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绩效农业科技论文

2022-04-25

企业经营绩效农业科技论文 篇1:

粮食主产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动因及路径研究

[摘要]选取河南省浚县中鹤集团为调查案例,从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农业产业链、产城融合等方面,系统阐释三产融合推进路径。研究发现,通过与现代工业、商业、物流、旅游及信息技术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衍生出农村电子商务、田园综合体、智慧农业等新业态;通过工业化反哺传统农业和农村,三产融合促进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有效实现了一产链内融合、“接二连三”的链间融合和产城融合,进而加速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步伐。此外,消费需求转变、市场竞争加剧、农业科技项目推进、企业与政府的双元驱动等因素,是实现三产融合的主要动因。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兴旺;三产融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的重点任务,三产融合问题引起了学界和实践上的极大关注。关于农村三产融合的概念,姜长云[1]认为农村三产融合是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通过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甚至优化农村产业的空间布局。郑风田[2]认为农村三产融合是以农业为基础和依托,借助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方式,通过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延伸农业产业链,打造农业产业综合体和联合体。可见,农村三产融合实质是通过发挥二、三产业对农业发展方式的引领作用,将城市资本及生产要素引入农村和农业,促进农业价值链提升和产业链延伸。本课题拟选取粮食主产区河南省的一个融合示范样本,从融合动因、融合路径和融合成效等方面,总结发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先进做法和科学依据。

1 理论背景与现实分析

1.1 农村三产融合的方向把握

三产融合既面临传统农业发展中的土地流转、资金、技术等问题,又需要破解多参与主体间的利益分配、风险承担和资源投入等新问题,为此三产融合的顺利推进需要充分考虑区域资源、产业结构、品种优势、政策保障等因素。

1.1.1 区域和行业的选择性

在我国,是否所有农村地区都适合实施三产融合,尚无一致性定论。但是,在选择具体产业作为融合对象时,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如果一味地追求产业融合,忽略地方资源、行业优势和自然环境条件,产业融合必然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可能走上“形式主义”之路。

1.1.2 融合模式的多样性

农村三产融合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仍需不断探索,创新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融合模式。目前,普遍得到认可的三产融合模式包括两类:第一类是依据产业融合方向,划分为纵向融合与横向融合[3];第二类是依据产业融合成效,划分为种养结合型、链条延伸型、功能拓展型、技术渗透型、多元复合型[4]。

1.1.3 政策推进的保障性

与针对传统农业的明确管理主体不同,三产融合涉及多个产业的管理部门,管理责任的分解不够清晰,容易形成“多头共管”和“多头不管”的政策误区。一方面,多个管理机构共同管理时,权责划分不够清晰,“多头共管”可能会过度干预企业的正常运行,带来体制障碍;另一方面,当地政府的扶持可能停留在宏观规划层面,政策难以落地执行,造成“多头不管”的政策空白。同时,产业融合往往跨越空间界限,需要地方政府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打破部门、领域、行业的地方保护壁垒,整合政府服务资源,构建社会化服务机制[5]。

1.2 农村三产融合的目标导向

農村三产融合的目标设定和推进计划,必须立足于我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现实需求,即以振兴农村为基础、以发展农业为依托、以农民增收为目标。

1.2.1 立足农村

以实现乡村振兴、激活农村发展活力为基础,采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业集聚等方式,实现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产业部门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以产业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6]。需要指出的是,立足农村并非是一个区域范围,农村三产融合核心在于涉农生产要素在农村和农业的集聚,而这种集聚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并不局限于空间上的集中,因为一个空间内的资源拥有量毕竟是有限的,实践上更多的是跨区域的产业之间要素联结、技术联结和市场联结。

1.2.2 立足农业

以第一产业为依托,通过第一产业各子产业间联合及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休闲农业及其他服务业有机整合,推动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农业多功能性不断延展,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带来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7],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二、三产业的比较效益高,西方国家三产融合过程中“非农化”的现象较为普遍,在我国同样要高度重视,因此农村三产融合必须是以农业为核心的产业边界扩张与收缩,而不是对农业的偏离与舍弃。

1.2.3 立足农民

实现以农民增收为最终目标,通过生产者、加工者以及服务或消费者之间的纵向合作,保障农户分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5]。伴随三产融合进程,通常需要进行耕地的流转集中,把农户从传统低效的一产中解脱出来,转化为农业产业工人。可见,农村三产融合必须强化利益联结,确保三产融合的微观实效。农户利益保障机制的确立,直接影响了农民参与订单农业、流转土地的积极性,这既是三产融合顺利推进的前提条件,又是三产融合的最终目标。

