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交互设计论文

2022-04-17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弘扬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文明是新时代的重要使命。互联网时代,人们重拾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特别是对以非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兴趣,这对于非遗文化的发展十分有利。辽宁皮影戏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重要文化价值的非遗文化,因其传承人缺乏、传承方式传统等问题,在其发展过程中举步维艰。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皮影戏交互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皮影戏交互设计论文 篇1:

多媒体作品如何进行情感体验的交互设计

我们的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未来的社会是计算机、通讯网络与影视媒体紧密融合的社会。本文重点探讨文化类多媒体作品如何进行情感体验的交互设计。交互的实质是人类行为的互动。核心是创造有意味的“体验”。因此文化类多媒体作品的交互设计,应当给予情感体验更多的关注。让个体在互动中具有主动建构性,可以构筑起属于自己的世界。

构造故事化情境

构造故事化情境的目的是创造一种交流的氛围。只有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与场所里,文化主题才能够鲜活起来。读者才能够达到美学上所说的共鸣——鉴赏者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或想象,被事物或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人物命运深深感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审美高峰体验。

例如作品《老北京吆喝》要展现的是以老北京为地方特色的,胡同里小商贩的商业文化。如何进行情感化的交互设计呢?经过分析后我们可知,吆喝是一种口头的商业广告,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故事去表现当时老北京胡同里真实的生活以及朴实的商贩的美好品德——诚信。因此设计出在一年四个季节背景下发生的四个故事。这些故事介绍都以超链接的方式分布在各个分界面当中。分界面的背景是四季里的胡同,仿佛是老电影里定格的某一帧。最终整个阅读的过程是舒缓而又充满了趣味的情感体验。

运用符号隐喻等方法创造新的视觉变化交互体验

符号隐喻相当于一种嫁接技术。它不直接表现创作者要表现的主题,而是借题发挥,化实为虚,用相近的元素渲染和烘托,能给作品带来意想不到的新鲜丰满,使主题更真切和深刻。

《古代埃及象形文字》在设计上有很多古埃及的建筑、雕塑、绘画等很多元素被应用其中,将古埃及的文化气息和整体的氛围烘托出来,使逻辑性很强的文字知识有了感性的温暖、舒适。多元素表达,给了不同读者更大的信息量,读者理解的过程或许就是多媒体在交互上带给读者最大的厚礼。

类似的还有《中国风筝》里转场中风筝的“线”的设计,《中国皮影戏》界面里影调转换的设计,《中国红》里的花与蜻蜓,《京城四合院》里的门墩等等。

运用网络媒介的交互性、开放性、虚拟性加强交互设计的参与性和归属感

网络媒介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可逆的、互动的,传播者与信息接受者的地位是重叠的。网络用户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参与者、制造者。每个人都有话语权。网络用户由于性格、趣味的不同,对接受的信息有不同的反应,也会有不同的信息反馈。网络提供了多人在线共同阅读的机会,让创作者与参与者及时沟通甚至参与创作。

网络的开放性能给观众带来新奇的感受,满足观众在虚拟世界中体验多样化的、异质化的、片段化的、去中心的自我。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内敛的。在互联网上,交流不受日常社会角色的限制(性别、年龄、职业、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抛开现实,使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发挥。个体主动构组自我的世界,完成独特的情感体验。

文化类多媒体作品应该有网络版本,并且建立论坛或是聊天室、博客等让读者与读者,读者与创作者分享各自的经验和情感,共同探索讨论作品的内容,解决矛盾和困惑,在讨论中作品的深度和广度可以无限地挖掘和更新。当用户富有创意的表达或积极参与受到其他用户的肯定和欢迎时,他们对自己在网络世界的角色变得更有信心,从而激发他们更充分、更主动地参与到网络信息传播的情感交互中来。

运用先进的人工智能等技术,拓展自由的人机交互途径

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观赏者在阅读时更方便与阅读工具传递情感。例如三维虚拟声显示技术不仅作为静态的显示,而且其交互性可使用声响效果随用户头和身体的运动而改变;又如视觉通道交互性表现在主动式媒体框架建立在识别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之上。眼睛既用于接受视觉信息,又可通过注视而输入信息,形成所谓的视觉交互。通过一个隐藏的智能前端自动感应观者的存在以及他们在观看时的反应,从而主动地与观者互动。这个前端对于参与者来说应是完全透明和不被发现的。

