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银行贷款研究论文

2022-07-03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教育部和财政部提出的高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认为此模型两个方面需要进行改进:一是非限定性收入和支出在实际高校财务中的应用;二是非限定性净收入和一般基金增长率的预测。最后通过实例分析证明改进之后的模型对贷款额度预测更加客观实用,并符合高校的长期发展战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银行贷款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高校银行贷款研究论文 篇1:

公立高校银行贷款制度安排

摘要:解决公立高校银行贷款存在的问题,关键是构建新制度,对高校、银行、政府关于高校贷款的行为加以规范。新的公立高校贷款制度,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适度贷款制度,有计划政策性贷款、有条件商业性贷款相结合的银行贷款制度,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和银行贷款担保制度。

关键词:适度贷款;政策性贷款;商业性贷款;担保基金

Key words: moderate loan; policy loan; commercial loan; guarantee fund

一、公立高校适度贷款制度

关于公立高校适度贷款制度,我认为所谓适度就是“需要”和“还得起”的结合。虽然需要,但还不起,那不是适度;还得起,如果不需要也不会贷款,因此,适度贷款是“需要”和“还得起”同时作用的结果。具体到高校贷款来说,需要是高校申请、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行为,需要多少或者还得起的贷款数字是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批、高校申请、贷款银行同意的贷款额度。高校中出现的贷款规模过大、高校基本建设支出随意性大、资金使用效率低、浪费严重等问题,是我国公立高等学校事实上拥有的财务自主权过大所致。并且,我们在扩大高等学校财务自主权的同时,没有及时地建立相应的监督制度。因此,既要确定高校的贷款规模,又要从制度上限制高校贷款自主权,公立高校适度贷款制度包括:教育部门内部申请审批制度,财政部门监督制度,银行审批制度。

(一)公立高校银行贷款规模控制

贷款办学存在风险,因此,高校必须适度控制贷款的规模,降低负债给学校造成的财务风险。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高校贷款行为的规范和管理,防范财务风险,确保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颁发了教财2004第18号文《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这一重要文件。文件就高校贷款的指导思想、贷款资金的使用方向和贷款资金的管理作了明确的规定,并给出了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该模型对高校控制贷款规模,防范财务风险提供了量化的指引。但该模型没有考虑不确定性因素对高校未来现金流量的影响,其测算的结果可能会误导高校的财务决策。笔者试图在分析影响贷款规模因素和控制方法的前提下,引入肯定当量系数的概念对该模型作出某些调整和完善。

1.构建模型的前提。

前提一:以一定时期高校在归还长期贷款本金和其他长期性开支后,可用于偿还银行利息的净资金来源与同期贷款利率的比例关系为模型构建的基础。

前提二:主要以偿付利息的净资金来源为测算内容。一是利息来源形成渠道。主要由国家教育经费拨款、学校教育事业收入、校办产业(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等其他收入构成。二是净利息来源应扣除的因素,一项是高校经常性成本支出,另一项是清偿长期性借款,包括社会集资、债券类借款本金支出。

前提三:以长期资金来源与长期资金运用的前三年标准差系数为模型预测值的修正系数。

前提四:由于高校所在地区不同,不同的地区又存在不同物价水平,在全国高校实行统一收费标准的情况下,给高校带来收入上的差异。因此,在高校经常性成本支出前应乘上一个物价指数,使模型净利息来源情况更加准确。

前提五:由于学校学生的生源地不同,如果贫困地区的学生较多,就会影响学费的收缴情况,较高的拖欠率会使学校的正常收入水平受到较大的影响。学校的实际收入与理论值之差距由拖欠率来测定。

2.模型构造。为了建模的需要,笔者设定:A为国拨教育经费;B为教育事业收入,其中,n1为在校本科生人数,n2为在校硕士生人数,n3为在校博士生人数;m1为本科生学费,m2为硕士生学费,m3为博士生学费;C为校办产业(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等其他收入;D为除利息外其他财务支出,E为高校经常性成本支出,F为偿还贷款本金;M为净偿息资金来源;R为贷款利率;K为修正系数;Q为物价指数;S为学费上缴率;G为安全贷款规模;T为时间参数。根据前提一,得下列定义方程:

G=M/R(1)

M=(A+B+C)-(D+E+F)(2)

根据前提4和前提5,经过物价指数和学费上缴率修正过的偿息资金来源M′为:

M′=(A+SB+C)-(D+QE+F)(3)

B=n1m1+n2m2+n3m3(4)

那么G=[A+S(n1m1+n2m2+n3m3)+C-(D+QE+F)]/R(5)

此贷款安全规模的测定,既测定现在的安全规模,也预测今后的安全规模,加之采集上列公式数值为连续累计值,为准确显示预测期年度值,在此应将时间参数纳入公式内,由此得:

G={∑[Ai+S(n1im1i+n2im2i+n3im3i)+Ci-Di-QEi-Fi]×Ti}

/∑Ti/R(6)

(6)式的计算结果是贷款安全规模的临界值,根据前提三的要求,引入修正系数K,得:

G=公式(6)×K(7)

(7)式为模型完整构造。另外,如在上列模型中把归还贷款F去掉,可形成债务陷阱的检测模型:

G={∑[Ai+S(n1im1i+n2im2i+n3im3i)+Ci-Di-QEi]×Ti}

/∑Ti×K/R(8)

当模型测定的贷款规模小于实际贷款量,反映了借款人偿息净资金来源在未归还贷款本金的条件下,仍不能清偿全部贷款利息,进而使非主动性债务(欠息)伴随时间延续不断增加,即借款人步入了“永远还不清”的债务陷阱。

3.贷款规模的敏感性分析。这是检测某一贷款规模对待定假设条件变化的敏感度。对贷款规模进行敏感性分析,主要由于在测算出某一高校安全的贷款规模后,高校的实际贷款并不一定要达到理论安全临界值,那么,就需要知道当改变贷款方式时,或某一特定变量发生变化时,可贷的资金是怎样变化的。

总之,只要正确认识高校的贷款偿还能力,使高校贷款偿还能力的测算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解决高校怕担风险不敢贷款的顾虑,限制那些不顾财务承受能力盲目追求贷款规模的现象,并为高校贷款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公立高校的贷款审批监督制度

1.教育部门内部高校贷款审批制度。

(1)贷款申请。公立高校贷款须按照管理权限进行申请,申请报告包括:第一,贷款项目的申请报告与可行性研究报告,其中可行性研究报告又包括贷款项目名称,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贷款用途,贷款必要性,分年度贷款额度方案,分年度偿还贷款本息计划和措施,学校拟贷款期间内分年度非限定性净收入测算等;第二,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第三,学校拟新增贷款后,按“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自测贷款风险指数表。

(2)审批程序。分为五步:第一步,由学校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校内决策程序,科学确定贷款额度、期限及还款计划等,向主管教育部门提交贷款申请报告等有关材料;第二步,审批工作原则上在教育主管部门收到学校完整申请资料后的20个工作日内,给予明确回复意见或完成审批工作;第三步,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后,由教育部门向财政部门报备;第四步,经财政部门审查没有异议,教育部们通知有关学校方可与合作银行签订贷款协议;第五步,有关学校将正式签订的贷款协议的复印件报主管教育部门备案。

(3)审批原则和内容。银行贷款审批的基本原则是充分考虑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学校的收入状况、贷款需求与实际偿债能力,做到量力而行;贷款期限适当。评审的主要内容包括:贷款必要性;贷款预期用途的合理性和效果;分年度贷款计划和偿还计划的合理性;偿债能力;贷款风险程度等。

(4)审批结论与权责。教育主管部门将根据评审的结果,对高校的贷款申请做出同意或不同意贷款的审批结论,凡纳入审批范围但未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同意的贷款项目,公立高校一律不得贷款。未经批准擅自向银行贷款的,一经发现,将追究学校及有关人员责任。

审批结论主要用于控制高校财务风险。高校对送审数据和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按照“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高校作为贷款主体和还款主体的地位不变,承担贷后管理和偿还贷款的一切责任。

(5)贷款方案的调整。在教育主管部门批复的贷款额度内,高校可以自主减少贷款规模,或在不改变基本用途的情况下作适当调整。但是,若将非基建类贷款用于基建项目支出时,必须重新办理报批手续。

2.财政部门高校贷款监督制度。财政部门应该加强对高校贷款进行监督,主动从高校财务自主权方面进行约束。首先,严格界定高校财务自主权的范围,公立高校从银行贷款的权力应该受到严格的限制和管制,原则上高校不能拥有自主从银行贷款的决策权。高校的基本建设规划应该由政府来参与制定并监督高校实施。高校向银行借款或者通过其他方式从市场融资,必须经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批监督。其次,切实贯彻《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高等学校的财务活动应当依法接受监督”。高校财务情况必须公开透明,财务自主权应受到严格监督,财务运作情况必须接受审计。建立严格的高校财务问责制,依法追究那些随意贷款、随意支出给高校造成损失的学校决策者的责任。再次,高等学校财务预算必须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收入预算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支出预算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等原则。同时应分清高校各任领导的责任,硬化预算对学校和学校领导的约束。

3.银行对高校贷款审批制度。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政策性银行,都要按照贷款申请受理、贷前调查评估、贷时审查审批、贷后跟综检查的步骤进行贷款,对高校贷款也不例外。在高校贷款调查时,要特别注意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审批文件,通过分析高校几年来的收支情况、招生情况,认真研究贷款用途,合理确定贷款额度,科学确定贷款使用时间。

二、建立公立高校“有计划政策性贷款、有条件商业性贷款”相结合的制度

笔者认为,对公益性建设项目或称难以有资金回报的项目,进一步说就是靠政府拨款和学费的增量来偿还贷款本息的项目,实施有计划的政策性银行贷款;对经营性项目或者说项目自身经营有资金回报的,实施有条件的商业银行贷款。

(一)公立高校进行有计划的政策性银行贷款

1.明确政策性贷款主体。目前,我国有三家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进出口银行业务范围比较明确,只有国家开发银行业务范围较广,而且业务触角已伸向高校贷款,由其承担对高校进行贷款支持比较合理。也有不少学者建议组建政策性的教育发展银行,认为,组建教育银行不仅符合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原则,而且将极大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持续发展。还有学者认为,以外汇储备设立“中国教育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承担对高校建设和大学生助学贷款的职能。从学者们建议可见,认真进行高校银行贷款研究和制度管理非常必要。但是,我认为,为此新成立一家政策性银行必要性不大,只要明确由国家开发银行承担公立高校贷款和高校大学生助学贷款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因为,一是高校银行业务量并不是很大,不足以自上而下成立一个专门银行提供服务;二是国家开发银行无论从性质还是机构设置看都基本可以满足对高校的金融服务,关键是要重新明确国家开发银行的职能。

