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规范下内部审计论文

2022-04-29

【摘要】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外包逐渐成为组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有效途径,其中,合作化外包模式成为当前绝大多数高校内部审计实践的首选。文章在分析内部审计合作化外包模式的必要性及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探讨其在高校主要内部审计业务中的具体应用,并提出内部审计效能优化的建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职业道德规范下内部审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职业道德规范下内部审计论文 篇1:

审计专业人才“德商”培养的思考

【摘要】  道德素养是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文章考虑审计职业实践特点,在比较国家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注册会计师审计职业道德守则的相关要求基础上,基于其共同点与不同点,探讨国家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审计三大主体领域中审计专业人才“德商”培养的“1+N”,针对审计专业人才能力需求与培养目标,提出应单独设置审计职业道德课程、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考虑更多采用角色扮演或案例研讨方法、注重个体在道德判断中的主观意识来培养训练审计专业人才的道德能力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审计专业人才;职业道德;道德判断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审计监督是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要求:“努力建设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审计具有不同于其他职业的专业特点,在业务精通的技能之外,更需要信念坚定、清正廉洁、作风务实的职业品格以及正直客观、敏于分析、善于沟通等“软”实力。审计专业人才是未来审计队伍的重要新生力量,长久以来,国内外在本科阶段甚至研究生阶段的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在会计专业之下开设《审计学》等相关课程,其中,与审计职业道德有关的内容主要有两种体现方式,即整合到相关会计审计课程中,或设置单独课程讲授,大多数高校采取前者。本文从审计队伍职业品格角度,基于审计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及三大审计主体实践特点,分析审计专业人才“德商”培养的不同侧重点,并提出相应建议。

一、审计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及特点

审计职业道德是指审计人员在从事审计工作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称,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行为标准。2018年4月,国际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理事会(IESBA)发布了新修订的国际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包括国际独立性标准),其中包括诚信、客观、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保密,以及良好的职业行为等五项基本原则,这为会计师提供了道德行为基础。对整个审计职业来说,根据审计实施主体和审计监督权来源的不同,一般将审计划分为三大类: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A,三者對职业道德内涵的界定与要求有着相同与差异之处。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第十五条规定“审计人员应当恪守严格依法、正直坦诚、客观公正、勤勉尽责、保守秘密的基本审计职业道德。”除此之外,还出台了“八不准”“依法审计”“文明审计”等要求。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第1201号——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对诚信正直、客观、专业胜任能力和保密进行了规范;《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五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从事内部审计工作,应当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本规定和内部审计职业规范,忠于职守,做到独立、客观、公正、保密。”社会审计则是通过《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非执业会员职业道德守则》进行规范,并于2020年1月9日发布《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征求意见稿)》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非执业会员职业道德守则(征求意见稿)》。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都将职业道德原则及要求作为审计准则的一部分,注册会计师审计则是单独出台系列守则。具体如下页表1所示。

总体来说,我国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有如下特点:

1.国家审计在规范上更注重原则性、纪律性。其基本原则第一项即严格依法。“依法审计”强调坚持审计职权法定、审计程序合法、审计方法遵法、审计标准依法、审计保障用法。“文明审计”要求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变审计理念,保持谦虚谨慎;增强审计素养,保证平等待人;改进审计作风,强化严谨细致;提高审计水平,强调以理服人。

2.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主要针对审计师个人行为进行规范,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更多地从审计机构层面规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如根据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设立特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根据注册会计师提供专业服务的具体要求、审计和审阅业务对独立性的要求、其他鉴证业务对独立性的要求等内容分别发布职业道德守则以规范与约束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行为,最新发布的征求意见稿中也增加了与会计师事务所长期审计某一客户相关的规定,修订了与关键审计合伙人轮换及“冷却期”相关的规定等,这些都体现了事务所层面对独立性的保障与要求。而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职业道德规范及相关要求则主要从审计师个人识别可能的利益冲突及相应的防范措施方面进行规范与约束。

