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鞋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4-26

我国制鞋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通用9篇)

篇1:我国制鞋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制鞋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我国制鞋企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与一些国际知名鞋企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对外贸易发展方面往往处于劣势地位,本文将围绕我国制鞋行业发展状况,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重点分析,进而提出相关对策,以应对日益激烈国际社会竞争。关键词:制鞋企业;对外贸易;现状;问题;对策

一、我国制鞋行业发展状况及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我国有许多有利于制鞋产业发展的优势,但由于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重重压力,我国制鞋企业,尤其是出口型制鞋业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一)我国制鞋行业发展状况

总体来看,有四大鞋业基地。一是以广州、东莞等地为代表的广东鞋业基地,主要生产中高档鞋;二是以温州、台州等地为代表的浙江鞋业基地,主要生产中低档鞋。发展到今天,温州已经是民族皮鞋品牌的代表地,如奥康、康奈、红蜻蜓,意尔康等中国名牌。但这些企业大多都是家族制经营模式,企业内部管理的改革也是企业的当务之急;三是以福建泉州、晋江等地为代表的运动鞋生产基地,到现在,已经发展起了自己的运动鞋品牌和休闲鞋品牌;四是以成都、重庆为代表的西部鞋业基地,主要生产女鞋。

(二)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综观整个世界的鞋业市场:十几个领先鞋业超级大国生产出占全球90%的鞋子,其中中国鞋生产量占据了世界的63%;世界鞋业贸易的情况中,十大出口国的鞋出口数量占据全球出口额的91%,其中中国以68%居首位。中国是鞋革的生产和消费大国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当前国际经济一片萧条的大环境下,鞋革产品的出口几年内的景况一直不容乐观,一是出口量减少,速度放慢;二是生产经营成本上升,企业压力大,不仅如此,中国鞋企出口近几年频频遭遇尴尬:

二、我国制鞋企业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制鞋企业的竞争日益加剧,这对我国制鞋行业既是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是中国从制鞋大国建设制鞋强国的关键。导致我国制鞋企业国际竞争力较低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企业自身的问题,政府方面的问题。

(一)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服装行业品牌没有规模。近年来,我国制鞋企业的品牌意识虽然不断加强,但中国制鞋行业目前还只有有限的几个中国驰名商标,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品牌。中国制鞋行业最为成熟和稍微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当属361度、安踏、李宁、特步等知名品牌,他们品牌实力较强,规模和竞争力都处于服装行业前列。但是总体来说,盈利能力还是太低。主要还是通过低成本优势在与国际品牌进行竞争。

第二,我国制鞋企业的设计水平较低,研发薄弱,产品结构单

一、档次低。我国制鞋行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低,主要体现在设计水平低。我国制鞋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模仿、抄袭,国内一般品牌抄袭国内大品牌,国内大品牌抄袭国外品牌,中国制鞋行业抄袭成风。国内许多大规模的制鞋企业,实际上是典型的加工型企业,其生产能力相对较强,设计能力和营销能力相对较弱。制鞋设计水平低是我国制鞋行业国际竞争力差的主要原因。

第三,我国服装产品附加值低,现仍存在创新意识不强,思维固化,效仿跟风盛行不衰,研发投入意识谈薄,产品技术含量低等不利因素,致使缺乏承接国际知名品牌产品生产加工的能力和研发生产高端产品意识。因制鞋企业一味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制鞋技术水平提高缓慢,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品质形象和市场化速度。我国制鞋行业只重数量,不重质量。这主要体现在我国制鞋行业是较低的技术门槛以及低廉的劳动力情况下制造出低廉的商品。

第四,我国服装市场销售网络不够健全。由于制鞋的设计能力不足,也就限制了我国制鞋企业的市场发展战略。中国目前的鞋品牌与国外先进品牌相比,最大的差异在于供应链的区别。品牌竞争不是靠店的面积来取胜,真正的取胜还是靠供应链,整合全球最大的制造供应链,以及发展越来越强的物流供应链。我国制鞋行业在营销的技术方面和服务增值的方法方面比较欠缺。

第五,管理粗放、企业抗风险能力低。制鞋企业因发展体系和管理体制不甚规范,体现在对高级人才管理无术、无章可循,凭意识、家族式管理为主导地位,模式多、乱不成体系,低、小、散仍为主流,导致整体抗风险能力下降。《劳动合同法》实施,人力成本增高、人民币升值、美国次贷危机、出口退税政策、原材料价格上涨、国际贸易壁垒等因素的影响使制鞋企业纷纷遭受了重创,特别是中小型企业遭遇的可能是毁灭性的灾难。

(二)中国政府方面欠缺

第一,检验监管依据不够完备。由于缺乏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技术性规范,该标准也存在着操作性不够强的问题。再者,进口国技术法规要求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目前鞋革检验监管依据靠单一的标准,已难以适应国际新要求,也难以满足检验检疫的把关需要。

第二,检验监管人员重视不够,长期沿袭经验性检验方法,在国外不断出台的技术性贸易措施面前反应滞后,对新的出口状况研究不深不透。受金融危机影响,再加之以上鞋革产品出口问题的深纠,加重了企业的“心头大患”。

第三,缺乏高效快捷的政府服务体系。我们应借鉴国际鞋革质量控制先进理念和经验,增加工作前瞻性;健全完善鞋革检验监管标准及法规体系;调整出口鞋检验监管模式;以此达到规范检验监管行为、增强我国鞋企应对国内外经济变化能力的目的。

三、解决我国制鞋企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既然我国制鞋企业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那么我们也要从多个方面来进行探讨研究,主要是企业方面和政府方面。

(一)企业方面

第一,创建品牌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创建自主品牌是服装行业走向全球增值链高端的必由之路。鞋革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创新和产品质量,在品牌定位同时做好消费者定位,把以满足消费者组要程度为中心的理念渗透到从产品设计到生产、销售,再到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在于以细节体现品质,以文化体现内涵,在于满足消费者多层次需求的使用价值。以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品牌,提高我国制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提高设计水平,增加附加值。我国制鞋企业附加值提高和强势品牌的崛起,是我国鞋革出口贸易持续增长的动力之一。我国制鞋企业应该为了摆脱品牌缺乏国际认知度、产品竞争力较弱和品牌附加值极低的现状,从被动的模仿加工型企业向品牌经营型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我国制鞋行业应该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形成一批专业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提高我国鞋革的设计水平,为我国制鞋行业的后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第三,加强市场营销能力。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将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加强产业供应链管理已成为世界性企业进一步提高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发展我国制鞋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可以通过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来实现。电子商务由于其具有使贸易流程简化、能超越时空限制、成本低和利润大等特点,成为二十一世纪各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第四,创新,不断研究鞋类产品发展方向,随时调整策略,自主创新促进品牌建设:企业要生存,产品创新是根本。鞋企创新求变,海外市场稳定:泉州鞋企不断求新求变,克服不利因素,继续保持出口货值增长形势,稳定了在海外市场的份额。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也是保持其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越来越多的鞋企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来赢取市场。

