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贸易反倾销问题论文

2022-04-22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在经济贸易上把以往的计划经济为导向变为以市场经济为主导,我国的贸易也越来越紧跟国际市场,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在现如今,世界各国彼此间的贸易往来已经发展成为提升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我国国际贸易起步较晚,但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依然很多。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我国经济贸易反倾销问题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国经济贸易反倾销问题论文 篇1:

我国经济贸易中关于反倾销问题的分析

[摘 要]在对外贸易中,反倾销是一种政策措施,在世贸组织中,没有一项规章制度来明确反倾销的问题,使反倾销问题成为了实际贸易的摩擦点,这也使我国的经济受到了反倾销的严重危害。

[关键词]经济贸易 反倾销 现状 措施

中国经济近些年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自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本土商品的出口量大幅增长,但是,这却引来了一些国家在贸易中开始使用一系列的反倾销等贸易壁垒据。下面笔者将针对中国遭受反倾销的现象和特点,进一步剖析其原因及危害,并尝试给出应对的策略。

一、反倾销问题的发展现状

由于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上占有主导地位,受它的扩张性本质的影响,推经经济全球化实质就是在推行他们自己的经济制度。在全球经济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要求其他国家要遵循国际经济的准则,进而利用合法的理由掠夺他国的资源和财富。

反倾销并不只是一种贸易保护的措施,更是新贸易保护主义实行贸易保护的最高级工具之一。反倾销以其自身高度隐蔽性,利用反不正当竞争的合法行为作掩护,对贸易实施保护。

二、我国面临反倾销的原因分析

我国所面临的反倾销问题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内部原因分析

(1)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地理方向和商品结构分布不合理。虽然我国近些年出口商品接口得到了一定的优化,但是,却依旧以纺织、轻工等一些劳动密集型商品以及电子、机电等附加值较低的商品为主,同发达国家的商品结构相比,我国依旧处于结构的低层次,依旧走着“以量取胜”的老路。由于我国劳动力丰富,且劳动力价格较低,这就使出口这些商品在价格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对于这些价格竞争力较强、附加值又不高的商品,在对外贸易中就遭到了一些国家的警惕和限制。

(2)国内多数出口企业规模较小,但是企业数量较多,加上不规范企业出口秩序,致使国内企业之间展开了恶性的竞争。一些企业没有远见卓识,看到利益时就会蜂拥而上,是商品市场形成供过于求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为了在有限的市场空间中生存,就会以低价征占国际市场,造成外贸出口秩序混乱,成为他国反倾销指控的借口。

(3)出口企业应诉不力 。从1979年开始,我国开始陆续的遭遇反倾销调查。由于在进行反倾销裁决时间较长,在诉讼中需要花费企业大量的精力,多数都是单个企业作战,所以很多企业不能够积极的应诉,令一些西方国家的反倾销控诉得逞。

2.外部原因分析

(1)由于各国经费发展不平均,致使在国际贸易中摩擦不断。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商品呈现出种类多、数量大的特点,在价格上面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当与外国的贸易顺差逐渐加大的时候,就成为了外国反倾销的对象。在与欧美的贸易中,由于贸易顺差的加剧,最终打破了贸易平衡,致使欧美加大了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的力度。

(2)在对外贸易中,我国与欧盟、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往来达进出口总额40.4%,是我国的前三大贸易伙伴,但是,他们并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这就使在进行一些反倾销的调查时,认为企业产品成本是不真实的,进而采用“替代国价格”来侵犯我国企业的合法利益。

三、我国应对国外反倾销的对策

1.加强出口贸易监管,重建出口秩序。低价竞争、无序竞争成为我国企业屡遭国外倾销指控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政府要加大对外贸出口的监管力度,改善产品出口混乱无序的状态。政府应该督促了引导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向生产资本密集型的产品转变。

2.“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给我国经济地位带来长期且深远的影响,是我国企业屡遭国外反倾销制裁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要求政府将建立市场经济国家作为其在经济上工作的根本目标,让国内企业更快的转化经营机制,从而建立起能够迎合市场经济需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应诉反倾销案件,用法律手段来保护企业的自身利益。党和国家要迅速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反倾销法律体系,用国际公认的反倾销法则来规范自己竞争,不仅可以令我国的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保护其正当的利益不被侵犯,还能够打击国际上的一些不公平的制裁、制约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反倾销的歧视、依法应诉反倾销诉讼。