3.审计职业道德的核心原则始终是独立、客观。三大审计主体在我国的职能与作用不同,其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也会有所不同,但从准则体系到职业道德规范的完善路径来看,体现一定的国际趋同与时代发展变化的影响,但核心原则始终未变,只是在独立性方面有更为严格的要求,如合伙人轮换和亲属关系等;或者保障独立性的措施加强,如《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对内部审计机构领导与报告关系等进行明确。

二、基于审计职业道德要求对审计专业人才“德商”培养重点的分析

基于前述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及审计实践的实际情境,审计师往往需要做出道德判断。审计师“德商”是指审计师的道德能力,包括了解道德情境与事项、道德判断、识别道德困境、处理道德冲突等能力。但三大主体之间又有着不同的职业道德实践,一是注册会计师领域更多地直接针对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个人强调道德准则;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更多地强调行政约束。二是对于被统称为外部审计的国家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来说,开展审计工作的组织与个人层面都同为审计这一职业领域,而内部审计所服务的组织往往并不是审计职业领域,内部审计师面对的道德困境可能更突出,处理道德冲突更困难。因此,对三大主体审计专业人才“德商”培养的关键内容是“1+N”,具体分析如下:

(一)审计专业人才“德商”培养的主要核心:坚守独立客观

独立客观是审计的职业基础,是审计专业人才应具有的基本道德素养。从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来看,三大主体都对保障审计独立客观给予极高重视。国家审计在规范之外,又公布若干纪律及规定来保障与约束审计人员的独立客观;注册会计师审计以系列职业道德守则的形式强调原则及禁止性行为;内部审计则在职业道德规范及基本准则中把独立客观作为首要内容。

(二)国家审计领域的审计专业人才“德商”培养重点

国家审计领域的审计专业人才“德商”培养的“1+N”是指坚守独立客观、政治意识、宏观思维、清正廉洁、责任担当。国家审计的工作目标是服务国家和社会,维护经济安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促进依法治国,推进廉政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政治意识与宏观思维才能帮助国家审计人员识别并恰当运用专业能力,在坚守独立客观的基础上,提高审计工作成效。清正廉洁与责任担当是国家审计人员不同于注册会计师与内部审计师的“德商”内涵。国家审计的权限由法律法规赋予,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依法审计与文明审计正是为保障国家审计队伍基于审计权限有效发挥作用而发布的纪律。

(三)注册会计师审计领域的审计专业人才“德商”培养重点

注册会计师审计领域的审计专业人才“德商”培养的“1+N”是指坚守独立客观、风险导向、组织自治、职业审慎。社会审计的权限是委托人在协议中承诺或授予的,不具有法定性和强制性。近年来,一些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表明,事务所出于维护客户关系、保障业务收入等原因,对已经关注到的会计造假迹象视而不见。财政部监督评价局有关负责人在2020年1月接受人民网专访时提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舞弊动机上升,会计师事务所应强化风险意识,加强质量控制。从内部治理结构、权限与责任等角度看,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情境更多地表现为组织自治。风险导向、组织自治、保持应有的职业审慎应是注册会计师审计领域的审计专业人才“德商”培养重点。

(四)内部审计领域的审计专业人才“德商”培养重点

内部审计领域的审计专业人才“德商”培养的“1+N”是指坚守独立客观、政治意识、职业忠诚、自我约束。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及内部审计人员的组织,往往并非审计领域的专业组织,内部审计师执业过程中既要遵守职业规范,又要作为组织雇员遵守组织规范。尽管内部审计理论上的独立客观可以通过公司章程、职业准则来保障,但在实践中却面临诸多困难,内部审计师更可能面临忠于职业与忠于雇主之间的冲突。因此,内部审计领域的审计专业人才“德商”培养应当重视培养政治意识,提高组织对内部审计的理解与支持,认识到国家利益与公众利益需求,保持职业忠诚,进行自我约束。

三、审计专业人才“德商”培养的建议

(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有独立的审计职业道德课程

现有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往往是在会计学专业之下设置一门审计课程,职业道德课程则以《会计职业道德》为主,或以商业职业道德替代,相关后续教育也只是在学习了解审计职业准则体系时进行讲授。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审计职业道德与会计职业道德、商业道德的内涵要求不同,即使是对三大主体来说,也应有不同的培养重点。审计是法治国家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职能,在审计全覆盖的要求下任务重,风险与责任大,审计队伍素质尤显重要。因此,在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应有独立的审计职业道德课程,依据三大审计主体的职业道德规范侧重不同的培养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并识别道德情境,能够做出恰当道德判断。

