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统一论文

2022-04-30

赫尔巴特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学科德育主要是将德育渗透到教学当中,从而实现各科教学与品德教育相融合的一种德育形式。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化学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统一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化学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统一论文 篇1: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摘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程目标的重要领域,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价值观是情感发展的结果,反映着情感的发展水平,他们具有内在的相互联系,化学新课程把二者合成一个课程目标领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态度、教学观的参与,将理性教育的片面变得全面,使课堂教学向“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转变,使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空间,培养学生兴趣、理想、信念、活跃课堂氛围,它给化学科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课程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放在课程目标的重要领域,定位为“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一系列的要求,笔者归纳如下:(1)培养学习探究的兴趣。(2)建立科学的物质观。(3)关注化学与社会发展、周边生活的密切关系。(4)树立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观念。(5)培养合作、思考、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6)增强爱国意识。

可是,据笔者一年多的调查,现状堪忧: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想到了砍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的目标,认为它可有可无;有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直接从教学参考书上照搬,课堂实际教学中并不进行落实;有的教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随意性很大,往往受突发事件的影响而实施……为何会如此?

在调查中,笔者体会如下:

(1)教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的认识严重不足

教师的教学观念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也会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施。有些性格内向的教师对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施感到不好意思,如一位教师谈到:“我最头疼的就是德育教育,不知道该怎么实施,而且,面对这样的高中生,他们也都什么都懂了。德育教育实施太肤浅,没效果,又感觉教师很做作,有些难为情。”

认真积极的教学态度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落实,反之则影响其落实。 一位老教师谈到“写这个东西(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一般只是应付写教案。否则连看都不想看呀,话是如此说,但是一般来讲,知识点讲到位了,学生自然就明白了。目标也自然就达到了,所以教学目标对我来说形同虚设。”还有一位教龄12年的教师这样说“我感觉我对知识点的掌握比较熟悉,也比较准,上课没问题。不用设计了,一般我是回来后再写教案,写教案也是写一写知识点,没有什么具体的设计。”有的老教师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是“官话”,只是课堂上多说几句。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施认识不足,是阻碍其落实的主要因素之一。

基于这些观念,教师们在目标的设计到实施中都存在应付、肤浅、模糊的状况。

例如,很多化学教师不管什么内容与过程设计其教案中的情感目标都为“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当然很多化学内容具有哲学的思辩,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也是重要的情感教育目标,但在对教师教研访谈过程中可以发现,教师对情感目标的认识很多停留于政治思想角度、品德教育角度,不明确课程中所涉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究竟是指什么,它们与化学事实或化学概念的教学之间是什么关系。很多教师对贯穿于化学知识体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缺乏在课堂经验教学方式或内容上的研究。

(2)升学和考试的压力

以中考和高考为中心的升学考试体制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学化学的教学。由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当前的考试体制下不能明确具体地测量,所以很多教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落实不下去或者不到位,归咎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这里也有教育体制的责任,毕竟是为了应付考试嘛,课堂容量不够,全讲知识点了。”“把重点放在知识上,就是想怎样才能得高分,其他的目标就是应付着写上。”“我们这里每个老师带的班很多,为了赶齐教学进度,会使一些设计好的情感目标没有完成。”……升学和考试的压力成了众望所归的“目标”,为了应试而教,成了当前中学化学教学的一种无奈的必然。

(3)周边的文化氛围

在学校,笔者在访谈一位5年教龄的教师时,他说“情感教学目标平时不太注意,因为老教师就是这样教的呀,大家在集体备课的时候都不说”。一位工作已15年的老师也这样说“我从不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因为学校没有这个传统”。同时,学校决策者的理念会对化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施产生很大影响。访谈中,有的教师提到“学校月月都考试,到时看成绩排名,你要是进行这方面教育,成绩上不来,到时候开大会,校长就找你了。”“学校理念先进,但它必须是面对高考,主要是成绩,常规教学不能搞虚的,有一两年要是成绩上不来,校长就让你走人了。”校长们也都明白新课程的理念,但如果在实际教学只注重教师教出来的成绩,那么对教师在课堂层面实施新课程会产生误导作用。

