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析微课设计模式论文

2022-04-25

摘要:微课作为微时代的教学产物,在认知习惯、认知策略上都特别能够贴近学员的心理。化学实验在培养未来高科技人才的教育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文章结合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初步探索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化学实验制作成短小精悍的微课视频进行教学的新模式,提出了新的思路。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药物分析微课设计模式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药物分析微课设计模式论文 篇1:

基于微信群的药物分析微课程教学模式

(淮海工学院药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

摘要:本文提出了以微信群作为环境载体和以药物分析微课程为核心构建药物分析教学新体系的构想,分析了药物分析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现状和提出了实施方法。

关键词:微信群;药物分析微课程;教学模式

一、前言

“微课程”和“翻转课堂”等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涌现,使得药物分析教师逐渐意识到教育信息化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时代发展趋势。这样在药物分析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学生参与的教学情境,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加强信息技术与药物分析教学相结合,顺应药物分析教学改革发展模式的诉求,充分利用時下先进的信息技术,利用“微课程”和“微信群”等微时代产物的信息建设成果,以“微信群”为软硬件环境,以药物分析“微课程”、课件、案例和相关视频等药物分析典型资源为学习载体,构建基于网络的药物分析教学体系就是当下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让学生利用合适的时间实现“碎片化学习”,解决传统药物分析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药物分析需求之间的矛盾。

二、研究现状

截至时间2015年7月24日,以“基于微信群的药物分析微课程教学模式”中“药物分析”、“微课程”和“微信群”为关键词,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基础考察本课题研究情况,检索结果见表2所示。以“药物分析”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进行搜索,得到1031篇文章,研究内容主要是药物分析科学研究方面内容。以“微课程”为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进行搜索,得到435篇文章,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微课程的概念探讨和应用于教育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以“微信群”为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进行搜索,得到14篇文章,主要是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以“微课程”和“微信群”为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进行搜索,得到同一作者的两篇文章,主要研究“基于微信群微课程的教师培训模式”。“药物分析”和“微课程”为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进行搜索,得到1篇文章,主要内容是研究药物分析双语教学。“药物分析”和“微信群”为关键词CNKI数据库进行搜索,没有查到文章,同样以“药物分析”、“微课程”和“微信群”为关键词的论文没有出现在CNKI数据库中,这样说明研究“基于微信群的药物分析微课程教学模式”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因此以“微信群”为软硬件环境,以“微课程”为载体,利用手机、iPad或小米等微终端进行药物分析教学更是鲜有研究,所以本文利用“微信群”和“微课程”为手段构建虚拟化药物分析教学模式填补了这一方面研究的空白,为微产品用于药物分析教学做出了尝试性研究。

三、实施方法

1.建设药物分析微课程。药物分析微课程的建设是药物分析教师当前的教学改革任务之一,其作为药物分析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药物分析课程相关的微视频、微课件、微案例、微教案和微习题等教学资源建设。这些药物分析微课程教学资源的特点是短小精悍,由于内容少而精,不易使学生学习感到疲劳。

2.建立“药物分析学习群”。在基于微信群和微课程的药物分析教学新模式中,药物分析教师公布本人的微信号,学习药物分析的学生在手机等设备利用微信搜索并添加教师的微信号,并向药物分析教师提出申请希望加为好友,药物分析教师及时接受学生的申请并添加学生的微信号进入其“通信录”;药物分析教师打开其微信,点击右上角的“+”,点击“发起群聊”,在药物分析教师的“通信录”中打“”选择学习药物分析的“学生”,点“确定”,出现“群聊(n)”,点击“群聊(n)”最右边的2个“人像”,点击“群聊名称”并输入“药物分析学习群”,点“确定”,点“保存到通信录”。这样建立了“药物分析学习群”。

3.上传“药物分析微课程”教学资源。药物分析教师可以从“群聊”中找到“药物分析学习群”,点击“药物分析学习群”,可以上传药物分析微课程、药物分析PPT课件、各种视频和各种图片及文字,甚至布置药物分析作业,供学生学习药物分析。

4.学生微信学习。学生在其微信的“药物分析学习群”中直接打开或下载药物分析所有教学资源,包括药物分析微课程、药物分析PPT课件、各种视频和各种图片及文字,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随时随地的自主学习。