(二)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考虑更多采用角色扮演或案例研讨方法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会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中,仍是以讲授为主,尽管也会采用案例讨论,但由于课程并未单独设置等原因,对审计人员在实践中会面临的道德判断情境并未展开充分深入的讨论。而审计人员的道德推理过程是包括若干关键问题的一系列判断过程,如将其职业道德身份描述为自我认知组成部分(例如,我在审计工作中的身份代表什么?或我的核心信念是什么?)和评估组成部分(例如,在这种情境下我是道德的吗?或我如何坚守自己的信念?)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目标、自我调节计划等。因此,角色扮演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道德判断情境的案例研讨,更能够训练培养审计专业人才的“德商”。

(三)应注重个体在道德判断中的主观意识来培养训练道德能力

关于道德培养的方法较为主流的是行为主义与建构主义。行为主义方法为学生提供正确学习完成任务的奖励(通常是成绩),而建构主义方法则侧重于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事情是这样,并鼓励学习者吸收和整合新知识”。尽管行为主义方法适合于学习众多类型的会计任务,但是道德推理通常涉及将通用原理应用于每次不同的情况,并且不能简化为一套基于规则的决策标准。因此,在审计专业人才“德商”培养中,应利用建构主义方法学习,注重个体在道德判断中的主观意识,将学生的价值体系纳入学生的道德决策中来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当前的信仰体系,并批判性地思考时事和职业道德困境的细微差别。

【主要参考文献】

[1] 韩传模,郝景昭.会计职业道德的失范与重塑[J].会计研究,2002,(5).

[2] 刘建民.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3] 刘媛.基于应用型人才需求导向的审计专业的建设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19).

[4] 邵世芳.国家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6.

[5] 苏孜.审计他律与自律的结合为起点构建审计职业道德[J].审计研究,2005,(6).

[6] 杨芳,杜姝欣.基于職业道德教育的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改革探索[J].会计师,2018,(2).

[7] 王水成,赵波.职业道德论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作者:剧杰

职业道德规范下内部审计论文 篇2:

内部审计合作化外包模式在高校的应用探析

【摘要】  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外包逐渐成为组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有效途径,其中,合作化外包模式成为当前绝大多数高校内部审计实践的首选。文章在分析内部审计合作化外包模式的必要性及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探讨其在高校主要内部审计业务中的具体应用,并提出内部审计效能优化的建议。

【关键词】  内部审计;合作化外包;高校;应用

内部审计外包(internal audit outsourcing)是组织将其内部审计职能部分或全部通过契约委托给组织外部机构执行的一种行为方式(王光远,2005)。近年来,内部审计外包逐渐成为组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有效途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指出,除涉密事项外,内部审计机构可以根据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并对采用的审计结果负责,这为内部审计外包提供了政策依据。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内部审计外包模式的研究成果发现,内部审计外包模式可基本分为两个类型,即全部外包和合作化外包。其中,全部外包模式多适用于未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中小型组织。结合当前我国高校普遍以独立或合署办公形式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现状,由内部审计部门与社会审计机构共同协作的合作化外包模式成为绝大多数高校内部审计实践的首选。本文分析了高校内部审计合作化外包模式的必要性及制约因素,探讨其在各类审计业务中的具体应用,并以提升内部审计效能为目标提出优化措施。

一、高校内部审计合作化外包模式的必要性与制约因素

(一)必要性

伴随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逐渐扩大、经济活动日趋复杂,高校内部审计全覆盖的客观要求与内部审计力量不足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高校内部审计采用合作化外包模式十分必要。