2.政策性银行贷款的计划性。要强调对高校贷款计划性,表现在:第一,贷款高校的优先发展符合国家整体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其贷款规模须经过教育主管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批准;第二,贷款高校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效率有大的提高,并随着政府拨款和学费增加,对长期贷款的还本付息有保证,即使需要展期,也有政府或财政部门提供担保,没有最终风险;第三,贷款高校还款计划性强,建设期满逐年还款计划具有可行性;第四,高校贷款具有政策保证,如贷款期限内招生数量变化、政府拨款的稳定和增长情况、学费收取标准的调整政策等都会影响高校收入;第五,高校贷款用途的计划性,即必须用于高校扩大校园面积、教学用房建设、教学设施设备建设等,强调专款专用。

从现实情况看,虽然政策性银行贷款具有长期性和政府预拨款性,但是,政策性银行的经营亏损并不是国家许可的。因此,认真预测未来若干年招生政策和招生人数的变化,确立发展重点和与招生人数相配套的高校规模是十分必要的。盲目默认高校自主发展,今后必然会造成高校设施闲置浪费,以至于出现新的有问题贷款。

(二)公立高校有条件的商业银行贷款

公立高校在商业银行贷款关键是要讲条件,过去和现在正在出现的有问题贷款就是因为商业银行不讲条件所致。影响高校商业银行贷款的条件很多,如公立高校的贷款资格、产权的特殊性、办学规模的变化、诚信意识和表现、管理水平等,最根本的条件是偿债能力。因此,笔者所指有条件发放商业银行贷款就是指发放有还款能力的贷款。

1.学生公寓建设贷款。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公寓已经难以满足扩招的需要,现有的公寓每间平均住7至8人,且住宿、盥洗条件很差。如果按照人均10平方米的标准,高校每扩招100名学生,公寓建设就需增加1000平方米,按每平方米900元的造价计算需90万元。按此标准推算,学生公寓建设贷款需求规模是很大的。据上海市38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经验显示,人均10平方米的大学生公寓每月收住宿费100元,开发商在13年内即可还本付息(政府有一定贴息和免税),每平方米造价为900元,房屋18年后归校方所有。从上海的经验可以看出,只要是有收入来源的项目,都可以借助银行贷款先行建设,用将来的购买力办好现在的事。

2.教师公寓建设贷款。高校教师的住房普遍达不到标准。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数为40.7万人,教职工总数为103万人,约需住房8700多万平方米,而根据目前的典型分析,达标面积约短缺30%。同时,各高校伴随招生规模的扩大,每年需增加教师人数,从而使得住房矛盾更显突出。商业银行支持高校教师住房建设贷款,通过发放按揭贷款归还住房建设贷款。

3.高科技项目风险贷款。全国高校产学研一体化的势头发展很快,科技项目产业化已经成为既定国策,国务院对科技人员创办高科技企业也制定了特殊的政策,如果高科技项目风险贷款面向高校推出,其规模和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4.高校食堂餐饮收入。按在校生规模5000人计算,一所大学一年的餐饮收入约为1500万元,按20%的盈利率计算,税前利润为300万元,因此,餐饮收入是还贷的重要来源。可见,高校后勤设施建设是商业银行支持的重点。

三、公立高校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制度

高校既是独立的财务主体,又是国家预算的基层单位,是一个财政主体,高校贷款的终极承担者是政府。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有责任对高校贷款加强管理。贷款风险的防范,直接关系到高校的信誉、形象和发展,关系到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甚至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因此,必须加强管理。

1.贷款额度管理。利用银行贷款资金,应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履行节约、量力而行的原则,合理控制贷款规模。贷款规模不能超过学校的偿债能力,高校年度内偿还贷款本金、支付利息的数额不能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行,这是合理确定高校贷款规模最基本的标准。学费收入是高校还贷的主要来源,而学费的多少取决于学生人数及收费标准,因此我们可以在贷款额与学生人数之间建立适当的对比关系,即制定合理的生均贷款额作为衡量贷款风险、贷款规模的指标。另外贷款期限的结构也要合理安排,将长期借款与短期借款相结合。

2.预算管理。(1)预算的动态平衡。预算动态平衡要求高校在某一特定期间内,在以后年度预期预算资金可以作为偿债保障的前提下,为创造未来预期收益,允许适度举债,特定期间结束,偿还全部债务,收支平衡。(2)预算的现金流量平衡。根据预计的现金流入量安排支出预算,将年度贷款额度和还贷计划编入预算,并实现一种新的“收支平衡”现金流量平衡。学校财务预算的平衡关系为:年度预计收入数+预计贷款数=年度预计支出数+预计还贷数。