1.3 农村三产融合的持续推进

农村三产融合的现实意义毋庸置疑,但同样需要关注的是产业融合的可持续性,即充分考虑农企利益联结稳定性、经营风险控制、后续增量资金投入、主导者(企业或政府)退出等关键问题。

1.3.1 融合效果的微利性

尽管三产融合将产业跨至二、三产业,但是核心仍在发展一产的农业,其盈利状况仍然偏低。作为主导方的龙头企业,承担着改善产业链盈利状况的经济目标,也肩负着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带动农户增收的社会任务,有时还兼具乡村建设和公共服务的附加功能。由此可见,农村三产融合既需要大型龙头企业的积极主导,又需要政府对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适当奖励和补偿。

1.3.2 融合经营的风险性

由于农业生产的自然依赖性,使三产融合的经济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都使得农民及龙头企业投资动力不足,“三产融合”的产业链难以全面构建[8]。客观地看,这种风险性是两方面的:一方面,农户、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经营组织通过加入产业融合的产业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个体决策的市场风险,龙头企业也能够在获得上游的优质原料,共同降低各方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龙头企业作为产业融合的主导方,内部管理、商业模式、市场竞争等复杂因素决定其经营成败,进而将这种风险传导放大至整个产业链。或者说,龙头企业一旦退出,融合关系即将破裂,农户所依赖的融合通道也将被切断。

1.3.3 融合合作的稳定性

整体来看,农村各产业之间融合度不高、融合水平低、融合稳定性有待提高[4]。与此同时,个别地区产业融合存在同质化竞争现象,造成地方资源的无序开发,产业外部环境的恶化最终会影响融合后期的持续性。

2 粮食主产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主要动因

2.1 市场竞争、消费需求转变、食品安全要求倒逼一二产业融合

在传统粮食生产、收储和加工链条中,粮食加工企业转型发展遇到如下突出问题:粮食产品加工所需要的优质粮源供给不足,粮食加工企业的优质粮源“争抢战”趋于激烈;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担忧情绪上升,居民消费需求已由“吃饱肚子”转向追求质量安全和营养健康的绿色农产品;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日益完善,若粮食加工企业无法有效保障食品安全,将成为企业未来经营的重大隐患。基于上述情境,粮食加工企业认识到单独依靠加工业是无法破解上述难题的,为此纷纷通过订单农业、种植基地等形式建立清洁绿色粮源基地,“二产”主动向“一产”融合成为行业大趋势。

2.2 农业科技项目的引导与推进作用

中鹤三产融合的一个关键推进因素,就是两个国家级农业项目的落地,即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浚县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和“鹤壁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项目”。其中,前者侧重于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改造、粮食生产农业机械现代化、农产品流通加工等七个功能区(规模化优质粮食生产区、标准化畜禽养殖区、特色经济作物林果种植区、农产品流通区、农产品加工区、生态观光区、农民居民安置和休闲区),依靠土地、产业和农村居民的“三个集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强产业经济活力,打造宜农宜居的特色小镇;后者构建“3园2基地1中心”的空间布局(“3园”分别是粮食加工产业园、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园和农产品加工技术中试熟化与企业孵化园,“2基地”是粮食生产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基地、粮食新品种展示与种子繁育基地,“1中心”是粮食加工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将产业化生产、工厂化育苗、科技研发和生态观光融为一体,形成智慧农业、创意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的产业集聚地,以及农业信息化、新技术和新业态的推广培训基地。

2.3 企业与政府行为目标的一致性,是双元驱动产业融合的重要原因

企业是产业融合的最重要的参与主体,实施产业融合必须遵循市场需求变化和产业升级趋势,政府的外部支持引导也不可或缺。

2.3.1 土地流转上政府与企业目标的一致性

土地流转及后期管理是实施产业融合面对的现实问题,是龙头企业不愿意但又必须克服的障碍。企业层面,推行“土地租金+务工工资+返利分红”模式,保障和提高土地流转户的收入,并优先安排流转农户到企业工作;政府层面,当地镇政府成立“土地流转办公室”,与农民统一对接土地流转问题,既能够节约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谈判成本,化解企业实施产业融合的后顾之忧,又能够有效保护农户在土地流转中的利益补偿。通過企业与政府的对全镇土地流转的共同推进,目前已建设高标准优质小麦农田4 000hm2、牛羊标准化养殖基地存栏10万头(只)、果蔬种植基地400hm2,吸纳当地农民2 000多人就业。

