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山皮影造型艺术论文

2022-04-20

【摘要】罗山皮影是一种造型艺术与戏曲艺术相互影响、并行发展的综合艺术。它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地方特色。然而,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速今天,皮影戏已经呈现出严重濒危状态。本文在前者的研究基础上,广泛进行文献搜集和调查研究。对罗山皮影戏的历史及其现状进行研究。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罗山皮影造型艺术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罗山皮影造型艺术论文 篇1: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摘要】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在全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趋势下,相关政府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但是,河南省仍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地退出了人们的视野。本文笔者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山皮影戏为例,通过分析罗山皮影戏现在保存发展状态及其传承保护的困境,让人们发现它的艺术价值所在,并希望罗山皮影戏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所帮助。

【关键词】罗山皮影戏;发展现状;传承保护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等,是我国民间普遍流传的一种造型艺术与戏曲艺术相互影响,全面发展的综合艺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影木偶艺人的加工、发展、罗山皮影戏日益成熟。根据1982版《罗山县志》的记录,罗山皮影来源于河北滦州,从明嘉靖时期(1552-1566)在信阳罗山县最先繁衍发展,它已经有四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在2008年,罗山皮影戏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第二批非文化物质遗产名录。然而罗山皮影戏在新时代环境下的传承发展情况并不乐观,因此我们要对其加强保护,使罗山皮影戏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一、罗山皮影戏目前生存和发展的现状

罗山皮影戏,做为一种极其古老的民间表演艺术。它结合了戏剧,音乐,美术,文人写做,艺人刻绘,民间演唱为一体,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一块小小的影幕,就能取得以近追远,以小见大,生动有趣的艺术效果,它是我省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花。

罗山皮影工艺精美,造型外简内繁,用料讲究,由于当地大多数家庭都养牛,因此皮影大多是由牛皮制成,不同于北方皮影。罗山皮影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它的唱腔,不拘泥于戏曲演唱,也结合当地的民间传统,具有豫南民歌、民俗语言特点,突出地方特色,采用地方方言,通俗易懂,音乐唱腔曲调婉转,悠扬,优美动听,深受江淮一带的群众喜欢。罗山皮影戏正是由于其独特、浓郁的地方特色,才使得它在罗山众多民间艺术中脱颖而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多样化,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曾经辉煌一时的皮影戏逐渐被代替,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皮影戏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和限制,现从事表演和制作的艺术家们大多已经超过七十岁,年轻的皮影艺人非常少,供表演的传统曲目也不断流失,这一古老的艺术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需要加强对罗山皮影戏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二、罗山皮影戏传承保护的困境

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罗山皮影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受到了冲击,再加上罗山皮影戏自身的一些不足,导致皮影戏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严重影响了罗山皮影戏的传承保护。

(一)现代媒体的冲击改变了民众世代传承的听戏习惯

皮影盛行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经济基础薄弱,在这种娱乐空间狭小的情况下,空闲时间演出的皮影戏是民众们最精彩的娱乐方式,他们也习惯于在忙碌一天后来听戏。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电视、网络科技的普及,过去热闹的场面一下子变得冷清,戏台下鲜有民众的身影,皮影戏这一民间艺术早已不在人们的记忆中了。面对网络媒体的冲击,皮影戏的听众越来越少。

(二)罗山皮影戏缺少继承人

罗山皮影戏是河南皮影的代表,以其精美的造型和独特的唱腔闻名,并曾经在村落十分盛行。但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发生改变,罗山皮影戏的演出市场被挤压,皮影艺人的地位也在逐渐降低,从事皮影的艺人越来越少,轻的皮影艺人更是寥寥无几。据相关资料统计近万名皮影艺人中老年人占多数,年轻人很少。皮影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皮影艺人对未来表示担忧。