首先,合作化外包模式能够缓解当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来源单一、力量薄弱的问题。2017年1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发布的最新修订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以下简称《框架》)规定,“内部审计师必须具备履行其职责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其他能力。内部审计部门整体必须具备或获得履行其职责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其他能力”,当内部审计师缺乏完成全部或部分业务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或其他能力时,首席审计执行官必须向他人寻求充分的专业建议和协助。《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指出,“内部审计队伍应由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建设工程、信息系统等专业背景和专业资格的人员组成。”而纵观当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队伍建设现状,主要呈现人员数量较少、财会专业背景人员集中等问题,难以满足内部审计向深度和广度延伸的现实要求。对此,内部审计合作化外包模式提供了可行性较强的解决方案。

其次,合作化外包模式有利于整合审计资源,节约审计成本。《框架》提出,“首席审计执行官应当与其他内部和外部确认和咨询服务的提供方共享信息、相互协调,并考虑利用他们的工作成果,以确保适当的工作覆盖面,并尽可能减少重复工作。”因此,内部审计合作化外包模式虽然会提高聘用社会审计机构而产生的可变成本,但必然也会降低由于设置或扩张内部审计部门而发生的固定成本,在确保审计范围的前提下,审计资源将得到更合理的配置,更有效地提供符合管理层需求的高水平、高质量内部审计服务,实现审计效益最优化。

(二)制約因素

高校内部审计通过对学校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实施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建议,以促进学校完善治理、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相比之下,社会审计是社会审计机构通过提供有偿服务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财务状况、工程造价等方面进行审核、鉴证、发表意见。由于二者目标和性质的差异,导致内部审计合作化外包模式在实践中必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首先,合作化外包模式可能引发代理问题。高校内部审计合作化外包模式实质上是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与社会审计机构之间建立的一种委托代理关系。由于社会审计机构行为受行业规范所束,而在组织上、经济上均独立于高校,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将导致双方信息不对称,委托人不能完全确定代理人是否为实现委托人利益最大化而努力工作,当代理人置委托人利益于不顾,利用委托人所不能获取的信息优势来谋取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时,代理问题即“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由此产生。例如社会审计机构为了在更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报酬,可能故意省略必要的审计程序或在审计抽样中人为降低样本数量,使得其所参与的审计项目达不到内部审计部门预期审计目的;在工程审计过程中,有些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可能与施工单位发生串通舞弊行为,从而直接导致内部审计部门乃至学校面临极大的风险。

其次,合作化外包模式可能滋生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惰性。合作化外包模式虽然能够提供更专业的鉴证、咨询服务,使得内部审计更加高效,但若这种模式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和把控,就易导致内部审计人员过多依赖社会审计机构,而安于现状,怠于更新知识、提升技能,不能发挥良好的监督作用,继而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使“合作化外包”流于形式,影响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高校内部审计合作化外包模式的实践应用

当前,高校内部审计业务主要包括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程项目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和专项审计。本文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例,具体分析合作化外包模式在高校内部审计业务中的应用。

(一)合作化外包模式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运用合作化外包模式尤其要掌握适度原则。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一般为学校党务、行政、群团体等管理部门和学院(部、馆、所、中心、研究院)以及校办企业的处级领导干部。应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部门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为基础,重点检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依据具体审计内容的不同,确定是否采用合作化外包模式以及合作化外包模式的运用程度等。

学校实施“大财务”统一管理模式下,各管理部门和二级学院的财务收支均由财务处集中管理,内部审计人员基本能够胜任对其领导干部所涉财务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发表意见,且在审计过程中,还需要对被审计对象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和廉洁从政规定情况等内容通过问卷调查及征求组织、纪委、人事等部门意见的形式进行审核,不宜外部化,因此,对于各管理部门和二级学院处级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应由内部审计部门独立完成。相比之下,校办企业处级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则具有特殊性。由于校办企业多是高校独资、控股或参股的经济实体,一直以来扮演着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办学经费补充的重要角色。利益的盘根错节、产权的归属不清、规章建制的缺乏成为校办企业多年的诟病。2018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依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方向,进行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因此,校办企业处级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涉及范围更为广泛、情况也更为复杂,关注点不仅是财务活动的真实合法,还要重点审核资产管理、风险控制等情况,对此宜采用合作化外包模式,引入社会审计机构,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积极与内部审计部门配合,各司其职,对校办企业处级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发表客观、公正的评价和意见。但必须注意的是,内部审计部门要全程参与,监督审计过程,并对最终审计结果负责,确保审计工作质量。