目前新媒体作品中交互的方式已经从计算机屏幕扩展到了三维空间,计算机为信息处理设备,借助于外设备(外接麦克风、图片、视频的如各种传感器、视频输入设备、摄像摄影机、打印机、投影仪等等)进行信息捕捉进行交互。也就是说我们还可以利用外接设备完成视觉的、触觉的交互设计,是三维空间中真实动作与计算机发生的交互行为,这是实现多媒体交互设计的多角度、全方位的虚拟体验的方法。利用这些先进的交互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在多媒体作品中设计出更有情趣的人机交互。激发起读者探索阅读的兴趣,增强互动性。

目前在游戏领域里,有许多优秀的人机交互例子值得我们借鉴:例如《任天狗》是一款以宠物饲养为乐趣的游戏,在游戏中玩家可以观察狗狗们可爱的动作,并且可以通过触摸屏直接触摸他们,让他们学会各种技能,最后以在宠物比赛大会中获胜为目标。并且在本作中玩家还可以通过麦克风训练小狗们,并且通过训练,小狗们将会记住玩家的语音指令,这样以后玩家就可以像现实生活中一样,通过简单的语言命令聪明的小狗们做出各种动作。还有任天堂出品的另一款游戏《塞尔达传说》。该游戏融合了动作、冒险、解谜、角色扮演,还包含了少量的平台跳跃、潜入、竞速等的元素。是任天堂的招牌系列之一,在全球有很大的影响力。在破解种种迷宫的环节中,玩家是必须通过麦克风喊出相应的指令,类似“我要大炮”等,分贝要足够高,才可以通关。我们都可以把这样的元素设计到多媒体作品中。

文化类多媒体作品情感体验的交互设计应该融入到每一个设计细节(界面设计、声效设计、热键设计、转场设计等)。有这样借鉴Web设计的一个例子,用户在访问某家医院的网站时,页面上显示的“别担心,一切都会好的”字眼比精美的界面设计要来得更温暖体贴,更让人印象深刻。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内心的情感交互。这样我们便不会感到寂寞,当用户独自在某个空间中访问网络时也会感到人间的温暖和关怀。

作者:梁梁

皮影戏交互设计论文 篇2:

互联网时代辽宁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弘扬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文明是新时代的重要使命。互联网时代,人们重拾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特别是对以非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兴趣,这对于非遗文化的发展十分有利。辽宁皮影戏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重要文化价值的非遗文化,因其传承人缺乏、传承方式传统等问题,在其发展过程中举步维艰。本文通过对辽宁皮影戏实地调研,充分认识辽宁皮影戏的现实状况,并针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究问题的成因,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和机遇进行探讨。

关键词:辽宁皮影戏  传承与发展  互联网时代

非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人们美好生活中的精神食粮,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其重要,尤其是對极具地方特色的辽宁皮影戏,更要做到守护住,发展好。

一、辽宁皮影戏的基本概况

(一)辽宁皮影戏的构成

辽宁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弥头戏”,属于傀儡戏的一种,主要由朝阳的凌源皮影戏、大连的复州皮影戏、鞍山的岫岩皮影戏、营口的盖州皮影戏等地方皮影戏构成,是中国最早传入西方的传统艺术。辽宁皮影戏其多数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在此期间,銮州皮影传至辽宁,并在清朝得到进一步发展。近代,由于社会动荡、列强侵入,辽宁皮影戏呈现出衰微之势。而到了现代,随着社会文化产品的丰富多元化,辽宁皮影戏的影响力逐渐降低,几乎消失在大众的视野外。

(二)辽宁皮影戏的特点

由于辽宁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辽宁民间原生态的唱腔、音乐、影卷、唱词格式造就了其独特的艺术面貌。其中,辽西皮影戏的唱腔源于冀东滦州影调,掐嗓唱法十分独特,广泛吸收了多种地方戏曲、曲艺的精华,并融进了辽西方言,自成一派,高亢嘹亮,亲切自然。皮影人物造型特征鲜明,雕刻工艺细腻精湛,表演惟妙惟肖,而辽南皮影戏的唱腔则具有明显的辽南民歌风味,创作上采用地方俚语,唱词格式风格独特,在原料上采用驴皮进行雕刻,制作精细,人物造型优美独特,极具辽南地方特色。在传统社会中,辽宁皮影戏还被村民当做请愿、还愿等民间宗教祭祀活动中娱神之用。

