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初中数学论文

2022-04-17

主体性初中数学论文 篇1:

浅谈学生的主体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摘 要:从五个方面阐述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作用,从而让课堂回规本质状态,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初中数学;主体性;教学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虽然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但在实际教学中却由于教师的时常“越位”,而无法保证和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究其原因: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依然根深蒂固,使教师没有完全摆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二是有些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还存在种种顾虑,认为那样会浪费很多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且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三是缺乏切实可行用以指导主体性教学的规范,致使主体性教学的思想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下面就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谈些个人的看法。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主体性教学的前提条件

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主体性教学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师生融洽,感情交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意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進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实行和谐的主体性教学,愉快的课堂氛围依赖于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深厚的课堂友谊。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缺少同孩子的友谊,在精神上同孩子没有共同点,教育就会在黑暗中迷失路径。”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上更要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深厚的课堂友谊,教师真正亦师亦友,平等民主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以友情洋溢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愉快主动地学习。主体性教学中的教师目中有学生,课中有情感,心中有友谊。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不搞一言堂,学生才能在入情入境中感受学习,加深体验,生动地学习。

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在与学生交谈中,应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关系,亲近他们,爱护他们,对差生采取少一点”威严”,多一点”亲切”的方法,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激发兴趣和动机,是主体参与的关键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学习兴趣是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的强化剂。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不仅不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且还会专心致志、废寝忘食的地去阅读、求问。因此,在知识严谨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其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必要的。

例如我在讲代数式的值时课前做了一个游戏.每个同学自己心中想一个数,别告诉别人,将这个数加上2,然后将所得的结果乘以3,接着再减去6,最后将结果除以先前自己想好的那个数学。把结果写在练习本上,不要说。我知道你们的答案。通过这种趣味游戏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动脑。

三、指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做学习主人的能力,是主体性教学的保证

1.多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

要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光有兴趣是不够的。古人云:“学贵有方。”“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 方法是学习的金钥匙,是事半功倍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督促学生形成自己特有的学习方法。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培养参与课堂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合作和积极创新的意识,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因此指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方法,培养学生做学习主人的能力,是主体性教学的保证。

2.多让学生享受做学习主人的成功的欢乐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记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个学生都愿意学有进步和获得成功。

3.给学生多一点鼓励和赞美

人都有被赏识的欲望,通过赏识鼓励,一旦潜在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动机被激发出来,它便如火山喷发一样,淋漓尽致地发挥出他们的本色。学生也是如此,教师的每一个亲切的眼神、细微有效的动作、热情的赞语、不断的鼓励都会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尤其是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四、多种学习模式是学生主体性学习的重要策略

1.生成性教学策略

“生成性教学”是指知识意义的自主生成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特征是学生自己从各种特殊事例归纳生成知识意义,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不是接受和记忆现成的知识,而是参与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了学生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意义创造情境、条件和提供帮助。

生成性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对教学意义的生成起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并不是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抟授和灌输知识。具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指导生成弄。教师提出学习课题,设想、假设由学生作出,但是验证和生成结论的资料由教师事先准备或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做好准备。第二类是协作生成型。第三类是独立生成型。

2.合作分享生成策略

课堂教学是师生和生生间合作、交流互动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作为课堂学习的全体学生,都企盼学习成功,都希望感受成功的愉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合作、交往及团体动力的作用,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具体体现在:①倾听:形成尊重与信任的精神环境。②交流:形成理解与沟通的人际关系。③协作:互助与挑战是创新心理生成的条件。④分享:体验与反思是思维生成与提升的途径。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让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通过在分享每个同学成功的愉悦中反思自己,扬己之长,补己之短,增强不断完善自己的信念。

3.鼓励质疑策略

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发现力,鼓励其敢疑、敢问的兴趣,让他们不断的学会质疑问题的方法及养成善思、勤思等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对此,教师要设计好教学过程,以充分体现教育的生成功能,用生成的问题作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课程,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空间,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以“鼓励”为主,不“钳制”学生,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 只有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了,才能营造出开放的,适合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氛围,才有可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施好主体性教学。