(二)合作化外包模式在工程项目审计中的应用

高校工程项目审计一般包括修缮项目结算审计和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审计内容专业性强,涉及土建、水电、安装等不同领域。由于高校内部工程审计人员普遍较少,所以合作化外包模式成为实践必然。但根据审计项目的不同,合作化外包模式的应用也有所差异。

具体来说,修缮项目一般具有单体项目金额较小、核算相对简易等特点,故修缮项目结算审计应以校内审计人员为主要力量,依据项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实施外包,如遇项目金额虽不大、但工艺较繁琐、涵盖专业领域较多、内部审计人员难以独立完成审核工作时,应运用合作化外包模式;而建设项目普遍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核算复杂、影响面广,因此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应由社会审计机构来完成主要审核工作,学校内部审计部门全程监督,构建多重复核机制,特别是围绕竣工结算环节,必要时可再聘请第三方社会审计机构对一审结算进行二次审核。实际应用中需注意,首先,学校要科学遴选社会审计机构,尤其关注该机构是否有同类项目审计经验并取得良好效果;其次,内部审计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管控职能,以日记录、周总结、月汇报等形式加强对社会审计机构人员工作的日常管理和监督,构建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

(三)合作化外包模式在内部控制审计中的应用

内部控制审计即对组织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进行客观的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审计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兴起与完善应运而生,也是传统内部审计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应紧密围绕财务预算、收支、政府采购、资产、建设项目、合同等核心业务,特别是基建、后勤、招生等重点领域,着重审查各业务流程控制方法运行的合理性,坚持以风险为导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学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的特点,分层次科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精准发现内部控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但就目前而言,高校内部控制的具体评价标准和框架尚未统一,相应审计工作仍处于发展和探索阶段。因此,内部控制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合作化外包模式,既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人员熟悉学校业务流程和实际情况的优势,又合理借助外部審计资源的专业性,获取先进的内部控制理念和知识,特别是在业务流程的建议修订环节,着重利用社会审计机构的成果。在审计结果的运用和转化环节,被审计部门通过建章立制等途径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强化落实,内部审计部门要适时开展后续追踪审计,从而实现内部控制审计的目的。

(四)合作化外包模式在专项审计中的应用

除上述常规审计业务外,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还可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开展诸多专项审计。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例,专项审计主要包括财务预算审计、财务报表审计、合同审计、科研经费审计、三公经费审计。实践中,财务预算审计涉及到学校发展方向、重要资源配置等战略性核心问题,须由内部审计部门独立完成;财务报表审计是对学校审计年度内的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的公允性发表意见,应主要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完成,出具更具权威性的第三方报告,内部审计部门配合其工作开展;合同审计属于日常业务,应由内部审计部门独立完成,但若涉及大额资金或特殊事项等,应就相关事项咨询社会审计机构或法律顾问;科研经费审计则需根据具体审计项目内容和金额,确定是否实施合作化外包。由于科研经费审计对象都是学校的科研工作者,而非管理人员,因此有效的沟通和反馈尤为重要,合作化外包模式有助于提高审计独立性,审计程序的具体实施由社会审计机构完成,内部审计部门着重协调社会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对象之间的沟通与反馈,既要激发和保持科研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又要坚决维护科研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和安全性;三公经费审计是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逐渐开展的业务,审查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的真实性、合法性,此项业务尚未在高校中普遍开展,宜由内部审计部门独立完成。

三、提升高校内部审计合作化外包模式效能的措施

为了在实践中运用好合作化外包模式,使其效用发挥最大化,实现内部审计价值增值,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信息沟通协调

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代理问题可以通过高质量的信息披露予以缓解,有效的信息沟通对保证内部审计合作化外包效果至关重要。因此,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要建立健全沟通机制,在与学校管理层、被审计单位、社会审计机构交流中采取例会制、报告制等方式促进各层级之间的沟通信息开放和富有成效性,一方面确保内部审计活动的开展能够获得管理层的支持、内部审计部门完整掌握社会审计机构工作进展等情况,且审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协调,另一方面保证审计结果运用效益最大化,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健全合作化外包模式质量评估机制