(二)政府方面

第一,组织领导保障体系,政府牵头成立“市鞋革产业升级行动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计划,落实专人负责,以统领全局,协调各方利益。

第二,建立品牌扶持体系,完善品牌扶持激励政策。整合现有的品牌奖励措施,对列入品牌产品培育发展规划的企业在项目立项、用地指标、能源供应、财政贴息、信贷发放、科研立项、技术改造等方面予以倾斜,提高企业创牌的积极性。

第三,健全投融资保证体系,大力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从国内外资本市场融资,鼓励跨国公司和大企业集团以独资、控股和购并等方式来国投资,努力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第四,高效快捷政府服务体系,建立有利于鞋革产业建设的政策、法律和市场环境。贯彻依法行政原则,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政府服务方式,创建网上政策信息资源库,探索建立快捷的商品进出口通关新机制,努力提供一站式服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

结语:

根据我国外贸鞋企的现状,要提高我国外贸制鞋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就要全面提高制鞋行业的产品质量、品牌知名度、设计水平、工艺与装备水平、管理水平、人才素质、信息化程度及公共服务能力,指导行业科技发展,推进企业的科技进步,带动整体产业升级。促进该行业技术,创新,自主研发能力的增强,高科技发展和生产能力的深入。

参考文献:

【1】 余光亚:《加工出口区与经济发展》,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版; 【2】 王利:《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对策》,聪慧网,2007年; 【3】 前程论文网:《提升浙江鞋企国际营销的对策研究》,2010年 【4】 中国知网:《中国皮革和制鞋行业研究》,2009年 【5】 中国皮具网,《我国制鞋基地发展现状分析》,2009年

篇2:我国制鞋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绿色贸易的国际潮流已势不可挡,绿色国际贸易规范条件应运而生,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绿色贸易强调保护环境,以人为本,顺应了当代绿色环保的潮流,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绿色贸易与只关注市场上发生的费用的传统国际贸易不同,它将市场外的环境因素也考虑在内。我国污染物排放量还处在较高的水平,远远高于环境的承载能力,绿色贸易基石相对脆弱。我国节约、综合利用资源的技术装备水平较为落后,绿色贸易的技术保障也相对薄弱。一些发达国家披着保护环境的合法外衣,通过制定一系列复杂苛刻的环保标准,对来自我国的产品设置障碍,使得我国部分产品出口严重受阻。本文介绍了何谓绿色贸易,分析了我国绿色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原因及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绿色贸易;绿色技术;环保;绿色营销

绿色贸易的国际潮流已势不可挡,绿色国际贸易规范条件应运而生,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贸易中的绿色潮流促进了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绿色贸易强调保护环境,以人为本,顺应了当代绿色环保的潮流,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但一些国家出于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凭借其环境保护的优势,利用WTO规则的例外条款和我国的`环境问题大做文章,绿色贸易演变成了绿色贸易壁垒。[1]同时,也有一些外商利用我国环境法律和标准相对宽松的条件,向我国转移有害环境与健康的产业,使我国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为引起国民对绿色贸易的重视,本文将重点讲述我国发展绿色贸易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还为我国发展绿色贸易出谋献策。

一、绿色贸易概述

绿色贸易是指在贸易中预防和制止由于贸易活动而威胁人民的生存环境以及对人民的身体健康的损害,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贸易形式。[2]广义上来说,绿色贸易分国内绿色贸易和国际绿色贸易。狭义上来说,绿色贸易就是指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绿色贸易与只关注市场上发生的费用的传统国际贸易不同,它将市场外的环境因素也考虑在内,扩充了贸易的成本范围,增加了环境成本和与之相关的社会成本两大内容。其表现形式有:环境友好产品贸易、资源集约型产品贸易和安全健康产品贸易等等。

二、我国绿色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1.生态环境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环境保护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面临的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我国很多中小型企业生产粗放,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较大;农业生产农药。化肥施用过多过滥,导致农业资源污染和农材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一些外商投资企业披着“投资兴业”的外衣,将一批批污染密集型产业(如化丁、印染、电镀、农药等)向我国转移,一些矿产资源的乱采滥挖和盲目开发高污染)产品出口也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了可怕的灾难;再加上我同城乡生活污染严重,环保基础设施滞后。全国有75%的湖泊明显受到污染。在调查评价的10万km河段中,47%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10%的河段污染严重,已丧失使用价值。这些都使得我国污染物排放量还处在较高的水平,远远高于环境的承载能力,绿色贸易基石相对脆弱。[3]

2.绿色技术方面

绿色技术是指根据环境价值,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全部潜力的无污染技术,要求企业在选择生产技术、开发新产品时,必须考虑减少从生产原料开始到生产全过程的各环节对环境的破坏,即必须作出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生态平衡的选择。我国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

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目前我国绿色关键技术设备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5%,2/3的设备属于一般水平和落后水平。我国绿色环保产品的总体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大多数产品落后发达国家左右,节约、综合利用资源的技术装备水平亟待提高,绿色贸易的技术保障相对薄弱。

3.绿色贸易壁垒方面

篇3:我国制鞋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带动了全球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和21世纪初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服务业在整个国民产业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我国的服务贸易。我国的服务贸易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趋势。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2年的43.5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3044.5亿美元, 在2009年由于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 服务贸易总额有所下滑, 但总的来说, 在国际上还是占有重要地位, 仍是世界服务贸易的重要国家之一。

2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服务贸易现已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对其产业结构分配发展方面、管理方面、法律法规方面等还存在着欠缺和不足。

2.1 我国服务贸易总体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 虽然我国服务贸易在整个世界服务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且越来越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但是其出口仍然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服务贸易上, 如旅游、商业服务等, 而在计算机、信息、环境服务等新型的服务贸易中, 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 出口的增长速度十分缓慢。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服务贸易还跟不上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发展的速度, 我国的服务贸易还主要集中在对商品贸易的高度依赖, 其出口的很大部分都是来自于经济附加值低的运输服务和通信服务等上面, 而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发展最快的金融、保险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行业中, 却出口的不多, 增长量微乎其微, 而进口则恰恰相反[1]。