2.3.2 新农村建设上政府与企业目标的一致性

与纯粹发展现代农业项目不同,产业融合还必须解决农村和农民的发展问题,实现工农协调、城乡统筹发展。鹤壁市政府将农村建设与三产融合多点结合,促进浚县农发行与浚县中鹤新城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公路项目、棚改项目合作协议,为企业在农村路网、棚户区改造、水利建设、整体城镇化、人居环境改善、土地流转等方面提供信贷支持。

2.3.3 扶贫脱贫上政府与企业目标的一致性

实施整体性的土地流转和产城融合,需要高度重视农民的再就业和生计来源,尤其是对贫困人群的重点帮扶。河南省扶贫办围绕“政银企三方加强合作”,批准中鹤集团成为“河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示范基地”。中鹤集团通过与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发性金融签订扶贫合作协议,搭建了银企对接平台,借助“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改善传统农区基础设施条件,对新型农民进行技术扶贫、培训等。

3 粮食主产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路径归纳

3.1 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农业产业链内融合

与产业间融合相比,农业产业链内部的融合实践以“种养结合”为主,比传统意义上单独从事某一种农业活动更有利于节约资源、整合资源和促进农民增收,同时兼具发展循环经济、保护农村环境的社会功效。

3.1.1 推行“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长期以来,秸秆处理都是农业生产的难题,秸秆禁焚也是秋收时农村基层部门的重点内容。究其原因,一是秸秆还田占用较多人力、物力,增加农业投入成本;二是如果直接粉碎还田,秸秆中的虫卵和草籽仍然留在耕地,来年还要用杀虫剂和农药防治;三是虽然秸秆可以用来发电,但出售价格较低,实际利用效果偏差。根据调研得知,企业推行种养结合,形成“地种粮、粮秸秆、秆喂羊、羊拉粪、粪还田”的绿色循环农业。一方面,秸秆作为饲料来源,能够降低养殖成本;另一方面,秸秆经过牛羊消化“生物处理”后,经过高温发酵处理,制作成种植粮食及蔬菜的有机肥料,既能够降低虫卵比率,又可以减少种植环节对农药化肥的依赖,保证粮食种植的食品安全,实现环境保护,达到人、自然与经济的和谐共处的目标。

3.1.2 推行“粮改饲”,实现为“养”而“种”、以“养”改“种”

由于籽用玉米难以全程机械化,企业决定将籽用玉米改为全株青贮玉米。“粮改饲”后,玉米不用再单收籽粒,而是和玉米秸秆一同用于青贮饲料。

3.1.3 调整种植品种结构,推行“粮豆轮作”

企业积极响应种植业调整的农业政策指引,结合玉米当前供过于求的市场状况,积极尝试粮豆轮作。由于大豆具有较好的根瘤共生固氮作用,根茎落叶容易分解,粮豆轮作有利于改良土壤、增加土地肥力、减轻土地板结;大豆收割时间较早,留有足够时间整理耕地,提高了耕地的抗旱抗涝能力,降低气候灾害对农业的负面作用;轮作能够改变害虫、病菌的生存环境,抑制田间病虫害及寄生性杂草生长。据企业初步测算,粮豆轮作后,大豆每公顷增加150~225kg,玉米产量提高5%~10%。

3.2 拉长、加粗农业产业链,实现“接二”“连三”的产业间融合

传统农业产业链存在三大弊端:一是链条短,受制于农产品的自然属性,从粮食种植、加工、物流到粮食消费,相对工业品来说农业产业链较短,链条上能够创造的价值空间不大;二是链条细,多数农业产品被直接消费或简单加工,精深加工能力一直不足,产业附加值低;三是断链,由于历史、政策管制等原因,产业链各个结点缺乏纵向合作,种植、仓储、加工环节割裂,造成市场交易成本偏高。瞄准上述产业链突出问题,该企业在农业产业内部融合的基础上,通过农业与加工业、休闲旅游业、信息技术的交叉渗透,围绕纵向拉长、横向加粗两个方向,实现三次产业间的相互融合。