3.贷款项目管理。贷款高校应制订严格的贷款资金管理制度与办法,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按管理层次逐级建立贷款资金项目管理责任制,责任到人,各负其责。贷款高校的校(院)长是高校贷款项目的总负责人,对全部贷款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负责,对确保按期偿还贷款本息负责。各级财务人员应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负责。各项目负责人必须严格按照项目建设计划使用资金,不得超标准、超计划使用资金,坚持厉行节约的原则,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凡用于基本建设、基础设施改造、设备购置等方面的支出,必须按国家规定的程序操作,通过政府采购、招投标等方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4.贷款审批管理。为便于全面掌握高校的贷款规模和风险状况,加强宏观管理与监控,及时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高校主管部门可以对贷款高校实行贷款审批制度。高校、高校二级机构和附属单位须将贷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具体还贷计划和措施等相关材料报学校贷款资金管理领导小组审批,凡累计贷款余额达到本校上年度总收入10%及以上的高校的新增贷款项目,还须送高校主管部门审批。其余贷款高校,也要将学校贷款规模报送主管部门备案。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再向银行贷款:(1)学校资产负债率超过40%;(2)学校累计贷款余额超过前一年的总收入。

5.银行贷款用途的管理。教育部规定,银行贷款资金一般只能用于危房改造及维修、基本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不可以用于日常经费开支,更不可以用于职工集体福利。高校贷款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高校的长期发展。如果依靠贷款资金来改善目前的教职工待遇,虽然近期可能会使教职工的待遇有所提高,但会给学校的未来背上沉重的包袱。这种盲目的贷款最终也会伤害职工的长远利益,一旦每年没有足够的收入或新的资金引入用于还本付息,就只好依靠借新债还旧账,贷款不断膨胀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高校贷款不能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应严格限制贷款的用途。只有那些重要的急需的并有一定预期收入的投资项目才是高校贷款时优先考虑的项目。

四、公立高校银行贷款担保制度

笔者认为,有必要建立高校贷款担保基金,这样的制度设计可以起到规范高校贷款,防止高校因过度贷款带来的财务风险,从而增加财政的负担,也能为高校解决贷款中的财产担保问题。如何构建高校贷款担保基金呢?

1.担保基金的注册资金和运营资金。公立高校贷款基本上可定性为政策性银行贷款,是借助金融信贷手段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担保基金应该是社团法人性的非盈利机构,其注册资金应由各级政府出资,主要职能是为公立高校贷款提供担保。基金的保值增值主要靠存款利息、担保手续费、社会捐助等。

2.担保基金的组织管理。担保基金的管理隶属于同级教育主管部门,主要有国家和省两级组织。

3.担保业务运作。一是保证对象和费率。由于担保基金是为高校政策性贷款而设立的,其保证对象仅限于高校和在校大学生,包括中央、地方公私立高校。在保证费率的确定上,既要考虑贷款保证的风险,又要考虑包括担保费率在内的融资成本,更要考虑对借款人的优惠扶持政策,保证费率初步定为1%到2%,低于社会担保公司2%到5%的担保费率。二是信用调查和保证承诺。当借款高校申请担保时,基金组织将认真对申请人的信用进行调查,分析判断,为承诺决策提供依据。当保证对象为高校时,主要调查高校属性、规模、财产状况、教育主管部门审批手续、借款用途、项目论证审批报告、还贷计划等;当保证对象是大学生时,应重点调查其品德表现、学习情况、身体情况、家庭情况、还贷计划等。形成调查结论后,确定授信额度,按照银行要求作出保证承诺。承诺方式分别为:对高校基础设施贷款和后勤社会化贷款的担保,由基金组织逐笔与银行签订担保合同;对大学生助学贷款的担保,以学校的院系学生的学年贷款总额为单元,由基金组织和银行签订保证合同,并附明细表。三是代偿、免责和求偿。当担保债务不能履行时,基金组织以保证合同代位履行。具体操作:先由贷款银行向债务人催收,确实无法履行的,由贷款银行请求基金组织代偿。超出担保部分,基金组织可以申请免责。基金组织代偿后,自动取得贷款人的债权人地位,获得代位求偿权,向借款人追偿。

4.代偿损失弥补。首先,由基金组织按照求偿权预期损失额计提的准备金弥补;其次,由政府财政部门给予一定的补贴;再次,条件成熟时,实行高等教育贷款担保的法定保险。

参考文献:

[1]陆毅.关于高校贷款办学的几点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9).

[2]张海兰,田园.我国高校银行贷款规模控制模型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04,(6).

[3]王忠国.组建教育银行正当其时[J].黑龙江金融,2002,(12).

[4]刘崇献.用外汇储备设立中国教育银行[J].观点,2006,(1-2).

[5]阮丽芬,王艳.高校贷款风险及防范[J].会计之友,2006,(4).

[6]王志伟.利用银行贷款的利弊得失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2001,(3):29-31.