4.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提高企业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让企业完成由“量”到“质”的转变,增加商品的附加值。另外,不仅要提高商品的质量和档次,还要立志于打造世界品牌。利用非价格手段来赢取国际市场份额,例如包装、广告等。企业商品在进驻外国之前,最好可以做一项专业的调查,令出口商品与当地的产品形成互补关系,这样就会有效的避免外国以反倾销的名义侵害我国企业的利益。

5.转变企业经营观念,积极应诉。进行外贸出口的企业要尽快建立起健全的机制,让追求利润最大化成为企业经营的目标,让企业能够自觉的提高集体意识,在营造自身利益的同时,考虑行业的整体利益,改变原有的“增量不增值”的外贸出口现象。当出现反倾销控诉时,受到利益牵扯的不只是一个企业,而是整个行业,甚至是中国的国民经济。因此,在面对反倾销控诉时,各个企业要团结起来,积极应诉。另外,国家可以建立一个“反倾销应诉基金”,让一些无力应对控诉的企业能够有一个强大的后盾支持,加大企业应对反倾销的信心和决心。

6.适当的情况下做出价格承诺,可以有效的减少因倾销问题产生的对进口国造成的损害,这对进口国也做出了一定的补救,是双方在达成协议之下进行的。

7.培养应诉国外反倾销方面的高级人才,让更多的律师能够具备会计、经济知识,法律实践和外语水平,从而胜任反倾销应诉工作。

四、总结

在目前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反倾销依旧是外贸中的一个棘手的问题,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从事经济或法律的人员,对应该切实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考虑,改变我国在反倾销中的被动地位。

参考文献:

[1]尹平.关于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反倾销问题的分析[J].学理论,2009,(27)。

[2]商建军.反倾销及其对策刍议[J].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02)

[3]邹燕.我国面临反倾销的形势及其对策[J].三江学院学报2010,(02).

作者:钟盛楠 王亮

我国经济贸易反倾销问题论文 篇2:

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困境及完善对策研究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在经济贸易上把以往的计划经济为导向变为以市场经济为主导,我国的贸易也越来越紧跟国际市场,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在现如今,世界各国彼此间的贸易往来已经发展成为提升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我国国际贸易起步较晚,但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依然很多。在本文中,着重探讨内容就是分析目前我国在国际贸易发展中遇到的困境,并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分析

我国在国际贸易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是诸多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本质上来讲,我国的經济体制在不断的转型与发展中,为走向国际贸易提供了环境与制度的可能性,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潮流的大趋势,并且这种趋势正在一步一步的加强。这也就使得这种可能便成为一种必然。世界的生产方式不断地从各自独立走向彼此工合作,这也就使的生产活动在全世界的合作变得更加紧密,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深度也不断地加强。在这种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国际贸易的发展不是单纯的趋向同一,它在各个方面也在展现出一些全新的变化和追求。我国参与现代化全球贸易比较晚,现在又是处于世界经济、政治深刻变革的时期,国际形势复杂多样,我们国家想要在国际贸易大舞台上取得新的进步,首先就是先要了解我国在国际贸易的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在认识我们国家在贸易上遇到的问题,我们就必须先对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形式要有一个了解和认识。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国际贸易发展趋向高端化。在上个世纪下半叶,国际贸易就有高端化发展的倾向,当国际贸易在中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时,互联网信息技术也悄然在中国开始迅猛的发展起来,这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其主要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互联网的崛起为我国经济增添了活力,在现如今的国际贸易中,信息技术对贸易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受互联网的影响,国际贸易开始渐渐的往高端化方向发展。这种高端化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第一是,在国际贸易中新型的高新技术所占的比重持续增大。从二十世纪90年代起,在国际贸易中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量与比重,其增长的趋势一直上升,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量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也不断加大,其次还有国际贸易结构的开始向高端方向倾斜。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日渐成熟,也开始让国际贸易的内部结构趋向优化变得更加完善,曾经的密集型劳动产品开始在国际贸易中渐渐失去优势,其所占的比重不断地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制造业产。

