内在本质。实践教学既具有一般教学的共有特征,又有区别于一般意义教学的独特之处,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强调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获得为主要特征。以此为视角,本研究对其内涵进一步解读如下:

2.1.2.1 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全程性

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全程性是以系统思想为指导,主要从培养目标的一贯性,以专业课程为基础进行的实践教学为研究视角。主要体现了时间和空间的全程性。时间上的全程性:主要从人才培养的时间维度认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即把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活动完整过程与培养目标之间有机结合。张磊等对日本高校体育专业教育改革的研究中指出“教育实践体验”和“教育现场研究”贯穿于大学4年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9]。突破限于集中实习的时间,突破限于具体学科的基本知识、运动技能等的传授时间,实现以实践性教学为基础,结合具体教育教学实现统筹与弹性安排相结合的全程实践。空间上的全程性,是知识结构的全程性以及实施场所全程性。学科之间的有机结合与运用体现了知识结构的全程性,如一般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相结合,专业基础课程及其实践性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等体现了知识结构的全程性。实施场所全程性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10]等方面。

2.1.2.2 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突出实践性

实践性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特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是其根本所在,这种特征要求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教与学及其在职业培养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探寻知识与技能、学习与工作以及学校与中小学之间的结合点与平衡点,突破体育教师与教练角色,实现多方面、全方位的融合。第一,区别于将理论课教学之外所有的教育实践都称作实践教学。教育活动中的社会实践即包括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也包括一些生活实践教学,它们不从属于实践教学。因此这种将理论课程之外的教育实践作为实践教学扩大了实践教学的外延。第二,区别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如专业技能课的实践性教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补充,如裁判技能、教学技能、训练技能,是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属于其下位概念。但是,实践性教学是专业培养的实践教学的坚实基础。第三,区别于目前专业课程的教学见习。教学见习的目的是为了学科教学的理论密切联系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习的内容”[8]。可见,实践性是基于学科教学基础上的“如何使学科知识具有可教性”,侧重教学、训练等思维与方法等的实践训练。

2.1.2.3 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现了“从预设性思想到生成性思想”课程观的转变。教学过程是通过学生的自我体验进行自我意义的建构,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索,主动思考为特征,发挥专业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所以,实践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究、增强体验,走向社会的过程。第一,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索,主动思考,实现“主客分离”到“主客统一”。重建主客体关系,重构教育文化模式从人性的角度来审视教学理论。第二,强调“一元”教育向多元教育相结合。多元教育既关注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又强调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模拟状态下系统的、完善的的教师教育能力培养以及真实环境下的体育教师、裁判、教练以及体育管理等方面的实践。最后,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教学活动模式有待研究,力求建立一种师生互动交往并强调学生主体的探究活动,学生在体育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进程的教学模式等,这些都将引领教学朝着更合乎理想、人性的方向发展。

2.1.2.4 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追求职业性

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相应教育岗位技能、技术,养成一定的职业态度,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其性质和特点决定实践教学需要努力提高体育教师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这是一个长期、逐渐提升的一种职业能力的培养,其中,校内的实践教学是对职业技能的培训,是基础和前提;职业资格是实践教学之后的阶段,属于中间的过渡;对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即职业能力的培养则是追求的最终目标。所以,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凸显对学生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照,既要致力于技能训练,又要发展学生的方法能力、为人性品格的提升服务。

由此可见,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本质具有实践性、全程性、主动性以及职业性,它强调实践教学不仅学习“术”,而且更关注体育教师特殊的专业能力的发展[8];不仅关注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而且要关注未来体育教师“人”的全面发展。为此,将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界定为:为了实现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体验、内化、操作等主动参与体育教学、体育训练、体育竞赛以及体育管理等过程以达到培养体育教育能力的的教学过程。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又与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学习紧密相连,同时又与未来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联系密切。所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高级阶段,以学科学习为基础,并以终身学习为最终目标的一种系统的教育形式。