二、辽宁皮影戏发展现状

(一)辽宁皮影戏取得的成就

2016年中国皮影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凌源皮影戏、复州皮影戏、岫岩皮影戏和盖州皮影戏等辽宁皮影戏同我国11个省市的皮影戏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凌源皮影戏作为辽宁皮影戏的重要支脉,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而且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抢救、整理,民间艺术遗产收集传统及现代影卷3300卷,高达34000万字,为我国民间艺术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的资料,其数量之多,可为全国之首。近年来辽宁皮影戏更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其中岫岩皮影多次参赛获奖,曾两次获得辽宁省皮影表演一等奖,参加美国伊利诺斯州皮影影人展出,深受好评。在辽宁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更是涌现出一批80后传承人。在辽宁沈阳“80后”匠人陈雪月作为奉天皮影的传承人,曾在2008年受邀参加戛纳电影节开幕式表演创新皮影戏《功夫熊猫》,将皮影同动漫结合,让“中国影子”走向世界。

(二)辽宁皮影戏传承与发展面临的困境

辽宁皮影戏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但是皮影戏自身局限性使得其生命力尤为脆弱。皮影戏的制作十分考究,选用上等的驴皮和牛皮,经过刮、磨、洗、刻、着色等二十多道工序,手工雕刻几千余万刀才能制作而成。传统复杂的制作工序虽然保留了辽宁皮影戏的“原汁原味”,但是手工作坊的制作很难适应当今信息社会的发展步伐。辽宁皮影戏的唱腔多为原始唱腔,虽悦耳动听,但和现在的普通话语调差异大,多是文言表达,节奏缓慢,无法适应当代的表达方式和说话习惯。辽宁皮影戏表演受天气、场地、表演人员等条件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辽宁皮影戏的生存与发展。

1.辽宁皮影戏缺乏高素质人才

辽宁皮影戏演出主要依赖于表演者的操耍技巧和唱功,要想辽宁皮影戏得到传承与发展,就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保护。但目前辽宁有省级以上皮影戏保护项目14个,多数都面临接班人太少的问题,掌握皮影技艺的多为中老年人,有的已经年迈甚至病重。加之辽宁皮影戏学习周期长,制作过程复杂,经济效益低等原因,青年一代学徒有的转行去做了装修,有的去做了设计,还有人为了生计当了快递员。现在许多的年轻人都没见过,甚至没有接触过辽宁皮影戏,使得辽宁皮影戏面临着几近失传的困境。

2.辽宁皮影戏缺乏演出活动、演出场所

伴随社会发展,城市布局有所改变,尽管城市建设者对于广场、剧院等公共空间有所重视,但仍然不足以支持辽宁皮影戏日常的演出活动。随着各类文娱产业的兴起,作为各类庆典常客的辽宁皮影戏逐渐被时下的流行文化所替代,除去每年固有的“文化遗产日”活动外,辽宁皮影戏几乎没有日常的演出活动,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去,缺乏演出活动与表演场所的辽宁皮影戏传播日渐困难。

3.辽宁皮影戏传承内容老旧

辽宁皮影戏一直以来传承的都是先辈们代代相传下来的传统曲目,缺乏创新,传承内容过于老旧。据辽宁皮影戏传承人介绍,现存的辽宁皮影戏剧目主要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为主,如复州皮影戏著名曲目《岳飞传》《白蛇传》;凌源皮影戏著名曲目《三打白骨精》《四平山》等传统曲目,剧本类型包括家族戏、朝臣戏、教化人的戏和还愿戏,一般用于大型节日庆典、祈福、还愿等场合,与现代观众生活距离较远,不符合近现代群众喜好,难以引起人们共鸣,辽宁皮影戏逐渐失去观众基础,传承与发展受到较大困难。

三、辽宁皮影戏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科技进步对辽宁皮影戏造成冲击

随着时代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辽宁皮影戏这类传统艺术在传承手段与传承内容等方面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伴随科技进步而来的便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各类文娱产业不断发展,电影电视等流行文化层出不穷,观众的目光逐渐从传统的皮影表演中转过去,辽宁皮影戏在多媒体技术的冲击下逐渐失去了观众基础,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受到挑战。