3.2.1 通過“1+3”,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等新型业态

201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支持发展“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与传统“农旅融合”不同,田园综合体不仅要实现“农业+旅游”的目标,还要注重产业的融合性、多元化和复合性,使文化旅游与农村产业发展、城镇化协调推进。该企业依托“鹤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拓展农业休闲、观光、娱乐、体验、参与、培训、科普等功能,规划建设了设施农业展示区、生态循环养殖区、花卉苗木栽培区、自由采摘百果园、度假养生观光园等功能区,推动产业链向“三产”延伸[9]。为了对接城市消费市场需求,与北京二商合资成立中鹤北京二商有限公司,充分利用二商集团的品牌资源和分销渠道优势,开拓蔬菜和牛羊活体储备基地、食品加工、冷链配送等高端市场。以蔬菜种植销售为例,园区发展“种养加结合”的循环农业,同时兼具休闲观光及旅游的多功能性,蔬菜既可以通过北京二商直供北京超市和会员家庭,又能够在本地加工成蔬菜面,创新了农业商业模式、流通和营销业态。

3.2.2 横向加粗产业链,做优粮油精深加工

长期以来,我国粮食行业普遍存在着链条短、附加值低、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的缺点,而通过与产业链上企业的合作与竞争,企业之间不断融合与关联,使得产业链的长度和宽度得到进一步拓展。这个过程也是产业增值、成本降低、风险防控与分担的过程[10]。具体表现:(1)发展健康食品产业,保障食品营养与安全,蔬菜面系列挂面获得2016年中国方便面食品创新奖;(2)与三全、思念等大型速冻企业合作,建立“品鲜”冷冻食品加工工厂,生产面点、饺子、汤圆等速冻食品,将产业链延伸到百姓餐桌;(3)瞄准玉米、小麦和大豆精深加工,集团下属的淇雪淀粉有限公司主导产品为食用玉米淀粉、麦芽糖浆、麦芽糊精及其副产品蛋白粉、玉米胚芽等,中鹤纯净粉业则是引进全套布勒制粉设备,高标准生产无菌面粉、杂粮混合预拌面粉,真正将面粉做到食品级安全标准的“无菌面粉”加工企业。

3.3 发展智慧农业,实现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加强农业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发展智慧农业,推动信息化与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流通、市场交易、资源环境等融合,是提高农业效率效益、智能化和精准化的重要途径。企业按照“两网”(互联网+物联网)、“两平台”(云计算平台+大数据平台)的架构,围绕促进农业标准化、提高农户经营收入、保障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的总体目标,打造智慧农业的“三个功能板块”(农业作业标准化板块、农业公共服务板块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板块),见图1。

智慧农业体现在农业生产环节,农业作业标准化板块主要包括3个功能:大田智能管理、设施农业智能管理和养殖智能管理。一是大田智能管理系统,通过物联网远程在线采集土壤墒情、病虫害和气象信息,了解田间作物生长数据,进而智能决策灌溉用水量,实现远程自动控制灌溉设备。采用现代喷灌技术后,每公顷用水由以前的750m3降低至300m3,肥料利用率提高20%,劳动力节省90%以上,平均每公顷节约成本1 500元以上,达到了节水、增效和节约劳动力的多重目标。二是设施农业智能管理系统,对温室大棚内的温度、温度、光照等指标进行实时跟踪,并与远程农业专家会诊相结合,实现高价值农产品种植过程的可靠性、节能性和智能性。三是养殖智能管理系统,通过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对养殖过程的信息化管理,监测牛、羊个体的体重、体温、繁育、疾病和出栏情况,保证畜产品品质安全可控、可追溯。上述生产数据信息和决策经验的累积,为动植物生长模型建立、云计算建模和大数据处理奠定了基础。

围绕产前、产中和产后,该平台的农业公共服务板块包括3个功能:农机调度与服务管理、农资电商服务、合作社绩效管理。其中,农机调度与服务管理系统能随时掌握农机位置,以最短的时间、最优的路径和最低的成本实现农机作业调度,建立以企业为基点的省内辐射性服务;农资电商服务系统通过建立互联网农资采购库,实施农资品类准入制度和农资质量跟踪制度,保障农资来源的可靠度,进而借助电商渠道为合作社、种粮大户及新型职业农民等对象提供农资销售服务;合作社绩效管理系统旨在对种植及养殖合作社进行规范化管理,监控记录进出合作社的农资和农产品,确保农产品质量的稳定、安全,并根据合作社经营绩效实施相应的激励或管制措施。