作者:李梅

主体性初中数学论文 篇2:

主体性:初中数学学生解题错误讲评的焦点

[摘 要] 为了让初中生自主地从错误中学到改进自我、提升数学能力和素养的各种知识,本文将错误点评延伸到批改习题和提供练习的环节,简述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评学生错题时,确保学生主体性表征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数学;主体性;错题评讲

人的思想和行为反应是受内在和外在诸多因素相互综合影响的结果,深处矛盾综合体中的个体,极其容易受自我和外在表象的“蒙蔽”而出现各种错误,即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都有缺陷的一面,但从相反的角度来审视错误,错误却是个体反思自我、改进自我最为宝贵的资源. “变废为宝”最主要的是个体本身对错误的主体性认知,承认错误并自觉改正,这样便能利用错误更上一层楼;回避错误甚至隐藏错误,则会给自己创造更多犯错的机会. 数学的严谨性和准确性决定了每一个学生在解题时都有可能出现错误,这些错题往往是因为题目难度较大以及学生的主观认知错误等原因引起的,教师常常奢望依靠自身精妙的讲解以排除学生心中的困惑,殊不知,在没有学生主体性认知和反思前提下的讲解,不仅无法帮助学生摒除困惑,甚至会在学生的心灵上蒙上一层排斥层,让自己的缺陷和错误隐藏得更深. 初中生正值身心发展的加速期,思维的独立性以及个性的凸显性使得他们更加维护自身的尊严,更加追求彰显自我的机会,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讲评学生的错题,最为关键的还是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将改进自我、反思自我的机会交还给初中生,让他们在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的前提下进行指导和帮助,让每一个初中生都能自觉地从自身的解题错误中学到前进的本领.

批改时分析错题结构,了解学生

的解题情况

无论是兵家的知己知彼,还是教学的因材施教,都必须以深知对象信息为基础,同样,要讲评学生解答的错题,就必须对学生的解题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确保讲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何况,人具有独立性和差异性,初中阶段的学生所彰显出来的个性差异尤为明显,这种显著性的人格差异使得初中生在解题时所犯的错误也会因为解法和观点的不同而出现多种情况,教师只有通透了解学生的基本解题方法、思路、步骤以及所犯错误的特征,才能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发挥自身主体性反思错题和改正错误的情境. 而教师要想在讲评之时对学生的整体解题情况以及错题的基本分布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就必须在批改和观察时做好分析工作,如分析错题的数量、种类、难度分布以及犯错学生的基本情况等,并做好记录,这样不仅可以作为讲评时因材施教的依据,还可以作为评价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参照.

例如,学习七年级上册“正数与负数”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比0小的数”,教师向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习题,并作为作业上交给老师批改:

观察下列各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是否能继续写出后面的两个数?

这道习题总共包含四个问题,而且难度相对呈递增趋势,但只要学生能够发现各式的规律,后续的解答就由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和心理品质所决定. 因此,教师在批改时,最重要的是要统计学生解答错误是因为规律认识不清还是由于自身的计算失误而导致的,其次,统计学生所犯错误的具体分布,最后,结合学生的数学成就考量学生对此题的总体解答情况,并初步制定讲评的具体方向和内容.

讲评时关注错题学生,促进学生

反思学习

人都有趋向快乐、逃避悲伤的本能,同样,学生也会有趋向简单性学习、逃避复杂性纠葛的本性,但简单的东西或者学生已经掌握的东西,如果继续学习,更多地只会造成学习浪费,因为到最后,学生所学到的仍然局限在已经掌握或唾手可得的东西上. 所以,教师在组织错题讲评时,应更多地将目光和对象转向解答错误的学生身上,引导他们认真审视自己的解题情况,反思自身的解题思路,帮助这些初中生从自身的缺陷中找回学习数学的自豪感,而不是一味地要求解答正确的学生来作展示和示范,因为这只会给自尊心强烈的初中生制造更多阴影和不快. 但这并非意味着讲评课就是解答出问题的学生的课堂,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扮演“小老师”的角色,与解答错误的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让彼此在互动中增进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还可以提前出示练习题,借练习题来巩固学生对既定知识的掌握,提升对既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等.