(三)地方文化差异和自身成长的局限性

罗山皮影戏一般在本地演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语言基本上都是自己本地的方言,由于各地环境文化的不同,因此在其他地区听起来难免有些困难。罗山皮影戏从最初的形成来看,它的实用价值远远大于它的欣赏价值,罗山人很注重信仰,一开始皮影戏的演出首先是用来酬神还愿,其次才是消遣和娱乐,因次罗山皮影戏的娱乐性偏差。而且皮影戏的演出是由艺人用竹竿支撑着影人在幕布后演出,艺人两手只能同时拿几只竹竿,屏幕上的人物太少,演出活动就不丰富多彩。再加上没有在民间成立一些专业的皮影艺术研究组织,皮影在时代的发展下没有对自身进行变革和创新,罗山皮影的唱腔虽然细腻悦耳,但旋律单调;剧目创新较少,且故事情节冗长,节奏进展缓慢,很难适应现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快节奏生活。

三、对罗山皮影戏的保护和传承提出建设性的方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罗山皮影戏要进行保护传承就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提出可行性的方案,使罗山皮影戏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们对罗山皮影戏艺术价值的认同

罗山皮影戏有着很高的艺术文化价值,加强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力宣传,能够让更多的人去认识到罗山皮影戏独特的艺术文化价值底蕴,从而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在宣传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借用现代的网络媒体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山皮影戏的艺术特色文化价值。使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美的造型艺术能够被人们所知。二是通过在民间举办各种艺术展演形式,例如在逢年过节时可以举办皮影戏展演或者制作皮影工艺比赛等来展现罗山皮影戏的魅力。通过广泛宣传,使人们认识到保护传承非文化物质遗产的重要作用,增强人们对罗山皮影戏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二)注重培养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山皮影戏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传承,而传承的关键就是传承人。罗山皮影戏是综合性的民间传统艺术,它的传承技艺包括音乐、舞蹈、文学、美术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培养传承人,将罗山皮影戏的核心记忆和技艺传承下去,才能够让其继续传承下去。如通过技艺精湛的传统皮影艺人对罗山皮影戏的传承人进行专业的培养,建立一个培训机构,同时加强与外地的皮影艺术进行交流,借鉴外地皮影艺术发展的优秀之处,将其更好地应用在艺术创作之中。传承人在传承的过程中对罗山皮影戏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从而使罗山皮影戏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现代传媒的技术要求罗山皮影戏的发展与传承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在影戏的传播形式上进行改革,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改进舞台设计,屏幕设置等,使罗山皮影戏这一民间艺术表演形式能够以一种新形势发展,从而带动全国传统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保护与传承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同时河南省非文化物质遗产在传承的基础上能够继承和发扬民间传统文化的精华,顺应时代的潮流,能够保存下来。

笔者在上文分析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依次对罗山皮影戏在保护与传承研究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即罗山皮影戏的生存发展现状、罗山皮影戏保护与传承发展的困境和对罗山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发展提出的建设性方案。主要沿着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要传承发展和传承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传承发展这一路线来展开。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山皮影戏传承与发展至今,离不开传承人的传承和国家公共文化部门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大力支持。这一民俗文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因此“非遗”的传承发展需要靠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希望罗山皮影戏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罗山县文化志编纂办公室.罗山县文化志(初稿)[M].1986.

[2]信阳地区文化局.信阳地区戏曲全志:罗山卷[M].1988.

[3]罗山县文化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罗山皮影[M].2007.

[4]王承训.信阳文史(第二辑)[M].2004.

[5]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6]庄锡昌,孙志民.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构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7]李敬民.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地理条件初探[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66-69.

[8]周全明.试论罗山皮影传承与发展的历史机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3-76.

作者简介:凡兰兰,学号:20135141124,学院: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专业:音乐学。

指导老师:梅胧文

作者:凡兰兰

罗山皮影造型艺术论文 篇2:

浅析罗山皮影戏发展现状

【摘要】罗山皮影是一种造型艺术与戏曲艺术相互影响、并行发展的综合艺术。它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地方特色。然而,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速今天,皮影戏已经呈现出严重濒危状态。本文在前者的研究基础上,广泛进行文献搜集和调查研究。对罗山皮影戏的历史及其现状进行研究。