(二)国际贸易的在利益分配上发生了变化。参与国际贸易的既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由于参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悬殊的差距,这就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中出现了两级分化的现象。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不能加快,使得本身就不协调的世界经济开始变得更进一步恶化。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实际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世界上最发达的5个国家所占有的财富总量时最贫困的5个国家相加的14倍。从世界经济整体来看,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所获得利益的比重高达到80%以上,尤其是世界贸易中的巨头——美国。世界贸易在不断强化的同时,它的另一只手正在大张旗鼓地加剧世界贫富悬殊、对国家经济的主权进行弱化、使全球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等。毋庸置疑的是世界贸易的加强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严峻的挑战,从给表面看,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一起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大蛋糕,但却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也承受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流动、技术转移、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是商品、技术、信息、货币、人员、资金、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在这种前提下跨国公司资本与技术开始疯狂地向发展中国家扩张,导致发展中国家本民族的经济面临巨大的压力和冲击,国际经济体系有发达国家制定着,发达国家手里掌握着雄厚资金、先进的技术,他们总是打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旗号开始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进行渗透,他们的目的只有两个;一是希望取得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政治、社会上的控制,以方便更进一步的进行资源掠夺。二是世界贸易的迅猛发展,国家与国家、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贸易组织开始日渐增多,同时这种组织的作用也开始增强,在现如今的世界贸易格局中,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总额所占比重 达到1/3以上。这种畸形的不对称的经济发展现状,使得发达国家在技术的垄断上更占优势,这种技术优势使得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调整中占据主动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相对被动不利的地位。

二、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困境分析

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发展经验,在贸易方面也有了一些收获与成就。但是在世界格局不断变化的新局势下,世界贸易的发展也正在面临全新的挑战,其中我们国家在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中主要面临的困境有以下几点:

(一)传统的粗放型经济模式已不再适合新形势下的贸易增长方式,无法满足不断变化的世界贸易形式。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的这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升,在外贸领域的发展取得了空前的成绩,外贸经济开始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不断上升,我国在国际贸易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从表象看好像是这样,但是通过仔细的分析便会发现,我国的经贸利益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着很大的距离。由于刚开始我国在国际贸易方面缺乏经验,没有科学合理地增长模式,以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形式来拉动经济增长,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上只是片面的重视贸易量而对于贸易品质的提升、贸易结构的优化严重缺乏科学合理的认知,导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中,无法提升自己的产品竞争力,产品的层次普遍较低,同时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产品又是少之又少,在世界贸易中缺乏品牌竞争优势,产品的附加值不高。

(二)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外贸经济的浪潮中缺乏健康有益的环境,无法得到国家在政策上面的扶持。然而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在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具有最为重要的力量。在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中中小企业一直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依照目前的发展态势来观察,在参与国际贸易时,中小型企业身处的环境并不理想,尤其是一些并不明朗的政策导向以及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得中小型企业在外贸经济的发展中困难重重。中小企业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1行政管理的束缚税2高强度的税收政策3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我国各级政府向来是不闻不问,但是并没有给他们自由发展的权力,只要不触及大型企业、国有企业的蛋糕就好。只是片面的重视发展国有企业,对国有企业以及一些大企业专门设立市场准入税收、给予资金筹集、还有就是在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与特权及其优惠,中小企业就好比后娘养的,不但得不到公正的待遇而且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限制和禁止。所以说中小企业想要参与到国际贸易当中去,不是很容易就办到的事情,各种条条框框对中小企业进行限制和制约。就单纯的的从税收这一方面来看,中小企业的纳税额就是高,相比普通纳税人而言要高出许多,这对于中小企业在资本积累和科技创新上是极其不利。在法律保护这一块上看,虽然说是有《企业法》《公司法》等一些保护公司的法律条文,但问题是这些法律条文过于的含糊,它是不能够及其充分的考虑中小企业这一特殊性的,无法进行对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有效地维护。

(三)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我国企业在参与国际贸易时它的贸易风险也开始增大。在贸易全球化的浪潮下,国际贸易不论是在贸易范围还是贸易深度上都是不断的加大,我国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虽然说是在国际贸易的平台上得到了更多的机遇但同时在享受国际贸易带来的机遇的同时,风险也在一步一步的增加,我国的在国际贸易上,出口的产品过于单一,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在其中占据很大的比重,是主要的贸易产品,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是低级产品,严重缺乏高度加工的产品,尖端产品的生产与贸易则是少之又少。由于贸易出口的产品过于单一,导致产品的附加值一直不能提高,产品缺乏技术,这就从客观上把企业的利润压的非常低,再者行业内的竞争及其激烈。尤其是近些年来,由于我国的贸易产品缺乏科技含量、出口形式单一,在贸易中缺乏竞争力,于是我国的反倾销浪潮开始运作,开始起来抵制外货在本国市场上的销售,这就使得本身缺乏企行业竞争里的中国企业的困境进一步加深,国际市场上开始对我国的企业和商品实行贸易壁垒和反倾销的主要打击对象,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在出口上的信用也随之面临危机。这对我国企业已经造成极大的困扰,如果所对我国企业的信誉危机不能做好恰当合理的及时处理的话,我国企业的形象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是的客户不再信任我们的产品,不再忠实我们的产品,于此同时,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额和销售量的占有率将产生深刻的不良影响。