(责任编辑:贾伟)

作者:李文江

高校银行贷款研究论文 篇2:

高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的新探索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教育部和财政部提出的高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认为此模型两个方面需要进行改进:一是非限定性收入和支出在实际高校财务中的应用;二是非限定性净收入和一般基金增长率的预测。最后通过实例分析证明改进之后的模型对贷款额度预测更加客观实用,并符合高校的长期发展战略。

关键词:高校 贷款额度 模型改进 风险评价

一、高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

(一)基本思路

高校贷款的前提条件是必须保证未来一定期间内每年具有可用于偿还贷款本息的可偿债资金。在综合考虑未来经费收支增长、资金现值、事业基金中一般基金的余额等因素后,对可偿债资金进行计算并适当调整,即可确定贷款控制额度。高校可据此对自身贷款规模予以合理控制。实际贷款余额占贷款控制额度的比重即为贷款风险程度。比重越大,风险程度越大。高校应将贷款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二)基本设定

第一,高校不能因偿还贷款本息而影响现有基本办学能力和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第二,高校事业在未来一定期间内呈稳定增长的态势;第三,不考虑非常态的不可预计与不可控制的情况(如获得国家财政重点支持、获得大宗无指定用途捐款等);第四,将高校视为一个整体,不考虑内部各级次的资金分布状况。

(三)贷款控制额度测算方法

1.非限定性净收入的确定。高校的收入来源可分为限定性收入(有指定用途)和非限定性收入(无指定用途)两大类。只有非限定性收入才能作为高校偿还债务本息的资金来源。非限定性收入包括非专项教育经费拨款(不含附属中小学教育经费拨款)、教育事业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经费拨款、上级补助收入和其他收入。

非限定性收入=(非专项教育经费拨款-附属中小学教育经费拨款)+教育事业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经费拨款+上级补助收入+其他收入

高校的正常运转和发展首先必须确保必要的刚性支出。必要刚性支出包括基本支出(不含科研支出和已贷款利息支出)和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必要刚性支出=(基本支出-科研支出-已贷款利息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非限定性净收入=非限定性收入-必要刚性支出

2.根据高校事业稳定发展的基本设定,进一步设定非限定性收入与必要刚性支出按同比例增长,则高校的非限定性净收入也将按同样速度递增,具体增长比例应按照审慎性原则确定。

3.n年期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为平衡各年收入与支出中偶然因素的影响,可以年均非限定性净收入R0为基数,以n年期同期银行平均贷款利率i为折现率,计算未来n年期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具体方法如下:

(1)年均非限定性净收入R0=近两年非限定性净收入之和/2

(2)n年期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R0×现值系数f

式中,g为设定的非限定性净收入增长率,n为期间数(年),i为同期银行贷款利率。

4.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由于高校事业基金一般基金余额中仍有部分资金可用于偿还贷款本息,因此,n年期累计的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加上一般基金中可用于偿债的资金(可按一般基金的20%-50%测算),即可测算出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指n年期内累计贷款余额的最大值,不包括已经偿还的贷款)。

n年期累计新增贷款控制额度=n年期累计的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一般基金中可用于偿债资金

5.N年期累计新增贷款控制额度。假定高校新、旧贷款均需在n年期内全部偿还,则:

n年期累计新增贷款控制额度=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累计尚未偿还贷款余额

(四)贷款风险程度评价方法

现有贷款风险指数=累计尚未偿还贷款余额/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

现有贷款风险程度评估标准如下:0.8<贷款风险指数≤1,高风险;0.6<贷款风险指数≤0.8,较高风险;0.4<贷款风险指数≤0.6,中等风险;0.2<贷款风险指数≤0.4,较低风险;0<贷款风险指数≤0.2,基本无风险;如现有贷款风险指数>1(或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0)时,则表明高校在该期间内暂无贷款能力,不能再增加任何新的贷款。

(五)使用说明

本模型中包含大量设定前提,有关测算结果的准确性视设定条件与实际情况的吻合程度而定。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个别收支项目进行适当调整,进而确定本校合理的贷款控制额度,并对自身贷款风险状况进行评价。

二、高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改进

(一)对于非限定性净收入的界定与高校财务实际情况有所不同

在模型中,非限定性收入包括非专项教育经费拨款(不含附属中小学教育经费拨款)、教育事业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经费拨款、上级补助收入和其他收入。依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规定,高校的其他经费拨款主要由公费医疗经费、住房改革经费、政府特殊津贴等项目构成,其都具有专项经费拨款的性质,各高校一般不能任意改变这类经费的使用方向,专款专用,不能用于偿还贷款。

(二)增长率的测算方法

在高校贷款额度测算中,非限定性净收入增长率的计算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但是模型中未指出非限定性净收入增长率g的预测方法;另外一个直接影响贷款额度的重要因素一般基金同样面临增长率难以测算的问题。而由以上介绍的模型可知,非限定性净收入是由非限定性收入和必要刚性支出所决定,因此,非限定性净收入的测算问题可以直接转嫁到非限定性收入和必要刚性支出的增长率上来。本着学校发展稳定的原则,模型设定非限定性收入与必要刚性支出按同比例增长,模型中同样假设了一般基金具有稳定增长的特性。因此,本文利用客观的历史数据对未来增长率进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合理的增长率预测高校贷款控制额度。

三、高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改进的应用

本文选取西部地区某高校G大学,G大学为公立全日制普通高校,隶属地方政府教育厅管理。G大学总校园占地面积4 10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全校全日制在校学生3万余人,校本部教职工1 500多人。G大学为进行新校区建设,于2007年开始申请银行贷款,其银行贷款金额2007年为23 280万元,2008年为31 000万元,2009年为52 100万元,总计106 380万元,计划在未来8年还清贷款。G大学2005年-2009年的真实财务报表可以整理出表1的数据。