其次,工业技术不断进步,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更加强调效率的重要性。辽宁皮影戏作为传统艺术,制作过程极其复杂,而如今皮影制作机器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皮影制作效率,辽宁皮影戏目前却仍停留在手工制作阶段,其传统的皮影制作方式受到挑战,传承效率受到很大限制。

最后,在日新月异的流行文化中,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各类新颖有趣并且直接的娱乐内容,各种短视频成为观众的挚爱,而辽宁皮影戏晦涩难懂、篇幅过长,不符合现代大众的喜好,其传承与发展越来越难。

(二)资金不足限制辽宁皮影戏发展

资金不足是造成辽宁皮影戏出现传承人缺乏等问题的因素之一,其主要包括辽宁皮影戏演出市场狭小与政府支持不足两个方面。

1.辽宁皮影戏演出市场狭小

由于时代发展,辽宁皮影戏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中,各种皮影戏表演场合减少,辽宁皮影戏难以获得相应的演出收入,演出市场狭小,导致资金来源不够稳定,进而导致资金不足,员工收入微薄,因此,许多人不愿意参与到辽宁皮影戏传承事业中,最终限制了辽宁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2.政府资金支持不足

辽宁皮影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拥有一定的政府资金支持,省文化厅自2009年以来,同样开展了非遗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并在基层保护单位设立传袭所,为学习皮影戏的年轻人提供误工补助和演出机会等,但这不足以支持皮影戏的日常发展,资金缺乏导致皮影戏难以在传承方式上开拓创新,导致辽宁皮影戏陷入传承与发展的困境。

四、互联网时代为辽宁皮影戏发展带来机遇

(一)互联网时代的特点

1.云生活成为常态

在互联网时代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理念有所转变,更倾向于安全健康的消费方式,主要体现为一种无接触或低接触的消费,从而促使更多人进行线上消费。这种消费方式的转变,也让各个行业开启了“云化”模式,比如“云”旅游、“云”教育、“云”助农、“云”医疗等,这些实体商业的在线化和云化,无缝对接消费者。在这期间,人们又回归碎片化时间,借助短视频等方式进行娱乐,导致视频和短视频需求增加,使得短视频优质内容和内容深度链接成为用户喜爱的关键。

2.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时代潮流

近年来,随着网络、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产业的领域不断延伸。各级政府也大力推进将文化产业与数字内容、网络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相结合,促使文化产业结构升级。比如,前段时间,故宫博物馆推出了“VR故宫”,敦煌研究院推出了“数字敦煌”等一系列线上产品,这使得文化产业在互联网发展中成为时代潮流。

(二)机遇

1.为辽宁皮影戏拓展传播途径带来新启示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成为我国的重要生产力,正深刻的改变原有的信息传播格局,为百姓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科技便利。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更多富有信息技术的变革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无接触的线上消费模式成为新潮流,新的直播形态——“慢直播”“带货直播”“沉浸式直播”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信息技术同各行各业的融合越来越成为大众的焦点,科技成为撬动发展的重要手段。辽宁皮影戏作为极具观赏、娱乐、文化价值的戏剧表演形式,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打破传播的时空局限,拓宽辽宁皮影戏传播途径,成为辽宁皮影戏创新发展的新机遇。

2.为辽宁皮影戏传承与发展提供新思路

近些年,眾多优秀传统文化开始结合时代热点,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传承与发展,如故宫推出一系列文创产品,促成“故宫热”形成,进一步促进故宫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为非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辽宁皮影戏也应当在保持皮影戏艺术精髓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与创新。

互联网时代,“云生活”成为常态,各种云事物的出现为辽宁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辽宁皮影戏可以借助“云生活”浪潮进行云传播,并借助电影、电视等现代娱乐方式进行传承方式创新。

五、互联网时代辽宁皮影戏传承与发展的对策

(一)结合时代特征拓宽辽宁皮影戏传播途径

互联网技术作为当下最快速且最有效的传播手段,是辽宁皮影戏传播模式创新的首选。对于辽宁皮影戏的传播,要在原有传播途径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特色,将皮影与直播,视频,广告联合,形成三位一体的传播模式,主要通过对辽宁皮影戏表演活动采取线上与线下同步进行的方式,让人们有更多的渠道了解辽宁皮影戏,走进皮影戏;将辽宁皮影戏特色内容制作成短视频,展现皮影的独特趣味,并进行推广宣传,让更多的人对其产生兴趣;联合广告对辽宁皮影戏进行传播,加深人们对皮影的印象,以此推动辽宁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二)辽宁皮影戏内容与时代热点有机结合