例如,学习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乘方”时,教师发现学生在解答习题“假设有一新型战斗机,速度是1.2×103 km/h,而与他同时横空出世的一款新型飞船的速度是5.1×105m/h,如果让它们在相同的里程内赛跑,你认为谁能胜出”,很多学生都出现了错误,经分析,很多学生都是因为审题不认真,没有注意单位间的不同,或者想当然地认为飞船的速度会更快而出现失误,只有少部分学生对如何将这两个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还原为原数出现了困难. 因此,教师在讲评时并不是努力逞口舌之快,没有批评,也没有像讲授新课般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反思和修改的安静氛围,如“这是老师对大家解题进行分析的情况,大部分学生都能明白这道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路,老师感到很高兴,现在请大家拿回自己的练习本,看看自己能不能利用第二次机会让这道题的正确率达到100%”. (教师并没有在学生的练习本上进行批改,而是在PPT上向学生提供一份他们解题的错误报告,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练习时提供变式题目,给予学生

自测空间

练习的作用是为了检测和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给予学生测试和反思自我学习情况的机会和空间. 而初中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反思、改正错题后,学生就如学到新知一般,如果没有适当的练习加以训练,便难以在学生的脑海存留过久. 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的人格特征,设计出合乎初中生喜好的题型,并根据学生数学学习表现的层次差异,提供多样化的变式练习,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再次获得锻炼和巩固新知的机会,并在练习解答时进行二次测试和反思性学习,直到自身对既定数学知识完全掌握为止.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的应用”时,教师发现学生在习题解答中对勾股定理以及逆定理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在作业中出现了一些细节性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后,为了巩固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和运用,教师设计了一个练习情境,且将出题、解题、改题等权利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利用自身的主体性再次检测自身对勾股定理以及其逆定理的掌握程度,具体如:

总之,实践证明,从错误中认识自我、总结经验,效果要比学生搞题海战术好得多. 初中数学教师要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投入到错题的自我修正和反思中,就应该在批改时认真分析学生的解题情况,以便在讲评时能够“对症下药”,在学生认识到自身错误所在后,教师还应为解答错误的学生提供各种变式练习,以巩固和再测学生对既定知识的掌握情况.

作者:周银丽

主体性初中数学论文 篇3:

基于学生主体性交流的初中数学课堂活动实施分析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交流活动,既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又可促进学生参与集体活动。本文结合教学经验,分析课堂交流活动时机,并提出了实施课堂交流活动的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数学教学;初中阶段;主体性;课堂教学

初中數学主体性课堂交流活动,目的在于促进初中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主体性交流活动强调突出学生创造性、独立性、自主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意识与能力,助力其提高数学学习效率与质量。

一、初中数学主体性课堂交流活动实施时机

首先,因初中数学知识繁琐,在开课一段时间后,学生难免会出现“走神”的情况,思维开始游走。这时,如果教师能组织表演交流活动、讨论交流活动等,便可瞬间将学生思维带回正常思考轨道。其次,在学习数学新定理、新知识时,若教师能组织学生参加小组交流活动,便可确保其在探究后得出结论。

例如,在教学“菱形对角线互相平分性质”定理时,恰恰就是展开课堂交流活动的最佳时机,所取得的效果远比传统教学模式下由教师直接为学生指出答案更有效。最后,在学生持有疑问之际,也是展开交流活动的契机。如,在学习“轴对称”时,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疑问,其中很多学生都在纠结平行四边形具不具备轴对称的特点。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与小组内同学进行讨论,发表个人观点,一些学生在学习轴对称知识后,结合相关概念,认为平行四边形不符合轴对称图形的判定条件,而部分学生则用折纸方式加以说明。在整个交流活动中,学生有理有据地阐述个人观点,迸发思维火花,令自身数学素养逐步提高。