5.微信交流讨论。在微信的“药物分析学习群”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或者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双向可以语音通话交流或讨论药物分析课程内容,也可以利用“文字”交流或讨论,也可以在“药物分析学习群”进行在线交流讨论或上传各种有关药物分析的信息资料。当有的学生有不明白的问题,在微信群——“药物分析学习群”中提出以后,其他学生就可以随时参与讨论解答,药物分析教师也会及时回答并不断总结学生学习所提出的共性问题,不断修改和更新药物分析资源。

6.反思总结。学生利用微信群的功能来学习药物分析,可以随时随地反思药物分析的学习内容和分享学习药物分析的心得体会;老师和学生都可以进行点评,药物分析教师再根据学生学习药物分析的反馈情况,组织学生利用简短的时间进行现场的学习指导,当然,这个现场指导的时间和传统的药物分析教学时间相比已经是微不足道。最后进入学习总结阶段,通过总结,可以不断优化该药物分析教学体系。

总之,基于微信群和微课程的药物分析教学体系由于其和手机、iPad和小米等微终端的完美结合,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地利用碎片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药物分析,而且还能使学生与其他学员和药物分析教师在之间随时讨论互动,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药物分析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并且及时的信息反馈可以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药物分析的效果,发现学生学习药物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更新药物分析微课程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桂耀荣.微课及微课的制作和意义[J].化学教与学,2013,(5):41-41.

[2]侯巧芝,郝红英,吴建丽.构建微课程平台,实现物理化学有效教学的新途径[J].广东化工,2014,41(21):260-261.

[3]康洪君,赵宪.利用微信群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探讨[J].科技展望,2014,(17):60-60.

[4]冯雪松,宋洋,邓晓岚,祝娟,张元,袁明美.虚拟实验室在药物分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继续教育,2014,(11):21-23.

[5]李迎春,吴冰冰,冯荣,李乐,唐辉,刘媛.借鉴美国教育模式改革药物分析教学的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8):34-35.

[6]郑辉,李世军,郑卫新,李万梅.药物分析双语教学的微课设计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11-112.

[7]吕霞,苟琼心,刘世君.基于Blending Learning的药物分析技术微课设计的实践与探索[J].广州化工,2015,43(6):213-215.

收稿日期:2016-11-22

基金项目:本论文获得“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类建设项目资助化工与制药类“药物分析教学研究(编号343)

作者简介:马卫兴(1965-),男(汉族),江苏张家港人,博士,教授,淮海工学院药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药物分析教学与科研。

作者:马卫兴

药物分析微课设计模式论文 篇2:

优化教学模式,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微课作为微时代的教学产物,在认知习惯、认知策略上都特别能够贴近学员的心理。化学实验在培养未来高科技人才的教育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文章结合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初步探索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化学实验制作成短小精悍的微课视频进行教学的新模式,提出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微课;化学实验;教学模式

微课是由美国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于2008年首创,是指用建构主义方法形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国内学术界普遍认为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实验、任务等)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各种资源的有机组合。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式,国内学术界和教育界对它的研究还远远不足,模式与应用都处于探索期,而针对化学实验微课的研究更少,仅有少量报道。辽宁科技大学的陈绯等以“缓冲溶液”课程微课教学为例,通过实践经验和体会来探讨微课的发展潜力与网络环境下在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巨大应用前景。潍坊医学院的綦慧敏针对微课的特点,将其融入到天然药物化学实验的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近年来,我校教员也积极涉足微课领域,部分教员参加了2013年至2015年的全国高校微课教学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2014年和2015年,我校也组织了微课教学大赛,影响广泛。

我校《大学化学》课程开设时间较短,至今尚未建立大学化学实验室,没有化学实验支撑的课堂教学成了空幻的理论讲解,严重影响学员学习化学的热情。为了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基于微课的蓬勃发展,我们通过借助地方院校的实验室制作化学实验微课并引入课堂,采用化学实验微课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式,扬长避短,初步探索出了适合我校化学教学现状和学员特点的化学实验微课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员感受到了化学实验的魅力。