三、国际贸易发展的对策分析

在前面,我们对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处境和发展新趋势以及目前我国在国际贸易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困境已經作了分析,国际贸易对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毋庸置疑产生了深刻影响,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做了很大的贡献,在未来国际贸易也将一直是我们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所以说维护好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形象是保证我们国家在今后的国际贸易中继续发展的必要前提,我国的经济以及整个中国社会在未来的发展将越来越离不开世界贸易这一大平台。所以说在现如今,我们要做好国际贸易就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发展模式

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上来讲,在新时代、新的国际环境中,传统的粗放式经济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并且不能满足当下经济建设发展的要求,因为严重的浪费资源这种现象不可避免地会被全社会抵制。所以说,我国在现如今国际贸易的新形势下,必须要考虑到此刻我们国家的处境以及当下的需求,从而根据我国的经济形势不断地向国际贸易转变,并且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增长方式做出改进,以告别过去粗放型经济模式。要贯彻落实好节约型经济。在此转变过程中,要把对产品的质量与品质放到第一位上去,注重整体效益的提升,不可再想过去一样片面的追求单一的量。这是保证我国在国际贸易发展中能够有科学性、持续性发展的必要前提。当然不单单是如此,知识在现如今以成为一种经济,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对市场做进一步细致化分,鼓励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要勇于自主创新,提高自己的品牌竞争力,要对产品的中所含的技术以及它的附加值要不断提升,为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做好充分积极的准备。当然企业不能单打独斗,要在国家政策的关怀引导下,企业要有危机意识,要自行巩固自己的品牌,这就需要企业不断的强对自己生产的出口商品的宣传,突出企业产品的亮点,让客户看到我们的品牌优势,这样才有助于激发国际客户对我们产品的消费欲望,也就自然地提升了客户对我们产品的忠实度。我国企业在面对新格局下的国际贸易发展,就应该不断的优化贸易产品的布局,这样才能在国际贸易中不至于因为产品过于单一而导致缺乏竞争力,企业还要不断提升尖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要慢慢的让尖端产品代替以往的初级产品。要在贸易中以高质量产品、高质量的服务赢得国际市场,这样才能赢得长久的贸易利益。

(二)优化政策环境

从国际贸易的本质上来说,世界各国致力于发展国际贸易的中心目的是为了推进世界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它是不会受到国际政治形态及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的。根据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理论,那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铁定的不能有任何的动摇,在保持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搞好国家稳定这个大局。所以说在我国的国际贸易中,企业在参与一切贸易活动的大前提是要保证国家经济形势的稳定态势,不然将会使得中国亿万人民陷入到一个可怕的经济危机中。企业在国际贸易,要具体践行这一贸易方针,那就要进行不断的探索既符合国际贸易法则有并不违反国内经济体制的贸易经济体制,要根据新形势对我国税收政策体系做不断地优化调整,这样才能带动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健康持续发展。在现如今的互联网经济时代,我们要紧跟信息时代的脚步,要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建立能够为我国企业服务的信息机构,以便于精准的定位当前国际贸易市场的最新动态,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更好的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贸易选择,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贸易市场中占据一席地位。还有就是信息服务机构的建立,它极大的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便利,使得中小企业在获取与他们有利的贸易信息变得更加的便捷,从而在整体上提升了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发展中的竞争力。