2.2 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落后

由于服务业独特的性质, 决定了它的行业数量和范围极广, 因此, 对服务部门的管理就会存在着很多的困难, 相应地给管理部门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国际上要求对于服务贸易要有统一的政策和规定制度, 目前, 我国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还很落后, 存在许多问题:如中央与地方服务业的政策和规定制度不统一、政策缺乏透明度、没有统一的部门对服务贸易的发展进行管理和监督、实行多头管理、分工不明确等等, 这样欠缺的管理体制, 使得我国的服务行业经营秩序混乱及行业中出现了垄断现象。另外, 我国在服务业的行业划分标准和服务划分标准等方面也不完善, 与国际标准还存在一些差异[2]。

2.3 我国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正在加大规范服务贸易法律法规的力度, 现已有了很大的改观。我国现已颁布了和服务贸易领域有着重要关系的法律法规, 如《海商法》、《中央银行法》、《保险法》、《广告法》《商业银行法》、《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 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对构建真正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国际通行规则所需要的统一开放、有序竞争、规范管理的服务贸易体制起了重要作用。但我国服务贸易的立法还不完善, 还有很多的领域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 而已颁布的有些服务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却很空旷, 没有实际意义, 使得服务部门在有些情况下无法可依, 严重阻碍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除此以外, 有些法律法规与国际贸易的规则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4 服务贸易人力资本缺乏

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制约, 从事服务贸易的人才不多, 而其中部分服务贸易人又受国内条件的制约和国外的巨大吸引力的影响, 出现大量外流现象。这样, 我国服务贸易研究的力度和范围受到严重影响, 服务贸易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也受到了大大的限制, 因此也就制约了我国服务贸易前行的步伐。

3 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应采取的对策

面对我国服务贸易现存的多种问题, 有必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去解决它们, 从而加速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进程。

3.1 充分发挥政府在我国服务贸易中的作用

政府作为一国经济贸易发展的组织协调者, 必须要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 以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及提高其市场竞争力。首先, 我国政府应加大对服务贸易行业的扶持力度, 特别是对新型知识技术方面的服务贸易企业的政策扶持, 通过放大贷款和政府补贴的形式对其实施优惠措施;其次, 进一步实施优惠的关税制度, 鼓励服务贸易出口;再次, 应积极地调整产业结构, 实施技术和人才引进, 加大服务行业人员的薪酬, 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科技水平, 组织同行业进行相互学习[3];最后, 继续完善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

3.2 坚持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多样化

我国应在继续发展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为主的传统服务贸易领域, 如旅游服务、运输服务的同时重视发展具有更高附加值和更有巨大潜力的知识技术型服务贸易领域, 我国要加大在金融、管理咨询、保险等行业的投资和发展, 并要积极投入到新型服务贸易领域的建设和发展中, 使我国传统服务贸易和新型服务贸易共同发展。

3.3 加快我国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

坚持继续推进我国服务贸易实施自由化, 逐步取消一些由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度对国外服务行业产生的壁垒, 在不影响国家利益的前提下, 对服务贸易的有些政策及规定实施应予公开的原则, 加强对外开放政策力度且提高对外开放政策透明度, 最终增进国内外服务行业的合作, 扩大我国的出口[4]。服务业现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各国生产、销售、实现商品价值和实现扩大生产的必要环节, 是体现一国贸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可以说, 要想提高国家的经济效益、获取更多的外汇收入, 没有服务贸易是不行的。因此, 加快我国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势在必行, 这样才能加强我国与外国服务业的联系, 吸取国外先进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 提高自身建设, 提高自身质量, 更好更强的同国外服务业进行竞争, 使我国的服务行业真正走向国际, 成为世界一流的企业, 为我国创收更多的外汇。

3.4 建立和完善我国服务贸易法律法规

目前, 我国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 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健全, 还存在着覆盖面窄、条款不全和有些法律法规与国际准则有出入等问题, 有很多重要服务部门没有准确的法律法规去遵循。因此, 为了我国服务贸易能正常、健康的发展, 我们应按照GATS的要求, 尽快建立一套全面的、完整的、既符合本国经济发展又不违背国际准则的法律法规体系, 使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此外, 还应增加一些向国外投资者放宽的和保护国内企业利益的服务贸易新规定, 使这些新法规既可以加大与国外投资者的合作, 又可增长我国的经济效益。

3.5 加强对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

虽然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但是从事服务贸易的人才却十分欠缺, 有时候, 服务贸易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工程师、企业家、金融家等就能体现出一国服务贸易的优劣, 因此, 要想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上的地位, 增加服务贸易给国家创收的经济效益, 必须要加大对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必须要营建一个能吸引企业家的优越的社会经济环境。

我国要加大培养服务人才的素质, 可以通过在各高校加开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和进行服务贸易专门训练来培养一批熟悉国际服务贸易事项的复合型人才。同时, 我国政府要加大在培养服务贸易人才的教育科研方面的投入, 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从事服务贸易方面的工作。

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大趋势下, 服务贸易已经发展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领域。尤其引人注意的是, 我国服务贸易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同时也相应地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服务贸易,问题,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余道先.中国服务贸易结构与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8, (10) :387.

[2]邓仕燕等.浅谈当前中国服务贸易的现状与问题[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 2007, (6) :53.

[3]胡景岩.中国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思考[J].国际贸易, 2006, (11) :33~34.

篇4:我国制鞋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 对外贸易 问题 对策

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1、国际分工地位低,出口产品处全球价值链中低端

我国的对外贸易额虽然位居全球一二,但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仍基本集中在中低端。我国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低、耗能高、污染大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上,集中在依靠密集劳动力、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的加工装配环节上;出口产品的标准较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标准低,致使我国产品多次被欧盟非食用消费品快速预警系统通报,通报比例居于世界各国首位;出口的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及自主品牌,据测算我国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金额比重不足10%。多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虽然规模增长快,但质量和效益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这种“高投入、低收益”的局面将难以长期持续。

2、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削弱,生产成本不断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巨大的出口红利来源于低价的劳动力要素,劳动力要素价格长期以来被严重低估。但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以及劳动力结构的改变,“人口红利”正在接近拐点。劳动力作为支撑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基础因素之一,其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削弱。廉价工资已很难吸引更多的劳动力供给,致使不少加工贸易企业面临用工难问题。同时,人民币不断升值,进一步降低出口企业利润空间。劳动力价格上涨、 “用工荒”、贷款难、人民币升值等因素提高了出口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成本。