为解决皮影戏因内容固定留下的刻板陈旧印象,结合时代热点,对皮影戏优秀剧本故事进行统筹整合与创新。大国工匠、一带一路,新时代热点频出,为皮影戏剧本故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将凝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优秀特征与皮影戏内容进行创意融合,与新时代网络积极热词进行创新结合。在当下社会大众热点的许多动人故事也为辽宁皮影戏故事话本的创制提供新思路。抓住当下独特的创作机遇浪潮,推动皮影戏传承与发展的同时发挥文化独特的正向教育作用。

(三)创新辽宁皮影戏产业发展模式

加快辽宁皮影戏产业模式创新,实现行业点、推广线、政策面的有机结合,皮影存续的产业化发展离不开行业间的交互结合。以皮影文化为圆心进行跨行业联合,发展融合皮影特点的相关文化旅游,打造皮影文化旅游地标,创造以皮影戏为主题的影视动画、游戏品牌周边等,推动辽宁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从推广教育方面来看,利用当下网络视频线上宣发优势,对辽宁皮影戏进行介绍和推广,吸引线上的直播同时发展线下体验人群,同时开展皮影戏相关培训教育,将辽宁皮影戏特色文化融入儿童特色文化教育,加深辽宁皮影戏文化印象,拉进辽宁皮影戏与大众的距离。辽宁皮影文化为基础,合理利用国家给予的政策帮扶,抓住国风文化发展大潮,让皮影产业成为皮影传统技艺人群增收的新型绿色产业,同时促进辽宁皮影文化的常青发展,推动辽宁皮影戏的传承。

六、结语

正如文中所说,非遗文化保护是社会和民族发展的必需,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前提。弘扬皮影文化,传承皮影文明,不仅要与时俱进,还要结合时代特色,彰显文化活力,打造出皮影传承新面貌,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肯定这种极具特色的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朱吏.海宁皮影戏[J].寻根,2016(03):7-7.

[2]杨方琦,罗维亮.陕西东府皮影戏数字化发展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0(35):131-133.

[3]栾杨.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问题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08):9-10.

[4]李军苗.谈辽宁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传媒研究与实践[J].美术大观,2013(06):86-86.

作者:黄晓丽 李甜

皮影戏交互设计论文 篇3:

传统皮影戏的文化形象识别的发展方向研究

摘要: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文化形象识别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日渐提升,皮影戏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了获取中国皮影戏的传统文化发展方向,为中国文化艺术的形象识别发展提供方法。在考察文化形象识别的概念和对中国皮影戏进行事前调查后,进行了发展战略分析和概念矩阵分析。导出了皮影戏的文化形象识别的发展方向。有助于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形象的国际影响力,并对其他中国文化的形象识别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形象识别 皮影戏 发展

文献标识码:A

一、传统文化艺术和文化形象识别概述

(一)文化形象识别的概念:文化形象识别,也就是文化同一性(culture identity),即文化品牌形象。指在传统文化语境中形成的内在文化特征,文化形象识别是指对符合这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人们的情感以及生活要素所形成的文化形式中具有意义性的文化形式有一个标准化、差别化的印象和认识。文化形象识别最具代表性的优势是有助于文化向各个国家和地方的传播。文化形象识别是由文化特性和设计表现两个概念组成的,文化是广泛的、人文的概念,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极其活动产物。具体内容指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等。设计是视觉性概念,以标志、字体、色彩为核心所展开的视觉体系,文化形象识别是两个概念相辅相成所构成的体系。

(二)传统文化艺术在文化形象识别中的作用:传统文化艺术反映了民族和民族文化的特征,其特点是各种文化思想和观念的总体表达,民族后裔可以逐步继承文化。文化内容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根据传统文化创作艺术,可以表达出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如今,视觉系统的概念正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文化形象识别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系统,更是一种向人们传达文化意义的方式。因此,利用文化形象识别和传统文化艺术之间的作用,将传统艺术发展为文化形象识别系统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传统艺术皮影戏的形象可以用独特的价值理念通过再创造的方式创造出新形象,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皮影戏的历史和发展