(三)完善法制建设

我国的基本战略方针是依法治国,这从客观上优化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为企业家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发展平台,确实是得到了世界各国各界相关领导人的高度赞扬。到今天为止,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相对完善了,对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已比较完善,对企业的经济行为也有了一定的约束力。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市场经济迅猛发展起来,市场经济的体制建设也相对完善,市场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旋律,更多地还是要政府这个低音做支撑,政府要发挥自己的调控职能,从宏观的法律治理环境下来看,政府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经济发展以及走向的调整性作用已经变得越发明显。从以上的所有分析来看,我国在国际贸易的大环境中缺乏优势的重要的因素是我国在建设符合世界贸易规则的法律法规尚有不足,在国际贸易中我们一直是规则的跟随着,在国际贸易中的大多标准被西方发达国家所牵引。所以说在现实中,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进行中,一旦出现贸易纠纷,因为我国在相关法律法规上不占优势,这就造成国家法律不能够有效的对我国企业的正当利益进行维护,以至于造成无法追偿的损失。鉴于此,我们国家应当迅速的的建立相关能够与国际标准的对接法律法规,为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中保驾护航。就具体操来说,首先要学习研究分析国际贸易的相关标准,再依据我国目前执行的国际贸易法律体系,在这两者之间探寻差异,不断的进行调整,以让我国贸易法律体系和世界贸易标准对接。

(四)提高避险能力

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的发展中,贸易货币交易是保证企业与企业在贸易中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在贸易的不断深化发展中,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风险将是不可避免地。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保证我国经济贸易出口的顺利进行,可采取以下两种措施;a选择国际保理。国际保理是企业通过出口商与保理商之间的契约关系达成的一种对外贸企业的利益保护渠道,国际保留它结合了管理、融资、结算、担保为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业务,保理商全權代理出口商的货物销售,在彼此签订的合同约定中确定出口商应收货款的权利转让给保理商,然后保理商才有权对进口商进行贸易账款的催收,在这一过程中,出口商应当提供预付货款的融资,这是为了有效避免出口商出现资金运转不流畅的现象发生,从而降低贸易运行周期,让企业的订单解体和增值变得更快。b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可以改变传统的结算方式,就拿目前我国的贸易布局来看,我国在世界贸易中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依然是美国,由于美国在世界金融中的地位,是很难轻易撼动的,美元在贸易中发生贬值的可能性是小之又小,除非华尔街的金融贵族们为了某些利益而人为操作,自行贬值。所以说,我国在国际贸易中,贸易交易货币选择美元作为结算货币是比较可行的方案,美元的升值空间大,并支付人民币等升值风险大的货币,用此来平衡企业在经营中的风险以保证我国企业在贸易中的经济效益和利润。 当然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国际贸易环境极其复杂多变,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想要长久的安身就必需要更进一步的丰富自身避险工具,以免受到汇率波动造成的冲击。就当前我国贸易现状来讲,我国的大多数企业至今都无法做到在贸易结束时支付与收款不能同步同期进行,货币的交易时间拉长导致不确定因素增加,汇率的波动势必会对企业造成经济利益上的损失,就此问题,采取的方式是通过与贸易合作伙伴签署远期合作协议的方式来保证自己的权益,通过灵活使用买卖外汇期货等方式来套期保值。这样,不但有效的防止了因为交易时差可能导致的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的风险,而且还保护了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同时也有效的激发了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平台上的发展活性,这对于我国进一步推动国际贸易发展产生了积极深刻的影响作用。

四、结语

在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地发展,国际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地上升,国际贸易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用不可忽视,并且在未来将会 越发重要。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受到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所遇到的障碍也是比较多的,我国的国际贸易是一项比较系统的研究工程,在研究过程中要立足现实,要不断探究分析它背后的本质原由,笔者盼望此课题的研究能够在学术界引起持续的关注,并对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作者单位:福建江夏学院)

作者:郎易枭

我国经济贸易反倾销问题论文 篇3:

中国反倾销政策评估体系的构建

摘要:反倾销是贸易摩擦及贸易争端的焦点,对反倾销政策的评估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文章基于国内外反倾销政策评估的研究现状,系统分析了反倾销政策评估系统,从全过程评估和系统评估的角度构建了反倾销政策评估体系。系统设计了反倾销政策事前评估、事中评估和事后评估的评估内容,以及与评估各阶段相契合的政策评估要素。

关键词:反倾销政策评估;评估体系;评估过程;评估要素

一、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国际贸易已经成为带动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与此同时,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大量、频繁出现,贸易争端事件此起彼伏,已经成为国际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进入了又一个贸易摩擦多发期。

反倾销是贸易摩擦及贸易争端的焦点。以1947年关贸总协定(GATT)《反倾销协议》的签署为标志,在削减关税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国际大环境下,反倾销由于具有形式的合法性、使用的便捷性,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并被许多国家所采用,成为世界各国促进公平贸易,限制进口、保护国内产业的重要政策工具。但是,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反倾销政策措施也存在被滥用的趋势,甚至被某些国家和地区作为贸易保护的工具,限制正常的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此外,理论界和实践界普遍关心反倾销的实施,而忽视反倾销的评估,对于反倾销这一贸易政策而言,到底存在哪些经济影响和效应,对进口国的贸易、国内产业、投资、消费者等方面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效果,反倾销政策的实施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反倾销政策究竟应该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评估,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所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