3、外汇储备过高。

外汇储备过高毫无疑问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一个主要问题,特别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增长更快更多。然而,外汇储备规模增长过快,持有的机会成本加大,外汇储备激增,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巨额的外汇储备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导致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失衡。

4、出口市场上低价竞销现象严重,外贸出口秩序混乱

由于我国许多行业生产总量供过于求和结构性失衡,国内产能严重过剩,各企业商品又缺乏特色、同质化严重,企业为争夺市场只得打价格战,并把价格战从国内延伸到国外,在国际市场上低价竞销,不讲信誉,盲目竞争。再加上,我国企业多数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又不注重研发,热衷于模仿,缺乏核心技术及核心竞争力,只能低价竞销,致使外贸出口秩序混乱。

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走出困境的应对之策

针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与问题,政府及企业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以维持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加快产业布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产业升级和国内产业布局调整,促进制造业梯度转移是当今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出路。为此,一要通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二要加快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创造条件让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地向中高端制造业、附加值较高的领域发展;三要继续扩大中西部开放,促使中西部地区积极主动承接东部沿海的产业转移,加快东中西对接及新兴制造业生产基地的建设,同时吸纳西部劳动力就业,提高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并扩大其内需,以内需促进经济与贸易的发展。

2、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外贸发展空间

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不仅可以绕开日益盛行的新贸易保护主义,而且有助于保持资本流入与流出的平衡,减少经常项目下的巨额顺差,缓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为此,政府要鼓励轻工、纺织、家电、一般装备制造、能源开采等国内技术成熟、国际市场需求大的行业和冶金、重化工业部分加工制造环节向境外转移,推动国内相关产业升级;拓展国际间能源矿产、农业开发、海洋资源等方面的互利合作;拓宽国际经济合作途径,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支持企业更好地在国内外两个市场配置资源;提升对外承包工程水平,带动中国技术和相关产品“走出去”,拓展外贸发展空间。

3、完善人民币市场化形成机制

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加大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灵活性,建立更加合理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放宽外汇管理政策,鼓励企业海外投资,提高外汇储备使用效率,减少对资本流出的限制,将外汇保留在企业手中,以鼓励更多的本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以减轻外汇储备的压力,减少政府所承担的外汇储备风险,有利于提高企业海外投资收益,从而提高外汇储备的使用效率。

4、加快海外营销网络建设,实现市场多元化

有条件的外经贸企业,通过构建在海外主要市场的商业存在形式,逐步形成海外经营的盈利模式。当然,这需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必须做好海外机构在海外主要市场布点的调研和分析工作;二是加快海外经营队伍的培养,选派具有国际经营与管理能力的人员管理海外机构,提高海外经营的能力和水平;三是政府要实现海外投资的便利化,海关、税务、银行、外汇管理方面要有便捷措施,以保障企业海外营销网络的建设。

我国对外贸易不断的发展,问题也日益突显,针对现有突出存在的问题,我国应尽快予以重视,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从而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巩固我国对外贸易地位,真正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强国地位。

参考文献:

[1]夏英祝.中国对外贸易学[M].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

篇5:我国制鞋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生姓名:汪红彬

分校:黄山电大

专业:工商管理专科

年级:10秋

学号:1034001459029

指导老师:许老师

答辩日期:

成绩:

内容摘要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但政策、法律、资金、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却制约了它的发展。政府应从完善法律体系、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健全社会化和信息服务体系等方面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

本文就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我国中小企业问题的方法,这对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将会有所助益。

关键词: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对策创新发展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但政策、法律、资金、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却制约了它的发展。政府应从完善法律体系、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健全社会化和信息服务体系等方面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

一、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经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了一系列的问题。从中小企业所处的经济大环境看,目前令其裹足不前的原因主要有: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原材料、能源等成本大幅度提升,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劳动力成本上升,低劳动力成本优势被削弱;紧缩的宏观调控政策造成融资困难,中小企业资金链面临压力等。具体问题如下:

(一)体制环境问题

在体制问题中,最严峻的就是进入门槛和审批等问题。要致力于优化法制环境、政策环境、政务环境、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尤其是意识形态和对转轨经济的体制惯性观念还需要突破。政府一些歧视性政策还没有完全消除。国家对私有财产的法律保护力度还不够,在宪法和其他法律中缺乏对民营企业财产保护的规定;一些金融、保险、基础设施、科教文卫等领域仍然不同程度地限制民营、私营企业进入。像银行、电信和商品批发等多个行业品种被限制进入,一些允许进入的行业和其他所有制比起来,也存在门槛过高、前置性审批复杂等问题;民营企业在土地征用、人才引进、信息获取、户籍管理等仍存在不公平待遇。

(二)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虽然各级政府部门想方设法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但是由于受到中央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货币供应量受到控制,使本来贷款环境就相对较差的中小企业因此在近几年来的融资更加困难。

(三)中小企业战略模糊

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需要构造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而这个管理体系是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基础的。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管理体系的平台。企业应当在其战略管理的框架下加强基础管理,从人治过渡到制度化管理。但问题是,许多中小企业的发展缺乏一个明确的战略作支撑。企业没有一个战略平台,企业容易受到内外因素的干扰,那么企业的发展与管理很容易在重大问题上迷失方向是。有些中小企业自认为拥有了发展的战略,但是,实际情况不然。企业战略是系统 化的、严谨的,而不是一些“点子”的堆砌。因为市场与竞争的发展己经到了仅依靠个人的聪明或直觉而无法把握的程度,企业应当理性的从研究战略开始。

(四)中小企业没有明确的核心竞争力

竞争力其实就是企业在长期竞争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不同于竞争对手的能力,它可能是研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也可能是品牌能力等等任何一方面的能 力。核心竞争力不同于

一般的竞争力,它应该是企业成功和保持竞争力优势的关键竞争力,是企业永葆强盛的基石。当前,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家对于核心竞争力缺乏 清晰的认识,要真正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先澄清多个误区。首先,脱离企业战略就无从谈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与企业的发展战略连接在一起的,它 是为企业战略服务的。其次,企业的核心产品不等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有了某项核心产品,并不代表它有了核心竞争力,如同树干不同于树根一样。一旦 企业的核心产品生命周期到了衰退期,企业就会面临衰败甚至导致关门破产的危险。第三,企业的局部成功因素不一定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过去促使成功的因素 未必能保证企业继续获得成功。暂时的、局部的成功因素,不一定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中小企业的人才素质偏低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惟一“活”资源,企业产品和管理的创新都需要合格的人才。人才缺乏导致了中小企业产品创新和管理制度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进上步展的势头。中小企业人才素质低,成为我国民营企业顺利实现“二次创业”的瓶颈。