皮影戏是中国传统表演戏剧的一种表现方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人物剪影,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1]。但是因为近代战争的时期民不聊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关心也开始下降,导致很多艺术作品失传,解放之后文化大革命时期也有很多艺术作品严重流失,高素质的演艺人才也越来越缺乏,皮影戏观众的稀少更对皮影戏的发展犹如雪上加霜[2]。

三、皮影戏的文化形象识别战略模型设定

文化形象识别战略的树立必须进行市场的趋势分析,消费者需求分析等事前调查,有效的品牌战略可以提供统一明确的发展目标,在营销活动中提供明确的发展指项,文化形象识别也具有该特征。通过艺术发展前景、消费者特征、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等影响因素的资料收集可以为发展战略的树立提供重要的发展资料。

参考现有的文献资料以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方向规划为目标,设计模型(如表1):

四、事前调查和分析

(一)皮影戲的内部环境分析:皮影戏是世界上最初将声音和音乐放在一起用电影的艺术形式表现的艺术形式,具有电影始祖的美称,皮影戏艺术特征具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皮影戏的制作工艺,一个是历史文化的传承价值。在制作工艺方面,皮影戏制作的原材料是用驴皮、羊皮或其他兽皮制作而成,进过选皮、制皮、画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是一个复杂奇妙的过程[3]。在文化传承方面,皮影戏在表现的时候通过照明表现角色的形态,并运用动作和曲目将历史事件,神话传说的故事在银幕上表现出来,例如《西游记》《封神演义》《列国志》等历史改编故事,过去人们无法像现在这样通过电视、网络等信息工具传播历史文化故事,只能通过皮影戏或戏曲一类的艺术形式来进行文化传播[4],而且中国的地域风俗、语言不同的原因对传统皮影工艺的多样性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二)皮影戏外部环境分析:现代社会人们通过在互联网等方式可以很容易地看到一些艺术作品。然而采用传统的形式进行表演毕竟具有局限性,而且随着艺术的发展,艺术家的年纪也越来越大,很多优秀的艺术也已不在,而现在的年轻人对皮影戏传承的兴趣并不高,皮影戏的总体发展也在下降,但是数字媒体的发展为传统表演形式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利用动画的表现形式克服了传统的局限性,并通过大众媒体传播引起观众的更多兴趣和了解,例如,用皮影戏的形式制作的动画《桃花源记》在2006年获得中国“美猴奖”的最佳动画短片奖,吕金光[5]认为,我国的动漫业要承担和推广皮影艺术的重任,不但可以发展中国传统皮影戏,还可以为动漫产业提供创新灵感。此外,中国政府与2009年7月讨论并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计划[6],在这个规划中,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产业,文化品牌在经济的发展也有突出贡献,在这种形式下可以刺激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发展。

(三)SWOT综合战略设定(如表2):通过SWOT的分析结果发现,优势是传统文化价值高和独特的制作工艺,机遇是大众媒体的发展、文化保护政策、文化品牌的强化,然而劣势在工艺传承较难和创意性不足,面临的威胁是其他文化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像这样如果不进行差别化的文化形象战略的话,在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就会缺少强有力的竞争力。

(四)皮影戏的现代文化形象识别发展目标:中国的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各具特色,但在发展方面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传统文化的形象树立需要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再通过创意开发使其差别化发展,皮影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又是世界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和发展中的确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皮影戏在表演的时候受表演者、音乐、场所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很难充分地展现出自身的艺术价值,而文化形象识别的发展是现代文化传播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文化形象的设定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了解品牌的现状和目标并进行开发和改善。为了明确了解发展目标,本文章通过对皮影戏的关联研究发现皮影戏具有历史性、传统性、艺术性、剧本和音乐(黄艳,2016[7])、文化性、地域性、美学、都市化、高雅化(金英美,2003[8])、潮流化、教育性、现代化(郑明钧,2006[9])等发展特性。