一、化学实验微课设计的过程

本文的实践经验来自于教员引导学员制作微课实验教学视频的全过程。为了培养学员自主探究实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员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实验微课开发小组由教学班中的学员组成,让学员们通过主动报名的方式组成化学兴趣小组,全程参与实验微课的制作。学员根据自身特长进行分工,分别负责讲授实验内容、操作实验、录制视频以及后期视频剪辑,整个过程分工明确,衔接紧密,学员们充分展示其个人才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实验过程完美地呈现出来,形成最终成果——实验微课。

制作出的实验微课可以引入课堂为更多学员学习所用,也可作为翻转课堂的学习资源,新的教学模式既有利于深化学员对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认识,也能够促进教员教学能力的提升。

化学实验微课的制作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查阅资料,验证实验

教员确定实验内容,学员以选定的实验为基础,查阅相关书籍,确定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并将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为后期的视频采集提供基础材料。学员针对设计的实验方案进入地方院校的化学实验室进行验证,通过在实验室中的实际操作,验证其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一步对实验步骤进行规范。整个过程学员之间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充分理解了化学概念并实现了理论到实践的转变。

(二)录制视频,剪辑微课

完成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后,开始视频的录制。学员作为讲解人讲解实验内容,并根据确定的实验步骤来完成实验,将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原始视频的采集,最后将上述制备及采集的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制作成微课以供课堂上学员观摩和学习。

二、化学实验微课的主要特色

(一)创新教学体系

我校《大学化学》课程课时少,没有开设化学实验课程,而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没有实验过程的体验,纯粹的理论讲解就类似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空中楼阁,较难理解也很容易遗忘。而没有理论铺垫和支撑的化学实验过程则耗时耗力,因此,化学课堂的理想状态就是实现“理实一体化”。基于我校实验条件不足的实际情况,这个目标的实现难度很大。

化学实验微课引入到课堂教学,即可成功地将实验室“搬进”教室,引导学员自主学习,让学员在实验环境中学习理论知识,而不再是仅仅停留在书面上空幻的概念,学习印象更加深刻,可轻松实现“理实一体化”的目标。实验微课融入课堂教学既体现了实验对化学教学的支撑作用,又弥补了我校化学实验资源不足的现状,是对我校化学教学体系的一次改革和创新。

(二)更新教学理念

现代科学教育理论认为,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改变学员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每一个微课实验的设计、素材课件的制作、实验视频的录制以及最终微课的制作等都由学员完成,教员则主要针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重要的细节进行讲解和辅导,让学员在自主实验的过程中既用课堂知识去指导自己的实验设计,又通过实验结果验证和巩固课堂知识,成效颇丰,悄无声息地将协同式学习等教育理念应用其中,初步形成由“教学”到“教育”的转变,实现了教学理念的更新。同时,将录制好的微课引入到课堂,一方面方便学员获取知识,另一方面,还可将微课制作过程中的细节与学员分享,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使学员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三、化学实验微课的实践经验

(一)严格设计实验微课

微课实验的设计是制作微课的重要环节,是对实验内容结构的布局、视听形象的表现、讲解内容的撰写以及人机界面的形式等进行周密考虑和细致安排的过程,其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微课的质量和最终教学效果。由于实验微课的实验设计和讲解主要由学员完成,因此实验过程是否合理、严谨,学员的语言是否精炼、有条理,都是教员必须关注的方面,也一定要做好指导。同时,在课堂上使用微课时,学员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因素影响,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录制视频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比如,实验台要干净整洁,录制过程中要对关键实验现象进行局部特写,剪辑掉如长时间加热、具体称量过程等不必要的实验过程等。