二、中小企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后我国中小企业取得巨大成就,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在问题的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

(一)政府角色越位、错位、缺位,民营企业发展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是政府营造一个特别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大好环境,且提供优良的服务,特别是在于政府管理机制的改革,而改革的关键是解决政府职能部门越 位、错位、缺位的问题。尽管经过几次的政府机构改革,我国也为中小企业出台了一些政策,但对照中小企业发展的要求和WTO 要求的平等竞争、高度开放的规 则,我们还有问题亟待解决。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外部因素制约的因素还很多,缺乏政府明确、有力的引导和扶持,政府政策不到位,存在不少领导始终对中小经济偏 见而致中小企业在人才引进、投资、融资、地方税收等受到歧视性待遇,还受到政府一些职能部门不规范行为的干扰。有关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服务环境等严重制 约了中小企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企业内部思想观念落后、管理不科学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中国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持续发展的问题。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既有外部的不利环境造成的,更多的是来自企业自身在思想观念和管理理 念上的落后,这些问题己成为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障碍。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些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无非是致命的。此外,传统式的指令式的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尊重色彩浓厚,内部人员缺乏相互沟通 的机制和动力,企业的信息很少能在应有的范围内得到传播,上下级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这一来影响员工之间的感情,二来不利于员工之间开展有利 于企业业绩的工作,三来直接带来了不人本、不科学的企业文化,形成恶性循环。

三、解决我国中小企业问题的方法

(一)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形成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宏观环境要进一步提高政府及全民对中小企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形成良好的企业发展的舆论环境;应加强立法,加快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建设,要以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为契机,积极地制定配套性的全国法规及地方性法规,改变中小企业的法律保障机制;切实转换中小企业的宏观管理机制,政府要转变职能,做好中小企业发展、经营管理等宏观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指导、服务等工作,营造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使中小企业的援助走上法制化轨道,形成有利于各种中小企业公平竞争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按照国际惯例,各级政府应重点扶持中小企业专业区、服务联合体、社会化服务系统的建设和发展。

(二)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准备金制度。准备金由政府掌握,重点用于支持地方中小企业产业、产品换代,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做到有偿使用,滚动发展。初始资金可由财政拨款、原国有中小企业出售所得、中小企业提取一定的发展准备金等方式筹集。此外,可以建立中小企业银行,鼓励开办多种经营模式的金融机构。鼓励组建以中小企业为主要股东、以企业互助为主要业务范围的、区域性的中小企业互助合作银行及投资财团,并在法律上规定资金投向(主要为中小企业)和扶持的政策。同时,各大商业银行也应积极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支持。

(三)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首先,应将中小企业组织起来,引导企业组建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自律性组织。这些组织应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方面的服务,维护好其权益。政府应通过改革,将相关行政职能逐步转化为服务职能,转移到这些组织,形成“小政府,大服务”的格局。其次,应吸取国外经验,实行咨询服务补助制度,培育壮大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企业诊断、信息咨询、市场营销、技术支持、人才培训、引进、法律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社会各界都应积极为中小企业牵线搭桥,做好中小企业的“红娘”和载体。

(四)为中小企业发展培训人才,更新其观念中小企业无论是经营管理的高级人才,还是从事各种专业管理和技术工作的专门人才,都远不能适应其发展的要求,而它们自身又没有能力实现在职人员的自我培训,这使政府和社会的帮助就显得十分必要。中小企业也应更新观念,树立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要舍得在人才培养上投入,并要树立“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人才观念。

(五)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中小企业的优势在于竞争,但必须是公开、公平的竞争。所以,应当通过深化改革,发展市场经济,形成适合各类企业游泳的大海。要在中小企业的开业登记、注册等方面,降低条件,简化手续,减少费用。对能够放开的行业,应当通过改革,打破垄断,尽早放开。凡允许国外企业进入的行业,就应当允许私营和个体企业经营。

参考文献:

[1]周立群,谢思成《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于秀芝 人力资源管理[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11)。

[3]时勘 胡卫鹏 虚拟环境中的人力资源管理[J] 中国信息导报2001(3)。

[4]邱雯 诌议人力资源的虚拟管理[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篇6:我国制鞋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民营企业;服务中介;融资;技术创新;组织管理

一、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民营企业的认识上思想观念落后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我们对民营企业发展的认识上有了一定提高,但与民营企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民营企业的经济待遇与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地位不平等的现象仍然存在。在价格、税费、融资、土地批租、原材料供应、工商管理、市场准入和资产重组等方面,还有各种各样并非公平的限制。由于对民营经济看法偏颇,也造成民营企业在许多经济交往关系中陷入尴尬的境况,各级政府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没法完全落实到位。目前,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三多三少”问题比较普遍。即低水平重复建设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市场占有率的项目少;粗、初加工项目多,精、深加工项目少;污染环境的项目多,绿色环保的项目少。一些民营企业不是根据对资源的配置能力来确定企业规模,而是一哄而上,使得有限的资金不能合理地投入,再加之多元化经营的风险,给民营企业发展带来许多不利因素。

(二)缺乏民营企业服务中介体系

民营企业服务中介,是一种为民营企业服务的组织。该组织可以与国家制度层面保持紧密的联系,可以在筹措资金、职业培训、财务管理、工会组织、法律、环保、产品出口、外事接待等各个领域为会员企业提供多样性的服务。目前,我国各种商会、协会、联合会、行业公会以及技术服务、认证认可、信息咨询、人才培训、经济鉴证等中介组织为数不少,但相对于经济活动的广泛性和企业所需服务的多样性来说,仍然远远不够,特别是有些商会、协会等组织是由政府组建或政府机构转化、派生出来的,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有些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经济鉴证等组织则利用政府部门对公共服务的授权形成对商业服务的垄断而谋取高额利润,由此导致社会化服务的支持系统难以形成和完善。

(三)融资困难

民营经济筹资难是当前的普遍现象,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民营经济筹资难的原因有:在间接融资方面,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金融部门对国有经济的融资倾斜大,政策上使民营经济在信贷市场上所占份额较小。对民营企业,由于货款的风险由银行自身承担,不像对国有企业贷款产生的不良贷款风险由国家承担,因而银行大多愿意把贷款投向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贷款较少。在直接融资方面,民营企业所占份额更小。我国一直把证券市场定位为国有企业服务,这使一直受政策限制和资金困扰的民营企业难以上市融资。民营企业不易直接融资也有自身的原因,如财务制度不健全、规模小、承担不起融资费用等。为民营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不发达,如缺少专门的租赁公司,使民营企业不能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取得昂贵设备的使用权。加上国家对基层金融机构的整顿,关闭了与民营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民间金融机构,使民营企业过去的一些信贷链条中断,增加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