【关键词】罗山皮影;发展;现状

皮影戏,是流传于我国民间的一种造型艺术与戏曲艺术相互影响、并行发展的综合性艺术。它是属于我国民间流传的傀儡戏之中的一种,它用兽皮雕刻人物以及其他图形为道具,借助灯光在屏幕上成影。中国皮影分为河南、山西、陕西、唐山四大流派。罗山皮影戏是河南皮影戏的代表。

一、罗山皮影戏剧本与剧目

皮影戏没有固定的脚本,剧目有比较多,全凭大脑记忆很吃力。农村信息闭塞,书籍极少,能得到一本小说是相当费事的。偶尔看到一本小说,就要将小说中精彩的内容记录下来,每一情节拟出一个标题,作为一个单元。这种记录下来的故事情节就叫做“戏路子”。每个艺人都有自己几本戏路子,这样一方面方便自己平时复习,另一方面,如果有些剧目记得不太清楚,戏路子就可以作为一种可供查阅资料;而且,这些戏路子都很简单。这些戏路子看似简单,但如果不了解故事的人,就很难看懂记录中所记述的内容。但是皮影艺人就是仅凭这些简单的记录,就可以演出一个多小时的戏,靠的全是自己的才艺。

皮影戏的剧目繁多,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分类能更好的、更清晰的展现这些剧目的特征。

(1)按照题材来分:皮影戏可以分为文戏和武戏。文戏多是叙述性的故事,少打斗动作;而武戏多叙述战争,有很多打斗动作,风格粗犷豪放。豫南影戏武戏多文戏少,与当地淳朴豪放的民风有关。现存的剧目有《封神演义》《杨家将》《隋唐演义》等。

(2)按照故事发生的年代分:《罗山县戏曲志》提供414种剧目,其中唐代故事74种,宋代故事94种,明代故事90种。三者之和占总数的五分之三。

(3)按演出时间长短来分:按照演出的长短来分,皮影戏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大部书,一种是单本戏,一种是杂出。

二、罗山皮影戏的音乐流派

从音乐上来分,豫南影戏分为东调和西调两个流派。东调影戏包括信阳市的潢川县、固始县、息县、商城县等地;西调影派就是信阳罗山县、光山、新县以及南阳桐柏县等地。本文主要介绍的是西调影派。

(一)唱腔与板式

西调皮影的唱腔多为五声徵调式,由主腔和小调组成,主腔一四平腔为主,属于板式变化体结构。罗山称四平腔为“中平腔”。它不是弋阳腔系中的四平腔,也不是皮黄腔系中的四平调,而是源自山歌之类的民族小调的四句头唱腔。和一般的板式变化体结构的唱腔不同的是,它的唱腔单元不是由一对上下句组成,而是由四个句子构成,有“起、承、转、合”的固定顺序,是四句一体的结构,这四个句子分别是①扬腔,这是第一句称呼,因旋律多向上扬而得名;②平腔,旋律较为平缓,这是第二句唱腔;③短板,这是第三句;④平腔,多重复第二句,名字也相同。他们的句式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也按照板式变化而形成不同旋律、节奏。男女分腔,按生、旦、老生、丑、净等都有自己的主腔。女角、小生的四平腔多为宫调式。

除四平腔这一主腔外,还有寒调、悲捻子、打匍、寻板等辅助性唱腔。它们也都属于板式变化体。

(二)伴奏音乐

西调影戏的伴奏音乐很有特色,都没有弦乐器,只有锣鼓、唢呐伴奏。演唱的时候都是“徒歌”,唱完一句敲一阵锣鼓、吹一阵唢呐,再唱,再伴奏。所以,皮影的伴奏音乐都是有锣鼓经和唢呐曲牌构成。

锣鼓经,包括开场锣鼓、动作锣鼓和唱腔锣鼓。除了动作锣鼓之外,开场锣鼓、唱腔锣鼓都是和唢呐一起演奏的。

动作锣鼓,又称“身段锣鼓”,是配合影人上下场、走场、打斗等各种动作的。演奏时,可根据武打动作的长短灵活安排,长短可自由控制。

唱腔锣鼓,是用在起唱和腔句之间用于伴奏的锣鼓,即前奏和国门,与唢呐合奏,在唱腔锣鼓中,唢呐用的相对较少,一般只在扬腔、平腔之后用,有些场合的起板前奏也用,但远没有锣鼓用的普遍。