《框架》提出,“在内部审计活动外包给外部服务提供者的情况下,外部服务者必须使组织了解其对有效的内部审计活动负有责任。”合作化外包模式下,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要对最终审计结果负责,因此,内部审计部门需通过建立健全质量保证和改进程序,全过程评估外部审计机构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的情况,制定明确的奖惩激励措施。另外要高度重视并完善合作化外包合同,在审计项目实施前充分讨论、确定审计方案,明确内部审计部门和外部审计机构的责任、义务和风险,确保合作化外包目标实现,降低审计外部化风险。

(三)重视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框架》提出,“当内部审计师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其评价结果提供新的深刻见解并考虑到未来的影响时,内部审计的可信度和价值就能得到提升。”因此,合作化外包模式下,要实现内部审计效能最大化,强化内部审计力量是根本和前提,必须培养打造一支专业素养高、综合能力强的内部审计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对社会审计机构实施更好的配合和监督。为此,一是要丰富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结构,破解专业来源单一、思维模式固化的现状;二是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内部审计人员要珍惜每个合作化外包项目,在项目实施中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学习社会审计机构的先进审计思想和理念,增强自身本领、强化监督能力;三是要加强审计相关专业知识培训,促进内部审计人员树立现代审计新思维,着力提升以风险为导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合作化外包奠定扎实基础。X

【主要参考文献】

[ 1 ]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7.

[ 2 ] 王光远,瞿曲.内部审计外包:述评与展望[J].审计研究,2005,(02).

[ 3 ] 李万福,杜静,林斌.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实践调查及发展方略[J].会计研究,2017,(08).

[ 4 ] 侯蕾,孔青.浅析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外包[J].商业会计,2012,(18).

[ 5 ] 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S].教財[2015]2号.

[ 6 ]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S].审计署令第11号.

作者:王金月

职业道德规范下内部审计论文 篇3:

公司治理、内部审计与盈余质量

摘 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盈余质量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会计透明度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核心指标,而一家企业的会计透明度又取决于该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文章结合案例和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在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对盈余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在这一结论的基础上,对如何提高内审工作质量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公司治理 内部审计 盈余质量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价值投资理念的兴起,盈余质量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按照美国会计学会(AAA)2002年的定义,盈余质量是指“随着时间流逝,由应计制所确认的收益与公司流入的现金数额的弥合程度”,即盈余质量是指会计收益转化为现金流入能力的高低程度;在实务中,企业的盈余质量取决于资本市场上会计信息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的博弈。会计信息的需求方如投资者、债权人可以通过法律保护、外部审计等来为盈余质量提供保证。我国于2006年颁布了新会计准则,并从2007年开始在上市公司执行,新准则的制定及实施旨在为盈余质量提供保障。谭洪涛等(2009)的研究表明:以公允价值和资产负债表观为重要特征的新准则使得财务报告的价值相关性得以显著提升,但同时新准则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留下了更大的空间。事实上,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会计造假事件不断,以相关性和可靠性为核心的两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无法满足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客观上需要一个涵盖面更广、更综合的概念来描述会计信息质量。在这种背景下,美国SEC在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描述中引入了透明度,透明度是对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延伸,是一个更全面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概念。而新准则的实施只能为盈余质量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它自身无法实现透明度这一要求,单个企业的会计信息透明度更多地要依赖于企业自身的治理水平。