国内外学者从贸易、产业、投资、企业战略等多个方面对反倾销政策的效果展开了研究,然而,对于反倾销政策的综合系统评估,国内外都还处于探索初创阶段,研究脉络尚不清晰,评估理论与方法尚有很大的探索空间。目前,国内外研究局限于政策执行完成后的效果评估,而没有考虑政策评估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对于反倾销政策的事前评估和事中评估缺乏研究。因此,本文立足于对反倾销政策理论基础的深刻分析,构建反倾销政策评估体系,并系统设计反倾销政策评估内容,以及与评估各阶段相契合的评估要素。

二、 中国反倾销政策评估系统分析及体系构建

政策评估系统(Public Policy Evaluation System)是由政策评估主体、评估客体、评估标准、评估方法等诸多评估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与评估环境之间持续进行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从而使政策评估系统呈现出动态、开放的特征。反倾销政策评估是对政策全过程的评估,既包括对政策方案的评估,也包括对政策执行以及政策结果的评估。从政策周期的角度,把反倾销政策评估分为三个阶段:事前评估、事中评估和事后评估。其次,对于反倾销政策评估,应该系统的界定并分析其评估主体、评估客体、评估目的、评估内容、评估标准、评估方法等要素。因此,在反倾销政策评估过程中,应对反倾销政策评估阶段及评估要素进行系统整合,构建反倾销政策评估体系(如图1所示)。

在体系中,将反倾销政策评估按照评估周期分为事前评估、事中评估和事后评估三个阶段,这是主体框架;评估要素与评估内容要与各评估阶段相契合,融入评估主体框架,从而形成系统的反倾销政策评估体系。下面对反倾销政策事前评估、事中评估和事后评估的评估内容,以及契合各阶段的科学的、合理的反倾销政策评估要素进行系统设计。

三、 中国反倾销政策评估过程分析

反倾销政策事前评估、事中评估与事后评估是根据政策过程的不同阶段划分的。各阶段中,其评估对象不同,目的、侧重点和评估方法也各有差异,三者共同构成了对整个政策过程的完整评估。

1. 事前评估。反倾销政策事前评估是在反倾销政策出台之前对反倾销政策方案进行的评估。通过事前评估,我们能够避免政策评估与政策决策的脱离,即在政策执行之前就能够通过评估判断反倾销措施的合理性来决定是否实施。在事前评估中,一方面通过对反倾销措施实施的必要性进行评估。在反倾销政策必要性的评估中,主要是考察倾销、损害和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①;另一方面对政策的预期效果进行预测,考察政策本身的合理性。反倾销政策实施的目的就是通过征收反倾销税的手段,弥补国内产业损害,恢复产业发展。在反倾销政策合理性的评估中,主要是考察产业损害幅度、反倾销税额,预测反倾销政策实施效果能否实现政策目标。

在商务部自收到申请人提交的申请书及有关证据之日起60日内,对申请是否由国内产业或者代表国内产业提出、申请书内容及所附具的证据等进行审查评估,是否满足世贸组织规定的三个条件,决定是否立案调查。②在决定立案调查之后,商务部根据调查结果,评估倾销、损害和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并作出初裁决定。在肯定性初裁公告之后,可以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③或出口商提出价格承诺④。对于肯定性裁定的案件,商务部对倾销及倾销幅度、损害及损害幅度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作出终裁决定,征收反倾销税。第二阶段的事前评估应在反倾销调查期间完成,即自立案调查决定后12个月内结束,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至18个月结束。

2. 事中评估。事中评估是对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情况进行评估,即根据反倾销政策实施过程中反馈的实施效果等信息及时对政策进行调整。对反倾销政策实施过程的跟踪评估,目的就是保障政策实施的有效性,防止政策实施的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在评估过程中,如果发现偏离,那么评估工作也包括寻找政策失效的原因。在评估反倾销政策实施效果时,可以从反倾销的目标达成度来进行衡量,即产业损害恢复程度。