(五)技术缺乏创新

目前,民营经济主要分布在技术含量低的第一、第三产业及第二产业的建筑业、简单加工业采掘业等领域。至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石油化工、电子电气、机械制造等领域分

布较少,这一点在民营经济表现得尤其突出,主要因为整个西部的产业结构还是农业型和重化型的,第一产业的技术含量本来就低,重型化的第二产业的技术又不能有效转移,尤其是向民营企业转移,这使民营经济在竞争中的地位相当不利。技术含量低、信息不灵使各地重复生产,重复建设严重,容易出现过度竞争,企业投资的边际效益率下降,进一步使企业不能有效进行技术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不能大规模进行技术创新、改造,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五)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组织管理

一方面,缺乏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粗放式经营、家族式管理模式,不能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去管理企业,缺少实用型企业管理人才。引进和使用人才的机制也不健全,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另一方面,内部组织关系不稳定,管理层次不清。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资金的来源多为个人或几个人合伙出资,使得企业内部在决定发展、分配、用人、责权利分配等问题时极易发生矛盾和冲突,严重时会导致企业解体。此外,计划性不强,生产、质量、财务等各种计划的落实、检查和调整不规范。由于民营企业权力的高度集中,导致企业的工作经常是命令代替计划,随意性太强。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创新,不是照搬国外的模式,就是继续沿用成功国企的文化观念,甚至翻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不加过滤直接移植到企业管理中来,是一种简单的模仿,企业文化的效用不能得到发挥。

二、解决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进一步提高对民营企业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可归纳为:一是有利于市场自由竞争和反垄断;二是有利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三是有利于社会就业;四是有利于解决发展不平衡和落后地区问题;五是有利于经济调整;六是有利于未来发展。发展民营企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所以,我们对发展中的民营企业应当具有全面的、长远的、战略性的科学认识和评价,加强对民营企业问题的战略研究,研究家庭和家族企业等适合民营企业存在的形式,进一步揭示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规律,增强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科学性和自觉性,完善我国民营企业健康成长的体制环境和政策体系。

(二)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服务体系

社会中介组织的发育程度是市场经济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发挥,市场公平竞争机制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与完善,都需要培育和发展大量的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因此,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服务体系,首先,要逐步减少其“官办”和“垄断”色彩,分清政府职能与市场中介组织的角色定位,剥离公共服务与盈利性服务。其次,大量引入民间资源,培育和发展多层次、多方面满足民营企业需求的社会中介组织,在限制一些政府机构以行政权力寻租行为的同时,公平地向所有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无偿或低成本的必要基础服务,特别是可以通过适当的民办公助形式,主动扶持民间中介机构的发展,发挥其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功能,从而逐步建立以资金融通、信用担保、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和人才培训等民营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同时,也要加强立法,有效约束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的行为,促进社会中介组织自律管理,创建社会信用体系,维护市场秩序。

(三)有效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在加强金融监管和财政风险防范的前提下,国家可以有效发挥贷款利率浮动政策的作用,引导和鼓励各金融机构从民营企业的特点出发,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完善金融服务,切实发挥银行内设民营企业信贷部门的作用,改进信贷考核和奖惩管理方式,提高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比重。在按照金融市场发展要求进行改组现有商业银行体系的同时,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可以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和中小企业入股,增强资本实力。政策性银行也可依托地方商业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开展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转贷款、担保贷款等业务,并改进对民营企业的资信评估制度,扩大贷款质押范围,增强对民营企业贷款的灵活性。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应当帮助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券和进行项目融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吸引国际金融组织投资,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四)促进技术创新

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加快建立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信息和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推进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调整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扶持民间资本创办科技型民营企业和科研开发机构。同时,对有助于提升我国传统产业的成熟技术和新兴支柱产业发展的先导技术,通过政府采购后无偿提供给民营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让。发挥财税政策的调节作用,大力培育技术市场,引导和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中小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鼓励国有科研机构向民营企业开放试验室,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并鼓励创办各种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科技中介组织,引导他们为民营企业提供科技咨询、技术推广等专业化服务,形成完整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

(五)加强企业内部组织管理

1.重视战略管理。树立战略思维是企业管理创新的灵魂和核心,任何企业的战略都必须放眼全球。企业战略的制订和实施要在捕捉外部环境机遇的基础上更多地立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在形成核心竞争力方面有突破性进展,使自己永远走在前列。

2.调整组织结构,加快制度创新。一是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增加管理幅度,使组织结构扁平化,建立一种紧缩的横向组织,加快信息传递和反馈的速度,以提高管理效率;二是通过建立临时性组织来摆脱原有组织形式束缚,实现灵活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实现柔性化管理;三是通过通讯网络技术,把实现企业目标所需要的知识、信息、人才等联系在一起,组成动态的内部资源利用综合体,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并利用一定的外部资源实现企业目标。

3.规范和完善计划管理体系,使企业向“管理制度化,工作标准化,行为规范化,操作程序化”迈进。把统一管理与分层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组织责权利的分配。