(一)非限定性净收入的计算

非限定性收入=非专项教育经费拨款+非专项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

非专项教育经费拨款主要指教育经费收入中的经常性经费项目;非专项上级补助收入指上级补助收入中的非专项补助部分;事业收入包括教育事业收入和科研事业收入中已完成科研项目的结余;经营收入指高校在教学、科研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性活动取得的收入;附属单位缴款指高校附属的独立核算单位按照规定标准缴纳给所属高校的各项收入;其他收入指高校取得的,不包含在上述各项收入中的其他项目,如投资收益、捐赠收入、租赁收入等零星收入。

必要刚性支出=(基本支出-科研支出-经营支出)+ 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基本支出主要指高校用于教职工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及财政审核的预留机动经费等。由于该部分支出具有刚性,因此在基本支出部分应减去科研支出与已贷款利息支出金额;经营支出指高校在教学、科研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性活动耗费的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指高校对附属的独立核算单位按照规定标准拨付的各项补助支出。根据以上介绍的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

非限定性净收入=非限定性收入-必要刚性支出

(二)对增长率的预测

增长率拟合图形表示非限定性增长率、必要刚性支出增长率和一般基金增长的发展趋势,图形由统计软件SAS利用2005年-2009年该校各自增长率(表2)进行拟合,在拟合的基础上对未来8年的增长率进行预测,如图1所示。

由预测曲线可以得到预测区间这8年中非限定性收入、必要刚性支出、一般基金的增长率的预测增长率(见表3)。本着稳健性原则,也符合高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稳定发展的模型假设,在此,使用预测期间的平均增长率作为计算贷款额度时所用的非限定性净收入的增长率(g),这样可以避免历史数据中因为某一个年度某些方面的变化对于预测结果造成的微小偏差。

预测期非限定性净收入增长率=(0.16+0.138+0.118+0.095+0.095+0.072+0.05+0.033+0.008+ 0.144+0.133+0.124+0.111+0.013+0.095+0.083+0.072)/16=0.091

预测期一般基金增长率=(0.057+0.059+0.061+0.063+0.064+0066+0.068+0.070)/8=0.064

(三)增长率改进前后贷款额度测算和风险评价

1.增长率改进之后贷款额度测算和风险评价。基期非限定性净收入R0=(6 389.98+7 470.87)/2=6930.43,改进后非限定性净收入增长率0.091,预测期间设定为8年,并设定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为6%;改进后一般基金增长率为0.064,一般基金中可用于偿还债务的比例设定为20%-50%的均值35%,2009年年底的贷款余额为106 380万元。8年期累计的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Ro*f= 63 260.41(万元),8年期累计可偿债一般基金为13 137.15万元,8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8年期累计的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8年期一般基金中可用于偿债资金=62 164.13+13 665.91=76 397.56(万元),现有的贷款风险系数=累计尚未偿还债务余额/累计贷款控制额度=1.40,表示该高校属于超高风险中,不能增加新的贷款。

2.增长率改进之前的贷款额度测算和风险评价。基期限定性净收入R0=(6 389.98+7 470.87)/2=6 930.43,预测期非限定性净收入增长率=(0.245+0.172+0.342+0.106+0.184+0.12+0.296+0.09)/8=0.193,预测期一般基金增长率=(0.05+0.05+0.056+0.054)/4 =0.053,同样的预测期间8年,银行贷款利率6%以及可偿债一般基金比例35%。经过测算得到8年累计的非限定性现值为97 873.48万元,累计可偿债一般基金为13 001.33万元,8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为110 874.81万元,贷款风险系数=106 380/110 874.81=0.96,属于高风险,尚可新增贷款=8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累计尚未偿还贷款余额=110 874.81-106 380=4 494.81(万元)。

从上述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增长率在改进前后存在明显的差异:改进之前,预测期的非限定性净收入的增长率为0.193,一般基金增长率为0.053;而改进之后预测期非限定性净收入的增长率仅为0.091,一般基金增长率为0.064。造成改进前后增长率差别的原因在于预测曲线的斜率,决定着非限定性净收入斜率的非限定性收入增长率和必要刚性支出斜率均为负,并且非限定性收入增长率的下降速度明显大于后者;一般增长率为一条斜率为正的曲线,后期的增长率自然比前期的增长率要大。增长率改进前后预测的结果高校财务风险明显存在差异:改进前,风险系数为0.96,该高校处于贷款的高风险当中,但是理论上还可以增加新的贷款来满足办学的要求;改进之后,风险系数为1.40,严重超过了贷款的控制上限,预示着该学校在未来这段时间内将会发生财务危机,该高校不仅不可以增加新的贷款,而且在以往正常的还款途径上,需要寻求一些新的方式,否则无法偿还到期贷款。

综上,用发展的眼光对高校贷款控制额度的预测,高估了高校的偿债能力,则直接造成高校未来财务危机,低估偿债能力,则不利于高校利用财务杠杆作用。综上所述,为了确保高校长效发展,对于高校贷款额度的控制需要做到三个方面:第一,对于非限定性净收入的界定要贴近高校财务实际,第二,需要用未来的增长率进行高校贷款额度的测算;第三,需要建立长效的高校债务机制。S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债务化解方案及风险防范长效机制研究的中期研究成果;项目编号 11XJA880011)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规范财务风险的意见[S].教财[2004]18号.