在社会上,由于家长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认识不够,使得教师对化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视也随之减弱。“我一般在教学中不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因为社会压力也比较大,主要是家长反对,只要学生考得进(大学)去,其他不管。”可见,新课程的实施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改进目前的教育教学现状。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不可否认,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这是一件长期的任务,关系到整个化学学科教育机制、教育理念的逐步转变。这也是作为具有强烈使命感的同仁们应勇敢面对的一件大事,笔者就几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三点思考:

一、兴趣的培养

三千年前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多塔戈告诉我们:“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一位教师就像一颗火种,若能点燃学生,真正有潜力的人就会脱颖而出。教学中的一个问题、一则实验,在教师的不经意之中或许会打开学生通向化学殿堂的大门,激发学生对科学终身的追求。

例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早年就是在中学化学蔗糖与浓硫酸的“黑面包”实验中,体会到发现的快乐,从而使他对化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最终在“生物大分子结构测定”中取得了成功。

或许,我们无法改变周围的环境和整个社会的教育理念,但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我们可以春风化雨,可以局部的改变化学课看似僵硬的脸孔,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师爱是教育之魂,是教育的生命线,也是教育的润滑剂、催化剂,它应渗透在教育的全过程。我们要细心地去捕捉学生身上瞬间闪现的火花,及时地赞美他的闪光点,哪怕这在别人眼里只是微不足道,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喜欢化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

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爱是教育的原动力。在课堂上,老师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励的话语,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以爱为前提,我们还要努力营造和谐的化学课堂。学生在宽松愉快的化学课堂中以一种愉快的心情学习时,学生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就可以得到强化和巩固,从而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主动发展。

在这个前提下,积极合理的评价手段、自主讨论的学习方式、质疑和创新精神的养成就成为一种可能了。同时,这些教学方式和手段的使用又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于无形中得到了体现。

二、科学精神

化学作为一门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基础自然科学,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认识真理的探究活动,化学也不断地丰富、深化或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自然观。现代化教学中是把化学家认识世界的模式和科学思想方法贯穿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习主体从目的、需要、动机、情感等方面仔细感悟,体会形成科学认知的过程,把握科学、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关系,提倡学生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养成尊重他人成果的正确态度,以及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这为化学教育中人文价值的体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因此,在化学教学中科学教育的同时有意无意地渗透人文教育,会使课堂生机勃勃,激发并保持学生的思维兴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促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观察、思考、归纳和总结。同时也提高了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使人获得理性的、情感的、精神的、人格的等方面的健全发展,使人最终成为一个既能创造生活又能享受生活,既懂得尊重他人又善于实现自我的具有完美个性的人。

在分析教材中,努力挖掘其隐含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并将它们写进教案,融进教学,无论是讲授理论,演示实验,还是分析例题,都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与方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逐步学会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分析事物,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如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金属活动性的改变,体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物质的变化与外界条件的关系,体现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观点;化学原理在化学实验中一次次被验证或修正,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酸碱中和、沉淀溶解、氧化还原等体现了矛盾的普遍存在以及矛盾的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

这种思想的教育,在化学实验中尤为突出,在实验教学中精心准备、认真组织、严格要求,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良知的挖掘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据报道:“全球最大冰毒案”主犯刘招华,用新型的化学合成方法制造出12,36吨高纯度的冰毒(市值55亿美元),从此走上一条不归路。他在中学时代化学学习成绩很好,案发时在他家中发现有关化学书籍就有一米多高,在研究“冰毒”合成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刘招华事件”值得引起我们深思!