针对企业的原粮、食品、肉制品和果蔬四大类农产品,对种植、养殖、食品加工、仓储物流和销售等环节全程跟踪,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质量追溯平台,以现代化质量管控手段保证食品安全。

3.4 建设新农村,实现产城融合

伴随土地流转、并村进城的新农村建设步伐,三产融合的过程中,土地和人口的集约、集中,带来各类资源要素的集聚,进而加速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的进程。通过工业化反哺传统农业农村,利用农业资源支撑绿色工业,“工农互补、产城联动”成为中鹤三产融合的另一体现。

3.4.1 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架构

农村与城市在教育、医疗、居住环境等外部环境差距较大,很多农民进城打工后不愿意返乡。中鹤集团通过与政府、产业资本的多途径合作,建设集住宅、商业、休闲、文体、公共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内部水、电、暖、光纤基础设施齐全,学校、医院、社区服务中心、便民超市、连锁店等服务功能完备,还成立污水处理、垃圾回收、园林绿化等部门机构,以高标准规划建设,满足居民就业、生活、就医、上学、养老等多种需求。“中鹤新城”按照传承田园城镇的设计理念,总体规划强调紧凑布局、适当密度、混合用地、多元居住、开发空间,2016年荣获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示范住區”奖。

3.4.2 多途径降低农民居住生活成本

。新社区建设之初,充分考虑到农村很少有按月缴纳物业费的惯例,同时为了尽可能降低农民搬迁入住后的生活成本,企业建设了只租不售的商业门店,并在顶楼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其商业租金和光伏发电收入全部用于社区物业、污水处理、垃圾回收、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支出。

4 结 论

农村三产融合成为当前调整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路径。本研究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实地调查,得到如下结论:第一,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农业产业链的链内融合;第二,拉长、加粗了原有的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接二”“连三”的产业间融合;第三,探索智慧农业,实现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第四,建立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共享产业融合的发展成果;第五,通过工业化反哺传统农业和农村,依托“工农互补、产城联动”,实现产城融合;第六,业态创新加速涌现,在粮食生产和加工等传统领域之外,衍生出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智慧农业、生态农业等新业态;第七,粮食产业经济的内生动力得以释放,为粮食行业主动适应新常态、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姜长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新题应有新解法[J].中国发展观察,2015(2):18-22.

[2] 郑风田.产业融合需突破传统方式[N].农民日报,2015-09-12(007).

[3] 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6(8):17-28.

[4]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和农经司课题组.推进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6(4):3-28.

[5] 孔祥智,周振.发展第六产业的现实意义及其政策选择[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5,31(1):98-103.

[6] 陈俊红,陈慈,陈玛琳.关于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2017(1):3-5.

[7] 赵霞,韩一军,姜楠.农村三产融合:内涵界定、现实意义及驱动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7,38(4):49-57.

[8] 李小静.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内生条件及实现路径探析[J].改革与战略,2016,32(4):83-86.

[9] 景丽,上官彩霞,张颖,等.农业科技园区三产融合发展的有益探索[J].中国农学通报,2017,33(2):160-164.

[10] 寇光涛,卢凤君.我国粮食产业链增值的路径模式研究——基于产业链的演化发展角度[J].农业经济问题,2016,37(8):25-32.

收稿日期:2019-10-1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基于共生理论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形成路径与运行机制研究”(19YJC790085);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基于可持续生计的电子商务精准脱贫模式构建对策研究”(2018-ZZJH-103);河南省省属高校社会科学项目“电子商务可持续脱贫模式构建及支持政策研究”(2018SKJJ02)。

作者简介:刘威,男,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

作者:刘 威

企业经营绩效农业科技论文 篇2:

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中的外部环境

摘要:首先指出美国的COSO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环境的解释具有局限性,内部控制环境不仅包括内部环境还应包括外部环境;其次分析农业上市公司面临的内部控制中的外部环境,农业上市公司与国家的产业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相关,与WTO密切相关;最后提出优化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中外部环境的总体思路,即:充分有效利用国家扶持政策,实行战略风险控制,加强内部控制监管。