4.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也是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目的是通过企业文化这一新型的管理方式能够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与变化的环境相适应,保持企业持久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7:我国制鞋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 摘要:随着我国 经济 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外劳务合作作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获得了迅速 发展。但由于我国对外劳务合作起步较晚,相关 法律 法规相对滞后,管理体制不健全、输出的劳动力素质不高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政府应当制定 科学 的对外劳务合作发展战略,加快对外劳务合作法制、管理体制建设;企业 应该提高竞争力创新经营模式。与此同时,以 英语 和职业技术为核心,加强对外派劳务人员的职业培训;建立与健全对外劳务合作促进体系和保障制度。关键词:对外劳务合作 外派劳务人员 问题 对策 所谓国际劳务合作就是指国家间提供各种活劳动并取得外汇收入的经济活动,是国家间经济合作的重要表现形式。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大国,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繁重的就业任务,积极开展对外劳务合作、进一步拓展新的劳务合作领域、提升劳务合作水平,对于缓解国内就业压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国内方面 1.缺乏统一立法。从总体上看,我国至今尚未制定一部关于对外劳务的专门法律法规,并且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外劳务合作市场混乱。以我国最大的劳务输出市场新加坡为例,一些中外中介机构互相勾结、倒卖指标、加收代理费和保证金,甚至蓄意诈骗,导致大量劳务人员上当受骗或非法滞留。此外,我国的对外劳务合作关系由于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和部门规章来调整,商务部、外交部、公安部等各执一头,使得管理中缺位和越位现象经常存在,这种多方共同管理的局面带来了管理工作秩序混乱、效率低下。一个劳务输出项目从申请到立项、政审、申办护照等所需办理的手续非常繁杂,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把劳务人员送往国外工作地点。2.我国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首先,与国际先进管理水平相比,尤其是在利用 网络 资源方面,企业管理水平较低;劳务外派企业缺乏长期的规划,很少在海外设点,人力资本招募带有极大的盲目性、临时性。其次,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外派形式单一,承包公司普遍采用承包海外工程输出劳务。近年来,我国海外工程承包劳务项目占我国对外劳务合作项目的 80%,而国际上除了工程承包方式以外,还有与雇主签约输出劳务、在国外兴办合资经营企业向海外派遣劳务人员等,由于派人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依靠国内或国外的中介,这就产生了一系列的中介费、管理费等,使劳务的成本缺乏竞争力。再次,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能力不足,市场份额少。截至2004年底,我国在外务工人员还不到60万人,仅占全球市场份额的0.7%,因3/4集中在东亚和东南亚,累计的劳务收入也不足300亿美元;而对发达国家等主要劳务市场的人员输出还不到10%。菲律宾作为最大的劳务输出国,其国内登记的海外劳工高达500多万,占国际劳务市场的7.5%。最后,导致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的原因还在于政府对于劳务合作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在促进政策方面,缺乏像外资、外贸那样的减税、退税等支持政策,一定程度上 影响 了企业的积极性;在服务体系方面,至今尚未建立一个搜集并向经营公司和劳务人员有效传递国际劳务市场信息的网络平台;但相应的审批程序依然繁琐。3.我国劳务供给与国际劳务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国际劳务市场近年来的一个显著趋势是,普通劳务逐步降低,中高级技术工人的比重不断攀升。据经合组织(oecd)发布的报告,oecd国家引入的受过高等 教育 的外籍工人比例已超过60%,而受过初级教育的外籍工人仅占10%左右。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现状是,对外劳务输出主要以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农林牧渔业等非技术性工作的人员为主,占到75%,输出的高级劳务人才比例偏少。此外,我国潜在外派劳务人员主要是 农村 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工人,他们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技术能力不高,语言能力不强。这种状况导致我国在日益增长的国际高级劳务需求面前,屡屡错失良机。在 计算 机软件服务领域,我国所占市场份额仅为世界市场的1‰。由于发达国家引入以受过高等教育的外籍劳务人员为主,致使我国的对外劳务输出主要以发展 中国 家为主,并造成同质低价竞争现象。以毛里求斯为例,作为我国在非洲输出劳务最多的国家之一,多年来进入毛劳务市场的中国劳务合作公司多达30家,年外派劳务人数由1991年的641人增至2002年的11232人。但由于市场竞争等原因,劳务人员底薪也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250美元下降到120美元,降幅达52%;我国劳务公司向厂方收取的管理费也由每人每月50—100美元降至25美元。

篇8:我国制鞋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

(一) 服务贸易继续稳步增长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率大大超过世界服务贸易的出口增长率, 从1999年到2004年,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平均增长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约9个百分点。

(二) 服务贸易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逆差扩大

中国服务贸易逆差呈逐步扩大趋势, 2004年逆差达到95.5亿美元, 虽然2005年逆差比2004年略有下降, 但仍高达92.6亿美元, 是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前十位国家中3个出现逆差的国家之一。

(三) 服务贸易出口处于国际分工地位的低层次环节, 新型服务贸易比重偏低

当前我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商贸、餐饮、仓储等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传统服务业, 处于国际分工中低附加值产业或环节, 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出口能力较弱, 因此导致我国服务贸易仍处于低层次结构水平。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国服务贸易现状的分析, 不难发现我国服务贸易与世界服务贸易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 服务贸易基础比较落后, 开放程度较低

由于我国服务贸易长期处于封闭的环境中, 受某些陈旧观念的束缚和影响比较深, 因而规模小, 总量不足, 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偏低, 难以适应加入WTO后我国对外全面开放的经济形势, 更难以与国外服务贸易领域里的跨国公司相抗衡。虽然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基本上形成从沿海到沿江沿边, 从东部到中西部区域梯次开放的格局, 但从世界范围内来看, 不少西方国家近几年的服务贸易开放程度都超过了10%, 而我国还处在6%~7%左右。

(二) 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

首先, 服务贸易进出口的产业或部门分配不均。我国的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商业服务等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服务上。其次, 地区结构过于集中, 表现为贸易对象的国别 (地区) 过于集中。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主要集中在香港地区和美国、欧盟、日本和东盟主要发达国家。2008年我国与五大伙伴实现服务贸易进出口额2082.5亿美元, 占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68.4%。过于集中的进出口对象, 易形成我国服务贸易对某个或几个特定市场的依赖, 不利于服务贸易的发展。由于服务贸易的特殊性, 我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 其他地区发展程度相对较低。

(三) 国家对服务产业的管理效率较低, 法律法规不健全

长期以来, 我国服务贸易立法严重滞后, 虽然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海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广告法》等一批规范服务贸易领域行为的重要法律法规, 但同发达国家较完善的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体系相比, 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对服务贸易的管理仍处于各自为政状态, 已有的规定也主要表现为各职能部门的规章和内部文件, 不仅立法层次较低, 而且缺乏协调, 导致服务业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部门, 严重影响了我国服务贸易立法的透明度和统一性, 进而不利于我国服务贸易的有序、健康发展。

(四) 服务业垄断严重, 服务贸易自由化、市场程度低

在我国, 电信、金融、保险、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广播电视等大部分服务行业由政府垄断经营, 市场准入限制十分严格, 大多数服务产品的价格也是由政府制定和管理, 市场在服务业的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仍不能充分发挥, 市场机制在服务领域尚未完全形成, 因而造成了服务成本居高不下, 服务价格高, 创新不足, 服务效率低下的结果。

三、针对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对策

要解决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以上问题, 加快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增强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 可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一) 优化传统服务业, 提高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水平

发展我国服务贸易要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服务技术和管理手段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 以发挥优势部门的带动作用为突破口, 来促进传统服务业的加快发展, 进而促进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 从根本上优化我国的传统服务业, 进而刺激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二) 合理调整服务贸易结构