(二)巧妙引入实验微课

如何更好地将实验微课融入到课堂教学并为更多学员所用,是创新大学化学教学体系的关键所在。为了尽最大努力吸引学员的注意力,迅速进入学习实验微课的状态,化学实验内容的引入非常关键。比如,在实际的微课教学中,我们选择了“摩尔气体常数R的测定” 这个实验,摩尔气体常数R在大学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多次使用到,比如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动力学中的阿伦尼乌斯公式、热力学中的范特荷夫等温式等,很多同学脑中会有个疑问:R的值是怎么得来的?教员可以首先提出这样一个简短的疑问来引出主题,激发学员探求摩尔气体常数及相关知识的兴趣,然后通过播放实验微课来满足学员的求知欲,紧接着,再深化包含上述公式在内的一些与R值相关的知识点,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实验微课的优势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有真实的情境、明确的教学目标、切实的能力提升,才能促进化学学科素养的形成。化学实验微课包括了实验的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实验过程、教学反思等多种资源,这些资源共同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资源包,营造了一个与课堂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真实情景化的“微教学资源”,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员在指导学员进行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以及整个实验的过程中即可提高教学水平,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又可使学员在这种新奇的实验组织方式中,自主学习,激发其潜在的探究知识的热情。

(四)教学评价

微课的好坏最终还需要通过教学效果的评价来进行判断。通过学员评价以及同行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我们得出结论:化学实验微课教学的设计和录制,可以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中探究性学习的功能;课堂上使用实验微课能迅速抓住学员的注意力,提升学员对该内容的兴趣,使学员在好奇和欣赏中学习化学知识,也使整个学习过程变成“揭秘式”的学习,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质量大大提高。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化学实验微课的录制只能是部分学员参与,更多的学员则是通过观看实验微课来满足其对特定实验内容的学习。

四、结语和展望

微课的出现契合了网络时代追求便捷与效率的趋势。对于学员来说,学习变得更加主动、便捷,更加充满个性;对于教员来说,则感受到了机遇背后的挑战,如果能够准确判断微课的发展趋势,更好地发挥微课正面的教学价值,将会发挥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化学实验微课这一新的教学方式,不仅弥补了一些院校实验条件不足的情况,还为传统理论课堂枯燥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新鲜血液,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师生交流,引导教员改进教学方式。对学员来说,注意力很容易被实验微课中神奇的实验现象所吸引,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使得学员们在好奇和欣赏中学习化学知识,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也使整个学习过程变成“揭秘式”的学习,培养起学员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力与习惯。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将不断改进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为学员提供更多优质的课程学习资源。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 李小刚,王运武,马德俊等.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10).

[3] 吴安艳,陈继良,张泓毅.微课理念下的教师教育技能实训方案研究[J].软件导刊,2013,12(6).

[4]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

[5] 陈绯,王志有,陈林等.“缓冲溶液”课程微课教学模式应用与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3,36(3).

[6] 綦慧敏.微课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3,123.

[7] 吴玲儿. 利用微课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中学生数理化,2015(6).

[8] 谢文.利用微课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课程辅导,2015(12).

[责任编辑 齐真]

作者:杨晓娜 姜松 孙佳

药物分析微课设计模式论文 篇3:

职业院校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实施,微课程成为教师教学资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被广泛应用于职业教育领域。分析职业院校微课程的开发现状与应用效果,针对微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为进一步提升微课程的作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微课程;开发;应用;职业院校

随着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实施,微课程成为教师教学资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被广泛应用于职业教育领域。分析职业院校微课程的开发现状与应用效果,探讨微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为进一步提升微课程的作用提供参考。

1 微课程概述

微课亦称微课程,是指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或主题进行教学设计,并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将其制作成微视频。与传统教学资源相比,微课具有“短、小、精、碎”的优点。其中“短”是指微课的时间长度一般为4~10 min,最长不超过10 min。“小”是指微课的教学主题小、资源容量小、时空限制小。“精”是指微课的选题高度提炼、精准设计,能解决学生的学习困惑。“碎”是指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碎片化学习。

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推动教师“教”和学生“学”发生巨大转变,有利于实现教师因材施教和学生自由发展。对教师而言,微课程是教学模式改革的措施之一,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而言,利用课外碎片化时间自主选择微课程,能够调动和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学校而言,将课程资源数字化后,有利于课程资源的永久保存和传播。对职业教育而言,微课程能破解信息化教学资源匮乏的难题,使传统教学实现飞跃式发展。

2 微课程开发与应用现状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微课程作为传统教学资源的补充,被广泛应用于职业教育领域。微课程助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表现为更新教师教育理念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1 微课程开发缺少内涵