关键词:内部控制外部环境;农业上市公司;农业产业化;内部控制监管

农业上市公司是我国现阶段先进农业生产力的企业组织,具有扶持、帮助农户进行农业生产投资,实现农业科技进步的巨大推进作用。特别是上市的龙头企业可凭借资金、组织和体制优势,积极开拓市场,建立基地,带动农户,在布局调整、规模经营、结构升级方面起到重要带动作用。通过科技创新和系统配置影响众多中小农业生产者,可推动农业产品和质量结构的优化,发挥农业科技成果的载体作用,但我国的农业上市公司在经济建设中并未起到基础作用,与其他行业相比,经营业绩水平低下,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为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实效。基于内部控制环境在内部控制系统中的基础作用,农业上市公司有必要从内部控制环境,特别是外部环境入手分析内部控制实效的原因。

一、内部控制环境的内涵

(一)美国COSO委员会对内部控制内涵的解释

美国的COSO委员会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以及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1]根据2004年10月COSO委员会新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内部控制包括八大要素,分别是:内部环境、风险目标设定、风险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所谓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和程序效率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包括管理者的经营风格和经营理念、董事会、组织结构与权责分派体系、管理控制方法及人力资源与实务等。控制环境在内部控制系统中居于最重要的位置,是建立所有事项的基础,是内部控制的核心。鉴于目前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存在诸多缺陷与控制环境薄弱,并引发了许多不良后果的现状,完善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当务之急。而内部控制环境作为内部控制的基础,是推动和制约内部控制制度的动因之一。因此,欲加强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首要切入点就是优化内部控制的环境。

(二)笔者对内部控制环境的理解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如果把内部控制工作看作一个系统,那么内部控制以外的并对内部控制系统有影响作用的一切系统的总和,便构成了内部控制的环境,这些环境有的是企业可以控制的,有些是企业不可控的,我们把前者称为内部控制的内部环境,后者称为内部控制的外部环境。即内部控制系统同时受内外环境的影响。外部环境同内部环境一样,作为内部控制的基础,同样影响着内部控制的每个组成部分和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实施。而且从COSO框架设置的内部控制的目标来看,以合规性为例,合规性作为内部控制的总目标之一,必然会贯穿于内部控制的所有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每个组成部分的具体目标都应考虑到其合规性。因此,作为整个内部控制基础的控制环境,其每个要素都必然会影响内部控制的每个组成部分。但从COSO报告对于内部控制环境的界定来看,它所定义的内部控制环境仅是指一种企业内部的控制环境,而忽略了企业外部对内部控制有重要影响的环境要素。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实际上,企业内部控制的存在和发挥作用,还要受到来自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2]因此,内部控制环境要素除了COSO框架中的环境要素以外,还应该包括外部要素,如整个社会的经济形势、道德环境、法律环境和政府角色和作用等。虽然这些外部要素是企业不可控要素,但是它们都会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以及评价产生重要影响。对内部控制有着极强的导向性和约束性,影响其他内部控制组成部分的设计、执行与监控,是其他制度设计赖以成功的根本。可以说,企业的内部小环境受制于企业外部的大环境。因此,COSO报告中控制环境的内容具有相当的局限性。

二、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中的外部环境分析

(一)国内的经济形势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从低收入向中等收入国家过度的高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对农业问题的高度敏感性;二是基础性投入严重不足成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主要约束;三是存在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巨大压力;四是农业产业结构处于激烈变动之中。国家先后出台了许多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对农业上市公司的发展既带来机遇又带来了挑战。