2.谢立本.对高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的探讨[J].肇庆学院学报,2011,(1).

3.赵凯.基于地方工科院校的高校贷款财务风险研究[D].北京:西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1,(5).

作者:曾繁荣 蒙良 张洁

高校银行贷款研究论文 篇3:

中国高校破产:真实的谎言

《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称,2005年我国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量约在1500亿至2000亿元之间。不少地方高校目前都已是负债累累。用业内人士的话说:“按照严格的财务核算制度,一些高校其实已经破产。”

负债的根源在于高校的无序扩张。高校扩建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信贷。据业内人士估计,银行贷款占到学校基建总投资的80%以上,一些高校不仅从财务核算上来看已经破产,从实际运行上也已经陷于困境。

大量圈地的背后

在南京,浦口大学城是南京最早建设的大学基地,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落户高等院校12座,在校生44045人。

但相对于其他两个“后起之秀”,浦口大学城的容量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江宁大学城占地27平方公里,到2008年人口可达15万至20万,而仙林大学城管委会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规划中的“仙林大学集中区”占地面积为27平方公里,其中一期工程规划区域已经达到20平方公里。大学城、科技工业园区和中心区、高档住宅区总面积达到34平方公里。

在2005年,随着6所高校的进驻,浦口大学城扩容近万亩,是过去10年总和的一半。

有了大学城的“大肚皮”,各大高校的“圈地”就有了保障。据了解,南京大学在仙林大学城圈了5000亩土地,准备将位于鼓楼校区的大学本部全部搬到仙林大学城;东南大学在征地1000亩之后,又与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悄然签订新校区协议,把主校区从江北南迁至江宁,规模近4000亩,大量圈地的背后是什么?“大学城的地价格非常便宜,圈下来后将来可以升值,还可以想办法进行经营性的开发。先圈下来再说,将来肯定有用。”这是某些高校领导的真实意图。

从北京大羊坊店收费站出发,沿着京津高速公路行车半个小时左右,便可以在路西南侧廊坊境内见到一片颇为壮观的建筑群——宽阔的马路、现代化的高楼、片片绿地,这就是东方大学城。

在2000年以前,这里是一片庄稼地。1999年底,由北京市外企服务集团公司和民营的爱新日语培训学校合资建立了东方大学城开发有限公司,公司注册地是廊坊,当时的注册资金是1亿元。工程从2000年起正式开工,并迅速完成了100多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占地数千亩的一期工程。

另据西部大学城规划资料显示,位于西安市南郊长安区的西部大学城,南依秦岭终南山,西临长安科技产业园,曾经是陕西省重点建设项目。该大学城总体规划25.1平方公里,总投资85亿元人民币,目前,18所高校已在这里动工建设。

西部大学城分南区、北区、西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包括西安财经学院、陕西教育学院、西京大学等九所院校;北区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包括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学院等五所院校;西区规划面积9.1平方公里,包括西北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四所院校。其中西北工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京大学已建成招生。

据陕西省教育厅有关人士介绍,“西部大学城”计划征地400公顷,初步规划建设标准化学生公寓及有关后勤服务、学生娱乐、基础教育设施的面积将达100万平方米,可以供10万学生入住。

在苏南,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大学城”,动辄占地10万平方公里,这些田都是昔日的高产亩。可这些城市大多只拥有1-3家国家认可的高校,其余的所谓高校都是中专或职业学校。

扩招引发的贷款风潮

正是由于中国几乎所有的院校都想做“大”学,疯狂圈地,拼命扩张,大兴土木,使劲盖楼,建设所谓大学城,动辄占地数千亩,就是哈佛这样的大学也望尘莫及。花费巨资,哪来那么多钱还账?造成巨大的坏账可想而知。

一项专门调查显示,目前各地高校建设资金绝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财政拨款和自筹资金所占比例较低。除个别高校外,银行贷款占整个建设投资一般在80%以上,有的高校银行贷款已占其整个投资额90%以上。

从1999年扩招开始卷入贷款风潮中的中国高等院校,2008年前后将陆续迎来还款高峰期。一项调研表明,中国公办高校贷款规模高达2000亿到2500亿元。高校贷款有可能成为新的高风险贷款项目。

“部分高校‘破产说’言过其实,教育不会成为第二个国有企业。”教育部部长周济不久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高等教育的固定资产有5000多个亿,目前存在的高校贷款问题“会认真解决”。但按照严格的财务核算制度,一些高校其实从理论上说已经破产。即便按周部长所说,高等教育的固定资产有5000多个亿,偿还2000亿债务绰绰有余,但是如果高校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来还债,要把固定资产折旧变现后再还贷,简直无法想像:把高校的办公大楼、教学楼、实验室都变卖还贷去了,老师到哪上班,学生到哪上课?学校怎能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这种做法没有可行性可言。

根据中国高校建设投资借贷率超过80%的现状,如果按照其目前的财务收支测算,仅靠其每年的收支结余,是难以按期归还银行贷款的。对银行信贷依赖度过高,一旦高校收费政策发生调整,或国家财政拨付政策有所变化,高校的贷款风险将集中凸现。其次,银行信贷资金期限结构普遍存在不合理现象,流动性风险明显。