在这里,良知的挖掘显得更为重要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加上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是我们教育的方向。

氟里昂的合成为制冷工业提供了可靠的介质,但同时由于氟里昂的过量排放而造成的臭氧层空洞令人头疼,诸如此类困扰人类的问题还有许多,因此只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体现先进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的人文精神作为科学技术的依托。这样,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才能为人类带来福音,而不至于给人类带来灾难。

例如,讲授化学反应速率的时候,从北京故宫保和殿后的“云龙陛石”近几十年来腐蚀变快谈起。由于近几十年来SO2等有害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增加,致使酸雨增多,使一些古代石雕以及建筑物、桥梁等的腐蚀加快。从中引出化学的反应速率和浓度等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有关概念,还使学生注意到了化学工业的发展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效益观念。

2、绿色化学教育

在现代生活中,化学是人人都无法回避、无法离开的。统计资料证明,世界专利发明中,有20%与化学有关。化学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化学知识的应用,创造了无数的新产品进入每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使我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受益非浅,更不用说化学药物对人们防病祛疾、延年益寿、更高质量的享受生活等方面起到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随着化学品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给人类原本和谐的生态环境带来了黑臭的污水、讨厌的烟尘、难以处置的废物和各种各样的毒物……这些情况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积极倡导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保护增值,提倡文明适度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树立绿色意识,培养学生从事绿色化学研究与开发的能力。这将给改革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提供一个更宽敞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淳,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马云鹏,课程实施探索——小学教学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M1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祖浩,着眼于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化学新课程解析与实施中的问题探讨[N],中国教育报,2005.10.14

[4]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l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胡亚拉

化学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统一论文 篇2:

德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赫尔巴特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学科德育主要是将德育渗透到教学当中,从而实现各科教学与品德教育相融合的一种德育形式。

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自然科学课程,教师在担任化学学科内的授业、传道、解惑职责的同时,也要注意将德育与化学学科有机融合,在日常教学中担任起德育辅导的任务。笔者通过化学课堂的教学实践,分析了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希望利用化学本身的学科优势加之德育潜移默化的渗透,在促进学生知识积累和增长的同时,增加学生做人的德育储备。

新课标中德育处于重要的地位,课标具体要求各传统学科教学不仅要完成学科内的教学内容传授,同时也要加强学科内德育的渗透。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把化学学科的事例以及化学相关的故事穿插于德育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使学生在学到化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受教育的程度,从而激励学生的成长,树立远大理想,最终变成社会的有用之才。

一、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意义

化学科学是专业化的唯物主义科学学科,如果在教学中只关注科学本身而对学生缺少人性化的关怀和教育就会让学生在学科的学习中变得冷漠、没有人情味、两耳不闻窗外事,这样的学生缺少对社会公共问题的关注,进而培养出一个纯粹的知识机器,而不是一个胸怀祖国和社会的接班人才。为了避免造成化学学科教学唯科学化倾向,可以在化学教学中增加对学生人性化发展的关注,巧妙地完成德育的教学目的,即把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与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使学生意识到化学的学习并不是单纯地、机械地学习化学知识,而是通过化学知识的储备提升未来工作和生活中解决社会相关化学问题的能力,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增加德育内容的渗透,能够培养学生崇高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一)关注学生内在德育需求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关注学生内在的德育需要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德育的渗透可以让化学课堂上学生回归生活,并且学会知识的同时更学会了做人。学生被作为教学的主体,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会获得认可、成长、尊重和体验成功、展现自我价值的追求。让学生用道德的方式体验、感悟、享用和创造生活,最终获得自我的肯定,实现德育的终极追求。

(二)营造积极氛围

教师在化学课堂上要善于利用具体事例和名人故事等创设德育情境,营造德育的积极氛围,情境创设的种类可以分成故事情境、史实情境、实验情境、生活情境、文学情境、生产情境等。创设情境可以利用的资源可以来自家庭、学校、社会、自然以及网络等不同的渠道。学生根据这些贴近生活的情景产生心灵的触动,引起情感共鸣。通过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关注,能够形成一定的判断力,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重视合作、自主、探究式学习