目前,微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停留在“短、小、精、碎”层面,忽略对其内涵的开发设计。随着各种微视频制作软件的出现,微课程开发教师过于注重画面设计,忽视对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策划,导致学习者注意力失焦,偏离微课程开发的目的。另外,微课程选题过于分散,教学目标不够聚焦,且形式大于内容,出现微课程质量低、学生不爱学的现象。

2.2 微課程开发体系缺失

由于缺少规范化和体系化的指导,微课程的开发随意性和无序性较强,存在微课资源建设质量不高、重复建设等情况。在大多数职业院校中,教师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开发微课程,虽然能暂时满足教育教学需求,但这种教师自发建设模式不利于微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教师无力开发教学所需的全部微课程。学校间缺少微课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微课程资源无法实现共建、共享和交流,导致资源重复建设的现象非常普遍。

2.3 微课程开发定位模糊

目前,职业院校教师开发微课程的定位不够清晰。大多根据教学需求设计内容,而没有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考量,这导致微课程与学习者的需求存在偏差,无法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

2.4 微课程资源应用低效

微课程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资源的补充,主要用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研究表明,大多数微课程资源的应用效率不高。究其原因:一是微课程属于单向性播放,缺乏教与学的交互性,教师无法完全掌握学习者对微课程的接受程度。虽然会配合微课程内容设置习题,但习题反馈不能代表学习效果。交互性差是微课程应用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二是微课程主要应用于移动学习平台,而职业院校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若教师网络监管不严,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转移,导致微课程应用率下降。三是部分教师对微课程的认知,停留在其仅是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措施的层面,只注重微课程开发而忽视其应用。四是部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理念欠缺,认为传统教学模式也能满足教学需求,不愿开发和应用微课程。

3 微课程开发与应用的改进途径

微课程作为信息化教育和教学发展的产物,受到师生的广泛关注。但是,在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过程中,存在课程内容缺少内涵、开发体系不规范、功能定位模糊、应用效率低等问题。

3.1 明确教学目标,丰富课程内容

开发设计微课前,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线学习的特点做好顶层设计,将各章节的核心内容精炼成主要知识点,并利用信息技术制成“图文并茂、真人讲解”的微视频;此后,针对知识点设置讨论、习题资源和试题库等,形成系统的微课程资源。

要从多个角度开发微课程:设计要有创意,讲解要精彩,语言要生动,能带动学生同步思考。同时,将课堂内容和课后拓展活动做成微课程,有利于学生深化认识。

3.2 构建开发体系,实现资源共享

应发挥职教集团的作用,通过建立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管理平台,组织各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协作开发各门课程的微课程。教师可以登录共享管理平台下载所需的微课程资源,然后将其用于课程教学。这样既能为教师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还能提升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质量,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3.3 找准开发角度,明确功能定位

微课程设计应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基础,用需求引导设计。针对不同学习者的各自特点,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充分利用微课程“短、小、精、碎”的优点,借助信息化手段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3.4 加强技能学习,提升教师能力

教师作为微课程开发与应用的主体,必须加强相关理论学习,并获得微课程开发、应用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全面提高信息化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搭建微课程的学习平台,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加强微课程互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时刻关注微课程学习平台评估检测系统,及时获取课程教学的反馈信息,准确、全面地掌握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情况。从学习者的角度评价微课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微课程可持续发展。

4 結语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微课程作为传统教学资源的补充,逐渐向常态化、个性化和可持续化方向发展。因此,微课程的个性化学习、在线学习也会越来越普及。提高微课程的质量和应用率,是每一位职业院校教师的重要职责。这就要求教师既要从理论方面全面认识微课程的性质和作用,又要注重微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参考文献

[1] 田洋.关于药物制剂技术微课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的反思[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8(1):85-86.

[2] 王莹,王华,赵丽,等.高职院校微课开发路径的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4):18-19.

[3] 王斯莹.微课程的交互性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开放教育中微课程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35(7):90-96.

[4] 郭岩,齐晓明,张童.微课资源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与探索[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0(5):7-8.

[5] 赵彩虹. 高职微课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昌:东华理工大学,2019.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cours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IAN Yang

(Benxi Chemical Industry School, Benxi Liaoning 117004, China)

Key words: micro-course;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vocational college

作者:田洋

上一篇:企业与消费者形象设计论文下一篇:三结合一稳定教学基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