1.农业上市公司与农业产业化政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为了实现国有农业企业解困和农业产业化升级,国家有关部门通过特批或利用各省上市指标,批准一些农业企业上市。实践表明充分地利用资本市场是加快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助推器。农业上市公司则是资本市场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的产物。相对于农业产业化的其他组织形式来说,农业上市公司无疑是与资本市场最为紧密的形式。农业上市公司是代表我国现阶段先进农业生产力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形式,是我国农业产业资本化的主要途径之一,促进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的提高是实现新阶段农业发展政策目标的重要选择,是我国农业在WTO背景下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通过这种形式,农业生产资源被有效地组织起来,充分发挥规模优势和名牌优势,在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现代化方面实现突破,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水平的提升,真正形成了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民族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上市公司相对于其他上市公司所特有的一个属性就在于它在发展自身的同时,还肩负着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社会责任,体现了国家推动农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导向。也正因为此,农业上市公司在国家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出口政策以及产业政策方面不同程度地获得了优惠。因为经营目标的这种双重性,农业上市公司的发展思路应有别于其他上市公司。首先应明确,承担社会责任存在两个必要的前提:一是企业的经济基础已经积累到一定阶段,具有关怀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实力;二是企业自愿地非被迫地承担社会责任。实践表明,1960年之后,当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积累达到相当程度时,它才对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才开始把社会责任放在重要的位置。我国的农业上市公司与其他的上市公司一样,应当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遵循市场经济规则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在国家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大背景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兼顾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2.农业上市公司与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农业上市公司自产生之日起就与“三农”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国家因此采取了许多税收优惠政策以扶持农业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我国政府对农业上市公司的优惠政策措施主要有:所得税减免或返还、出口退税和补贴、增值税返还、价格补贴以及银行信贷支持、股票再融资支持等等。这些优惠政策中,有些对利润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所得税减免或返还、出口退税和补贴、增值税返还、价格补贴等;有些则对利润产生间接的影响,如银行信贷支持、股票再融资支持等。由于农业上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需要支付额外的经济成本,这就涉及到对企业的经济补偿问题。税收优惠就是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补偿形式,理论上应定义为“政府从农业企业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其性质是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一种交易契约,如同政府购买其他商品和服务一样,有着自身公开、透明而且公平的竞争机制。但是现实中,税收优惠并不是这样形成的,大多数农业上市公司过分依赖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所得税减免数额和补贴收入占据了净利润的相当比例,是其经营业绩的一个重要来源。[3]因此,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与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存在高度的相关性。

3.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问题》正式下发。此次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从提高农民收入、工业反哺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规划,而对市场来说其中蕴含着相当投资机会,对农业上市公司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一号文件”的出台,将主要带来农业上市公司宏观发展环境方面的改善。[4]在资本市场上,农业类上市公司走势将日趋红火。农业上市公司应抓住这个大好机会,充分利用证券市场扩充自己的筹资渠道,实行战略性的业务调整,把资金投向国家大力扶持的项目。

(二)农业上市公司与WTO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以出口为导向的饲料加工业和从事远洋渔业的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积极影响;二是对农产品进行初级加工和经营农产品的上市公司的不利影响。加入WTO后,尽管国外的农产品会对国内市场产生冲击,但同时一些以出口为导向的农业类上市公司也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5]由于我国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亚洲,以出口为导向的农业类上市公司的主要出口地区集中在日本,这种单一的出口地区结构不利于这类上市公司规避市场风险。加入WTO为这类农业类上市公司开拓其他市场,特别是欧美市场提供了机遇。例如大江股份、内蒙兴发、九发股份等将会获得新的发展。对于饲料加工类农业上市公司而言,农产品市场开放后,饲料加工的原料成本将会随进口关税的下调而降低。另外,饲料的主要原料——玉米、豆粕的国际市场价格均低于国内市场价格,而饲料加工所需的一些技术较高的添加剂也都需要从国外进口。预计这类上市公司的生产成本会有所降低,如新希望等对远洋渔业类上市公司而言,进口关税的调低有利于上市公司降低价格,提高竞争力,因为远洋捕捞的鱼类进入我国境内也需缴纳关税,这类上市公司有远洋渔业等。对农产品市场的加工和经营农产品的农业上市公司而言,从长远来看将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如以粮食蔬菜种植、加工经营为主的丰乐种业、金果实业、嘉禾股份、亚盛集团、金健米业、吉发股份等。放开美国加里佛尼亚等4个州向我国输出柑橘的限制将直接对赣南果业的脐橙种植、加工等产生影响,以肉、奶制品加工为主的如意集团、草原兴发、伊利股份等,同样会面临程度不同的冲击。另外,根据WTO规则之一的“农业协议”,农业补贴措施分为“绿箱政策”和“黄箱政策”两种。其中“黄箱政策”补贴包括价格支持,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牲畜数量补贴,种子、肥料、灌溉等投入补贴,以及某些有补贴的贷款等,在农业协议中属于要求减让的范围。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补贴与此密切相关,增值税返还或出口退税、价格补贴、公益性补贴收入和企业所得税返还补贴分别占补贴收入的10%、20%、20%、50%。按照“农业协议”,我国农业补贴政策面临着将流通领域的价格补贴转向生产领域的生产补贴,将对流通企业的补贴转向对生产实体补贴的结构性调整。这种调整将引起原有的利益关系发生变化:一是由于补贴重点向优势品种转移,补贴对象向生产领域转移,农业实体可获得较多的好处,但这种好处更多地以间接的方式体现出来。二是限制价格补贴、取消出口补贴或其他形式的补贴后,企业生产成本就会提高,经营状况就会恶化。无论间接还是直接的方式,都将对农业上市公司的业绩水平产生直接影响。[3]因此,加入WTO对农业类上市公司而言,影响程度是不均等的,有的将会带来机遇,有的将会受到冲击。从加入WTO到完全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还会有一段缓冲期,农业类上市公司应抓紧调整产品结构和营销策略,以适应农业生产和经营的新环境。