公司治理是通过包括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制度和机制来协调公司和所有利益相关者,即股东、债权人、供货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科学化,最终维护各方面的利益。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运作是建立在完善的公司治理基础上的。以往的研究主要是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和审计委员会特征三个角度来探讨公司治理与盈余质量的关系,研究表明公司治理与盈余质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但是,由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公司治理中的信息不对称是不可避免的,信息有利的一方出于机会主义的动机很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因此,公司的财务信息质量极易因管理层的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受到影响。这就需要一种机制来监督财务信息,内部审计是最好的选择。2002年7月国际审计师协会(IIA)递交美国国会的建议书中指出:有效的公司治理建立在四个主要条件之上:董事会、管理层、内部审计师和外部审计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其制定并修订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及《职责说明》(2001)中认定:“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在我国的制度背景下,内部审计对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作用更显得尤为重要。众多的实证研究表明,管理层往往采用损害利益相关者特别是投资者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这使得内部审计需要独自承担起监督财务报告的形成、公布的全过程,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报表的审计,以此约束管理层操纵会计信息数字的投机行为,使企业信息得到公允的反映,从而确保利益相关者各方的利益。震惊世界的“世通公司财务舞弊案”正是由该公司的三位内审师首先发现的。在我国国内,蔡春等(2009)的研究表明,内部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行为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内部审计质量较高的企业盈余质量也较高。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的自身约束和监督机制,它对盈余质量的保障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可。可以说,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现自我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在动力。但是,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内审机构独立性不高。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隶属于组织的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接受其指导和监督并取得其支持,以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任免应由组织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经过适当的程序确定,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直接向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负责。”国内外研究表明这种内审的组织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内审部门的独立性。但是事实上我国很多企业的内审部门是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的,甚至有些单位的内审部门并在纪检、监察部门里面,使得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受到损害。其次是内审人员素质低下,难以达到现代内部审计对内审人员的要求。很多企业的内审人员是由财务人员“转岗”而来,或者由纪检人员兼任,这些人员缺乏专业审计知识,对现代审计手段也知之甚少。内审人员的低素质直接影响了内审工作的质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内审部门在企业的权威性。再次,内审部门的工作范围过窄,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仅限于财务领域,审计的主要对象是财务报表、会计账簿等会计资料,工作的重点是“查错防弊”,内审范围的局限性使得内审工作无法延伸到企业的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无法及时揭示经营风险及协助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为了更好地实现内部审计在保障盈余质量方面的作用,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对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组织重构,加强内审机构的的独立性。内审机构的独立性是有效开展内审工作的必备前提,因此我们应改变目前内审机构与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的现状,使之向更高层级升格,以达到我国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受到高级管理人员的认识和态度的制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其组织地位的影响。要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需要高级管理层和内部审计人员双方的共同努力,这对前者而言是给予重视和支持,对后者而言是保持客观公正。

2.提高内审人员工作素质,在企业内审人员中推行职业资格认证,加快内审人员的职业化。内审人员的职业化是指内审应作为一种非自由化的工作向着职业化的方向发展,换句话说,内部审计应和其他职业一样有自身完整的一套资格认定机制、执业质量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在现阶段,内审人员职业化最好的方式是鼓励内审人员参加国际公认的注册内部审计师(CIA)考试。这样有助于企业能聘用到合格的内部审计人才,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提高内部审计职业的社会价值。此外,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内审人员的稳定性,以避免人才流失对内审工作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3.对内审工作进行流程再造。审计实践表明,企业财务报告的错报乃至舞弊往往是源于经营风险的,由于在信息时代商业环境瞬息万变,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能否及时应对环境的变化成为企业经营成败与否的关键。但是传统的内审工作主要是建立在账项基础审计理念上的财务审计,即内审工作主要是在事后进行评价和反馈,忽视了风险管理和控制,无法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变化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企业价值的增加无益。在这种背景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运而生。IIA(内部审计委员会)于2001年在其发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就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体现,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内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目标是增加价值,在企业实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背景下,内部审计主要从两个方面评估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1)评价风险管理程序的适当性;(2)评价风险管理主要目标的完成情况。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首先确认企业目标或某项交易的目标,然后分析对这些目标产生影响的风险以及能够管理这些风险的控制,最后测试实际的控制,考虑其能否得到适当的管理与控制。总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从而为企业的盈余质量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蔡春,蔡利,陈幸.内部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9(6)

2.谭洪涛,蔡春.新准则实施会计质量实证研究.中国会计评论,2009(2)

3.魏明海,刘峰,施鲲翔.论会计透明度.会计研究,2001(9)

(作者单位:晋中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晋中 030600)

(责编:若佳)

作者:郭琳琳

上一篇:糖尿病肾病患者优质护理论文下一篇:污泥再利用技术工艺路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