二、初中数学主体性课堂交流活动实施策略

(一)课堂师生间交流活动形式

(1)巧妙提问,推进交流活动

所谓的提问式课堂交流活动,主要是针对某一问题,在教师与学生间进行讨论,这个过程实则是师生合作学习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提问,互相解答问题。通过巧妙提问,既活跃了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又营造了愉悦的学习环境。于学生而言,在扎实基础知识情况下,又展现了自身才华。例如,在教学“圆的有关性质”内容时,教师便可这样设问:圆形符合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要求吗?如果圆的一条直径和弦垂直的,那它的直径会平分弦吗?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跟随教师的方向去思索,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联系本节课学习的轴对称内容,教师通过向学生设问的方式,将课堂上探究数学知识的主动权交在了学生手中,真正展现了学生的学习中心地位。

(2)动手操作,强化交流活动

动手操作,是极受学生青睐的课堂交流活动。教师组织操作活动,立足形象思维,帮助学生打开抽象思维。为此,有效应用动手操作交流活动,便可帮助学生加深数学算理印象,练就实践操作能力。例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等内容时,教师可在上课前,要求学生自行准备测角仪,在学习过程中走出教室,来到操场上测一测国旗杆旁边的松树高度,并和学生进行沟通。在学生完成测量任务过程中,很有可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但通过师生交流与讨论,所有学习问题均迎刃而解。如此一来,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增进了师生情感。

(3)应新媒体,丰富交流活动

伴随当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新媒体教学手段被初中数学教师广泛应用于课堂上。在信息化授课环境下,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设备与学生进行交流。再如,还可以应用交互式白板推动授课任务,应用白板功能展现课堂交流活动,在学生拖动图形、点击图形、放大图形的同时,便可轻松学会知识,提高学习成效。

(二)课堂生生间交流活动形式

(1)小组合作交流活动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学生与学生间的交互,极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内容,并且可以令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交流意识与习惯,这是初中数学课堂上常常出现的活动形式。在小组交互后,既可以改善刻板的课堂状态,又可以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例如,在学习“判定全等三角形”等内容时,关于全等三角形的四种判定方法,向来都是难点。这时,教师就应灵活应用小组合作交流形式,助力学生深入探索数学新知。比如,教师就可以为学生选定两边夹角与两个边,鼓励小组成员协同制作三角形。在完成制作工作后,针对三角形进行对比,观察三角形是否全等。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所制作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后,教师则应要求学生探讨为什么在这三个条件下做出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经过学生反复讨论与分析,便可逐步得出全等三角形判定条件。

(2)竞赛式交流活动

现代初中生普遍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意识,在课堂上有效组织竞赛式课堂交流活动,便可切实调动学生能动性。在竞赛式学习交流活动下,可燃起学生内心的斗志,促使学生产生进取心理,主动参与数学课堂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不仅获得了知识,又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了自身价值。例如,在学习“二次根式”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展示化简二次根式的训练题,鼓励大家参与抢答竞赛。在竞赛中,学生纷纷抢答,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氛围。在经历几次习题训练后,学生简化二次根式的熟练度明显提高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时,交流活动是极其关键的环节,在提高教学效率以及促进学生夯实数学基础、技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教师应牢牢把握实施课堂交流活动的时机,优化课堂交流活动策略,以便切实展现交流活动服务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的价值,令学生感受到交流活动的魅力,并因此爱上数学。

参考文献:

[1]邱敏.初中数学主体性课堂交流活动实施策略探讨[J].教师博览,2021(21):63-64.

[2]薛莲.构建生本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8(08):59.

[3]包成强.浅谈如何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J].青春岁月,2018(01):123.

作者:陈真清

上一篇:胡服骑射历史学论文下一篇:民办高校金融学论文