学生的互动可以对学生的道德品格带来影响,个体学生在群体的互动、合作和探究中一定会受到来自于他人的情感影响,有助于学生在群体间形成良好、积极的道德品格。通过合作、讨论学习给学生带来一种共同承担和共患难的学习经历和体验,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内心的交流与碰撞,感受到被他人接受和认同带来的自信与自我意识,学生自身的情感和思想观念通过集体学习的冲击和刺激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学生一定会通过小组的合作、讨论等学习方式体验到成员之间合作的重要性,通过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参与意识,最终获得人格的发展和升华。

(四)从深度和广度上挖掘德育素材

德育是一颗有生命的种子,必须生长在适合其发展的土壤之中才能终有所获,因此化学教师想要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就必须深入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学素材,从而找到德育与化学教育的结合点,从而深化德育的效果,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拓宽德育素材:

1.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化学教学中究竟哪里可以作为德育融入和渗透的切入点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只有把化学课堂当成教学的阵地,针对教材的内容多想、多思、多悟才能不断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例如苏教版化学必修1中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分类,在向学生介绍氯气的毒性时,可以从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故事背景入手,帮助学生深刻了解化学与人类的关系,最典型的案例便是二战时期德军大量地使用氯气做成的化学武器进攻法国军队所在的阵地,结果造成法国士兵的极大伤亡。同时可以为学生提供当时的历史资料及图片,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当时的悲惨情景。通过这样的故事介绍可以让学生深刻了解氯气的化学性质,也能让学生明白“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理念,学生会深刻感受到化学科学也是一把双刃剑,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如果使用不当,同样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伤害,因此学生会渐渐具备热爱和平的良好道德素养。

2.教学中的德育素材。化学教师把德育渗透在化学教学之中,要跳出德育只是跟学生简单说话或者讲述道理的误区,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中都可以渗透德育的内容,例如教师的备课环节、习题的编写和组合环节、作业的批改环节以及与学生的交流之中都可以渗透德育。

(1)备课过程中德育思想的体现。教师的备课过程也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情况制定教学策略和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仔细考虑能够用到哪些知识与技能;哪些教学环节可以优化。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地考虑到哪些环节可以实施德育教育的渗透,并且在备课环节中做好德育素材的充分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定的德育意识,才能够做到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将德育落到实处。

(2)习题制作中德育理念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练习题结构与层次上的设计上体现人性化关怀和增添情感色彩,避免冷冰冰的提问和设计,可以设计由基础巩固题到能力题的层次过渡。教师针对课后习题进行了层次性设计,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但是这样的课后习题还没有逃脱传统的试题色彩,看起来只是试题,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与德育关系甚远。因此,可在习题设计中体现对学生的道德态度、道德情感以及价值观产生方面,进行一定的设计,从而对学生的品德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例如,试题之下加上了这样一段话:当你从以上几道试题中拾起成功的笑脸时,你已经顺利达到了本阶段的高峰。你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向下一个目标迈进吧!

这几句看似普通而又简单的话语已经改变了冷冰冰的、没有感情的化学试题,虽然简单但是却表达出对学生的鼓励和关爱,学生体会了这些话语的用心良苦时,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变得对化学以及化学教师更有感情,慢慢消除对化学的恐惧,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3)作业批改中德育因素渗透的体现。学科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因此课后作业的批改便成了教师与学生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媒介。在作业的批改中也可以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教师对于高质量完成的作业会写上“好”字,并且对“好”字进行统计,作为学期末综合评价的一个依据,但是针对完成质量一般的学生,教师不要出现不冷不热的评价,可以给出更多的鼓励话语,例如“水滴石穿、厚积方能薄发”“脚踏实地,方能鹏程万里”,这样的评价既能给学生带来鼓励,又不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通过仔细的琢磨和反思一定会取得相应的进步。