除了伴奏、帮腔之外,唢呐还用在各种较为隆重、庄严、喜庆的场合以渲染气氛。另外还有一些从地灯、花鼓戏等借用的曲牌,但现在的演出中很少用了。

除了多样话的突出特征之外,影戏音乐的另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容易改弦易调,可变性强。很多流派没有自身的声腔音乐体系,极容易在其他艺术影响下,放弃原来的声腔体系,不断进行更新。

三、罗山皮影戏的现状

(一)罗山皮影戏的生存状况

罗山皮影戏是一项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首先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表演艺术”,但同时用于影戏表演的道具“皮影”又是一些精美的工艺制品,所以它又属于“传统手工艺技能”。作为一项特殊的非物质文化,皮影戏当然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

豫南影戏还有一些其他的演出形式,最主要的是皮影的会戏演出、皮影的商业演出。

1.皮影的会戏演出

在罗山的某些乡村,每年都会举办一些酬谢神明的表演,这时主办方就会请一些演出团体来演出,这其中就包括皮影班。会戏的演出一般在春季,由于这样的演出并不是经常性的,一年可能只有那么几次,而且皮影戏班不一定就会有机会参加,所以,会戏并不是皮影的主要演出方式。

2.皮影的商业演出

商业演出是指商家为了推销其产品或者提高产品的知名度而进行的皮影演出。罗山皮影戏在国内并不处于领先地位,所以请皮影商业演出的多是当地的商家,外地的商家很少。相对的,由于豫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皮影的商业演出并不频繁,而且,戏班多是一些有名的戏班。即便是那些有名戏班,也很少在外地演出。

由于豫南皮影艺人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日趋衰落,皮影戏后继无人;戏东请人的时候有百般挑剔,艺人却又无可奈何皮影戏的本身要符合戏东的要求,就要在一定的程度上舍弃皮影的艺术性,罗山皮影戏的生存状况实在是令人担忧。

但是,如果从另一中角度上来看,豫南经济的发展让更多的农民能够承担的其皮影的费用,在民间一些习俗的保留下,将会给罗山皮影戏保留一定的生存空间,所以,罗山皮影戏也不是那么容易就消亡的。

(二)罗山皮影艺人生存状况

在农村,没有多少人会把皮影戏真正的当做艺术来对待。对于戏东来说,请人来演戏时,首先考虑的不是戏班的技术或者是皮影的艺术性,而是考虑自己和艺人的关系;如果和哪个艺人是朋友或着亲戚,那肯定会优先考虑这个戏班,另一方面从费用上来说可以适当的低一些。当然,如果戏东和这些艺人没什么特殊的关系话,那就要考虑价钱和这个戏班的知名度。

为了有更多的演出机会,艺人们也想出了自己的办法。

首先,同亲戚朋友搞好关系,通过他们想向戏东介绍自己;而且,在挑选成员时,更倾向于那些性情温和、善于交际,可以在戏东心里留下深刻印象的成员。

其次,扩大地域影响。如果说一个戏班里所有的成员都是这一个乡镇的,那这戏班就只有这一个地方演出的机会,所以,很多戏班在选择成员的时候,尽可能选择自己所住地之外的艺人,这样扩大了地域,演出的机会也会增多。

最后,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及时宣传自己,有的艺人还会学会多中技能,来支付戏东。

五、罗山皮影戏的保护

不可否认,皮影戏和很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本身也带有商业目的,艺人也需要以此谋生。只有让艺人生存下去,才能谈的上让皮影这门艺术发展和传承下去。

罗山皮影戏的衰落的原因在哪里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新型的娱乐方式的产生,就好比电视这一产业的出现对电影的产业的冲击一样,电影电视等现代娱乐产业的出现和流传对传统的影戏的冲击几乎是致命的。待在家里就可以看的五彩缤纷的世界,体验和享受各类丰富的节目所带来的美感与快感;想想谁还愿意待在戏棚里看皮影戏呢。