目前高校的抵押物多为教学、科研设施,所以难以变现,难以查封追偿。而我国担保法又规定,高校不得是保证人,高校的用地和建筑物等不动产不能用于贷款抵押,在实际操作中以公益设施为抵押的贷款又缺乏法律保障,且高校也很难找到合适的企业、财产为其贷款提供担保。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李志仁教授担心这会形成新一轮呆账。据报道,中国银监会已经向各金融机构下发了一份通报,要求高度警惕对一些企业的贷款,其中就包括河北廊坊东方大学城。

高校为何欠下那么多的债务?这跟最近几年的高校改建扩建有关。但在扩招名义下的这些贷款很大一部分并未用在教育资源的增加上,而是助推了高校形象工程。更可怕的是,高校浪费在形象工程上的巨款,往往还成了拼命提高学费的正当理由。

冗员资本也让高校难承受。以某部属高校为例:2006年度学校教育事业费支出约为6.6亿,其中人员经费开支约为3.1亿元,占教育事业费支出的47.2%。经计算,该大学行政人员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28%(15%为正常范围),专任教师仅占职工总数比例不到38%。

而在大学城快速发展的同时,“大学城是否太多”的话题总是要面对的。比如,江苏省普通高校在校生为61万多人,占地6.2万多亩,各类教学、生活、后勤设施建筑面积4000多万平方米,规模、总量已经创下多个全国第一。高校进驻大学城,建设分校区,势必要扩大招生。生源在哪里?据了解,2006年江苏高考报考人数341419人,按江苏教育强省建设目标,学生毛入学率要达到30%,而江苏每年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到省外读书,这和外省学生来江苏就读的数量大致扯平,那么江苏每年的大学新生应该不到20万人。

这个数字相对于大学城动辄四五万的“容量”而言,显然是不够的。这是各地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

债务应由谁来埋单

中国所有大学城建设的资金主要来自国有银行的贷款,“有些校长甚至不敢想怎么还银行贷款”。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程方平说,大学城动辄从银行贷款数十亿甚至上百亿,年息就是很大一个数字。起初设想通过学生学费还贷,但现在多数大学城的实际生源只能达到设计生源的1/4左右,用学费偿还利息已很不容易。由于计划生育的原因,2008年后适龄大学生数目将会下降,大学光靠学费还贷的设想是不现实的,何况目前大学对收费普通家庭而言已很高,再进一步提高的话,从道德上和可操作性上也说不通,走不通。

比如,耗资8亿元的南京中医药大学仙林校区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其中银行贷款占筹资总额的90%以上。

这几年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还贷勒紧裤带,每年仅偿还银行利息就要花费近5000万,而学校每年的学费收入不过1亿元左右,其中政府年拨款6000多万,支付1000多教职工工资奖金尚有缺口,再加上其他教学、科研和行政开支,学校只能承受贷款的年利息,无力偿还本金。

事实上,在政府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银行便是高校唯一的大额资金来源。银行之所以愿意把钱贷给公立大学,尤其是把重点大学视为优质客户,是因为这些大学负载着高等教育的重任,银行认为政府是不会让这些大学破产的,把钱借给公立大学远比借给企业安全,因此银行争相把钱贷给大学。

而公立高校的属性决定了巨额债务只能由政府和学校共同承担。浙江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华说,“原本高校基建就应该政府掏腰包,学校已经承担了贷款的职责,政府还钱就是应当的。”

可以说,现在部分高校遇到了此前国有银行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在现有的体制下,在“安全”的考量下,无论有多少坏账,国有银行不能破产,公立大学尤其是公立重点大学,无论背负多少债务也不能破产。前提是要国家拿钱出来将亏损的大洞填平,就像国家拿出巨额资金来消化国有银行的 不良资产一样。这样,中国纳税人在为国有银行重组埋了天文数字的单后,可能又将为高等教育再交一笔“学费”。

有专家坦言,处于高风险状态的高校,由于其贷款远远超出了总资产负担能力,难以抵御发生的意外情况,可能会在难以承担风险损失时将其风险转嫁给最终责任人——政府。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3月15日透露说:“江苏省政府将拿出三四十亿财政资金直补高校贷款,目前已经有了初步解决方案。”

据王斌泰介绍,江苏省高校现在有100多亿元债务,江苏省将通过“三三制”来化解——政府拿出三四十亿,另外通过资金运作再筹集三四十亿,余下部分由高校自己承担。

在浙江省,高校偿贷工作已在静悄悄进行——省财政拿出40亿为高校贷款贴息,浙江大学还以24.6亿元高价卖掉了靠近风光绮丽的西子湖的湖滨校区地块。

高校负债经营问题的由来,确实肇始于政府。

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吹响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号角。在为中国经济起飞输送人才的同时,全国高校大兴土木,为新招的大学生们提供崭新的教室和宿舍。短短5年间,全国的高校校舍增加了3.2亿平方米,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23%。

高校借扩招之机,抢占市场份额;政府则希望高等教育拉动消费需求;而银行认为,作为事业单位的高校,无论怎样贷款都会有财政托底,绝对安全。

作者:顾列铭

上一篇:水利企业水利经济论文下一篇:实践教学给水排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