(4)与学生交往中德育的渗透与感染。现阶段的学生具有心理不成熟、易任性、冲动的特点,做事缺乏理智,在学习中克服障碍的信心和意志也不够坚定。很多时候容易产生自我放弃和放松的心理,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一定要给学生创造强大的“动力补给系统”,帮助学生及时地恢复自信,鼓起学生的勇气,在不断纠正学生缺点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正能量。

(五)适时把握德育时机

在化学的教学课堂,把握好德育渗透的时机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灵活运用渗透方法。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注意方法的灵活性,绝不能仅仅为了完成课标任务生搬硬套、死板教条,一定要在教学中把握好适当的度。德育在化学中的渗透如果采用了恰当的、灵活的方法,就可以收到水到渠成、潜移默化、不着痕迹的效果,从而改变刻意、不自然的局面。灵活方法的运用可以让德育与化学教学做到平滑过渡,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不经意间受到了德育,从而达到智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

2.抓住合适的时机。一是迅速抓住学生的关注点,教师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判断学生在课堂上的兴奋点,学生如果表现出极高热情或者特别关注的时候,就是教师渗透德育的最好时机;二是教学要融入学生的情感,教师对学生以及化学学科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德育的教学效果,如果能够融入学生细腻、丰富的情感世界就会帮助学生感受化学世界曼妙的魅力所在,促进学生养成化学的求知精神,学生一定会全身心投入未来的学习生活。三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在学生追求个性和差异的年龄阶段,教师要改变统一衡量标准下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尽量找到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和优点,找准合适的德育时机,采取合适的方法。

在化学课堂上渗透德育,教师是主要因素,教师的人格修养、道德观念和教育理念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只有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加深对德育的理解,才能与学生“教学相长”,通过自身人格和品格的改善为学生做出榜样和示范。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通过全方位的教学策略来实施德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需要教师以教材为基础,全方位地寻找切入点,才能做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结合。■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作者:程利

化学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统一论文 篇3:

探究德育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方法

摘 要:在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落实德育教育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希望可以通过德育教育的渗透,为学生打开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通道,进而促进学生的道德素养形成,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对此,本文以高中化学教学为例,首先分析了德育教育渗透的原则,并进一步阐述了高中化学德育教育渗透的有效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德育教育;渗透方法;高中化学

我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由此可以看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能够激发学爱国热情,并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一、德育教育渗透的原则

1.目标分解原则

德育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将德育教育渗透到高中化学教学之中,需要教师结合化学学科特点以及高中生的心理特征,树立长期的、连贯的教学体系,保障德育教育可以在化学学科教学中有层次的渗透,将德育教育目标落实到化学知识点的讲授中,并持之以恒地实施.

2.有机渗透原则

德育教育不应是简单的说教,特别是当面对情绪不稳定、处于叛逆期的高中生时,机械的说教式德育教育渗透很容易让高中生产生抵触心理,反而弄巧成拙,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找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方法,找到德育教育渗透的契机,侧重于学生的化学德育教育中的感知与体验,以此起到有机渗透的效果.

3.简明通俗原则

化学课程教学以化学知识与化学技能的培养为主要目的,化学课本中虽然涉及到德育教育内容,但是却过于隐晦,学生在平时的化学学习中很难察觉到其中包含的德育教育内容,因此难以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为了提升德育教育渗透的效果,需要教师应化学课本中包含的隐晦德育内容转变为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更加容易领会到德育知识.

二、高中化学德育教育渗透的方法

1.依据学科特点渗透德育教育

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中学化学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在培养学生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落实德育教育目标,从而实现智育与德育共同发展的目标.化学学科是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因此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内容,如质量守恒、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等,认识到化学的对立与统一关系.又如在元素周期律的教学中,引领学生通过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了解到量变到质变的原理,学会客观地分析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严谨性是化学学科的又一特点,根据化学学科严谨性的特点教师可以渗透正确的科学态度,引领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养成质疑的意识、形成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严肃认真的态度,树立一丝不苟的科研品质与实事求是的精神.如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述了化学实验的基础方法以及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流程,特别是在化学实验中涉及到的试剂用量控制问题、溶液浓度与温度控制问题、实验设备安装步骤与规范操作方法,并告知学生若是化学实验操作失误或控制不当,将会威胁到自身或他人的人身安全,从而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生命观.