依据以上研究得出皮影戏的发展特性之后,2018年5月18日到2018年6月18日对中国85位设计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长江以北的北方人50(男20名,女30名),长江以南的南方人35人(男15名,女20名),问卷内容以调查传统皮影戏的文化形象发展为主,选取前文中提到的皮影戏发展特性中的3~4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图1),通过调查发现现代化、潮流化、都市化最为需要强调发展,文化性、趣味性、艺术性紧随其后,10%以下的比率有教育性、高雅化、历史性、美学、音乐、地域性、剧本、手工艺,因此将现代化、潮流化、都市化这3个特性设为主要发展方向。为了更好地定位发展方向,本文章参考国内外设计类专业的文献中对现代化、潮流化、都市化的定义后重新对其做了归纳总结。总结如下,现代化是依据传统设计中原型的形状、材料、纹样等特征进行提取并利用现代发展的技术重新实现。潮流化是指在流行文化和高消费的发展中将传统文化形态或象征性的文化特征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意识。都市化是由物理形式和文化形式构成,物理形式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改造所形成环境,文化形式是由民俗民风和人类信仰所构成的人文环境,物理形式和文化形式越强就越容易形成都市化。由此根据这3个发展方向的定义为皮影戏的文化品牌形象的发展方向定位并提供设计概念。

五、设计概念总结

皮影戏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具有视觉符号和文化价值双重意义。本文章将造型、动作、照明作为皮影戏艺术表现的核心价值,将现代化、潮流化、都市化作为发展主题进行概念矩阵分析推出设计发展理念。概念矩阵(Concept Matrix)是利用主题与价值两个方向进行拆分和组合,通过拆分和组合的方式把信息交换、交互让人们快速提出每个方向的组合所产生的信息。通过这个方式可以紧凑地表示出组合的内容极其关系,适合改善分析并导出设计理念(如表3)。

通过对文化形象识别发展的概念矩阵分析后得出结果如下。

首先,以现代化发展为目标时,在造型方面传统纹样要通过现代化的艺术表现进行再创造,在动作方面可以运用现代技术来表现人物的动作,在照明方面运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艺术的再现。第二,以潮流化发展为目标时,造型方面的运用应当符合当代人的视觉方向的偏好,动作方面运用现代艺术的美感进行设计,照明方面人物和背景的颜色应当朝古典高档的方向发展。第三,以都市化发展为目标的话,造型方面应当采用更加前卫的纹样,动作方面应当通过人物的表演动作来体现人物的心理状态,照明方面需要人物形象和动作能有更强的生动感。通过以上分析,作为现代文化品牌形象的皮影戏应当通过继续维护自身固有的核心价值,并结合现代流行元素,提出了皮影戲发展的概念化新方向。

结论

文化形象识别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承来说具有很大的推广和发展的作用,事实上,对于设计强国来说,已经在数十年前就开始在空间设计和视觉设计方面对文化同一性进行研究.因此通过文化竞争力的提高也增强了国家竞争力。

本文章以传统皮影戏为研究对象,通过将皮影戏自身的价值和发展方向相结合,总结出皮影戏的文化形象识别的发展方向。即,利用现代文化形象设计的途径,通过视觉化方式象征性地表现出来,更好地突出传统皮影戏的特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形式相结合新的文化表现形式就会出现,通过对皮影戏形象发展的研究那么也可以找到其他现代文化形象识别的发展方向,并且传统皮影戏通过文化形象识别设计的方式来表现的话有利于皮影戏艺术形式的强化,传统文化形象的提高,对皮影戏的传承有重要意义。

传统皮影戏的文化形象识别通过理论和调查分析得出的结果还有不足之处,接下来还要对设计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设计和分析,通过本次研究希望为皮影戏的文化形象识别设计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陈俊珺,皮影戏源于帝王爱情故事《汉书》最早记载[Z]解放网解放日报,2016.03.18

[2]刘烨,皮影戏中的色彩运用研究IJ]设计2017 (05):144-145

[3]皮影戏皮影制作[Z]百度百科

[4]王译泽,张康夫,中国皮影艺术在插画创作中的设计作用[J]设计,2017 (05):146-147

[5]吕金光,新时期传承孝义皮影艺术的对策分析[J]设计,2016 (09):72-73

[6]马云江,朱启才’中国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探究IJ]现代物业,2011(5):158-160

[7]黄艳,中国皮影戏在各日期的发展特点研究[J]兰台世界,2016 (12):149-151

[8](韩)金英美,中国皮影戏一察[J]外国文化研究,2003 (14):27-56

[9]郑明钧,中国当代皮影戏保护之管窥[J]民族艺术研究,2006 (05):64-67

作者:王晶

上一篇:生态危机生态学论文下一篇:卫生院绩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