政策偏差是事中评估的重点考察内容,通过考核偏差达到纠正偏差的目的。政策偏差包括环境偏差和人为偏差,在反倾销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偏差,自然偏差突出的表现为国内产业环境偏差,人为偏差表现为国外出口商的行为偏差。国内产业环境是反倾销政策实施的环境,从产业发展态势、上下游产业发展情况、产业政策等多个因素影响着反倾销政策实施的效果;国外出口商的行为偏差是指国外出口商采取规避⑤反倾销措施的行为,导致反倾销政策实施的效果偏离目标。在纠正偏差时,强调人为偏差,在面对国外出口商的规避行为时,商务部可以采取必要的反规避措施,保障反倾销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3. 事后评估。事后评估是政策在有效期结束后进行的一种全面、综合性的系统评估,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评估形式,它最终决定着一项政策的延续、改进或终止。通过对反倾销政策的事后评估,进入期末复审阶段,决定是否保留、修改或者取消反倾销措施,同时,通过事后评估总结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国内外学者对反倾销政策评估的研究大多都是在这一阶段。

反倾销政策效果主要反映反倾销措施实施后国内产业的恢复发展情况,以及其联动扩散效应。通过分析国内产业反倾销政策实施前后产业各指标的变化,利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评估产业恢复发展情况。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排除非政策因素对产业恢复发展的影响,评估政策的净效果。

四、 中国反倾销政策评估要素分析

1. 评估主体。政策评估主体是指那些从事公共政策评估的组织或个人,处于评估体系的中心地位,发挥着核心作用。评估者的评估理念、评估态度、评估经验、职业伦理、能力水平等都会对整个政策评估互动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反倾销政策评估的过程中,价值主体是国内产业或国内产业代表,决策主体是反倾销政策的制定者(商务部)和执行者(海关)。

为了较低组织运行成本,保证评估工作的独立性和避免评估工作中非正常现象的发生,反倾销政策评估应主要采取评估机构与评估专家相分离的组织形式。由于反倾销政策评估涉及系统科学、管理科学、产业经济等多方面的理论,评估主体应是由知识结构合理、评估经验丰富、恪守职业伦理的专家组成的评估专家组。

决策主体(商务部与海关)委托评估主体(评估专家组)进行反倾销政策评估,在其两者之间形成了委托和代理关系。在这种委托和代理关系中,评估专家组是否会按照政府的目标和标准进行政策的客观评估,需要有合理的监督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作为保障。在反倾销政策评估的过程中,由于评估工作的专业性和评估过程的主观性、隐蔽性,评估委托方监控评估过程是不太现实的,职能采取分析评估结果,或者听取利益相关方对评估结果的异议并展开调查的方式来保证评估效果。

2. 评估客体。政策评估客体是评估主体对评估客体属性的认识和对客体属性满足价值主体需求程度的判断过程。反倾销政策评估客体就是反倾销政策与国内产业之间的价值关系,即反倾销政策的实施对国内产业恢复发展产生的效果。

在反倾销政策评估中,作为评估客体的政策最重要的属性是满足价值主体需求的属性。对于评估客体,政策的价值是客观的,对价值的评估则是一种主观的认识过程,需要评估专家组对政策属性满足价值主体需求的程度进行判定。在不同的阶段,反倾销政策评估客体的属性要求有所不同。

在事前评估中,评估准则主要表现为政策方案预测结果的有效以及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在反倾销政策事前评估中,评估客体是倾销、损害和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反倾销政策方案有效性和合理性的预测;在事中评估中,重点转向对反倾销政策的实施是否符合政策方案中规定目标的判定,以及根据政策环境的变化重新判断政策是否符合规律性,政策的属性由抽象转化为具体、由概念转化为实际,主观因素不断减少,客观评价逐渐增加;事后评估的客体是政策实施结束后已经取得的所有成果,分析反倾销政策对国内产业恢复发展的效果及其联动扩散效应,以客观评价为主。

3. 评估环境。一般来说,自然环境和国际环境对政策评估体系的影响相对较小,而社会环境对政策评估体系的影响更为直接、更为重要。但是,由于反倾销政策的特殊性,国际经济环境对反倾销政策的评估效果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在评估环境的分析中与一般的政策环境分析有所区别。

政策评估环境是复杂多样的,其内容庞杂、无所不包,有自然环境有社会环境,有物质环境有精神环境,有国内环境也有国际环境,这些因素构成了特性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各种子系统,从而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政策评估环境是有巨大差异的,不同的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政策评估系统面临着完全不同的评估环境,这些差异既是人类文明发展多样性的具体表现,也是不同政策评估组织产出及效果差异的重要原因;政策评估环境是动态变化的,以社会环境子系统为例,由于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发展变化,由此引起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也必然相应的发生变化。