三、优化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外部环境的思路

(一)充分有效利用国家的扶持政策

农业上市公司应该遵循市场竞争的规律,扩大规模,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减低对政策扶持的过分依赖。在WTO环境下,农业上市公司应与国际市场联系起来,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实行行业结构调整,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另外,农业上市公司应该利用资本市场的作用,扩充融资渠道。债券融资、民营资本、外资以及基金投资都是很好的资金来源。

(二)实行战略风险控制

农业上市公司可以借鉴COSO委员会新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实行战略风险控制,实现风险管理机构化。各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是整体风险管理的有机组织部分,构成了风险控制系统。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既各司其责,又相互牵制。由于农业上市公司的行业特性,在风险控制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风险管理目标的确定,还应特别关注来自企业外部的风险因素,如整个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变动,以及来自全球经济环境的发展态势等。

(三)加强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监管

加强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监管需要政府、农业上市公司和其他监管部门的多方努力。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规范建设,按照农业上市公司的行业特性来规范内部控制内容;在内部控制的设置方式上,应重视农业上市公司的战略风险管理;制定农业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和信息披露规范;完善相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为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机制等。其次,农业上市公司应定期对内部控制特别是内部控制环境和风险控制进行自我评价。另外,证券监管部门和注册会计师也应完善内部控制的评价方法,对农业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做出客观的评价。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何凤平 郑少锋

企业经营绩效农业科技论文 篇3:

农发行山东省分行:贷款余额突破1200亿元 业务发展成绩斐然

2012年,农发行山东省分行积极应对复杂形势,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认真贯彻落实总行部署,埋头苦干,严细管理,各项业务稳健发展,支农作用明显增强,经营效益大幅增长,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文化建设深入推进,全行上下呈现出管理规范、绩效优良、队伍和谐的良好局面。

业务发展再上新台阶

全年投放各项贷款714.8亿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238.9亿元,当年实际增加216.4亿元、增幅21.1%;各项存款余额275.3亿元,较年初增加48.8亿元,增幅21.5%;实行本外币一体化营销,全行共办理国际结算业务18.7亿美元,同比增长28%,完成总行计划的187%;积极开展网银及信用卡业务,全年客户网银结算额增长40%。

信贷支农再作新贡献

坚持稳价保供,确保收购资金及时足额供应。全年投放收购贷款188.1亿元,同比增长60%,有力支持了我省小麦托市收购政策的实施,同时积极支持市场化收购,确保了粮棉安全和市场稳定,保护了农民利益。支持收购粮油1399万吨、棉花722.4万担,约占全省粮棉商品量的60%和50%;强化管理,稳妥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支农重点,全年投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贷款203.8亿元,年末贷款余额达到560亿元,居全国系统第二位。全年支持复垦土地面积3700亩,新增有效耕地面积2600亩;支持新增农民住房面积82万平方米,近万农户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修缮疏浚河道沟渠52公里,解决了15万农民饮水问题;立足服务实体经济,全年投放农业产业化龙头和加工企业贷款252亿元,农业科技贷款20.6亿元,农村流通体系贷款19.8亿元,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科技进步,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支柱作用明显增强。

经营效益再创新水平

年末實现账面利润28.5亿元,超额完成年度利润计划。各分支行首次全面实现账面盈利。人均利润89万元,同比增加18万元;收入成本比16.9%,降低1.8个百分点。经营绩效位居全国系统前列。

文化建设再创新局面

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文化建设年”活动,管理文化继续深化,队伍建设不断深入,行风行貌大为改观,建设新农村银行的品牌形象进一步彰显。

(作者单位:农发行山东省分行)

作者:邵正红

上一篇:专业结构发展学校关键论文下一篇:全球保险行业并购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