对于罗山皮影戏的衰落,罗山县文化局也采取了相应的行动,他们向上级部门申报文化遗产的方法。2005年2月,他们向上级部门作了河南省民间民族文化保护工程的试点申报,申报的对象就是皮影。

影戏多样化的复杂生存态势,是我们在抢救、保护、传承、发展这一文化遗产时必须参照的依据和出发点。具体就罗山皮影戏来说,我们需要从当前皮影戏的生存状况出发,根据罗山皮影戏自身的艺术特色,探讨、寻觅适合影戏的工作原则和相应对策。通过查阅资料和调查,有两个方面是需要注意的:

其一,要坚持多样性原则,灵活对待皮影戏。影戏有着极为多样、复杂的生存环境, 在具体的环境中,灵活对待,要有弹性,保护的方法、目的要视具体的对象而定,不能照搬其他的模式,毕竟,不同的区域、环境、艺术特色不同。

其二,政府、社会各界应适当发挥桥梁作用,为罗山皮影戏渗透立足于城市提供渠道,为其争取一些市场。这就要视情况而定,和其他传统的戏剧一样,皮影戏是群体综合表演艺术,需要有演出环境和观众群才能传承发展下去。随着皮影戏在农村生存空间的萎缩,进入城市是一条可行、必要的发展道路。皮影戏迟迟不能进入城市,其中就是缺乏渠道、桥梁。

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当伸出援手,联合引导,建立一些有效的渠道,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应该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让皮影戏走进校园,让学生可以更近距离的了解皮影戏,促进对其保护和发展的介入和推动。罗山皮影戏也可以借鉴这种案例,走进校园,亲近学生,这样的演出渠道对保护罗山皮影戏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具有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康保成.中国皮影戏的渊源与地域文化研究[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1.

[2]周全明.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传承要素——以罗山皮影戏为例[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3(3):71-74..

[3]张冬菜.中国影戏的演出形态[M].郑州:大象出版社, 2010

[4]张廷远. 信阳皮影戏的历史渊源及其生存与发展思辨[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6):54-57

[5]周全明. 试论罗山皮影传承与发展的历史机制[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0(2):73-76

作者:金鹭

罗山皮影造型艺术论文 篇3:

如何让皮影艺术走进小学美术课堂——以罗山皮影艺术为例

摘 要:随着近几年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与保护,皮影艺术再次受到人们的重视,为更好传承和保护已有460多年历史的罗山皮影艺术,将罗山皮影艺术引进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很有必要,这有利于传承民间文化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其民族自豪感,让罗山皮影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永放光彩。

关键词:罗山皮影;引进;美术课堂;探索;实践

皮影戏又叫“影戏”、“灯影戏”,是一种极其古老的民间表演艺术,是集文学、音乐、美术、戏剧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艺术,可谓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罗山皮影起源于明代,据1982年版的《罗山县志》记载,罗山皮影源自河北滦州,从明嘉靖年间(公元1552年—1566年)开始在信阳市的罗山县繁衍生长,距今已有460多年的历史了。皮影自传入罗山后,就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相结合,逐渐发展成为生、旦、净、丑行当齐全,音乐规律流畅,唱词、道白雅俗共赏,乐队简约合理的一门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

罗山皮影的整体造型质朴粗犷,轮廓清晰简练概括,线条紧凑生动有力,变化丰富、节奏明快、富于韵律,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罗山皮影在主色调和谐统一的前提下,以红、黄、绿、白、黑五中眼色为主色。大胆使用高纯度、高明度的对比色和互补色,整体色彩绚丽明快,具有浓郁的豫南文化氛围气息。罗山皮影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可分为制皮、过稿、镂刻、着色、固色、缀接六道工序,只有精细而考究的完成每道工序,才能制作出一件完整精美的影人作品。