2.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教学的外延

按照教学系统论原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应当包含目标、内容、管理、保障、评价、支持等部分(有的学者就从从目标、内容、管理、教学、评价五方面对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进行研究[1])。将驱动系统新的教学理念,正确理解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的基础以及正确处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上,对主导系统的实践内容体系进行整合。此处的实践教学的内容研究是指实践教学的外延,即从实践教学是为了实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一定的能力目标而进行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本研究从系统的角度将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分为专业基础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并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目标主要分为基础能力、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如图1)。专业基础教学实现了学生的基础能力(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管理等),专业实践教学在专业基础教学基础上突出学生的应用与综合能力培养(基础能力之上的教育个体的智能融合),而后者正是本研究的对象。

图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关于实践性专业基础教学的研究,很多学者都从广义的实践教学的全程化视角对各自专业学科的实践性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4-5]。为此,可将专业基础教学分为传统的专业基础教学和专业基础的实践性教学。专业基础的实践性教学主要是指为了实现专业基础课程的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如实验课、教学见习、微格教学、裁判实习等较为常见,而其他课程中如篮球教学的实践性教学,除了篮球裁判实习之外,还应补充篮球教学技能实践教学等),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补充,以形成理论—实践—理论相互转变的过程。此部分的相关研究逐渐成为不同学科教学研究的热点[4-5],理论与实践,不同的理论与实践(如学校体育学实践性教学将术科教学作为内容进行实践)共同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有机结合,并为实践教学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如何围绕培养目标而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理论与技能)及其实践性教学,如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围绕培养目标去实现不同的课程目标;如何围绕培养目标构建开式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以及体育教师如何围绕培养目标解决教育与教学等问题成为优化实践教学基础的必须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所涉及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即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应用能力方面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将实习从学生认知顺序分为校内实习(包括教学计划中的教育见习和实习的见习)、校内模拟实习、校外实习和完全真实的体育教师职业教育,这4个内容构成实现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作为见习者——模拟实习者——实习者——体育教师真实身份的有机组成。前三者主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内容体系,毕业设计贯穿其中。其中,前两者是封闭的实践教学系统,此系统运行时,体育教师以培养学生教学、训练、管理等实践能力,与之对应的是相关的实践课程,但目前,仅仅关注教学能力的培养,且仅限于局限的学科教学知识体系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校外实习基地是开放式的实践教学,学生在实践基地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实践学习,校内教师起到监督与指导作用。这就需要高校教师与一线教师的互相学习与交流,共同实践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另外,毕业设计也是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伴随着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而逐步走向完善。而“完全真实的体育教师职业教育”则指在应用能力基础上的综合能力培养的内容体系。为此,将实践教学置于整个大的教学系统中,在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统领下,各基础学科各司其责,紧密联系,为实践教学提供横向以及纵向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实践教学充分体现其全程性、实践性、主体性以及职业性,共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综合能力。

3 结论

3.1 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是为了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体验、内化、操作等主动参与体育教学、体育训练、体育竞赛以及体育管理等过程以达到培养体育教育能力的的教学过程。其基本特征是全程性、操作性、主体性和职业性。

3.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教学体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基础上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校内见习、校内模拟实习、校外实习、毕业设计以及完全真实的教师职业教育。

3.3 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按照人才培养的目标既要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研究,厘清实践教学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并树立理论源于实践、理论服务实践的完整课程观。

参考文献:

[1]吴忠义,等.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架构及建设路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25(4):33-35.

[2]方爱莲,陈亮等.体育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80-84.

[3]张孟红.地方综合性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6):90-92

[4]周雪林.我国本科《体育教学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5.

[5]于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6):124-128.

[6]聂春丽.广西高等学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与优化策略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4.

[7]褚南峰,杨志超.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2):89-92.

[8]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张磊,邢金明.日本高校体育专业教育改革的新进展及其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5(5):416-419.

[10]王正霞.体育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4,36(3):86-89.

[11]赵建新.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3,5.

[12]訾向.宁波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状况实证研究[D]//宁波大学,2013,4.第37卷第6期 Vol.37 No.6

作者:宋丽维 王鲁克

上一篇:城市防灾空间设计论文下一篇:主题商场空间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