2.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内容

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高中化学教材也在不断完善,其中的人文资源逐渐丰富,化学教师在德育教育的渗透中应注重挖掘教材中的人文资源,以人文资源的利用塑造高中生的高尚人格,从而降低“高分低能”问题出现的几率,为德育教育的渗透提供助力.如,教师在高中化学必修一“从实验学化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名人名言,如“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并给学生展示“司母戊鼎”等有趣的化学实验,让高中生了解到化学的历史与文化,从优秀的化学历史文化中受到高尚人格品质的熏陶,了解化学巨匠的传奇人生,感受到他们在化学规律探索中的艰辛与坚持,从而树立健全的人格与高尚的品质.

从古至今,出现了众多的化学人才,他们对于化学的贡献不仅是自身的乐趣与追求,更是为了祖国的富饶与强盛,在德育教育的渗透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名人事迹施以爱国主义教育,培养高中生的爱国情怀,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意识.如在“钠与钠化合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侯德榜先生的优秀事迹,在候氏制碱法研究成功之前,使用率最高的是索尔维制碱法,但是这种制碱食盐的利用率低,且需要消耗大量的制作成本,导致市场上的碱售价昂贵,制碱工厂所排出的废弃物对环境污染严重,针对这些问题侯德榜先生经历了上千次的实验,终于到1943年研制成功,并将其起名为候氏制碱法,这种制碱方法的大大提升了食盐使用率,减少了许多的环境污染问题,将世界的制碱技术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通过侯德榜先生事迹的介绍,让高中生为祖国而自豪,树立强烈的爱国精神与环保意识,并以侯德榜先生为榜样,树立高远的人生目标,端正高中生的思想与态度,从而实现德育教育渗透的目的.

3.在化学生活化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无论是化学教学还是德育教育都离不开生活,因此化学教师在德育教育的渗透中应善于运用生活元素,让化学德育教育源于生活,在化学实践学习活动中感悟德育,让化学教学走出课堂,在生活中践行德育教育,实现化学德育教育回归生活本质,促进化学德育教育的理论与现实融合.如在“爱护水资源”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导入中展示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事件,譬如先展示桂林山水的美丽图片,再展示被污染的河流,让学生在视觉的冲击与对比中深刻地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接下来教师提出问题,如“我国的水资源有多少?”、“造成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是什么?水资源短缺的危害有哪些?”引领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理想思考上,认识到水资源短缺的很重要原因源于人为的破坏,如工业排污、生活污水排放等等,围绕“爱护水资源”这一主题思考如何减少水体污染问题,认识到人类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代价,促进德育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但是,这种程度的德育教育渗透仅仅停留在理解上,缺乏实践的落实,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设计一套保护水资源方案,或者记录你生活中的节水、保护水资源事件,让学生在保护水资源的实践活动中利用化学知识,将生态环境教育深入到现实生活中,给学生提供践行德育品质的机会,从而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升华德育教育的效果.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需要教师掌握德育教育渗透的原则,从学科特点出发,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点,注重德育教育的生活化,把握德育教育渗透的时机与力度,以此发挥化学教学的育人功能,实现化学知识讲授与道德品质培养的共同落实,从而促进高中生的综合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谭秋萍.高中化学教学中德育创新模式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15):45-46.

[2]杨黎鸣,李晓光.探析高中教学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7(10):87-88.

[3]牛曉旭.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中国农村教育,2019(05):12-13.

[4]杨兆华.立德树人,打造化学文化课堂——论德育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8(52):23-24.

[责任编辑:季春阳]

作者:邢海

上一篇:写作能力培养下的语文教学论文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存在问题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