1. 优化服务行业结构。

健全服务贸易管理体系, 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 如物业管理、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 着重改造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等行业, 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 重点发展投资少、见效快、就业容量大、与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关系较密切的行业, 如商业、金融业、保险业、居民服务业、饮食业和文化卫生事业等。

2. 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

我国的一些行业如电信、金融、保险、教育等都具有较强的垄断性, 这不仅破坏了正常的公平竞争秩序, 还导致了服务业创新动力的缺乏及效率的低下。所以必须要加快相关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放宽部分行业市场准入的条件, 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为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贸易的同时, 还要改革市场准入的行政审批制度, 减少行政审批项目。中国的服务业要适应未来服务贸易发展开放的大环境, 必然要打破行业垄断, 以实现服务贸易的自由化。

3. 强化优势, 因地制宜发展服务业, 实现区域协调。

以各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基础条件为出发点, 引导不同地区依据自身比较优势, 确立不同的发展重点:中心城市应着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 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小城市要进一步突出特点, 强化自身优势, 提高市场占有率;其他地区和农村, 要根据当地的市场需求, 因地制宜地发展服务业。一切从实际出发, 这样才能实现区域协调, 积极地引导服务业的有序发展。

(三) 加强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提升服务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1. 在服务价值的构成中, 人力素质起到了决定性的

作用, 决定一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根本性因素, 也在于该国的人力资本状况。高素质服务人才的匮乏直接导致了服务企业竞争力的弱化及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因此, 我们必须要加大对相关教育产业的投资, 多渠道、多层次培养服务业所需的各类人才。

2. 一国要确定自身的对外贸易竞争优势, 仅仅靠比

较优势是远远不够的, 起决定作用的是其核心竞争优势。而缺乏核心竞争能力, 是中国服务贸易参与全球竞争的最根本弱点。为此, 发展我国服务贸易, 必须建立较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 运用自主核心技术, 大力实施服务贸易品牌战略, 提升各种服务的内在价值。

(四)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国内和国际环境

我国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 结合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加强服务贸易立法, 形成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统一协调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 为服务贸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内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肖黎, 崔强.浅谈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J].现代经济, 2008, 7 (3) .

篇9:我国制鞋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 服务贸易问题对策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1985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为55.79亿美元;进入20世纪90年代,它以年均近20%的速度增长,2003年突破1000亿美元,2004年达到1345.67亿美元。但通过对各年度服务贸易进出口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无论从总体规模还是从进出口结构上,我国服务贸易都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特别在入世后3年多时间里,市场开放的重点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入世对我国整个服务贸易的影响已经显现出来。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1.我国服务贸易内部结构不合理。1995年~2002年,我国服务出口总额中,旅游服务一直居于首位,其比重由27.6%升至36.5%:金融服务所占比重一直在19%左右;运输服务的比重有所下降,由27.1%降为19%。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兴服务业则是明显的弱项,1995年这类产业在服务进口额中所占比重为22.9%,2001年剧增为52.4%,是使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日益增大的重要因素。

2.我国服务贸易立法不健全。长期以来,我国服务贸易立法严重滞后,虽然近年颁布了《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海商法》等,但与服务贸易广泛的内涵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目前我国尚没有一个关于服务业的一般性法律,已有的规定主要表现为各职能部门的规章和内部文件,不仅立法层次较低,而且缺乏协调,从而影响了我国服务贸易立法的统一性和透明度。

3.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较低,贸易逆差逐年增大。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是指某国产业或产品的进出口差额与总额之比,即TC指数=(出口-进口)/(出口十进口);如果TC指数大于零,表明该类商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TC指数小于零,则表明该类商品不具国际竞争力;指数为零,表明此类商品为产业内贸易,竞争力与国际水平相当。

4.服务贸易开放程度较低。我国许多服务业的对外开放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试点的,从1998年~2000年服务业各行业外商实际直接投资比重的三年平均值来看,超过10%的只有房地产业,为13.2%;超过5%的只有社会服务业,为6.1%;其他行业都很低,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为3.3%、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为2.4%、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为0.2%、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为0.2%。

目前我国服务业对外资的开放度已经超过我们的入世承诺,如分销业中的零售业和海洋运输等;“但在世界范围内比较可以看到,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规模较小,不少西方国家(如法国、英国、意大利)近几年的服务贸易开放程度都超过了10%,而中国还处在6%~7%左右。”

三、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对策

1.扶强保幼,增强服务贸易的总体竞争力。加大对优势行业的扶持力度,利用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相关规则保护不具有优势的行业。国内政策可以适当向旅游、运输和建筑等优势行业倾斜,使之产生规模效益而增强国际竞争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充分理解GATS精神的基础上,对我国国内需求较大而处于比较劣势的行业根据李斯特“幼稚产业理论”制定有关政策加以保护,以促进我国服务业均衡发展,为服务贸易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2.运用“走出去”战略,优先抢占国外服务业市场。我国服务业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但我们还应看到自已的比较优势,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如酒店、餐饮等服务行业拥有自已的独特优势。可运用“走出去”战略将优势资源向更广阔的市场传播,以带来更丰厚的利润。同时,抢先占据市场的制高点,大力开拓自已拥有资源优势的国外服务业市场。改善服务业内部结构,使其发展符合现代化和信息化趋势

3.多渠道增加服务业投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要适当安排一定数量的投资,作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国家鼓励的服务业建设项目的贴息或补助,以更多地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投入。银行要在独立审贷的基础上积极向符合贷款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及其建设项目发放贷款.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4.优化服务业企业组织结构。增强大企业实力,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培育形成一批多元投资主体的大公司和大集团。促进企业联合重组,实行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等新型业态。放手发展中小企业,鼓励经营方式灵活、服务品种多样、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发展,满足多层次的服务需求。

5.运用人才战略,引进国外与培养本土的优秀服务贸易人才。一直以来,我国在发展服务贸易的同时,就始终面临着人才匮乏的现象。人才是知识的载体,具有创造无限价值的能力。尤其是高素质的高级金融、贸易、保险、管理、咨询等领域的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地束缚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可以采取从国外引进优秀人才以及吸引海归派的加盟,同时,不断对本土具有良好资质的人才加以利用,有条件的可以送往国外进行培训,学习西方先进的经营理念以提升本国服务贸易的能力。

四、总结

服务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未来,关系到我国经济今后的国际竞争力。服务行业作为现代经济活动的中心,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并把扩大服务业领域的对外开放作为我国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

上一篇:学包粽子作文250字下一篇:病残儿鉴定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