由于政策评估环境的复杂性,在反倾销政策评估的过程中要全面考虑影响政策实施效果的环境因素,并在政策评估中排除非政策因素对产业恢复发展的影响,保证政策评估的科学性;政策评估环境又是有巨大差异的,这就要求在借鉴和学习国外反倾销政策评估的理论和方法时,注意其与评估环境的匹配,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本土化问题;同时,政策评估环境又是动态变化的,在反倾销政策评估中也要从动态的视角不断改进评估策略、评估方法,以适应客观变化的评估环境。

五、 结束语

反倾销政策评估体系是反倾销政策评估的重要基础。本文根据系统科学原理及政策分析理论分析了反倾销政策评估的理论基础,将评估过程划分为事前评估、事中评估和事后评估,研究了各阶段的评估内容及与各阶段特征相契合的评估要素,构建了反倾销政策评估体系。本文为研究和实施反倾销政策评估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在反倾销政策评估的后续研究中,基于政策评估体系,展开对各阶段评估工作中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的研究。

世贸组织的《反倾销协议》规定,一成员国要实施反倾销措施,必须遵守三个条件:首先,确定存在倾销的事实;第二,确定对国内产业造成了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的威胁,或对建立国内相关产业造成实质阻碍;第三,确定倾销和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在特殊情形下,商务部没有收到反倾销调查的书面申请,但经过评估,有充分证据认为存在倾销、损害以及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可以决定立案调查。

主要包括征收临时反倾销税、提供保证金、保函或者其他形式的担保。

出口经营上在反倾销调查期间,可以向商务部作出改变价格或者停止以倾销价格出口的价格承诺。如果商务部认为能够接受并符合公共利益的,可以决定中止或者终止反倾销调查,不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或者征收反倾销税。

规避,是指一种出口产品在被另一国实施反倾销措施的情况下,出口商通过各种形式减少或避免出口产品被征收反倾销税或被适用其它形式的反倾销措施的行为;例如,出口商通过改变商品的生产地、组装地或产品形态,将产品转移到第三国或进口国国内进行装配,从而改变其产品的原产地,以规避反倾销税。反规避是指进口国为防止国外出口商规避反倾销措施的行为而采取的措施。

注释:

①世贸组织的《反倾销协议》规定,一成员国要实施反倾销措施,必须遵守三个条件:首先,确定存在倾销的事实;第二,确定对国内产业造成了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的威胁,或对建立国内相关产业造成实质阻碍;第三,确定倾销和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②在特殊情形下,商务部没有收到反倾销调查的书面申请,但经过评估,有充分证据认为存在倾销、损害以及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可以决定立案调查。

③主要包括征收临时反倾销税、提供保证金、保函或者其他形式的担保。

④出口经营上在反倾销调查期间,可以向商务部作出改变价格或者停止以倾销价格出口的价格承诺。如果商务部认为能够接受并符合公共利益的,可以决定中止或者终止反倾销调查,不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或者征收反倾销税。

⑤规避,是指一种出口产品在被另一国实施反倾销措施的情况下,出口商通过各种形式减少或避免出口产品被征收反倾销税或被适用其它形式的反倾销措施的行为;例如,出口商通过改变商品的生产地、组装地或产品形态,将产品转移到第三国或进口国国内进行装配,从而改变其产品的原产地,以规避反倾销税。反规避是指进口国为防止国外出口商规避反倾销措施的行为而采取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Harrison, Ann. The New Trade Protection: Price Effect of Antidumping and Countervailing Duty Measures in the United State. World Bank Working Paper,1991.

2. 何海燕.进口反倾销措施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20-23.

3. 苏振东,刘芳.中国对外反倾销的经济救济效果评估.世界经济研究,2010,(1):45-51.

4. 向洪金,赖明勇.我国反倾销措施的产业救济效果和福利效应研究.产业经济研究,2010,(4):23-3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中国反倾销政策实施效果评估体系与方法研究”(项目号:70873007)、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号:NCET-07-0075)资助。

作者简介:何海燕,2002年清华大学博士后出站,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贸易救济与竞争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商务部政策咨询专家;张剑,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博士生;林波,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1-04-20。

作者:何海燕 张剑 林波

上一篇:项目可行性投资的合理性论文下一篇:风险导向中银行内部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