罗山皮影虽然制作美轮美奂、栩栩如生、唱词、道白雅俗共赏,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各种娱乐方式的层出不穷,皮影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正一天天的走向衰落,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离人们视线越来越远的非物质文化又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2008年,罗山皮影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罗山县县政府、文化局等部门的努力下,罗山皮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但要想使罗山皮影得真正的传承与保护,单靠一些陈列馆、旅游产品开发是不够的,应依靠我们社会大众的共同参与,才能将我们的民间艺术永久传承下去。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民族艺术的传承和保护上更是责无旁贷。

以小学美术课堂为平台,引进罗山皮影艺术教学,有利于传承民间文化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其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唤醒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自主意识,有利于丰富课程内容为技术课程的开发提供课程资源,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落实。在美术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探索和实践。

1聯系生活、调动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才能让学生对皮影艺术产生兴趣,是皮影艺术进课堂的第一步。从学生都喜欢的动画片入手,寻找带有皮影元素的动画片,例如《大闹天宫》、《功夫熊猫》、《猪八戒吃西瓜》等精彩片段让学生进行观看,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告诉学生这是利用我们罗山皮影艺术制作而成的,引导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紧接着让学生观看《计退韩兵》、《包公案》等优秀作品片段,在美轮美奂、栩栩如生的表演中,学生接受了皮影艺术,并产生学习兴趣。

2现场欣赏、认识皮影

将学生们顺利引进皮影世界的大门之后,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皮影的相关知识,而又不感觉枯燥乏味,我特意请来皮影班子现场表演,之后让学生与皮影艺人进行交流学习,皮影艺人的耐心讲解使学生在近距离感受皮影艺术魅力的同时,更增强了其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

3大胆构思、精心制作

趁学生们兴趣正浓之时,趁热打铁,动手制作皮影形象,因为传统的制作工艺太过复杂,小学生们无能力、无条件进行操作,所以我们化繁为简,采用透明硬塑料纸进行制作。先让学生绘制出自己喜欢的完整人物形象,之后进行分解绘制,因为皮影形象最终是连缀在一起的,所以要对所创作出的人物形象进行拆解,此环节一定要注意人物形象的关节处要画的长一些。接着就是在透明塑料硬纸上过稿、上色、缀接制作成一件完整的皮影作品。在此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结合,选择合适伙伴(也可单独进行制作),让学生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4音美结合、创造剧本

皮影艺术是一种造型艺术与音乐唱腔巧妙结合的艺术,因此让大家对创作的影人形象编写一个小故事,并配以唱词、道白,以便进行表演。在此过程中,我请来音乐老师为学生们进行全程的指导帮助。

5齐心协力、共同表演

在音乐老师的全程指导下,学生们编好剧本,共同排练,之后让各个合作小组为大家进行表演,大家从中挑选出优秀作品(包括影人制作、剧本的编写、表演的水平各个方面进行评比),表演给全校师生共同观赏。

将皮影艺术引进课堂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在改变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同时,对于教学评价也做出相应的调整,方能与之配套。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的保障机制。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事先精心设计好的每一句教学语言是否精彩,更在于师生双向交流过程中教师有没有充满教育机智的教学评价的有效发挥。因个体的差异性,课堂教学过程是多变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能敏锐地捕捉到闪光点,面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能够机智应对,对于学生的评价不应只看结果,更多的要去看过程。学生的主动参与不仅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更关系到教学的质量。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不仅要靠政府和民间艺人,更要靠美术教育一线工作者,能够充分认识到民间艺术的价值,挖掘民间艺术的教育元素,应用于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们从小树立对家乡、对祖国的自豪感。积极为民间艺术的传承贡献力量,才能让罗山皮影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永远放光彩。

参考文献:

[1]方丹.罗山皮影造型、色彩及文化内涵研究.[M].河南大学,2009

[2]苗广娜.罗山皮影色彩特征刍议.四川戏剧. [J],2013.9

作者简介:

赵景丽(1987~),女,汉族,河南省新密人,河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高店乡中心学校教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作者:赵景丽

上一篇:外国教师评价标准论文下一篇:老干部工作群众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